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

張德芬,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書作家。第一次,我選擇了她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我是一個不愛看書的人,書買回來以後也是好久沒有碰過,直到一天實在沒事幹才想起它來。

好奇,這是看時的最初想法。可能是書名的關係,所以好奇這個“未知的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對號入座,這是在讀書過程中的想法。一個莫名的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是誰?是啊,我們是誰?又不是誰呢?從來到這個世上,從我們被賦予了姓和名時,我們便很自然的知道自己是誰了,可是卻沒有想過那只是一個代號而已,就像好多事物都被我們不由自主的賦予了代號和意義,從而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感受,讓我們迷失了自我,更確切的說應該是真我吧!

我們每天盲目的向那個所謂的目標前進著,其實我們只是在攀附。想想在前進路上我們快樂嗎?有沒有真正的靜心想過我們到底想要什麼呢?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帶著不同的面具,從而使我們離真我越來越遠,雖然它一直住在我們的心裡,一直觀察著我們的一切,可是我們卻從未去真正的感受過它的存在。因此它就成了我們那個未知的自己。

其實遮蔽只是藉口罷了,因為我們更在乎外在的事物,更貪慕虛榮,更喜好虛偽,即使好多人不承認。是我們自己把我們與自己拉的越來越遠。書中的老人曾在牆上畫過一匹馬,一輛馬車,馬車伕和乘客,也就是老人口中的人生模式: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我們的命、馬代表我們的表意識、馬車伕代表我們的潛意識、乘客則是真我。

我們一直活在小我擬定的人生中,其實,我們應該拋開所有沒必要的顧慮,例如:害怕、嘲笑、否定等,去感受一下我們的內心,去感受一下如果拋開之後,做著真正想做的事而帶來的喜悅。在我們抱怨憑什麼、為什麼時,有沒有換角度思考,有沒有正面解決問題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為當抱怨時,我們就是在逃避,在給自己找藉口而已。甚至當我們抱怨不公平時,有沒有想過公平二字用的是否正確?公平在同級人事物上是永遠成立的,或者另一種說法,世界上凡事都是公平的,當我們失去的同時,一定會得到什麼,只是我們把心思全放在了失去上,卻忽略了所得到的,所以可以說我們被小我控制著。

面對我們那些所謂的情緒遭遇,我們常常選擇逃避,因此它們會經常找上門來。如果我們可以與它們正面相對去感受它們,去換角度考慮它們,然後慢慢的消化它們,我想問題就簡單多了。同時,我們應該擁有一顆敢於否定自己,敢於反思自己的心,讓我們離真我更近。

負面情緒也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威脅,我自身就是一個身體不好的人,對此我頗有感受,如果心情愉悅,那麼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會充滿活力,從而讓我們活力四射。積極的情緒會帶來好的結果,我們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有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以後,就會感覺不順利的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相反,如果最近有好事,則會感覺好事連連。我想這應該就是書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所有事物都有力量存在,而且相同的力量會相互吸引。所以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就難怪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的態度是很重要的,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態度決定成敗了吧?根據“吸引力法則”,我想我們討厭什麼樣的人,那麼我們應該就是那樣的人,因為我們能討厭就證明能量得到了吸引,只是我們從來不承認罷了。書中也提到了:情緒的障礙、體驗、爆發和療愈。我想可以這樣理解:困難——感受——發洩——愉悅。其實,就像書中說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不同的功課,因此就會有不同的困難和情緒出現。與其說不同,倒不如說相同,因為他們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完成功課。

以前我認為世界上有好多人,每個人都不一樣。而現在我感覺其實每個人都一樣,都是被小我控制著的人,我甚至認為世界上只有我自己。天的事我不需理會,別人的事我無權干涉,所以我們所謂的世界應該是自己的世界,所以書中會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什麼表情,什麼事物它都可以反射在你面前。而你只能去接受,而不能去一拳把鏡子打碎,因為受傷的還是自己,所以我們應學會面對、接受、然後放下。這樣鏡子裡的自己才會越來越美,笑容才會越發的真實和燦爛,好事也會找上門,因此心想事成也就有了基礎,剩下的就是行動啦!那麼,我想從此以後陽光應該會一直陪在我們的身邊吧!笑對人生,我們要持有積極的態度,別人我們無權改變,但我們自己是可以做出改變的,只要我們想。

最後,我想書中的這句話最適合做結尾了:“我們不知道一切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2

