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讀《目送》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目送》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讀《目送》有感

讀《目送》有感1

書香,是書籍淡淡的油墨味,是生命永恆的味道,更是書籍內在的味道。

書櫥中,在那些有著紛繁複雜的裝飾的書中,我一眼就香到了你。你沒有過多的裝飾,全身上下只有幾種綠色混夾在一起,僅此而已。正如你那不加裝點的名字——《目送》。

國中的時候,並沒有什麼體會,內容和你的外表一樣單調無味。我一向喜歡有曲折情節的書,所以在草草翻閱了你之後,隨手放在一旁,繼續投入情節跌宕的小說。你只是靜靜地呆在一邊,散發著書香默默陪著我成長

上了高中,一個晚上,正準備閱讀時,偶然間,我想起了你。拂去表面的灰塵,我開始認真地品味你其中的韻味。

你一共包含了十二篇散文,寫了父親的去世、母校的衰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寫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等內容。也許是年齡增長的緣故,讀完一篇,我總有很深的感觸,你散發的書香味正漸漸變濃。

當我讀到《時間》時,我深受觸動。你介紹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量時間,隨即發出自己的跨年狂歡的看法:跨年狂歡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時間流逝的感慨。讀完,我便在思考:我每天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裡,每天是兩點一線的生活,是否真的已經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時間,還是在大肆揮霍著自己的時間?你告訴我要在每一分每一秒留下足跡,做更多的事情,不要等到老時追悔莫及。我以前並沒有好好把握時間,沉浸於那些有跌宕情節卻沒有任何幫助的小說中,虛度光陰,漫無目的地前行。你散發的書香伴我成長,讓我明白時間的重要性。

最喜歡你當中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漸逝遠。……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話充滿了意蘊,使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親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無法取代的位置,父母是我們人生途中重要的人,是我們可以一直信賴的親人。不要等到最後只能看見他們的背影才知道後悔,因為那時,已來不及了。回想自己的生活,自己並沒有好好和父母聊過天,有時會為了一些小事和父母鬥嘴,並沒有真正從內心去了解他們的感受,體會他們的辛苦和無奈。讀完你之後,我知道如何和父母相處,如何去避免親情淡漠化,如何和父母消除隔閡,增加和父母之間的信任。你陪伴著我長大,讓我瞭解了親情的美好,更加懂得珍惜親情。

感謝你——《目送》,你散發的書香包圍了我,讓書香伴我成長,讓我明白許多深刻的道理。

因為你,我的人生充滿詩意,我的心靈變得充實。你散發的幽幽書香,氤氳了我周圍的環境,使這香味伴我成長,從迷惘走向希望。你給我帶來書香,帶來生命永恆的味道。

淡淡的書香味兒,將伴我一同成長,前行!

讀《目送》有感2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從龍應臺的筆觸下,我感受到了細膩和柔情,《目送》並沒有華麗的筆觸和跌宕的情節,但卻直擊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一本沒有真情實感的書是空洞的,而《目送》卻是豐富的,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長,親人的牽掛和羈絆……每一種情感都貼合人心且扣人心絃,散文是優美的,也更能使人感受到人的靈魂。

親情,或許這是中國孩子最不缺少的東西,我們從出生開始便接受了父母如水的柔情和愛,也成為了父母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甚至人生的支柱 我們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父母的情緒,他們與我們一同分享人生的快樂承擔痛苦,就是這樣愛我們的父母也終究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放手是父母需要承擔的巨大苦痛,就像書中所說:“我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父母對我們是無私的,相反地,我們卻是自私的。大風大浪裡,落葉涼意的秋,轉過頭去,看到了的永遠只有你的父母,溫暖了你的整個世界的也不過是你的父母。“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為你奉獻了一生的也終究該獲得你的回報,浮生若夢,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趁一切都未晚,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願你如是。

目送著父母的背影漸漸遠去。作者在目送父母遠去時曾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人到了一定階段,一定會面對相應苦難,進入迷茫期,重新尋找生活的支撐。我相信,每一個人每每想到父母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便不禁潸然落淚,因為人的安全感最大的來源便是來自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期望。“媽媽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人的一生總是有一段無可挑剔,無法代替的時光,總有一刻令你感動,令你不禁回想過往,不禁熱淚盈眶,有些事確實是宿命的必然,所以我們要珍惜。

