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18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4.29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目送》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目送》有感(18篇)

讀《目送》有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是我讀《目送》這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話,它像一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著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你平日不敢觸碰的話題,開始審視你與父母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在上大學之前,我從未與母親相隔這麼遠,分開這麼久。每當一得空閒,便忍不住想想母親在幹嘛呢?有的時候,再忙思念也會見縫插針,學習到深夜,站起身來走到陽臺放鬆一下,望望月亮,想想母親睡了嗎?晚飯有好好吃嗎?晚上天氣涼,被子蓋嚴了嗎?腰痛又犯了嗎?她每天晚飯後都要給我打個電話或是發個微信,問問我這一天過得怎麼樣,吃了些什麼,然後她自己又很高興的給我彙報一遍她這一天的行程。這是我們每晚必經的一個過程,我雖然有時也會覺得很麻煩,但也享受著這份聯絡帶來的快樂。

上星期三四,她晚上沒有聯絡我,我沒有當回事。我週五晚上到家,她邊咳嗽邊給我開門,臉上還笑著“等你半天了,這次到家比平常要慢一點”我沒心情理會別的,她的咳嗽牽動著我的心跳。她跟我說她得了肺炎,剛開始還不知道,後來發了兩天的燒才覺得該去醫院了,醫生讓她住院,她不住,說住院不自在,後來不得以,醫生讓她每天到醫院來輸液。她輕描淡寫的跟我說著這些話,一點也不把自己當成一個病人。“你明天陪我去打針吧”我沉默了,想起來她曾經跟我說,小時候我生病打針,她總是不願在我身邊,不是不想陪我,而是看不得我受苦,小時候不明白,如今她生病,我終於理解了這份心情,我也不願看到她受苦。“陪我去吧,好嗎?”她央求著我,我看著她蒼白的臉,和總是因為咳嗽而抖動的身體,我不忍心,答應了。

我第二天陪她去醫院,醫生將針刺入她面板的時候,她一直深深地看著我,衝著我微笑,竭力地表現著不疼的樣子。輸了一會液,她躺在病床上睡著了,我望著她,望著望著,眼角就溼潤了。我仔細地看著我面前的這個女人,這個為我操勞了一生,奉獻了一生的女人,原來不知不覺間,她就變老了,她的面板也會變得鬆弛,她的眼角也會佈滿皺紋,她的頭髮也會沾染銀霜。她睡著的時候身體蜷縮著,像個無助的孩子。她是個堅強的人,這次卻哀求我陪她一起來,想必是太想和我在一起多待一會了吧。我覺得我越來越成熟像個大人,而她,越來越像個孩子,需要人陪伴。

過了一會,她醒了,我蹲下來幫她提鞋,幫她拉好羽絨服的拉鍊,幫她拎著包,拉著她的手,像我小時候她拉著我的手一樣,回家。

上大學後,我才發現,我很享受這樣的時刻,也許此時風很大,天氣很冷,周邊的車輛來來往往,很嘈雜,那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身邊有她。

我終究要重回學校,即使我想多陪陪她。我不知道我和她之間這種奇妙的緣分在這人世間還能維持多久,有一天,她會離開我,去天堂注視著我,祝福我,我也會慢慢變老,慢慢離開這世界,去天堂,找她,又能和她在一起,多好。

不管怎樣,我此時此刻,只想拉著她的手,再多走些年華。

我想拉著她的手,再多走些年華。

讀《目送》有感2

她說,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她說,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

也許我也懂。

我的奶奶,她很愛美,我很喜歡她,我相信她是愛我的。

我是獨生女,家裡有兩個堂弟,一個堂姐。小時候,我們會在院子裡擺上充氣游泳池進去游泳,奶奶都會站在旁邊看著我們,偶爾會下起一場雨,奶奶總是匆匆忙忙地先抱起兩個弟弟,拉著姐姐走進屋,我就像是一個被遺忘的小孩,溼淋淋地爬出泳池,自己穿起鞋往屋裡走,奶奶總是關心完他們,再拿著擦過的毛巾過來找我。

奶奶會到寺廟裡吃飯,然後帶回一些好吃的雜樣兒,我每次都很期待。但是給我的卻只有幾個葡萄花生。奶奶會給弟弟們先挑,姐姐也跟著享福,自然而然地只剩下這些了。我問自己,是奶奶不喜歡我嗎?

媽媽會領走我,告訴我:“以後媽媽陪你玩,我們不要和他們待在一起,會受委屈的。”

那時太小,不明白什麼是委屈。我只想讓奶奶喜歡我。我相信奶奶是愛我的,於是我努力學習,只想獲得好成績讓奶奶為我驕傲。可是當我欣喜若狂地從書包拿出滿分試卷給奶奶看時,奶奶只是敷敷淺淺地表揚我真棒。當弟弟他們把試卷給奶奶看時,就算不是滿分,她也會大大地表揚一頓,獎勵零食,還會到處跟街坊鄰里說自己的孫子有多麼棒多麼棒。

為什麼奶奶在雨天會先抱弟弟他們回屋?為什麼只有我會被淋雨?

為什麼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吃果凍,吃薯片?為什麼我分到的都是他撿剩下的東西?

為什麼我那麼努力考出來的分數還不如他們的一張帶紅叉的試卷?

