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4W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

今天,全體教師觀看了教育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濃濃的愛意和學生們那猶如春日裡朝陽般美妙的歌聲勾引出我眼角的溼意,觸動了我內心的那份柔軟。從馬修老師的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在見證孩子們一點一滴成長時,內心深處那份無以名之的喜悅與興奮。馬修老師在描繪自己心路歷程時有這麼幾句話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如果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那也是需要“愛”來為這生命塗畫底色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內心無愛,內心缺愛,那麼他的教育生涯將如同乾涸的沙漠一樣荒蕪。成功的教育者應於無聲無形中已然在孩子的心田種下愛的種子,待它萌芽生長,最終開花結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這深沉的愛,並在愛中慢慢領悟到“愛”的要義,而後試著去愛別人。心中有愛,生命有了底色,才能描畫的更美。

“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

影片中,馬修老師對教育執著的信念,對孩子無限的包容,最終贏得了孩子的信賴,並感染影響了其他老師。在我看來,這麼巨大的轉變都應該歸結為一個字——“愛”的力量。愛融化鑄結在孩子內心那厚厚的冰牆,化作暖暖的清流,浸潤著純真善良的心田。這也讓我想到了教育名家華應龍老師的“融錯教育”理念:“容錯——融錯——榮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年幼天真的孩子,所以教師要容得下孩子犯錯,不應該以一個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過錯,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無藥可救”的標籤,更不能像影片中的校長那樣偏執地採取“行動反應”的體罰政策,要知道溫柔的勸導所帶來的效果遠勝於嚴厲的懲罰。當錯誤出現後,我們教師更是要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並學習為自己的過錯承擔後果,孩子在對自我的否定中得到成長,並能在教師的包容與理解中,學會感恩,體會到“大愛”。

對比馬xx老師初進校園與離開校園時的心情與學校不同的境遇,我相信有了“愛”才會有希望,有了“愛”才會有力量,有了“愛”才會有奇蹟、、、、、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只是給我們一種精神,一些反思。馬修老師在幫孩子找到春天的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影片中不可能一一在影片中表現出來,正如我們以後在實際教育中也會面臨很多考驗,但我要相信:當愛成為生命的底色,即便曾經霧雨陰霾,也可以化為和風細雨豔陽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2

這個星期有幸觀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裡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

有些遺憾的是,我還有點沒反應過來,影片就結束了,馬修就那樣走了,孩子們依舊在"河底"上著課。

但是,雖然孩子們依然叛逆,依然被關在"監獄"中,但是他們的結局一定是美好的,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好孩子,在離開馬修後依然是,因為任何人心底裡都有一塊善良的淨土,馬修只不過用特殊的方式走進了那淨土而已。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是孟丹,他叛逆、暴力、邪惡,在來到學校時就已經被戴上了這樣的帽子,其實這頂帽子在很早以前就被戴上並狠狠禁錮了他,他只好去順著發展,甚至扭曲。他又何嘗不想做一個好孩子呢?他被冤枉偷了錢,但無力辯解,遭受校長的毒打,一個孩子的心靈怎麼能承受得起這樣的委屈呢?他生活的環境、他的家庭,他所受的遭遇像壓力鍋一樣將他的心靈扭曲、變形。

影片中最後看似孟丹的結局是不堪的,無可救藥的,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馬修對他的影響不小,馬修堅信他心中有一篇淨土,並發現了他的優點,這一切改變著孟丹,當馬修訓斥孟丹欺負佩皮諾時他垂下眼瞼,最後對馬修的微笑,那是一種真誠的尊敬。他心中的淨土僅對馬修一人開放。

我們其實都不是壞孩子,有的貪玩僅僅因為天性;有的吸菸僅僅因為扮酷;有的早戀僅僅因為荷爾蒙分泌過剩。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片淨土,每個人身上都有著金子一樣的地方,只不過不能面對著所有人開放,時間久了就會不再開放,真心希望老師父母們能夠去發現去探尋那片淨土,開拓它們!

