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8W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

當初購買這本書,僅僅是因為它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準確說來,其實是因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有時候也因著自己的不著邊際而困惑,所以,這“未知”二字,著實吸引了我。我常常想,人們對於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稱得上如何瞭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真正考慮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了我一個同自己對話的機會。看這本書的第一遍,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幫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從若菱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飛躍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其實,對於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而言,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若菱?若菱之於我們,不過是另一個自己。我們痛苦過、彷徨過、失意過……我們時常感嘆“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卻不曾發現,這諸多的不如意,其實源於我們自己。而我們對於這個“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謂“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參悟得到“愛、喜悅、和平”這層含義?

生活在現代社會快節奏模式下的我們,每天為了名譽、財富、地位等奔波勞頓,卻很少意識到,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最表象的東西,即所謂的“身外之物”,因此,我們忽視了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即愛、喜悅、和平。在古代,儒家推崇性善論,認為人最初的本性中,深藏大愛。那麼,在千百年後的今天,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竟然摒棄了自己的“真我”,將“愛、喜悅、和平”用表象的物質矇蔽。

這不禁令我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篇名為《房前種樹,屋後栽花》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北大高材生,哈佛女博士,曾在華爾街縱橫職場。然而,在事業的巔峰期,她卻放棄所有,毅然回國,買下一塊地,建一處房屋,房前種樹,屋後栽花。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這種行為,包括當時的我。然而多年之後的今天,在看過這部《遇見未知的自己》後,我明白了,她不過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定義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種,這取決於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有一種,我將其定義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隨本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首先,人活著雖然是一個個體,但卻是生活在多重環境中的個體,我們寓於整體之中,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只是一個個體,而是要處於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師,有同學……我們寓於一個又一個社會大環境之中。有很多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的內心裡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方式。然而,社會的大環境又使得我們不得不顧慮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認同。許多人寒窗數年,刻苦讀書,其實不一定喜歡讀書,或許在懸樑刺股的同時,他們的內心正呼嘯著要衝出現實的桎梏。於是他們忽視真我,壓抑那種尋求“愛、喜悅、和平”的渴望,去追求升學,尋找高薪職位。可能到最後,站在人生巔峰的他們才意識到,歸根到底,他們得到的,無非是地位高於他人時的優越感,同學聚會上被視為焦點的滿足感,親友見面時人人豔羨的目光……這些都是他們前行的動力。可是,這些又都是最為表象的東西,而他們把內心的真我——愛、喜悅、和平藏在了最深處。

《遇見未知的自己》對人生有許多高見,但我們若是以一顆平常心看待書中的一系列看法,不難發現,其實許多事情正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只是一直沒有將其系統地解釋出來。例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就是書中“能量振動理論”的真實寫照。很多時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時,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臣服於事實。於是,當我們絕處蓬生時,常常慨嘆“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認事實最大,而事實,恰恰給予我們最好的回報。

重新審視自己,我認識到,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心態還是很好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每當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我總會想辦法看到相反的一面。而這些不如意,往往會使我收穫頗多。同蔣方舟老師所說的一樣,“我不曾經歷滄桑”。從小到大,我的人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雖說生在農村,可我並沒有經歷那種寒門學子的艱辛,父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了我十幾年無憂無慮的求學生涯。如果非要指出我生活中的“大挫折”,我想那便是我人生中的兩次落榜吧。

我第一次“名落孫山”是在20xx年,國中升高中的考試。那一次的考試,說是發揮失常,卻也是情理之中。我本身不是什麼踏實之人,況且是在那個需要張揚的青春年紀。在那個被成為“全市第一學府”的私立學校裡,到處是競爭、攀比,學生之間的交談無時不流露著一種發自內心的虛榮。老師之間對於自己學生的攀比,使得那種因學習成績好壞而劃分的等級觀念愈演愈烈,加之那個年紀的學生之間對於各自家庭、財富、地位等的虛榮,使得大部分人活在這種混沌的泥潭中而不自知,拼命地證明自己。而只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愈顯張揚,覺得自己從此高人一等。現在開來,還真是天真得可笑,換句話說,是愚笨得可笑。而我本人,恰恰是那成百上千的愚笨者之一。

也正因此,九年級時的成績極其不穩定,大起大落。說是落榜,現在中國教育這種大學生遍地都有的年代怎麼可能真正讓人沒有學上呢?我不過是從省重點落到市重點。但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塑造出的學校,哪有不將學生分出個三六九等的?我高中的母校向來有個傳統,按照學生的成績高低,依次分為A班、B班和C班。A班的層次,明顯高於其他班級,經過此班級培養出的學生,最終成績可以高於省重點的二類考生。而我,恰好處於不上不下的B班,說不出這是我的幸運還是不幸。

但是,人生有時候真的是一波三折的,往往在你接受了現實之後就迎來了意外的轉機。開學沒多久,班主任老師宣佈了學校的新規定——B班成績出色的同學可調動至A班。我當時早已對自己失去信心,根本無心爭取什麼調動機會。但是,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我時常想,假如自己被調去A班,就會怎樣怎樣。但轉念又告訴自己,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要被那些虛榮迷失了心智才好,況且班上那麼多比你成績好的人(第一次月考的時候我考了全班第七名,覺得好多人比我好太多了。)但是,當命運的轉機真的降臨到我的頭上的時刻,我簡直不敢相信。

