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篇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運動系統組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結構,認同動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2.通過學習運動這一功能,使學生能闡明運動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絡。

3.通過各種動物的運動與觀察,使學生能舉例說明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運動系統組成的觀察與學習,使學生能與生產實踐相聯絡。

2.通過運動系統功能的觀察與思考,使學生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絡,確立辯證統一看問題思維觀點。

3.通過模擬實驗的製作,使學生具有能運用所學知識,嘗試一些手工製作,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從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的角度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觀點和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結構,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2.使學生闡明運動系統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絡。

3.使學生能夠舉例說明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中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並能闡明運動與其他系統的聯絡。

●教學方法

談話式、演示式、舉例式、啟發式。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1)家兔骨骼標本;人體骨骼模型;人體骨骼肌與骨、關節關係的模型;蛙神經——腓腸肌標本。

(2)動物覓食、避敵等各種動作與勞動機器等的影像資料或畫片。

(3)解剖器官。

2.學生準備:(1)豬、羊等的前肘關節(最好帶些骨骼肌)

(2)硬紙板、鬆緊帶、圖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觀看錄影、直接導課]

教師首先播放有關獵豹、獅子等捕食斑馬、羚羊、仙鶴起舞、鳥兒高飛、魚翔淺底、運動員的競技表演等內容的錄影資料,最後將畫面指向運動員凸起的肌肉和獵豹奔跑時強勁收縮的後肢肌肉;然後教師出示人體運動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標本,用自己的體態語言示屈肘的動作,讓學生注意觀看胳膊發生了什麼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如下導課:

教師:……大家注意觀察老師的胳膊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來了。

學生:發生了一種動作。

教師:是的。但這種動作是怎麼發生的呢?再請大家來看看這個模型(出示人體骨骼模型)。我現在用手牽引著它的手骨,結果,大家看,它怎麼了。

學生:胳膊繞著肩關節(或肘關節)發生了運動。

教師: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確。那麼,我要不牽引它呢?能動嗎?

教師的這幾個設問答案是很明顯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設問的目的,設問的目的是要引出“運動的結構”。最終使學生認識:運動是由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運動系統是由關節、骨和骨骼肌組成的。其中,關節是運動的支點;骨是運動的槓桿;骨骼肌是運動的動力。為了強化這一認識,教師可用勞動工地上的大吊車、挖掘機等畫片或影像資料,與人的運動的畫片或影像資料在多媒體上播放,讓學生充分理解:關節是運動中的支點、骨是運動中的槓桿、骨骼肌是運動中的動力。

最後,讓學生結合課本29頁的討論問題進行討論,根據討論結果和以上知識讓學生用自備的硬紙板、鬆緊帶、圖釘製作肌肉牽動骨運動的簡易模型。從而鞏固了以上所學知識,也使學生在認識運動的結構的基礎上,嘗試模擬製作實驗的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在日後的成長道路上,善於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絡,發展學生的發散、創新的思維能力。

[模型展示,體態語言,引申新課內容]

首先,教師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裝在實驗儀器上,讓學生注意觀察針刺激肌肉時,指標是否發生變化,為什麼發生了變化,停止刺激,指標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引,因為骨骼肌具有一個收縮的特性。

然後,結合學生觀察自備豬、羊的關節(帶些肌肉能示關節組成),進一步理解關節的組成並觀察骨骼肌的組成。

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兩部分組成,肌腱可繞過關節分別連在不同的骨上。從而認識:當骨骼肌受刺激收縮時,就牽引著附著的骨發生運動。

然後,教師可讓學生跟著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動作。這樣做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組織好課堂紀律。這樣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躍課堂氣氛;二、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時身體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發生了運動;三、讓學生充分理解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從而引出運動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絡。

[親身體驗,發生聯想,提高認識]

接著上面的活動,教師接著讓學生做一個屈肘動作,維持一段時間,學生會給出一個結果:老師,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脹;支撐不住了;累了。此時教

師恰好抓住酸、累這一感覺引出神經系統與運動系統的聯絡,進而引出運動系統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絡。例如:教師可以如下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噢!你累了,怎麼就知道困了、累了?

學生:我感覺到的。

教師:哦,是感覺到的。那你知道感覺由哪個系統完成?假如我們今天一上午都是體育課,那你還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學生可能會答出:餓了、出汗、臉紅、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勞等等。教師應及時抓住各系統的功能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

教師:餓了,你要幹什麼?

學生:吃飯。

教師:與哪個系統有關?這個系統出現什麼生理變化?