這本書對於我關於親情方面的觸動非常大,對於親情它深刻細膩而又犀利直白。“孤獨是半身浸江,秋水生涼”在冷漠的世界裡有持續溫暖你的人是莫大的幸福,為了給予回報,便給予他們精神的慰藉。

“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目送》的柔情似水,人生的悲欣交集,靈魂的欣然慰藉,皆體現在《目送》你的背影開始,所以值得品味。

讀《目送》有感3

我閱讀了一些很好的著作,龍應臺的《目送》就是其中之一。

龍應臺在《目送》中表達了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還寫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我想人生也就是這樣,要面對至親的離別,要直擊死亡。也會迎來嬰兒的誕生,感受生命的奇妙。我們年少時,往往聽不進父母的話,而父母永遠不厭其煩的說:出門要小心,飯要吃飽。日復一日目送你出門,希望你好好的活著,而總有你會成為那個目送的人。這就是傳統中國文化中最感人的地方――親情。父母給孩子的是賤賤的愛,不求等價得到回報,不求兒女能銘記在心裡,源源不斷無條件的付出,因為他是你的孩子。

讀《目送》有感4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從她的文字中,總能讀到一個矛盾的雙面的她,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著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是後關於三代人的生活,我從龍應臺的筆下看到的不止這些,有很多情感是難以言語的,要自己在生活中體會。其實很多情節很相似,可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你總有些難以釋懷,看《目送》後知道自己的真情了。其實可以表達然後上路漸漸成為目送另一個人的人

讀《目送》有感5

第一次接觸龍應臺的《目送》,還是在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當時,滿心期待地開啟那本書,可是,那時候,看了半天,也沒悟出什麼道理。但現在我上國中了,再次開啟那本書,看的是同一本書,人也是同一個人,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目送》裡一共有73篇散文,記敘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字字有刻骨銘心的人生道理,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龍應臺在書中留給讀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段: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國小的時候,總是讀不懂這段話,總是想:怎麼可能,沒那麼嚴重,我就沒發現我父母目送我的背影啊,肯定是作者誇大化了,根本沒那麼嚴重。可是,上了國中卻漸漸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自從在重慶上國中後,才發現,原來,我錯了,龍應臺說得沒錯:父母的確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目送我離開的背影。就在開學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記得,父母是看著我消失在學校的拐角處才離開的,那天,當我獨自跨進學校的大門時,才體會到父母對我的重要性,我不停地回頭,我看著他們的目光是那麼的不捨和無奈,卻又充滿了期望,我慢慢地走著,父母的目光也跟著我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拐角處。可是,我既然選擇一個人走這條路,就要勇敢的面對這一切。這一別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星期,卻讓我讀懂了龍應臺的那句話。其實仔細回想起來,國小的時候,每天造早晨,父親都會送我到校門口,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是,才肯匆匆離去,只是我一直沒有注意到罷了。生活就是這樣平平淡淡,卻又充滿了點點滴滴的愛與溫馨……

也許這也是父母對我們的一種愛,他們愛我們,捨不得我們,卻還是隻好放手,讓我們飛向我們自己所謂的“遼闊天空”,現在的放手只是為了我們以後能更好的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父母不忍心讓我們出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因為這條路的艱辛,他們懂,前方充滿了太多的困難、挫折和孤獨,但是,他們只能選擇放手,因為,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經歷過,才能覺得不後悔;這路上的風景,只有自己欣賞才覺得美麗;這條路上的果實,也只有自己採摘,才覺得甘甜。而這條路,也只有在父母的目送中,邁出第一步。就像我在重慶讀國中,選擇離開家,離開父母,但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雖然有些艱辛,但我從不後悔,父母也只好放手,尊重我的選擇。因為他們要讓我們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已經選擇了一個人的征途,只給父母留下“不必追”的背影,哪怕前方是深淵,是懸崖,哪怕路程中困難重重,哪怕被傷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讀《目送》有感6

