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教案(集錦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於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並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願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蔥、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並且對於材料做以適當的說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慾望。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並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複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為本節課做鋪墊。最後,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麼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製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製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製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瞭解製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並觀察老師製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著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一一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淨,後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蓋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的`不利影響)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後,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製作臨時裝片,對於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製備臨時裝片之後,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製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後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後,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並適當聯絡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裡含有的物質。最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範,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範。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製作的玻片,檢查製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製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後的練習題,也可在製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高中生物教案2

一、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

1.陸地水體型別

(1)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各種可以被人們利用的淡水資源。目前人類利用的主要淡水資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只佔淡水總儲量的`0.3%。

(2)分類

按空間分佈

按迴圈週期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1)大氣降水是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來源。

(2)冰川有儲存固態水、輸出液態水、以冰川融水補給其他陸地水的功能。我國西北地區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補給明顯。

(3)河流水與湖泊水、地下潛水互補;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連結·注意

分析某一條河流時不但要用聯絡思維的方法考慮補給方式,還要考慮某一國家、大洲(含分割槽)的河流湖泊水文變化特徵,即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來說,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進行河流水文特徵的分析。

3.陸地水的更新--水迴圈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復始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迴圈運動的過程

水迴圈的內因是水的三相變化,外因則是太陽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過程和環節構成水迴圈。

(3)型別

海陸間水迴圈、陸地內迴圈、海上內迴圈。

高中生物教案3

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

1.能量流動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

2.物質迴圈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迴圈圈內周而復始、往復迴圈的,參與迴圈的物質數量恆定,而且可以________。

二、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

1.生態系統的穩態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________功能。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總是朝著物種________化、結構________化和功能________化方向發展。

2.當生態系統某一成分變化時,會通過________調節,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分為兩種調節方式,其中,________調節將起主要作用。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在食物鏈(網)中,食物鏈的起點都是________,稱為________營養級。能量從一個營養級流向另一個營養級總是________的。

一、1.單方向 不可逆

2. 反覆利用

二、1.自我調節 多樣 複雜 完善

2.反饋 負反饋

三、綠色植物(生產者) 第一 逐漸減少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生態工程主要原理:物質迴圈再生。

生態工程是起步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國發展特別迅速,已由最初的農業生態系統以及節水和廢水處理與應用的生態工程,擴充套件到了許多生態農業。生態工程遵循“整體性原理、協調性原理、迴圈再生原理”等。

一、物質迴圈利用的生態工程

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城市生活垃圾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將生活垃圾中有機部分、人畜糞便等轉化為優質生態複合肥。

2.“無廢棄物農業”

作物秸稈、人畜糞便還田或用來培養蚯蚓等,用蚯蚓糞便再作肥料,既減少或避免了能源的浪費、給環境帶來的汙染,又增加了產值。

二、節水和廢水處理與應用的生態工程

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年降雨量少,既要注意開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時要注意灌溉的技術,傳統的漫灌浪費大量的`水資源,點灌和噴灌能夠節約大量水,因此,這一技術廣泛地應用到農業灌溉上。

隨著工業化生產的擴大,一些工廠、小區排出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等,除限制其減量排放外,還實施了回收(造紙廠利用廢液回收鈣粉、木質素等物質)、再生、再迴圈的措施,寓汙水處理於應用之中。

三、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的生態工程

小流域是河流各級支流的集水區域,這些區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方。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三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生態工程,是當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的生態工程。

在治理過程中,通過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將治坡、治溝、修梯田與發展草業、牧業、林業結合起來。

四、清潔及可再生能源系統組合利用的生態工程

沼氣發酵用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作原料,通過產生沼氣作清潔可再生能源,達到了物質利用的良性迴圈,緩解了農村“三料”缺乏的問題,同時又減少了環境汙染,提高了土地產出水平。

太陽能、風能的開發利用,又能夠為全社會提供能效高、對環境影響小、可持續的能源服務。

目前,我國生態工程應用不斷擴充套件:

1.生態小區和生態城鎮:利用本地資源,建設能耗低、廢棄物就地資源化的方便、舒適、和諧、經濟的小區域。

2.生態恢復工程:在荒山、荒坡、灘塗、溼地及礦山廢棄地,發展草業、牧業或林業的工程。

3.生態旅遊:不消耗、不破壞當地自然旅遊資源,設施生態化的生態旅遊。

4.綠色化學工程:生產可自然降解、對環境無害且可迴圈利用的包裝、洗滌劑,化妝品等。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生態系統的型別較多,在進行生態建設時,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國家為什麼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興建三北防護林工程?不同地區在造林設計上應當注意什麼問題?

探究發現:三北防護林跨越中國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環境的質量關係到這一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關係到下游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如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容易導致下游地區的洪水氾濫,而危害巨大的沙塵暴的發生也與這一地區的土地沙漠化關係密切;同時這裡自然礦產資源豐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應考慮樹種的生態適應性問題,種植適宜品種,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其次要考慮樹種的多樣性,保證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不同地區應根據當地情況採取不同的策略,如條件惡劣的地區應該結合自然恢復力,而農區的防護林中農田防護林網可能佔較大比重。

我的發現

2.汽車尾氣是城市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汽車噪聲又是城市噪聲汙染的主要來源。你認為應當採取什麼措施來減少由汽車造成的汙染?

探究發現:減少汙染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規,禁止市區內鳴笛,禁止使用含鉛汽油,鼓勵使用電力、天然氣等無汙染能源的新型汽車,以及對其研究和應用等。

我的發現

3.為什麼要針對不同的地形(如山地)採取不同的措施?

探究發現:山頂土壤條件、氣候條件惡劣,不易蓄水,交通不便,改造成本高,適宜封山,依靠自然恢復力來恢復植被;山腰、荒地等土壤,雖然水分條件較好,但是仍不適宜種植農作物,對於這樣的地方可以自然恢復,也可以人為種植適宜的林木、草或果樹等,加快植被恢復速度,這樣既能降低土壤侵蝕,又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對溝底而言,應建設堤壩系統,它可以蓄水和淤積土地,還能夠減少山體的崩塌和滑坡,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坡地和山腳農田來說,土壤、水分條件良好,交通也較方便,土地生產力高,適宜種植農作物來解決人們的糧食和收入等問題,但是在坡地上要以水平梯田種植,以減少水土流失。根據不同的地形採取不同的措施,既要考慮到生態效益,又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和收入問題。

高中生物教案4

必修1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二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教學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體會建立模型是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

2、舉例說出細胞膜的選擇透性。

3、說出膜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說出植物細胞壁的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練把對照的方法運用到探究實驗的設計中。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三、教學方法:討論 探究實驗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新課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二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質膜的取材

質膜的成分和結構的探究

細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創設情景】多媒體展示細胞圖片: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細菌細胞,酵母菌,要求學生比較不同細胞的差異?

【實驗探究】驗證活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

【總結】活細胞吸收物質具有選擇性。活細胞的選擇性與細胞膜有關。

細胞膜又叫質膜,為細胞把守大門的任務,物質的進出由質膜掌控。質膜有允許某種物質透過的特性,稱為質膜對該物質的透性。

【講述】質膜為什麼有選擇透性,這應該與質膜的結構成分有密切關係,下面我們就來了解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提問】要分析質膜的成分,首先要分離出質膜,再做研究分析,那麼取哪一種細胞來分離質膜是最好的?為什麼?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紅細胞圖片,

【提問】用什麼方法可以獲得紅細胞的質膜?

【講述】

材料一:1895年,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進入細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結構示意圖:親水性頭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問】磷脂分子置於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r和delet用有機溶劑丙酮提取人的`紅細胞膜中的脂質,並將它在空氣----水介面上展開時,這個單層分子的面積相當於原來細胞表面積的兩倍。該實驗結果能說明什麼問題?

