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7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目送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目送有感15篇

讀目送有感1

卻又充滿了點點滴滴的愛與溫馨 也許這也是父母對我們的一種愛,也只有在父母的目送中,那時候,這條路上的艱辛,但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但現在我上國中了,而這條路,父母也只好放手,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龍應臺在書中留給讀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段: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

當我獨自跨進學校的大門時,再次開啟那本書, 《目送》裡一共有73篇散文,現在的放手只是為了我們以後能更好的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才肯匆匆離去。

哪怕被傷得遍體鱗傷,國小的時候,卻讓我讀懂了龍應臺的那句話,哪怕前方是深淵,所謂父女母子一場,父母的目光也跟著我的背影漸行漸遠。

沒那麼嚴重。看了半天,可是,我不停地回頭。雖然有些艱辛,我慢慢地走著,才能覺得不後悔;這路上的風景,只有經歷過。只不過意味著。我已經選擇了一個人的征途,父親都會送我到校門口,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是,他們愛我們,我看著他們的目光是那麼的不捨和無奈,那天,但是,只能一個人走,母親的老,有些關,前方充滿了太多的困難、挫折和孤獨,當時。而且,也絕不回頭,可是,記敘了父親的逝,父母不忍心讓我們出去受苦,人也是同一個人,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看的是同一本書,他們懂,直到拐角處,才發現。就要勇敢的面對這一切,就在開學的那一天,但我從不後悔。

原來,可是, 第一次接觸龍應臺的《目送》,只是我一直沒有注意到罷了,總是讀不懂這段話,只能一個人做。才覺得甘甜,這一別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星期,才體會到父母對我的重要性。父母是看著我消失在學校的拐角處才離開的,他們只能選擇放手,你站立在小路的另一端,卻有了不同的感受,滿心期待地開啟那本書,我清楚地記得。

國小的時候,因為這條路的艱辛,其實仔細回想起來,捨不得我們,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根本沒那麼嚴重,因為,總是想:怎麼可能,卻又充滿了期望,離開父母。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只有自己採摘,只給父母留下不必追的背影。只能一個人過,只有自己欣賞才覺得美麗;這條路上的果實,邁出第一步,我既然選擇一個人走這條路,。我錯了,朋友的牽掛字字有刻骨銘心的人生道理,因為他們要讓我們明白:有些事,是懸崖,讓我們飛向我們自己所謂的遼闊天空,還是在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就像我在重慶讀國中,兒子的離。

自從在重慶上國中後,選擇離開家,我就沒發現我父母目送我的背影啊,尊重我的選擇,去接受歲月的洗禮,哪怕路程中困難重重,生活就是這樣平平淡淡,每天造早晨,肯定是作者誇大化了,卻還是隻好放手,上了國中卻漸漸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龍應臺說得沒錯:父母的確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目送我離開的背影。

有些路啊,也沒悟出什麼道理。

讀目送有感2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考過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說實話那時我是真不知道什麼含義,只是寫了幾個字“真實,戳中了所有人不願瞭解的痛點。”

確實如此。

每天清晨,在車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興許那就是送別,當我過那條3米長的斑馬線,踏上馬路的另一頭,轉過身時,剎那間,彷彿一下子明白了龍應臺所說的那個父女間的送別。爸爸在車裡,有時會興奮地大叫:“點子!你們學校在放那首昨天聽的歌!”

我點點頭,又轉過身。或許爸爸心裡也聽到我灰色綠色相間的校服背影,對他說:不必追。

每週四一放學,黑乎乎的空氣中,都是亮著的,時不時有幾根手指在螢幕上劃來劃去。我看見傳達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別的不一樣,是鏡片的反光,鏡片下一雙尋找著姚兮遠,一雙清澈又迷離的眼睛。我於是跑過,從她的鏡片底下溜到她身邊,她扭過頭:“嚇我一跳啊你!”鏡片暗了,瞳孔閃爍著微弱又不容忽視的光。

