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書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讀書讀後感

讀書讀後感1

學校發的書,每年總會有一本書,讓我產生共鳴,扣動心絃,迷戀不已!

曾經看過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讀者》,小說開頭,從主人公米夏的小病談起,細緻解讀了一個15歲的小男孩的心理歷程,與漢娜的巧遇,相識、相戀,到後來的分離,背叛,救贖!閱讀後感觸頗深,感覺人與人之間的一些情感,與年齡的增長、分別的時間緊密相連,很多人會隨著時間的飛逝,個人利益的維護,而背叛對方。

《好好讀書》發到手中後,驚奇地發現,裡面竟然有關於《朗讀者》解讀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深入作者內心,解讀了當時的社會現,個人的榮譽和尊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歷程,人性之間的分離與背叛,懺悔與救贖。這與學校以前發過的另一本書《追風箏的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類似的寓意,類似的情節!不同的`是《朗讀者》的故事發生在年齡差距為21歲的異性之間愛情與背叛、救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是發生在同性的小夥伴之間,阿米爾與哈桑的友情與背叛、救贖的故事。這些小說,讓人們的內心世界產生震撼,或多或少改變著人們的觀念與思維。解讀《朗讀者》裡面有一些經典的話語,比如“要知道,生活是層層疊疊的,我們總能從新鮮的際遇中碰到過去的痕跡,過去會以千萬種面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現實中”,再如,“在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總是不由個人意志。人何其渺小,我們都是被洪流裹挾著前進”等等,這些樸實的話語,彰顯著大智慧,大道理。

第二篇文章則從巨集觀角度論述了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工作環境,身份地位,及文章釋出後的連鎖反應,比如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後來被拍攝為電影,獲得金球獎,奧斯卡獎等等,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朗讀者》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並深入地影響著讀者的生活與靈魂。文章介紹了米夏的三段生活歷程,也是米夏個人成長的三個歷程,伴隨著相知相愛,背叛及懺悔與救贖,讓讀者意識到,在閱讀中可以讀到人生,讀到慾望,讀到罪,讀到懺悔,同時提到關鍵的三個詞,尊嚴、屠殺與懺悔,藉此說明,這是一部淒涼的小說,通過小說中的人物,對每一個人進行靈魂的拷問,提醒人們對自己、對社會進行反思、反省。

《好好讀書》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從各方面對文章進行解讀,讀者自己理解到的,或者理解不到的,可以從這裡得到答案。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只是看其中的紅火熱鬧,不能領悟書的精神和寓意,而《好好讀書》恰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讓讀者受益匪淺。另外,《好好讀書》裡面的文章都是名篇,對於沒有讀過的書,可以認真仔細的去閱讀,去思量,去獲取。

感謝學校提供的書籍,讓老師們在假期中、在教學之餘,有可以愉悅閱讀,並獲取營養,進而能夠提升自身的素質,靈魂得到淨化與昇華!

讀書讀後感2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善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碰到堅苦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活躍的現實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良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浩繁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日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們經常聽到教員們如許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日常普通我也經常如許地埋怨。一日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功課、教誨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歡迎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學校的其他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工作。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

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惟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心裡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若是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素質融會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老是埋怨沒有時間,埋怨工作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九牛一毫。明白了這些事理,一切埋怨都拋到了一邊。

書中所舉的那個汗青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親近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如何使這些小溪永遠連結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起首考慮清晰的!

前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馴良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酷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解救路子,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業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髓,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教員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簡略單純得像識字講義一樣了”。

讀書讀後感3

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這本《你在為誰讀書》,終於堅持讀完了它。作家尚陽為我們講述了5個國中生的成長故事。主人公楊略、孫甜、陳之浩、袁徵和顧盛凌原本是國小同學,後來因為一些緣故被分在了一個班,他們5個人一起成長,一起玩耍。最終,在神祕人心儀的幫助下在會考中取得了好成績。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特別是這本書的題目,更讓我深思。你在為誰讀書道出了我們普遍存在的一個疑問:我們一直在為誰讀書?是在為老師讀書嗎?還是在為父母讀書?我們讀書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我們認真讀書,學到了知識,得到好處的是自己,有了知識,你就能用你學到的知識去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有好的前途。

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還能帶給你許多重要的好處。多讀書,可以讓你覺得有許多的寫作靈感。可以讓你在寫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對困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一步。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變得快樂。所以在書的海洋裡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