【講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搖擺,使得整個磷脂分子能發生側向滑動,所以質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提問】質膜中除了含磷脂,還有其他成分嗎?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別於1931年和1935年發現細胞膜的表面張力顯著低於油--水介面的表面張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質成分時,表面張力則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錳酸鉀或 酸固定細胞時,電鏡超薄切片中細胞膜顯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條帶。

材料五:科學家將質膜冰凍,然後將其撕裂,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撕裂面上有許多顆粒。

【提問】綜合以上的結論,描述一下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講述】另外,質膜中還含有糖類等物質。

所以,質膜的結構特點:一定的流動性。

質膜的功能特性:選擇透性。

【提問】細胞壁的成分是什麼?作用是什麼? 學生思考、回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酵母菌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菌沒有完整細胞核,只有核區。

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其它都有細胞壁。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回答:人的紅細胞。因為該細胞成熟後只有質膜的膜結構,沒有細胞核和其它結構的膜,分離容易,便於取材。

加蒸餾水,讓紅細胞吸水漲破,經過離心提取較純淨的質膜。

結論:根據相似相溶性原理,細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質中的磷脂分子

學生討論回答。

頭部朝外,尾部朝內。

結論:質膜是由脂雙層組成,並不是一層脂質物質組成的。

結論:質膜中含有蛋白質。

結論:兩層蛋白質夾著中間的脂雙層。

結論:這些顆粒就是鑲嵌在脂雙層中的蛋白質。

質膜是由脂雙層和蛋白質構成的;脂雙層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質鑲嵌在其中。

答:植物細胞壁的成分是纖維素;作用是保護和支撐作用,相對質膜而言,細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學生查詢資料的能力。

課堂的引入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僅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協作學習的態度。

及時糾正錯誤,加深印象。

步步設疑,層層深入,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觀察。

七、板書: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1、質膜的取材

2、成分和結構

二、細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業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5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優化課堂教學,努力提高優秀學生比例,借20--屆大學聯考大捷這股東風,努力工作,奮發求為,誓奪20--年大學聯考全面勝利。

二工作目標

1、認真落實“三精心”教學。做到精心備好每節課,精心上好每節課,精心輔導好每個學生。反覆研究大學聯考考綱,經常分析大學聯考資訊,緊扣考綱和學情,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澄清疑點,上好新課,抓好複習。

2、做好章節過關、小頁訓練和階段考試工作。根據大學聯考“理科綜合”生物試題的特點,在精選章節過關練習題和精編階段考試題時,注重學科內綜合,注意選取聯絡生產生活實際的題材,在注重基礎的前提下,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和考查,以適應大學聯考的需要。

三具體措施

1、領會兩綱(大綱和考綱),深鑽教材,精心備好每節課。

2、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精心上好每節課。課堂教學採取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做到精講多練;突出難點,突破重點,澄清疑點;讓學生多看書,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做好反饋練習,使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學紮實。

3、認真搞好培優輔差工作。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難度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多找差生談心,以激發他們學習生物課的興趣,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4、積極開展、參加教研活動。積極開展相互聽課活動,以老帶新,共同提高。研究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5、遵守勞動紀律,按時上下班,不遲到曠課。

四教學安排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2.2………2.8

第四單元第18講:遺傳的物質基礎

2.9………2.15

第19講:細胞質遺傳與基因結構第20講:遺傳的基本定律

2.16………2.22

第20講:遺傳的基本定律第21講: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優生

2.23………3.1

第22講:生物的變異第23講:生物的進化

3.2………3.8

第五單元:生物與環境

3.9………3.15

[第二輪]生物實驗

3.16………3.22

專題一:分子與細胞小頁訓練

3.23………3.29

專題二:生物的新陳代謝小頁訓練

3.30………4.5

專題三:生命活動的調節小頁訓練

4.6………4.12

專題四:遺傳與進化小頁訓練

十一

4.13………4.19

專題五:生物與環境小頁訓練

十二

4.20………4.26

專題六:解題策略小頁訓練

十三

4.27………5.3

機動

十四

5.4………5.10

套題訓練1~2及講評

十五

5.11………5.17

套題訓練3~4及講評

十六

5.18………5.24

套題訓練5~6及講評

十七

5.25………5.31

複習應考

十八

6.1…………6

適應性訓練、自由複習

高中生物教案6


1、 營養物質功能

提供能量:糖類、脂肪、蛋白質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順序:糖類、脂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建和修復組織的主要原料

