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5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物教案精選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明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2)描述染色質(染色體)的化學組成。

(3)說明細胞質與細胞核之間相互關聯和協調一致。

(4)概述細胞是一個有機統一整體。

2、技能目標:

(1)嘗試構建細胞核的結構模型。

(2)進行資料分析,提高思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1)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

(2)體驗科學研究工作的方法和過程。

(3)逐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理解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構建細胞核的結構模型。

三、教學方法

本節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法。以問題引發興趣,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為一體。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展示細胞圖片。

出示細胞核結構示意圖的投影片,新聞中常播:那麼在細胞這個國度中,誰是核心呢?是什麼控制著細胞的生命活動呢?比如:科學家們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動必定有某個藍圖,這個藍圖在哪裡呢?很自然,人們的目光集中在了細胞中的細胞核。

在本章的學習中,我們都是以真核細胞為例的,不考慮原核細胞。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細胞都有細胞核呢?(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篩管細胞)

那麼,細胞核是如何控制細胞的生命活動,也就是細胞核的功能是什麼呢?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資料分析部分,並展示在螢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實驗(參考多利羊)

核移植後長大的美西螈是什麼顏色?

可看出,美西螈的面板顏色由什麼決定?

2、蠑螈受精卵的橫縊實驗

用頭髮將蠑螈的受精卵橫縊為有核和無核的兩半,中間只有很少的細胞質相連。結果?

當分裂到16到32個細胞時,如果有一個細胞核擠到無核的一半,結果?結論?

3、變形蟲的切割實驗

4、傘藻嫁接實驗和傘藻核移植實驗

實驗過程。實驗結論?

通過這4個實驗我們可以總結出,細胞核有什麼功能?

細胞核有這樣重要的功能,必定會有與其相適應的結構。為什麼細胞核能成為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小組討論並繪出簡圖,細胞核可能具有怎樣的`結構才能完成這樣的生命活動?並說明理由。

展示細胞核電鏡照片及細胞核結構模式圖

歸納細胞核的結構

細胞核結構說明

細胞核結構中有一些需要進一步瞭解的問題。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細胞核內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關於染色質的問題分析

分解問題1:“染色質”與“DNA”的關係,染色質是不是就是DNA?

提供:染色質化學成分分析材料

分解問題2:染色質在細胞中是不是形態不變的?

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和動物體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能力目標

描述反饋調節機理。

探討動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反饋調節機理和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激素調節的例項分析。

三、教學策略

1、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

本節內容學生在國中生物課中已經學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新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分成二小組交流,進行知識的比較與歸納,然後再派代表全班彙報。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本節內容與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可體現以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背景,分析挖掘這些問題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體現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懷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時機體作出的反應分析,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學理念

追求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案例導課

1、展示課件PPT:快樂加減法一

憂愁、顧慮和悲觀,可以使人得病;積極、愉快、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可以戰勝疾病,也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羅.懷特博士是波士頓的心臟病專家,是五十年代最傑出的代表。保羅.懷特博士是波士頓的心臟病專家,是五十年代最傑出的代表。她是個年輕的母親,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一個愛酗酒、整天什麼也不幹的丈夫。這個女人得了可怕的風溼熱,整日臥病在床,就這樣維持了3年,醫生說最多還能維持一年,她的情緒極度低落。有一天,她的丈夫不知什麼原因離家出走,留下這個可憐的母親和兩個孩子,甚至一點生活費也沒有。但當懷特博士再去看她時,她很堅強地說:“懷特醫生,我一定要起床,我還要照顧、護養我的兩個孩子。”懷特博士安慰說:“親愛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儘快康復,可是你的心臟會受不了的。”不顧醫生的反對,年輕的母親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充滿著激情和興奮,下床開始工作了。

此時讓學生猜測年輕母親以後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學生各抒己見)

師:奇蹟出現了,這個堅強的母親卻意外地護養了兩個孩子八年,才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什麼力量使這個母親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展示PPT:快樂加減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師: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自強不息”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生活充滿信心,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堅強的意志,戰勝一切的勇氣,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就是----勝利者;你就是----快樂者。

再引出問題:剛才我們從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該案例,從生理學角度該怎麼解釋呢?

懷特博士解釋:他低估了ACTH這種荷爾蒙產生的生理作用,人類的情緒能刺激垂體,產生ACTH和正常荷爾蒙的可能性。因為在當時還不知道ACTH是什麼東西。

引出:ACTH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進入激素知識點。

環節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

師問:1、在國中我們學過的激素有哪些?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們各有什麼作用?

3、激素分泌異常時會引起什麼病變?