有一天,媽媽不語,像有什麼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積於腦海中多年的話:“我想看你笑,媽媽。”和書裡寫得一樣:“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箇中學的女生。”

我總是把《目送》想成《看見》,因為柴靜和龍應臺的文字都有萬丈豪氣,可以看破不說破,犀利又不尖銳,總在最頂端,快達到極致時突然果斷地回頭轉身。

《目送》同時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說:可以讓時間慢下來的——除了親情,便是旅行。“海風習習,明月當空,鳳凰木的細葉在夜空裡飄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而那個母親,痴呆了的母親的女兒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靜,像個醫生面對臨死的父親一樣冷峻,卻又不乏溫情。

“你來看此花時”,我採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麗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間,美好稍縱,即逝。

龍應臺說:這本書,《目送》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訴所有熱愛美好的人:珍惜當下,過去的不必追,未來的稍縱即逝,只有當下,你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握在手心裡。

讀目送有感3

目送,從字面意義上來解釋,也就是深情的看著送別之人遠去。

龍應臺在那一次次地目送中,她是否有想些什麼?從一開始的“時空長河”,到後來的“波濤深邃”。在這之間,作者是否曾為此潸然淚下?我們都無從得知。我們只能從她的文字裡,體會,或者體會不出她的種種感受。

在目送這篇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意味深長的話,在文中,出現過兩次。雖一字不差,但其中的意味,卻是相差甚遠,其差距程度甚至能與期頤之年的老人與總角之年的孩童間相差的年歲相媲美。這兩句話是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遠。

這段話第一次出現,是出現在作者認為她和英華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出現的。此時,這句話就是她作為一個母親的感想。

她曾無數次的目送著那個向來不變的背影——不管他是虎背熊腰,還是羸弱瘦小,或是中等身材,在她眼中,華安只是她的孩子而已,永遠只是這樣。

她在文中寫過:“華安揹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的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神隔空教會。”

她也在文中寫過:“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如此的巨大的轉折,可會讓作者想到些什麼嗎?

或許暫時沒孩子的華安永遠不會懂得,一個母親目送孩子時的目光有多麼的深情款款。比所謂的“柔情似水”還要更勝三分。

而這段話第二次出現,則是在她父親去世,她在棺材前,最後深深、深深地凝望。

這是作者以孩子的視角寫的理解。她深切地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且萬分悲切地感到,父母一直在老去。她不知道,何曾幾時,媽媽的臉上佈滿皺褶;何曾幾時,爸爸的頭髮染上雪白。作者能體會,只有時光的匆匆流逝,以及那聲微不足道,且悄無聲息的嘆息。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每次我上學時,她總會那麼默默無聞地凝望著我,但我卻總是不以為然;每次外公外婆在慢慢踱步走回家時,媽媽她也是在悄無聲息地注視著他們。

但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卻在不經意間,潸然淚下。

我只想在這裡說:“媽媽,我也愛你。”

讀目送有感4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合上書時,這句話還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久久不散。

前幾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一本書,是龍應臺的經典著作《目送》,一部很文藝的散文集。我匆匆翻了翻,也許並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意義,但還是被感動得一塌糊塗。引用富有哲學的語句,將千迴百轉的故事置入其中,產生讓人潸然淚下的感情色彩,這樣的寫作手法讓我不禁對龍應臺產生一種崇拜之情。

看了這本書,我對親情有了新的認識。那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組詞語,裡面還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深沉而又最濃郁的愛。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論你傷心與否,生活總要繼續,太陽依舊會伴著雲霞緩緩升起。浮雲落日,星辰流水,億年不改。有很多人終究會離你遠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不管你是憂愁還是歡喜,都會一直陪著你,即使你有可能是一顆絆腳石。能遇見這樣的人,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幸運。

樑繼璋說,親人只有一次緣分。無論這輩子彼此會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但願繁花開滿城,記憶猶在意微醺。

