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1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儘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並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巨集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於學生用全域性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組和其他模組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於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並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於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絡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瀰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國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並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於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為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禦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由於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徵?人類發育的起點是從什麼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育長大是由於細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於學生從微觀到巨集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係。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群和群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群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隻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係,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儘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於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樑。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髮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群應為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隻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

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

(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為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

(2)種群層次;

(3)群落層次。

拓展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儘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著人工製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製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高中生物教案2

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探究一的實驗設計思路,設計出一組呈梯度的pH環境,以研究不同的pH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能否根據數學的函式思想,繪出H2O2酶作用速率與pH之間關係的函式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式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pH範圍;並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pH;在最適pH範圍內,隨著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pH範圍後,隨著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並最終導致酶失去活性;過酸與過鹼對酶活性的破壞都不可以被恢復。

如人體內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適pH範圍是1.5~2.2之間,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適的pH範圍是8.0~9.0。

探究三:酶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實驗假設

酶濃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範圍內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濃度範圍以後,再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

實驗器材

燒杯、試管、量筒、乾酵母菌、過氧化氫、蒸餾水等。

實驗步驟

①取一定量的酵母菌配製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與燒杯)將上述鮮酵母菌溶液分別配製成稀釋10倍、100倍、100倍、1 000倍的酵母菌稀釋液;另取4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用量筒各量取3 mL的過氧化氫溶液,分別加入上述4支試管。

②將酵母菌稀釋液分別加入上述4支試管,觀察試管中氣泡逸出的速率與氣泡的大小。

實驗資料與分析

1 2 3 4

加入酵母菌稀釋液後氣泡逸出的速率 ++++ +++ ++ +

資料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 +++ ++ +

關於實驗資料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酵母菌稀釋液後氣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氣泡越大,直接表明過氧化氫被分解得越多,間接證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能否根據數學的函式思想,繪出H2O2酶作用速率與酶濃度之間關係的函式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式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具體來說,在底物濃度一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範圍內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濃度超過一定的範圍以後,再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這主要與反應容器中底物濃度的限制、產物濃度的抑制等因素有關。

探究四:底物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探究三的實驗設計思路,設計出一組呈濃度梯度的過氧化氫溶液環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學生探究:進行相關的實驗並進行資料分析。並畫出底物濃度與酶作用速率關係的函式圖。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範圍內增加底物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範圍以後,再增加底物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這主要與反應容器中酶濃度的限制、產物濃度的抑制等因素有關。

那麼,反應產物的濃度對實驗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響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從化學平衡的角度來分析問題。

反應產物對實驗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隨著反應產物濃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顯。

課堂小結

酶促反應的速率受到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單單考慮一種因素而忽略另一種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種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變數。

引導學生閱讀“放眼社會”的“酶與疾病”,讓學生了解酶和疾病的關係,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變化而導致疾病的產生、酶在診斷和治療疾病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體內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收集社會生活中,尤其是醫療衛生事業中有關酶的應用的例子。

用作輔助消化劑的多酶片,含有澱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儘管胃內酸度較高,不適合大多數酶發揮作用,但人們可以將某些酶製劑做成腸溶劑型,如糖衣片和膠囊等,讓酶到達腸內後再被釋放出來發揮作用,從而治療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等症。

學生活動:閱讀“酶與疾病”,並利用網路、圖書館、報刊等途徑,通過資料收集與整理、實地走訪與考察等多種方法,寫出一篇有關“酶與疾病”的調查報告。

板書設計

3.酶促反應

4.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1)溫度

(2)pH

(3)酶的濃度

(4)底物濃度

活動與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進入小腸後是否能發揮活性”的活動建議: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在過酸或過鹼的環境下酶的活性都會喪失。在活性範圍內,酶的活性隨著pH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由於人體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細胞分泌產生,並在胃中催化蛋白質分解的反應,然後隨食糜進入小腸,這時pH由2.0變成7.8,對胃蛋白酶的活性產生了影響。

實驗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塊,鹽酸,NaOH,pH試紙等。

實驗步驟:

(1)配製pH=2.0和pH=7.8的液體;

(2)在兩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體;

(3)加入兩塊相同形狀的等重量的精肉塊;

(4)向兩試管中同時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時觀察,記錄;

(6)分析得出結論。

高中生物教案3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

1.濃度較高的以及過酸過鹼或溫度過高過低的情況都無法正常生存?

2.為什麼細胞外液適宜於細胞的生存?何為滲透壓?為什麼細胞外液的滲透壓能夠維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漿的pH為多少?為什麼血漿的pH能夠保持穩定?