學生:消化系統。這個系統將會……

如此,引導學生聯絡各大系統,讓學生能夠闡明各類動物的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經系統的調節外,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等的參與配合。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並使學生確立全面綜合,辯證統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態度。

[觀看錄影,訓練,結束新課]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正在獵食的獅、豹等動物的奔跑畫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馬、瞪羚的畫面和其他動物的捕食與被捕食的過程的畫面,引導學生認識並運動對於動物生存的意義。

然後,教師和學生共同本課時內容,突出重、難點,強化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的認識。

[鞏固練習]

一、看誰選得對

1.運動的骨骼肌在運動中起

A.槓桿作用 B.動力作用

C.支援作用 D.支點作用

答案:B

2.關節在運動中起

A.連結作用B.槓桿作用

C.支點作用D.支援作用

答案:C

3.骨在動物的運動中起

A.支點作用B.協調作用

C.動力作用D.槓桿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連在骨上的結構是

A.關節B.韌帶

C.肌腱D.關節囊

答案:C

5.屈肘動作的完成是由於

A.肱二頭肌收縮

B.肱三頭肌舒張

C.肱二頭肌收縮的同時肱三頭肌舒張

D.肱二頭肌等屈肌肌群收縮,同時肱三頭肌等伸肌肌群舒張

答案:D

二、觀察與思考

1.某人因腦部外傷,結果出現了下肢癱瘓,下肢並沒有受任何損傷。這是怎麼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縮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須接受由神經傳來的興奮,才能收縮,進而牽引所附著的骨圍繞關節運動。某人腦部外傷,可能是傷害了運動中樞,致使興奮不能傳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縮。若長期不運動則肌纖維萎縮、癱瘓。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是收縮還是舒張?

答案: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交替收縮和舒張,可引起肘關節的屈伸。當人直臂提水時,處於單純伸肘狀態,但同時,還需用力才能將重物提起,所以,這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必須同時收縮才能完成直臂提水這一動作。

●板書設計

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三章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

一、運動的結構及功能:

二、運動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係

1.呼吸系統——消耗氧,產生二氧化碳,呼吸頻率加快

2.消化系統——消耗有機物,加快吸收,產生飢餓感

3.迴圈系統——消耗氧與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與廢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面板排洩——血流加快、血管舒張,體內熱量隨汗液分泌而釋放,出現臉紅、出汗等現象

5.神經系統——代謝速度的加快,產生肌肉酸困、疲勞、飢餓、熱、競爭等複雜的感覺和運動

三、運動對生物生存的意義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教學內容:

生物的無性生殖;實驗——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學目標:

1、認識無性生殖的概念。

2、訓練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操作技能。

3、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

4、舉例說出常見的營養生殖種類。

5、理解營養生殖的優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觀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實習活動,領悟“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培養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2、觀察顯微鏡,製作臨時玻片,提高科學技能,培養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

2、說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學難點

1、無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養。

教師準備:

1、課前準備幾張嫁接成活的植物體照片,在上課時供學生觀察。

2、有關課件。

3、實習所用的器材。

學生準備:

1、準備實驗和實習的有關材料。

2、課前嘗試嫁接,再把嫁接的動植物拿到課堂準備交流。教學步驟: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發育

1、情景創設:同學們都學過一首詩中這樣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你們知道這是表達的什麼樣意思嗎?

2、診斷性設問: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發育現象。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向我們描述了物千姿百態的生命形式、生物習性及他們的結構特點,但是對各種生物是如何繁衍後代的卻是不甚瞭解,你們能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來嗎?

3、啟發問題:你們說的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才能生出新一代來。那麼,有沒有這種情況,不經過受精作用,同樣也能產生出下一代呢?這一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4、安排實驗:現在我這裡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養液、燒杯、顯微鏡、載玻片、龍膽紫染色液等。請你們先看書,討論應如何做實驗,列出實驗步驟,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問題。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觀察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識別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說明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過程,說明胚胎髮育的營養供應方式,說出出生後發育的分期。

教學重難點

1、人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過程。新生命的孕育過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觀察桃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樹是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的。這種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於有性生殖。

(2)針對桃樹等通過種子產生新一代的方式,結合種子結構的.基本知識,知道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而受精卵則是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結果。

(3)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無性生殖的圖片,鼓勵學生歸納出無性生殖的概念。

2、無性生殖

椒草用葉繁殖、馬鈴薯用塊莖繁殖,像這種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3、無性生殖的應用

(1)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常見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蘋果、黎、桃等果樹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無性生殖的條件

環境條件:光照、水分、溫度、溼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錄影或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體會影響嫁接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5、組織學生如何開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選擇什麼樣的扦插材料能夠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應做哪些處理?

6、質疑:植物的無性繁殖在生產實踐中有什麼作用?