我們都是好孩子,真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3

這是我第三次觀看此部電影,第一次是在參加幼師教師資格證考試之前;第二次是在自聘老師培訓班上;第三次是在今天晚上。雖說,隨手寫一篇電影觀後感。但如果沒有以尊重的心態認真體會電影中的精神,這是不好的思想,起碼沒有做到尊重導演、尊重推薦這部電影的前輩老師。電影的開始,出現的人物根本不知道是誰,直到一個人的出現——貝比諾。50多年之後的相見,已是滿頭白髮之人,基本上都認不出來了。貝比諾先生帶來了一張他們上學時的合照,說起了當時的代課老師馬修先生的故事,回憶起了在池塘畔底輔育院的種種往事。

這是一所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1949年1月15日,馬修老師提著行李箱來到了這裡。他看到的第一位學生就是貝比諾,他說自己在等“星期六”,因為會來接他。麥神父給馬修老師開了大門,並帶他去了校長那兒。校園裡瀰漫著冬季的寒冷和陰森,路上遇到一名被校長處罰的學生正跪在地上擦地板。麥神父在開醫務室大門的時候被某個孩子的惡作劇劃傷了眼睛,哈善校長立即暴怒的要求全體集合捉拿凶手。校長根本不知道誰是凶手,就讓馬修老師隨意點一個名字進行處罰,並且命令“全體不準休息,停止探親”。哈善校長的行為完全違背了教師的耐心、公平、公正、尊重學生的教書育人行為規範。校長還命令大家互相監督舉報真正的元凶,馬修老師馬上意識到“這是鼓勵大家打小報告,這不利於學生健康的心理髮展,是有悖正確的教學理念。”然而,校長卻批評了馬修老師的言論。馬修老師在上課之前,送別了前一任的老師,這位老師告訴馬修:“這些孩子是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一犯規,就要處罰。”馬修老師一臉疑惑的看著他,可能在想:孩子們會變得越來越好的,不應該被否定的。

馬修老師帶著崇高的到的情懷,專業的教師素養,開始於這一群別人眼裡的“惡魔”相處。第一次走進教室就被孩子們捉弄,並未向校長舉報,選擇了保護他們。馬修老師知道是誰的惡作劇傷害了麥神父的眼睛時,對這名學生做了處罰,處罰他卡間休息時去麥神父的醫務室做志願者照顧他,直到麥神父的眼睛康復為止。馬修這樣的懲罰而不是送給校長關禁閉,這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用行動向麥神父說了“對不起”。使孩子的心理滋生了善良的種子,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要負責任的。而校長的做法就是揪著學生的耳朵拽進校長室進行各種粗魯的體罰。馬修老師在音樂課上耐心的傾聽著每位學生的聲音,並把他們放在了適合位置上,體現出了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隨著合唱隊的進度,這所死氣沉沉的學校裡開始變得有朝氣、有陽光、有歡樂。學生們在一起開心的萬戶外遊戲,認真的做手工,鬧事情的情況明顯減少了,這些都是馬修老師帶來的教學理念所改變的。

這部電影有太多的學習內容,其中的多處故事情節都在闡述如何做老師?怎樣做個好老師?就如,上午嚴校長所說的:俗話說“老師是吃良心飯的”這是老前輩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如今的教育更是強調廣大老師要學做“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並且明確指出學校的教育是“五育並舉,德育為首”,把“關愛學生、保護學生、不做傷害學生的事、敬業守法”銘記於心,牢記於行;堅守十項準則——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優秀文化、潛心教書育人、關心愛護學生、加強安全防範、堅持言行雅正。秉承公平誠信、堅守廉潔自律、規範從業行為。

電影中馬修老師的做法讓我深刻體會到桂賢娣老師所說的如何關愛學生?做到嚴慈相濟,真心關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不得歧視侮辱學生,嚴禁傷害學生。馬修老師也做到了“因生給愛”十法:

1、體弱生愛在關心;

2、病殘生愛在得體;

3、過失生愛在信任;

4、屢錯生愛在耐心;

5、向師生愛在珍惜;

6、背師生愛在主動;

7、個性生愛在尊重;

8、普通生愛在鼓勵;

9、學困生愛在賞識;

10、後進生愛在鞭策。

我要經常讀讀這些前輩老師的教學經驗總結,希望自己能領悟的更透徹一點,並踐行在我的教學中。電影中哈善校長的教書育人行為是錯誤的,他的'眼裡看到的都是邪惡的一面,不願意看美好的一面。他的體罰行為影響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使得學生變得冷漠、孤僻、敵視、心裡閉鎖等畸形心態心理。老師的工作職責是很重要的,就像今天下午朱校長所講的那樣“做有高度的教師——你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也可以扼殺一個孩子的命運;具備專業的學科知識,做個有廣度的老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只崇拜能人;瞭解孩子,懂得孩子,做個有溫度的老師——親其師,信其道”。