我至今仍記得班主任老師找我談話時的場景,也至今都弄不懂為什麼老師沒有調動期會考試的第一名同學而調動我這個第四名。直到老師找我談話時,我才知道,原來老師認得我,知道我的名字。而自從我調動到A班之後,由於種種原因,我的母校從此廢除了這項制度,A班和B班不再實行人員滾動制。所以,我的這次調動,空前絕後!正是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改變,我的'人生從此出現轉折,所以,我從那時候起就下定決心,要一輩子感激這位老師(W)。從前,我只當這是命運對我的眷顧,現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於事實所得到的福報,是我的潛意識給予我自己的禮物,由此我更加領會了書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命裡註定該是你的,或者與你更高的目標是一致的,有利於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層面,破除人生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解釋你的命運,否則,心想事成,不過是紙上談兵。”誠然,我的心想事成是最後一種。

我的第二次落榜,就顯得問題嚴重多了——大學聯考落榜!而我的分數,還不算很低,能夠考一個好的二表本科了,這自然歸功於本文提到的第一次“心想事成”,然而,因為估分過高,導致我以四分之差與目標學校擦肩而過。現在回憶起來,我當時還真是夠瀟灑了。除了在父母愁容滿面的時候也難過了幾天,接下來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現實,很輕鬆地和所有人提出了“我要復讀”這個計劃。除了心裡有點因為即將上大學到又要回高三“吃苦”的落差引發的失落,並無其他想法。於是,我很自然地背起行囊(絕大部分是母親為我打理的),做了一次往屆生,“回爐再造”。

讀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才知道,這便也是潛意識的力量。因為我在高三反思自己做的不夠好的事情的時候時常想,若是再來一年,我一定會努力做得如何如何好。而最終,老天真的給了我一次“再來”的機會。事實證明,大學聯考落榜,對我來說,的確是“又賺了一筆”。第二年,我考取了全市文科第十名的成績。回想國中時處處比我強甚至考上省重點的同學,有很多都沒有我如今的成績。因此,我由衷地感激命運裡出現的兩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我一直堅信!

最後,我想說一遍文章結尾處老人給若菱的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給予每一個人的幸福與磨難都是同等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枷鎖中,卻不知,造成這一切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

遇見真實的自己,遇見那個追求愛、喜悅、和平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2

昨晚到今天早上,花了兩三個小時,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了。當然只是浮光掠影,快速閱讀了一番,很多內容還有待空閒時細細理解,深入領會。本書不似其他艱澀難懂,但是要完全理解並執行,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靈脩行書,一個都市白領的故事穿起了一個個我們未曾覺察的真相。我們是誰?我們需要什麼?我們要如何面對或者得到?每個人都在追去快樂,但是快樂的人那麼少,我們在追求中是否迷失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檢閱自己的內心、思想。從而阻礙了我們的心靈成長,心智成熟。

看完此書,有幾點觀點讓我特別產生共鳴。

----"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書中把人生所追求的東西歸為:愛、喜悅、平和。而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是因為"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以我自己淺顯的理解來說,就是:"自己能製造跟別人給"這個意思。如果我把我的快樂和幸福通通都建立在別人身上,那麼這種快樂是不穩定及不確定的,但我能夠自己讓自己快樂,這種快樂會來得持久且穩定,人終究還是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就像有時候,有些人一停下來就會胡思亂想,各種無聊,四處約人外出熱鬧;或者把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都放在某個人身上,如果他今天對我笑一下,一天都陽光燦爛,如果他不理不睬,那麼我一天都是烏雲密佈。這種由外而內引起情緒上波動的人,通常過得很辛苦,基本也沒什麼快樂可言。

而自己對自己情緒負責的人,任何時候都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豐富多彩而不受外界干擾。我的好朋友嘉曾對我說過:一個人能把自己過得不無聊,那也是能力的一種。這句說對我影響很深,每當我獨處無聊的時候我就會想:我能做點什麼改變一下這種狀態?讓自己此刻開心點?當漸漸擺脫"由外向內"時,我有機會審視自己,知道什麼是自己需要的,以期獲得"由內向外"的力量。

----我們因為與自己生命的源頭沒有聯結,失去了能量的來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獲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們的同胞---其他的人,爭奪能量。

而能量爭奪,書中的解釋是:控制他人,用權力凌駕於他人之上,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證明自己是好的、對的、高人一等……

宇宙萬物皆有某種有特定震動頻率的能量,無論我們看的見看不見它都在我們周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無形中影響著周邊的人、事、物。同樣,我們也會吸引這些同頻震動的人、事、物在我們身邊。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身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選擇的結果,影響我們選擇的是我們從小接受到的觀念、標準、信念、價值觀等,

我覺得我此刻需要做的,可能就是不要被別人的負能量影響。雖然還不明白怎樣和生命源頭產生聯結,獲得能量來源。但這些年自身特定震動頻率的能量,吸引過來的人、事、物中,有好也有不好,總的還是快樂多於痛苦。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時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時你創造出來的,是你對事情的'解釋造成了痛苦。