4.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穩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源於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漿pH為__________,其穩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通過觀察課本P5圖1-3思考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是如何進行的?而結合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思考內環境與外界環境之間是如何進行物質交換的?

細胞與內環境之間__________進行物質交換。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__________的參與,同時,細胞與內環境之間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題精析

〖例1〗酷暑季節,室外工作的工人應多喝()A、鹽汽水B、核酸型飲料C、蛋白型飲料D、純淨水

解析:酷暑季節,由於天氣炎熱,室外作業的人出汗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時,也排出了一部分無機鹽,使體內無機鹽的含量降低,為了維持體內鹽代謝的平衡,故室外作業的人應該多飲淡鹽水,以補充喪失的'鹽分。答案:A

〖例2〗班氏絲蟲寄生在人體淋巴管內後,常造成人體下肢腫脹,這是由於()A.細胞將不能接受氨基酸B.組織間隙積聚液體C.不能消化脂肪

D.組織內葡萄糖濃度升高

解析:班氏絲蟲是我國常見的絲蟲病病原體,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現為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晚期則出現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腫脹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後,組織液中的蛋白質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質積聚在組織液中,是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不斷升高,組織液的生成增多,使組織間隙積聚液體,造成人體下肢腫脹。答案:B【自我診斷】

●.基礎題

1.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項不是由人體內環境成分明顯變化引起的病症()A.浮腫B.手足抽搐C.貧血D.尿毒症

3.正常情況下,動物組織細胞從組織液中吸收氧氣的數量主要取決於()A.組織液中氧氣的濃度B.細胞膜上氧氣載體的數量C.細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D.細胞中ATP的數量4.下列物質中,可在血漿中找到的有()A.甲狀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質B.氨基酸、麥芽糖、二氧化碳、鈉離子C.蛋白酶、鈣離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膽固醇

5.人體內環境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才能保證組織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下列各項生理活動中,與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無直接關係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運輸養料和廢物D.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6.在下列物質中,不參與人體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A.血紅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漿中水的來源是()

A.組織液B.消化道、組織液、淋巴C.淋巴和組織液D.消化道和組織液

8.血細胞、肌細胞,和淋巴細胞所處的內環境依次是:()A.血漿、體液和體液B.血液、體液和淋巴C.血漿、組織液和淋巴D.血液、細胞外液和體液

9.人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產生了大量的乳酸。請回答下列的問題:

(1)乳酸進入血液後,會與血液中的H2CO3/NaHCO3這對緩衝物質中的NaHCO3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這一反應會使乳酸原有的電離平衡發生什麼變化?

(2)這些變化具有什麼生理意義?你做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什麼?

高中生物教案4

知識精華

來 源 排 出 調 節

水的平衡和調節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 由腎、面板、大腸排出 神經調節、激素調節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

主要來自食鹽 主要經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 醛固酮(鹽皮質激素)調節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

食物 主要經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 醛固酮調節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於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病(劇烈嘔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於水、鹽調節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並且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冷等症;要緩解以上症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 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 D、輸入醛固酮。

解析:題意中出現的症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 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 )

A、 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 來自飲水,食物和由面板排出。

C、 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 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 離子態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細胞結構物之一。

B、 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 維持細胞的形態。

D、 調節細胞內的PH值。

3、 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 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 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 調節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腎上腺素 D、甲狀腺素。

5、 下列僅屬於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 )

A、腎排出 B、大腸排出 C、面板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 )

A、滲透壓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漿滲透壓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簡答題:

7、 下圖為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鹹的食物時,通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 促進( ) 和( ) 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 ) 和( ) 對 的重吸收和對 的分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3)通過顯微鏡檢查發現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 。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 ) 提供,產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帶 走。

自我評價答案

一、 選擇題:

1、A 2、A;3、C;4、B;5、D;6、A。

二、 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2、腎上腺 醛固酮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鈉 鉀

3、提供能量,有利於納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 3 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3 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的

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建議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改為探索性實驗,安排在講課之前,或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並不大,但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還原糖、脂肪、蛋白質3類有機物的鑑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3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並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鑑定”實驗中,當每組兩個學生中的一個製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鑑定”實驗中,一個學生製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除錯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兩個實驗時,一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後一個實驗的操作。

3.關於鑑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並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衝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於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4.做鑑定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鑑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鑑定後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後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三、參考資料

還原糖的鑑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遊離醛基或遊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遊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鑑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配製而成,二者混合後,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澱。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澱,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鑑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澱)。

蛋白質的鑑定原理 鑑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在鹼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於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用於鑑定還原糖的實驗材料準備植物組織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但必須加以選擇。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後,合成為澱粉,暫時儲藏在葉子內,因此最好不用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鳶尾,並不將光合作用的初始產物轉變為澱粉,因此葉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由於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於鑑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掩蓋作用,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因此,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