態度決定成績,方法決定成敗,視野決定格局,性格決定命運。只有瞭解你在為誰讀書,你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自覺學習的人並不多,許多學生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壓力下被動地學習,這本書中,層層深入地向我們講述了學習到底為了誰?怎樣學習?怎樣獲得成功

首先要讓學生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了一定的目標才能成功。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要行動起來,才能成為一股能動的力量。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立即行動的習慣,可以教育學生從以下方面努力:1、在眼前的五分鐘努力切實的學習;2、問一問自己:“倘若我做了自己一直拖延至今的事情,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樣的?”3、不論我們打算做什麼,都從現在開始,立即行動。4、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假設我們今生今世還有還有六個月的時間,還會做目前做的是嗎?如果不會,儘快調節自己的生活,現在就去做自己最緊要,最需要做的.事;5、晚上睡覺前,努力排除一切疲勞的感覺,不要以疲勞為藉口拖延時間。只要有了積極的行動,成功離我們不遠了。

在學習上,還要教育學生學習貴在堅持,在學習中要勤奮,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珍惜美好的學習機會。“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動,假若學生心甘情願地嘗試這苦的滋味,在苦也是甜,為自己學習,所以的東西都是你學習得來的,什麼東西都可以拿走,但你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是拿不走的,為自己學習是最快樂,主動學習最帶勁兒。這樣的學生最終才能走向成功。

讀書讀後感4

這本《你在為誰讀書》,我在一週內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深有體會。就如書名說的:你在為誰讀書?看完這本誰我終於明白了。

“讀書很苦,讀書很累,讀書很無味”這是序言中的一句話,也是我原來的想法:我到底在為誰讀書。是為了家長,為了老師?書中的主人公楊略就和我一模一樣。直到他收到那封信改變了他的想法。我們看看信中有些什麼:在這封信中讓我感受很深的句子是:“對於盲目的船來說,所有的風都是逆風”。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一定要設立目標,如果大的目標很難去完成,就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就根據這句話看看以前的我:上課時開小差,作業不好好做,考試沒考好也不在意,不放在心上,那時就想盲目的船。可現在我有了理想和目標:大的目標就是在會考考上重點高中。我也有幾個小計劃,在這個寒假裡,我要在10天內複習完歷史,生物,政治。過年後5天完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都是我現在要做的。我相信在這一次次學習和進步中我一定會成功。

在書中還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懶惰想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這句話說中了我的問題。以前的我是一個懶惰的人,不僅是在學習中,更多的在生活中。家長有事讓我出去買點東西我總是趴在電腦的前面,一副不屑的樣子,即使同意了也是慢慢吞吞,丟三落四。到了早上,我總是起不來。書中說:天才久不用功也會變得碌碌為無。所以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而現在的我改掉了那懶惰的毛病:到了起床的時間總是快速的起來,家裡來客了媽媽讓我去買杯子,我總是飛快的去,媽媽高興極了。這就像背書,有的人看幾遍就會,有的人要很長時間,可最後那要很長時間的人反而記得牢固。因為他在不斷溫習,操勞。

我認為我最應該做的.事自發自動。因為自發自動比天才更重要。何為自發自動?自發自動就是不在他人的催促下做事,這樣的人一般是社會上的白領。在不僅僅是在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更是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在沒接觸這本書以前我總是不好好讀書,每次就是父母拿著鞭子在後面趕著我我才差不多的把作業做起。不管父母再怎麼吵我也不會在讀書了。可現在我一回到家就開始寫作業。而且寫完了作業還會複習,預先。在課餘時間還會看看書。這就是自發自動。

《我在為誰讀書》在本書教會了我許多,那時我這麼想:我為父母讀書,我為應付老師讀書。那是我這麼做:上課開小差,不認真做作業,回到房間即使發呆也不看一個字。可現在我明白了:我為自己的前途讀書,我為自己的人生讀書。讓我們大聲的喊出來:“我為自己而讀書”

讀書讀後感5

國際大獎小說作品《愛上讀書的妖怪》,初見文章題目,覺得可能與繪本《吃書的狐狸》、《愛書的孩子》之類相仿。可是一旦翻開,便愛不釋手,一氣讀完才罷休。故事講述了以櫃子精為首的三個妖怪怎麼從搗蛋鬼變成讀書郎的故事。這本書的精彩之處我概括為三個詞語:畫外音、快節奏、多重對比。