讀目送有感5

讀過《目送》之後,心中頗有感觸,書中那些場景雖然平常,但是發人深省,仔細品讀,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還記得我爺爺的葬禮。在山東,葬禮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有很多的程式,那幾天裡,我記不清楚行了多少跪拜禮,整個人都快累散架了,腦子也懵了。最後一道程式——入殮。跟我爺爺處於同一輩分的幾個老人用棉被將靈床上的遺體包起來、封口、抬出靈堂。封口之前,我最後一次看到了我爺爺那張清瘦而又塌陷下去的臉,接著,就沒有了然後。

喪葬隊伍進行完入殮之後的跪拜後,靈車載著遺體走了,我站在那條窄窄的小路上,看看遺像,看看還沒有走遠的靈車,不知道幹什麼。之前,我見過葬禮上年幼的孩子哭著追趕已經走遠的靈車,或者不停的哭鬧,我覺得沒必要,因為那時的我已經成年,不能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了。我就靜靜地站在那裡,看著靈車一點點走遠,最後消失在拐角處,在回靈堂的路上,我每走幾步就看看遺像,心裡很沉重,我問我哥:"下次我回來的時候,我該去找誰?"

我哥沉默不語,他比我大兩歲,他和爺爺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他比我更難受。

身處其中的時候,我是無法描述自己心情的,讀過《目送》之後,我發現沒有什麼語言能像《目送》那樣更能描述我當時的心情。龍應臺看著她父親的遺體火化,我看著我爺爺的遺體入殮,由靈車載著走遠,我們都作為親歷者記住了最後一次目送。

我記得書中有一個場景,兒子飛利浦指責母親不穩重,像個不懂事兒的小孩!我認為這樣很不對,碰到這種問題,應該理性的解決。

我懂事的年紀比大多數人要早,在國中畢業之前,學校裡請到了一位心智訓練師,他給我們進行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從那時起,我開始反思我的所作所為,也是從那時起,我改掉了諸多壞習慣。我幾乎沒有和我的爸媽發過脾氣,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更多的時候,我願意以一種溫和的態度和他們的說話。我看到過這樣一個帖子:我們把脾氣好的一面留給了陌生人,把脾氣壞的一面留給了最親最近的人。那些最親最近的人,我向你們道歉。我不想把我壞脾氣的一面留給任何人。前段時間,我和爸媽去山東博物館,我爸是一個很喜歡歷史和文物的人,進館之後,爸爸很興奮,一路上沒少指指點點,在公共場合,我覺得這樣很尷尬,而我收住了自己的脾性,很溫和的將我爸伸出去準備指點的手拉下來,一邊笑著一邊小聲說:"爸,在這樣的公共場合,你指指點點的多不好,你的看法也不見得正確啊。"我爸笑笑,沒有失望,不會尷尬。

我認為,對父母的態度好一點不是件難事,還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耐心。

在《跌倒》一文中,龍應臺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傷,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進入大學之後,我經歷了一段難熬的日子,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去做,很累,但是這些事情做完之後又覺得很欣慰。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這樣的日子,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必不可少。我記得,高中時期,我的班主任老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向我們灌輸一個概念:自己的事情要多上心,畢竟最終還得靠自己解決問題。我從來沒有忘記他說過的話。如今,初入大學時的那種不適應漸漸消失,我處理事情的邏輯比之前好了很多,面對要處理的問題,我覺得心態更重要,首先要願意去接受,有勇氣去處理,然後用實際的行動去解決問題,就算很難很累,對有勇氣面對的人來說都不是問題,有意義的事情不會輕鬆,值得去的地方沒有捷徑,我們現在的選擇決定我們的結果,自己選擇的道路跪著也要走完。

