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1W

【篇一:《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

《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範文

從大二開始接觸中國特有的中國繪畫後,就經常聽到有人談論中國藝術的精神,當時也只是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去淺淺的探討一下,並不能深入。隨著學齡和閱讀的增長,自己也能夠把中國藝術精神談兩三分。這其中對我影響對大的一本書就是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版)。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餘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於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

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所匯出;

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

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家所呈現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

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為我理解中國藝術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後,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於藝術創作,而是落實於人生態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論,而循至於極,可以使人達至於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於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後來經過自己不斷的翻閱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莊子雖說不言藝術,但卻對中國藝術發展特別是最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不勝數,其優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於這美景中。對於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擺脫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徐復觀先生雖說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發前人所未發,啟後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於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篇二: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

藝術的精神是什麼?是樂?是遊?

我國古代最初是以音樂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變成禮到後來的法律條文規定了。其實我在想,大同社會是不是就是最初的樂高於禮的狀況呢?應該是吧,在我眼裡,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心願。樂高於禮?可能嗎?完全不可能?社會是不可能倒著發展的。社會永遠是前進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個體的退。實際上以人性來說,是一種進步。但是群體意義的用“樂”去陶冶,是不現實的。我覺得社會發展到巔峰狀態,肯定是要毀滅的。不管說是天災還是****,我倒覺得****的可能性還大點。倒也不是說這個毀滅就非得是今年的“2012”。

李復觀講到孔子對樂的追求,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的例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人格與磬聲為一體,這樣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講莊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說,真的很難懂。徐復觀先生認為,莊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個“遊”字可以加以象徵。即藝術上的東西,來源於遊戲。因為在藝術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為目的的。事實上,我對此有一些的懷疑。許多時候,對於藝術的創作,都是創作者對於自身某種情感的一種宣洩。宣洩自己的情感獲得一種快樂難道不是一種利益嗎?那麼藝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呢?恐怕誰也無法將它準確定義。那麼究竟又為什麼要來定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說的好,順其事物自然的發展就好了。無即是有。研究過去研究過來,於我而言,也只不過是找到了數學上的一根漸近線。

另外,我覺得對於不是學畫畫的人來說,徐復觀先生對於那些畫的整理、討論與考證,真的很讓人佩服和讚歎。不僅為他的作品——這本書,也為他的這種精神。真的很好,或許這就是衛夫人所說的“善寫者不鑑,善鑑者不寫”吧。

【篇三: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感作文】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危機的背景下,徐復觀先生寫了《中國藝術精神》一書,系統地指出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及其對現代人生的啟示。他在此書中對儒道兩家思想在傳統藝術人生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做了深入研究。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餘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於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所匯出;

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

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家所呈現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為我理解中國藝術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徐復觀認為,中國人在藝術精神上的諸多區別,如果窮究到底,可以概括為孔子和莊子所代表的兩個典型。這是因為:中國只有儒道兩家思想,由現實生活的反省,迫進於主宰具體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潛德的顯發以轉化生命中的夾雜,而將其提升和純化,進而落實於現實生活之上,奠定人生價值的基礎。所以只有儒道兩家思想,才有人格修養的意義,並使這種人格修養的作用成為文學藝術的根基。而具體地看,孔子和莊子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又呈現出兩種典型性格。由孔子所顯發出的藝術精神,是道德與藝術合一的性格;由孔門通過音樂所呈現出的為人生而藝術的最高境界,即是善與美的徹底諧和統一的最高境界。由莊子所顯發出的藝術精神,則是徹底的純藝術的性格;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統所匯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畫家及畫論家,常常在若有意若無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會到這一點。當然這並不是說,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藝術精神才是“為人生而藝術”,由莊子所奠定的道家藝術精神則是“為藝術而藝術”,可以說,唯有“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正統。但儒家所開出的藝術精神,立足於仁義道德,需要經過某種意味的轉換方能成就藝術,沒有這種轉換便不能成就藝術,而更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則是莊子的藝術精神。對莊子的藝術精神進行疏釋,是徐復觀闡釋中國藝術精神的畫龍點睛之筆。

徐復觀進而通過對中國思想史和中國繪畫史圓融於一體的考察,對莊子的藝術精神的深遠影響作了深入論析。他指出,莊子的藝術精神,特別是在繪畫方面,通過魏晉玄學的影響,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而魏晉玄學的影響,是通過人物畫與山水畫兩方面表現出來的。

徐先生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將藝術作為與道德、科學相併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認為藝術最能體現出一個全整個體所具有的修養和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同時也是修身養性的手段。中國傳統藝術成就蔚為大觀,而其中體現的藝術精神來講,就是由道德而藝術,在世界中安頓內在自我進而達到與外在社會秩序和諧的一種力量和超越精神。他進而認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最高體現就在其藝術精神,而中國的藝術精神實際上則由老莊思想系統所導

出,尤其體現在中國傳統山水繪畫上。他說“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地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所匯出”(P28),並且,“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的正統”。與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現出一種人性解放的“純藝術精神”。

徐先生的這一論點從從整個中國藝術和文化的大處著眼,觀點鮮明,論述詳備,但此論一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中國藝術精神,能否以道家為精髓和根本?因為,在徐先生看來,無論在精英傳統,還是在民間社會,佔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禮樂文明只承擔了道德領域的倫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藝術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則遜色於道家。換言之,在儒家內部,作為盡善的儀式化、規範化的儒家禮教只是倫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藝術精神”,即能盡美的樂教文化,不幸“自戰國末期,已日歸湮沒”。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認為是儒家樂教自身內部和社會外部的雙重原因所導致的。從內部來看,“樂”的到達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用的'上的工夫。一個儒者可以通過“克己復禮”、“慎獨”、“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養,因而也就“無需乎必取途於樂”。從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為人生而藝術”的雅樂並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孔子所追溯達到的美善合一的音樂精神與其形式?之合於少數知識分子的人生修養之用”。而易於被人民接受的俗樂又“始終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人們的正面的承認”而難於發展。因而儒家樂教在先秦以後開始衰落。徐先生認為這就導致了儒家藝術人生的欠缺,進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國的藝術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來,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而道家能夠做到這一點。他繼而進一步具體闡述了老莊一系自由、放達的自然心靈與“以虛靜為內容的道家人性論”在繪畫藝術中所體現的和諧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學思想。但是我認為這裡面也存在著問題。