是因為奶奶不喜歡我嗎?

之後我聽到一件事情,媽媽經歷百般痛苦生下了我,本該得到的是家人的歡呼雀躍與關心,而當我被抱出去給家屬報喜時,奶奶的一句“是個女兒啊?”扎進了媽媽的心。

是的,奶奶只喜歡兒子,不喜歡女兒。我不再相信奶奶喜歡我了。

可是自從弟弟他們搬出去以後,奶奶就把所有原本不屬於我的東西都給我了。每天到這邊看看我,關心關心我吃得怎麼樣,有沒有不舒服,大包小包的零食都會放在茶几上,也會到處自豪地說我的孫女成績可好了……

我不想把奶奶想得太壞,我寧願相信奶奶是愛我的,畢竟現現在對我挺好的。

那天車上,媽媽很惱地講了一句:“小時候人去哪了,長大後天天粘著幹什麼,我女兒又不是玩具!”

沉寂著。

真的,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那是大人的世界,那是網。

讀《目送》有感3

書香,是書籍淡淡的油墨味,是生命永恆的味道,更是書籍內在的味道。

書櫥中,在那些有著紛繁複雜的裝飾的書中,我一眼就香到了你。你沒有過多的裝飾,全身上下只有幾種綠色混夾在一起,僅此而已。正如你那不加裝點的名字——《目送》。

國中的時候,並沒有什麼體會,內容和你的外表一樣單調無味。我一向喜歡有曲折情節的書,所以在草草翻閱了你之後,隨手放在一旁,繼續投入情節跌宕的小說。你只是靜靜地呆在一邊,散發著書香默默陪著我成長

上了高中,一個晚上,正準備閱讀時,偶然間,我想起了你。拂去表面的灰塵,我開始認真地品味你其中的韻味。

你一共包含了十二篇散文,寫了父親的去世、母校的衰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寫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等內容。也許是年齡增長的緣故,讀完一篇,我總有很深的感觸,你散發的書香味正漸漸變濃。

當我讀到《時間》時,我深受觸動。你介紹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量時間,隨即發出自己的跨年狂歡的看法:跨年狂歡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時間流逝的感慨。讀完,我便在思考:我每天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裡,每天是兩點一線的生活,是否真的已經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時間,還是在大肆揮霍著自己的時間?你告訴我要在每一分每一秒留下足跡,做更多的事情,不要等到老時追悔莫及。我以前並沒有好好把握時間,沉浸於那些有跌宕情節卻沒有任何幫助的小說中,虛度光陰,漫無目的地前行。你散發的書香伴我成長,讓我明白時間的重要性。

最喜歡你當中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漸逝遠。……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話充滿了意蘊,使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親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無法取代的位置,父母是我們人生途中重要的人,是我們可以一直信賴的親人。不要等到最後只能看見他們的背影才知道後悔,因為那時,已來不及了。回想自己的生活,自己並沒有好好和父母聊過天,有時會為了一些小事和父母鬥嘴,並沒有真正從內心去了解他們的感受,體會他們的辛苦和無奈。讀完你之後,我知道如何和父母相處,如何去避免親情淡漠化,如何和父母消除隔閡,增加和父母之間的信任。你陪伴著我長大,讓我瞭解了親情的美好,更加懂得珍惜親情。

感謝你——《目送》,你散發的書香包圍了我,讓書香伴我成長,讓我明白許多深刻的道理。

因為你,我的人生充滿詩意,我的心靈變得充實。你散發的幽幽書香,氤氳了我周圍的環境,使這香味伴我成長,從迷惘走向希望。你給我帶來書香,帶來生命永恆的味道。

淡淡的書香味兒,將伴我一同成長,前行!

讀《目送》有感4

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題記

之前是不瞭解龍應臺的,甚至未曾聽說過,因著老師的推薦,讀起了她的文字。開始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簡單的文字,喜歡她平實隨意的文字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窩。之前還並不瞭解“目送”這個題目,呵!多麼奇怪的名字啊,直到我瞭解了那個背影最深處的涵義……“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湧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再沒有回頭,他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

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對媽媽的各種舉動都感到奇怪繼而反對,他不瞭解他的母親啊,他竟從未考慮他的母親啊,他也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他沒有看到,也不知道,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前行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龍應臺的文字,很貼近生活,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是“接地氣”吧。她的文字可以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時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則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又在想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需要母親的呵護了,就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但,根本沒想過,在母親的眼裡,不論孩子多麼大,那都是孩子啊。寫到這裡,又想起了在預習語文課本時讀到的一篇——朱自清的《背影》,父親本都說好不送孩子了,對茶房千叮萬囑,結果還是不放心,又是自己送了。

孩子走之前,還要去買幾個橘子,那個稍胖些的父親,腳步蹣跚的父親背影卻是那麼……以至於使作者的淚就那麼流下來了。父親買好橘子,就要離開,等父親的背影融入人群,作者的淚又來了——不知何時能與父親再相見。《背影》講述的是父子兩代的情感,而《目送》牽繫三代: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孃的老態。龍應臺的《目送》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但我卻認為,《目送》比《背影》更令人感動,一個個樸實、無華、微小的細節,讀來更令人感動。或許是因為作者幽微的手筆,亦或者是因為,這些事情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常映在我們眼前,我們卻未曾似作者似的記下來,讀來卻有淡淡的似曾相識感。我們終會長大,然後,目送。