王佳怡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在書中淡淡的談到。

那些憂傷,傷感,就像是柔軟的花,輪轉一年,又一年的開放,凋謝後,再次的歸來,可我們就是沉浸在這種種忽有忽無的憂傷,傷感之中,卻是那麼的發人省醒,那麼沉重,又那麼的記憶猶新。

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是幽暗的感,就像是燭光冷照山壁,深邃,憂傷,美麗。這份感,是人一生,所要體會的一切,也是必須感受到的一切。

這種感覺,是孤獨的人,在茫茫大海中的小島頂點站著,眺望著水天一色的線,心中縱橫交錯的感受,卻無人訴說;是杜鵑不停地啼叫,拼命尋找家的陸地,那一聲聲,一聲聲苦叫,滿腔的難受;又是看著母親站在自己眼前,卻不認識自己的揪心······

我多麼想這世界,安靜到可以平息所有的怒氣與火焰;多麼想這世界,沒有那麼多銀白灰暗的髮絲;多麼想這世界,沒那麼多催人淚下的熱戰。讓這個世界所有的撕心裂肺,隨著燦爛的陽光,隨著璀璨的星光,就像倒流的溪水,永遠藏之心底。

我的夢也許就像是圍繞著山峰的輕霧,小小的想著,只是希望這世界變得簡單,簡單的就像是單純的孩子。那些無必要的質疑,傷了單純;那些無必要的殺戮,傷了感情;那些無必要的離別,傷了人心。我想改變這一切的不必要,劃去這一切的不必要,把它們變成所有的和平和寧靜,讓所有人的瞳仁裡展現幸福。讓這片神州大地,像巨龍一般在天上飛舞,穿破厚實的雲霄,在空中翱翔。

所有的不信任,猜忌,一切一切的不協調,都將在我的幫助下,變成純白的白鴿,飛向宇宙深處……而後變成空氣,變成紗,變成塵埃,換來單純簡單的心。

一切都會變的。無論受多大的創傷,心情多麼沉重,一貧如洗也好,都要堅持住,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不幸的日子總有盡頭,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是。

我的夢,中國的夢,祖國的未來,在人心的成長下成長,在人性的成長下成長。祖國就是一棵參天大樹,樹上垂著無數的果子,它們名字叫善良、友情、真誠與和平······

讀《目送》有感7

早的一段時間,就開始接觸了龍應臺老師寫的文章。近期,在學校裡又讀到了她的一本書——《目送》,感觸頗深。

“我慢慢地,慢慢地感受到了,所謂緣分,不過是就是今生今世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這一端,看著他的背影漸漸的消失在拐角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正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書中最精闢,最讓人怦然心動的一段話,也是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再久遠的時間也不會抹去的一段話。目送,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悲涼。生命中有太多的離情別緒。若目送的那人是我,在他即將在拐彎處消失的時候,我會追上去,也許會跟隨上去,直到背影消失在地平線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是被目送的那個人,這樣,我會轉過身,微微笑,揮揮手,再離開。讓離別成為美好的回憶,不再憂傷,不再惆悵。

現在的我們,已經過了懵懂的年齡,彷彿明白的事情很多,但經歷太少,羽翼未豐,獨飛,還需要歲月的沉澱。於是,“不懂得,還小”成為我們這個年齡所可以運用的最好的,最舒適的藉口。但是,我們遲早要脫離父母的呵護,獨經風雨,獨自翱翔,這是成長的必經之痛。

人生向來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旅途中,如有同伴固然是好,若是沒有,也不必嘆氣,不要強求。因為與人相處,若思想不通,世界觀不同,價值觀迥異,也甚是辛苦。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更是悲哀。父母雖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強大的支柱,但是,支票也終有兌換不了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只能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驚濤駭浪,所以學會長大,且行且珍惜。

學會長大,首先要學會堅強,學會善良。至於如何去做,內心會指引著你。學會長大,不管世事變遷,心情要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般的美妙,才能去領略世界,開拓視野。學會長大,要持著一顆友善之心,聽從自己的內心呼喚,善待自己和父母,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讀《目送》有感8