最近在看生日時朋友送的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儘管暢銷,但我始終認為這種心靈雞湯類的書目是紙上談兵,遠水解不了近渴。朋友也是出於好心,看我整日糾結又不知該如何救贖,所以買了這本書給我。

沉下心來,放下牴觸的情緒,其實書中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反思起來,自己身上也是少不了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常常,我們因為自卑或許是太在乎一直不願承認這樣的缺點。不面對,又怎能解決?所以,“臣服”是第一步。首先要承認那些已經發生的或無法改變的事實。比如,失戀。那個人就是不再愛你了,卻整日幻想對方會回頭,這樣不僅走不出失戀的陰影,反而會越陷越深,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夢裡不可自拔;比如,差強人意的成績單。不付出足夠努力,依舊白日夢似的想東想西,以為睡一覺起來成績單就會A+一片。其實,承認自己有限的實力,再加上必需的努力,即使成績不如自己的期待,也會無憾了,不是麼

未知的自己,未知的未來。有時會覺得迷茫,沒有安全感。其實,人生不就是探索和發現麼?你想要出國留學,想要去做志願者,想要去看看你未曾踏足的世界,不都是未知人生的一部分麼?這樣想來,是不是會安心一些。其實也不然。世俗的觀念,既定的套路,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當你看到別人這樣按部就班的走下來,你是不是也會開始著急,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當你看到父母期盼孫子的眼神,你是不是會有一絲內疚?

有一位詩人說過,“你無法同時選擇兩條道路”。即使有不心甘,但是你選擇的這條道路必然有你割捨不掉的東西。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只有把你必須走的路走完,你才能去走你想要走的路。

正如書中說說,每一次經歷都是給我們的禮物。在特定的時間,會有一些人的出現,讓你成長。有些人扮演的是紅臉,在寓教於樂中讓你懂得人生道理;有些人則充當了黑臉,讓你在痛苦中明白些什麼。經歷過,才會懂得,才會更加透徹。熬過去,才會成長。才能夠以平靜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以後的種種。換做一年前的我,是斷不會有如今的平和。

有這樣一個問題,之前總是反覆的問自己。對待愛的兩種態度。其中一種是我愛你,不管你是否願意,我都想拼了命的跟你在一起,哪怕你不愛我也好。另一種則是我愛你,如果恰巧你也是愛我的,那麼我們剛剛好在一起,如果你有更好的選擇,那麼我會祝福你。那麼,這兩種愛哪一種更加深刻呢?我想要你幸福,可是你的幸福不是因為我,我會很難過。我想要你幸福,不管因為什麼,只要你幸福,我就幸福。

今天突然覺得,或許兩種愛是來自於人生的不同階段吧。不經事的我們往往會選擇第一種,愛情就是不顧一切的付出。當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一段,或許你就慢慢的傾向於第二種愛了。可以放手讓你去幸福的愛不是不夠堅定,不是倦怠,而是放開你,也是放開自己的豁達。

人生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何嘗不是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3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在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後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

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

讀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裡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書裡展開了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在這裡我們見證了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實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

正如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裡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

為了生活,為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願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願意的時候,為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為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著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雖然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麼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淨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慾望,他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簡單敘述,將修行理念溶於其中,比起禪宗佛學等等思想顯得有些粗淺,但更好讓人感悟理解。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

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閒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4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暢銷過百萬,華語世界第一部影響了數千萬人的身心靈成長小說。在出版5年後,即將以全新的姿態面世。更多心靈成長智慧和力量,幫助我們完美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書藉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情,幫助我們看到主宰自己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們的身心。並以故事的形式來分享張德芬多年的心靈成長感悟,來幫助我們解除現有的人生模式,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從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找回原本真實、快樂的自己!

張德芬,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著有身心靈三部曲《遇見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及《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其作品一上市便躋身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同時,翻譯了德國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爾的作品《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和加拿大知見心理學領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禮物》等。

人為什麼總是感覺自己很累?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我們又怎樣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怎樣經營自己的婚姻?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這些問題,通過這本書,你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個答案,生活無常,只有當你真正融入了這個社會圈子,你才能感覺到生命的可貴與精彩。這本新版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除了印刷更加精美外,還加入了插畫家範薇的絕美作品。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5

前些天偶得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

本書以敘述故事為主線,將主人公若菱對生活的種種質疑,在書中一一作解答過程中讓讀者瞭解了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生活,怎樣才能不因為周圍的人和事而喪失自我,怎樣才能活在當下,怎樣才能心想事成。