讀《目送》有感5

初讀《目送》,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便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很樸實,卻觸動了我內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可就在很久以前,我們還未來到這個世界,他們也只不過是不懂事、愛打鬧的帥小夥,讀《紅樓夢》會哭、嬌滴滴的小姑娘。如今,不知不覺中,卻已經成為了那個默默守候在我們身後,無所不能的大英雄。

有句話曾說,媽媽是個美人兒,時光你千萬別傷害她。可時間並沒有傷害她,反而讓她變得更加強大,強到不可思議。她永遠能搶到公交車上的座位,她會給我們做各式各樣的菜,她總能一眼就可以識破我們的謊言,她本不善言辭,卻可以在我們面前即興說一大堆大道理,她會揹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送我們到車站,看著我們進了檢票口,卻還停在那兒,一個人默默地抹眼淚……在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他們一直在默默地目送我們,目送我們成長。

養兒方知父母恩,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可能有些人給父母的目送,真的就像作者龍應臺所說只有那最後一次——火葬場爐門前的目送。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漸漸明白,想成為父母的英雄時,他們已經不在身邊了,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呀。

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也許我們想要成長,就必須要付出很多成長的代價吧。可是我們不應該讓父母也與我們的代價有關。父母用了一生目送,我們也應該讓自己快些長大,快些強大,足夠有能力去做他們的大英雄。

我們讀武俠小說,看名人演講,覺得這個牛那個厲害,卻不知有人從我們剛剛被孕育的時候就守候在我們身邊,成為我們寂寞天地的大英雄,目送一生,一生目送。

讀《目送》有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

最初讀《目送》是和媽媽一起,那時候我還讀國小,只能在媽媽的講解中去領會簡單的道理,但我知道媽媽的感觸應該很多,好幾次我都在泛黃的燈光下看見了媽媽微紅的眼眶。後來,當我自己一遍遍去讀的時候,對書中的內容有了自己更深的感受,讀到情深之處自己內心也是一陣翻湧,許多的的回憶在我腦海翻轉,很多生活的情節也恍然明白了好多。

“她的眼睛還是很亮,那樣亮,在淺淺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輕時的鋒芒餘光,還是一層盈盈的淚光。”這段話就讓我想到了我姥娘。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姥娘到了老年因病導致語言神經壞死,只能發出“啊”“嗯”這種音節單詞,但她的眼睛經常閃著水光,尤其在見到我媽媽的時候更加明顯。姥娘格外疼愛我媽媽這個小女兒,每次回家看姥娘,她都會用手輕輕拍拍我媽的頭,滿眼的慈祥和甜蜜。有時候看見桌子上放著錢,她就偷偷塞給媽媽,還做個噤聲的手勢,讓媽媽哭笑不得。每當離開的時候,姥娘遲遲不肯去睡覺,總緊緊抓住我媽媽的手,媽媽就會輕輕撫摸著她的手背,說她出去一會就回來,晚上回家住,總是哄上好久姥娘才肯去睡。我不知道姥娘醒來後會不會還要找她女兒,會不會因為找不到而難過和傷心,我也不知道她的記憶是否能儲存那麼長時間,如果這樣,我但願她不記得,快樂也罷,傷心也罷,都在她的腦海裡如風飄過就好,就像文中作者的母親,健忘的不認得自己的女兒,也就沒有了思念女兒的傷心和牽掛。

八月份,媽媽的心臟病差點犯了,那幾天都不敢開車,去哪裡都隨身帶著救心丸,那綠色的葫蘆小瓶對我來說好像魔鬼一樣,電視劇裡才有的情節居然也會在我的真實生活中上演。媽媽虛弱的躺在床上,我心裡是害怕的,但我不想表現出來,趁她熟睡的時候,我偷偷用筆在她腳踝上寫下“我親愛的媽媽要快點好起來啊!”可能是有些癢,她老是用手去抓撓,表情憨厚的很是可愛。休養了幾天,媽媽身體逐漸恢復,但醫生說不能生氣動怒不能勞累,於是一下子我就長大了,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與她頂嘴。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永恆,誰也抵不過時間,從牙牙學語到蒼蒼暮年似乎只有一步之遙,沒有機會回味,更沒有機會後悔。我更加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雖然我明白他們已開始目送我離去,但我還是要讓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

讀《目送》有感7

或許有些人從出生起,只是純粹地作為一個“人”的個體存活於世,直至度過這短暫的一生。渾渾噩噩,庸庸碌碌,不明不白地活著,跟隨大眾的步伐前行後退,足尖從未著地;不明不白地死去,順應自然的秩序驟然離世,靈魂蒼白虛浮。終此一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對自我的直面剖析,即研究“我”這一個體與他人的社會聯絡——親子、兄弟、朋友、陌生人等等——以及對虛無概念的物質化描述,例如生與死、得與失、新生與永訣,失散與重逢。龍應臺,在她的《目送》中,直面地剖析了她所走過的人生。

目送,落筆成書時,龍應臺已行過半生的路途。近半生侍養於父母膝前的子,近二十年垂髫稚童面前的母,一路走來她目送著世間種種,用文字,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那年,父親的離去,意味著失去了那雙牽引自己前行的手,意味著照片僅餘黑白二色,意味著那從哪裡來的靈魂便要歸哪裡去。閃電劈開漆黑的幕布,於命運的狹縫中,龍應臺窺視到生死的無果。她開始求索生死大問,探求“生死”這一永恆的辨題。意識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的這時,她已過半百。

“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啊,你現在在哪裡?”