首先,僅僅是繪畫藝術能否充分表達道家思想及中國藝術精神?中國的山水畫並不是對客觀的真實再現,而是一種主觀的取捨和布?,其背後透出一種主體的精神關注和價值取向。它是技藝與精神的共同創造,它是超脫了自然實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園。他的價值不在於山水的壯麗,而是畫面所透露出的畫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現手法無疑是自然含蓄內向的,這與道家精神實有相通之處。但是,即使虛靜、自然、安寧是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最高境界,卻並不能就此認為其代表了中國藝術的最高追求。由於藝術形式多元化的事實,用藝術精神來理解老莊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藝術精神來代表中國的藝術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繪畫突出體現了中國藝術精神中道家取向,也並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沒有自由超越的藝術精神。

其實在中國的山水繪畫的傳統之外,還有其它諸多藝術形式,詩歌就是一例。中國對於繪畫與詩歌的文論是有不同標準的,一個偏重於“虛”,而另一個則是“實”。因此,中國詩的高品與正宗同中國畫的高品與正宗明顯差異。而這二者的差異反映了儒道兩家在人生追求和藝術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說,在評及傳統藝術時,只注重一方而將其定義為中國藝術精神是不恰當的。

其次,對藝術精神獲取的途徑問題。對藝術的真正把握要求觀者要有強烈的移情和豐富的想象,並達到藝術欣賞所應有的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但是個體對藝術的感悟並不是憑空捏造的,對藝術移情的物件和聯想的素材來自個體的經歷。個人審美經驗的獲得是審美主體在欣賞過程中的自我展現和人格造就的過程。因而藝術作品及其浸潤的精神來源於實踐,藝術欣賞活動也要依賴於實踐。把藝術追求的美等同於無限制、任意的自由或“遊”,把對美的追求等同於對道家之虛靜、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頗的。

第三,繪畫的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入世的薰陶教化和技藝練習。教化的目的就在於獲得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的自我經驗,這個過程是走向身心和諧的必經階段,繪畫也不例外。儒家並沒有拒絕這一意圖達到永恆美感的心靈追求,而是把這本具有深刻出

世意蘊的繪畫技藝,當做一個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老莊所謂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卻具象於日常的生活中。藝術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藝術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藝術裡要通過“技”來表現。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學到“技”。只注重於對“道”的追求而忽視“技”的訓練,並不能使藝術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對道家思想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論述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實徐先生僅僅從儒家樂教的衰落推匯出儒家藝術精神的“日歸湮滅”不免有些武斷,因為儒家講求的修身治世、立己達人的內在性超越精神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產生也是有影響的。我更覺得中國藝術精神在內容上應該是儒道互補的。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後,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於藝術創作,而是落實於人生態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論,而循至於極,可以使人達至於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於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後來經過自己不斷的翻閱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李復觀講到孔子對樂的追求,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的例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人格與磬聲為一體,這樣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講莊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說,真的很難懂。徐復觀先生認為,莊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個“遊”字可以加以象徵。即藝術上的東西,來源於遊戲。因為在藝術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為目的的。事實上,我對此有一些的懷疑。許多時候,對於藝術的創作,都是創作者對於自身某種情感的一種宣洩。宣洩自己的情感獲得一種快樂難道不是一種利益嗎?那麼藝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呢?恐怕誰也無法將它準確定義。那麼究竟又為什麼要來定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說的好,順其事物自然的發展就好了。無即是有。研究過去研究過來,於我而言,也只不過是找到了數學上的一根漸近線。

另外,我覺得對於不是學畫畫的人來說,徐復觀先生對於那些畫的整理、討論與考證,真的很讓人佩服和讚歎。不僅為他的作品——這本書,也為他的這種精神。真的很好,或許這就是衛夫人所說的“善寫者不鑑,善鑑者不寫”吧。

莊子雖說不言藝術,但卻對中國藝術發展特別是最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不勝數,其優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於這美景中。對於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擺脫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我想這就是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雖說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發前人所未發,啟後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於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在徐復觀看來,在莊子的藝術精神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畫,不僅在歷史上有其偉大的成就,而且在現時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義。這種意義在於,中國藝術精神所成就的中國繪畫,所體現的人生境界,與西方近現代文化的性格,呈現出鮮明的不同。中國藝術精神的這種寄意自然、玄遠淡泊的境界,無疑與現代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以及由之而來的激烈的競爭、變化,處於兩極對立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莊子的藝術精神及其中國山水畫,在現時

代就失卻了實際的意義,僅僅只能作為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古董。徐復觀頗有感慨地說:“****政治今後可能沒有了;但由機械、社團組織、工業合理化等而來的精神自由的喪失,及生活的枯燥、單調,乃至競爭、變化的劇烈,人類還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質的藝術呢?還是需要炎暑中的清涼飲料性質的藝術呢?我想,假使現代人能欣賞到中國的山水畫,對於由過度緊張而來的精神病患,或者會發生更大的意義。”在他看來,中國的山水畫就是一支對“現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療效的“鎮痛劑”,對今天和今後的人類生存仍然有著積極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