現代人都追求什麼?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權力,有的人追求健康,有的人追求快樂。這些追求都是表面現象,金錢和權力只是讓他人對自己有身份認同,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其實我們每個人更深層次的追求是五個字:愛、喜悅、和平。愛,是真正的愛,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尊重的愛。(就像父母對孩子,有些父母將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當做自己的財產,讓孩子為他們而活,那不叫真正的愛。)喜悅是由內向外散發的,由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一旦擁有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隨時扮演者種種角色,這些角色會掩蓋我們的真我,如何扮演這些角色,也就是如何對待他人,會影響到和他人的互動。身體是身,情緒是心,思想是靈,文中將真我和這三者比喻成一個同心圓,真我和其追求的愛、喜悅、和平在同心圓的中心,被其他幾個圓團團包圍,接下來的幾個圓分別是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障礙的人,才能展現真我的特質。身體的健康不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還要與身體有連線,時刻注意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它、照顧它,很多疾病才不會日積月累產生。情緒往往與幼年時的經歷有關,情緒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會影響到你對人或事的態度,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情緒上的支援與關懷,讓他的情緒被認可、被接受,成人以後才會擁有良好的情緒,對於已經擁有不良情緒,我們要坦然看見它、接納它,然後放下對他的需要並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生活中我們無非有三種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這三者只有第一種是我們自己所能控制的。其中潛意識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和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它是個看不見的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瞭解、思考、理性、判斷、情感都是由潛意識來的。潛意識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他對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不知道的!文中通過一幅畫形象的比喻了潛意識與真我的關係:一匹馬的後面是一輛馬車,加上馬車伕,後面還有乘客。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我們的命,而路程代表我們的運,有時康莊大道,有時羊腸小道,所謂命好不怕運來磨,馬車大的時候,走險坡也不覺得搖晃。馬的角色是我們的表意識,我們自以為可以操縱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事實上,充當馬車伕的潛意識卻是真正的引領者,而車上的乘客決定了我們前進的方向,這個乘客也就是真我。在尋找真我的過程中我們要努力把潛意識的部分儘量帶到意識層面,這樣才會離真我越來越近。一個人的人生模式是由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前世業力(這點我也深信)五者相乘得到的,所以變數很多,潛意識裡的東西會利用很多方式與我們溝通,就看你能不能警覺到,並且理解它。我也在思考自己的潛意識,我不喜歡生活有大的變動:我的工作可以一做就是七年,我味同嚼蠟的婚姻可以堅持十一年。。。也許潛意識當中我是缺乏安全感的,我害怕生活的變動會帶來無法預知的後果,這些會讓我侷促不安,也許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抗拒的,因為這些是老天的安排,我們所要做的只有臣服,臣服於當下,每天都以喜悅的心情的面對每一件身邊發生的事,事情總是會朝著你所強烈希望的那個方向去發展,這就是能量的魅力,要想心想事成,不但需要外在的努力,還需要強烈堅定的信心。

看過這本書後,覺得自己還有好多知識要學習,特別是心理學,有許多行為背後都是因為我們陌生的、自己都不瞭解的潛意識在作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6

我是在20××年11月看的這本書,而當時正值自己情感的低谷期,情緒一直失落了幾個月,但是很恰巧地選擇讀了這本書(其實這本書我早就買了,就一直擱著沒看),然後將信將疑地按照書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做著,然後我的情緒也慢慢樂觀起來,對情感的事情也慢慢看開,而且也藉由那件事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心智模式。因此這本書在我心中佔著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是我學習心靈成長的啟蒙書,也是啟發我閱讀的起點,因為從這次改變讓我明白:可能有些書你現在買回來了,或是別人推薦給你了,你並沒有去讀,但當你生命中出現改變,出現困惑,出現迷茫時,它會恰當地出現在你眼前,然後給你啟發,給你希望,並陪伴你走過一次次的蛻變,這便是閱讀的“緣分”---就像旅行一樣,你並不知道你會遇到什麼樣的書,但是你總會在下一個轉角,下一次閱讀中遇到適合你的書,而且不會僅是一次”偶遇“而已。

至今一年多時間裡,我一共讀了三遍這本書,每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收穫,但是每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溫暖、熟悉、親切,彷彿和書中女主人公若菱每次去到老人的小屋一樣,感覺像是回到了家。因此我認為這是一本有靈魂、有心靈的書,所以我也向身邊的許多朋友推薦它甚至在朋友生日時作為禮物送給他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到他們。另外現在張德芬老師時隔兩年將在今年9月份推出新書《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現在噹噹和亞馬遜預售(廣告宣傳一下,呵呵)

整本書的內容我把它分為三個部分:提出疑惑、分析疑惑和解決疑惑。在書中一開始老人便提出了以下幾個疑惑:

1)我是誰?