本書畫外音的運用在文字排版上用加重的橘色字型標出,與蝴蝶頁的橘色保持一致,視覺上的.溫暖不由得讓小讀者對作者親近了許多。本書的畫外音有的是作者代小讀者發聲的。如:"這個傢伙肯定是連夜行竊的小偷","狗鼻子果然名不虛傳","妖怪也有簽字筆?"這些畫外音是不是讓小讀者有"你懂我"的感覺呢?還有的畫外音起著對話的作用:"原來是一群老鼠","那裡人太多了".怎麼樣,讀起來好像小孩子們嘰嘰喳喳熱鬧地討論的樣子吧。最後,還有的畫外音有提示閱讀思考,如:"‘一直寶貝兒似的供奉著的錢,現在卻成了一堆廢紙’是什麼意思呢?""能猜出來這個閣樓是留給誰的嗎?"作者就是這樣,用孩子的語言不知不覺走進了小讀者們的心,繼而啟發引導他們思考。

文章的快節奏是指其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神祕感十足。從開頭櫃子精偷偷摸摸的出場,到他偷吝嗇鬼老頭兒家的錢,氣得老頭兒抓不到乾著急,再到狗嗅出這些妖怪,逼得他們舉家遷徙,結果還是被圓咕嚕嗅出,再到他們破壞人家風水寶地,與學者打賭……總共才101頁的故事一個包袱接一個包袱地抖出,叫人慾罷不能,也符合當下孩子們活潑好動的特點。

讀罷此書,不由得叫讀者們思考其中的多重對比:妖怪們的前後樣貌對比、行為舉止對比,以及之前的惡搞和之後的拿錢幫學者蓋圖書館……這一系列的對比不禁叫人思考:妖怪們之前和誰在一起,其性情習慣就和誰相似。櫃子精的小貪婪就是吝嗇鬼老頭兒的翻版;掃帚精的潔癖和他之前的生活環境有關。後來他們碰到了學者,繼而認識了世宗大王,最後和書交上了朋友,成了知書達理的小妖怪。哈哈,書不僅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讓妖怪天天向上的爬梯。

這些小妖怪們,活脫脫生活中調皮的國小生。他們懵懂,擅於模仿周圍人和事物,但是卻叫人恨不起來。櫃子精偷吝嗇老頭兒的錢、妖怪們破壞人們在風水寶地蓋服裝店、建食堂,甚至還有點佐羅般的俠義呢。最後他們在讀書人和書的召喚下,從可惡到可愛,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走過的天真童年麼?

讀書讀後感6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是我在無意中看到的一本書,他的作者是常生龍,xx人,上海市物理特級教師,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局長,曾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管理貢獻獎”、《中國教師報》“20xx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長”、《中國教育報》“xx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中國教育報》《上海教育》等報刊專欄作者,《教師博覽》簽約作者。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裡,作為教師的我們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少走很多的彎路。和作者一起用閱讀來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閱讀時光。身為特級教師的作者以10年的閱讀功底,分享了50本對教師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類圖書。讓學生喜歡你的訣竅,轉變問題生的各種“法寶”。杜威、佐藤學等經典著作的精華,慕課、微課、反轉課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論和發展趨勢等一併展示給你。好老師始於讀書的那一刻。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作者給出三個訣竅:其一自己先變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規律,第三要時刻以身示範。

之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我也讀過好多書,我怎麼就沒達到常生龍老師所說的讀書境界:“每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裡等著我,給我啟迪,讓我豁然開朗。”看完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我豁然開朗了,原來常老師讀書是這樣的`。

一、善於找書

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書,在5個專輯後面還羅列了本輯延伸閱讀書目》共71本,縱觀其121本書。緊跟國際教育,用國際眼光看我國的教育、引領我國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對教育、教學,已經達到了“遊於藝”的程度,遊刃有餘,自由遊走於教育領域之中。

二、善於聯想

“讀書的祕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聯想是讀出自己的共鳴,與生活、經歷、情懷、時代接通;思考是讀出問題,思考、質疑、不輕易相信。”

三、善於思考

常老師對於閱讀而得來的知識,能夠結合我國教育實踐,提出某些理論該怎樣應用於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想法。

四、善於總結

“支撐教師每天在教學領域發揮創意和創造性的是以下三點:給每個孩子學習的尊嚴、專注教材(學問)的發展性、我們自己的教育哲學”

最後,我將《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中的後記送給大家:我選擇讀書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為了期望通過閱讀來為自己增添智慧,厚實精神底色。讀書是一個方面,讀後要領會作者的意圖,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寫寫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就在那裡等著我。

敢問教師成長的路在何方?路在我們的閱讀中!