每個人的一生都伴隨著“愛”字,親情、友情、愛情等等。龍應臺的一生也不例外。她只是把生活的一部分轉化成文字,向我們揭示了自己的路

讀她的文章就像走路。轉眼間,景色中蘊含著龍應臺的情懷。巧合的是,她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向後看,她看著她一生中最愛的女人變老;往前走是為了看清我一生中最關心的人,不回頭看

她的母親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六十五歲時去紋身和眼線,想彌補青春的損失,在七十歲的時候還在考慮是否要鼻子。這個美麗稚嫩的女人突然記不起女兒的臉了,但化妝的時候在鏡子裡依然顯得矜持。龍應臺如釋重負。她並不急躁。她在母親的驚訝中一遍又一遍地解釋女兒的身份。和媽媽一起塗上色彩鮮豔的指甲油,做了很多色彩鮮豔又大膽的校樣,讓她安心。。。對於她,龍應臺盡了孝心、感恩和愛心,但只有看到母親知道自己要上班時,她才像中學生一樣低著頭,聲音也悄然暗淡下來。但令龍應臺感到羞恥的是他離開三年的父親。飛機上一位戰戰兢兢的老叔叔讓作者想起了一系列的假設。在這些想象中,她表現出對父親的關心和愛,就像父親教導年輕的自己一樣。但隨著飛機的降落,如果沒有結果,龍應臺對父親的愧疚和懷念只能隱藏在零散的報紙上。回顧我自己,我厭倦了繁忙的學習。每次和媽媽單調地聊天,我總是在沉默十秒鐘後,以各種理由說“再見”。在餐桌前,家長們的擔心總是因為頭頂上的電視而凍結。我是不是隻想彌補成年後失去的溫暖

,安德烈和菲利普,華安和華飛,都慢慢地脫離父母的搖籃,17歲時變得叛逆起來。作為一個孩子,一個男孩就像一隻小狼,頑皮和俄狄浦斯情結就像一隻小狗。上學的時候,我會不停地回望媽媽的眼睛,踏進家人眼中的新朋友圈。然而,在16、17歲的時候,它們就像蒲公英的羽毛,它們不想在飛走的時候回到束縛中。安德烈和龍應臺之間,逐漸形成了一道門。他有自己的世界。龍應臺只能不時透過貓眼窺視。門上只有一個小小的縫隙,讓龍應臺用32個字母開啟緊閉的門。告別時的擁抱,總有一副依依不捨的神情,總有老一輩像孩子一樣依依不捨,言語中帶著自嘲和無奈。菲利普對母親幼稚行為的厭惡和退縮,就像在每一個叛逆時期,我們都痛恨母親在細雨中遞過來的傘,龍應臺與兒子之間的隔閡和代溝,只能將委屈和失落埋在文字的空間裡。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明白,所謂父女母子的一幕,只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這一生不停地看著他的背影漸漸遠去。回來好像在告訴你:不要追。就像六年的時光變成了一本相簿。擁抱之後,我們衝向下一個起點。第一批老師一個接一個地站在旁邊,看著我們從文盲到淹沒在試卷中的畢業生。他們陪我們度過了童年時代。我們含淚微笑著告訴他們:不要追他們

龍應臺在序言中說:整本書,就是時間的沉默和生命的景象。龍應臺用文字來描述自己走過的風景,每個人用3萬多天、5200多萬分鍾來體驗和送別他一生的親情

讀《目送》有感9

華安上國小的第一天,龍應臺目送著他的背影。他做交換生時,龍應臺又目送他的背影。她一次次目送孩子長大。龍應臺又曾目送著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目送著父親在殯儀館中化為灰燼。漸漸得,她明白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或許現在,我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可能體會不了目送的深意。但是那些目送自己親人和親人目送自己的瞬間一定會經歷。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上學,我總是在關上單元門後才聽到自己家門關的聲音。我們的一生,被父母目送著,或許有一天,父母會被我們目送著。或許被目送的人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他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的存在著。

讀《目送》有感10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視窗,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讀《目送》有感11

假期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為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著人情的濃淡,一次次的目送講述了多少滄桑鉅變。