讀目送有感6

第一次接觸龍應臺的《目送》,還是在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當時,滿心期待地開啟那本書,可是,那時候,看了半天,也沒悟出什麼道理。但現在我上國中了,再次開啟那本書,看的是同一本書,人也是同一個人,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目送》裡一共有73篇散文,記敘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字字有刻骨銘心的人生道理,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龍應臺在書中留給讀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段: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國小的時候,總是讀不懂這段話,總是想:怎麼可能,沒那麼嚴重,我就沒發現我父母目送我的背影啊,肯定是作者誇大化了,根本沒那麼嚴重。可是,上了國中卻漸漸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自從在重慶上國中後,才發現,原來,我錯了,龍應臺說得沒錯:父母的確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目送我離開的背影。就在開學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記得,父母是看著我消失在學校的拐角處才離開的,那天,當我獨自跨進學校的大門時,才體會到父母對我的重要性,我不停地回頭,我看著他們的目光是那麼的不捨和無奈,卻又充滿了期望,我慢慢地走著,父母的目光也跟著我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拐角處。可是,我既然選擇一個人走這條路,就要勇敢的面對這一切。這一別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星期,卻讓我讀懂了龍應臺的那句話。其實仔細回想起來,國小的時候,每天造早晨,父親都會送我到校門口,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是,才肯匆匆離去,只是我一直沒有注意到罷了。生活就是這樣平平淡淡,卻又充滿了點點滴滴的愛與溫馨……

也許這也是父母對我們的一種愛,他們愛我們,捨不得我們,卻還是隻好放手,讓我們飛向我們自己所謂的“遼闊天空”,現在的放手只是為了我們以後能更好的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父母不忍心讓我們出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因為這條路的艱辛,他們懂,前方充滿了太多的困難、挫折和孤獨,但是,他們只能選擇放手,因為,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經歷過,才能覺得不後悔;這路上的風景,只有自己欣賞才覺得美麗;這條路上的果實,也只有自己採摘,才覺得甘甜。而這條路,也只有在父母的目送中,邁出第一步。就像我在重慶讀國中,選擇離開家,離開父母,但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雖然有些艱辛,但我從不後悔,父母也只好放手,尊重我的選擇。因為他們要讓我們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已經選擇了一個人的征途,只給父母留下“不必追”的背影,哪怕前方是深淵,是懸崖,哪怕路程中困難重重,哪怕被傷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讀目送有感7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讀《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

最初讀《目送》是和媽媽一起,那時候我還讀國小,只能在媽媽的講解中去領會簡單的道理,但我知道媽媽的感觸應該很多,好幾次我都在泛黃的燈光下看見了媽媽微紅的眼眶。後來,當我自己一遍遍去讀的時候,對書中的內容有了自己更深的感受,讀到情深之處自己內心也是一陣翻湧,許多的的回憶在我腦海翻轉,很多生活的情節也恍然明白了好多。

“她的眼睛還是很亮,那樣亮,在淺淺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輕時的鋒芒餘光,還是一層盈盈的淚光。”這段話就讓我想到了我姥娘。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姥娘到了老年因病導致語言神經壞死,只能發出“啊”“嗯”這種音節單詞,但她的眼睛經常閃著水光,尤其在見到我媽媽的時候更加明顯。姥娘格外疼愛我媽媽這個小女兒,每次回家看姥娘,她都會用手輕輕拍拍我媽的頭,滿眼的慈祥和甜蜜。有時候看見桌子上放著錢,她就偷偷塞給媽媽,還做個噤聲的手勢,讓媽媽哭笑不得。每當離開的時候,姥娘遲遲不肯去睡覺,總緊緊抓住我媽媽的手,媽媽就會輕輕撫摸著她的手背,說她出去一會就回來,晚上回家住,總是哄上好久姥娘才肯去睡。我不知道姥娘醒來後會不會還要找她女兒,會不會因為找不到而難過和傷心,我也不知道她的記憶是否能儲存那麼長時間,如果這樣,我但願她不記得,快樂也罷,傷心也罷,都在她的腦海裡如風飄過就好,就像文中作者的母親,健忘的不認得自己的女兒,也就沒有了思念女兒的傷心和牽掛。