2)我們到底要什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到底追求的是什麼?

3)什麼是”真我“?

4)我們為什麼會失去與自我的聯接,不斷的遠離自己?

整本書的內容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四個問題開展的,不過後面的內容則側重於回答第四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前面三個問題偏哲學方向,回答起來比較難,容易給讀者的感覺晦澀難懂,而且這本書重在實踐操作,可以說是心靈脩行的”入門手冊“。

在分析疑惑部分中,老人畫出了一張圖圖,概括了我們失去自我,遠離自我的四個原因: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同的阻礙。

1、身體的阻礙:

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一種無以名之的不安全感和分離感,就變成了一種存在性的焦慮,成為了我們與自己的身體以及意識上的阻礙。因為在媽媽的肚子裡,我們感覺和周圍的一切都是合一的,而從出生開始,我們會發現,肚子餓了會得不到東西吃,得需要自己哭或引起父母親的注意才能得到食物,慢慢地我們的意識開始誕生,開始意識到:自己與這個世界不再是一體的了。

隨著我們的發育成長,慢慢地會認為身體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擁有的物品,是由自己的意識支配,同時大多數人在年輕時期由於身體機能和恢復力良好,很少能感受到身體的不適和損耗,因此很少人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很少注意一些負面情緒的積累對身體的影響,除非當我們生病難受時才會去關注照顧自己,否則平時很少去關注甚至是忽略身體發出的訊號和感受。

2、情緒的阻礙:

我們每個人的情緒都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那些被否定、被壓抑的情緒,像悲傷和恐懼,就滯留在我們的身體裡,這些能力,就稱為”痛苦之身“。這個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裡,是自成一格的一個能量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你產生的負面情緒作為食物,如果你不餵養它,它就會自己製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情緒來維生,長期餵養下來就形成一種”情緒模式“。回想一下,你在生活常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呢?而且情緒,這種東西,你越排斥它,它就越不走,而且還會更強,畢竟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3、思想的阻礙:

思想阻礙的形成比較,首先與家庭環境、父母教育以及學校教育有關。比如,父母教育我們要勇敢、獨立、聰明、能幹、誠實、溫柔等等,一旦我們表現出與之不符的特質,父母和身邊的人便會指責和批評我們,使我們產生了痛苦和愧疚感,為了獲得他們的讚揚和逃避這些情緒的困擾,我們會壓抑這些特質,不讓它們表現出來,並使自己變得更完美。但是這樣只會讓我們離真實的自己更遠,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那些不被允許的特質就是我們自己的特質,長期的壓抑它們只會使自己更加痛苦。(關於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思想可以檢視前天推送的文章---《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心智模式》,可通過查詢歷史訊息檢視)

其次思想的阻礙也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比如,結束一段戀愛時,對方提出分手的理由是”性格不合“,”我配不上你“等等,這些理由在你眼裡只能是對方的藉口(實際上可能也是真正的理由,只是你沒有覺察出來),只是真正的理由對方沒有說出,於是你可能就會覺得是自身的原因---可能是自己不夠好,才造成這段感情的結束,因此你在自己身上貼上了”不夠好“的標籤,然後在以後的戀愛當中不斷去迎合對方的需求,不斷的表現自己的最好的一面,卻把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

再者,思想也與個人的經歷有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由於每個人的經歷的不同,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但是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面,大多帶有片面性,這是偏見和誤解的來源。比如,今天遇見一位同事,跟他說話就繃著一張臉,感覺對你很厭惡,恨不得你趕緊離開他。如果碰到這種情況,有人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了,有人則會認為是不是對方遇上了什麼事,可能是家裡出了問題,可能是被領導批評了,也可能是感情出現問題了。

4、身份認同的阻礙: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的不同的角色,而且每個人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都帶著面具去生活,這是因為社會觀念,傳統觀念要求我們這麼做:面對父母,要做孝順的兒女;面對領導,要做順從的下屬;面對子女,要做耐心和寬容的父母......這並不是說這些要求不好,只是我們沒有必要迎合這些要求,迎合對方,因為我們不是完人,我們只是我們自己。

其次對於財富、地位、榮耀、職務,許多人會把它們作為自己的身份,代表自己。如果你問”你是誰?“,他們的回答就反應了他們有多少的身份認同。比如有人說,”我是XXXX公司的CEO“,“我是一個千萬富翁,有5套房,2套別墅、4輛跑車”,”我是李剛的兒子“.......這些身份的認同會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會從我們身上消失,所以它們只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附屬物,只是一個證明,並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

