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我與地壇》讀後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06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我與地壇》讀後感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讓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我按照老師的的要求讀了我與地壇,讓我難忘的是第五章的小女孩,那個美麗但智障的.小女孩,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請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

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

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像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史鐵生說的不對嗎?

上帝不可能把把漂亮和智慧這兩樣東西都給了這個小姑娘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3

這本書的史鐵生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史鐵生。他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他雙腿殘廢,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同時,他也是一個幸運的的人,如果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已放棄生的希望,而史鐵生沒有這麼做,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寫作。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史鐵生在這種情形下寫出的文章,代表了此時此刻史鐵生心中真實的.想法。文章之中,史鐵生描寫了在古園中發生的事、見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 …… 史鐵生講述了自己心中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尊重生命,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假若我們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更對不起你自己!史鐵生雖然十分的不幸,但是他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選擇了堅強的活了下去,寫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我與地壇》讀後感4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本人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本人情感與發洩情感的處所,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嚐人生。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摯、樸實,以致於我們要用終身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步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改變為穩重、深情。

史鐵生不只思考著本人的順境,他還在思考本人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本人的憂愁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法。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宣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高興我母親還在,我無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而,我感激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我與地壇》讀後感5

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係滲透著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彷彿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這裡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著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複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後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餘溫。我靜靜地駐立在那裡,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著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原來總期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自己佔有,而現在已經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佔有了母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6

為什麼在真正失去後才會懂得母親的辛勞?為什麼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為什麼在無法挽回後才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裡不好受,但是為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裡讓我看得有些心酸,覺得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瞭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得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床,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7

前兩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看完之後,我感觸頗深。

《我與地壇》文中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彷彿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著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麼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史鐵生在園子裡思考著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著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著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著,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恆的。我常常想支撐著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麼,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

《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8

這就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敘述,安靜的嘆息。作者用那字裡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銳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蛻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嘆、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說:“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的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作者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作者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從二十一歲開始,史鐵生,帶著腿上的殘疾,開始度過了他與地壇的生活,開始寫他的小說,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剛剛殘疾的時候,史鐵生心情很煩悶,去地壇散心,從早到晚,再回去,這個時候是他的母親與他度過的.最艱難的時刻,不過,當史鐵生的小說獲獎之後,母親卻早已離世,這是史鐵生的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他沒有讓他的母親一起來分享這份榮譽。

後來,他成熟了,學會了觀察,學會了結交好友,遇到了每日必來的老夫婦,遇到了因為事業失利而每日長跑的工人,還有每天都在地壇的角落中唱歌的青年。他在這裡學會了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解生活。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史鐵生對於地壇深深的感情,可以想象,但不只是地壇,地壇帶給他的人、事、情才是最讓他珍惜的。

在《我與地壇》這本書中,其實,不只這一篇,還有其他幾篇小說,但是都闡述了一個共同的道理。

好好活著,去發現生活的美。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初次讀了《我與地壇》這部書,我被史鐵生那樸實無華的文筆和如此崎嶇坎坷的命運驚呆了,他年輕時的倔強,衝動完完全全與現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

他在二十歲時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與自己現在如此的不幸,看著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看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將陪伴自己終身的輪椅,心中的憤怒與宣洩世界對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來看看我,我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家庭環境,負責的父母……我有什麼理由宣洩自己的不滿呢對於史鐵生來講,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史鐵生的命運仔細想想也是一種幸運:他有著一個“活生生”的地壇朋友,時時都與他談心,還像書中所說“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還有一個辛勤的母親,往往在他絕望之際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總是默默的承受著史鐵生的暴怒無常與倔強,她強人自己的病痛,為了自己兒女的美好未來生活含辛茹苦。

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援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今夜,卻久久不能入睡……停止了在床上的輾轉反側,開啟燈,床頭櫃上躺著一本嶄新的《我與地壇》。如水的月光從忘記拉上了窗簾的窗戶間斜射入室,肆意的在書面上留下淺淺的嫩黃色印跡,而它似從沉睡中甦醒,等待著我。這種感覺是這樣的熟悉,如同史鐵生對那古壇的低語: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這座古壇裡,我看見的是一個失魂落魄的母親總是在日頭隱去的傍晚,在那偌大的古壇裡悄悄的尋找自己生病的兒子,找到的時候,就默默的留下蒼涼的背影。

這個聰慧堅韌的母親,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裡,用兒子的苦痛一遍又一遍地刺向自己的心,卻用虔誠的姿態祈求著上蒼恩賜自己那不幸的孩子。眼眶裡溫熱的淚朦朧了眼前清晰地黑體字,我卻在那焦灼的背影中看見了另一抹重疊的身影……我倔強地擦乾眼角的淚痕,卻無意瞥見了床邊那還殘留著牛奶皮的玻璃杯。記憶的拓片在一瞬間向我湧來,一張一張,印著那最熟悉的笑容……被蜜香浸滿的童年裡,有我的母親每天來回奔波的身影。回家的路上,車後的我高興地唱著老師剛剛新教的兒歌,車前的母親奮力地騎著,嘴角高高地上揚。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地壇,是屬於史鐵生的地壇,是屬於他的世界。《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為我們締造的時代,是我們心中的神隱。

《我與地壇》像一面明亮的鏡子,為我們照出心靈的寧靜或洶湧,照出心靈的明媚或陰霾。照出的,是史鐵生,抑或是我們自己,又有誰知道呢?

地壇。述

有人曾經說過,史鐵生的文字適合在夜晚讀。試想一下,寧靜的'夜晚,在朦朧的橘色燈光下,坐在窗前,細細品讀著《我與地壇》,感受輕柔的文字慢慢滑進已經平和下來的心靈世界,其中的樂趣,又有誰知道呢?

地壇。趣

地壇中,那形形色色的經過的人,給史鐵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構成了一個縮小了的世界。一起散步的中年夫婦是愛情;放聲歌唱的小夥子是理想;堅持長跑的老朋友是夢想;急忙回家的女工程師是瑣碎;悠然飲酒的老者是自由;命運不幸的少女是苦難……那後來呢?他們離開地壇後怎麼樣了,又有誰知道?

地壇。感

地壇,是人們心靈的歸屬,它矗立了上百年,是為了等待,等待一個人的來到,等待他的一生相守,直到——生命的終結。那個人究竟是誰,又有誰知道?

地壇。悟

地壇,其實就在你的心間,那是屬於你的土壤,等著你去開掘寶藏,一直等著。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題目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對於許多同齡人來說也亦是如此,因為這篇文章在國小國中課本里便有收錄,但當我再重新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準確的來說應該是,以前小的時候看這篇文章,壓根就沒有產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圍繞著地壇,用一種平和而坦然的語氣敘述著那些與地壇相關的人與事。訴說著那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訴說著淡褪了的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同時,對於在地壇裡的那對多年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對於那個熱愛歌唱的小夥,對於那個不幸失聰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靜靜的在一旁凝望著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在地壇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這個園子的歷史見證者。

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筆觸和那種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波動和浮誇,也許癱瘓的病痛讓他煎熬過,憤恨過,最終認清了,接受了,平靜了,形成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和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了。正因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時而透露著的睿智,時而又流露出真摯樸實的可愛。人生經歷了那麼一遭,已經沒有什麼能讓他生出憤怒和狹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蕩蕩的,隨性表露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大約是如此,才會動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還記得小時候上國中時就學過《我與地壇》這篇文章,那時候可能還小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著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說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說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