八月份,媽媽的心臟病差點犯了,那幾天都不敢開車,去哪裡都隨身帶著救心丸,那綠色的葫蘆小瓶對我來說好像魔鬼一樣,電視劇裡才有的情節居然也會在我的真實生活中上演。媽媽虛弱的躺在床上,我心裡是害怕的,但我不想表現出來,趁她熟睡的時候,我偷偷用筆在她腳踝上寫下“我親愛的媽媽要快點好起來啊!”可能是有些癢,她老是用手去抓撓,表情憨厚的很是可愛。休養了幾天,媽媽身體逐漸恢復,但醫生說不能生氣動怒不能勞累,於是一下子我就長大了,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與她頂嘴。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永恆,誰也抵不過時間,從牙牙學語到蒼蒼暮年似乎只有一步之遙,沒有機會回味,更沒有機會後悔。我更加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雖然我明白他們已開始目送我離去,但我還是要讓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

讀目送有感8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著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裡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

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著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裡,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著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著、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讀目送有感9

天空飄著細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圓桌前,享受著這家店鋪有名的焦糖瑪奇朵和馬卡龍,聽著嘴脣塗得鮮紅的女孩拉著小提琴。細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夾著公文包,打著電話一閃而過。

也許他上班要遲到會被扣工資;也許他的妻子正告訴他孩子生病要去醫院;也許他在對他的母親說“我很忙。”隨時準備掛掉電話。

你無法說他不懂生活,他只是為了可憐的薪酬而奔波著。每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腳步終於慢下來了。而這時,自己也老了。那個曾經是小孩子嘴裡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無法跳街舞玩兒跑酷。這就是時間給人的痕跡,抑或說是打擊。

“不是人們變小了,而是你,變老了。”龍應臺講述著生命的程序,像是在講述著一個簡單的故事。

或許多少年後你仍可以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聽紅脣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來來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盡頭,是死神冰冷的親吻,面對這冰吻,最好的選擇叫做從容。很想見一見龍應臺開的“樹海葬俱樂部”的朋友,五十多歲的年紀,從容的用纖細的手指掌著杯,在紅酒杯口留下緋紅的脣痕,脣齒間漫談著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說的話,與自己無關。

有人說醫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裡人群匆匆,在生死間行進。一張報告單,在有的人眼裡是一紙判決書,在有的'人眼裡僅只是一張紙。焦慮、恐懼、對生的渴望,這是人的本性。但是一個人生命的程序是隻許一個人走的路,沒有人會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別隻顧及結局,而忘卻了美好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經意墜入凡間的天使。幼時擁有一雙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純淨。吃多了五穀,眼睛裡便有了色彩和慾望。無索取便無慾.生是人最大的慾望。把這最大的慾望放下了,人生將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涼爽的夜。這是海涅的詩句。享受著夏夜般的清涼,讓心沉下。不用悲涼,夜,終歸要降臨,走近了也就走進了。不用害怕,記住當死神輕吻你的時候,是個涼爽的夜晚。要做一個恣意遊走在生命間的人,靜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當彼此都做好了準備,一次次的轉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程序。

讀目送有感10

有些路 ,只能一個人走

——讀《目送》有感

常常流連於書店,後來發現看書有明顯的階段性,好比這段時間喜歡宿命感強的典範文字那麼就從林語堂到餘華一本接一本,而對於店裡面的排行推薦應該只是一時間的人云亦云吧。

記得幾個月前在書店有對這樣一本書的大篇幅介紹,對於作者我很抱歉的一無所知,直到公司的讀書月開始,非常意外的發現它也在列,相對於其它的傳記勵志,我無奈的選擇了它。

中規中規的散文配美圖,與父母子女的情感貫穿全書,那一段“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平淡中隱藏了波瀾壯闊的情感,輕易的讓我感動到一塌糊塗。

母親的衰老失智,父親的離世,孩子的獨立遠行以及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踏上時光的不歸路,在充斥著電光火石,快餐般的現代情感中這份愛顯的博大精深,海納百川。

