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精華(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84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地壇讀後感精華(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也算到了春衫涼薄的年紀,我終是初識層樓滋味。少年人獨有的多愁善感幾番飄蕩後凝成了對未來的悵然和猶疑,點點思緒漫天而下,我在這中獨自徘徊。

就在這樣一個年紀,這樣一個心情,我遇到了《我與地壇》。

史鐵生,對這個人我並不是毫無記憶。國中語文課本上,晃晃悠悠的風扇聲下,我曾短暫地接觸到他。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殘疾,年輕時就不幸曲於病床和輪椅。

十幾歲就癱瘓在床後他也曾陷入沉寂跌進深淵。他說,在進病房前他就想好了,要麼治好,要麼死。只是,當生死大問真的擺在面前,他發現生命遠沒有那麼簡單。

他沒有死亡,卻心如死灰。

加繆曾說,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傷痛活下去。

好在,三十多歲時,他遇到了地壇——生命中的棲息地。“在這園子裡坐著,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說:孩子,這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她為史鐵生,把什麼都準備好了。同為生命寄託,朱自清的荷塘多了幾分浪漫,郁達夫的北平的秋多了幾分雅緻。史鐵生的園子,是古樸的,是厚重的,是一種生命沉澱後的大氣。

他是帶著苦悶的壓抑的黑。

他更是帶著思考的厚重的黑。

天地初開,山披縞素;日升日落,雲捲雲舒;周而復始,生生息息。有人意氣風發,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有人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有人不肯過江東,亦有人隔江猶唱後庭花。人流熙熙攘攘,走過浮生萬夢,最終仍歸為平靜。

最是平靜。

他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他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在生命大痛人生大問之前,我的無病呻吟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裡,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誰說,這孩子不是我呢?”

不必徘徊,不必悵然。生命中重要的是你記住了什麼,又是如何銘記的。迎著朝陽,夢著霞光,那個孩子就是我。只希望,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2

試卷發下來了,那鮮紅的交叉就如同絞刑架一般地擺在那裡,觸目驚心的分數如同那深深的血跡,兩者組合在一起令人生畏。

帶著幾分失望,揣著幾分失落,負著幾分迷惘,我來到一個建築工地用於堆放建築材料的倉庫。看管倉庫的老頭與我老爸是老相識了,也不理會我在倉庫幹嘛,還是悠閒地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外面正飄著雨,我走進那只有屋頂的工棚裡,一頭便倒在成捆的防護網上。防護網一般人睡起來並不感到舒服,可能還會有幾顆小石子弄得你背部生疼,可我從小就在這種網上睡慣了,也不覺得說有什麼不舒服的。

伴隨著考試的失敗,外面的雨聲,我不禁想,一個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一個人不曾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他就不用受到那麼多的苦難了,那該有多好啊!人的一生,從開始到結束,就像兩個點,一個為降生,另一個點為死亡;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位移一定是相等的,但路程有不等的。既然是這樣,那麼人的降生又有何意義?

問題想不明白,內心百般糾結。俄頃想起史鐵生《我與地壇》中那句:一個人,出世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隨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

問題像解一道多次方程組,良久,茅塞頓開。一個人的出生是不容置疑的,他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權利就要付出相應的義務,那就是怎麼活下去,用什麼活下去。死亡也是客觀存在的,就像花開必有花落。一個人要活出點價值,不是應該看他索取了什麼,而是要看他貢獻了什麼。所有的果子曾經是花,但不一定所有的花都可以結果;一個人的價值得到昇華,就好像花結了果;一個人活得沒有價值,就像那棄枝,只會拖累果樹的成長與結果,最終只落得個被剪下來丟棄的結果。

誰甘於一生壓抑?人終需相信自己,人終需依靠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上帝選擇了你,是你的福氣與罪孽。用你的生活,去挑戰並戰勝你的罪孽,活著便精彩。

我與地壇讀後感3

(地壇,又稱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坐落在安定門外東側,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地壇是一座莊嚴肅穆、古樸幽雅的皇家壇廟,是明清兩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場所,也是中國最大的"祭地"之壇)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記得國小時我們學過他的《秋天的懷念》,寥寥幾百字把自己對母親的愛與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揮撒地淋漓盡致,表現了母愛的無私,理解與偉大,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他不愧是中國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沒有對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寫出了這樣字字珠璣的文章。我們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動了。)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著,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4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裡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著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先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先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先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先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著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著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床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著生硬的語氣卻是說著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回答著,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著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麵,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5

或許是對這位正值壯年,本應大展巨集圖,卻突遭雙腿癱瘓打擊,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絕望的作家的好奇與同情,我一直樂於讀他——-史鐵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閱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鬱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著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裡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裡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於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說“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安,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對於史鐵生的母親來說,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願把痛苦加註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著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才開始清醒。對於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衝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唸叨著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後一面也沒有見著,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親的去世,也許是史鐵生最大的遺憾。在她去世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人動容。作者所刻畫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也會從中讀懂史鐵生的懺悔與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遺憾。