提供構建和修復物質:糖類和脂類是構成細胞膜和神經組織的重要部分

Ga 、 Mg、、、P是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質

提供調節物質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 營養不良:

蛋白質供給不足,影響發育和抵抗力

營養供給不足 缺鈣影響骨的發育

缺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症

缺維生素C會引起壞血病

營養過剩:如獲取能量過多,導致肥胖

攝取營養的種類、數量、比例符合實際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減少營養素的損失,提高利用率

3、 合理膳食: 食物對人體無毒害且符合食品衛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合理膳食制度

題例領悟

例1、下列屬於人體構建和修復機體組織的物質,最全的一組是:

①水②脂類③糖類④蛋白質⑤纖維素⑥無機鹽⑦維生素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參與構建和修復人體組織的物質主要有水分、蛋白質、脂類、糖類和無機鹽等。而纖維素是植物體細胞壁的主要組成成分;纖維素是調節機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 答案:C

例2、下列各項中不是成人每天要進食一定量蛋白質的原因是:

A、 蛋白質在人體內不能儲存。

B、 蛋白質不能全部由糖類和脂肪在體內轉化而成。

C、 蛋白質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 體內蛋白質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換新的。

解析:蛋白質作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其雖可作為能源物質,但非主要的,體內物質供能的順序依次為糖類、脂肪、蛋白質。

答案:C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 下面關於人類營養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由於蛋白質能參與各項生命活動,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質含量最高為宜。

B、淘洗大米時次數不宜過多,以防止維生素B1的損失。

C、蔬菜應先洗後切,大火快炒,防止維生素C的損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汙染,又要防腐劑等過量帶來的.化學汙染。

2、 人體血液中不可能出現 ( )

A、纖維素 B、紅細胞 C、蛋白質 D、激素

3、 某人由於營養不良,身體浮腫,其食療補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 B、多吃饅頭 C、多喝豆漿 D、多喝水

4、 1克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在體內完全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分別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A、 三者都可作為能源物質

B、 蛋白質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C、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5、 下列哪一組疾病是營養不良引起的:( )

A、腳氣病和壞血病 B、夜盲病和巨人症

C、糖尿病和軟骨病 D、佝僂病和心臟病

6、 一個健康的人若進食較多的糖和食鹽,那麼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鹽分的量:( )

A、鹽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鹽未增多

C、兩種都增多 D、兩種都未增多

高中生物教案7

染色體變異

【摘要】通過“問題——情境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的熱情,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關鍵詞】染色體變異問題——情境式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於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第3節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絡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

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通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絡。

3)情感目標:

A、瞭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

B、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

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教學難點:

A、染色體組的概念。

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絡。

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二、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四、教學程式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啟用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並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症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樑、皮紋改變,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後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為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為什麼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麼嚴重的後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2、出示目標,自學交流。

多媒體展示目標:

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

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多媒體展示如下資料:

A、人的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患貓叫綜合徵。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複,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為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蔔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型別?染色體變異有什麼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為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為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麼,什麼叫染色體組?

多媒體演示:雌雄果蠅減數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資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多媒體展示果蠅通過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圖示

讓學生據圖分析並思考:

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

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麼特點?