總之,通過這部電影,讓我有了更清晰的教學思路。我要學習電影中的馬修老師,學用他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更會聽取各位前輩老師給出的教學經驗總結。希望自己的悟效能有所提高,能更多的領悟電影中的精神,也希望自己能像馬修老師一樣幫助到每一個孩子,望他們以後都能“以夢為馬,不負昭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4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這是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主人公馬修老師的經典臺詞,也是能讓我們受益一生的一句話。

在“池塘之底”男子寄宿學校中,有各種各樣的壞學生,他們偷錢、詐騙、打群架、辱罵他人,甚至還放火,抽菸,簡直是無惡不作!他們的校長便使用各種手段去嚴懲他們:鞭打,抽臉,關禁閉,做勞動……可這不但沒有阻止他們,反而使孩子們更加猖狂。

就在這時,來了位矮小的新代課老師,他就是當年失業的大音樂家馬修。馬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突然發現孩子們特別愛編歌曲罵人,有幾名學生甚至有著幾乎是上帝賜予的金嗓子,於是他就試著用音樂救贖這些所謂“無藥可救”的孩子們,居然讓他們樂觀起來了,建立一支合唱團,他還成功馴服了禽獸班“危險問題少年”等級的新學生孟丹,讓他成為了自己合唱團中的男中音!最終,當所有人都出去了,校長也去領勳章時,孟丹燒掉了“池塘之底”男子寄宿學校……

在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馬修。他從來不懲罰學生。對於學生,他寬容對待,當皮埃爾被關禁閉,皮埃爾的母親前來看望他時,馬修沒有說皮埃爾被罰的事,而是說皮埃爾牙疼去看醫生了,皮埃爾的母親只好掃興而歸;對於校長,他橫眉冷對,就在他即將被辭退的時候,他當面指出校長的粗暴自私、追名逐利,對別人沒有絲毫信任之意與變態心理。

馬修之所以能夠做出這些事來,靠的是什麼?是工薪的誘惑嗎?不,做好做壞都是得那麼多工資,他靠的是職業信仰!畢竟,他是一名教師,教育孩子們是他的職責,既然他擅長音樂,那就用音樂去感悟心靈,教化學生,激發天賦,培育人才!正如他對皮埃爾的母親所說:“我不但有孩子,而且有六十個孩子!”

我最不喜歡校長哈森。他是個追名逐利的人,與馬修相比,剛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哈森眼裡,名譽、金錢是最重要的,學生通通是他的搖錢樹,賺錢機器。他的職業就是處罰學生,他只會坐等他人之功,獨佔他人之成功之果,我覺得,他才是真正的心理變態,而不是那些天真的孩子,不過,後來有一幕,我看了特別解氣,那就是孟丹燒學校的那一幕。像那種地獄般的地方,本來就不該有,看到哈森垂頭喪氣的樣子,我不禁想到:“惡人惡報!”

馬修先生對於孩子們到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春天,意味著陽光,意味著通往心靈的一扇窗。是他——馬修,讓孩子們走出地獄,變得樂觀起來,行走在陽光大路上,獲得了生命真正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5

我願生命待你好,也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後來啊,我一直在想這應該是馬修最想對那一群生活在“池塘畔底”的孩子們說的話吧。

影片的開始,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翰奇手中破舊的日記本將我們帶入了他對音樂啟蒙老師馬修的遙遠的回憶,而那時他正流浪在他們的一片風景裡。

過氣的音樂家馬修來到這所素有“池塘畔底”之稱的輔育院當代課老師。搗蛋的學生,近似酷吏的院長,還有讓孩子們聞風喪膽的禁閉,這裡的一切似乎都讓他感到莫名的不安和深深的恐懼。

因為這裡缺少光和愛,學生用墮落的姿態面對著生活,只有嚴酷的院規讓他們為之膽顫。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而他們則是來自地獄的天使,因為缺少光和愛。放牛班的孩子,放牛般的生活。

他想要改變他們,每一個孩子都該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沒有人可以剝奪屬於他們的溫柔,於是他儘可能地給予他們一切愛與寬恕。幫助傷害麥神父的孩子保守祕密,教他用另一種方式彌補過錯;當院長衝進教室時,他為孩子們的吵鬧辯護;體諒偷錢的孩子……一切都可以被寬恕,一切都可以被原諒,只要你永遠記住你最純樸的本性。