我與地壇讀後感6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一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歡樹》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一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著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著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蛻。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作者常說:這古國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愛著地壇他更深愛著自己的母親。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著。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7

在讀《我與地壇》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看過很多本書,不過每讀一本書的書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就像這本一樣,給了我不一樣的震撼。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她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她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她的母親的愛給了她力量,點燃了她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她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她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她天生的殘疾,但她卻熱愛生命,用她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她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她們學習,她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她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她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裡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她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她的母親為了她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8

還是這座古園,還是這個北京,可是,一切卻又好像不一樣了。

總是說,出生的嬰兒嚎啕大哭時,雙手是握緊的,彷彿要抓住這世上的某物,而逝去時,雙手又無力地垂下。終是帶不走的,人,在這紅塵俗世中,又能在造物主中拿走什麼?給你的,終是要還的。

是嗎?真的是帶不走?可是,逝去前,那安詳的面容又不像是不捨啊?其實,已經帶走了,帶走了身邊之人心底的呼喚,帶走了,在這人世間最精彩的所有--你的回憶,你的無論歡喜、苦澀的回憶。

但人生在世,為的真是帶走些什麼嗎?只是心中不甘,不甘就此走一遭離開,雖不能留名萬世,但總得在世間劃過輕輕的痕跡。

那麼,史鐵生的坎坷與不放棄,其實不過是人之常情,但只因這路太坎坷了,許多人堅持不下去,於是,“物以稀為貴”,史鐵生才被我們牢牢記住。

說是容易,其實史鐵生有沒有放棄過?滄桑的地壇啊,在與你細細述說的,是他不為人知的最深的夢啊?或許他也有他的夢,可是現實把他的夢深深地打擊,壓碎,他,不敢奢望了,只敢在你的懷裡靜靜地述說著他的夢。

史鐵生在文中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雖說我也確實不贊同莊子的觀點,可是,在死麵前無所畏懼,真的,不是說的那麼容易的。

活下去需要勇氣,這話說的不錯,不單是如同史鐵生一般飽受生活打擊的人需要勇氣,是人,活在這個世上都需要勇氣,如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有他的難處,可是這樣,我們就可以抱怨生活嗎?我們就可以肆意地宣洩我們的不滿嗎?

還是不行的,人,總要負點責任的,不單單是在生活中為他人、社會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其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活下去需要勇氣時,請你試一下,試一下活下去,雖然這話說的`好像有點不負責,生命不是試驗,我們是必須活下去,可是試一下總比放棄好,試一下,再試一下,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的,你就會不願意捨棄這個世界去尋死的了。

有時候,死,不是件痛苦的事,可是眼睜睜看著你死去的親人的心卻必定不能平靜,不如學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吧。

啊,地壇,我的母親,交給你的,是我最深最深的夢了,請你一定要好好保管啊!

我與地壇讀後感9

苦難給予人的不僅僅是痛苦,對於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苦難有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獨特的價值。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因為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由受挫之感。所以,承受苦難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又該怎樣看待生命的苦難呢?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面體驗的能力,他的生命是否還有意義呢?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及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後,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即使一個人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它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既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難。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是加倍的,而母親卻用鹼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了一切,堅定的生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就命運而言,我們無法去論公道。這是一個音克難而充滿著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那麼你還能有什麼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看來只好接受苦難,這樣看來事情似乎變得非常絕望了,但實際不然,我們接受苦難並不代表我們要做苦難的犧牲品。如果我們像是鐵生那樣弄明白生死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人活著就應順應自然,苦難是人生中要遇到的,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就能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如果允許選擇,人們寧願要平安的生活,但克難的確是人生必含的內容,一旦遭遇。他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的某些特質,唯有藉此機會才能得以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於它來之不易,也就不會輕易喪失。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我與地壇》是中國作家史鐵生的一篇散文。

史鐵生出生的地方在地壇附近,在他以前的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上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作者說:“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

在史鐵生最狂妄的年紀他失去了雙腿,在一個下午作者無意中進了這個園子,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用作者的話說“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問,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在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在作者心情十分悲傷的時候,這個園子的寂靜給了他心靈的安慰。但是當時作者認為那只是逃避。

在地壇中作者經過了很多次思考,他一連幾小時在地壇裡思考關於生死的問題。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再也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講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記過,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是啊,既然死一定回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活呢?在古園裡作者靜靜思考活著的意義。

我覺得活著就是有意義的人生只有幾十年,困難和痛苦從來都沒有走遠,我們活著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更要為家人而活,為愛你的人而活。生命無常,我們要懂得珍惜,作為一個人要對自己負責。當我讀到後面的時候作者說母親總是跟著他,她來找他,又不讓他發現。