這個觀念不是在這本書上獲得,而是我訂閱的一門心靈課程上。本書要求我們"覺察和定靜".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理念時,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很多時候令我們傷心難過氣憤的事情,其實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而是由我們的看法。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直接導致了我們是快樂,開心,難過。

你掉了100塊錢,如果你覺得無所謂啊,只是損失了兩天的菜錢,影響不到你的生活,那麼你就不會因為這100塊錢去痛苦。

換一種心態,你覺得你接受不了,那麼掉錢這個行為就會讓你煩惱,影響到你的心情。

這種ABC的看法,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轉變一下思路,或者觀念,就可以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當我們面對痛苦時,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記住一點,讓我們痛苦不是事情,而是對事情的看法。

以上幾點,是對《遇見未知的自己》一點感悟。篇幅有限,看書也只是囫圇吞棗,書中有很多觀點我是很認可的。比如: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愛護關注我們的身體,健康飲食,能量震動創造了我們的世界。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以前,我們總覺得,改變一定是要兩個人一起,找出問題,共同解決。但事實上,真的不需要。只要我們先邁出那一步,就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會隨著你的變化而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3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有多少人能拍著胸脯大聲告訴全世界:我足夠了解自己。大概,就算是下一秒就要直面死神的可憐人,也不會有足夠的自信說:這一輩子,我徹底瞭解了自己吧。世界是充滿未知的,我們每個人也是充滿未知的,如何遇見未知的自己,發掘全新的自我,這恐怕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學習,既然這樣,那倒不如先給心靈來趟正能量的旅行,淨化心靈,重新出發。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這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階層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意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這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記憶中依舊清晰的留存著前年此時,面臨著畢業、即將參加工作的自己,也曾迷茫,也曾不知所措,對於這個充滿未知的未來,感覺一切都是空白的。然而那又怎樣,剩下的路,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自己堅強的走下去,即使頭破血流,那也不過是成長的代價。大家是不是也會常常在想,未來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工作、生活都會呈現出怎樣一種狀態。誰又會知道呢。生活自然會告訴我們答案,只願到那時,我們都能以一顆積極的心去面對。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用最平和的心態,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既然我們不能掌握,那隻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而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尋找內在的'真我。或許,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並沒有過多的思考過,也是,誰又會平白無故的去問自己"我是誰"呢。然而我們不妨從這一刻起,試著問下自己:我是誰?在搶救大廳的短短兩年,見到太多各型各色的病人,見到太多生死之間,他們又有幾人能明白內在的真我。為了一點小事尋死覓活的年輕人,若有一天當他想通為自己活著,活出自己的價值,不為取悅任何人,那他該有多後悔今天所做的一切。面對突如其來的橫禍,命懸一線的中年人,想到更多的依舊是家庭,殊不知就連"自己的事",可能都回天無力。身患重病,生命進入倒計時的老年人,這漫長的一生,也不知他究竟找沒找到自己的心,是不是活成了他所希望的樣子。這看似簡單的一句"我是誰",又哪裡是這麼容易的三個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北京青年》,正如它的主題:重走青春。只要你願意,沒什麼是不可能的,也許瘋狂,也許天馬行空,但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找回真實的自我,不妨大膽邁出這一步吧。

"愛過、痛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有時越是抗拒就越會持續,當真正放開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也許病人是脆弱的,這需要我們有一顆更強大的心,去教會他們接受;也許病人是堅強的,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無限生命力,教會了我們活在當下。人們總說,醫院才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沒錯,就在這樣一個直面生死的地方,臣服和活的精彩或許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不如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刻,保持一顆向上的心,誰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呢。未知沒什麼可怕的,未來也未必會充滿荊棘,既然這樣,為何不調整好心態,準備遇見未知的自己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4

手裡捧著一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細細讀著,看著一串串難懂的文字,不得不咬文嚼字地消化其中的內容。既然裡面充滿著無異於火星文的名詞,為什麼還要讀完它呢?不是因為任務,也不是因為它有趣,他像有魔力一般吸引著我,引我思索自己,每讀完一章節我都得費很大力氣去消化,去反思自己。

書的開篇就引出了哲學的三大問題之一:我是誰?廢話!我是誰誰誰呀!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自己的名字,卻不知道這只是生存在世界上的代號而已,與編了號的產品沒有差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心裡想著什麼、想做些什麼只有自己知道。然而,誰又能客觀準確的評價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就像那些功利的人不會說自己功利,而偉大的人不會說自己很偉大。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連我們自己都在不斷否定自己,試圖把自己變得成功進而獲得更多的喜悅。終究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大多數人是不快樂的。何不大大方方地評價自己,就如評價別人一樣公道?不必害怕別人看待自己的世俗眼光,憑著會變好、會變得更好的信念活下去,坦誠面對自己,我們會笑得更開懷,感受到更多的快樂。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名女子,不論她成什麼樣子,我們好歹愛她。誠然學會接受一個怎樣的自己,如撥開雲霧,才會更加清楚懂得自己是“誰”。