4、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各激素之間的關係引出內分泌腺的三個層次:下丘腦----垂體----被管理的某些內分泌腺

環節三:激素的反饋調節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1、結合例項分析:通過學生自述寒冷刺激時機體所作出的反應;說明激素對機體的調節機制;加深學生對反饋調節的理解。

2、結合比較分析;比較生長髮育過程中生長激素與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時的影響。歸納出:協同作用

結合馬拉松賽跑時血糖濃度的變化,分析血糖濃度的調節。歸納出:拮抗作用

學生分成二小組比較與歸納。然後再派代表全班彙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環節四:小結

師:再回到懷特博士的病例,請同學們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後,我運用心理學理論和反饋調節知識對材料做進一步分析總結。並說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永遠存在,關鍵是我們要以積極的情緒,快樂的心情看待“她”。其實這一事件讓我收穫很多,所以我們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樂加減法三:

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思考,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感覺,並且以什麼樣的.方式生存。------------張國清

最後祝大家:(展示PPT)

六、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反思

由於本節內容難度不大,並建立在國中生物學的基礎上,所以會有兩種可能,設計不好學生不感興趣,設計好可能會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激素的分泌,激素反過來也會調節人的生理,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嘗試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學。我參看了兩種生物版本,人教版舊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參照了浙江大學張國清博士著的《快樂加減法》一書的設計風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導、啟用、推動教學的手段,可發揮其點撥誘導、強化聯絡、深化認識的功能,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約翰.辛德勒編著的《情緒是健康的良藥》一書中懷特博士的病例創設情景教學,而這又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如果不注意調節人的情緒,就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影響身體健康。這種設計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興趣,加深知識映象,學生會輕鬆愉快地突破本節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快樂教學”和“快樂學習”。

2、教學過程反思

情景導課環節巧用了兩條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採用層層遞進的方法,使導課----新舊知識聯絡----新知識----結課環環相扣。從學生課堂的反應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感覺新穎,有些學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記下。課堂讓學生猜測年輕母親以後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時,他們都競相各抒己見;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積極主動地交流和彙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當講到最後一個環節,學生熱情高漲,以熱情的掌聲結束了該課。這說明時下的高中生很渴望這樣的課型;但由於備課和上課時間有限,這堂課還是未能盡情發揮,它的設計和安排還能更精妙。

3、教學效果反思

課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課堂滲透的形式體現,由於生物學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學的大膽嘗試,所以上完課後,我對兩個班的學生做了書面評估。

如“你對本節課內容的滿意程度怎樣”

A.不滿意B.一般C.較滿意D.很滿意

在四個選項中,選擇“較滿意人數”,甲班佔38.3%,乙班佔43.1%;選擇“很滿意”項的甲班佔46.8%,乙班佔26.2%,都高出了四個問題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覺得結合生物知識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怎樣”

A.不好B.一般C.好D.很好

在四個選項中,選擇“好”的甲班佔53.2%,乙班佔47.7%;選擇“很好”的甲班佔29.8%,乙班佔44.6%。都遠遠高出了四個問題的平均分25%。

一個學生甚至直接跟我說,“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節課”。因為這一堂課的教學,學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課,似乎有點苛刻,但是從另一層面看,現在大多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各種不同名義的心理諮詢室,但都形同虛設,真正落到實處的少,進入心理諮詢室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同時學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見,談及“心理”就誤認為有問題,所以望而止步。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出學生其實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很渴望這樣的課型,置於生物課中更能有理有據地令學生信服,從而實現自動調節,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維持身心健康。

如果該課有比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課堂更加精彩。是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時代的前進,老師也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與交流,不僅專業基本功紮實,而且要有心理學理論做支撐和不斷提高文科素養。老師的收穫將是教學的快樂和快樂地教學,生活的快樂和快樂地生活。這堂課我的確做了精心的設計,投入了時間,同時我也收穫了快樂,傳遞著快樂。這只是一個起點,前方路漫漫而修遠,吾將上下求索,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

高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分析

1.教學內容

處於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並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數。

2.教學物件分析

學生通過九年級、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於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於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資訊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匯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麼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麼?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鑑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麼選擇呢?

[提示3] 因變數是什麼?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麼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製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澱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衛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鑑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於變數、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定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鑑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捨,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後進一步探究] (5分鐘)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於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於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於大膽的猜想,又歸功於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麼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於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麼是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以及什麼是對照實驗,有利於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採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後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4

【學習目標】

1、舉例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2、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舉例說明大分子進出細胞的方式

3、通過滲透實驗說出細胞吸水或失水情況,指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異同點。

【重點難提示】

重點: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難點:滲透實驗

【學習展示】

一、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膜方式 (一)被動運輸

知識梳理閱讀教材P47後完成並記住下列內容

1、概念:物質梯度進出細胞,消耗細胞代謝釋放的能量的擴散。

2、擴散:由於物質而產生的物質現象,即一種物質從區域向區域遷移的過程。

3、型別 :

(1)簡單擴散(或自由擴散):分子質量相對或的物質,在不需要參與的情況下通過進出細胞的方式,如、、、、等的運輸。

(2)易化擴散(或協助擴散):需的參與,從區域到區域的擴散,如進入紅細胞。

4、動力:。

5、滲透:水分子從通過等結構向水分子區域的。簡單的說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過細胞膜等結構稱滲透。

(1) 動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與 失水

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吸水膨脹

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失水皺縮

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2)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與失水

(二)主動運輸

知識梳理閱讀教材P45後完成並記住下列內容

1、概念:物質梯度進出細胞,既需要膜上的參與,又需要消耗細胞代謝釋放的的運輸方式。[

2、舉例:植物根細胞對的吸收,、進入動物小腸絨毛上皮細胞。

3、意義:

(1)使活細胞主動選擇吸收,及時排出 和對細胞的物質,保證細胞的順利完成。

(2)體現了細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過,細胞選擇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過。如應用於人工腎的。

[思考討論]

1、簡單擴散和易化擴散有什麼異同?

