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的文化內涵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7W

舞龍的文化內涵

舞龍的文化內涵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物,黃帝一統天下後,從各個氏族各自的圖騰動物身上取其某一部分,根據想象用熊頭、馬嘴、蛇體、鹿角、魚鱗、虎掌、鷹爪、蚩尤尾綜合而成的,稱黃龍,體現各部族融合、團結的象徵。並且黃帝憑藉神龍昇天,民間便把黃帝與龍視為一體。原始時期華夏各族盛行圖騰崇拜,軒轅一脈以龍為部族象徵,久而久之,國人都自以為是龍的傳人。

舞龍是遠古龍圖騰崇拜的遺存,其原始形態是人們排成逶迤的隊形,模仿龍的動作,舞動行進。這種活動稱為“舞雩”,含有祭龍、祈雨、祝禱年成等多項內涵,因古人的心目中,龍是主風雨、主穀物的神靈。《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因知這種活動在春秋時已經流行。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載有漢代舞龍祈雨之事,漢代畫像石上也有舞龍場景,可見漢代的`舞龍是先秦“舞雩”的發展。當代農村中的舞龍活動,率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主題,其民俗信仰與上古的“舞雩”仍舊是一脈相承的。

龍是中華始祖黃帝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的圖徽,是力量的化身,龍燈也就寓意著向黃帝“乞侗,希望自己的家裡出一個“龍子”!這樣,在各地的舞龍活動中,常有一些和“龍侗相關的程式、講究、說詞。

舞龍的風俗

“舞龍”也叫“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舞龍活動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衝雲端,時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舞龍的簡介

傳說,在很早以前,東海龍王得了病,腰痠心裡疼,渾身還發癢,特別難受。請遍了龍宮裡的龍醫,結果誰也沒有給它把病治好。龍母就讓龍王到民間探訪名醫。名醫有位名醫醫術高超,果然醫好龍王的玻作為答謝,龍王問其有何願望,名醫告訴龍王家鄉發大水的事情,希望龍王能改善這一情況。龍王爽快的答應,此後此地果然風調雨順。就這樣,每逢過年,人們都要做些大龍,敲著鼓,打著鑼,高高興興到街上去舞龍。以後,形成習慣,舞龍就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中國傳統以農業為主,農民對龍更具有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由於對自然現象缺乏瞭解,人們想象天空雲中和海中都有龍,而龍是管雨水的,舞龍是為祈禱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這樣,在一年之首的元月份,舞龍燈便包含了莊稼人美好的願望而長期流傳下來。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龍燈的種類也真不少,用稻草扎的是草龍,竹子扎的是篾龍,布縫的是布龍,還有用長板凳接起來的叫板凳龍。從顏色上看:有黃龍、赤龍舞龍燈、青龍等。舞龍的動作就更多了:雙龍戲珠、大龍捲小龍、小龍穿大龍、雙龍盤旋,又分又合,始終不打結。如今舞龍也登上國際舞臺,成為外國人眼中中國特有的文化,人們都在感嘆其表演壯觀之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