某個有著慵懶陽光的午後醒來,八十多歲的人兒又變成了當年輕倚窗櫺,淺嗅青梅的女子,門前是熟悉的樹與河流,自己正要去佃農那收租,忙起身下床,路過妝鏡,那皺紋遍佈的面龐,青筋暴露的手不由讓她迷惑。只知道喚著“雨兒,雨兒……”熟悉又陌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龍應臺應市長邀請,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長,她離開時,孩子尚幼,而當她卸甲歸田之時,孩子已長成大人的模樣,喚的依舊是“媽媽”,卻少了幾分親近。或許會遺憾吧,錯過了孩子成長的十年。猶記嬰兒時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而如今注視她的眼神卻深邃不露。

我們作為“人”這一個體,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行,有先行者,有跟隨者,亦有與自己攜手同行的友人相伴。我們一生都在進行一項漫長而浩大的儀式——目送。目送生與死的更相交替,目送失散與重逢的悲歡喜怒,目送纏綿不捨與絕然的虛無。“目送”使我們真實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從一無所有兩手空空到若有所思頓然醒悟,這一過程充滿溫情與殘酷,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不願承認、不願直視,但必定發生及存在的現實。掙扎,反抗,最終與時光達成和解,塑造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的個體。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是的,這世間太多事實總以溫和的語言粉飾太平,讓它看起來不是太過殘酷。目送前行者的老去,日益佝僂的蕭條身影;目送同行者的遠行,猝不及防的揮手告別;目送跟隨者的成長,自信的姿態不曾猶疑;目送自己,依舊是與生俱來的愚鈍,依舊是不畏前路的初衷。我們的人生不抵冥靈的半個春秋,又如戰國梟雄織田信長的辭世詩中所言:“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時間久了,便明白了,沒有什麼苦痛是咽不下去的,沒有什麼歡樂是永久長存的,沒有什麼悲慟是無法撫慰的,亦沒有人離了誰就活不下去。“目送”——貫穿一生的儀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活著”的`含義。

不只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註定的獨立,“目送”揭開了我執意矇蔽雙眼的一角輕紗——認識到“人”的不完美。這歷經億萬年爬上金字塔塔尖的物種因為智慧,有著無法擺脫的劣根性,同時也有著會隨時間流逝而變更的本性。沒有人回望自己的一生會完完全全地滿足,這種不滿足使之衍生出慾望與野心,促使其向更高處攀登。即使劣根性的存在使“人”的存在顯得有所殘缺,但又有誰會斷言否定這種不完美呢?正是由於“人”的不完美,才會彰顯“活著”的含義與價值,我這樣認為。

“人”的出生並不意味他活著,只有他真正剖析自己的存在並有所了悟,才能稱之為“活著”;“人”的死亡並不意味他已離去,只有與他相關的所有痕跡均被抹去,才能稱之為“死亡”。貫穿“活著”與“死亡”的“目送”,是項漫長而浩大的儀式,縱使如今我尚愚鈍無知,但將持一腔孤勇一生目送,自始吾生,終至死亡。

讀《目送》有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多麼傾情地傾訴,多麼雅緻的別離,不是一時一刻,是一生一世漸行漸遠的心靈告別,看得人噓唏,看得人心痛!

不必追,不管是第幾次翻看,每每目光掃過,心還是一軟。是愧疚吧?

何曾幾時,還喜歡和父母並肩而行,牽著他們的手,嘴,也是喋喋不休。

而今,十五十六,嘴上掛著叛逆,心裡想著掙脫,掙脫父母,掙脫這個家,掙脫聽不完的嘮叨……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個性的。拒絕他們的關心,拒絕他們遞過來的水,拒絕他們要求添的外衣,然後,固執地,穿戴好自己,背上書包,轉身走到玄關,開門,走出去,關上門,離開,把背影亮給父母哀怨的目光……

我總帶著點勝利的任性將嘴角高高揚起,陳述著我的勝利。殊不知,就在那一刻,我輸了,輸了一份親情。

龍應臺每每看到這些追不上的背影,總是落寞,總是空蕩蕩……我突然一陣心痛,我無法揣摩父母望著我離開的背影時,是一種怎樣的眼神!

也許他們的目光,是空的!

這種空,就像夜色裡一個人在從未到過的地方,空空的街,沒有一個人一輛車,只有路燈發著瑩瑩的光;就像放著最心愛玩具的抽屜,多少年後偶然記起,拉開,發現早不知被放到哪裡,只留下濛濛塵灰。

我開始想,我的父母,可是以這樣的心情望著我的背影?我開始想,我對他們甩下過多少次背影?