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還原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於白色的,如蘋果和梨的果實。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蔔。

用於鑑定脂肪的實驗材料 準備實驗材料最好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如花生種子(取其子葉)。供實驗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3~4 h。浸泡時間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鑑定脂肪的實驗,教師可根據本地區的情況選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蘇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橘黃色,蘇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紅色。因蘇丹Ⅳ染液與脂肪的親和力比較強,所以,染色的時間應比較短,一般為1 min左右。用於鑑定蛋白質的實驗材料準備 實驗材料最好選用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種子,動物材料常用的是雞蛋(卵白)。如用大豆種子,必須提前浸泡1~2 d,這樣容易研磨成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採用現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漿,豆漿可以購買,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機制取。利用豆漿作實驗材料,可以節約實驗時間。

如果用稀釋的卵白作實驗材料,效果會更好。

斐林試劑的配製

甲液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

乙液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

使用時臨時配製,將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後立即使用。

蘇丹Ⅲ溶液的配製 稱取0.1 g蘇丹Ⅲ乾粉,溶於100 mL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後再使用。

蘇丹Ⅳ溶液的配製 稱取0.1 g蘇丹Ⅳ乾粉,溶於50 mL丙酮中,再加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後即可使用。

雙縮脲試劑的配製 取10 g氫氧化鈉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後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籤,寫上試劑A。

取1 g硫酸銅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後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藍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籤,寫上試劑B。

高中生物教案6

第一章走進細胞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舉例說明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基礎上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過程與方法:1.在資料分析中,進一步掌握歸納總結的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1.認同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教學重點: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

一、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資料一:單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資料二: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是通過細胞體現的。資料三

:人的學習等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

資料四:生物體的某一種細胞受到損害,也會影響該種生物的生命活動。小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高中生物教案7

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的呼吸細胞的增殖染色體變異人的視覺和聽覺

細胞的基本結構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學習了高倍鏡的使用及本章第一節的有關細胞膜的知識以後,再進行本節內容的學習,就有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線粒體較小,在高倍鏡下,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較難觀察到,所以教師要準備好示範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2、能力目標

通過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佈。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有利於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②製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籤,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製作:製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資訊量有限制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1)放映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

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麼樣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複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稱為細胞器。

①觀看動畫片;

②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

③學生傾聽,並參與交流。

①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②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1)教師先引導學生製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然後依次討論與交流:

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

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佈和形態。

②植物的葉子為什麼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佈和形態。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佈於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於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綠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佈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①學生動手製作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

②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

③展開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交流等活動;

④傾聽總結,並參與交流。

①學生對微小的細胞總有一種神祕感,通過親自觀察細胞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②訓練了學生製做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③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內的分佈和形態;

④對微觀世界的細胞有了初步的認識。

細胞的呼吸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理解)

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並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理解)

【技能】:

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學重難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重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難點)

三、課前準備:

知道兩個小組學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回顧atp的生理功能,糖類、脂肪被細胞分解後把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中。提出問題:有機物進入細胞後以什麼方式分解的呢?在體外,有機物與氧氣發生燃燒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學家發現,有機物在細胞內也是通過複雜的氧化反映產生能量的。

引出細胞呼吸的概念

回顧舊知識,受教師的問題所引導,進入新課。

(二)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對引導其他學生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提問,並進行歸納。(問題如:為什麼選用酵母菌作為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麼)

總結出結論: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引導學生說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產生co2;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

對實驗的設計、結果進行交流和表達,並回答老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有氧呼吸

提出問題:在學習細胞器的內容中,和細胞有氧呼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麼?闡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用幻燈片展示線粒體的結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表述,以問題作為引導:1。線粒體是由多少層膜組成;2外膜和內膜在形態上有什麼區別,內膜的特點如何與線粒體的功能相適應;3。內膜和基質上有什麼物質。

以幻燈片為輔助,講授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注意整理三個階段發生的場所、能量的變化、產物。

提出問題:有氧呼吸與有機物在體外燃燒放能過程比較,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介紹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可以讓學生來計算。一般內燃機的效率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為40%左右,其餘60%左右轉變為熱能。

回答問題(線粒體)

觀察線粒體的結構,並回答相關問題,並把多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得出線粒體適應有氧呼吸功能的結構。

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填寫表格,並進行分組討論後,分別講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