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並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於組織教學又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於學生接受。

(3)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我們在國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峰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係。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五、教後反思

對於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知識,學生不太瞭解,但是,無子西瓜、多倍體草莓等,學生並不陌生。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概念的學習;並提醒學生,儘管大多數染色體變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數變異是有利的。而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為複雜,直接講述學生難以理解其實質,可從具體例項,如:果蠅的染色體分析,創設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認識,效果不錯。在教學中以愛心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親其師,並信其道”,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高中生物教案8

染色體變異

【摘要】通過“問題——情境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的熱情,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關鍵詞】染色體變異問題——情境式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於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第3節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絡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B、通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絡。3)情感目標:A、瞭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B、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教學難點:A、染色體組的概念。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絡。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二、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四、教學程式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啟用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並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症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樑、皮紋改變,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後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為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為什麼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麼嚴重的後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2。出示目標,自學交流。

多媒體展示目標: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多媒體展示如下資料:

A、人的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患貓叫綜合徵。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複,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為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蔔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型別?染色體變異有什麼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為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為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麼,什麼叫染色體組?

多媒體演示:雌雄果蠅減數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資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多媒體展示果蠅通過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圖示

讓學生據圖分析並思考: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麼特點?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並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於組織教學又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於學生接受。

(3)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我們在國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峰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係。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五、教後反思

對於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知識,學生不太瞭解,但是,無子西瓜、多倍體草莓等,學生並不陌生。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概念的學習;並提醒學生,儘管大多數染色體變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數變異是有利的。而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為複雜,直接講述學生難以理解其實質,可從具體例項,如:果蠅的染色體分析,創設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認識,效果不錯。在教學中以愛心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親其師,並信其道”,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高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說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絡。

2.培養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學會從個性中歸納共性的科學方法。

3.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絡。

難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絡。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我愛範文,匯入新課

教師展示水華與多種藍藻圖片,簡單介紹水華與藍藻之間的關係。淡水水體富營養化會使得藍藻生長過度,導致水華的產生,影響水質和水生動物的`生活。教師提出問題:那藍藻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呢?

(二)新課講授

1.教師分別出示藍藻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圖,讓學生識圖、辨認、歸納和總結。提問:

(1)相較於植物細胞有成形的細胞核,藍藻細胞有什麼不同?(藍藻細胞無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植物細胞有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2)藍藻細胞的細胞質中有什麼結構?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哪些結構?(藍藻細胞的細胞質中只有核糖體,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核糖體和線粒體等多種細胞器。)

2.教師分別出示藍藻細胞和細菌細胞的結構圖,提問:二者在細胞結構上有何共同特點呢?

(兩者均沒有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是擬核。細胞器方面,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

3.教師總結:科學家根據細胞有無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將細胞分為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那藍藻細胞、細菌細胞和植物細胞中,哪個是真核細胞?哪個又是原核細胞呢?(藍藻細胞和細菌細胞為原核細胞,植物細胞為真核細胞。)

4.教師提問:同學們總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絡,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鞏固提升

教師講解藍藻有個“藻”字,它能不能也能光合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作為原核細胞,沒有葉綠體,藍藻是如何進行光合作用的呢?請同學仔細觀察藍藻模式圖,看看有什麼新發現。引導學生髮現藍藻雖然沒有葉綠體,但是有藻藍素和葉綠素,依舊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學生課下查閱有關水華的資料。

四、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10

第一章第1節人體的穩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士在哨位上站崗執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鍊鋼廠鍊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乾淨水的惡劣生活環境抗洪搶險戰士生活環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麼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兩者的生活環境有何異同?

生: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並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恆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為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於細胞內,約佔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於細胞外,約佔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於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佔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麼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麼?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之間有何關係?

②內環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係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著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於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

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陣列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並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於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記憶體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於血管內,組織液分佈於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佈於淋巴管中;

(2)生活於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於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於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絡。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迴圈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訊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絡)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麼?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麼?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麼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麼作用?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餅圖)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於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於海洋。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於清水中滲透吸水會漲破,置於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麼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

2、什麼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麼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為什麼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

提示:與它含有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於或高於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並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於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於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迴圈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境為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於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著畫出本節的概念圖。

教學反思:

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3)能力方面:

a.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b.養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和習慣。

c.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2)教學難點

穩態的調節機制。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同學們在一入學的時候進行了體檢,體檢什麼?有沒有驗血?呈現血液檢驗化驗單:a具體哪些指標查哪些專案?b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範圍,為什麼?c化驗單哪幾種超出範圍,對人體有什麼不利影響?