他曾發誓永不再寫作,可是當他忽然發現這些孩子對音樂的喜愛後,他竟毅然決然地開始作曲教他們唱歌,或許是他教會了我們:永遠不要說永遠,總有東西要去嘗試。在他的合唱團裡,不會唱歌的小貝比諾成為了他的音樂助手;連五音不全的郭和頒也成為了樂譜架;每個人在這裡都宛如新生,獲得被需要的滿足。

於是,他用音樂打開了他們的心扉,領著他們從地獄一步步爬向天堂

還有殘暴的院長,可恨之人也定有可憐之處。當他說:“蕭老師,馬修老師掩護我!”時,當他和孩子們一起踢球時,當他一個人在房間裡折著紙飛機時,一種深深淺淺難以言喻的感動忽湧上心頭,猛然發覺,他也是想為學生好吧,做一個惡人也許並不是他的本意吧!

一切似乎都在改變,卻在這時,因失火事件,馬修被院長解僱。當馬修獨自一人走出學校大門時,那種冷清讓人倍感淒涼。但當看到反鎖在教室的孩子高舉著手,帶著天真的憂傷,天上高飛的熱氣球;地上低旋的紙飛機;紙上稚嫩的字跡;句中的錯別字……

在灰暗晨曦破曉時分,讓陰霾一掃而空,感受最初的悸動,他們如此幸運。

最後的最後他帶著貝比諾上了車。

故事的結尾是條一望無際的路,這一路情繁如夢。他還在路上。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我只是慶幸,落紅已滿徑。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6

“尋找通往彩虹的路,最終會發現春天的到來……”一陣陣優美的旋律從電視裡傳來,我情不自禁地放下手中的筆,湊到電視機前——哦,原來是《放牛班的春天》。

光看題目,也許你的腦海裡會浮現出一幅絕美的畫面:一碧千里的草原、自由自在的牛群、優哉遊哉的牧童……但實際上,影片中的孩子們的生活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兒!這所名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簡直就是一座監獄,高大的水泥牆,厚重的鐵皮門,將校園圍得鐵桶一般。教師們則神情嚴肅,威嚴四射,除了大聲訓斥“安靜”“安靜”之外,就是用力推搡著孩子,去打掃衛生或是關禁閉。 “一犯錯,就處罰”,便是這兒的校規。在這裡,這冷冰的、粗暴的一切,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直到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這塵封已久的寒冰才開始漸漸褪去,孩子們終於迎來了屬於他們的春天。這是一位充滿了寬容與仁愛的代課教師:當院長氣勢洶洶地責問那些孩子時,馬修則會努力為他們遮掩,儘管那些搗蛋鬼在前一秒還在惹他生氣;當家長憂心忡忡地詢問孩子近況時,馬修則會努力編織各種理由,幫孩子們隱瞞違紀事件,解除家長的憂慮,維護孩子的尊嚴……就這樣,他以自身的人格和魅力,漸漸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裡,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

馬修,不僅用他自己獨有的方式,引領著孩子們改變種。種惡習,更為重要的是,他喚醒了孩子們心中的對美的渴望。這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在短短的幾個月中,成功組建了一個合唱團,讓孩子們喜愛上了音樂。尤其是皮埃爾·莫翰奇,他對音樂的鐘愛和在音樂上的天賦,在馬修的賞識與鼓勵下,最終成為了一名著名的音樂家。而馬修自己,也在孩子們的感染下,重新開啟了他的作曲之旅。甚至連那古板的院長,竟也一時一改往日的不苟言笑,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一起嬉戲玩笑了!

雖然,馬修最後被開除了,但作為教師,馬修無疑是幸福的,因為他得到了六十多個孩子的喜愛與尊敬;作為馬修的學生,這六十多個孩子更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獲得了馬修陽光般溫暖的愛,他們明白了世界不僅僅只有一個國小校那麼大,他們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好、愛的美好、世界的美好,還有自身的美好,而所有這一切,都是馬修用愛和音樂傳達給他們的。

高壓、處罰,就像陣陣砭骨寒風,它們只會將世界冰凍;而音樂、愛心,卻能融化寒冰,編就一幅美好的春天畫卷!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7

