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2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案集合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概述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

2.說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3.概述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和人腦的高階功能。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2)人腦的高階功能。

2.教學難點

神經衝動的產生和傳導。

三、教學課時 2

四、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生思考,師提示。

〔提示〕:這些問題具有開放性,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後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

〔板書〕一、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

縮手反射

膝跳反射

非條件發射 哈欠反射

反射的種類 驚弓之鳥

條件發射 談虎色變

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

〔思考與討論〕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提示〕1.神經元包括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為樹突和軸突兩種。神經元的長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許多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面包著由結締組織形成的膜,構成一條神經。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

3.不能;至少需要兩個,如膝跳反射等單突觸反射的傳入神經纖維經背根進入中樞(即脊髓)後,直達腹根與運動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絡;而絕大多數的反射活動都是多突觸反射,也就是需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神經元參與;而且反射活動越複雜,參與的神經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參與,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參與。

〔問題〕反射活動中,在反射弧上傳導的是興奮。什麼是興奮呢?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認識,然後讓學生閱讀教材。提問:興奮的本質是什麼呢?如何產生?又是如何傳導的呢?

〔答〕略。

〔板書〕二、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三、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思考與討論2〕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提示及板書〕很明顯,由於突觸間隙的存在,興奮在神經元之間不能以神經衝動的形式進行傳遞,而是通過神經遞質與特異性受體相結合的形式將興奮傳遞下去的。

【探究與交流】:

突觸中傳遞的遞質中有一種是興奮性遞質叫乙醯膽鹼,乙醯膽鹼在發揮作用後,很快被膽鹼酯酶分解為膽鹼和乙酸。研究發現有機磷殺蟲劑能抑制膽鹼酯酶的活性,使乙醯膽鹼不被破壞。結果動物會怎樣呢?

【課外實踐】:20xx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授予瑞典和美國的三位科學家,他們在“人類腦神經細胞間訊號的相互傳遞”方面獲得了重要發現。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最早發現了在神經細胞之間某種訊號的傳導,即所謂的“慢突觸傳遞”。這些發現對了解大腦的正常功能,以及訊號傳導中的紊亂如何引發神經或精神疾病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人們研製出了治療帕金森綜合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藥物。請你收集相關資料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板書〕四、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資料分析〕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提示〕1.成人和嬰兒控制排尿的初級中樞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腦控制。嬰兒因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善,對排尿的控制能力較弱,所以排尿次數多,而且容易發生夜間遺尿現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階中樞,也就是大腦出現了問題。

3.這些例子說明低階中樞受相應的高階中樞的調控。

〔板書〕五、人腦的高階功能

〔思考與討論3〕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提示〕可能是H區出現了問題。

〔旁欄思考題〕

提示:記憶必須加以鞏固才能持久,鞏固的方法是複習。通過各種感覺器官進入人腦的資訊量非常大,據估計僅有1%的資訊能被較長期地記憶,大部分都將被遺忘。能被長期貯存的資訊是反覆被運用的。通過反覆運用,資訊在短期記憶中迴圈,從而延長資訊在其中的停留時間,這樣就使這些資訊更容易轉入長期記憶。

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教學策略

本節應緊緊抓住“動態發展觀”實施教學。如果說群落的結構可從橫向進行剖析,是現時性的,那麼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學要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群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群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群消失了以後,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群來佔據這個群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群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群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有條件的學校,在進行“問題探討”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錄影資料片(或類似題材),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學生對群落演替的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絡。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匯出群落演替的各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絡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發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群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型別後,教師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關於“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的教學,教材中提供了“踐踏對草地群落的影響”的素材,意在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事例展開教學。“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例,但人們未必從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過。教學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題目上做文章,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能力。建議有條件的學校,讓學生在野外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在課堂中組織討論。

實地觀察時,提示學生根據踩踏情況,將雜草進行分類:經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輕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要作較長期的觀察,將觀察的情況列表記錄,必要時將觀察到的情況繪圖,或用拍攝照片方式進行記錄。觀察時要注意:

雜草的種類;

莖稈高度和長勢;

生長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圍樹木生長等其他的情況;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觀察其根的形態。

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關資料(也可讓學生舉例)分析人類活動對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響。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

(2)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由此引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建議這部分內容採用上網調查或通過其他渠道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調查:

(1)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認識到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求得一時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致力於生活環境的改善;

(2)《退耕還林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時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群落演替的良性發展之間的關係。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外來物種的入侵。關於外來物種入侵,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紹,故在本節中該概念沒有出現。由於在本節練習中涉及了這方面的知識,應適當介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