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7.38K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彙編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給我們佈置的假期作業,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故事發生在1949年,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它是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的。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用愛心關懷孩子,他費盡心思組織了一個合唱團,為孩子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森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同時也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印記: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學生在紙飛機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

一、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關鍵要看我們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影片中馬修的行為,莫朗奇的成材,派皮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二、作為教師要有耐心與恆心。特別對於問題生,沒有耐心與恆心是不行的,問題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我們也不可能一兩天就能改變他們。

三、教師要有一顆仁愛的心。夏丐尊說過: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出一個空虛。馬修老師因為愛學生,為避免學生禁閉而對院長撒謊,為避免勒蓋萊克受處罰而與之達成私下協議。愛的力量是無窮的,愛是師生溝通與理解的橋樑,沒有愛的教育不能稱作成功的教育。

四、教師要終身學習,全面發展。只有這樣,面對不同的問題生,才會有針對性的方法來靠近問題生,才能取得與之溝通的主動權。影片中的馬修老師以自己擅長音樂這一能力來博取學生的歡心,從而達到師生和諧的目的。

我會像馬修老師一樣,用尊重、愛心、情感去感動學生,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喜歡,在三尺講臺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今天,全體教師觀看了教育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濃濃的愛意和學生們那猶如春日裡朝陽般美妙的歌聲勾引出我眼角的溼意,觸動了我內心的那份柔軟。從馬修老師的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在見證孩子們一點一滴成長時,內心深處那份無以名之的喜悅與興奮。馬修老師在描繪自己心路歷程時有這麼幾句話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如果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那也是需要“愛”來為這生命塗畫底色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內心無愛,內心缺愛,那麼他的教育生涯將如同乾涸的沙漠一樣荒蕪。成功的教育者應於無聲無形中已然在孩子的心田種下愛的種子,待它萌芽生長,最終開花結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這深沉的愛,並在愛中慢慢領悟到“愛”的要義,而後試著去愛別人。心中有愛,生命有了底色,才能描畫的更美。

“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永不輕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

影片中,馬修老師對教育執著的信念,對孩子無限的包容,最終贏得了孩子的信賴,並感染影響了其他老師。在我看來,這麼巨大的轉變都應該歸結為一個字——“愛”的力量。愛融化鑄結在孩子內心那厚厚的冰牆,化作暖暖的清流,浸潤著純真善良的心田。這也讓我想到了教育名家華應龍老師的“融錯教育”理念:“容錯——融錯——榮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年幼天真的孩子,所以教師要容得下孩子犯錯,不應該以一個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過錯,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無藥可救”的標籤,更不能像影片中的校長那樣偏執地採取“行動反應”的體罰政策,要知道溫柔的勸導所帶來的效果遠勝於嚴厲的懲罰。當錯誤出現後,我們教師更是要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並學習為自己的過錯承擔後果,孩子在對自我的否定中得到成長,並能在教師的包容與理解中,學會感恩,體會到“大愛”。

對比馬xx老師初進校園與離開校園時的心情與學校不同的境遇,我相信有了“愛”才會有希望,有了“愛”才會有力量,有了“愛”才會有奇蹟、、、、、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只是給我們一種精神,一些反思。馬修老師在幫孩子找到春天的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影片中不可能一一在影片中表現出來,正如我們以後在實際教育中也會面臨很多考驗,但我要相信:當愛成為生命的底色,即便曾經霧雨陰霾,也可以化為和風細雨豔陽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我利用冷假欣賞了《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題目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馬修——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如同進進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歷所震動,又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產生了一種改變學校管教方式的衝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馬修用音樂給這個如監獄般的學校帶來了春天,他用音樂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看。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熱陽中翱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溼潤了。

固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同樣也為孩子的調皮搗蛋而煩惱,為家長的不理解而委屈。這一切與影片相比,顯得多麼渺小。我想假如給我這麼一群孩子,會像別人一樣逃之夭夭。所以,我很幸運,我的孩子們都很健康,很可愛,很聰明。我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孩子。正如母親不會由於孩子的妍媸存在左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固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孩子。既然我不會像馬修那樣偉大,但我可以紮紮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欣賞,相信我也會有屬於我的教育精神。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更堅定了我要做一個象馬修老師一樣的受孩子喜愛的好老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以加倍的愛給我們的孩子,更會藝術化地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範,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以後感覺有很多的借鑑意義。電影中的學生都是一些問題學生,而我們學校的各個班級中也會有個別問題學生,學習進取性低的學生就更多了,電影中馬修教師的成功和校長的失敗給我很多啟發。