為了衝破這四個方面的阻礙,書中的老人分別給出了行動措施:

1、關注自己的身體,跟身體聯接。

關注你的身體情況,觀察一些現在的你的感受是怎麼樣的,是緊張焦慮,坐立不安,還是興奮,難以靜下心來,或是平靜安詳,看著我的文章想睡覺了?觀察一下你身體的哪個部位比較難受,隱隱作痛?觀察一下你的呼吸是平穩的,還是侷促的?.......只要你關注你的身體,它就會迴應你。而與自己身體聯接的方法,可以看昨天推送的文章《讓你的心平靜下來》(可通過查詢歷史訊息檢視)。

2、接納情緒,臣服事實。

負面的情緒往往和事情一同出現,並且是由事情激發。當你因為一件事情的出現,而讓你產生負面的情緒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批判、不去評價、不去壓抑,這個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為我們常常被情緒帶走,然後不斷產生負面的評價和思想,作用於自己活他人,產生級聯效應,不斷擴大。怎麼做到不批判,不評價、不壓抑呢?就是感受並經歷那些負面情緒,然後當你心中產生各種負面言論時,不去順從它們,延伸它們,就把它們當做是你不想接待但必須接待的人,然後讓它們在你的心中滯留一段時間,到時候它們自己就會走了。有的人則把負面情緒當舊有,”看到“它們,就請他們到內心裡坐坐,喝茶,然後就把它們涼在哪裡,自己該幹什麼就去幹什麼去了,毫不受影響。

而臣服事實,也是比較難做到的。所謂臣服就是接納事情的本來模樣,不管它多麼不是你想要的,和你預期多麼不符合,不管你多麼不甘心,它是怎樣就是怎樣。或許你會想著通過某種辦法去扭轉事情的局面,但是你越是這麼想,就越是無法接納事實,到時候即使有辦法,也會被你糟糕的狀態,負面的情緒而搞砸的。

3、用你的耐心和行動慢慢化解。

思想上的阻礙是最難發現,也是最難解決的。因為一個人很難對自己的思想繼續觀察,除非你學會反思自己,學會定靜觀察自己。思想的阻礙常常存在於我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裡,而且也與童年記憶有關。比如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做事要求完美,並且要做到底,如果發現我做的不好,我就會失落和痛苦,覺得自己是一個Loser,而且一旦一件事無法完成或是看不到希望,我就會放棄。這樣的模式來源於父母對我的嚴格要求,在小時候我只有把一件事做好了,他們才會表揚我,若是我做得不好,它們就會批評我,而如果我做得一般般,不好不壞,他們不會表揚我,只會要求我下次做得更好。所以為了獲得他們的關注和表揚,我只能做得更好才可以。這樣的思想長期下來就形成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

發現思想和行為的模式必須得回到生活中,回想一下,讓你最痛苦的事情有哪些?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或共同點?為什麼在面對這件事時,你會採取這種應對方式,而不是採取其他辦法呢?然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你的思維方式,看看自己的應對模式和習慣,或許你就能找得到了。如果你實在找不到,那麼可以求助心理諮詢師或相關專業人士。

4、“你是誰?&“這是必須的嗎?”

身份的認同比較好找,可以從“你是誰?“這個問題入手。在紙上寫下這個問題,然後回答,或是自問自答,看看自己怎麼回答,也可以在給別人介紹自己時,你是怎麼說的。

而對於一個身份的扮演,比如好媽媽,好職工,好伴侶等等,你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必須的嗎?”如果我不這樣做,可能會造成什麼問題和狀況?“”最糟糕的情況,我能接受嗎?“如果你不必這樣表現自己,那麼我應該怎麼做才比較像自己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7

為什麼讀?

大概做了小一年的心理諮詢,這是心理老師送給我的一本書,想要我看看。也是因為自己會過分附和外界,苦惱於為何隱藏真實的自己而讀。當然也是想要了解自己,找到真實的自己。

講什麼了?

講的是一個職場女性遇到了一個對世事和人生看的很透徹的老人,老人引導她發現自己。從而找尋自己的故事。

主角怎麼找到自己的?

循序漸進,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老人的提問引導,自己思考,再去見各種老人引薦已經成功找到自己的前輩,有普通人也有明星,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一些人生道理。這個期間去做了“橙子scholl”的“幻遊”,暢想了一下十年後的生活狀態,以終為始,喚起動力,點“閱讀原文”有興趣可以去試試。

對我有幫助嗎??