比較兩者的區別

分析有機物產傷的熱能的生理意義。

教學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四)第一課時小結及練習

用幻燈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圖,指導學生完成

練習略

小組討論,完成概念圖

(五)無氧呼吸

提出問題:人體所有的細胞任何時候都在進行有氧呼吸嗎?師生共同列舉一些無氧呼吸的例子(如馬鈴薯塊莖,水稻的根、蛔蟲、骨骼肌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等

無氧呼吸的場所、過程、產物、能量的變化

以乳酸、酒為例子,講授發酵的概念。

通過用圖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者的區別,指導學生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

舉出生活中遇到的無氧呼吸的例子。

知識目標

1、瞭解真核細胞增殖的方式及意義。

2、理解細胞週期的概念。

3、準確描述細胞有絲分裂各階段的重要特徵。瞭解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

4、掌握有絲分裂的過程、特徵和意義。尤其是dna和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

能力目標

1、學習用曲線圖描述dna和染色體數量的變化規律

2、通過學習有絲分裂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影象、解讀影象的能力。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製作臨時裝片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識圖和繪圖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細胞週期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和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學生對生命的運動性、對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等哲學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2、通過對實驗思路的分析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工作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細胞都是通過細胞分裂產生的,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基礎。在細胞的生命週期中,一個新形成的細胞要經歷生長、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其中也有些細胞始終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發生細胞的分化過程。在細胞增殖這一部分中,有絲分裂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是真核生物細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細胞那樣進行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中,有絲分裂是最主要、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細胞生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體細胞的增多就是通過有絲分裂實現的。無論是單細胞真核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他們各種形式的無性生殖也是通過有絲分裂完成的。這將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中再進一步闡述。有絲分裂還是學習減數分裂的基礎,而減數分裂知識又是學習遺傳變異規律的基礎。由此可見有絲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講透,要讓學生真正掌握有關知識。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認識和分析一個生命現象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還可以用圖形描述特點;用圖解和表格突出重點;用曲線描述量的變化規律和趨勢;通過實驗觀察、驗證生物學知識等……。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瞭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說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4.設計並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5.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教學難點

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對比法、講述法

四、教學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板書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

講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 是同種生物的種群密度的調控,這是在有限空間內比較普遍存在的種群變化規律;

第二,是異種生物種群之間的數量調控,多出現於植物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常有食物鏈關係;

第三,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調控。

生態系統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並與周圍的環境有著很密切的關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以內部生物群落為核心的,有著一定的'承載力,因此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範圍的。

旁欄思考題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因為遷入而增加,植物就會因為受到過度啃食而減少;而植物數量減少以後,反過來就會抑制動物的數量,從而保證了草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平衡。

講述在生態系統中關於正反饋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個湖泊受到了汙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類死亡的屍體腐爛,又會進一步加重汙染,引起更多的魚類的死亡。

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不同的。一個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越複雜,結構越穩定,功能越健全,生產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越高。因為物種的減少往往使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災害、外來物種入侵和其他干擾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種多樣性高的生態系統中,擁有著生態功能相似而對環境反應不同的物種,並以此來保障整個生態系統可以因環境變化而調整自身以維持各項功能的發揮。因此,物種豐富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要比物種單一的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強。

板書二、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學生活動閱讀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講述“抵抗力穩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擾,保持原狀”。“干擾”是指破壞穩定狀態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與干擾同時表現的系統內在的自動調節能力。“恢復力穩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壞,恢復原狀”。“破壞”是指受外界因素影響使生態系統較遠地偏離了原來的穩定範圍;“恢復”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後,生態系統重新建立穩定狀態。

以往認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是相關的,抵抗力穩定性高的生態系統,其恢復力穩定性低。也就是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一般呈相反的關係。但是,這一看法並不完全合理。例如,熱帶雨林大都具有很強的抵抗力穩定性,因為它們的物種組成十分豐富,結構比較複雜;然而,在熱帶雨林受到一定強度的破壞後,也能較快地恢復。相反,對於極地苔原(凍原),由於其物種組分單一、結構簡單,它的抵抗力穩定性很低,在遭到過度放牧、火災等干擾後,恢復的時間也十分漫長。因此,直接將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比較,可能這種分析本身就不合適。如果要對一個生態系統的兩個方面進行說明,則必須強調它們所處的環境條件。環境條件好,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較高,反之亦然。

板書三、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講述我們要明確以下觀點: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

(2)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範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定狀態;