歸納總結答案,內環境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狀態,當內環境不穩定時,生命活動難以正常的進行,說明內環境穩態具有重要性。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隨著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呢?

展示:學生的“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結果。

請同學根據調查結果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比較班級中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同學的體溫資料,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2).家庭不同成員的體溫完全一致嗎?這說明了什麼?

(3).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有變化嗎?與當地氣溫的日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如何?

體溫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證明體溫處於動態平衡中。那麼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於動態平衡中呢?

簡單說明了內環境中的pH值和滲透壓處於動態平衡中。

根據以上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穩態概念。

教師強調:(1)穩態不是恆定不變,而是相對恆定的一種動態變化;(2)這種動態變化保持在定範圍內。一內環境穩態遭破壞後會出現什麼現象呢?

請同學列舉幾個穩態失調的病例,說明症狀和危害。在同學充分列舉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度的補充和修正。

什麼原因導致內環境穩態的失調呢?

機體對穩態進行調節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內環境穩態就會遭到破壞。那穩態會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

簡要介紹穩態概念的提出和發展,並說明穩態概念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教案11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

(2)知道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係。

(3)識記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2.能力方面

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肢動物的特徵,培養的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學習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使樹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動物資,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除有害動物的觀念。

重點難點

本的重點是四種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及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難點是對代表動物的學習,最終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幾種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卻都屬於節肢動物,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也缺少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在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同時,才能逐步找出它們共同的特點,進而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教具準備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活體和掛圖、實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別放在不同的培養皿中)。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匯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教學過程說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學生製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一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於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後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後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於沼蝦的教學,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螢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麼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裡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 關於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隻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於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採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並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彙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彙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麼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隻,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麼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隻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汙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於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於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於蜘蛛的趣聞,可以後閱讀。

關於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麼不同點,並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麼?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一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完成板書。

最後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瞭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絡密切,又直接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絡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大學聯考題,該部分知識為大學聯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大學聯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迴圈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絡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絡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藉助於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瞭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複習目標,並要求學生提前複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大學聯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13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複製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麼?

提示:主要是DNA。

三、菸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麼?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係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麼,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複製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資訊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後還能繼續複製,並且能遺傳給後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本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遺傳》這一節,是新課標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它是以色盲為例講述伴性遺傳現象和伴性遺傳規律.它進一步說明了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係,其實質就是基因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遺傳上的作用.同時也為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伴性遺傳的概念以及伴性遺傳的特點。

2.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症的遺傳規律。

(二)能力目標

1.運用資料分析,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症的遺傳特點,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伴性遺傳傳遞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閱讀發現人類紅綠色盲症的小故事,學習科學家——道爾頓勇於承認自己是色盲患者並且將自己的發現公之於眾的這種獻身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

2.通過紅綠色盲家系圖譜的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學習態度。

3.在瞭解常染色體遺傳及伴性遺傳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近親婚配對人口素質產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國家為何要禁止近親結婚。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遺傳系譜圖的識別和判斷。

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遺傳的特點。

教學重點及解決辦法

以人的色盲為例瞭解伴性遺傳。在教學中可把色盲遺傳的四種主要婚配的遺傳圖解歸納成一個總圖解,這樣就把知識化繁為簡,便於學生掌握色盲基因的傳遞方式,歸納色盲遺傳的特點,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

1.通過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總結伴X隱性遺傳的一般規律。

教學難點及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分析色盲遺傳圖解,根據各種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現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隱性遺傳的一般規律。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探索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現實情況,確定本節教學模式:“教師創設情境的純思維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務)驅動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創設的情境有:故事,圖片資料,系譜資料及問題情境等.每一種情境,都包含有“矛盾衝突事件“,即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相矛盾的事件,激發主動探索的慾望.