“放牛班”是一種俚語,在臺灣話中被譯為“垃圾班”。這部影片中合唱團深情的演唱洗滌了我的心靈,而馬修成功的教育更讓我心生無限感慨。

馬修是一位熱愛音樂而又鬱郁不得志的鄉村教師。他為了生計而來到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教書,他所面對的是一群問題少年。

他為校長的“行動反應”的懲罰教育而深感無奈。他明白,儘管這些問題少年們時常搞惡作劇,但他們的本性依然很善良。於是,他決定建立一個合唱團,用歌聲融化堅冰、淨化孩子們的心靈。

莫翰奇是一個熱愛音樂且有一副天生好嗓子的帥氣少年。他的眼中時刻透露著堅毅。在受處罰期間,他聽見同學們的歌唱,滿眼都是羨慕和無限的嚮往。莫翰奇情不自禁的歌唱聲被馬修聽到,這種天籟之音得到了馬修的賞識。

馬修瞭解了孩子們的情況後,便為他們分配了任務。雖然他們走調嚴重,五音不全,但每個人都被委以重任,甚至年幼的貝比諾都得到屬於自己的任務。這種被發現、被重視的感覺,多麼好!那是對心靈的一種喚醒。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的眼中漸漸的不再滿是蠻狠和霸道,而是多了幾分柔和,甚至還懂得了感動和諒解。最後一次為公爵夫人演唱時,馬修把最後獨唱的部分留給了莫翰奇。悠揚的歌聲響徹教堂,他的臉上洋溢著得到老師諒解後的快樂和懂得感恩的欣喜。

馬修尊重學生,他嚴厲而寬容的愛,感化了這些問題少年。他們的眼中有了自由的光,心中有了美好的夢想。而被校長拳打腳踢的蒙丹,被校長冤枉而去坐牢的他,則以一場縱火案件回饋了這所寄宿學校。

馬修把熱愛的音樂分享給了孩子們,歌聲環繞著“池塘之底”,給死氣沉沉的學校帶來了勃勃生機。而孩子逐漸開朗的性格,渴望自由的本性和無比溫暖的眼神,也讓馬修如沐春風,迎來了美好的春光。

馬修搖動指揮棒,用音樂感化更多的心靈,用尊重和信任洗滌著每一個人的靈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馬修離開學校時,孩子們的紙飛機和搖動的雙手讓他感動得熱淚盈眶。願教育其樂融融,願所有的師生都能享受無限春光。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8

這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觀看後感悟頗多。主題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在我的耳邊迴盪,男孩們的合唱是夜鶯的天籟之聲,讓人回味良久。

影片中的那些孩子們大多是讓老師a頭疼不已的問題學生: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以及其他無心讀書整日胡鬧的孩子。面對這樣一群幾乎不把老師放在眼裡,一味胡鬧的孩子,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著什麼,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鬆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讓我很受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但並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偉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樂的,可雖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著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而做這種教師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像馬修,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視窗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真是馬修人性光芒的體現。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9

我第一次接觸這部影片,只是聽了其中的演唱片段。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被清澈,婉轉的天籟童聲合唱吸引,找了許多孩子們演出的視訊觀看,於是產生了觀看整部影片的慾望。看完電影,不禁淚流滿面。一部成人與孩子的感情故事,用音樂作媒介,最終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一個靈魂影響了另一個靈魂。

影片了一位教師馬修,到一所名叫“池塘底部”的學校做學監,這所學校收容了一群被放棄的孩子,被社會與大眾不看好,被遺忘,深沉在這樣一個遠離城市的破舊小校園中,生活極其簡單,所有任教教師都是男性,把他們當成了“囚犯”,用高壓又極端的手段管理:行動-反應。忽略了他們還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需要被愛,而馬修的出現改變了這些孩子的生活與命運。

他用愛包容所有的孩子。面對打傷老師的樂格科,馬修選擇讓肇事者樂格科去照顧被自己打傷的馬桑老師,親眼看到老師的傷勢嚴重,孩子意識到了自己只是想“娛樂”一下的無意之舉對老師造成了巨大傷害,學會了認錯與承擔。在馬桑由於病情惡化被抬去醫院的瞬間,孩子問馬修:他會死嗎?這時馬修的回答,顯示了一位家長級別教師的素質:“不會的,會好的。”他像萬千父母一樣,不想傷害孩子孱弱的心靈,即使是犯錯的孩子。他幫助孟丹隱瞞夜晚偷吃食物的事情,制止校長體罰學生的惡行,幫助莫杭治重回母親的懷抱,他總是刻意的幫助隱瞞他們的錯誤,自己承擔下來,這些善舉化解了這群長期被“冰凍”起來的孩子。他們發現馬修與其他老師不同,從善意的角度看待孩子,從正面出發,而不是把孩子想象成是故意做壞事的惡人。馬修被孩子們接受。