讀書讀後感7

學生應該讀書,但應該怎樣讀書呢?從前諸葛亮讀書有個特點,叫做“略觀大意”。陶淵明讀書有個特點,叫做“不求甚解”。倘從字面上看,似乎主張讀書不必深入細緻,更不必刻苦鑽研。這種說法不是誤人子弟嗎?

清朝人阮葵生對這兩句話有過解釋,他說“略觀大意”的意思是,“即孟子言,盡信書不如無書之義”;“不求甚解”的意思是“蓋不敢穿鑿附會”。這個解釋很有道理,似乎也不盡然,從這兩句話裡我們還可以有些新的啟發。

首先,必須指出這是兩種讀書做學問的方法,而不是讀書做學問的態度。諸葛亮和陶淵明說這兩句話的時候,很有學問的功底了,他們是根據讀書的體會,談談自己獨到的治學方法,有一種居高臨下,別出心裁的氣魄。倘誤以為這是讀書求學的態度,這就誤讀了諸葛亮和陶淵明。中國小生正在接受啟蒙的教育,並無任何學術根基,不能養成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的學習態度。

其次,判斷和選擇的.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能力。莊子曰: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是說人生有限,書是讀不完的。且不說古書汗牛充棟讀不完,當代社會更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圖書鋪天蓋地。讀書要有選擇,對於極大多數圖書,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也只能隨手翻翻而已,這跟諸葛亮“以觀大略”的看法是相近的。中國小生不能只埋頭於課本,伏案於各種習題訓練,課外的書一定要多讀,甚至要博覽群書。然而時間有限,課業負擔又重,似乎要儘可能選擇經典來讀,即使所謂經典多數也只能略讀而已。現在許多中國小生痴迷於網路流行小說的閱讀,花了很多寶貴的時間,甚至荒廢了學業,這是很可惜的。

其三,想象和聯想思維的培育比記住一些標準答案有更積極的意義。恩格斯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古人說:“詩無達詁”。面對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會有理解的差別。如果非常固執地認為對文章或書籍的理解只能有唯一正確的答案,並且以此強加於人,這就不免認識僵化且失於偏執。人的學習過程是開放的過程,是個性化的理解與知識重構的過程,學習的意義主要在於知識的創新和能力的培育,不必太在意於記住了什麼知識點。

其四,讀書要聯絡生活。讀書的目的全在於應用,讀書有助提高生活能力和認識水平。有笑話說:某秀才行路遇到一個泥塘,問旁邊農夫說,如何才能過去。農夫說,一跳就過去了。秀才於是雙腳併攏一跳,掉進泥塘。於是埋怨農夫欺騙了他。農夫分辯說,誰讓你雙腳併攏跳的呢?秀才振振有詞說,雙腳併攏謂之跳,雙腳分開謂之越。這便是信書而“求甚解”的書呆子,實在不如“無書”的農夫。

中國小生當務之急應該認認真真讀好教科書。

讀書讀後感8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他父親開始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

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

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 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裡,《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 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

《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

讀書讀後感9

一個人的一生,只能經歷自己擁有的那一份欣悅,那一份苦難,也許再加上他親自聞知的那一些關於自身以外的經歷和經驗。然而,人們通過閱讀,卻能進入不同時空的諸多他人的世界。

這樣,具有閱讀能力的人,無形間獲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無限可能性;閱讀不僅使他多識了草木蟲魚之名,而且可以上溯遠古下及未來,飽覽存在的與非存在的奇風異俗。

——節選自謝冕《讀書人是幸福人》

看到謝冕寫的《讀書人是幸福人》,我很慶幸現在的自己終於能夠體悟到他所說的這一份幸福。但是之前我其實並不明白也不理解這種感受,因為我的'閱讀習慣養成才是不久前的事。

