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歷史》讀後感1000字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9W

第一次知道黃仁宇,是讀他的那本著名的《萬曆十五年》。角度非常獨特,後來瞭解了黃仁宇的個人經歷,才知道了緣由。他年輕的畢業於黃埔軍校,幹了很多年的革命。後來去美國當上了歷史學的博士。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1000字

有了這種前半生當兵,後半生在美國當學者的獨特經歷,我認為這使得他的書有濃厚的西方學術派風格和家國情懷。這本《中國大歷史》,也是跳出了傳統地解讀歷史的角度,不從仁義道德出發,而是以一個客觀公正的態度,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梳理了一遍,尋找中國歷史整體的發展脈絡。

我認為整本書都在核心敘述一個觀點:在中國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作用下,中國政治統一的程度遠超過國內的經濟組織,繼續發展的結果,只有使兩者都受挫折。

中國幾千年,黃河的無數次改道都使得依靠黃河耕種的.中華農耕民族吃了無數苦頭,還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來的每隔幾年就必有旱災和澇災的大量人間悲劇。這使得這個農耕民族在幾千年前就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治組織把力量統一集中起來去修水利設施對付黃河,需要糧食貯藏應對災年。

隨著歷史的不斷髮展,中國在公元前的秦國就統一了,取消了封建制,走向了郡縣制。比西方國家早了幾千年。這種政治上帶來的過早成熟,和經濟上力量無法得到有效的累積,這兩者的矛盾,成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主要旋律。

一種大而無當的官僚組織治理一個大而無當的農民集團。

歷朝歷代,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這樣的“馬爾薩斯陷阱”就會重複出現。國家體制的最大功用是將千萬的農村糾結在一起。意識形態較科技優先,讀後感.文化上的影響比經濟重要,各級官僚的消極性比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還要被重視。甚至邊境上的武裝衝突也不足改變這作風。這使得中國處於一種長期的“停滯”。

例如黃仁宇在講唐朝李世民和武則天的英明神武時,說到了科舉考試、推崇儒家對於體制的更新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建立了盛世,維繫發展這個超大帝國的重要作用。

但是分析安祿山之後唐朝的衰亡時,他說唐代之覆亡不由於道德敗壞,也不是紀律的全部廢弛,而是立國之初的組織結構未能因時變化,官僚以形式為主的管制無法作適當的調整,以致朝代末年徹底的地方分權只引起軍閥割據。

而解放後的“土改”成功的改造了中國的底層結構,它的用處在於使中國能在數目字上管理。當然這裡我只是提一下。

這本書讀完之後的收穫是對整個漫長的中國歷史有了再次的熟悉與瞭解,並從美國曆史學家的角度看中國。豪強兼併,從眾多的農村如何收稅,是中國過去幾千年這個農業帝國遇到的核心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