偶然的機會,馬修發現孩子們會唱歌,決定要訓練他們成為一流的合唱團,這個“念頭”促使馬修組建了一隻祕密的合唱團,開始艱難的祕密的保持訓練。馬修開始組織孩子們練習節奏和簡單的歌曲,這些簡單的歌曲都是為他們寫的,而孩子們參差不齊的音色、音高和音準讓人頭疼,排練遇到難題。馬修針對孩子們聲音的情況寫了許多練聲曲,從音樂角度講,他的創作充滿童趣,日日夜夜與孩子們相守在一起,他比任何人都瞭解怎樣訓練“童聲”。年復一年,因為馬修“執著”的訓練,孩子們學會了唱歌,聲音變得和諧,自然圓潤。池塘底部的合唱團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童聲合唱團,並得到伯爵夫人的肯定。同時,孩子們性格也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每天的音樂訓練讓人心生美好,合唱讓他們變回原本單純,可愛的孩子,孩子們在這個牢籠中終於享受到了童年應有的樂趣。誰也沒有想到,馬修老師的一念執著,最終改變了這群孩子的人生與命運。

影片中出現的四首合唱作品是《海面上的清風(Caresse sur l'océan)》《哦,黑夜(Hymne a la nuit)》《眺望你的旅途(Vois sur ton chemin)》《風箏(Cerf-volant) 》,這四首合唱作品有的風格類似聖誕歌曲,有的類似唱詩班彌撒,有的又像情真意切的情歌,貫穿在影片中與劇情相得益彰。同時在藝術境界上,這四首作品也已經達到至高的水準,電影播出後,成為眾多世界頂尖合唱團演唱的作品,流傳至今。正是音樂打破了人與人之間誤解與尷尬,讓心與心的距離無限拉近。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真正含義吧,想起我曾經看到過一段話,說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我看過的另外一部音樂電影《海上鋼琴師》,那也是一部用音樂敘事的電影。不同之處在於,那部電影的主人公鋼琴師1900終生以音樂為生,不善言辭的性格,恰巧符合了音樂電影的特性。主人公是鋼琴師,他的愛情,友情,一生經歷,許多不能說出口的話語都是用鋼琴來表達。鋼琴師1900已經是音樂的化身,他甚至不允許他的音樂被記錄、被帶走,不下船去追尋追尋音樂家之夢、甚至改變世界樂壇,他不屑於拿他的音樂換取功名利祿,不希望與全世界分享,他的音樂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樂只屬於他自己。而《放牛班的春天》用音樂作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手段,出現的時間與作用不同,音樂幫助電影將“人性” 刻畫的栩栩如生。

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個平凡小人物的事蹟向人們講述了教育的真諦,一個落魄的音樂教師因為自己的“一念執著”,用音樂救贖了一群在邊緣的青少年。正如陶行知的那句話: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祝願每位教師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方式,用合適自己與孩子們的方式“一念執著”的將教育進行到底。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0

之前,常聽先生說起放牛班春天的故事如何如何的感人,我不削一顧,心裡想:什麼放牛搬的春天哦,直到想全鄉培訓,電影不放的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為我的無知羞愧呀。原來是“班”級班.

原來是放牛班的春天!!

這所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問題兒童,這些題兒童常被校長以殘暴的高壓手段,體罰管治。

馬修老師到這所學校,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了狀況。當他發現學校沒開音樂課時,他以然決然用音樂來開啟孩子們封閉的心累,他讓每個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影片中的幾個片段讓我記憶深刻。

感動(一)

馬修老師第一次進校時,在校門口戰著一個叫佩皮諾的孩子。佩皮諾每週六都會站在校門口等著等著………..

他多麼希望爸爸來接他呀,實際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了,可男孩不肯相信,在後來的日子裡,馬修老師在上課時一直把小佩皮諾抱來放在講座上聽他上課。這種愛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對一個沒有父母母愛的學生尤其重要。

故事的結尾,在馬修老師離校的那一天,小佩皮諾帶著自己的行李要跟馬修老師周,在他心裡。他認定馬修老師就是自己的爸爸,當馬修老師讓司機調轉頭,把小佩皮諾帶走,我的眼睛溼潤了。

每個學生都希望越著馬修這樣的好老師,而我們作為老師的身份,我又做到了多少讓學生把你當老師呢??