有,給我幫助最大的應該是21小節情緒的部分,她提出了一種處理怒氣的方式,即,拎出感受發洩臣服於事實。書裡女人的老公外遇想要和她離婚。老人引導她想起這件事,並要她觀察身體不舒服的身體位置,並引導她把這股怒氣的力量向外發散出去,女人邊打邊回憶那些生氣的場景,把怒氣全部釋放掉了。於是老人再要求她關注自己的身體,此時就舒服多了。

老人說,事實最大,人們難受的一個原因往往是抗拒事實,就好像是一直用頭在牆上撞。

當然,不要一上來就去關注事實,往往忽略情緒是不可取的,要有先有後,先關注身體和情緒然後才是接受事實。

最大的收穫

看過後,來總結一下吧:要接受真實,並把想要的變成真的。因為事實最大。

我們要做的其實是不受外部干擾的專心致志的去把我們想要的改變成事實。記得日本著名商業實業家稻盛和夫說過:工作即修行。當然說生活即修行也對,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以小見大,每成就一件事都是通過一件一件的小事堆積而成,知道這點在理性層面上促使我靜心做事,當然,偶像的力量也不容忽視,比如方大同自己成立公司以及他對待很多事情的態度也在這些日子裡給到我做了榜樣。

以上。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8

前些日子讀了一下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也是同事推薦的,本來不喜歡看心靈雞湯的,但看後卻感覺收穫頗豐,本書與其他類似心靈雞湯的書籍不太一樣,是一本以小說為體裁,以心靈脩行為主題的書籍。主要講述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老人的對話,藉此來表達人生的理解。

書中大體講到的是一位都會白領階級的女性通過同老人間的對話,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進而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著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並提供瞭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

本書言辭親切,語言流暢,讀者很容易融入到女主角的生活過往當中,能夠切身體會女主角的遭遇,並隨著女主角一次次與老人的接觸,逐漸能夠了解真實自我的存在,在閱讀此書後,瞭解到老人大體從4個方面講述了人本身在成長當中遇到的阻礙,其中包括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的阻礙,並在書中詳細的講述瞭如果能夠解決這四方面。

首先是要關注自己的身體,並身體聯結:通過靜坐等方式,逐漸與身體進行溝通,感受身體本身,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關注身體給自己的迴應。接下來是接納情緒,臣服事實:接納事情本身,甚至接納自己,接納自己本身的樣子,而不是刻意的壓抑自己的內心。用耐心和行動化解:對自己的真實進行思考,可以回想小時候最本真的自我,與現在自我的對照,找到真實的自我,並嘗試還原自我

身份認同:也就是認同自我的身份,給自己一個可以接受的身份。

我對本書認識可能還不夠全面,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畢竟每人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我推薦這本書也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閱讀中不斷成長,交讀書感比較晚了,但還是想自己寫點東西,一方面總結一下,一方面稍微練習下表達,平時寫東西比較少,寫的可能比較簡單,還望海涵,希望下次能有進步。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9

感悟賞析: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脩行課》這本書,感觸深刻,啟發良多,給我的生活和學習都帶來了很多幫助。這本書旨在探討身心靈對人的控制,找到生命的主人,而大多數人都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就是沒有擺脫思想、情緒、身體的桎梏。因此,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論什麼時候,都要把握好分寸,冷靜分析、做到往我的境界,自然能夠成為自己的主人,遇見最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摘抄好詞

不復存在、隨之消失、油然而生、別無所求、徒勞無功、千古不變、慘不忍睹、量身打造、心懷怨憤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摘抄好句

1、別為了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

2、什麼樣的人最有魅力?我愈來愈覺得,答案就是,內心有力量的人。什麼叫做“有內在力量”?就是遇到困難,碰上痛苦時,能夠坦然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

3、不要期待一個人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滿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從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沒有這回事。

4、溫暖的地方總是讓人留連忘返,尤其是對於感覺寒冷的心。

5、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情所編造的故事。

6、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7、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8、當你真心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9、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10、破解情緒的障礙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11、我們自以為可以操縱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

12、任何一個處於危機中的婚姻,其中一方或多或少地會向外發展,探索別的領域,其實是向自己的伴侶發出求救的訊號。

13、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14、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卻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

15、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會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會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16、我們受苦的根源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17、我們必須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就像那一輛馬車也需要好好維護一樣,不然有一天寸步難行的時候,講心靈的追求也是枉然。

18、過剩的儲備,會喪失太多本該享受的幸福。

19、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20、我們的每一個思想都帶有一定的能量,偏偏我們的習慣就是胡思亂想!