讀《目送》有感9

一直以來,我對失敗這個詞都有一種厭惡,也有些害怕失敗。可是就在今天,有一篇卻告訴我人生的修行是失敗。於是,感到驚訝的同時,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慢慢的,對失敗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

那篇是《目送》裡的七十三篇散文裡的一篇,題目叫作《跌倒‐‐寄》(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之類的)主要講了作者由一個十五歲的學生的自殺,再到對的安慰、鼓舞、亦或者是開導(我估計那時肯定剛剛經歷過一次失敗),告訴和讀者:失敗,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

失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個人不可能不失敗,它是我們每個人必定經歷的考驗,不然,又怎能叫做人生的修行?但是,我們可以少失敗,因為人們只會把鮮花與讚揚送給成功者。而且,一旦你承受不了失敗,那麼只會更讓人瞧不起。但是當你經受住了失敗,你會發現,這也不是一件壞事。

如這篇裡所說的一樣,沒有人教過我們怎麼樣承受失敗,走出失敗。我們只能自己在黑暗裡掙扎,在痛苦中破蛹成蝶。也正是如此,每一次從失敗中走出來,都是巨大的成長、飛躍。

承受住了失敗,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總結失敗的理由,鼓起勇氣繼續前進。失敗會使我們進行沉澱,得到昇華,這才是每一次失敗的巨大收穫。這時候,它只是磨刀石,也是成功之母。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夠承受得了失敗的基礎上。

失敗是一把雙面刃,一但我們承受不了失敗,那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沉痛的打擊。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成長的路都太順利了,基本不見一點風雨坎坷。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失敗擊潰,開始懷疑自己,而且我們往往都不能從失敗的痛苦中自拔。

我認為,想要承受失敗,那麼他一定要是一個樂觀開朗、自信的人,性格也一定不能太極端,或者是平時就不自信的人。

所以說,我們也不必害怕失敗,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你人生的修行!

讀《目送》有感10

沒有華麗的詞藻修飾,僅僅用一種訴說的語調,平淡樸實。《目送》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全文滿含溫情,字裡行間卻又總是帶著那份傷感,酸楚與懊悔。

短短七十三篇文章,勾勒出一幅一幅的影像,書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掛以及兄弟的攜手,自己的失敗,脆弱和無奈。

步入中年的作者,擁有著年輕時所夢想的一切,但後知後覺地發現了父親早已逝去,母親早已老去,自己的孩子已不需要自己的庇護,朋友也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已有自己的人生路,在大家眼中那位幸福的龍應臺卻無法挽留這一切,只能像文題一樣目送了。

背影——送別,長輩的不捨,晚輩的無所謂,這不正是我所經歷的嗎?每年的春節,我都會去看望爺爺奶奶以及許多長輩,短短几日的留宿便離開。每次離開,爺爺總是不捨地目送我們,奶奶總是不停地叨語,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對這一些早已淡然。我似乎從來不曾感受到離開時的傷感,不曾在意這種分別,總以為來年還會再見,貌似這短暫的聚會,不過是我在外面留宿幾日罷了。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背影告訴了三個字-----‘不用追’。”我們在青春年少留給父母的總是背影,是父母的牽掛。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著自己在成長,我們用自己的叛逆帶給父母傷害。哪一天,我們真該回頭望一眼!哪一天,我們在轉角回眸一笑!

“時間的不斷流逝,從幼年到老年,從出生到入死,人的一生歷程只有自己來走,這其中的酸楚只有自己來嘗,這其中的感情只有自己來感動,這其中的眼淚只有自己來掉,人生苦短,最寶貴的就是那份真摯的感情,一時的不在意,換來的亦可能是親人的逝去而造成永遠的遺憾。”一時的不在意,換來的亦可能是親人的逝去而造成永遠的遺憾?一時的不在意,換來的亦可能是親人的逝去而造成永遠的遺憾!

我的靈魂彷彿經受了一次洗禮。放下《目送》,平息了心情,硬生生地將眼淚逼回,撥出了那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號碼,“喂,奶奶??”

讀《目送》有感11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目送》。

作者是臺灣作家龍應臺,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她兒子華安對作者從依靠到冷落,寫母親的蒼老,父親的病逝。我邊讀,邊細細品味著文字,文字沒有華麗的包裝,卻很真實。用像涓涓細流般浸透讀者的心,細膩的筆調道出了每個家庭都會上演的故事。

孩子在小時候對父母百般依賴,父母也對孩子寵愛有佳。但長大後,就獨立了,勉強接受母親的深情。而作為母親,這個時候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母親在目送孩子時,也是在經歷漫長的等候,等候孩子回頭看自己一眼,等孩子說一聲再見。但孩子永遠有自己做不完的事情,玩,上學,交朋友……他們覺得跟母親告別就是浪費時間,母親卻還一直等待著,盼望著他的回頭一瞥。可是,沒有用。

就像文中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而在生活中呢?母親在默默之中為我們做了很多。而我好像一直在跟她作對。

比如在數學這個問題上,我對數學一竅不通,而媽媽非要讓我學好它,說自己當年數學學的好之類的,為此,我們經常在晚上吵架,原因就是她講的題我聽不懂,就這樣一晚晚把媽媽的髮絲催白了。

看了這本書,我深深感到,我們在一天天長大,成熟之中,父母也在一天天蒼老,父母總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也許我們現在沒有什麼感覺。