感動(二)

當校長不讓孩子們送馬修老師時,馬修老師一個人走了,顯得那樣的孤單,於是自言自語,“我一個大大的音樂家,居然被解聘。”

此時,空中飄下來一架架紙飛機,裡面是孩子們對馬修老師的祝福!和簽名。當馬修老師抬頭一看,高高的圍牆上,一個個擠著,使勁伸出手向馬修老師做最後的告別,那一刻,眼淚有一次奪眶而出。

馬修老師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教育工作的人去會意。他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心靈,培養出皮埃爾這樣的指揮家,他已有無法改變和無法挽救的學生,但他盡了自己上所能,做自己可以做的事。

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有問題學生,關鍵是我們這樣去發現,又這樣去引導,這讓每個孩子都找到有屬於自己的春天?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我想:馬修老師做到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1

看著即將畢業的孩子們,我想除了聯歡、留言外還應該送點精神食糧給他們。我決定放部電影,選什麼呢?對,就它——《放牛班的春天》!利用品德課和中午休息時間,我們共同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說實話,這是我第三次觀此片了,我的心靈再次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慶幸,為我的學生。慶幸,為我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2

當又一次細細品味了這部影片後,我深深為其中馬修老師崇高的教育境界所感動。生活失落的馬修老師應聘到了一所問題學生的學校“池塘之底”,他沒有像校長那樣殘忍的對待學生。他對學生懷著一份深深的寬容之心,當孩子犯錯時,他善意的替學生隱瞞,是為了讓學生免受體罰。更為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音樂讓學生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氣,孩子一個個有了自己理想的翅膀,他們有了生機和活力。其中馬修老師最成功的學生是一個叫莫杭治的學生。莫杭治在大家的心目中是個有著天使臉蛋的惡魔,但是馬修用音樂點燃了他的人生理想,他的潛能被充分挖掘了出來,在一次展演中,馬修老師在莫杭治的眼中看到了莫杭治的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和感激。馬修老師指引莫杭治走上了音樂之路並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當一個偷竊鉅款的學生郭邦說出要買一個熱氣球的時候,馬修老師沒有嘲笑他,只是悄悄地隱瞞了真相,最後他被校長解僱了。他沒有後悔,當孩子們為他送行時,他感覺到“每寸肌膚都透出了喜悅和樂觀”。

作為一名教師,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個體,有著自己的個性。他們有時逆反、有時犯錯;有時他們會不做作業不聽課,違反校紀校規。個別頑劣的學生會讓教師深切感到自己教育的無助感和挫敗感。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因此而奚落或者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教師在教育中要象馬修一樣用愛心和耐心對待學生,不挖苦和諷刺學生,用一顆寬容之心去感化學生。有時寬容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他能引發學生愧疚感,進而引發學生的自我教育。當然僅僅有一顆寬容之心還是不夠的,教師有責任找到合適的途徑去引領學生成長。馬修老師是用自己擅長且喜愛的音樂,而我們呢?那應該是能夠喚起學生生命氣息的,或許是生活中的某一個事件、某一個故事、某一個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象馬修一樣,教師不應該有功利性,而要用自己的寬容、愛心和教育藝術去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這樣,師生間就能演奏出人世間最美妙的樂章。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篇13

初次觀看《放牛班的春天》是在二00四年,也是這部電影剛剛上映的時候。今年酷暑的一天,我百無聊賴,於是,開啟電腦重溫了這部十多年前的老電影。影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回到故鄉料理母親後事而遇到老同學貝比諾,貝比諾送給他一本孩提時代的日記本,由這本日記他想到了曾經的音樂老師克萊蒙馬修以及與之有關的童年故事。