書的中間有一幅插圖讓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插圖的內容是一輛馬車,馬車上有馬兒、車伕、乘客。關於插圖,書是這樣介紹的:馬是我們的表意識,車伕是我們的潛意識,乘客就是真我。“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這匹馬,不知道左臉緊是因為車伕收緊了左邊的韁繩。”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能被情緒操控著我們,支配我們不做這樣或那樣不想做的事。因為我們存在於世上的許多事經不起我們心情的什麼大起大落,只有處於一種冷靜沉著的.狀態,才能把事情處理得儘量好。我們並不缺少開懷大笑的天分,但在面對各種負面情緒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心如止水,接受並處理好它,並不是用笑來抑制它掩飾它,否則,負面情緒有一天會爆發,後果更加嚴重。心如止水地面對問題,這樣,人生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自己操控。

劉亦菲說:“這本書讓我們驚鴻一瞥那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如此陌生又熟悉,讓我們和自己真實的源頭越來越近。”其實這本書是獻給那些悲觀消極的人的。在我情緒處於一個極其煩躁的低谷時,我選中了它當我的導師,讓我在迷失的時候抓住了自己,看清自己真正重要及想要的東西,向著它們前進。我從一位朋友那看過一句話,我把它送給了自己,也送給你們:把一切悲喜交付給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5

最近,在公司組織的"書香移動,相伴成長"主題活動中,我有幸拜讀了張德芬女士的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接納,是這本都市身心靈脩行書籍與我產生的共鳴。我慶幸能夠在紛繁的生活中,落一時的寧靜與寬懷,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為自己錯綜複雜的情緒找一條出口,對我而言,是一件令人大快朵頤的事情。

關於人生的終極思考。這本書的開頭,老人關於"我是誰"的終極追問把我從現實直接打到冷宮,讓作為讀者的我有點無所適從,因為我本能的認為,這不是在盤查戶口,而是一個關於你如何來,到哪裡去的終極問題。所以,跟隨筆者,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隨之而來的是嘆息,因為在都市生活中,我們已經忘記,或者說無暇顧及這些"無聊"的問題,但對我來說,卻有正中下懷的感覺,大學時候喜歡讀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尼采等等哲學家一一浮現出來,尼采說:"我就是太陽!",這種熾誠與癲狂把本我無限放大,讓每個讀尼采的人都能感受他內心的那股力量。但是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在思考關於我是誰,我如何生,如何死,如何存在,如何消失的問題,我們的眼裡只有對名利的追逐,對周遭的憤懣,對世間各種的批判和隱忍,但是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我何苦要這樣,我來這個世界走一遭,我該以何種價值體的方式去度過這一生,是利他,還是利己,是逆來順受,還是順勢而為,這些都是我們忽略的思想死角,但是卻無處不在潛意識的指引著我們的現實生活。

通過這本書,我讀到的結果是接納,所以,我想說,不管"我是誰",關於人生,最好的'態度是接納,一種順勢而為的情懷。

接納我們的情緒。情緒其實是社會的產物,社會越來越複雜,隨之,情緒就越來越多變。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社會的人,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關聯,這種關聯構成的單位糾結出不一樣的情緒,比如:工作,家庭,糾結出來的情緒可謂是千變萬化,甚至可以讓一個人千瘡百孔。

關於情緒,老人說它其實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去幹涉,而去臣服。我個人覺得臣服用在這裡顯得太被動,而且無可奈何,對於情緒,我更願意用接納來表述。

說到情緒,我想到我們職場上常常說的一個詞:情商,是說一個人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能力。說某人情商高,說明他控制情緒的能力強,反之不然。但是,對於情商一說,我情願理解為這個人在接納情緒的時候,是以坦然而喜悅的方式來的,而且,高就高在這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為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這個情緒產生的根源,以作者的表達,那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拒絕,她說:"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所以,每當我們工作不如人意,生活超出我們的負荷時,我們總是在內心充滿了無限的牴觸和厭惡。我們討厭工作上無盡的壓力,我們討厭職場上人事的阿諛奉承,爾虞我詐,我們厭倦生活中的庸庸碌碌和繁雜瑣碎,在毫無激情的狀態下,我們一度懈怠生命,辜負時間。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很多人都在這種情緒中痛苦而隱忍的掙扎著,但是很多人又不願意抽離其中,這是書本里作者談到的"貹肽"效應,就是這種習慣性的如飢似渴,導致了我們在工作中,在生活裡無法自拔。所以我們的幸福感降低了,我們的情緒化越來越嚴重,我們甚至在這種情緒的漩渦裡迷失自己。

但是作者在書裡這麼寫到:"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光進來。"我想說,這個光,就是我們的接納心態,一種不做作,不刻板的融入。舉例來說:當我覺得加班是一種負累的時候,我感到身體和精神帶來的雙重疲憊,從而抱怨和抗拒情緒油然而生,在這種痛苦中,我一味認為公司對我不公,社會對我不公,甚至懷疑人生都在和我開玩笑,把我拋棄了,這是抗拒給我帶來的痛苦。但是,當我們換一種方式來接納的時候,會發現既來之則安之的效果比牴觸更能安慰自己的內心,更有甚者,當我們站在大我的立場來分擔這種情緒時,會發現這居然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的放鬆,是一種泰然處之的心態,痛苦感消失無蹤。