我在腦子裡想:不要等花枯黃了再去澆水,不要等湖乾涸了才懂得水的珍貴,不要等父母躺在病床上才知道孝敬。

我要開始孝敬父母了,現在——還不晚。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慢慢意識到我的成長,意味著與父母不可抗拒的分離。對於女孩子來說,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好好保護自己。不讓父母擔心。

我們與父母有緣分,世上家庭這麼多,為什麼我降生在這個家裡?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緣分。仔細想想,上學放學……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目送。目送的喜,目送的悲,都是喚醒成長不可缺失的部分。我每天經歷目送,又在目送中成長。對於我《目送》和目送都彌足珍貴。

讀《目送》有感12

曾經,母親牽著我們肉嘟嘟的小手蹣跚地學步;風雨中父親用寬厚的肩膀扛起我們的身體;月夜下兄妹哼唱著“一閃一閃亮晶晶……”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恐怕只是足下這片土地依舊沒有變。在這多雨的季節,伴著漫天飛舞的雨絲和輕音樂緩緩的節奏,我又一次翻開了龍應臺先生的《目送》再一次解讀她對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單飛、兄弟的攜手、朋友的關懷等一系列感情處理,再一次體驗她涓涓細流般的文字,用最樸實的文字引起共鳴。讀第一篇《目送》便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目送兒子一次次的背影,望著車子開走後空曠的街,身為母親的她心裡該有多少說不出的酸楚。作為女兒,龍應臺也一次次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目送父親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而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安德烈的心理,龍應臺有過,她的父親有過,你有過,你的父母有過,你以後的孩子也會有。“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感覺心被刺痛。我們這一代,不也像安德烈一樣忽視父母的深情,一次次地傷了他們的心。“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父母含辛茹苦養育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竟是這樣的冷漠和排斥!從文字來看,龍應臺的母親曾是一個愛美、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使年老也抵擋不住一顆愛美的心,她說的也對:“女人,就是要漂亮。”然而歲月對她沒有任何優待,她也像其他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丟掉了彌足珍貴的回憶,包括女兒。寮國的孩子、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如果說這個世界很大,我們無法全心疼愛,那麼在那一剎那,當我們想起那站在沙石上凝望的大眼睛,那屍體上乾淨雪白的布,那隨時可能爆開的炸彈,我們是否也會有那樣一絲的顫抖。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顆悲天憫人的心。龍應臺對生活的理解頗有哲理,這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才能體會得到的。她的文字,會讓很多人在心裡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書中有很多想表達的東西你我都能寫出來,但是像龍應臺那樣的表達方式和思維角度是任何人無法觸及的。合上書,閉上眼睛,任雨絲飛舞,我的心也波動。感謝龍應臺的這部散文,讓我讀懂了父母內心的淒涼與無奈。這則關於光陰的故事落下帷幕,唯有珍惜才不枉父母對我的一次次目送……

讀《目送》有感13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合上書時,這句話還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久久不散。

前幾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一本書,是龍應臺的經典著作《目送》,一部很文藝的散文集。我匆匆翻了翻,也許並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意義,但還是被感動得一塌糊塗。引用富有哲學的語句,將千迴百轉的故事置入其中,產生讓人潸然淚下的感情色彩,這樣的寫作手法讓我不禁對龍應臺產生一種崇拜之情。

看了這本書,我對親情有了新的認識。那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組詞語,裡面還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深沉而又最濃郁的愛。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論你傷心與否,生活總要繼續,太陽依舊會伴著雲霞緩緩升起。浮雲落日,星辰流水,億年不改。有很多人終究會離你遠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不管你是憂愁還是歡喜,都會一直陪著你,即使你有可能是一顆絆腳石。能遇見這樣的人,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幸運。

樑繼璋說,親人只有一次緣分。無論這輩子彼此會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但願繁花開滿城,記憶猶在意微醺。

讀《目送》有感14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應該是大多數人讀《目送》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吧,我反覆讀著這段話,覺得它彷彿受了很大的委屈一般。

《目送》這本書充滿了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還寫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目送》一篇置於書首,寫了生命中兩件"小事":兒子十六歲到美國當交換學生,在機場,她看著兒子通過護照檢查、進入海關,背影倏地消失,沒有回頭;多年後,她父親在醫院的最後時光,她又看著輪椅上被護士推回房的父親背影。遺憾和動情的表述撥動著讀者的心,也提醒著我們開始理解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小的時候媽媽對於我就像解救世界的超人一樣無所不能,好像任何事情到了她那裡都可以笑著解決,一切都是元氣十足的、都是光明磊落的,這是她給我的最好的東西,成為一個容易快樂願意去諒解的人。有的時候媽媽也很嚴厲,用過的東西不放回原處、做事沒有條理、行為舉止不得體、不懂禮貌等等等等,都會被她皺眉頭,但是正是這些不計其數緊鎖的眉頭教會了我很多重要的東西。

當我要去上學的時候膽子還太小,根本不敢一個人待在一群陌生吵鬧的小孩裡,那時候媽媽就是我抱住不願撒手的大腿,送我去學校,陪我在國小生的教室裡連坐了好幾天。後來只盼著下雨的日子看著你給我送傘來。後來,你看著我騎著自行車去上國中、高中。再後來,你看著我提著行李一個人坐火車去離家很遠的地方。看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堅強,你很欣慰。