2、畫圖表示主動運輸和簡單擴散、易化擴散有什麼異同?

3、低溫會影響物質的主動運輸嗎?為什麼?

4、將一張洋蔥鱗片葉放在某一濃度的蔗糖溶液中,製成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有3種狀態的細胞,如圖1-3,你認為這3個細胞在未發生上述情況之前,其細胞液的濃度依次是

A.A﹥B>CB.A

C.B>A>C D.B

●植物細胞壁是結構,即和其他物質均能通過。

①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吸水膨脹,但由於細胞壁的.保護和支援作用,因此觀察不到細胞明顯變化現象

②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 度,細胞失水皺縮,但由於細胞壁比細胞膜和細胞質收縮性小,因此會觀察到細胞壁和細胞膜之間分離的現象

③當外界溶液細胞質的濃度,細胞處於動態平衡,觀察不到細胞明顯變化現象

二、大分子或顆粒性物質進 出細胞膜方式

知識梳理閱讀教材P49後完成並記住下列內容

1、大分子或顆粒性物質主要通過作用進入細胞(簡稱胞吞);需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胞吞作用過程參見課本。例項:白細胞吞噬、變形蟲吞噬等。

2、大分子或顆粒性物質主要通過作用排出細胞外(簡稱 胞吐);需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胞吐作用過程參見課本。例項:分泌蛋白的產生等。

[思考討論]

閱讀教材P49“拓展探究”,歸納大分子出入細胞的方式與小分子出入的異同。

【知識小結】用簡略形式歸納本節內容

【交流思路】

【例1】物質進出細胞都要穿過細胞膜,不同的物質穿過細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兩圖表示在一定範圍內細胞膜外物質進入細胞膜內的兩種情況。據圖回答下列問 題:

(1)指出A、B所示的物質運輸方式,A是,B是。

(2)上述2種運輸方式中,哪一種加入呼吸抑制劑後曲線會發生變化?為什麼?

【例2】將人體血液置於9%的食鹽溶液中,一段時間後製成裝片,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發現血細胞呈現()。

A.質壁分離B.正常狀態C.細胞膜破裂D.細胞皺縮

【例3】在馬鈴薯中用打孔器取兩圓柱體塊P和Q,p放在蒸餾水中,Q放在與馬鈴薯細胞液等滲的鹽溶液中,1小時後測定處理的圓柱體是否與原來的孔剛好合適()。

A.P不合適,但Q剛好合適.B.P不合適,Q也不合適

c.P精確地合適,Q也精確地合適D.P精確地合適,但Q不精確地合適

高中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瞭解細胞學說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係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製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採髮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瞭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第一課時的`課後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複習在國中階段所瞭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複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製作臨時裝片並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並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麼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後,視野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為什麼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並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由於功能上的差異。

課後聯絡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並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並回答問題

製作臨時裝片並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並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課後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實驗課所繪製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匯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麼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髮菜、水華)水華對環境的影響和禁採髮菜的環保意義。

2. 形態:比較小,營養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後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麼?(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後練習3:根本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略)

比較兩種細胞的差異,討論並回答問題。(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細胞都有成型的細胞核,而大腸桿菌的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嘗試解釋細胞學說的內容

閱讀資料,討論問題並進行交流彙報。(1、例如科學發現是曲折,漫長的;2、主要是闡明瞭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對神創論有力的打擊等。

北京各區重點高中分班考試數學考察知識點總結

北京四中數學考察知識點: 高中學習方法

數論、方程、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平面解析幾何初步、圓錐曲線

人大附中數學考察知識點:

排列組合、數論、數列、不等式、平面幾何解析初步、圓錐曲線

海淀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式、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西城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式、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東城朝陽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式、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高中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並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區域性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實驗——蘿蔔條的軟硬對比

1、 浸在濃鹽水中的蘿蔔條;

2、 浸在清水中的蘿蔔條;

3、 新鮮的蘿蔔條。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擴散。觀察並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置疑

2、為什麼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2、滲透的結構基礎讀圖識圖複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為實驗設計鋪墊置疑

3、水分子通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麼結構或從什麼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並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小結:

設計實驗並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視訊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置疑4:聯絡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麼呢?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 小於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 大於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影象逐一分析學生總結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

思考題

1、 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麼現象?

2、 為什麼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

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製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麵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麵下降,黃瓜呈現膨脹並有酸甜味道,說明醃製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

教學反思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後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後聯絡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緻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醃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高中生物教案7

必修1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二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教學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體會建立模型是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

2、舉例說出細胞膜的選擇透性。

3、說出膜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說出植物細胞壁的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練把對照的方法運用到探究實驗的設計中。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三、教學方法:討論 探究實驗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新課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二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質膜的取材

質膜的成分和結構的探究

細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創設情景】多媒體展示細胞圖片: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細菌細胞,酵母菌,要求學生比較不同細胞的差異?