所以,對於情緒,我們自己就是那束光,不要抗拒,不要控制,只要欣然接受,接納就能開啟心門,光就會進來,進來趕走痛苦,照亮我們的靈魂。

關於未來。關於未來,每個人都有很多期許。但是更多的傾向於物質上我要的。在精神層面,可以說思考的人卻佔少數。

讀了張德芬女士的書,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我不光在書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走出陰霾的路徑,對我而言,這也是一道光,指引心靈的光芒。對於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我來說,未來的質感不光體現在物質層面,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自我交流和自我救贖。書裡說:"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在當下的。"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過去的未來就是當下,當下的以後就是未來。所以,當下是最重要的,只有過好每一個當下,珍惜每一個當下,未來才會有質的提升。

我記得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一代梟雄》,裡面的男主在劇情結尾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事情的結果到最後都是好的,如果不是,那說明還沒到最後。"我相信未來也是一樣,未來就是我的那個最後,不管中途經歷什麼,最後的結果我相信一定是好的,我們只管在過程中以寬容和喜悅的情懷去接納,好的或者不好的,到最後,肯定是好的。所以接納,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選擇。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6

我一直都是一個自卑的人。

最近看了本書,卻讓我心態放平了許多,也許不只是這本書的功勞,只是從這本書開始,我有了真正的變化。所幸,真有了質變,我希望這質變能持續進行下去,讓我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小時候,有位老師評價我說我學習是“蜻蜓點水”,我一開始不服氣,後來漸漸長大,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真是這樣,所以也經常那這句話警醒自己,不要再“蜻蜓點水”!但是,秉性難移啊……後來我漸漸發現,我做事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別人的鼓勵、讚賞、羨慕之上,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學習這些知識,只是一種虛榮心在作怪。比如說這次學習園運動,看到別人回答問題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來的都是書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腦袋就一團亂,總想著得到老師的鼓勵,所以這之後我總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後小我萎縮到不行,幸福的學習過程變成了羨慕別人打擊自己的過程。自己有時也忍著不去看別人的精彩答案,但是總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時痛苦,有時難過……

現在,這些我都放下了,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現在確實心裡很輕鬆,因為,不管我答得好與壞,完美與否,我都切實的學到了知識,得到了鍛鍊,我希望我能真正的自己肯定自己,不依賴別人的評價,雖然我不聰明,但我在盡力做到勤奮!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識我都掌握牢固了,我會越來越熟練的運用聯絡的。

我看見我在尋求被打擊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7

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一直認為讀該類書便是需要人生指導的人。終究,事實並非如此,生活在喧囂匆忙世界中的我們,需要這樣一股使心靈歸於靜謐的清流。總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機會遇見在我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紗,遇見全新的自己……

故事是從一個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

該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高薪白領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我不快樂?為什麼我如此之不幸,沒有父母的愛,失去丈夫的愛,終日面對婆婆的`尖刻、冷漠,就連企盼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多年不孕),惶論擁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託?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個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找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想來,這個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個自己的載體罷了。我們永遠都難以知道自己真正該怎麼活、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所以一次次我們錯過了隱身於思想深處的另一個自己。總在嘗試著改變些什麼,可是生活會毫不保留地告誡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就唯有適應。

人生其實很簡單,最終追求的莫過於“真我、喜悅、和平”罷了……最欣賞本書中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心透射出來的結果。

向世界竭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時刻都在想的事情。易地而處,活於世上,我們真的不需要對世界作出任何解釋,世界只接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罷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8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裡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裡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著人潮不自覺的走著,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於是開始關注自己的著裝;也許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於是積極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可以代表我,於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可是當我閒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己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降,沉重或輕鬆,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曾經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可以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迴的古老靈魂與精神的融合;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可以感受,觀察,檢驗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當我把自己定位為駐紮在身體裡的覺知,藉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己。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著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著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X,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並且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於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裡,淪落為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要到哪裡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不過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裡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9

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一路走過,草長鶯飛,風花雪月,回過頭來,心平氣和地細細品味,有趣的回憶已沉澱成一種幸福,成長的足跡依舊在蔓延。我期待著,卻也免不了一絲惶恐。未知的自己是否會如浮萍般飄忽?道路,還有很長……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難道這只是一個人的世界?其實不然。外境的存在會給予我們很多禮物,或包裝精美、或包裝拙劣,欣欣然去接受,用心去玩味禮物之所值。外在的一切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當外境有任何觸動你內心琴絃的各種事情時,坦然面對這種種來臨,沉思著,去往內看。外在的不可抗拒的東西,與其與之搏鬥,不如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內在層面的調和整理,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應付那些可以改變的部分。勇往直前未嘗不是一種奮鬥精神,但當難以遏制的波濤,洶湧而來之時,我們不得不做暫時的退縮。臣服,代表我們接納了當下。事情不是到最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原本的掙扎是那麼無力。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他的事、我的事。春天,我們埋怨春雨的纏綿;秋天,我們埋怨秋風的蕭索;夏天,我們埋怨天氣的炎熱;冬天,我們埋怨天氣的寒冷。老天的事讓我們煩惱四季,帶來消沉。人,是如此憐憫。我們早已將自己打磨成一個生活的生存者了,習慣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怨聲嘆氣。人生的戲場給我們戴了太多的角色面具,以致捲走了屬於我們的真正的東西,與“真我”漸行漸遠,迷失、流浪、受苦。我們已看不清楚自己是誰,只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或許,收穫的成功會帶來稍許的快樂,而快樂是由外在的東西取決的,一旦這快樂的基礎被抽空,一切皆是一場夢,稍縱即逝。我們一直遊蕩在這三種事當中,卻不自覺地被老天的事和他的事給牽絆,愁了自己青絲髮。殊不知關注我的事,會讓自己更具魅力,成為生活的智者。過多地計較得失與輕重,不如在晚霞映照的黃昏時刻,悠閒地散步於大自然的懷抱中,舒緩自己疲憊的`心靈,找到“真我”的那份靜好。