從離家上學直到工作至今,每次離家我都無不排斥的推搡著他們不停往包裡塞著林林總總,即使離車站只有百米距離父母也無不例外的送我直到車絕塵離開並揮手示意,而我則哼哼哈哈的迴應著迅速落座,我知道他們還在身後沒有離開卻不曾回頭,一次都沒有。

在這樣的年紀忙著戀愛,忙著工作,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無暇顧及父母的落寞和脆弱,總是在給自己不斷地尋找忽略的理由,非要等到時間輾轉,懂得回頭時,卻只剩驚心動魄的震撼:少年時以為的無所不能的兩棵大樹,步履原來早已不再矯健,目光在我無數個轉身的瞬間早已變得渾濁,最終他們的背影會拋下我,生死麵前兩茫茫讓我在這孤獨的世界也成為沒有目光注視的孤獨的背影。

人,得於父母賜之生命,本來就是新的個體開展一段新的旅程,總歸是要自己往前走。他們至多隻能陪著走一段,陪我們渡過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後便在那渡口,開始無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須知道,這是回不了頭的單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幸運的是現在的我還能很輕易的觸控到這份來自父母的幸福,珍惜一切,否則當你不再擁有它時,後悔莫及。珍惜流水,它使你成長時刻滋潤你的心扉;珍惜大樹,它使你快樂,讓你在炎熱的夏天有一片綠蔭為你擋去強烈刺眼的陽光。你在時,我抱你不夠,因為覺得時間太少,你走了,我的懷裡空了,忽然發現時間毫無用處,我不知道拿那麼多時間有什麼用,也許只有一個用處,就是幫助我向你一天天走近。省發改委物業部 江芳

讀目送有感1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漸漸地,漸漸地,我們走過了幼兒園,走過了國小,現在也即將走過國中。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見一些人,認識一些人,錯過一些人。即使這些人對我們很重要,卻也只能看著他們離開,徒留自己在原地百感交集……

國小時,爸媽出門做生意。在一個霧氣朦朧的早晨,我和爺爺奶奶一起送爸媽去車站。時間還沒到,我們便在候車室坐了一會兒,氣氛很是沉悶。之前在家中,當我得知爸媽要出遠門,就固執地不肯和他們說一句話。

直至臨行前,媽媽蹲下來抱著我說:“女兒,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學習……”到後來已經泣不成聲了。我倔強地扭過頭,不去看媽媽那淚眼婆娑的臉。可是眼淚卻不爭氣地流了出來,待風一吹,涼入心底。

爸媽拖著行李箱走了。我看著他們的背影,忍不住跑上前去抱著媽媽,近乎哀求地嘟囔著:“媽媽,不要走,不要走,好不好?”媽媽輕輕地拭去我的眼淚,紅著眼圈,哽咽地說著:“傻孩子,哭什麼。我們又不是回來了。你這樣叫我怎麼放心啊?”我吸著鼻子,點點頭,已說不出話。

在司機的催促下,爸媽上了車,在窗邊坐下。我在外使勁搖著手,讓他們放心。

我站在那,看著絕塵而去的車子,自心底泛起一陣酸澀。最終車子消失在遠方的一片雲霧中。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我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麼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後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沒有,一次都沒有!難道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回報那些愛我們的人,讓他們在無盡的心酸中度過嗎?

生活是由一次次目送拼湊而成的,唯有在一次次目送中成長,我們才能學會如何去珍惜。

讀目送有感12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是《目送》裡的一句話。

這學期,我讀了《目送》這本書,作者是龍應臺。書中一共包含七十多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年邁、兒子的別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了人生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了對親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三章——《冬,一九一八》這篇文章。該文是在父親逝世不久後寫的。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了父親的堅強、好學、仁愛處人、忠誠處事的品質。文章最後一句“文字,徹底被你刪掉”,深深表露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思念、敬愛,而父親人已逝去,就像刪掉的文字一般,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整篇文章富有情感,蘊含哲理,令人不禁流連在作者的文字中一遍遍地細細品味。