這部電影十分感人。影片中的馬修教師用音樂啟發孩子,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它發覺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樂天份,它要讓這群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同學,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教師聽見,覺得悅耳動聽,於是在一位夫人來參觀時安排了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眾的讚賞。這群孩子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教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經常氣得馬修教師七竅生煙,到最終孩子十分喜歡馬修教師,感激馬修教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唱出自我的天空。馬修教師用自我的方式取得了自我教育的成功。我相信這些學生經過參加合唱團不僅僅學會了遵守紀律,增強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們的人生可能所以而改變。由此可見,一位好的教師對於學生來說是多麼重要,我作為一名職業高中的教師也深感職責重大。

影片中的校長則是一個失敗的典型,他憑藉自我的確定確定是那個壞學生(不明白名字)偷了學校的錢,在不經過調查的情景下對那個學生又打又罵,並最終把那個學生趕出了學校,之後事實證明是冤枉了那個學生,但卻釀成了惡果。那個學生為了報復校長放火燒了學校的宿舍,幸虧同學們都不在裡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一個學生他的道德品質可能是不好,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壞事都是他乾的,我們不能憑自我的經驗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我們也常有這樣的思維定勢,不問青紅皁白地責罵學生,不僅僅不能教育學生,反而會讓自我的工作陷於被動。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早有耳聞的經典電影,傳說中的德育優秀作品,果然名不虛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在樑老師的閱讀屋上,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說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了一所學校——“池塘之底”。這裡是一所寄宿學校,收的都是一些需要“再教育”的問題學生。他們都不聽校長先生的管教。馬修先生來了之後,並不是像校長先生一樣打罵他們,而是耐心的教導他們,還建了一個合唱團,那些孩子們在合唱團裡找回了自信,開始放聲歌唱,最後都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在電影裡,校長先生經常說著一句話:“行動——反應”。意思就是不聽話的孩子會被關禁閉,受到懲罰。但是馬修先生卻不同,他會包容孩子們,並不會把錯誤告訴校長先生,這就使得孩子們很尊敬他。所以我很喜歡馬修先生。這種讓學生們慢慢變得自信,擁有自信心的品質,讓我想到了我自己。

我最近在學游泳,剛開始學的時候,看看別人遊的,再看看我遊的,總覺得自己遊得是最差的,一度不想去遊了。當我回家跟我媽媽說時,媽媽卻並沒有說什麼,只是說了一句:“你要相信你是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的。”我聽了這些話,覺得不要放棄,所以我在下一節課上就開始糾正自己的錯誤,每游完一次泳,問教練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好的地方就繼續保持。終於有一天我聽到教練說:“做得不錯,要繼續保持。”當時我心裡非常的開心。之後,我越遊越好,被教練誇讚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我也很努力。現在我再回想,是媽媽的那一句話鼓勵了我,讓我的自信又回來了。這就跟馬修老師鼓勵、包容孩子們,讓孩子們重拾信心一樣啊。有了信心,孩子們也就成長了。

在電影裡,馬修老師給予了孩子們自信,讓他們成長了,也不再叛逆了,在現實生活中,媽媽在游泳這件事情上給予了我信心,也讓我成長了。這部《放牛班的春天》真的很值得我們去看。

自信使人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但正因如此整部電影有一種濃郁的古典美,輕鬆浪漫的主色調,伴隨著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在一幀幀略暗調的鏡頭裡,故事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徐徐展開。

醉心音樂卻毫無所獲的馬修老師來到一家名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這裡的學生調皮搗蛋,看似都是一些問題兒童,大多數老師們蠻橫粗暴,校長只考慮自己的前途,遇到問題只是一味的利用體罰手段鎮壓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似有一座高牆,格格不入。生性善良的馬修老師來到這裡,用音樂築起了他和孩子們之間的橋樑,是他的善良、寬容、耐心和諄諄教誨,潤物細無聲般潛入孩子們的心靈,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馬修老師的教育便是這樣的,他來的第一天,馬桑斯大叔因為孩子們的淘氣被傷到了眼睛,無情的校長用輪流關禁閉的方式解決這起事件。馬修老師瞭解真相後選擇了讓犯錯誤的孩子到醫院照顧受傷的馬桑斯大叔,善良的大叔非但沒有怪罪這位孩子,還各種表揚他。這種教育方式shi犯錯的孩子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讓孩子們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和溫暖善良。