(3)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高中生物教案9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質》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內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著——蛋白質》這一節關於蛋白質的功能中提到:“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它離不開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質》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它將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識的基礎。本節從細胞代謝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引出酶在細胞代謝中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發揮催化作用,並以此實驗為依託,進行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的學習。學習控制變數法,不僅有方法論意義,而且在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通過科學家對發酵現象和酶研究的相關資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質。這些資料告訴我們,酶的研究經歷了近70年的漫長過程,經過眾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質。這不只是向人們講述了一段科學發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學家的獻身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呈現給我們,給我們以啟迪和教益。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與酶有關的生活必須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對酶的認識有限,不知道為什麼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汙力更強;為什麼多酶片可以促進消化……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瞭解酶,瞭解酶的作用和本質,使酶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酶的作用和本質

(2)控制變數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酶的作用和本質是本節的核心內容,因此確定為教學重點。教材以“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為依託,介紹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如對照原則、單一變數原則。這一科學方法將貫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終,因此將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確定為本節的第二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2.教學難點

(1)酶的.作用機理是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2)控制變數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活化能是本節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學生在理解了該概念以後,就要用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這部分內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確立為另一個教學難點。

三、教學目標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對本節提出的具體要求是Ⅱ級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在較複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出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學本質; (2)瞭解科學家研究酶的化學本質的歷程;

(3)根據本節內容的學習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相關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根據對照原則和單一變數原則,通過學習設計實驗和親自進行實驗,使學生學會設定自變數,觀察因變數的變化,來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而初步學會控制變數法,在實驗中學

會操作,觀察現象、分析現象,經過推理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程的學習,認識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與爭論中前進的,感受科學的嚴謹性,學習科學家們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2)認識科學實驗的價值,養成科學猜測的習慣。 四、教學方法

這一節我採用的是探究式教學法,酶的本質放手讓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出酶的較完整定義,以此促進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供給學生實驗基本流程,分組探究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並找出變數學會控制變數,同時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探討,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機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高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於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並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願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蔥、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並且對於材料做以適當的說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慾望。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並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複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為本節課做鋪墊。最後,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麼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製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製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製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瞭解製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並觀察老師製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著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一一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淨,後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蓋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的不利影響)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後,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製作臨時裝片,對於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製備臨時裝片之後,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製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後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後,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並適當聯絡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裡含有的物質。最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範,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範。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製作的玻片,檢查製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製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後的練習題,也可在製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高中生物教案11

輔導教案

基礎連結溫故知新

一、生物體中的水

1.作為溶劑,水是生物體內物質運輸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過膜的擴散,叫________。當外界溶液濃度高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會因________而發生質壁分離。細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發生在________過程中,在光合作用中發生在________過程中。

二、水的生態效應

1.水迴圈:主要路線是從地球表面通過________進入大氣圈,同時又不斷地從大氣圈通過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於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結合而形成酸性的產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體富營養化:是由於水體受到如化肥等無機物的汙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長,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現象。被人類排放到水體中的汙染物包括8類:即家庭汙水、微生物病原體、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劑和洗滌劑)、其他礦物質和化學品、水土流失的衝擊物、放射性物質、來自電廠的廢熱等。

一、1.載體

2. 滲透 失水 電子傳遞 碳反應

二、1.蒸發 降雨

2.硫和氮

3.化學肥料 殺蟲劑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水利工程與生態工程是同步進行並且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對於我國等發展中國家,水利的開發利用又是必須的,水利工程的實質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佈不均衡的問題,但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水利工程給環境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一、水利工程會打破流域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1.改善水庫周邊環境

由於調運大量的水,使的水庫周圍空氣溼度增大,有利於植物的大量生長,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2.防止洪澇災害

三峽大壩的建成,有效地減輕長江洪水災害對中游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平原湖區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洪災給人們心理造成的威脅。大壩還攔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區淤積的速度,有利於湖區對洪水的調節和蓄水。

3.改善大壩上游的航運條件

水力發電站

4.開發清潔能源——水電能

利用大壩水力發電,是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水電與火電相比,可減少燃煤、燃油對環境的汙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消極或不利的影響。

5.破壞原生態系統的生物生活環境

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單純以水利工程建設為目的,會進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現象,如小灣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三峽大壩建成後,該地區食物鏈結構破壞,例如中華鱘有到長江上游產卵繁殖的習性,大壩修建正好隔斷了中華鱘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嚴重影響。

6.改變兩岸土壤特性

由於生土淺表化,加之水庫兩岸的滲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沼澤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較大地區還會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7.誘發地震

地殼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而為地震創造了條件。

8.水質的變化

由於庫區水流速度減慢,如果兩岸生活汙水、工業汙水不經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質惡化。

二、水利工程要與生態保護工程同步進行

1.河流湖泊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庫區泥沙淤積,會影響庫區及周圍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和物種庫

任何一條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織在一起,共生共存,處於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