很早之前我只知道人應該去閱讀,但是很多時候其實都是強迫自己去閱讀,要知道在那樣的狀態下,根本體會不到閱讀帶給自己的那一份快感。

我第一次切實體驗到閱讀帶給自己的快樂應該是在大學的時候,那一天我心情不是很好,又無人可以傾訴,於是我來到了圖書館,翻開了一本書,書的名字現在已經記不得了,但我清晰的記得我在那看了一晚上,離開圖書館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自己的心情竟然奇蹟般地變好了。不但之前的煩惱和困惑都不復存在了,而且內心也明亮了許多,我想這便是我初嘗閱讀的快樂。

後來慢慢發現,其實我們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因為閱讀時我們就好像在與一位智者在交談,他們能夠以他們獨有的智慧幫我們指點迷津、排憂解難。

而我真正開始喜歡閱讀應該是從林清玄的《在這堅硬的世界裡修得一顆柔軟心》開始的,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就被它吸引了,我只記得當時看這本書時看得非常認真、專注,可能是因為它清新的文字,亦或是書中的很多觀點和自己不謀而合。

比如特別喜歡他所說的用歡喜心過生活——“有歡喜心,則春天時能享受花紅柳綠,冬天時能欣賞冰雪風霜,晴天時愛晴,雨天時愛雨。”

因為當時看的是電子書,所以我一邊閱讀一邊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了下來,沒想到後來有很多想法竟都受到了書友們的點贊認可,那是閱讀讓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原來在這世上有很多和自己想法相同、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人生就好像一場修行,無論是親人、愛人還是朋友,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都是來幫助你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而自己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迷失了自我,一切彷彿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向內不斷探索的過程,人的快樂也絕不是靠抓取外物就可以實現的,內在的愛、喜悅、和平才是人的一生應該追尋的終極目標。

讀書讀後感10

真正的教育是無痕的教育,是環境的教育,是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而不是過多的教誨與訓斥,某一種意義上說,說教往往是無用的。因此,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有著濃厚書香氣的家庭氛圍,無疑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問題,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陪著孩子一起讀書。這個理念的提出,應當是教育觀念的一次變革,它至少蘊含了以下五層意思:

一,首先,身教重於言教。教育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育人是一個漫長而細緻的過程。一個孩子世界觀、人生觀的逐漸形成,是需要教育者潛移默化的去影響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除了適當的言傳以外,更主要的還需要教育者的身教。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比如,養成閱讀的習慣,孩子也會潛移默化之中受到薰陶而熱愛讀書,並能將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與父母溝通。

二,通過一起讀書,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陪孩子一起讀書,意味著你可以走近孩子的心靈,再也沒有比這樣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們經常會發現,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明智的家長總是能勇敢地選擇了“與孩子一起讀書”、“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恰恰是化“代溝”為“代橋”的有效手段。

三,營造良好的智力環境。前蘇聯作家巴甫連柯說,不讀書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殘缺的家庭。

閱讀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取廣泛的知識,陶冶情操,還能使孩子得到放鬆休閒,緩解焦慮,調節情緒,與孩子一起讀書,既能留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處,又能要求自己也養成讀書的習慣,一舉兩得。據研究表明,兒童的發展、記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裡的智力興趣如何,成年人讀些什麼,想些什麼,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響。

四、閱讀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卻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書能夠影響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和人的氣質又是相通的。一個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愛、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就去讀書吧。經常讀書的人,一眼就能從人群中分辨出來,在為人處世上也會顯得從容、得體。經常讀書的人不會亂說話,言必有據,每一個結論會通過合理的推導得出,而不會人云亦云、信口雌黃。經常讀書的人會思考,知道怎麼才能想出辦法。他們智商比較高,能夠把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抓住根本和要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拒絕盲目,他們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慮過的。這些,都是平時不讀書的人所欠缺的。但是,讀書顯然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優雅或者提高身份,而是為了獲得素質。

五、閱讀習慣改變命運。所謂素質,如愛因斯坦所言,就是將學校裡、書本上所學來的東西都忘掉後剩下的東西。讀書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提高對人性的認識,鍛鍊心胸,逐步訓練感受幸福的能力,培養自信心,形成實踐能力。

讀書讀後感11

今天看了胡適寫的《為什麼讀書》 ,獲益匪淺。

在論述為什麼要讀書時,他列舉了三個原因。一是讀書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識財產,我們可以以此為基礎將知識發揚光大,換句話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二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當你看不懂一本書時,應該暫時把這本書放下,看一看更為基礎的書,待功夫成熟再看會那本書。三是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因為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