學法: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在學習《基因在染色體上》解釋摩爾根試驗中,學生已經開始學習有關伴性遺傳的知識,因此,在開始進入本課題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說明了說明?(薩頓的假說——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於什麼染色體上?(性染色體——X染色體上)

果蠅紅眼和白眼性狀的遺傳與前面所學的其他性狀的遺傳有什麼不同之處?(果蠅眼色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

在這基礎上,教師可匯出“伴性遺傳”的概念——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也就是說總是和性別相關聯的現象,就叫做伴性遺傳。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然後匯出:通過研究紅綠色盲來學習伴性遺傳特點是本節課的主幹線,為了瞭解人類紅綠色盲,教師可以在大螢幕上出示幾幅有關測試紅綠色盲的圖片,讓學生判斷一下自己是否屬於色盲患者,並簡要指出紅綠色盲對於人類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類紅綠色盲的發現過程。

教師講述:在我國,男性患者的比例高達7%,而女性患者只有0.7%,為什麼男性色盲的發病率遠大於女性呢?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習新課。

新課學習

1.簡單地介紹人類紅綠色盲症的發現過程,激發學生興趣。

教材呈現的英國著名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十分生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教師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個小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

高中生物教案15

【考綱要求及學習目標】

伴性遺傳的型別及特點

【重難點分析】

重點:伴性遺傳的型別和特點

解決方法: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寫出男女各種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種婚配型別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伴性遺傳的規律,分別運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歸納各種伴性遺傳的特點,充分理解伴性遺傳的規律。

【教學方法】

為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採用探究、討論模式結合、啟發誘導、設問答疑的教學方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直接引入複習課題,分析近4年甘肅(新課標Ⅱ)大學聯考題涉及到本節內容的題目分佈情況,要求學生提出與本節內容相關的疑難問題。

2、教師整合學生問題,給出本節複習要點:(1)生物性別決定方式。(2)伴性遺傳的型別及特點。

(二)講授內容

一、伴性遺傳的概念

1、學生閱讀概念:位於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其遺傳方式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2、根據關鍵詞“性染色體”,“與性別有關”,簡單複習性別決定相關知識。課件展示性別決定過程,並及時進行鍼對訓練。

3、課件展示X,Y染色體的形態,引出伴性遺傳的幾種方式。

【針對訓練1】關於果蠅性別決定的說法,下列哪一點是錯誤的(A)

①性別決定的關鍵在於常染色體②雌性只產生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③雄性產生含X、Y兩種性染色體的精子且比例為1∶1④含X染色體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體的配子是雄配子

①④B.③C.②D.①和③

【針對訓練2】下列關於性染色體敘述,正確的是(C)

A.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別

B.性別受性染色體控制而與基因無關

C.位於X或Y染色體上的基因,其相應的性狀表現與一定的性別相關聯

D.性染色體只存在於生殖細胞中.

 二、分析伴X隱性遺傳病——人類紅綠色盲

1、控制紅綠色盲的基因是位於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讓學生寫出色盲基因和正常基因。

2、讓學生說出人類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請學生上黑板寫出幾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

3、佈置學生思考討論後師生共同歸納出伴X隱性遺傳病的特點。

【針對訓練3】下圖是一色盲的`遺傳系譜:

(1)14號成員是色盲患者,致病基因是由哪個體傳遞來的?用成員編號和“→”寫出色盲基因的傳遞途徑:1→4→8→14。

(2)若成員7和8再生一個孩子,是色盲男孩的概率為1/4,是色盲女孩的概率為0。

三、分析伴X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佝僂病

1、學生說出控制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是顯性基因,並寫出患病基因和正常基因。

2、學生寫出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3、師生共同歸納伴X顯性遺傳病的特點。

【針對訓練4】一個患抗維生素D佝僂病(該病為X顯性遺傳)的男子與正常女子結婚,為預防生下患病的孩子,進行了遺傳諮詢。你認為下列的指導中有道理的是()

A.不要生育?

B.妊娠期多吃含鈣食品

C.只生男孩

D.只生女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