3.水利工程是人類自身發展必需的,要科學地規劃、設計和管理。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於水利工程的實施,良好的經濟條件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只有對自然規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覺遵守自然規律,通過合理的、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將水利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為什麼說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探究發現:解決水資源時間分佈不均,主要靠修水庫多蓄水;解決水資源空間不均,主要依靠調水。但是我國水資源問題短缺,靠修水庫、建調水工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解決我國乾旱缺水問題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

調水水量有限,改變不了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緊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嚴重的地區,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浪費水的現象。

治理汙水確實需要花很多的錢,而且還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節水,是個建設什麼樣社會的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我發現

2.大壩建成會導致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探究發現:(1)移民問題

關係到人的生存權和居住權的調整,是當今世界性難題。

(2)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

從生態學角度講,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徵發生改變,導致上游泥沙淤積。

(3)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水體容易受到汙染,蒸發量增加等。

(4)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

特別是對某些魚類洄游的影響。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建魚梯、魚道,二是進行人工繁殖。

(5)地質災害

修建大壩後可能會觸發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

(6)潰壩。

我的發現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特點

2、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

二、重難點: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

三、板書設計:

一、認識原核細胞的和真核細胞

1、真核細胞:

2、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主要特徵

1、真核細胞

2、原核細胞

3、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四、教學過程:

匯入:上一節我們學習了有關細胞的主要特徵,以及細胞的基本結構,今天我們就把細胞進行分類,學習一下有關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特點。

學生閱讀【探究活動】認識一下有關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教師提問:

1、原核細胞包括的細胞的種類?

2、真核細胞包括的種類?

教師總結: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細菌、藍藻、支原體、衣原體等生物。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人類。

教師小提示:

區分細菌與真菌?

細菌和真菌都是個體微小的生物,細菌一般是桿菌、球菌等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放線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

學生閱讀課本,教師總結原核細胞的特點:

1.原核細胞的最主要特點:細胞內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2.原核細胞的結構:

(l)細胞壁和細胞膜:

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細胞質:有核糖體,無其他的細胞器。

(3)核區:由DNA分子組成。

區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據構成該生物的.細胞是原核細胞還是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也可以說是有無核膜,因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就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2)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不等於原核生物,原生動物是動物中最低等的類群,但它們都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類都是原核生物,細菌和放線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黴菌等)是真核生物。

細菌常根據形狀分為:桿菌、球菌和螺旋菌,細菌常根據形狀來命名,如大腸桿菌。也有的根據功能來命名,如硝化細菌、乳酸菌等。

學生閱讀課本,總結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有較大區別,兩者的區別如下表所示: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大小 較小(1-10μm) 較大(10-100μm)

染色體 一個細胞只有一條環狀DNA,DNA裸露,不與RNA、蛋白質連結在一起 一個細胞有多條染色體,DNA、RNA、蛋白質連結在一起

細胞核 無核膜、無核仁 有核膜、有核仁

細胞器 僅有分散的核糖體,其結構與真核細胞不同 有核糖體、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等

細胞壁 主要由胞壁質組成 植物細胞有,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

內膜系統 簡單 複雜

微樑系統 無 有微管和微絲

細胞分裂 二分體、出芽、無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只有無絲分裂 能進行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轉錄與翻譯 出現在同一時間與地點 轉錄在核內,翻譯在細胞質內

五、小結:

本節主要敘述了有關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特點以及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高中生物教案13

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

1.能量流動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

2.物質迴圈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迴圈圈內周而復始、往復迴圈的,參與迴圈的物質數量恆定,而且可以________。

二、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

1.生態系統的穩態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________功能。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總是朝著物種________化、結構________化和功能________化方向發展。

2.當生態系統某一成分變化時,會通過________調節,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分為兩種調節方式,其中,________調節將起主要作用。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在食物鏈(網)中,食物鏈的起點都是________,稱為________營養級。能量從一個營養級流向另一個營養級總是________的。

一、1.單方向 不可逆

2. 反覆利用

二、1.自我調節 多樣 複雜 完善

2.反饋 負反饋

三、綠色植物(生產者) 第一 逐漸減少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生態工程主要原理:物質迴圈再生。

生態工程是起步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國發展特別迅速,已由最初的農業生態系統以及節水和廢水處理與應用的生態工程,擴充套件到了許多生態農業。生態工程遵循“整體性原理、協調性原理、迴圈再生原理”等。

一、物質迴圈利用的生態工程

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城市生活垃圾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將生活垃圾中有機部分、人畜糞便等轉化為優質生態複合肥。

2.“無廢棄物農業”