新學期伊始,我和爸爸離開了我們一直生活的營口,來到了大連。爸爸來這裡工作,而我也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突然的離別讓我感到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我終於可以擺脫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恐懼的是我面臨的陌生環境常常讓我感到離開了母親的孤獨。

曾幾何時,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長不大的小小鳥,可是現在我要一個人來面對以前從來不用費心的日常生活,儘管還有爸爸,可他是個工作狂,忙的時候常常自己的顧不得吃飯。

臨行前媽媽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該帶走的東西,但我們踏上月臺,例行揮揮手的一剎那,滿載著行將遠行的興奮的我突然發現母親眼角的淚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還是我太不在意了,我還沒有能力去體會她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列車漸行漸遠,我依稀能感覺到媽媽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風中,列車,也許是我的身影,像一塊吸力巨大磁鐵,牽引著她的目光,就那樣,她會一直望著遠方。

這種經歷讓我想起《目送》一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作者的兒子安德烈,他在媽媽心目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從小對母親的依賴,“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鬆開緊抓著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頭,與我四目相對,跨越一切。”可是當他一天天長大,漸漸對母親不解,不屑,甚至反感,當他終於有一天遠赴異國求學,臨上飛機之前,“我們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夠到他的胸口,很明顯,他在極力忍受著這種告別”“在他等待檢查護照的過程中,我一直站在那裡,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這次,他沒有,他沒有回頭,甚至沒有做出任何動作,自動門‘咻’地關閉了,再開門時,人影全無,只剩下一隻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樣佇立,靜默著……”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我沒有象安德烈那樣對母親“牴觸”,但我以後不會嗎?我永遠不會嗎?我不敢答應自己雖然我現在每天都樂此不疲第和媽媽電話彙報、滔滔不絕講我的新生活,但我會不會有一天面對著她卻默默無言嗎?我不敢肯定。

時常想起和媽媽一起在超市裡推著購物車,看到我中意的東西,無論多麼貴媽媽都會撿到籃子裡,而有一次她選了一包自己喜歡的餅乾,我竟然說“媽媽,這種口味的餅乾最難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裡,媽媽只對那些被我吃膩了而丟到一邊的食品感興趣,而且那樣津津有味。

當年的媽媽身後的跟屁蟲現在已經自己單飛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樣經歷著無數次的彼此的目送,當她過來陪我度過每個週末返回營口,當我每次從營口返回大連,看著列車遠去,看著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在變老,而我,在長大。

沒錯,就象龍應臺在書中所寫:“我漸漸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小路的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處,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1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是我讀《目送》這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話,它像一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著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你平日不敢觸碰的話題,開始審視你與父母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在上大學之前,我從未與母親相隔這麼遠,分開這麼久。每當一得空閒,便忍不住想想母親在幹嘛呢?有的時候,再忙思念也會見縫插針,學習到深夜,站起身來走到陽臺放鬆一下,望望月亮,想想母親睡了嗎?晚飯有好好吃嗎?晚上天氣涼,被子蓋嚴了嗎?腰痛又犯了嗎?她每天晚飯後都要給我打個電話或是發個微信,問問我這一天過得怎麼樣,吃了些什麼,然後她自己又很高興的給我彙報一遍她這一天的行程。這是我們每晚必經的一個過程,我雖然有時也會覺得很麻煩,但也享受著這份聯絡帶來的快樂。

上星期三四,她晚上沒有聯絡我,我沒有當回事。我週五晚上到家,她邊咳嗽邊給我開門,臉上還笑著“等你半天了,這次到家比平常要慢一點”我沒心情理會別的,她的咳嗽牽動著我的心跳。她跟我說她得了肺炎,剛開始還不知道,後來發了兩天的燒才覺得該去醫院了,醫生讓她住院,她不住,說住院不自在,後來不得以,醫生讓她每天到醫院來輸液。她輕描淡寫的跟我說著這些話,一點也不把自己當成一個病人。“你明天陪我去打針吧”我沉默了,想起來她曾經跟我說,小時候我生病打針,她總是不願在我身邊,不是不想陪我,而是看不得我受苦,小時候不明白,如今她生病,我終於理解了這份心情,我也不願看到她受苦。“陪我去吧,好嗎?”她央求著我,我看著她蒼白的臉,和總是因為咳嗽而抖動的身體,我不忍心,答應了。