【實驗探究】驗證活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

【總結】活細胞吸收物質具有選擇性。活細胞的選擇性與細胞膜有關。

細胞膜又叫質膜,為細胞把守大門的任務,物質的進出由質膜掌控。質膜有允許某種物質透過的特性,稱為質膜對該物質的透性。

【講述】質膜為什麼有選擇透性,這應該與質膜的結構成分有密切關係,下面我們就來了解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提問】要分析質膜的成分,首先要分離出質膜,再做研究分析,那麼取哪一種細胞來分離質膜是最好的?為什麼?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紅細胞圖片,

【提問】用什麼方法可以獲得紅細胞的質膜?

【講述】

材料一:1895年,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進入細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結構示意圖:親水性頭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問】磷脂分子置於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r和delet用有機溶劑丙酮提取人的紅細胞膜中的脂質,並將它在空氣----水介面上展開時,這個單層分子的面積相當於原來細胞表面積的兩倍。該實驗結果能說明什麼問題?

【講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搖擺,使得整個磷脂分子能發生側向滑動,所以質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提問】質膜中除了含磷脂,還有其他成分嗎?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別於1931年和1935年發現細胞膜的表面張力顯著低於油--水介面的表面張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質成分時,表面張力則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錳酸鉀或 酸固定細胞時,電鏡超薄切片中細胞膜顯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條帶。

材料五:科學家將質膜冰凍,然後將其撕裂,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撕裂面上有許多顆粒。

【提問】綜合以上的結論,描述一下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講述】另外,質膜中還含有糖類等物質。

所以,質膜的結構特點:一定的流動性。

質膜的功能特性:選擇透性。

【提問】細胞壁的成分是什麼?作用是什麼? 學生思考、回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酵母菌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菌沒有完整細胞核,只有核區。

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其它都有細胞壁。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回答:人的紅細胞。因為該細胞成熟後只有質膜的膜結構,沒有細胞核和其它結構的膜,分離容易,便於取材。

加蒸餾水,讓紅細胞吸水漲破,經過離心提取較純淨的質膜。

結論:根據相似相溶性原理,細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質中的磷脂分子

學生討論回答。

頭部朝外,尾部朝內。

結論:質膜是由脂雙層組成,並不是一層脂質物質組成的。

結論:質膜中含有蛋白質。

結論:兩層蛋白質夾著中間的脂雙層。

結論:這些顆粒就是鑲嵌在脂雙層中的蛋白質。

質膜是由脂雙層和蛋白質構成的;脂雙層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質鑲嵌在其中。

答:植物細胞壁的成分是纖維素;作用是保護和支撐作用,相對質膜而言,細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學生查詢資料的能力。

課堂的引入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僅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協作學習的態度。

及時糾正錯誤,加深印象。

步步設疑,層層深入,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觀察。

七、板書: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1、質膜的取材

2、成分和結構

二、細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業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識別幾種細胞器形態

2、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3、說出細胞溶膠的功能。

4、簡述細胞器的協調配合。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胞器的形態,功能;細胞器的協調配合

三、教學方法

討論 探究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新課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三節 細胞質

細胞質的概念

細胞溶膠 【創設情景】多媒體展示細胞結構示意圖:

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和細胞壁的結構和功能,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質中各結構之間的聯絡。

【提問】什麼叫細胞質?

資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有些蛋白質是在細胞內合成後,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的,這類蛋白質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體等。科學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時,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3min後,被標記的'亮氨酸出現在附著有核糖體的內質網中;17min後,出現在高爾基體中;117min後,出現在靠近細胞膜內側的運輸蛋白質的囊泡中,以及釋放到細胞外的分泌物中。

【總結】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各細胞器就是各個車間,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協作,共同完成細胞的功能。

【提問】在分析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必須先將各細胞器分離出來再加以分析,那麼用什麼方法分離各細胞器呢?

【講述】分離得到各種細胞器後,下面我們就瞭解一下各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線粒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聯絡線粒體的功能,猜猜心肌細胞與腹肌細胞相比,二者線粒體的數量上應該有沒有區別?

飛翔鳥類胸肌細胞中線粒體比不飛翔鳥類的多,運動員肌細胞線粒體的數量比缺乏鍛鍊的多,為什麼?

生長旺盛的細胞或生理功能活躍的細胞中線粒體居多,如肝細胞中多達20xx個,一般細胞中為幾十個至幾百個。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什麼叫質體?葉綠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內質網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核糖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高爾基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液泡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閱讀課本,思考中心體的分佈,形態,結構,功能?

【提問】各細胞器之間的液體部分叫什麼?

【小結】我們來總結一下各細胞器的膜層數,基本結構和功能。

學生思考、回答:

細胞質是細胞膜包被的細胞內的大部分物質

成分:有各種細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動著的液體組成.