作物秸稈、人畜糞便還田或用來培養蚯蚓等,用蚯蚓糞便再作肥料,既減少或避免了能源的浪費、給環境帶來的汙染,又增加了產值。

二、節水和廢水處理與應用的生態工程

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年降雨量少,既要注意開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時要注意灌溉的技術,傳統的漫灌浪費大量的水資源,點灌和噴灌能夠節約大量水,因此,這一技術廣泛地應用到農業灌溉上。

隨著工業化生產的擴大,一些工廠、小區排出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等,除限制其減量排放外,還實施了回收(造紙廠利用廢液回收鈣粉、木質素等物質)、再生、再迴圈的措施,寓汙水處理於應用之中。

三、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的生態工程

小流域是河流各級支流的集水區域,這些區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方。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三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生態工程,是當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的生態工程。

在治理過程中,通過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將治坡、治溝、修梯田與發展草業、牧業、林業結合起來。

四、清潔及可再生能源系統組合利用的生態工程

沼氣發酵用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作原料,通過產生沼氣作清潔可再生能源,達到了物質利用的良性迴圈,緩解了農村“三料”缺乏的問題,同時又減少了環境汙染,提高了土地產出水平。

太陽能、風能的開發利用,又能夠為全社會提供能效高、對環境影響小、可持續的.能源服務。

目前,我國生態工程應用不斷擴充套件:

1.生態小區和生態城鎮:利用本地資源,建設能耗低、廢棄物就地資源化的方便、舒適、和諧、經濟的小區域。

2.生態恢復工程:在荒山、荒坡、灘塗、溼地及礦山廢棄地,發展草業、牧業或林業的工程。

3.生態旅遊:不消耗、不破壞當地自然旅遊資源,設施生態化的生態旅遊。

4.綠色化學工程:生產可自然降解、對環境無害且可迴圈利用的包裝、洗滌劑,化妝品等。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生態系統的型別較多,在進行生態建設時,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國家為什麼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興建三北防護林工程?不同地區在造林設計上應當注意什麼問題?

探究發現:三北防護林跨越中國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環境的質量關係到這一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關係到下游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如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容易導致下游地區的洪水氾濫,而危害巨大的沙塵暴的發生也與這一地區的土地沙漠化關係密切;同時這裡自然礦產資源豐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應考慮樹種的生態適應性問題,種植適宜品種,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其次要考慮樹種的多樣性,保證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不同地區應根據當地情況採取不同的策略,如條件惡劣的地區應該結合自然恢復力,而農區的防護林中農田防護林網可能佔較大比重。

我的發現

2.汽車尾氣是城市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汽車噪聲又是城市噪聲汙染的主要來源。你認為應當採取什麼措施來減少由汽車造成的汙染?

探究發現:減少汙染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規,禁止市區內鳴笛,禁止使用含鉛汽油,鼓勵使用電力、天然氣等無汙染能源的新型汽車,以及對其研究和應用等。

我的發現

3.為什麼要針對不同的地形(如山地)採取不同的措施?

探究發現:山頂土壤條件、氣候條件惡劣,不易蓄水,交通不便,改造成本高,適宜封山,依靠自然恢復力來恢復植被;山腰、荒地等土壤,雖然水分條件較好,但是仍不適宜種植農作物,對於這樣的地方可以自然恢復,也可以人為種植適宜的林木、草或果樹等,加快植被恢復速度,這樣既能降低土壤侵蝕,又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對溝底而言,應建設堤壩系統,它可以蓄水和淤積土地,還能夠減少山體的崩塌和滑坡,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坡地和山腳農田來說,土壤、水分條件良好,交通也較方便,土地生產力高,適宜種植農作物來解決人們的糧食和收入等問題,但是在坡地上要以水平梯田種植,以減少水土流失。根據不同的地形採取不同的措施,既要考慮到生態效益,又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和收入問題。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為依據,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地重組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本節的主幹知識是遺傳資訊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物理模型模擬等,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繁雜,我將它們置於本節課之前和之後分別講解。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用2課時。由於課時調整,我在上完DNA結構後直接跳躍講述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內容,課程標準中與本節教學相對應的要求是:概述遺傳資訊的轉錄和翻譯。“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夠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絡,能夠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絡,進行解釋、推斷、區分和擴充套件等。因此,本節教學主要是對轉錄和翻譯過程的描述,而且讓學生理解轉錄和翻譯的物質結構基礎以及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絡。要達到理解層次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觀點思考和討論相關的問題,需要運用有關DNA和RNA結構的知識,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行分析;“為什麼是三個鹼基編碼一個氨基酸呢?”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本節教材的另一特點是插圖多而且複雜。插圖包括結構示意圖、化學組成區別圖、轉錄過程流程圖、翻譯過程流程圖和一個mRNA分子上的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示意圖等。能否處理好教材中的插圖,是本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DNA分子結構後,已經能夠建構DNA的分子模型,並掌握了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同時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DNA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慾望強烈,但是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明白,學完了就糊塗的.困惑中。因此在每節課前都有一個複習舊知識的環節,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遺傳資訊的轉錄和翻譯。

