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讀後感1500字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5W

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讀完了錢穆先生寫的,中國文化精神。讀完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自信,都應該把“應該”這個詞去掉。很多時候我們不自信,是我們對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中,我們少不了對物質的追求,但在物質追求中,不能忘了我們的精神文化。

《中國文化精神》讀後感1500字

書中說到,中國文化就體現在中國人身上,就像英國文化也體現在英國人身上一樣。從中國人身上就能看到傳統的家文化,國文化,中國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國文化更重在“踐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則更重在“追尋物理”。讓我想到大學老師說的,希臘哲人在愛琴海邊上思考著人與物的關係,印度哲人在恆河邊上思考著人與神的關係,而中國哲人則在黃河邊上思考著人與人的關係。

可以看出來中國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這就是中國文化偉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無條件的做。我們今天,還能學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賢的孔子,復興中國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書中寫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日本的本民族氛圍也很濃,他們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為榮,甚至還帶些傲慢,而在中國講中國,中國人則覺得中國的全要不得。我們就要學習西方的,我們急於前進,要變,使我們陷在一時常的病態下,我們知變而不知化。讓我想到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作戰方式都與蘇聯不同,蘇聯是從城市開始進攻,而根據我國實情,則是從農村包圍城市。所以在面對文化交流,學習中,我們首先想到的也應該是根據自身情況的基礎上,加以瞭解判斷與吸收。

在講到文化傳統中的`衝突與調和時,我感受到了我們中國文化強大的調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國主義國家發起的,他們之間的衝突乃是西方文化內部自身的大沖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講“個人自由”,一面講“集體統治”,這本來不就是一大沖突嗎?看看我們中國文化,照中國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個家庭之內而成為了一夫一婦。既同在一家之內,大可不必再各爭自由互論平等。在中國,就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路貫通下去。之所以說中國文化調和力量很大,是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傳入中國的,那時的中國人,一面信受了一個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著一個大家庭傳統,其間卻沒有發生過沖突。不得不說,中國文化調和性,相容性都很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學“為人”。學為人,要“盡人道”。中國文化的完整性,寄託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每人可以影響其他人。窮則獨善其身,先影響我自己,其次可以影響到我家,影響到我朋友。達則兼濟天下,就從這裡達去。范仲淹為秀才時有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亭林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這些流傳下來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一種士的理想與培養。我們現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覺得首先就要弘揚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中國人不看重外面事業,而看重在內面的性情上。看到這句話時,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讀後感裡面的108位梁山好漢,個個都是性情中人啊,這就是中國文化。在家可以做好兒女,好丈夫,好妻子,對外可以做一個夠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屬,好上司。這些從哪裡來,一切皆從“性情”來。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經》

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這是中國人一番極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種極平凡的人生中表現。

看完這本書,才發現自己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瞭解的那麼少,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身上都有很好的體現。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品讀一下《論語》《道德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