我對第二和第三點的印象尤為深刻。 在我看來, 它們都指向了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專業人士更需要跨專業的技能”。很多情況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學問能在你在思考其他問題時帶來很大的啟發。 達爾文創作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學說,其實部分是因為受到當時的一篇關於人口增長的經濟學文章的影響。 著名的投資人查理芒格曾說過: “商業事件往往有錯綜複雜的原因, 我們應該試著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來加以分析。 ”如果要達到前面兩位”大神“的程度, 最方便的方法莫過於廣泛的閱讀。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廣泛的閱讀,無論是在辦公室、餐桌上,還是在飛機上, 他都不放過閱讀的機會。他閱讀的書範圍很廣,有企業年報、各種報表、 傳記、 歷史書、科普書籍等等,按他的說法, ”這麼多年來,是廣泛的閱讀讓我致富“。

另外,胡適先生也提到讀什麼書的問題。他認為, 中國舊籍是經不起讀的(指的是集、史、子、經) 。胡先生對中國舊籍的評價在今天看來可能非常誇張。但是, 結合中國現在教育情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網路上有一個有些內涵的段子:”中國人愛考究著曹操是不是曹參的後代這種事, 美國人則喜歡想怎樣抵抗外星人入侵。 前者喜歡往後看,後者喜歡往前看。 “暫且不討論這句是多麼的.不嚴謹,但這句話卻刺中了中國的一個痛點: 對科技領域的關注不夠。談到解決的方法,胡適說: ”中國的書不夠讀,我們要另開生路,這條生路,就是每個少年人必須至少要精通一種外國文字“。()可能有人會說,現在大家都在學英語, 而且不少人學其他英語, 早就已經達到胡適先生所說的程度啦。其實不然。應試教育下的外語,已經讓大多數人迷失了學外語的目的, 本科生用到英語的地方,基本就是考場和美劇。 嘗試廣泛閱讀外國文獻的本科生太少了,要知道, 與科技相關的專業,最前沿的發現就在國外,不瞭解學科前沿,想在知識上有有用的創新是很難的。

愛因斯坦讀物理學的時候, 課內課程學得很一般, 但是他很喜歡拜讀國際上一些大師的最新發現,正是因為受到當時普朗克一篇有關量子觀點的文章的啟發,他才想到光電效應的解釋, 那一年,他才 25 歲,僅僅是一所普通學校的本科生!

以“讀書是為解決問題”為目的,以“為讀書而讀書”為手段,這將是我今後讀書的宗旨。

讀書讀後感12

我讀了《教師與讀書》這本書感觸頗深。書中說教師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母雞,這樣說教師是因為教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無論怎麼估計都不過分。因為教育與千家萬戶有關,沒有任何人能脫離教育。但糟糕的是,英才固不易得,良師也極罕見,這真是中國特色的時代之病。

我雖是一名國小教師,但以我個人的淺見,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殊非易事,首先他應該是個正直的人,其次對知識有純然的熱愛,再者還該是一個有趣的人。說老師讀書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授課更為著實,使學生更熱愛學習,不誤人子弟,這我完全同意。但要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像現在老師因上課太多無暇讀書、因社會汙爛而無心讀書、因實用成風而不願讀書、因考核標準化而不思讀書、因職業麻木而厭惡讀書、因書海浩瀚無從讀書乃至讀書無法等,不一而足,非一篇小文所能完全道及。