二、互動探究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楊樹枝條進行扦插繁殖時,把枝條上所有的芽去掉,這樣是否影響成活?為什麼?

2、馬鈴薯通常是用它的塊莖來繁殖的,農民在種植馬鈴薯時,先把塊莖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後再埋入土壤裡,請想一下農民這樣做的道理。

三、強化訓練當堂達標

1、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_________,世代相續,生生不息。

四、小結

五、作業設計

《練習冊》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闡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⑵舉例說明無性生殖的型別和特點,比較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區別。

2技能目標

⑴進行植物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

⑵學會進行組織培養。

觀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黴菌的孢子生殖。

3情感目標

⑴體會生物生殖的多樣性。

⑵體會無性繁殖在生產中的應用。

二、提前準備

教師:⑴準備培養基質和營養液

⑵酵母菌和根黴的培養

⑶相關的課件材料

學生:熟悉教材內容,查閱有關無性生殖的資料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⑴有性生殖及無性生殖的概念

⑵營養繁殖活動

難點:⑴植物營養繁植活動

⑵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情境匯入]:

教師:通過對前幾節內容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了人和動物的生殖方式。那麼在生物圈中,其它的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如,植物、微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其它生物是如何生殖的。

(課件展示第3節其他生物的生殖)

[探究新知]

教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前面我們所學習的人和動物都是怎樣生殖的?

學生:都是通過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

(課件展示受精作用的過程)

師生歸納:人和這些動物都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的生活力較強。(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你能舉然界中還有那些生物進行有性生殖呢?

學生回答:(各種植物名稱)

教師引導:好,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植物又是如何進行生殖的呢?

(課件展示植物的生殖方式)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回憶綠色開花植物又是用什麼來繁殖的呢?

學生:種子

教師引導:種子形成經歷了哪幾個過程呢?

學生:經歷了開花、傳粉、受精以及胚的發育。(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你能描述植物進行種子繁殖的過程嗎?

學生:(討論回答)在植物花裡有雌蕊和雄蕊,雄蕊產生花粉,花粉裡有精子;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胚珠裡有卵細胞。花粉形成的'

花粉管伸入胚珠後釋放精子,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成胚,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體,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由胚長成一株幼苗,形成新個體。(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植物通過種子繁殖的方式是不是屬於有性生殖呢?

學生回答:是

教師歸納:對。種繁殖方式也經過了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所以也是有性生殖。

教師引導: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以外,還有其他的產生後代的方式嗎?請舉出用其他方式繁殖的例子。

學生:(舉例)

(教師補充舉例)(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象上面我所舉到的這些植物的產生後代的過程中有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學生:沒有

教師:對。那麼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生殖方式呢?

學生:無性生殖

師生歸納: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無性生殖(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同有性生殖相比較,無性生殖又有什麼特點呢?

師生歸納: ①產生子代個體數量多,繁殖速度快,而且子代能穩定地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

②無性生殖後代的生活力下降。(課件展示)

教師:上面我所舉到的用馬鈴薯的塊莖、蒜、草莓的莖等是植物的是營養器官還是生殖器官呢?

學生:是營養器官

教師:這種利用綠色植物營養器官的繁殖新個體的方式叫做營養生殖。你能說出營養生殖的特點嗎?

學生:有利於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加快繁殖速度。(課件展示)

教師:既然營養繁殖有如此多的優點,你能舉出生活中見過常用的營養繁殖方法嗎?

學生(討論後回答):

教師補充後引導學生歸納:(課件展示)

營養生殖:1、扦插:葡萄,月季,秋海棠,傘竹

2、嫁接:桃,梨,蘋果,大棗,柿,龍爪槐

3、壓條:類竹桃,桂花

教師:現在我們知道了植物營養繁殖的優點和常用的幾種營養繁殖方式,你們想不想嘗試著來進行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好,下面我們就來進行營養繁殖的活動。注意,在這裡我們僅僅只為你介紹怎樣去進行營養繁殖。同學們可以選擇一種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一種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把具體的實踐過程寫成報告在班級中交流。請你們通過閱讀書中植物的營養繁殖內容,以獲得進行營養繁殖的方法,同時,探討如下問題:

1、你準備用哪種方法來繁殖哪種植物?

2、植物的營養繁殖和種子繁殖有何不同?