我相信母親都是愛孩子的,在作者車輪經過的地方也有母親的腳印,等到他後來明白了母親,可是母親已經不再了,他明白了千萬不要跟母親倔強,當他懂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讀完《我與地壇》我感受到我們的生命長度是有限的,在生命中難免會遇到不順,但是請相信,事情一定可以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這整篇文章只能用很小和精煉這五個字來概括了,但卻有著與看很多別的書不一樣的心情,被史鐵生先生對生命的感悟震撼了。

從《合歡樹》開始,我已經能感受到史鐵生母親對他兒子的愛,儘管沒有深情的說過一句類似“我愛你”很纏綿的話語,儘管只是在他出門的時候細心地觀望,儘管只是在天黑之後會在地壇例出現一個急切尋找著什麼的身影,我是真的被這樣一句話所震撼“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穎,可那才是世界上真真正正存在的母愛。

母親的突然離世對史鐵生的打擊是意料之中的巨大,他從那時才開始學會珍惜,學會緬懷母親對他所付出的一切,或許我應該從中獲取些什麼了吧,我似乎還記得不久之前我在電話裡為了我丟了一本數學書的事情而跟母親大吵說不關你的事,我似乎還記得母親為我買回一雙保暖但不好看的衣服的時候我頭一甩說不喜歡不穿,我似乎還記得很多很多類似的事情,可是總在做過或者說過之後沒有勇氣去說一聲對不起。

其實第一遍讀過之後,我甚至覺得很多很多寫景的段落沒什麼特別的或者說沒什麼重要的意義,譬如那些蟬鳴的刻畫,那個唱歌的小夥子,喝酒的老人,一對恩愛的老夫妻,一個有天賦的長跑家,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但在第二遍讀的時候才發現這些或許是讓他明白、體現他明白生命意義的事物或人物吧。史鐵生先生曾經不止一次地想過生與死,到後來摻雜進來的作者的角色三者之間的關係。他筆下富有靈動特點的蟬鳴從側面也體現了他對生命有著積極向上、充滿信心的態度。那個可憐的小女孩好像就是史鐵生先生的.原型,他和她都有些生理上的殘缺,可能他還比她幸運一點,或許作家這個角色讓史鐵生先生明白了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仁慈地為你開啟一扇窗的道理。當他又陷入作家這一角色的思考的鬥爭中時,那個長跑家可能又在適合的時候為他點亮了一盞明燈,讓他重新燃起對生活新的希望。

地壇是一個陪伴他走過15個春秋歲月的地方,是一個見證他即將放棄、又站起、再即將放棄、又再站起的地方,是一個讓他思考人生意義的地方,是一個他永遠會終身銘記的地方。

我想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如這些,如那些,堅持下去,未來很有可能就是有無限的陽光普照著你,生命將開出人生最燦爛最絢麗的花朵,若是放棄,可能永遠就不會有翻身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會永遠沉淪在歷史的長流之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歌頌,這地壇僅僅一個載體,而文章的實質卻是一個失望的人尋求希望的程序,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掉了自個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聚精會神地想關於死的工作”還有他自個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逝世挑選了日子。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氣,點著了他生的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酷愛歌唱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距離跑運動員,美麗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手足無措,乃至失望,扼殺了自個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效果殘損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飽滿的思維。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然生成的殘疾,但他卻酷愛生命,用他那明晰的頭腦,極好的幽默感通知了國際生命的剛強,通知了國際生命的自負、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咱們熟識的巨人。咱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剛強,但咱們能夠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咱們便不畏懼辛苦。咱們沒有他們那般的醒悟,但咱們需求做咱們能夠卻偷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間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個是世上最意外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意外在母親那兒老是要加倍的”不由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儘管僅僅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親母親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親母親,我的父親母親儘管沒有過其他父親母親捨身救兒女的閱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裡父親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目光中有一股柔情。母親不是啥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全部,但她常常為我找些教師,教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承受長期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每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損傷,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不見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留意不到,這一種靜靜的偉大的母愛。 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剛強,學會了正視。也讓咱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查詢和對生命的追問,對生命的含義又加深了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曾經有一位母親,處處包容著因為雙腿癱瘓而一蹶不振、失去生活希望的兒子,隱忍著兒子的暴怒無常。曾經有一位母親,默默付出自己的辛勤勞動,小心翼翼地隱藏著自己身患絕症的祕密,不希望兒子知道後為自己擔心。曾經有一位母親,她的病痛比癱瘓的兒子還要嚴重,卻依然不能畏懼而退縮,因為她必須要給兒子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榜樣……這位偉大的母親,就是文壇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母親。