細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等。無膜包被,如中心體、核糖體等。

他們共同完成細胞的功能。

差速離心法

學生回答:

分佈:動植物細胞

形態:顆粒狀或短桿狀

結構:雙層膜:內膜摺疊成嵴;基質,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細胞有氧呼吸的場所(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95%能量)

質體分為白色體和有色體。白色體是貯存脂質和澱粉的,存在於不見光的細胞中;有色體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葉綠體。

形態分佈:在很多植物細胞內,呈橢球形、球形,

結構:雙層膜;基粒:由囊狀結構堆疊而成;

基質: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場所

共性:雙膜、DNA、能量轉換站

分佈: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

形態:由單層膜連線而成的網狀結構

功能:蛋白質、脂質合成和加工的車間

分佈:附著在內質網上,遊離在細胞質基質

形態:橢球形粒狀小體(無膜結構)

組成:RNA和蛋白質

功能: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分佈: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

形態:扁平囊狀結構和小泡

功能: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傳送站”

分佈:植物細胞

形態:泡狀結構;細胞液有糖類、無機鹽、色素、和蛋白質有機酸和鹼

功能:調節細胞的內環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濃度,可以是細胞保持膨脹狀態

形態:由兩個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圍物質構成,不具有膜。

分佈:總是位於核附近的細胞質中。

功能: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細胞質中除細胞器以外的液體部分稱為細胞溶膠

含有多種酶,是多種代謝活動的場所

七、板書: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三節 細胞質

分佈 形態 結構 功能

線粒體

質體

內質網和核糖體

高爾基體

液泡

中心體

細胞溶膠

八、典型作業設計

請連線各細胞器及其功能:

線粒體 葉綠體

功能

分佈

葉綠素

存在位置

酶的位置

相同點 雙層膜,核酸

線粒體

葉綠體

內質網

液 泡

高爾基體

中心體

核糖體

細胞核 ①蛋白質的加工運輸,脂質合成的場所

②維持細胞形態,調節滲透壓

③細胞中的物質轉運系統

④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⑤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⑥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⑦與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⑧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細胞器歸類:

歸類條件 (成分) 相關的細胞器 歸類條件(功能) 相關的細胞器

雙層膜結構的 能產生ATP的

含有核酸的細胞器 與主動轉運有關的

含有色素的細胞器 與分泌蛋白有關的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概念關係圖) (生物膜面積的變化情況)

高中生物教案9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主要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複製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麼?

提示:主要是DNA。

三、菸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麼?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係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麼,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複製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資訊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後還能繼續複製,並且能遺傳給後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例項,討論、分析濫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採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並通過瀏覽網站資料 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瞭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 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於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後,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黴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黴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例項,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後,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並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黴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黴素的分子是 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並提出自己的認識 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例項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 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黴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 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 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佈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

高中生物教案11

染色體變異

【摘要】通過“問題——情境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的熱情,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關鍵詞】染色體變異問題——情境式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於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第3節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絡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B、通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絡。3)情感目標:A、瞭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B、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教學難點:A、染色體組的概念。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絡。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二、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四、教學程式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啟用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並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症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樑、皮紋改變,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後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為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為什麼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麼嚴重的後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2。出示目標,自學交流。

多媒體展示目標: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多媒體展示如下資料:

A、人的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患貓叫綜合徵。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複,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為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蔔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型別?染色體變異有什麼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為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為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麼,什麼叫染色體組?

多媒體演示:雌雄果蠅減數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資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多媒體展示果蠅通過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圖示

讓學生據圖分析並思考: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麼特點?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並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於組織教學又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於學生接受。

(3)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我們在國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峰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係。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五、教後反思

對於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知識,學生不太瞭解,但是,無子西瓜、多倍體草莓等,學生並不陌生。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概念的學習;並提醒學生,儘管大多數染色體變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數變異是有利的。而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為複雜,直接講述學生難以理解其實質,可從具體例項,如:果蠅的染色體分析,創設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認識,效果不錯。在教學中以愛心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親其師,並信其道”,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教材內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細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中第三節的內容。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點講述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三大部分內容,為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等內容緊密聯絡,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細胞呼吸是一個微觀的化學反應過程,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把細胞呼吸的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提出並解決疑惑,敏銳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本節課所揭示的細胞呼吸的本質,使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遷移應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培養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資料和圖片閱讀。

思考討論,問題探究等活動,培養提取資訊和分析資訊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通過聯絡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生命科學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教學難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質。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匯入新課(2min)

由上節課內容的回顧引導學生記憶探究實驗的相關結果;使學生對細胞呼吸有總體的認識:

①回顧細胞呼吸的概念。②上節課的探究實驗得知細胞呼吸分為兩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對於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有氧呼吸是細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二)學習新課(36min)

1、有氧呼吸(17min)

(1)讓學生快速閱讀P93~94有氧呼吸部分。(2min)

(2)教師做出下列總結:(4min)

①有氧呼吸的順利進行需要有氧的參與。②作為生物體內的代謝反應,還需要有酶的參與。(提示:本章第一節內容)③在前面學習細胞器的時還了解到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提問:從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出發,線粒體的`哪些結構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線粒體為什麼被稱為細胞的“動力車間”,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呢?

ppt展示線粒體結構示意圖,標示出各部分結構名稱。說明線粒體基質與內膜上分佈著有氧呼吸相關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動畫展示並講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7min)