馬修老師用音樂的方式漸漸開啟孩子們封閉的心靈,他組建合唱團,教孩子們唱歌,每一次孩子們整整齊齊站立,長大嘴巴唱出動聽的音樂,這樣的場景是美好的,是溫暖的,他們天真爛漫的性格,對自由的嚮往,對未來的憧憬,都在歌聲裡了。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我反覆咀嚼著這幾句臺詞,我發自內心地對主人公感到敬佩,不光是對孩子,還有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如果我們多一點溫柔,多一點寬容,多一些理解,也許我們都會成長為更好的人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最近看了一部法國電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

此片主要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克萊芒·馬修因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克萊芒·馬修想用自己的方式幫助這班問題少年,他開始教學生們唱歌時,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性格的莫翰奇出來搗亂,諄諄善誘的馬修老師把莫翰奇的音樂天賦發掘了出來。使他成為世界著名指揮家。

其中馬修老師給我的印象最深。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用動人的音韻教會他們成長,用愛的真諦去感動他們內心的純潔更令我震撼。

有些人每天都在抱怨,說自己不幸。我們能看見世界,我們比世界上所有的盲人幸運;我們能聽得見聲音,我們比世界上所有的聾人幸運;我們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我們比世界上所有的啞巴幸運;我們有一雙健全的胳膊一雙健全的腿,我們比世界上所有的殘疾人幸運;我們每天都有足夠的食物和足夠的水,我們比世界上所有貧困地區的人幸運。就以上來看,我們又有什麼可抱怨的,我們已經比世界上2∕3的人幸運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以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呢?

上帝問一個小孩,“你認為人生最幸福的時候是哪一時期?”小孩回答,“中年,我現在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媽媽每天都有時間看電視。”上帝又問一箇中年人,“你認為人生最幸福的時候是哪一時期?”中年人回答說,“老年,我每天都要為了全家努力工作,老年人可以樂享天倫。”上帝又問一個老年人,“你認為人生最幸福的時候是哪一時期?”老年人說,“孩童時期,我現在腿腳不靈活了,沒有活力,而孩子們能自由自在的奔跑,玩耍。”上帝嘆了口氣,“為什麼沒有人覺得現在的時刻最幸福呢?”

其實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同樣也是幸運的,每一天都是人生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春天應該是一個充滿盎然生機的季節,可教育院裡的孩子被高聳的院牆鎖住了他們應有笑臉。教育院,實則為一座禁錮心靈的牢籠,而在這牢籠中孩子們失去了原本的童真換來的卻是頑劣調皮。馬修老師的到來使他們迎來了春天。

本片中馬修老師是一個沒有多少名氣,性格溫和善良的音樂家,當他初入“牢籠”時,因迫於無奈而體罰學生,但他並沒有在這種環境下變得麻木不仁,反而想幫助這些孩子走上正路。

莫翰奇,一個年近十歲的男孩,只有一位美麗的單身母親,由於受周圍人影響而疏離母親,性格變得越發孤僻,再加上環境的影響,他變成了一個問題男孩,打架、惡作劇、滋生事端。校長的排擠,老師的厭惡,自己更加墮落。但上帝卻毫不吝嗇地賦予他天籟般的嗓音。當然他自己也沒有料到,若是馬修老師沒有出現,他的才能也不會被髮掘,可能終生埋沒,一生碌碌無為。馬修的出現,伯樂的賞識,才能讓千里馬的才能發揮到極致。遇到良師,莫翰奇也終於發現自己對音樂的迷戀和痴愛。馬修恰好利用這一點一步步的突破他的心理防線,在孩子們的激勵下,他組成了一支合唱軒,但由於校長的壓迫,不得不輸給強權勢力。馬修敢於與惡勢力對抗,儘管最終失敗了,但他讓孩子們學會了反抗,不再墮落,他釋放了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感受到了溫暖,也讓他們懂得了友好對人。