6歲的時候跟小朋友們出去玩,後來就把自己走丟了,當媽媽花了大半天時間找到我的時候,我記住的是一個散了頭髮、哭花了臉、鞋子拎在手上、滿臉都是發瘋般焦急的媽媽。去年《親愛的》上映的時候,我在電影院裡哭得稀里嘩啦,心裡想的是一定要帶媽媽去看一遍。

長大後我離開家鄉,一年中只有一兩次機會能見到媽媽,我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每次重聚都能明顯覺察時間在媽媽身上留下的印記。你開始有了明顯的皺紋和討厭的白頭髮,我看你越來越老去,卻無能為力。只能把一些很小的事情故意交給你做,讓你感受我對你的依賴,仍然像小時候那麼多。

今天送媽媽去火車站,看著媽媽一步三回頭地進站,她還沒走出我的視線我就開始想念她。人潮洶湧的北京站,覺得自己特別的孤單…以前你也是這麼看著我離開家的吧,媽媽。

想起小時候每次寫《我的媽媽》,開篇總是一成不變的、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我有一個媽媽,她很愛我".

無論你是什麼人,懦弱自戀瘋狂失意;無論你做著什麼工作,白領藍領灰領,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你相信自己,熱情的用心的真誠的活著,那就是成功的;不論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樣選擇,真實的面對自己、面對現實,跟隨心的腳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真巧啊,媽媽,我也愛你。

讀《目送》有感15

每個人的一生都伴隨著“情”字,親情、友情、愛情等等。龍應臺的人生絲毫不例外,她只是把她的部分人生變成文字,向我們公開她走過的路。

閱讀她的文章就像在散步一樣,眨眼間的風景都包含了龍應臺的情思。她,好巧不巧地面對著這個事實:向後,是目送一生最愛的女人老去;向前,是目送一生最牽掛的人,頭也不回地離開。

她的母親是個愛美的女人,六十五歲去紋了眉和眼線,像要彌補逝去的青春似的,七十歲時還在考慮要不要去隆鼻。這個愛美的、帶著點孩子氣的女人突然不記事了,不記得自己女兒的容貌,卻依舊在化妝時對著鏡子擺出矜持的姿態。龍應臺的言語中是釋然的,她不急不躁,一遍遍在母親的一臉訝異中解釋自己的女兒身份。陪著母親塗花花綠綠的指甲油,製作一大堆花花綠綠大寫加粗的證明讓母親安心……對於她,龍應臺盡了自己的孝道、感恩和愛,只是在看到母親知道自己要去上班以後乖巧地垂著頭,像箇中學生一樣時,言語悄悄地暗淡下來。但龍應臺自認愧對的——是離開3年的父親。飛機上的一位顫顫巍巍的老伯伯,勾起了作者一連串的如果,在這些想象中,包含了她對父親的呵護和愛,就像父親教導年幼的自己一樣。但隨著飛機“砰”的落地,如果也沒有了結果,龍應臺的愧疚和對父親的懷念,只能藏在散落一地的報紙中。反觀自己,學業的忙碌讓我厭倦每次和母親單調的聊天,每次的電話總是在相顧無言十幾秒後自己以各種理由說出的“拜拜”。飯桌前,總是因為頭頂的電視而冷凍了父母關切的詢問。我是不是也要在成年後,才想要彌補逝去的溫暖?

安德烈和菲利普,華安和華飛,都慢慢地掙脫父母的搖籃,變成了叛逆的十七歲。小時候的男孩子像一匹幼狼,有著幼犬般的頑皮和戀母情結。上學時會不停地回頭尋找母親的目光,在家人的目光中步入新的朋友圈。然而十六、十七歲的他們,就像蒲公英的羽毛,飛走了便不願再回到束縛。安德烈和龍應臺之間,慢慢地形成一扇門,他在門裡有自己的世界,龍應臺只能時不時從貓眼中窺視,這扇門只有一點點親情的縫隙,讓龍應臺得以用32封家書漸漸叩開緊閉的大門。告別時的擁抱,總是有一方神色勉強,總是年長的一方不捨的像個孩子,言語中帶著自嘲和無奈。菲利普對母親幼稚行為的嫌棄和退避,就像每個叛逆期的我們厭惡濛濛細雨中母親遞過來的雨傘,龍應臺和兒子之間的隔閡和代溝,只能將委屈和失落埋藏在文字的空隙間。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背影彷彿在告訴你:不必追。就像6年的光陰變成一本照片集,在擁抱後各自奔向下一個起點,一個個啟蒙老師站在旁邊,目送著我們從不識字的文盲到淹沒在試卷中的畢業生,她們陪伴我們度過了童言無忌的時光,我們用含淚的笑容告訴她們:不用追。

龍應臺在序中說: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龍應臺用文字闡述自己走過的風景,而每個人都用三萬多天,五千二百多萬分鐘,去體驗和目送一生的親情。

讀《目送》有感16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視窗,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讀《目送》有感17