第一階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發生在細胞質的基質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脫氫氧化成兩分子丙酮酸,脫下少量的氫[H],釋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儲存在ATP中。

第二階段:丙酮酸的徹底分解(發生線上粒體基質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兩分子丙酮酸氧化脫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釋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儲存在ATP中。

第三階段:[H]和氧結合生成水,釋放大量能量(發生線上粒體內膜上)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兩階段產生的[H],與氧氣結合生成水,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較多的ATP。列出每個過程的反應方程應式,強調[H]的寫法,講解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階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由三個階段的反應方程式推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請學生上臺寫出反應式,並修正講解。(1min)

(4)教師做小總結:(4min)

根據有氧呼吸的過程可知: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需要消耗6mol氧氣和6mol水,將產生12mol水和6mol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38molATP。

其表示式為:C6H12O6+6H2O+6O26CO2+12H20+能量

通過表格比較三個階段,它們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之處呢?

共同點:都需要酶的參與;不同點:從反應場所,反應物,生成物,放能四個方面進行比較。

強調:①反應場所從細胞質到線粒體中,又從線粒體基質到線粒體內膜上的區別。②第三階段產生大量能量,與氧氣參與反應有關。③各階段的反應物與產物之間的聯絡:第一階段產生的丙酮酸參與第二階段的反應;第一、二階段的反應產物[H]作為第三階段的反應物參與反應。

2、無氧呼吸(7min)

(1)讓學生快速閱讀P94~95有氧呼吸部分。(1min)

(2)播放ppt及Flash動畫展示並講解有氧呼吸的兩個階段:(3min)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

過程:①無氧呼吸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相同;②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不徹底,而有氧呼吸丙酮酸被徹底分解。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根據產物的不同分為——乳酸發酵和酒精發酵。

板書兩種無氧呼吸的反應表示式:

①乳酸發酵: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②酒精發酵:C6H12O62C2H5OH+CO2+少量能量

(3)引導學生參考有氧呼吸的概念歸納得出無氧呼吸的概念,並試著標出關鍵詞。(3min)

特點:不需O2;有機物分解不徹底;放能少。

瞭解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196.65KJ),與有氧呼吸(2870KJ)相比較少。

提問:與有氧呼吸相比,同樣是分解葡萄糖,為什麼無氧呼吸只能夠釋放少量能量?

答: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不徹底,大部分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因此只釋放出少量能量。

3、細胞呼吸原理及運用(7min)

(1)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5min)

ppt出示並填寫相應表格,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揭示細胞呼吸的本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構建知識框架,通過箭頭表明細胞呼吸的兩種型別及其產物,分析得出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5min)

(3)運用細胞呼吸原理,分析生產實踐中的現象。介紹細胞呼吸原理常常運用的幾個領域。(2min)

①發酵技術:釀酒等;②農業生產:晒田等;③糧食儲藏和果蔬保鮮:低溫儲藏等。

(三)佈置課下作業(2min)

完成P96頁習題,嘗試把歸納所學知識,畫成表格或概念圖。

高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於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祕,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展示細胞分裂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麼變化?是通過什麼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分裂。)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麼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麼意義?匯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永續性的.變化,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後的狀態,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麼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著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著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說明細胞分化有什麼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於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於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於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麼?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型別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以必修第一冊中《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和第二冊中《遺傳的基本規律》為基礎,從學生感興趣的人類遺傳病引入,討論:紅綠色盲和抗維生素D佝僂病這兩種遺傳病為什麼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聯絡,為什麼在遺傳表現上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伴性遺傳有什麼特點。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其它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紅綠色盲的調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提出假設、設法求證的科學探究能力。

(3)能夠推理出紅綠色盲遺傳的規律,提高縝密的思維能力。

2.能力目標

(1)探索伴性遺傳方式的本質規律,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應用人類遺傳學研究中生物統計的方法。

(2)通過分工推理出紅綠色盲遺傳的規律,提高善於與他人合作與溝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伴性遺傳的故事激發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

(2)通過探究過程的體驗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3)如何面對伴性遺傳疾病,培養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融入生命教育。

(4)喚起發現人類遺傳病、探索遺傳病治療方法的社會責任。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伴性遺傳的特點

2、難點: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遺傳的規律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學過減數分裂和基因與染色體的關係,已經掌握基因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通過紅綠色盲的調查活動及結合課堂的探究活動,對伴性遺傳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

五、教學方法

採用探究、討論模式結合、啟發誘導、設問答疑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指導學生調查人群中色盲症的發病情況和規律。指導學生通過網路等途徑尋找資料與自己調查資料加以比較。讓學生調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況。分析調查資料可能與資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絡。該項準備工作可以使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與伴性遺傳有關的紅綠色盲問題進行調查、討論和學習,通過調查發現問題“在人群中男女發病率不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到觀察、分析的積極心理活動狀態,使教學中紅綠色盲探究活動更能順利開展。但其中難點是學生調查情況不可估計,教師要在課前先作好相應培訓與準備工作。如教會學生設計記錄表格,有關遺傳病發病率的計算方法。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學習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匯入

新課

新課

講授

1、色盲症的發現

講述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發現色盲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小故事,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

提問學生

介紹色盲知識:就是不能辨別色彩,即辨色能力喪失。紅綠色盲是一種常見的人類遺傳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區分紅色和綠色。

2、課件顯示紅綠色盲檢查圖

設疑:紅綠色盲是怎麼遺傳的呢?