(2)能運用數學方法,分析鹼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係,理解密碼的簡併性。

2、能力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利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原理和過程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遺傳資訊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2)教學難點

遺傳資訊的翻譯過程。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基於以上分析,在整體上我決定,一方面從學習目標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完成什麼是轉錄?怎麼轉錄?什麼是翻譯?怎麼翻譯?這四個問題。另一方面調整課堂結構,不再利用傳統的由點到面、由區域性到整體的教學敘事程式,而是採用從整體到區域性,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定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並保持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教法上,採用多媒體課件、模型模擬等形式,把抽象、複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巨集觀化。這樣有利於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但教材中的八幅圖表不能放棄不用,否則就會忽視了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15

《其他植物激素》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明確了植物體內並非只有生長素,還有其他種類的植物激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共同協調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以適應環境。第二部分介紹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節內容與前兩節“生長素的發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脈相承,通過對前兩節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使學生形成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網路,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生長素的發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已經知道了生長素的合成、分佈和運輸方式,理解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確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還有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種類。但是,學生對於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佈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識還知之甚少,對於激素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這就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縣盛產獼猴桃,很多學生對獼猴桃種植過程中應用膨大劑增產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對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卻一無所知。所以,這些生活經驗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從本地“獼猴桃之鄉”的地域特點出發,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本節課的匯入沒有用課本中的問題探討,而是用學生熟悉的獼猴桃增產使用的膨大劑(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來匯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膨大劑作為懸念,還能為後面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埋下伏筆。對於第一部分內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的教學,並不是直接給出教材上的現成結論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利用學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探究之後,再結合教材進行總結,讓知識的獲得成為探究的過程。第二部分內容“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培養學生聯絡的思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滲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採用“提供資料、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的策略。討論可以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思考和交流,對植物激素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達到深入理解,並學會從系統的角度認識生命活動的規律。最後,將“膨大劑增產之謎”作為課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結合生產實際,切身感受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的利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落到實處。

四、教學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說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舉例說明植物體的生長髮育過程是受多種激素協調控制的。

(3)探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認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難點: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展示資料)20xx年6月1日,記者在被譽為“獼猴桃之鄉”的周至縣採訪時看到,果農正在用勾兌好的膨大劑對獼猴桃的嫩果進行蘸泡(圖),在周至縣,超過90%的果農採用膨大劑增產,以保豐收。那麼膨大劑到底是什麼物質?它是如何發揮增產作用的呢?

生長素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動主要受激素調節,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還有細胞分裂素、赤黴素、脫落酸和乙烯等。那麼膨大劑是不是一種激素?它的作

用過程是不是激素調節?本節課的學習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新課學習】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1、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資料分析,完成相關問題。請學生代表展示、討論答案。資料分析

提示:

①赤黴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進莖的伸長,引起植株快速生長。赤黴素還有解除休眠和促進萌發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這是因為一個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夠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脫落酸能促進葉片等的衰老和脫落。

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4頁的圖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之後,要求學生脫離課本,獨立完成學案上的表格內容,最後,同桌互相檢查。

(二)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然後小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請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修正。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在植物的生長髮育和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式性表達的結果。

(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1、學生閱讀教材54-55頁,明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概念和特點,區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並對“膨大劑是不是植物激素”進行分析。

2、討論課本55頁“資料分析——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請學生代表舉例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和應用,並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

教師提示:通過以上討論,大家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和應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應當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那麼,我們應如何保證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發生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回家後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劑展開研究性學習。

【歸納總結】(見板書設計)

【當堂檢測】

1、下列有關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

B.細胞分裂素能促進花的脫落

C.乙烯能促進植物果實的成熟

D.脫落酸促進果實脫落

2、菸草“打頂”有利於菸葉產量和品質的提高,但“打頂”後腋芽的生長會影響菸草的產量和品質,為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在“打頂”後於傷口施用()

A.細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黴素類物質

答案:1B2D八、作業佈置

1、自然生長的植物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各種植物激素都有明顯變化。在植物生理學家研究了某種果實成熟過程中的激素變化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生長素赤黴素乙烯D.生長素類似物

細胞分裂脫落酸細胞分裂素細胞伸長成熟衰老

(1)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在果實的細胞分裂和細胞伸長時期生長素濃度較高,其原因是。

(2)從圖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外,也具有這樣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3)脫落酸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