馬修開啟的不僅僅是一扇鐵門,開啟的卻是孩子們禁錮了已久的心,他雖是一們不知名的音樂家,但他卻是一位懂得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教育家。他以一位長者的角度對待和關心呵護他們。莫翰奇,貝比諾,孟丹等教育院裡的孩子們在他的帶領下,也有一定改變。每個人都有天分,任何人都是天才,只要對自己有信心,才幹終將被髮掘。世界上缺的不是伯樂,而是千里馬。因此不論人生有何逆境,都要敞開心扉,不要把自己鎖在小小的世界裡。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看這樣的電影,我能夠觸控到那一顆顆纖細而善良的心靈,他們絕不是社會的殘渣,絕不是被遺棄的問題少年(那個縱火犯巴冬除外)。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我曾經有過多少次,為那許多微末甚至是瑣碎的場景所感動。我們的靜、站立以及唏噓,絕不是因為我們觀看的場所沒有空調,諾大個階梯教室,已經無聲地容納了一百多號人的汗水和激動。雖然只有頭頂或者更遠處幾片風葉在轉動,根本無法解除那些夏天的躁熱,但此刻沒有埋怨,只有心靈的共振。

風中飛舞的風箏,夜裡疲憊的掃帚,那些歡笑和痛楚,在明亮與黑暗之間徘徊,很多孩子的雙重性格在影片中一展無餘。他們的一半是天使般的微笑和美妙的歌聲,一半是魔鬼般的殘忍和惡作劇。他們一面彈傷老學監的眼睛,偷走新學監的資料,甚至校長的鈔票,一面卻認真地參加合唱團的訓練,傳遞著天籟般無邪的音樂……正是這些,構成整部影片畫面的明暗交替,這些錯落不僅深深地震撼著我們,更深深地牽引著影片主人公馬修的百轉柔腸。這個最後被歇斯底里的校長定位為“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的男子,樸素的外表下有著一顆非同尋常的愛心。他的愛是包容,當一個孩子彈傷老學監的眼睛時,同意他去照顧,不告訴校長免受懲罰;他的愛是無私,他對待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連那個最邪惡的巴冬被校長棍打和禁閉時,能夠很遺憾地感慨: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啊!他的愛是尊重,他總是用音樂和溫暖去走近這些淘氣的孩子,用滿腔的愛去感動這些幼小的心靈,使他們改邪歸正,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春天。

他總是用自己的愛營造孩子們的愛,他用愛鑄就“樂譜架”的動情歌唱,他用愛感化“天使魔鬼”皮埃爾不遜的心靈,他用愛贏得“助理”的永遠相伴。他一直無聲地抵制著反抗著校長威懾人心的棍棒教育。雖然最終自己不得其果,流浪天涯成了最後的歸宿,但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包裹著愛和留戀的紙飛機從窗內一隻只地飛出來。我們還看到影片中那些個反例——巴冬縱火焚校,校長的被辭退。於是我們又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愛的力量和偉大。

“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後的日子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影片的最後,天籟之音冉冉升起於一條被綠蔭覆蓋的春天的小巷。沿著這條小巷望去,我們看到了前方不遠處的光明和燦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遺下的日記,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失業的音樂教師克萊蒙·馬修來到了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池塘之底”是一所專為“再教育”問題少年們而設定的寄宿學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學校擁有陰森古陳的建築、笨重重疊的大門,灰色斑駁的教室以及幽暗閉塞的氛圍。在這裡,馬修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名代課教師。

這所學校的教師個個行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們忘記了說笑,正因為如此,學生敵視教師,與教師形成敵對壁壘。光頭的馬修第一次與孩子們見面也遭到了孩子們的嘲笑……

因為這裡的學生是一群被放逐的問題寄宿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他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然而,馬修卻沒有因為他打架鬥毆而反覆懲罰糾纏,相反,卻敦促他回到合唱團。皮埃爾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為奇蹟……諄諄善誘的馬修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裡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凶殺和商業元素。但那位平凡的小人物克萊門特·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卻深深地感動著我們!是的,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要我們教師能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愛和理解,他們將會變得更有希望和信心!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誠哉斯言,好的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對靈魂的喚醒、對精神的塑造!