我第二天陪她去醫院,醫生將針刺入她面板的時候,她一直深深地看著我,衝著我微笑,竭力地表現著不疼的樣子。輸了一會液,她躺在病床上睡著了,我望著她,望著望著,眼角就溼潤了。我仔細地看著我面前的這個女人,這個為我操勞了一生,奉獻了一生的女人,原來不知不覺間,她就變老了,她的面板也會變得鬆弛,她的眼角也會佈滿皺紋,她的頭髮也會沾染銀霜。她睡著的時候身體蜷縮著,像個無助的孩子。她是個堅強的人,這次卻哀求我陪她一起來,想必是太想和我在一起多待一會了吧。我覺得我越來越成熟像個大人,而她,越來越像個孩子,需要人陪伴。

過了一會,她醒了,我蹲下來幫她提鞋,幫她拉好羽絨服的拉鍊,幫她拎著包,拉著她的手,像我小時候她拉著我的手一樣,回家。

上大學後,我才發現,我很享受這樣的時刻,也許此時風很大,天氣很冷,周邊的車輛來來往往,很嘈雜,那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身邊有她。

我終究要重回學校,即使我想多陪陪她。我不知道我和她之間這種奇妙的緣分在這人世間還能維持多久,有一天,她會離開我,去天堂注視著我,祝福我,我也會慢慢變老,慢慢離開這世界,去天堂,找她,又能和她在一起,多好。

不管怎樣,我此時此刻,只想拉著她的手,再多走些年華。

我想拉著她的手,再多走些年華。

讀《目送》有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臺,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悅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同時,這本書也體現著一種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摯愛的孩子,小的時候去幼兒園,怯怯的,在入院的時候回過頭,目光與自己的久久的交匯;長大後,送他去國外讀書,走過安檢的時候,只是在海關視窗匆匆停留,又匆匆的離開,始終沒有回頭,連匆匆的一瞥也沒有。自己的母親,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親之後,柴米油鹽一肩挑,把自己變成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的CEO,只是沒人給薪水。母親老了之後,失憶了,像個孩子一樣不停的在問:你是誰?是我的女兒麼?你和我的女兒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兒?我的女兒呢?終究,當初那個叱吒風雲的母

親,變成了乖乖聽孩子話的母親。而作者,也在著不斷的變化之中成長著,成長著。

有人把這部書評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我完全同意。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進了悲歡離合,讓那個每個人都產生內心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有所感悟。

最後用一書中的一句話作結:“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讀《目送》有感14

是時間教會大家只有目送時光消逝嗎?

是歷史時間告知大家只有目送歷史時間茫茫嗎?

以致於大家只還記得目送家人漸行漸遠而忘記了回望真情。

在文章內容裡,作者的孩子在逐漸長大了的全過程中,用自身的時間無形中的抵禦了母親的挨近,當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出遠門盼望他回過頭時,他只滿不在乎的離開。

在我埋怨作者孩子的另外,因為我看到了自身的身影。每禮拜天回校時,總要出現送其他場景,母親那不辭勞苦的叮囑聲都要跟得自身踏入校巴階梯的那一刻。每一次全是那樣,早已和母親說一聲再見了,她得話還會遮天蓋地的回來。我越嫌她絮叨她越說不斷,我走的越來越遠他說的就會越高聲,"還記得每日必須吃維生素片"這是我每一次進校巴聽見的最終一句話。我有時候乃至不聽話的覺得母親得話像l加特林機槍r,l咻咻的掃來r,可是我好像l驚慌失措r。

我忽然想到,我從來沒有一次轉過頭,看見他說:好的,我明白了母親。母親毫無疑問像作者一般用雙眼跟隨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向前,和作者一樣一直等候著他消退前的回過頭一瞥,而因為我和作者的孩子一樣一次也沒回過頭,一次都沒有。我來自身的個人行為覺得愧疚,也分毫害怕想像母親那就是心裡的寂寞。要是是心疼你的,就算反覆過千遍萬遍的,母親也還會繼續跟你說。你覺得她不煩嗎?她也會煩。原先不單單是別離是必須回望,父母的思緒也想要你的回望。