匯入新課:伴性遺傳。理解概念。

一、伴性遺傳的特點及常見事例

1、 特點: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與性別相聯絡。

2、常見實事例:(1)人類遺傳病:人類紅綠色盲、血友病等。

(2)果蠅:眼色等。

二:人類紅綠色盲症

1、色盲遺傳家系圖譜分析

課件顯示紅綠色盲家系遺傳圖譜,認識系譜,分析圖譜,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 :

(1)對“資料分析”的兩個討論題進行討論。

(2)總結伴性遺傳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寫學案中相關內容。

2、課件顯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的圖表,引導學生填寫

根據遺傳圖解,寫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並推測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們來畫一畫他們的遺傳圖解(這裡難度較大,教師可先作示範)!Ⅰ-1與Ⅰ-2。

結論:生下的孩子無論是男是女,視覺都表現正常,沒有色盲。可是,他們的女兒卻都是攜帶者。

Ⅱ-3與Ⅱ-4(緊接上面的圖解板書圖解)

課件顯示鞏固練習,提問學生

3、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婚配型別並回答,然後總結給出正確答案。

4、強調遺傳圖解的書寫格式,在課件上邊引導學生回答邊演示兩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

5、通過遺傳圖解引導學生總結色盲遺傳的特點,得出“交叉遺傳”的結論。

6、課件顯示鞏固聯絡,提問學生(教師可稍作引導)。

三、抗維生素D佝僂病

1、基因位置

2、遺傳特點

四、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根據雛雞的羽毛特徵來區分雌性和雄性

知識拓展:歸納伴性遺傳的方式和特點

[1] 伴Y遺傳:

(1)特點:①致病基因只位於Y染色體上,無顯隱之分,患者後代中男性全為患者,患者全為男性,女性全為正常,正常的全為女性。簡記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具有世代連續性。也稱限雄遺傳,簡記為“父傳子,子傳孫”。

(2)例項:人類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希普圖

[2] 伴X顯性遺傳:

(1)特點:①具有連續遺傳現象 ②患者中 性多於 性 ③男患者的母親及女兒一定為患者,簡記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親及兒子一定正常,簡記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例項:抗維生素D佝僂病,鐘擺型眼球震顫。

(3)典型系譜圖

[3] 伴X隱性遺傳

(1)特點:①具有隔代交叉遺傳現象。②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③女患者的父親及女兒一定是患者,簡記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親及女兒一定正常,簡記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親及女兒至少有一個致病基因。

(1) 例項:人類紅綠色盲、血友病、果蠅的眼色遺傳。

典型系譜圖

歸納:人類伴性遺傳病判定口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聽講、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回答

學生看圖識別,進行自我色盲檢測。

填學案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填寫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在學案上練習寫遺傳圖解

黑板練寫

思考回答

學生觀察、討論

學生聆聽

學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學案

理解各種伴性遺傳的特點,記住常見例項

運用所學知識判斷遺傳方式

道爾頓發現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體驗本節課的情感目標。認同道爾頓勇於承認自己是色盲患者,並將自己的發現公之於眾的獻身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

通過辨認、識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設疑激發學生思考,便於新課的講授。

探究、討論模式結合:通過家系遺傳圖譜分析遺傳現象→ 提出問題 →討論問題 → 提出依據釋疑 → 結論,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通過問題推進的辦法提高學生質疑、假設、探究的能力,體現本節的能力目標。

以學生為主體,肯定學生的能力,引發繼續學習的興趣。

講練結合,鞏固所學知識。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落實本節課的能力目標。

遺傳圖解的書寫格式是教學重點,在上一章已經學習過,通過學生回答既回顧所學知識,又可聯絡遺傳的基本規律等知識,使學生認識到伴性遺傳也遵循遺傳的基本規律。

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通過講練結合落實學生的遺傳圖解的書寫能力,解決學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過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歸納伴性遺傳的方式和特點,運用所學知識判斷遺傳方式,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知識點及聯絡,強調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學生呼應

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

鞏固練習

(1)一男孩是紅綠色盲患者,他的父親、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紅綠色盲患者,但他的母親、祖母、外祖母色覺都正常。該男孩色盲基因的傳遞來源是( A )

A.外祖父→母親→男孩

B.外祖母→母親→男孩

C.祖父→父親→男孩

D.祖母→父親→男孩

(2)一男孩是紅綠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該男孩色盲基因的傳遞來源是( B )