對於“放牛班”的孩子們來說,馬修給予了作為老師全部的愛,他猶如牧師一般,引領孩子們走向光明。由此可見,教育,要從愛開始。

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君知否?張玉滾靠一根扁擔,一挑就是五年,把學生的課本、文具挑進了大山。他是這裡的全能教師,手執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君知否?格桑德吉十二年在極危險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毅然上路。在她的努力下,孩子們都考上了自己夢想的大學。

扁擔窄窄,道路險險,是愛讓孩子們成長。他們像馬修一樣用愛去喚醒、感染學生,春風十里,桃香李豔。

夢隨風萬里,一池浮萍碎。好的教育,是引領孩子向上的動力。

汝可知?支月英在只有十九歲的年紀,獨自一人來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國小當教師,三十六年始終堅守在偏遠山區,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兩代人。汝可知?王丹霞是一名職業技術學校烹飪專業教師,“讓每個學生樹立自信”是她的追求,她經常教育學生說:“上帝為我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定為我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上職業學校同樣有廣闊的前景。”

其實,真正的教育並不只是一味地教授課本知識,而是要像馬修老師一樣,正確引導,因材施教,使之走向成功的彼岸。

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著春天的絢麗多彩。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也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沒有比愛更好的教育方法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裡的“心”是對學生的關心、對教育的愛心。讓我們永遠記住:教育,從愛開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愛迪生說:“教育之於心靈,猶雕刻之於大理石。”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電影裡的馬修老師卻成功地熬過了這個過程,用音樂找回了那些孩子們的本性。可見,教育是多麼重要,對一個人的影響又是多麼巨大。教育乃立人之本。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教育是一種愛的修行。

君可知,馮玉祥在兒子馮洪臨行前,親筆寫下“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經艱難好做人”的對聯送給兒子,贈與其當座右銘,父愛之砥礪字字千金;君可知,岳母在兒子岳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告其保衛國家乃是頭等大事,母愛之叮囑重如山嶽;君可知,老舍教育孩子不能做貪汙受賄之人,要求孩子不可虛榮,不可貪得,誠實虛己,父愛之胸懷磊磊落落。

可見,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是在於喚醒和鼓舞,與之共同修行。正如馬修老師那樣,召回孩子們的本性,讓他們活成更好的自己。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教育是一種生命的召喚。

以教為草,以育為寶。君可知,司馬光為了讓兒子認識崇尚簡樸的重要性,以家書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從小便懂得節約。施教有方,會愛才會有好的教育。相反,古代方仲永從小便顯示出他在詩歌方面的才華,可父親卻把他當作搖錢樹,使他的才華過早消失,更別談什麼教育了。可見,畸形的愛只能製造畸形的教育。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讓他自己去感受,不給他增添任何無用的壓力。正因為馬修的召喚,放牛班的孩子們順承天性,在人生的廣闊舞臺施展抱負。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教育是一種未來的投資。

蔡元培曾說:“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盧梭曾言:“植物的形式由於栽培,人的形式由於教育。”亞里士多德曾雲:“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沒錯,若談教育,電影裡的馬修老師為第一人,揮灑曠世奇才,天地為之驚駭。

也許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創造工作。放牛班裡的孩子為什麼大多數最終沒有放牛?因為愛,因為教育,因為根植於愛的教育。教育,乃立人之本。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周星馳說過:“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呢?”這也正如《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一樣,劇中的老師、孩子們都有一個音樂夢,他們喜愛音樂,喜愛唱歌,想在更大的地方發展。多彩紛呈的生活,就像奼紫嫣紅的鮮花點綴著人生的春天。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追尋夢想,需要不忘初心,重新與世界博弈的勇氣。

當作家是陳忠實從小的夢想。但由於家境困難,他早早輟學,只能在家務農。當他以為夢想破滅時,父親指著農田旁的小溪告訴他,溪水遇到大山,不能直接衝出來,就會轉向,繞道前行。陳忠實聽後深受啟發。此後,他當過教師、工人、文化館館長,但一直心懷夢想,一直堅持寫作。20年後,他終於走出了大山,進入省作家協會工作。之後,憑藉多年的積澱,他寫出了代表作《白鹿原》。

別抱怨生活給你什麼,你都得堅持,因為別無選擇。《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個老師就是這樣,即使去那樣的學校,也沒有放棄夢想,放棄創作,最後和自己的學生們在更大的舞臺演繹自己的人生。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追尋夢想,需要披荊斬棘,活出不同自我的堅毅。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地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重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地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控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把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相信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不得不跋涉的理由,就算結局不能改變,但在困境之後仍保持信念和希望,不停下奮鬥的腳步,總有一天會迎來“柳岸花明又一村”。放牛班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春天,誰能阻攔那樣的美好?