作者在文章中寫到:“我們記得他如何退回人們藏在禮盒底的紅包,又如何將自己口袋裡最後一疊微薄的錢給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身邊的一件小事。還記得在六年級的一次美術課上,一名A同學忘記帶畫紙,只好找班上的同學借。很多同學都只帶了一張畫紙,其中有位B同學剛好帶了很多畫紙,於是A同學就去找B同學借,但B同學卻把嘴一撅,搖了搖頭,冷漠地拒絕了。A同學非常著急,怎麼辦?借不到畫紙就不能在下課前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同學們都埋頭在紙上沙沙地畫著,而他只能坐在座位上,手足無措地焦急中。這時,另一名同學從身後傳給他一張畫紙,輕聲說:“我今天剛好多帶了一張畫紙,你先用吧。”A同學萬分感激,連連道謝。在同學的幫助下,A同學順利地完成了美術課的作業。這件事讓我想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連借一張畫紙這樣的舉手這勞都不願意幫助,那又怎麼可能在緊要關頭幫助別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文章中父親仁愛處人的品質再一次深深地打動了我,影響了我。我們要懷有仁愛之心,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這種仁愛之心不僅要體現在緊要關頭,而更多地是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中。

讀目送有感13

她看著我,微笑了。我才發現她老了。

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鄙夷她像個小孩。

她看著我,微笑了。因為我們談論愛情。

我與龍應臺或許就是拿著相同的車票的人,她在車頭,我在車尾,我們欣賞著同一片風景,同樣,大片的麥田,所以她的語言,才會勾起我對每一朵花的回憶,每一株草的回憶——

眼神總是似曾相識。不久前的旅行,去蘇州,我望著母親的背景,彎曲的背脊,深厚的妝容依舊掩不住她暗淡的眼睛。第二天清晨,母親便說腰疼,擰巴著臉,扶著腰,我站在酒店門口,也不敢邁進去,只見一雙手拽著我走,回頭,她的背影蜷縮著身子,像一隻受傷的刺蝟,那一般寬大的睡衣,鬆鬆垮垮地掛在她身上,露出凹凸不平的骨骼,深情地望著我。突然想到了那句“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難能可貴的是我看見了母親目送我的目光,我竟難以想象我會往回走,走著同一段路,走著不同的心情,我相信華飛他也會如此。

連言語都那麼驚人相似。“朱柳妍,你說這個是什麼吃得呀?”酒店的自助早餐讓母親亢奮地晃到我身邊,她天生的亮嗓,引來了目光,她卻儼然不知,真真像個小孩子一樣,用手指捏了捏餅乾,頓時,奇怪而又鄙夷的目光襲來。“你不要動它那。”“有什麼關係呀?”我白了白眼,繞開她,三步並作兩步走向別處。我猛然想起,《十七歲》中華飛也會怪他的母親“你不要用手去指,像個小孩一樣。你說就好了。”我停下了腳步,發現我與華飛一樣,一樣長大了,嫌母親丟臉,卻不明白母親的心,不明白母親的感受。

還有談論愛情時,我倆騎著雙人自行車漫步在島嶼上,右邊是母親,左邊是大山大海大片的天空。也便如此,嘴裡不覺冒出“以後我跟自己的老公也來這。”媽媽瞪大眼睛,我尷尬地笑了笑說:“我只是開玩笑而已。”她靜默幾秒問我:“以後女兒想找什麼樣的老公呀?”“又高又帥又有錢的,傳說中的高富帥。”我擺了擺手臂,大聲的笑,她也跟著笑。我腦海中浮現《愛情》中華飛小聲地回覆:“媽,拜託,我才十七歲,不要教我這麼多黑暗好不好?德文老師跟你一樣,都不相信愛情,我才十七歲,我總得相信點什麼吧!”我漸漸明白,龍應臺和母親一樣,不捨著她的兒女,她曾經幸福的所有來源。

我才明白,才知道,我與母親或華安與龍應臺,發生了多少事,經歷了多少人。當我去看、去聽,我想回報萬千事物,我想感慨萬千生命,我想擁抱曾經的回憶。有太多的回味、後悔,思念,都在這本書像放電影,一絲一點地想起。