愛、喜悅、和平,人類心靈本真的追求。愛,讓我們找到生存的支撐點,“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我們需要愛的擁抱、愛的鼓舞。愛,滋潤著生活本來面目的單調,癒合裂開的傷口。喜悅,情感由內向外的綻放,一旦擁有,便不可剝奪。讓喜悅永駐心中,感受生活的另一種味道。和平,以一顆平和之心去看待是是非非,當外界風起雲湧之時,我亦可以靜坐養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做一個心靈除塵的勤勞者,做一個生活的情趣者,“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未知的自己,等著你的相擁。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0

張德芬的《遇》看完了,說心裡話,很榮幸遇到這本書。這是一本讓我安靜的書,它也讓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是如此可貴。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一本好書應該多讀幾遍的一個原因,因為你也會因此發現一種生活的”唯心論“”自我論“,一種自我”重心“的認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想,這種自我”重心“的認知其實很重要。我們活著自我永遠是不變的圓心。那麼所有的一切,如愛,如情等等都應該是在這個前提下才去構建的吧。就如”愛與孤獨“中所說:關於愛關於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沒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碼也得開心。這樣看來保持特有的”孤獨“還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難道你的意思是認了?逃避?那麼…我有些糊塗了…”

“紅樓夢中的貫穿始終的”有命無運“。以及張對”命“和”運“的解釋似乎有些說不出的類似。”

“心靈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難道如你所說,是不是我想什麼就能能成什麼了?”

“似乎張德芬的這個”唯我論“有些方面類似胡適老頭提倡的”易卜生主義“—————對社會及周圍”醜陋“的承認,且完全的”個人主義“,她更甚,————”這醜陋既是你自我,內在的我“】

——————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讀此書時,寫下的。

當時,也跟朋友聊到這本書,提及書中的”人生馬車理論“。張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輛馬車,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運;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馬車大而穩,即使路途坎坷,也應付得來。既所謂的”命好不怕運來磨“。但有些人則只能兩個小輪子顛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說:張德芬(《遇》)太認命了,相對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更認同後者,我們應該主動地從內在改變自己,在去影響外在的一切。而非認命。

然而,當我回過頭來再次帶著問題,好好的認真仔細的讀上一遍後。

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沒讀懂張德芬,都太狹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誤解了張德芬所說的意思了。其實,張德芬闡述的東西要比我們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後面她提到的”臣服“什麼的來說吧,要說張德芬”認命“嗎?我可以說,她”認命“的!要問張”唯心“嗎?我也可以告訴你,她”唯心“的!但,關鍵她書裡認的命,不是我們”潛意識“或者說狹隘的認為的那個命。她所認的命,是經”察覺“經”認知“的,那些客觀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也可以說是歷史,因為已經發生且過去了),是經過”真我“判別的。

同樣,她唯的”心“,也是經過”真我“鑑定的,或者說這”心“就是”真我“。

所以,這些她表述的,認的,唯的。其實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書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未知的自己“那個”真實的自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1

我聽過很多次這本書,今天終於抽出時間去閱讀它了。

書中最讓我觸動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以的外在事物都是內在投射的結果。我的腦海裡浮現了兩個可愛的小人兒,一個穿藍色衣服的男孩和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女孩。女孩在虛掩的門後探出個腦袋望外面的世界,男孩湊到女孩的耳朵旁輕輕的說了這句話。那兩個小人兒都是我自己來著。

還有,我覺得老者是位很厲害的人物,那麼與眾不同,說出的話總能引人思考,我試著跟著他說的話去做,好像我就是故事裡的'女主,也有幸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老者問:思想是什麼?並指導女孩閉上眼睛幾分鐘什麼都不要想。然後,我閉上眼睛,想要放空,我自我催眠:不要想任何東西不要想任何東西…放空幾秒,我的腦袋又開始不受控制了。我依然記得我那5分鐘裡想了什麼。最主要的3個內容是:1.雖然我閉上眼睛,好像也可以看到圖書館裡坐著的其他人,當時我是坐著閉眼而不是趴著睡覺狀的,書是開著的,我的手指正壓著我所看到的那一頁,我閉著眼睛,心裡有個怪聲音對我說話:他們不小心看到我這樣閉著眼,會不會覺得我很怪異呢?這時候,有個腳步聲從我旁邊走過,我有些不安,害怕別人覺得我怪異,想睜開眼睛,最後沒那樣做。2.我拉回思緒,繼續放空,我想到了那句觸動的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內在投射的結果。然後,為了讓自己儘量不要想東西,我不斷重複這句話。3.接著,我想到了各種人際關係,我想到了我的舍友。前兩天,舍友看到我站在陽臺,以為我在心情不好,胡思亂想,課外並沒有心情不好,所以我為她的誤解感到心情不好,難道我的樣子看起來像總是心情不好嗎?在那一瞬間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不好。現在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舍友的形象是我臆造出來的,人家可沒覺得你“總是”心情不好呢!都是我的內在投射出來的!當然,舍友也用她的內在投射出了一個:“我”,她所說的:獨自一人站在陽臺的時候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是想家的時候,其實是在描述她自己,而我當時站在陽臺,心情不錯,在聽著校園廣播裡的對話還有音樂,心裡想著:我這是在享受生活呢!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確這個“內在投射出外物”的含義!