雨果說,只有衝撞命運的人才是天才,宿命不過只是那些缺乏意志力弱者的藉口罷了。只要春天還在,即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陽還可以重新回來;只要夢想還在,縱使蛛網密佈,風雨依然會把希望送來。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信念執鞭,擁抱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一位評論家曾這樣評論這部電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煸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全片沒有喧囂,從始至終只有一種寧靜而悠遠的感覺,任你在靜靜的迷影流淌中感到心潮的澎湃。這是一群自我放棄,他人放逐的孩子,他們在外間聲名狼藉、在學校調皮搗蛋,他們生活在“池塘之底”。但這也是一群幸運的孩子,因為他們遇到了克萊芒馬修,一位純真心靈的保護者。從一開始孩子們惡意的搗亂、心靈的抗拒到那一隻只紙飛機從天而降,一個個孩子揮手道別,我想馬修老師得到了一種真正的認同。當你向孩子們伸出那溫暖而誠摯的手,得到的也將是一隻只充滿暖意的小手的回握。

究竟老師與學生應該怎樣相處呢?我想權威是必要的,但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更為重要,老師和學生本來就應該是朋友,他們不僅是單向學習,而是相互學習,老師也會為學生犯的錯誤說話,我想現在的老師不都應該如此嗎?只要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如果只見所短,而忘乎其長,那麼就算他是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我們若能揚長避短,強化其長處,即使殘疾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長的快樂。因此,老師要善於發現那些孤獨和自卑學生的優點,發揮他們的積極因素,就像在大海沙粒中找金子一樣,在他們暗淡的心靈中找到閃光點,並使之發揚光大。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潛能,及時進行鼓勵,這樣每位老師與學生都會真正成為朋友。”

不可否認的是,溫情確實是個好東西,全片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看著那引起頑皮的孩子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難免會煥發出“本真”的天性,留下許多讓人思考的東西,如同一杯茶,需要慢慢去品。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個初次到校代課的音樂老師用音樂改變“壞學生”的故事。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不少學生調皮搗蛋的鏡頭,捉弄同學,捉弄老師,甚至讓老師受傷住院,不少觀眾看到這裡就給這群學生打上了“問題學生”的標記。整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就圍繞著代課老師如何改變“問題學生”們展開。

這部電影的場景並不豐富,大部分的情節都發生在一所名為“池塘底教院”的學校中,所以我更願意把它歸類於教育片,而不是大部分人所認同的劇情片。既然我認為這是教育片,那麼我會更關注影片當中有關教育的情節。

學校教育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學校是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己任的場所,老師則在學校中充當教育者的角色,每一位老師都應謹記“德高為師道高為範”這一道理,並將之踐行。然而“池塘底教院”的校長所採用教育方式則並沒能體現出“道德”兩字,他在學校推行“一犯錯,就懲罰”的管理方式,其實質則是以暴制暴,體罰就是主要措施。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及身體承壓能力並不如成年人,任何程度的體罰都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巨大傷害,這便與學校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為己任的理念背道而馳,既不利於培養人才也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輕則導致身體創傷,重則造成學生心理狀況發生劇變,影片中的“問題學生”孟丹便是很好的例證。

與校長不同的是,代課老師克萊蒙馬修的教育方式則溫柔得多,他不會輕易處罰學生,反而會幫助被欺負的學生免受欺壓,他甚至會為了保護學生而向校長隱瞞學生闖禍的實情。此外,他還私自開設音樂課教學生唱歌,因為他本身就是以為作曲家,而音樂教育便是他個人教育方法的最大兩點。他的音樂課似乎有著巨大的魅力,可以牢牢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為之著迷,而他也因此發掘了“來自地獄的天籟”--一位有著天使臉蛋魔鬼心腸的學生莫漢奇。馬修用音樂打開了莫漢奇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向莫漢奇授予音樂啟蒙教育,發掘了莫漢奇的音樂天賦,並建議他的母親將他送到音樂學院。片頭的一幕便是莫漢奇以世界著名指揮家的身份站在舞臺上的場景,我相信這與馬修老師的循循善誘是分不開的。

教育的本質是發展,如何更好的發展並塑造學生應是教師努力研究的方向,限制性的教育措施不但不利於迅速發展,也不利於教師自身的進步,一名出色的教師不在於他培養了多少精英,而在於他是否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人的能力可以通過肌肉記憶不斷增強,而人的品質則需要精神力量的感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