每個人的一生都伴隨著“愛”字,親情、友情、愛情等等。龍應臺的一生也不例外。她只是把生活的一部分轉化成文字,向我們揭示了自己的路

讀她的文章就像走路。轉眼間,景色中蘊含著龍應臺的情懷。巧合的是,她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向後看,她看著她一生中最愛的女人變老;往前走是為了看清我一生中最關心的人,不回頭看

她的母親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六十五歲時去紋身和眼線,想彌補青春的損失,在七十歲的時候還在考慮是否要鼻子。這個美麗稚嫩的女人突然記不起女兒的臉了,但化妝的時候在鏡子裡依然顯得矜持。龍應臺如釋重負。她並不急躁。她在母親的驚訝中一遍又一遍地解釋女兒的身份。和媽媽一起塗上色彩鮮豔的指甲油,做了很多色彩鮮豔又大膽的校樣,讓她安心。。。對於她,龍應臺盡了孝心、感恩和愛心,但只有看到母親知道自己要上班時,她才像中學生一樣低著頭,聲音也悄然暗淡下來。但令龍應臺感到羞恥的是他離開三年的父親。飛機上一位戰戰兢兢的老叔叔讓作者想起了一系列的假設。在這些想象中,她表現出對父親的關心和愛,就像父親教導年輕的自己一樣。但隨著飛機的降落,如果沒有結果,龍應臺對父親的愧疚和懷念只能隱藏在零散的報紙上。回顧我自己,我厭倦了繁忙的學習。每次和媽媽單調地聊天,我總是在沉默十秒鐘後,以各種理由說“再見”。在餐桌前,家長們的擔心總是因為頭頂上的電視而凍結。我是不是隻想彌補成年後失去的溫暖

,安德烈和菲利普,華安和華飛,都慢慢地脫離父母的搖籃,17歲時變得叛逆起來。作為一個孩子,一個男孩就像一隻小狼,頑皮和俄狄浦斯情結就像一隻小狗。上學的時候,我會不停地回望媽媽的眼睛,踏進家人眼中的新朋友圈。然而,在16、17歲的時候,它們就像蒲公英的羽毛,它們不想在飛走的時候回到束縛中。安德烈和龍應臺之間,逐漸形成了一道門。他有自己的世界。龍應臺只能不時透過貓眼窺視。門上只有一個小小的縫隙,讓龍應臺用32個字母開啟緊閉的門。告別時的擁抱,總有一副依依不捨的神情,總有老一輩像孩子一樣依依不捨,言語中帶著自嘲和無奈。菲利普對母親幼稚行為的厭惡和退縮,就像在每一個叛逆時期,我們都痛恨母親在細雨中遞過來的傘,龍應臺與兒子之間的隔閡和代溝,只能將委屈和失落埋在文字的空間裡。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明白,所謂父女母子的一幕,只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這一生不停地看著他的背影漸漸遠去。回來好像在告訴你:不要追。就像六年的時光變成了一本相簿。擁抱之後,我們衝向下一個起點。第一批老師一個接一個地站在旁邊,看著我們從文盲到淹沒在試卷中的畢業生。他們陪我們度過了童年時代。我們含淚微笑著告訴他們:不要追他們

龍應臺在序言中說:整本書,就是時間的沉默和生命的景象。龍應臺用文字來描述自己走過的風景,每個人用3萬多天、5200多萬分鍾來體驗和送別他一生的親情

讀《目送》有感18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考過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說實話那時我是真不知道什麼含義,只是寫了幾個字“真實,戳中了所有人不願瞭解的痛點。”

確實如此。

每天清晨,在車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興許那就是送別,當我過那條3米長的斑馬線,踏上馬路的另一頭,轉過身時,剎那間,彷彿一下子明白了龍應臺所說的那個父女間的送別。爸爸在車裡,有時會興奮地大叫:“點子!你們學校在放那首昨天聽的歌!”

我點點頭,又轉過身。或許爸爸心裡也聽到我灰色綠色相間的校服背影,對他說:不必追。

每週四一放學,黑乎乎的空氣中,都是亮著的,時不時有幾根手指在螢幕上劃來劃去。我看見傳達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別的不一樣,是鏡片的反光,鏡片下一雙尋找著姚兮遠,一雙清澈又迷離的眼睛。我於是跑過,從她的鏡片底下溜到她身邊,她扭過頭:“嚇我一跳啊你!”鏡片暗了,瞳孔閃爍著微弱又不容忽視的光。

有一天,媽媽不語,像有什麼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積於腦海中多年的話:“我想看你笑,媽媽。”和書裡寫得一樣:“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箇中學的女生。”

我總是把《目送》想成《看見》,因為柴靜和龍應臺的文字都有萬丈豪氣,可以看破不說破,犀利又不尖銳,總在最頂端,快達到極致時突然果斷地回頭轉身。

《目送》同時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說:可以讓時間慢下來的——除了親情,便是旅行。“海風習習,明月當空,鳳凰木的細葉在夜空裡飄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而那個母親,痴呆了的母親的女兒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靜,像個醫生面對臨死的父親一樣冷峻,卻又不乏溫情。

“你來看此花時”,我採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麗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間,美好稍縱,即逝。

龍應臺說:這本書,《目送》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訴所有熱愛美好的人:珍惜當下,過去的不必追,未來的稍縱即逝,只有當下,你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握在手心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