於此不能的,我們用相同的車票,回程過往,才有如此之愛,才有如此之反悔,我難以想象生命與生活,賦予我多少感情。

讀目送有感14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作者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構成《目送》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所包含的篇章,父母,是長輩,但是大家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文中無論是《雨兒》中所敘述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電話、給媽媽耐心解釋自己就是她的女兒、去看望媽媽陪她睡陪她聊天,帶媽媽泡溫泉、給媽媽拍照,還是《明白》裡面記錄的那張紅色的的"銀行證明",牆壁上的大字報,還是《散步》裡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牽著媽媽的手進行的那場凌晨的散步等等,這一切,都是作者奉送給自己父母的濃濃的慈和孝。另一方面,作者通過《目送》中孩子上國小那天,看著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的背影,通過《母親節》裡兒子送給母親的節日禮物——一段母親對兒子一番冗長卻極盡重複的關心的對話等,無一不體現著母親對兒女那份傾其所有的關切之愛。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目送》表達了對於生命,面對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遠去,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遺憾和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且行且珍惜而已。讀的過程總有想流淚,想立馬拿起電話跟也已逐年老去的父母多說一些話的衝動,心中被不捨和無奈充斥著,更多還是愧從中來。我還未生兒育女,但父母卻是一天天在衰老,他們雖尚沒有作者筆下母親的老年痴呆症狀,卻疾病纏身,身體每年況下,而我也沒有作者筆下為年邁父母奉送的點點滴滴的慈與孝。甚至曾幾何時,也如《母親節》中的兒子一般,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對於過多關切的眼神和詢問的話語總以不耐煩的神情擋回,超過5分鐘的電話問候,就趕緊搬出"工作""事多"等讓他們無法對抗的理由來止住關愛。讀完目送,從未去設想過親情正在遠去,熟悉的家若沒了最親的人是何感受,不懂珍惜、不知細細奉送和回報父母關愛的我,滿心悔疚!《論語》有云,於父母的孝是唯其疾之憂;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對於父母的孝順不能只是養,要尊敬,要關心其疾病,病痛;而自身還要無危,無病,即子女不讓父母擔憂,讓自己無病痛也是一種孝。如果說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淚珠,那回望就是替他們拭去淚痕的雙手;如果說目送是父母心底無聲的嗚咽,那回望便是使他們釋懷的安慰。回望永遠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遠是親情的回報。以此,時刻提醒自己光陰短暫,趁離去的背影還未走得太遠,時刻記得為人子女該盡的心力——父母養我長大,我陪他們變老。

讀目送有感1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作品,書裡73篇散文匯聚了作者生活的點滴和領悟,從兒子的疏遠,母親痴呆,父親的死,朋友的訴說與陪伴到新知識的領悟,母親節的禮物。這是一本關於親情,別離,衰老,失神的書。

我最喜歡的是第一篇“目送”,當時,龍應臺去機場送16歲的兒子華安出國去做交換生,當她落淚與即將分別的兒子擁抱時,她知道兒子華安只想快點離開母親的懷抱,因為這使他難堪。這場景讓作者記起自己的父親,當作者拿到大學教授執照時,父親送她到大門前,很決就走了,因為父親覺得自己的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怕她難堪。可是在她心中父親的車是世界上最貴的車。是的,誰能說出目送時的感覺,總也希望,今生今世,這樣的事不要再發生。

每天早上我上學,媽媽也是目送著我的背影,進了學校的門,換成我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誰也不說出自己的感受,努力擠出笑容,很開心的樣子。

所有的愛都指向團圓,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指向別離。媽媽總是笑著看著我和姐姐走出她的視線,期盼著我們快點長大。

目送,漸行漸遠,是件平常的事,勾起的卻是不平靜的心情,一次次的目送,一次次的失神和心痛,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如果,記憶是一條直路,沒有拐彎和分叉,或許,我就能看到離我越來越遠的她了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