我不知道有人搞過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與否?但據我的觀察,資料和實情一定都不會太樂觀。現在的中國既非歲月安好,現世安穩的社會,更非民主自由、生活無虞的國度,在這樣的境況下,要大多數老師安於現狀,不受極度實用的拜金主義風氣的.影響,幾乎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用為人師表的“靈魂工程師”和“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樣的精神緊箍咒,來代替乃至壓制老師作為普通人的煩惱和所需,既是對大家智商的侮辱,更是專制者常用不衰的,因為教師只不過是個職業而已。誠然,我同意問題的難度在於,教師面對的是千百萬在知識上對他們有依賴,在學習方法對他們有期望,在做人上對他們有效的學生,這便決定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書籍浩瀚,從何措手的確是難題。雖然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何在,便不是太大的困難。當然認識自己並不容易,不然古希臘帕農神廟就不必刻下這句在一般人看來是廢話的警句,來警示後人了:人啊,認識你自己!個人心性如同吃飯,你有自己的偏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但如果你連自己喜歡讀什麼都不知道,那我就只好說你做個老師的資格,一定是有問題的。在探知了自己的心性後,每天閱讀感興趣的書籍,半小時至一小時以為日課,堅持不懈,必定對自己教學以及擴大視野都有莫大的幫助。如果你用沒有時間來搪塞,我除了理解外,還是固執地認為你做一位老師不太合格。我三十歲以前,特別相信人的天才,特別誇大天分的作用。當學生時看到魯迅和愛迪生對天才的論述,便很逆反地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天才,便說天才之不足道。現在才意識到他們是真誠的,許多做出不朽事業的人,都只不過是中人之質,並非有特殊本領。若硬要說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質的話,我認為在於他們做事的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正所謂幾十年如一日,真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還要困難的事。誰若不信,你可以堅持記日記看一看?就可以較量出一個人的耐心和韌性。

讀書讀後感13

假期,我看了《你在為誰讀書》這本書,主人公楊略是一個腦子聰明而不願用功的少年,他認為學習很苦、很累、很無味,考試成績跟學習時的認真程度呈正比——時好時壞,我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因而,有時我在想,吃那麼多的苦,讀書是為了什麼?但當我看到每天忙忙碌碌工作的爸爸媽媽,他們工作是為了誰,雖然不能給予我像電視上哪樣的富裕生活,但他們是為了家,為了我。明白這些,我對“讀書為了誰”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讀書就是為了自己。

一是要準確為自己定位。目前我就是一名學生,讀書是自己的責任和任務,認真讀書,努力讀書是為了自己讀書,是為今後的發展和生活而讀書,而不是為了別人,不要像吃苦瓜一樣痛苦的掙扎著,你讀書得到的,是別人無法擁有的,是屬於自己的,是別人佔不到便宜的`,別人得不到什麼好處,全是在為自己打基礎,自己有什麼吃虧的呢?

二是樹立讀書的目標。小時候,爸爸問我長大要作什麼,我說當“科學家”,將來更好的生活,作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我讀書的長遠目標,雖太過長遠,但是我奮鬥的終點,只有實現目標,才能真正體現我的人生價值。當然,就現在來說,我把目標分成了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短期目標就是努力六年,考一個理想的高中和大學,這是目前讀書的重點,也是實現長遠目標的關鍵,只有緊盯目標,我讀書才有動力和活力,才有讀好書的力量,只有為自己讀好書,將來才能說作社會有用的人。

三是如何讀好書。既然是為了自己學習,那應該怎麼學呢?是讓老師管著、爸媽盯著學嗎,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而被動的學習肯定是痛苦的,收穫是不大的。因而,為自己學習必須是主動的,只有主動的學習,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認真聽課,學習好的學習方法,才會減輕學習的苦累感,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俗話說的好,“萬丈高樓平地起”,就像高樓大廈也是由一塊兒塊兒磚頭慢慢累積起來的一樣,讀書也是這樣,只有學好基礎,學好每一課,每一單元,主動學習,不要怕吃苦,這樣才能真正讀好書。

四是讀書是在為步入社會做準備。通過讀書,自己的文化知識增加了,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讓自己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讓自己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讓自己有機會去找到好的工作,過好的生活,現在我讀書就是為以後有好的工作和生活再做準備。

總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讀書是為了自己,只有不怕吃苦,刻苦讀書,才能有好的成績,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有好的幸福人生!

讀書讀後感14

經過一二年級兩年的積累沉澱,孩子逐漸已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也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在每天完成作業後,都會進行最少半小時的閱讀。從繪本到漫畫,從寓言到童話,孩子通過閱讀,認識這個彩色而豐富的世界。

進入到三年級,孩子班上颳起了看《查理九世》的流行風,這部小說簡直讓孩子痴迷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我翻了翻這套書,好多都是“死亡”“吸血鬼”“殺人”等字眼,此時我擔心不已,但看著孩子那全神貫注的投入勁,我是該禁止孩子看這種書呢,那又該推薦什麼書給孩子看呢,我猶豫著,不知該怎麼辦。慶幸的`是,在和班主任陳老師溝通後,陳老師推薦了這本《50個細節教出愛讀書的孩子》的書給我,這書本從如何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入手,從讀書觀念、方法、習慣、樂趣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激發孩子讀書興趣的細節方法。尤其是書中的第二章“告訴孩子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怎麼去讀書”,徹底解決了我的疑慮。

