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6.47K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1

利用這個寒假,在陪孩子讀書的同時,我選讀了《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因為是邊陪孩子邊讀,所以可能不太細緻,但主要內容還是基本領悟了。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被其書名所吸引。在讀完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的必要性,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想它一定會告訴我們要怎樣做,怎樣改變自己方能教育出更好的孩子,因此帶著這樣的想法與希望讀了這本書。

本書正如我所意。作者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才是最重要的。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真正接納孩子”和“A-B陷阱,父母只要A,孩子就會B。”這兩種觀點都指出了我們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錯誤導向。生活中,我們總以為孩子是我們的附屬品,我們怎麼教育他(她),他(她)就會什麼樣,也就是書中說的“A-B陷阱”。

為此,我們就怕做得少而耽誤孩子,更有很多家長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只為孩子多學點,免得將來後悔,實則這些輔導班讓孩子筋疲力盡。而書中告訴我們:其實這是一個陷阱,我們應該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真正接納孩子,對孩子要有耐心。比如說遇到事情不要急於發脾氣,不要輕易妄下結論;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深呼吸,給孩子留點餘地,專心傾聽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多考慮孩子的感受、想法與能力,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做事、出門打出提前量,可提前15分鐘,給孩子留著足夠的時間。

其實讀到每一個故事,每一種觀點時都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我正在進行的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又或者是我要學會並運用的教育手段。總之,教育之路很長很長,需要我們不斷學習,轉變思想、更新觀念,使之逐漸順應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發展。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 2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紀伯倫《先知》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的,他們在一所家長諮詢機構上班,根據十幾年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子女的經驗,他們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才是最重要的。

1、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面臨巨大工作壓力,有壓力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怨氣。每個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沒有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轉化成怨氣,撒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卻換來家長的暴怒和大聲呵斥。無形之中,孩子遭到驚嚇,就可能從此沉默,孤言寡語。事實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幼小心靈,需要我們大人細心呵護。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再小心都不為過。如果父母自己都無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2、你把握好幫助孩子的分寸了嗎?

當孩子好奇的將手伸向家裡的仙人掌的時候,也許你的第一反應是大叫:“哎呀,那個有刺,碰到會疼,不能碰!”其實,在不太危險的情況下,你不如讓他自己碰一下那刺,親身體驗到疼之後,想必今後他再也不會主動去觸碰。幫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勞,剝奪孩子感知接觸世界萬事萬物的機會,把成長的權利交還孩子。

3、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

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的向孩子傳遞穩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

父母與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緣分,願天下父母孩子都好好珍惜,尤其是父母,言行舉止得配得上父親母親的稱呼,得時時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