與其說《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是在寫“我”與地壇,“我”與那個古老的地方,倒不如說是作者史鐵生在描繪那段無滋無味的日子: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一下子就像那高高聳立的大樓不堪重任而後轟然倒塌所帶來的強烈振動。他的青年時期就是在一把輪椅上度過的,那時年輕的他還不明白,不懂得母親是怎樣用心地關心他,等到他知道為母親著想時,卻為時已晚,因為確實如他在文章中寫的那樣,“他被命運擊昏了頭”。

史鐵生的母親逝世時年僅49歲,49年的辛勞,49年的無怨無悔,終於換取了兒子深刻的理解。在《我與地壇》中,他寫道:“曾有過好多回,我在地壇裡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呆在這園子裡,她就悄悄轉身回去。”看似一個很細微的描寫,飽含著母親的多少良苦用心,在關心兒子的同時又不想讓兒子發現,維護他年輕氣盛強大的自尊,當然,這正是史鐵生當時理解不到的地方。

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總有生活幸福時心情愉快的高潮和滿心不悅時無法擺脫的低谷。心境好,挫折可以輕描淡寫;心態差,坎坷變成致命打擊。正是因為有了親人,我們在生活的.風雨中才會過得更好。史鐵生正是因為有一位希望他像菊花擁有頑強的生命意志和正確的人生態度的偉大母親,才能走出黑暗,在光明中尋找自我,成為一位文壇作家。希望我們不要像史鐵生一樣,他明白的太晚,太晚了,沒有珍惜自己的親人。我們的親人都深深地愛著我們,我們要懂得珍惜他們,有時候親人做的舉動無法理解,就不接受,可是轉念一想卻又何嘗沒有道理呢?

我們不要走他的前車之鑑,可以的話,從現在開始,為我們的每個親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是一件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一句問候、一杯熱水、一個微笑、一個擁抱……都可以,總而言之,希望家人可以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感到欣慰。相信我們在親人的幫助下,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定可以飛得更高,跑得越遠!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讀《我與地壇》這篇散文,我陷入了深思。

作者在地壇中得到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慚愧追悔與無盡的思念,作者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感情在我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母親為了兒子,寧願付出生命,母親已經十分痛苦,可她,依然想把兒子的痛,兒子的病全部地由自己承擔,也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能否承受得了如此大的折磨。兒子的痛,在母親的心上從來都是加倍的痛,而母親卻從不訴苦,從不在兒子的面前表現出痛苦悲傷的樣子。

“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母親對兒子的愛是多麼的深,對兒子是多麼的關心。兒子晚回家了,母親也從不理會園子是那麼的大,不顧勞累四處尋找兒子。一個個的腳印深深留在園中每一處,那是一位母親,在執著地尋找她的兒子。多少次,母親因為找兒子,而焦慮無比,多少次,母親因為找他,而累得深深喘氣;多少次,母親因為找他,而留下滴滴汗雨,汗水浸溼母親的衣裳,可這絲毫不能減緩母親急促步伐。這,是一位多麼偉大的母親。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我印象深刻!

讀到這裡,思緒不由得回到三年前…

“呼,呼”一陣陣北風在咆哮,雨點紛飛,不住地敲打脆弱的窗戶,窗戶被折磨的.瑟瑟發抖,寒氣從窗縫裡鑽了進來。在這樣的一個寒日,母親病倒了!她躺在床上,臉色蒼白得恐怖,嘴脣毫無血色,眼皮如鉛塊般的沉重,她吃力地想睜開眼睛,卻只能眯成縫看著我。我今天還要上課,可母親卻又病倒了,我只好抽出傘,一步一步往外走。

我的腳步就如灌了鉛似的,十分沉重。雨越來越大,風越刮越猛,“砰”雷公吼轟一聲,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身子不自覺顫抖起來。萬一我被雷劈了怎麼辦?萬一我被小偷抓了怎麼辦,萬一……我愈來愈害怕,北風似乎也在嚇唬我,咆哮得更厲害了。我不禁回頭一看,啊!這不是我的母親嗎?只見她穿著一件單薄的外套,瘦弱的手無力地舉著傘,冷風肆虐著她,她的頭髮被風撥亂了,臉色比之前更差了,眼神十分恍惚,她在顫抖!為了我的安危,母親連自己的身體都不顧惜了,她連生命都不愛惜了!我的眼淚湧出眼眶,“媽”我撲進母親的懷裡……

母愛,如歲月般綿長。子女就像飛翔藍天的風箏,無論飛得多高也不會害怕,那一根回家的線牢牢握在母親手上,人生路上,有母親的伴隨,一路永遠灑滿溫暖的陽光。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之作。

史鐵生在二十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簡直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

母親已在這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希望的種子,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人生是如此複雜而又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逐漸變得穩重,深情。於是作者堅強地走了過來。

生命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會友愛,學會負責,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髮”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以及對大自然的敬重。文中充滿了對生命之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堅強,學會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探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