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茶葉生產和貿易

來源:果殼範文吧 8K

如前所說,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代中期後,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和全國茶葉貿易,隨之空前蓬勃地展了起來。現據《膳夫經手錄》的記載,將唐代宣宗時我國茶葉產銷的情況,列如下表:

唐代的茶葉生產和貿易

唐宣宗年間茶葉產銷表

茶名 產地 茶葉特點 主要銷售區域 每年產銷數量 新安茶 蜀茶 羅蒙頂不遠 《茶經》劍南茶區 多而不精,只堪春時本地飲用 至他處芳香滋味不變 南走百越,北臨五湖(今太源流域) 穀雨後歲取數萬斤,散落東下 浮樑茶 蘄州茶、鄂州茶、至德茶 衡州茶 潭州茶、陽團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 建州大團 蒙頂茶 歙州、婺州、祁門、婺源方茶 饒州、歙州,江州一帶 包括鄂嶽、宣歙觀察使的部分地區 衡州 包括今長沙周圍和湘、鄂、川、黔接壤區域 建州 蒙頂山周圍歙州、婺州 味不長於蜀茶 方斤厚片 團餅而巨串 味短韻卑 狀類紫筍,味極苦 品居第一 制置精好 關西、山東 陳、蔡已北,幽、並已南 瀟湘至五嶺,更遠及交趾 唯本地及江陵、襄陽數十里食之 唯廣陵(今江蘇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 樑、宋、幽、並諸州 其於濟人,百倍於蜀茶 其收藏、榷稅、倍於浮樑 歲取十萬 歲出千萬斤 商賈所齎,數千裡不絕於道路

《膳夫經手錄》中,還錄述了一些有關名茶的情況,上表所列是當時全國茶葉的商品生產和貿易的基本概貌和流向。表中所有這些情況,有的形成已久,但多數如蒙頂茶的興起一樣,“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是以蒙頂前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主要還是唐代中期以後才風盛大起來的'。

唐代時我國各地的茶葉生產,都有較大發展,但是,如《封氏聞見記》所說:“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尤其是擅有與北方交通之便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的發展。具體來說,如上表所反映的江南鄂嶽觀察使、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的一些州縣,就尤有巨大發展。這裡不妨以江西和宣歙觀察使的有關茶史資料一說。

人們都很熟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對於嗜茶者和廣大茶葉工作者來說,對其中“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的茶事詩句,往往印象特別深刻。浮樑是現在江西的景德鎮,江口是指九江的長江口,茶商把妻子一人留在九江船上,自己帶著夥計一景德鎮去收購茶葉,這裡雖然未明確指出,但在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浮樑是當時東南的一個最大茶葉集散地,每年新茶上市,茶商競爭是多麼的激烈。這一點,也正好和《元和郡縣圖志》“浮樑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的說法相一致。對於《琵琶行》和《元和郡縣圖志》記述的上述情況,少數學者也有持懷疑態度的,認為景德鎮現在也沒有多少茶,唐代時如此興盛,令人難以置信。其實《元和郡縣圖志》“每歲出茶七百萬馱”和上面《膳夫經手錄》所說的“百位於蜀茶”的性質一樣,雖都帶有一定的形容成分,但大體上還是可靠的。浮樑出茶,並不是指浮樑一邑所產的茶,而是包括浮樑周圍的皖南、浙西甚至閩北一帶的茶葉在內。這一點,從劉津《婺源諸縣都制置新城記》中,多少可得到一點證明。其載:“大和中,以婺源、浮樑、祁門、德興四縣茶貨實多,兵甲且眾,甚殷戶口,素是奧區;其次樂平、千越,悉出厥利,總而籠榷,少助時用,於時轄此一方,隸彼四邑,乃升婺源為郡置,兵刑課稅,屬而理之。”大和是唐文宗李昂的年號。這條材料反映,不只浮樑銷售的茶葉,就是後來為課徵茶稅而設立的婺源郡,也都是“隸彼四邑”;茶貨和稅利,來自附近的四面八方。看了上述資料,如果說前面還有人對陸羽《茶經》“八之出”州之前的地名究竟是指道還是茶區有懷疑的話,那麼,通過上面所說的茶葉貿易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茶葉生產和經濟區域,對陸羽能夠提出茶區的觀點,也就應該不再懷疑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