一件事的大學畢業是另一件事的剛開始,性命也是那樣,一個終點站聯絡著另一個起始點。也許母親在叮囑我的另外腦海中裡會想到外婆對她離去時的叮囑,好似我背後的身影一樣,母親的背後也有一個身影。

外婆的忽然離逝,對母親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個厚重的嚴厲打擊。母親忍著著痛苦提前準備著外婆的喪禮,而爸爸沒戴過的一句話讓母親更為愧疚:喪禮是給活人看的,人到的情況下很少孝敬一點。如今人沒有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嗎?之後閒談時,母親常與我談及:年青時與我一樣,要想什麼就忽然要了。也無論外婆艱辛,隨後外婆就街頭巷尾的去找去買,如今你外婆離開了,到我遇見你這一小祖宗。

我覺得母親和外婆也是那樣的,在母親成長的過程中。外婆對母親好似母親一件事一樣萬般關愛,但也免不了母親長大以後對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至母親目送外婆離去。母親也是有回望,也是有感謝,僅僅她總愧疚說晚了些。在我們在人生之路上走動時,幹萬要還記得立即回望,立即答覆那束期盼的眼光。

龍應臺說:說白了父親和女兒母女一場,就是一生一世持續目送他身影越來越遠。而它用身影對你說,不必追。不必追,性命的步伐是沒法追求的。但也不能忘記回望啊!對自身而言,那就是一種懂得感恩的發覺,好似朱自清回望,見到自身父親翻欄艱苦的身影。不知道大家回望,有會發覺一個怎樣艱苦努力的身影。針對父母而言,那一回望。則是心裡對自身所努力的毫無疑問,是心裡不知名的愉悅與舒心吧。

假如說目送是父母眼眸停不住的淚滴,那回望便是替她們拂去眼淚的兩手;假如說目送是父母心裡無音的嗚咽,那回望就是使她們學會放下的寬慰。回望始終是目送最好是的迴應,心懷感恩始終是真情的收益。

讀《目送》有感15

8月的一天,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條訊息“璜涇鎮園林橋發現一具浮屍。經網友爆料,浮屍為男子,太倉市雅鹿村人,年僅21歲。因英語四六級未過,與家人發生爭執,被家人罵了幾句,便在璜涇老街懷仁路橋北超市旁邊跳河了。”

看到這樣的訊息真是讓人驚愕,讓人痛心。為年僅21歲流失的生命痛心,更為付出21年辛勞的父母痛心。這讓我想到龍應臺女士在《目送》中寫道:“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現在的年輕人,總以工作忙為藉口,長時間不去探望家中年老的父母,老人的健康和心中的那份寂寞有誰能安撫。更甚的是90後,00後的孩子們,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要不順他們的心,就會以極端的方式報復父母。他們中有幾人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和辛勞,又有幾人能懂得感恩呢?

“百善孝為先”。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應當擺在感恩的首位。有句俗話說:“要知父母恩,除非抱兒孫。”其意思就是,只有在抱得兒孫之後才能明瞭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莫大恩情。實際上兒女不知父母恩,並非真的不知恩,而是看問題、想事情的方式方法出現了一些偏差。

雖然有時父母的方法欠妥,但那絕對不應該成為子女仇視父母的理由和藉口,俗語有云“愛之深、責之切”,就是對父母某些過激言行最恰當的解釋。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便是辛勤養育我們的父母。因此,我們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感恩父母的辛苦養育,感恩父母的情感支援,感恩父母的無限鼓勵,感恩父母無私的愛。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龍女士寫得好:“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深深的感到:要善待親情,理解父母的愛,儘可能珍惜每一次相處,不吝嗇付出的每一刻努力。惜以相惜,抱以感恩,而非嘆惋“子欲養而親不待”。

落葉在空中飛舞,是在感恩大地對她的滋養;白雲在天空中飄蕩,是在感恩藍天對她的哺育。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然景色;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多姿多彩的美好世界;有了感恩,才讓人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