21、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

22、記住,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們的東西都席捲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

23、人生如地平線,看不到盡頭。

24、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裡面珍藏的禮物。

25、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當外界有任何東西觸動你時,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裡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

26、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27、不管你有多愛他(她),多餘的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她)祝福!

28、恐懼,憤怒,悲傷都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

29、如果我們習慣於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照顧它的話,很多疾病就不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

30、心想事成的第一個定律就是,你所向外的東西必須是命中註定該是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0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裡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型別書是那麼不同。

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裡,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裡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裡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裡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體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1

有人說讀書能改變自己,如何改變自己呢?自己也再反覆的追問過,慢慢的發現自己在改變,改變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就像吃飯一樣,一天吃不成一個胖子,每天一日三餐,慢慢小孩子就長大了!

有人說讀書不在多,也就是僅有的幾本書打開了自己心靈不開竅東西,使自己突然開竅了,自己就會沿著一條自己人生道路走下去。有人說那些書是好書?有價值的書?我只能說人找書不好找,書找書很容易,這本遇到未知的自己,重讀的時候我自己不自然的融入到了書中,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心靈得到了充實,我不能評價這本書到底好是壞,只能說如何融入到書中自己才可以評價。同時心靈的書要和現實書配套著去讀,我就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路遙先生巜平凡的世界》一起讀的,生活就是一部磨難史,像牛一樣勞作,像大地一樣奉獻,在磨難中感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淨化。同時劉和平先生說過,在人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去歷史人物到過的地方,還原歷史的再現,倍感生活的美好!

張德芬女士這本著作,如何領會這本書的內涵,從老人在地上畫的圈圈中,中心是真我,如何找到真我展開的論述和方法的運用,從封閉到開放,從開放到破解,準時、具體瞭解自己想要的東西,通過物質理論實現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2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說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看完後深有啟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

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

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

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並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3

謙卑和感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

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

問題就是: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有些父母的確可以表現出真愛的特質,但很多父母卻是以愛為名,讓孩子為他們而活,而不是尊量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

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很忙碌。

追求、追求,每個人都在追求。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著你上學、讀書、結婚、工作。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裡面是一直沒有變的,儘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一直都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作為目睹一切的觀察者。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著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孩子的哭鬧是屬於生命能量的一種自然流動,完全無損他們的本質。哭完、鬧完,他們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內在和平的喜悅境界。是大人自己沒有辦法承受,反而去打壓他們,才造成問題的呀!

孩子的負面情緒會勾起父母自己內在壓抑隱藏了多年的痛,所以會不顧一切地用勸慰、轉移甚至恐嚇的方式,讓孩子停止表達負面情緒,但是,這樣一來,父母等於在重蹈覆轍——讓孩子也和他們童年時一樣,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因而造成創傷。

我們通常認為,空間是空的,而物質是實在的。可是事實上,任何物質本質上都是空的。很多現代偉大的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即使看起來像固態的物質,包括你的身體在內,它們的內部幾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間——原子和原子之間的距離,遠超過它自身的大小尺寸。在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的內部空間裡,粒子其實佔據了很小的空間,其餘全是真空。而且事實上,這些粒子是不停地消失和出現的,像音符的波動一樣,是振動的頻率,也就是能量,不是一成不變的。

大約一百年前,我們偉大的心理學家發現了人類的潛意識。它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

它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但是主宰著我們外在的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的瞭解、思考、理性、判斷、感情都是從潛意識來的。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一切的認知、喜好,只是佔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已。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從生理學角度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絡,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為那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生成一種化學物質,叫作“胜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應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應器對某種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

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前世業力(如果你信的話)=人生模式

在現實的衝擊下,我們產生了幻覺,誤以為我和我的身體與這個世界是分離的。為了尋找自我感,我們就發展出了小我,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我們能抓取到的東西,好證明自己的存在。

愛呀愛,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規矩、用功唸書,有多了怕小孩出去丟自己的臉(怕人家說你教的孩子怎麼這麼沒教養)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為他們的ego帶來光榮,甚或是將未來無名、未知的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們的負擔?

對於最親近的人,更要注意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為了自己,而且還白以為有權利管對方,認為我們可以介入他人的領域、促使別人改變,這種做法不但白費力氣,而且還會造成兩人關係的緊張。

記住,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

為我們的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

天下有幾種事?