不知怎麼,突然地,5分鐘後,大概覺得幾分鐘過去了,我睜開眼睛,看到圖書館裡的其他同學都處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並沒有怪異地偷瞄我,我鬆了口氣,有些好笑呢!我和女主一樣驚喜的發現這個祕密:原來不能不想東西!

雖然只有大約6分鐘的時間,我卻發現了自己的思想:原來我在乎的是外界對我的看法。雖然時間很短,可我經歷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好像看透了很多東西。

我覺得:給自己幾分鐘不要想東西,實際操作起來是神奇的一件事,在那幾分鐘後,你會得到很大的力量。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2

平靜,是我讀這本書時一直保持的心情。這本書教會我學習內在思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被很多東西所影響,從而心情或好或壞。雖說情緒的轉變是我們內在真實的心情寫照,但是細想下,心情的好和壞都是表示我們對某件事情是否在乎。我們常常感到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失去。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僅僅看到了成與否這兩個簡單的結果。殊不知,我們已經忽略了這件他們的本質,那些我們忽略的才是真實的體現。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先沉下心來,冷靜地看待這件事情,然後才決定要以何種態度來對待這件事情。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女主人公通過無意間遇見的一位神祕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貌似離奇的探尋真我的路程。這段旅途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終找尋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現在的我們還年輕,正是汲取知識和塑造發展自己的時間,但此時的我們也因此顯得不夠安定。我們有著很多很多的理想渴望去實現,但是卻太多、太雜,不經意間,就悄然迷失了自己。我經歷過,我迷失過,我也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的時候。或者說,我都想要,都想做,結果卻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漸漸地我學會了選擇和放棄。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做什麼才能使自己安定、成長。現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後再將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當下,一步一個腳印,這或許就是一種提升。

一本好書,需要反覆品讀。她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領我走過了一段人生必經的心路歷程。感激這本書,也感謝公司在生日之時將她贈與了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3

很久以前,聽過這樣一句話,"潮溼的土地容易長出悲傷的種子" .然而太多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將精力集中於"滋生的悲傷的種子"將我環繞,將我吞噬的體驗,卻忽略了自己"縱容"、"迷戀"甚至"親手培養"的"潮溼的土地",愈是潮溼,越是陰雨連綿縈繞不去。所以被這種悲傷、失望等的負面情緒套牢、包裹,正面體驗被丟之一旁,甚至遭到拒絕。跌至谷底、周遭盡是潮溼的時候,為何不讓陽光照進來?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對於人生的種種迷惑,作者給出的破解之道是:身體——聯結,情緒——臣服,思想——檢視,身份認同——覺察,這些外在的東西將真我——愛、喜悅、和平層層包裹,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展現真我特質,尋求愛、喜悅、和平。這是一場探尋深層的自己、真實的自我和建立快樂力量的旅程。如果說書中的哪部分對我個人來說印象最深、最能讓我從中得到更多思考,我想非"情緒"莫屬。

初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可能還是會憤憤不平:那麼難以接受的事實,怎麼能輕易接受?怎麼不可掙扎一下、痛苦一番?經過各種鬥爭,仍舊無法改變,那就接受吧。對於不想接受的,怎麼不會產生痛苦、悲傷、憤怒等等一系列的情緒?但是,走到接受既定事實、產生情緒這一環節上,我卻陷入了困頓的局面:負面情緒一直縈繞,乃至爆發,怎麼去療愈?書中給出的祕訣是"臣服",是帶著"愛的覺知之光"去消融這些"黑暗的能量".

也像很多人一樣,聽到"臣服"就不自主地牴觸,因為從小到大,遭遇挫折時,老師、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會旁敲側擊的告訴你:要去挑戰、抗爭,"臣服"是懦弱的表現,不認輸是你堅強的`標誌。然而,在這條"不屈"的路上,又有多少人不堪重壓而陷入無限迴圈的自我折磨的怪圈? 又有多少人不可自拔的沉浸在助長悲傷的"潮溼的環境中"?不管這是不是胜肽的作用,從某一方面說,這的確是我們忘乎所以的一直和負面情緒為伴,甚至封閉自己於各種擾人的情緒之中。

那麼為什麼會有情緒煩憂著你,因為已經發生的事讓人覺得悲傷、失望,因為總是害怕即將發生的事會讓人覺得悲傷、失望,更是因為對於已經發生的即使無力挽回,仍舊苦苦掙扎,不肯放過自己,亦不肯向前看。