1949年的法國鄉村,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人們的物質條件比較落後,那是一座類似於收容所或者感化院形式的學校,馬修則是剛進學校的代課老師(這使我想到了自己當年剛開始代課時的樣子,滿腔熱情卻缺乏教學經驗),剛到那裡他並沒有受人尊敬,他親眼目睹了學校管理階層以粗暴與武力對待戰亂之後的孩子們,面無表情、冷酷嚴肅的校長;對學生大聲咆哮,動不動就拳打腳踢的簫老師;對剛上任的馬修持輕蔑態度的朗老師以及猶如洪水猛獸般的學生們,所有的人都給他製造了層出不窮的惡作劇,還給學校蒙上了瘋人院般的陰影。但是,看似憨厚老實的馬修老師卻是沉靜鎮定的,他決定用音樂開啟學生的心門,執著而堅毅。其實,放牛班的春天與放牛根本沒有關係,而是一群像牛一樣瘋狂有衝勁有叛逆性的孩子的人生軌跡轉變在自己生命的春天裡,代表著那群孩子心靈的希望與重生。而馬修老師就是那位循循善誘的放牛人,用實際行動與無私的愛拯救了一群無可救藥的學生。雖然最終他被校方解僱,但他在影片中的高大上的表現,為我開闢了一條教育捷徑。

馬修老師是善良的,因為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不體罰學生;

第二、讓他自己來處理犯錯的學生;

第三、不能透露犯事學生的姓名。

假如這三項條件擺在我的面前,也許我不一定能做到,有可能大部分老師也不能做到。當學生犯了錯,打架、罵人或者在班裡無端生事,作為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可能會採取三部進行曲:

一、瞭解事情來龍去脈,不單單問犯錯的學生,還會詢問班上同學,直到水落石出為止;

二、事情明朗後通知家長了解或溝通;

三、針對該生所犯事件在班裡進行通報,以絕後患。

如果攤上後果嚴重的事件,還會上報校領導,由領導進一步教育。到頭來,涉事學生只會像風箱裡的老鼠那樣兩頭受氣,在學校被批評不說,回家後還有可能遭到家長毒打,對學生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而馬修老師卻不是這樣的:學生皮埃爾是個頑劣分子,生長在單親家庭,馬修出現之前,皮埃爾是班裡的帶頭大王,每次犯錯都會被校長關禁閉,即使馬修接手班級後還是不例外。但是例外終究還是出現了的,皮埃爾的單身母親平時工作繁忙,也有一說是皮埃爾的母親不務正業,所以皮埃爾異常叛逆,她很少擠出時間來看兒子,在皮埃爾關禁閉那天,卻正好來了,馬修非但沒有把皮埃爾在校的種種劣跡抖落出來,更沒有將皮埃爾被關禁閉的事情告訴他母親,因為他不想令皮埃爾的母親傷心與失望,更堅信皮埃爾會學好的。最終,馬修成功了,不但用音樂解救了逆變中的孩子,還培養出了一個世界著名音樂家,也就是影片中的主角皮埃爾。

馬修老師是冷靜的,不意氣用事,學生在他背後大聲嚷嚷禿頭、編成各種各樣的歌嘲諷他,而他沒有沿著原來老師的老路走,揪耳朵、暴打或者關禁閉,而是一步一步引導直至扒出問題的根底,再不失時機的進行管教。這種機智的手段不管在哪個時代、對哪種學生、解決怎樣的問題,都是值得老師借鑑與運用的。

馬修老師也是有愛心的,影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活靈活現的,整個班級的學生沒有哪兩個性格是相同的。最可憐的就是貝比諾,一個二戰後的孤兒。因為孩子的天真,所以他始終認為父親會在星期六接他回家,每個星期六他都會駐足校門口等待,一週又一週,一月又一月,重複了好久好久,他成了一個沉默孤僻的小孩,馬修的出現改變了他的命運。貝比諾是班裡最小的學生,也因此而受到蠻橫同學的欺負,吃飯時常常遭受旁邊同學的訛詐,所以他只能有一頓沒一頓的無奈地餓著,幸好馬修老師及時發現了這一現象,解決了貝比諾的吃飯問題。貝比諾性格孤僻內向,不會唱歌,每次合唱練習時,馬修會把他帶在身邊,利用教學中的空餘時間單獨輔導貝比諾。因為馬修的同情與關愛,小貝比諾才慢慢走出失去雙親的陰影。所以馬修老師離開時貝比諾義無反顧地跟著他,因為他知道只有馬修老師才能給予他父親般的關懷與教育。

不可否認,任何時代的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那個時代的馬修老師更是偉大的,即便這個角色是導演虛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們的教學中需要馬修那樣的的仁愛與寬容,五六十年前的法國能有人做到,我們的周圍肯定也會有更多人付諸實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