我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無論你多麼愛他,多餘的擔心就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也可能焦慮或平靜,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慾望,但我並非自己的慾望。我能知曉我的慾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慾望來來去去,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慾望,但我並非自己的慾望。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知覺的見證。

一些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希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而已,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情緒就是一種能量啦,會來也會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麼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援讓他們學會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如果你用轉移的方法來教孩子避開負面情緒的話,孩子長大以後就學會用替代品來逃避情緒,什麼抽菸啦,吸毒啦,還有那些工作狂狂啦,如果你去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話,那就更不好了。

受苦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就是任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你成長。

另外一種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經歷它。讓這個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壓抑多年的情,就像是黑暗的能量。唯有帶著愛的覺知之光,才能消融它們。

因為事實最大,已經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無濟於事,徒勞無功呀!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生活留給我這樣一個巨大的創傷,我不會繼續在上面撒鹽。我會努力讓傷口好好癒合,使自己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

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兒醜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兒一點兒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裡面深藏的禮物。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腦袋裡的思想我們無從控制,我們只能藉由觀察它、檢視它來轉移。

看到我們的思想的同時,你就切斷了與它的認同,如果你進而檢視它的真實性,你會發現,我們90%的思想幾乎都是不正確的。

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們面對每天的生活,都去試著活在當下:臣服子所有“已經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神,因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話,它不會發生,所以我們臣服於它。然後因為我們相信神的恩典,我們沒有懼怕,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而因為我們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會因為我們有意識的擇而發生。

在我們每個負面的情緒後面,都有一個支援它的思想。因為情緒是身體被我們思想刺激之後而產生的反應。

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像你現在的悲傷、低落,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著逃出來。所以我們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個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所以這些情緒就是一些能量,就像你以前說的,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我們任由它們來來去去,不加干涉。

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它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我們一直以來做的,就是去和現實抗爭,對現實不滿,想要改變他人、改變環境但都是徒勞無功的,甚至適得其反。我們不知道—切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樣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兒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包裝外殼,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的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最終我發現,我們還是要願意去承認、接納自己的陰暗面,能夠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後接納它們。同時,能否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平相處,也是決定我們快樂指數的重要因素。

不要期待一個人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若中,滿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從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沒有這回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4

這是一本典型的心靈成長類書籍。它在身、心、靈的某些層面,給了讀者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這和我之前看的時間管理入門書《小強升職記》,如出一轍。整本書,都是一個主人公去詢問,去實踐,去思考,去獲得。。。

書中開篇就帶我們認識了,“我是誰”?這是一個終極命題,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模版。就好比前幾年,白巖鬆來重慶籤售《白說》時說的:北大保安就有思想。你如果想要進北大。他就會問你,你是誰?你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這幾個問題,很簡單。但是富含深厚的哲理。在明朝著作《西遊記》中,描寫唐僧就很明顯。“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要前往西天取經,路過此地,想借宿一晚。”這句話,就寫出,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書中寫到謙卑和感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事實中,唐僧做得也很好。我也在學習如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感恩。

書中丟擲一個問題,“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東西”。

我相信會有很多人回答道: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

其實,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喜悅與內心的和平。喜悅,是自身由內向外的感覺。而快樂,是某個特定的情節,是由外部因素產生的。所以,喜悅比快樂更值得。

現代社會的戀愛,結婚。已經不那麼單純了。各種相親節目層出不窮、花式秀恩愛。but,很多人都沒理解到,沒結婚,只有一個家;結了婚,卻一下子有了三個家:你家,我家,我們家。

或許還是相同的一些人,當上父母之後,以愛之名,讓孩子為他們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規矩、用功讀書,有多少是摻雜了怕小孩出去丟自己的臉(怕人家說你教的孩子怎麼這麼沒教養)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為他們的ego帶來光榮,甚至是將自己對未來無名、未知的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最後,痛苦的還是孩子。

書中的若菱就像是我們的一個影子,透過她,我們的很多行為都被投射了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普遍的社會病:職場的欺騙、金錢的墮落、疾病的擔憂、婚姻的背叛、朋友的冷漠等等。

我們完全可以說,生活中的我們就是書中的若菱。與之不同的是,若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指引她方向的智慧老人。而在當下,又有多少人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智慧老人告訴若菱一個概念,世上只有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

我們要做的,就是臣服於現在,好好接受這一切。然後儘自己的可能,去改變自己能改變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5

很偶然的機會我讀完了《遇見未知的自己》,剛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有帶著太多的情感投入,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裡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型別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裡,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裡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裡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裡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體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

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