也許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糟,也許事情很糟,可是現實帶給我們每個個體的無力感普遍存在,那何不學會臣服、接納,活在當下?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因為過去和未來惶惶不可終日總不比專注於當下來的更好吧。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這個大前提是,接納並跳出困住你的情緒,關注現在的自己、現在的事以及所帶來的各種感受。

至於怎樣才能做到"臣服",怎樣才能跳出負面情緒的漩渦,自己去主動迎接陽光,我想每個人的方法都不盡然。運動中感受身體的變化,閱讀中流連於文字組合所帶來美的感受,電影音樂中享受視覺、聽覺盛宴,完成每件工作的成就感……於專注當下中積蓄能量、等待轉機,從而蛻變為一個有耐心、有勇氣、全新的自己。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在這樣一個紛繁耀眼的大社會,每個人多少都會遭遇一些波折與困難,就像書中主人公會遭遇感情、工作以及種種不如意。也許各種壓力與情緒會讓我們筋疲力盡,也許我們會因為各種艱難困惑而變得沮喪,也許人生中的很多不如意讓我們被負面情緒所環繞,但是情緒的產生無法阻止,至少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不被情緒左右,努力做到接納與"臣服",從而獲得專注當下的力量。跳出怪圈,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晒晒心底那片有點"潮溼的土地",然後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好一切樂觀和美的準備。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4

前世500次的回眸才獲得今生的1次遇見,誰遇見誰都是一種緣分,何況是自己呢?其實你瞭解自己嗎?其實你有真正的遇見過自己嗎?其實你沒有。你還擁有你的未知。

總有些喜歡難以言喻?對於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喜歡。看著這本書,你的心情會莫名的沉靜。

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

讀了之後,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裡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財富、健康,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平和。

愛,喜悅,和平是全書的主題。這本書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為主線,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些道理通過若菱與一位老人的對話融會在故事裡,並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作者的引領,不自覺地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誰?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應該怎樣除錯自己的心情?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喜悅,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讓我明白了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討厭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

它教會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會當我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才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讓自己在困境中不再糾結。

它告訴我“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

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我們往往看清了他人,卻看不清楚自己。其實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其實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心境。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或者一直認為是自己的事情,結果發現都不是。所以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認清自己,做最真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5

面對一個陌生人,有時候我們無來由的感覺到親切,而有時候恰恰相反;在一個公眾的場合,情緒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快樂與悲傷都可以互相感染;也會碰到傳說中的氣場,看著就是V587。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都想讓自己的能量壓倒別人的能量,都想從別人的身上獲取能量,像一群在山洞裡爭奪火源的原始人,忘記了洞外面有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那太陽,便是我們自己。

弗洛伊德說人有本我和自我,這本我與自我的區分,就是洞內火把與洞外太陽的區分了。

從赤裸裸出生到現在,我們穿上了衣服,也穿上了這個社會賦予的太多無形的束縛:社會倫理、世界觀、價值觀、身份、地位……,讓我們去追求各種各樣的東西,有了各種各樣的像徵,有了思想、有了情緒、有了身份,於是以為這些思想、情緒、身份便是真正的自己,以為這個不停忙碌不斷追求著的就是真正的自己,而要讓自己實現個人價值,就不停的爭奪這些可以移動的能量。

我們在爭奪中,有了不同的情緒,養成了不同的情緒模式。這種情緒模式最終成為一種反射,遇到相似的情況就會暴發。這種情緒的經常性暴發會讓人體上癮,所以有些人的在追求能量的過程中有了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古怪性格。

然而這種能量的爭奪終究是辛苦而無意義的,因為我們能攜取的能量的根源在於自身,但各種無形的東西把我們真正的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最終斷絕了聯絡。

要接觸到真正的自我並從那裡獲取能量,就要突破這些隔膜,這一共有四層:

最外面的一層是我們的身份和角色,我們要認同,並且思考為什麼會成為這種角色,嘗試從其中獲取這些角色扮演的本質。無論是婆媳、朋友、同事、愛人,傾聽自己的聲音,拋開別人或者社會給予的成見,這不是秀給別人看的.。

再內一層是思想,對思想的控制是最不容易的事情。如之前所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思想也是。我們散發出什麼樣的思想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回饋,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眼睛裡有不同的外觀,有言:心裡有什麼、眼裡就有什麼。寫到這裡想到一句佛言,相由心生。思想的聲音是我們要傾聽的,而如何真正聽到我們的思想也需要好好的想想。我們想的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是對行為產生影響的。

第三層是情緒,情緒是會上癮的毒藥,然後成為一個人的性格。父母教我們堅強、能幹、聰明……可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立的,有堅強便有軟弱,有聰明便有笨拙,有能幹便有無能,我們都是矛盾的結合體。所以,對待負面的情緒,我們要臣服,一切過去的東西我們都要臣服、認同。對情緒的控制,就是要肯定自己有這方面的情緒存在,並且告訴自己,我已經不需要它了。

第四層是身體。我們要學會和身體對話,這種對話的方式就是經常停下來,認真地去感受某一個部位。堅持鍛鍊身體、珍惜自己,珍惜生命。

總之,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