讀《教育尋真》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育尋真》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教育尋真》有感

讀《教育尋真》有感1

李鎮西老師在為這本書的總序開頭是這樣寫的:“有人說,誠摯的心靈是學生情感的鑰匙,高尚的師德是學生心靈的明鏡。然而一說到師德,許多老師往往想到愛心。這是對的,但還遠遠不夠。愛是教育的前提,但遠不是教育的全部,因為教育更多意味著責任,即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由愛昇華為責任,需要我們做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師。我認為,今天的師德內涵還應該增加一個重要內容—專業化水平的自覺提高。”李鎮西老師認為追求“專業化水平的自覺提高”就是要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

工作至今,雖然時間不長,但已有近5個年頭了,剛畢業擔任班主任那會,與學生在一起的酸甜苦辣,已經忘記了什麼味道;第一次進課堂上課的情形,已無從描述,曾經的一切一切,已如過眼雲煙,一點點的拋進了時間的長河,有時候想,如果從剛工作那時就開始將這些曾經的美好、曾經的感悟、曾經的一切教育故事記錄在案,那該多好。

一直以來,都是因為自己缺少一顆反思的心。反思,可以幫助自己尋找到許多教育的“真”,它既是行動研究的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一個新的探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反思的過程,才能讓我們檢討自己的教育理論和行為,才能讓我們反思什麼是有效教學,反思我們的課堂得失,以此來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策略,從而獲得持續有效的的專業成長

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種,就像我們所撰寫的教育隨筆,我認為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將我們的反思發表,讓更多的專業教師進行全方位的評價,不光有助於我們對知識認識的再提高,同時在這交流與展示的舞臺上,激發教師反思的積極性和端正態度,為教師的專業發展營造更廣闊的空間。

我想,我能在《教育尋真》中學習到許許多多教育的“真”。

讀《教育尋真》有感2

在《我的“春暉夢”》中,李鎮西向往春暉教育自由、個性、活潑、瀟灑之餘,哀痛今天中國教育不復當年春暉之光景,但可繼承春暉之餘韻。為了實現自己的“春暉夢”,還教育的純真面貌,他不再滿足於當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一名充滿愛心的教育者。而是接受了曾經拒絕的校長崗位(《我當“官”了嗎?—兼談我為什麼要當校長》),在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大刀闊斧地實施他的改革,以此為基地實現他的教育追求。

《教育尋真》中的“真”,即真教育,也即尋真教育。沿著李鎮西思索、行動的足跡,在他的《新教育實驗: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一文中可清晰地把握他的思想動態,而他的一切教育活動、教育思考所呈現出的人文色彩,都體現了他的教育主張:師生之間的.民主、和諧、平等;學生個性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他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把教師從平庸、瑣碎的教育生活中解放出來,通過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生的幸福指數,以此達到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目的,從而讓師生過上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之所以讓我感到《教育尋真》的彌足珍貴,不單單是因為他的教育追求,還因為李鎮西們的堅持和堅守,在素質教育開展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依舊紮紮實實的今天,他們的教育理想能夠走多遠,已不重要,他們的教育行動已影響著無數的教師投身於這場革命,一點一滴地改變著我們的精神面貌,改變著我們的教育行為。

校長的責任

許多鄉鎮學校缺乏教師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許多學科諸如音樂、美術、體育在鄉鎮學校開不起來也司空見慣,校長很忙很累似乎也有理有據。但看李鎮西當校長卻讓我對校長有了新的思考,原來他們在巨集觀佈局之外,還可以在微觀方面將學校工作做得風生水起。

校長完全有餘力當一個班的班主任並且授課,這樣就解決了部分教師缺乏的問題,也不至於有個別教師請假而慌了手腳。但看李鎮西在《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朋友》中所言:我現在雖然身為校長,但在兩個班擔任了副班主任,主要任務是和同學們談心。無論他的身份如何變化,普通教師也好,教育專家也罷,都沒有改變他的生活狀態,那就是一直在一線,都在講臺,真正的融入到學生當中。在他的《只要行動,就有收穫—給武侯實驗中學老師的第三封信》中他說:“最近我在許多班上課,包括語文課和班會課……。”校長也只有以生為本,辦學才有源頭,決策也才有針對性。而校長的許多決策得不到教師的擁護,也正是因為決策的空、大、虛,教師落實起來有難度,所以常常半路夭折,美好的意願卻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令人惋惜。學校也依舊默默無聞!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在《山東教育》上看到的另一位校長的成長足跡——東營市晨陽學校校長宋方報,文章所言:宋方報從教25年,期間擔任副校長、校長18年,不論崗位怎樣變化,他都紮根課堂,一直任教語文課或傳統文化課。他說:“走進課堂,在與學生的交往互動中,我會體驗到如沐春風的感覺,這種感覺使得課堂對我有一種磁石般的吸引力。”校長也應該如此,深入課堂,聆聽學生的聲音;走進教師,傾聽教師們的心聲。在實踐中引領師生共同成長,在探索中讓學校儘快沐浴在素質教育下。

我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正是因為有了李鎮西,他所帶的學校才有了一群不甘平庸的教師,正是因為這群教師,學校才變得朝氣蓬勃,學校因了他們有了靈魂。這也正是許多校長應該反思的問題。

教師的成長

看《山東教育》王偉老師所撰寫的《當教師難道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嗎》,對於這種形式主義的檢查評估我也深惡痛疾。在讀到張新華老師的《讓每位教師都體驗幸福—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研究的實踐與探索》一文時,我卻找到了解決這種問題的答案,管理者不妨借鑑,革新不合理的評價機制。那就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拋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完善創新一些制度,使制度規範化。

當教師當然不是為了應付檢查,除了一些常規檢查,我們完全可以把教育工作做出精彩。任何一種現行的制度都有缺失,我們能否在這種缺失中將工作做得圓滿,實現我們的夢想,那才是目的。對於任何一個有追求的教師來說,在《教育尋真》中我們不難發現答案,並且這種答案切實可行。那就是李鎮西倡導的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你會發現在實踐中創新,你不再是昨天的你;在閱讀中你找到了心靈的港灣;在寫作中你發現了不斷成長的自己;在思考中你重新認識你自己。李鎮西正是通過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讓自己的教育理想源源不斷釋放出來:我依然結合我的教育教學每天都寫作著,我依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四處“佈道”—傳播我認為應該傳播的教育理想,但做這些的前提是,每天完成好我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不做英雄,做老師就很好。》)

李鎮西的堅持理應成為我們學習的典範,也這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不再平庸,我們的生活才不再瑣碎。

李鎮西帶給我的遠遠不止這些,他對我思想的衝擊是潛移默化的,他的教育理念也一步步得改變著我的行走軌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