在閱讀的書目上,我們家長必須要做好引導。於是按照書裡介紹的方法,我放下父母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坐在孩子旁邊瞭解他所看的書,並且詢問他為什麼喜歡看這本書,孩子說大家都在看,他也覺得挺好玩的。於是我和他溝通了書裡的內容,告訴他:“媽媽晚上看了這本書後,都覺得有點害怕,我都有點睡不著了,而且我覺得這些書裡少了一些營養,沒有許多很美好的語句和段落,你覺得呢?”兒子連連點頭說:“媽媽,你也害怕呀,我也有幾個晚上沒睡好呢!”“你看,我們都害怕,可能這套書還不太適合我們現在看,要不我們一起先看看其他書吧!”孩子同意了,我推薦了一些名著類的書籍和科普類知識性的書給孩子,同時我們約定會一起討論交流書中有意思的故事情節!最近這段時間,孩子開始讀名著了。雖然有時候他也會說:“媽媽,我讀不懂,不想讀了。”但我仍在鼓勵他堅持下去,有時候我也會利用聽書軟體給他進行語音播放。

《50個細節教出愛讀書的孩子》這本書還教了我兩個概念“鯨吞”和“牛嚼”。既要“鯨吞”,要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又要對其中少量經典著作反覆鑽研,細細咀嚼。如此這般,精讀和泛讀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這個概念也為我們做家長的指明瞭以後的努力方向。孩子現在才三年級,有大把的時間放在閱讀上,當孩子真正地把書當成愛好時,可以說孩子在讀書的道路上已經成功了一半。所以,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會堅持下去。

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孩子讀書也不例外。我也會在《50個細節教出愛讀書的孩子》這本書的指導下,幫助孩子衝破閱讀所遇到的阻礙,讓孩子的閱讀之路一路暢通!

讀書讀後感15

《我躺在波浪上讀書》是一篇集科普與記事與一體的課文,也是一篇饒有趣味的遊記。文章按遊覽歷程記敘了所見所聞,課文還揭示了一個科學道理——鹽水比重大,所以浮力大。水中含鹽量越高,託浮力就越強。

自主支配學習時間,就意味著主動權在學生手裡。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和程式,參照教師給出的建議。自主支配時間,自由自在地學習,通過看、讀、聽、寫來掌握知識。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完成“作者在去死海的路上有什麼樣的感受和見聞”這一環節時,我給了學生大量自主學習的空間。通過學生的品字讀句、理解感悟,使學生即領略到了死海的旖旎風景,也感受到了作者寫作的意圖。

授以學法,鼓勵創新。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說,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並能根據自身特點,對其進行創新。

例如:在本課教學中,教師設定了一個話題作文的訓練環節,要求學生模仿文中作者介紹死海風景的特點,來介紹一下自己所難忘的所見所感。完成這一環節,前文方法的指導必不可少。正因為有了“漁”,所以這一環節的'展開較為順利。

課內外知識的有機結合,既是文字知識的延伸,也是拓寬學生視野的最有效途徑。必須突破當前以理解和鞏固文字學習為目的的狹隘作業觀,改變以文字內容和書面形式為主的作業模式,依據學生髮展的需要來設計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不要僅從作業後的結果看成效,還要從作業的過程看學生的其他方面的獲得。

可以指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文字,去閱讀,去參觀、訪問、查閱資料……達到課本資源與社會、自然等生成資源的整合,讓學生在體驗生活和觀察社會時發現並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同時重視觀察筆記(實驗筆記)、讀書筆記(包括讀後感)、日記(包括隨筆)、調查報告、編制學習小報、廣播記錄等多種作業形式的指導。教學中有這麼一個環節:要求學生收集交流世界奇觀。由於課前師生共同參與,因而學生的資料極其豐富,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國門之外的奇觀,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當然,在光鮮的背後,仍有許多須改進的地方。

1、 師的點評過於蒼白。這需要師較深的文學底蘊,須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充實。

2、 中差生的照顧不夠均勻

3、對知識的重構過程,師的認識還太淺薄,更多的還是為教而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實施教的過程。

“路漫漫兮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離好課的標準越來越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