A.外祖父→母親→男孩

B.外祖母→母親→男孩

C.祖父→父親→男孩

D.祖母→父親→男孩

學生演練,並回答

鞏固所學知識點。

課後作業

見學案

學生練習

鞏固所學知識

九、板書設計

一、伴性遺傳的特點及常見事例

二、人類紅綠色盲症

三、抗維生素D佝僂病

四、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拓展延伸:伴性遺傳的方式、特點及運用

十、教學反思

對“伴性遺傳”的教學設計中,不僅僅將教學目標定位於讓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的傳遞規律上,應該多引導學生問一些“為什麼”,把教材中很多是結論性內容,通過問題推進的辦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可以融合資料收集、遺傳病的調查、判斷及推理,假設和論證、討論、遺傳圖譜書寫和遺傳概率計算,完成新課標確定的操作技能、資訊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三個方面的能力目標。改變過去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腦、樂於探究、勇於創新、善於合作交流的新型學習方式。

高中生物教案15

教學目的

1.減數分裂的概念(D:應用)。

2.精子的形成過程(D:應用)。

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精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用具

CAI軟體:哺乳動物暈丸示意圖;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圖解;同源染色體和四分體形成圖解。

教學方法

講述、討論與啟發、提問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一)減數分裂的概念

範圍

概念

結果

(二)精子的形成過程

1.形成部位:(精巢)的曲細精管中精原細胞(原始生殖細胞)—→精子(成熟的生殖細胞)

2.形成過程

(1)同源染色體:

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2)聯會: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

(3)四分體:聯會後的每對染色體會有4條染色單體。引言:大家知道,生物體生長、發育、生殖和遺傳的基礎是細胞增殖。

提問:細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

(回答:略)

講述:對,在前面我們曾經學習過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今天我們學習第三種分裂方式——減數分裂。

提問:在講述新課以前,我們先回憶一下有絲分裂前後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是如何變化的?有什麼意義?

(回答:略。)

講述:有絲分裂可以保持細胞分裂前後染色體數目恆定不變。那麼,在形成有性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時,細胞是怎樣分裂的呢?下面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討論:

1.如下所示,假設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是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完成,生物體下一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如何變化?

2.要保持生物體前後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恆定,闡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講述:如果精子或卵細胞內的染色體只有正常體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一半,那問題便迎刃而解。事實是怎樣的嗎?

1883年比利時學者耐登在研究馬蛔蟲受精作用時觀察到:精子和卵細胞中含有數目相同的染色體,這些染色體通過受精作用傳給後代。根據這一發現,生物學家推測,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中的一半。否則生物每繁殖一代,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會增加一倍。這和我們考慮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一致的。既然在形成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時,染色體數目要減少一半,如何減少,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了。首先我們應對減數分裂的概念有所瞭解。

減數分裂的概念(教師主要講述以下三點):

範圍: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概念:在整個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複製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少了一半。

講述:下面我們以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為例,具體學習減數分裂的過程。

(1)精子的形成部位:精巢的曲細精管中。

(CAI課件顯示哺乳動物精巢示意圖,曲細精管處閃爍3次。)

講述:曲細精管中含有大量的原始生殖細胞,也就是精原細胞。每個精原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都與體細胞的相同。當雄性動物性成熟後,精巢裡的一部分精原細胞就開始進行減數分裂,經過減數分裂以後,精原細胞就形成了成熟的生殖細胞——精子。下面我們看一看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

(2)精子的形成過程:

(CAI軟體動態顯示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

講述:大家先看兩遍減數分裂的過程,建立一些感性認識,在我們具體學習減數分裂過程前,先講述幾個概念。

講述:像受精卵細胞中兩條稍大一些的染色體,它們形狀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條淺色的表示來自精子,即父方,另一條黑色的表示來自卵細胞,即母方,這兩條染色體叫做一對同源染色體。圖中所示的'受精卵中有兩對同源染色體。

討論:精子和卵細胞中有同源染色體嗎?為什麼?

講述: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聯會結果就形成了四分體,即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4條染色單體。

講述:在學習了上述概念的基礎上,我們來看看精子是如何形成的。

(CAI軟體示精子的形成過程;略。)

講述:精子是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後形成的。精原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連續進行了兩次分裂。在第一次分裂間期,精原細胞中的染色體經過複製,縮短變粗,染色體複製以後,細胞就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初級精母細胞中的染色體經過聯會,形成四分體,細胞進行第一次分裂。

在細胞分裂的同時,細胞內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結果一個初級精母細胞便分裂成兩個次級精母細胞,而此時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也減少了一半,細胞內不再存在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一次分裂結束。

減數第二次分裂是從次級精母細胞開始的,細胞未經染色體的複製,直接進入第二次分裂。在細胞第二次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和前面所學的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非常相似,細胞內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這一位置後,接著進行分裂,於是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分別移向細胞兩極。與此同時,細胞分裂,結果生成了精子細胞。精子細胞經過變形後成為精子,兩個次級精母細胞最後生成了四個精子,減數分裂結束。

總結提問:

1.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後,形成的細胞叫什麼?

減分I間期

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

2.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的結果,各生成了什麼細胞?

減分I

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

減分II

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

3.精子中的染色體數目比精原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少了一半,是由兩次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決定的?減數第一次分裂

4.為什麼說減數分裂是特殊的有絲分裂?

其特殊性表現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有同源染色體配對,同源染色體分離等複雜的染色體行為變化,在完成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染色體數目減半;而減數第二次分裂,染色體行為變化與有絲分裂相似。因此,減數分裂是特殊形式的有絲分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