3、舉例說明生產上怎樣利用植物營養生繁殖的優勢。

[鞏固練習]

P95思考與練習:1、2兩題。

學生反思: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第一節

生物的無性生殖

(第1課時)

教學內容:生物的無性生殖;實驗——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認識無性生殖的概念。

2、訓練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操作技能。

3、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4、舉例說出常見的營養生殖種類。5、理解營養生殖的優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觀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實習活動,領悟“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培養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2、觀察顯微鏡,製作臨時玻片,提高科學技能,培養科學素養。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2、說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教學難點

1、無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養。

教師準備:

1、課前準備幾張嫁接成活的植物體照片,在上課時供學生觀察。2、有關課件。

3、實習所用的器材。學生準備:

1、準備實驗和實習的有關材料。

2、課前嘗試嫁接,再把嫁接的動植物拿到課堂準備交流。教學步驟: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發育

1、情景創設:同學們都學過一首詩中這樣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你們知道

這是表達的什麼樣意思嗎?

2、診斷性設問: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發育現象。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向我們描述了生

物千姿百態的生命形式、生物習性及他們的結構特點,但是對各種生物是如何繁衍後代的卻是不甚瞭解,你們能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來嗎?

3、啟發問題:你們說的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才能生出新一代來。那

麼,有沒有這種情況,不經過受精作用,同樣也能產生出下一代呢?這一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4、安排實驗:現在我這裡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養液、燒杯、顯微鏡、

載玻片、龍膽紫染色液等。請你們先看書,討論應如何做實驗,列出實驗步驟,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問題。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觀察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第2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第3節伴性遺傳

姓名班級組別使用時間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說明什麼是伴性遺傳;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①男性多於女性;②交叉遺傳;③一般為隔代遺傳;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4.舉例說出性別有關的幾種遺傳病及特點:伴X隱性、顯性遺傳病及其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1.閱讀課本,劃出知識點。掌握基礎知識,紅筆標出重、難點以及疑點。

2.小組或者組間進行討論、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探究合作的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

型性別決定方式;

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規律。

學習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規律。

【使用說明】:

本節的重點是伴性遺傳的特點。學習時應結合實際問題,從事例入手,找出基因在性染色體上,隨性染色體遺傳的特點,將這些特點遷移到不同的事例中去解決問題。

【知識連結】:

與基因在常染色體的遺傳進行對比。聯絡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並應用到實際中去。

【自主學習】

一、基本概念:

性別決定:

常染色體:

性染色體:

二、人體細胞內的染色體:

常染色體:有對,與性別決定無關。

性染色體:有對,男性為,女性為,是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三、性別決定的方式:

1、XY型:①雄性:常染色體+;雌性:常染色體+。如:人的紅綠色盲。

2、ZW型:①雄性:常染色體+;雌性:常染色體+。如:雞的性別。

3、色盲由隱形致病基因控制,該基因只位於上,在上沒有。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的特點: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具遺傳現象。即致病基因由男性患者通過他的女兒傳給他的,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如病。

4、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一種伴X性遺傳,女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DXD和XDX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DY。特點: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具有。男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

5、Y染色體上遺傳病的特點是:患者全部是;致病基因父傳,子傳孫。如:外耳道多毛症。

【合作探究】

1、什麼是伴性遺傳?

2、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用遺傳圖解表示以下幾種情況)

⑴色覺正常女性純合子與紅綠色盲男子結婚,他們的後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⑵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子結婚,他們的後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⑶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和男性色盲患者結婚,他們的後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⑷色盲女性和正常男子結婚,他們的後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當堂檢測】

(C級)1、一對夫妻都正常,他們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請你預測,他們的兒子是色盲的機率是()

(B級)2、血友病的遺傳屬於伴性遺傳。某男孩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正常。血友病基因在該家族中傳遞的順序是()。

A.外祖父→母親→男孩B.外祖母→母親→男孩C.祖父→父親→男D.祖母→父親→男孩

3、在右圖所示的人類系譜圖中,有關遺傳病最可能的遺傳方式為()。

A.常染色體顯性遺傳B.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C.X染色體顯性遺傳D.X染色體隱性遺傳

(A級)4、決定貓毛色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基因型bb、BB和Bb的貓分別為黃、黑和虎斑色。現有虎斑色的雌貓和黃色雄貓繁衍,問:

(1)能否生出虎斑色的雄貓?為什麼?

(2)假設繁衍後生下三隻虎斑色的小貓和一隻黃色小貓,它們的性別分別是()

A.全為雌貓或三雌一雄B.全為雄貓或三雄一雌

C.全為雌貓或全為雄貓D.雌雄各半

(3)假設生出的後代中出現一隻虎斑色雄貓,那麼,這隻貓的基因型(包括性染色體)應為。試解釋產生的原因。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明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徵

(2)概述鳥類與人類的關係

2、能力目標

(1)在對鳥類圖片、視訊資料分析過程中提高學生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通過對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特徵的探究,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積極的參與討論、交流,培養相互合作的精神

(2)通過對丹頂鶴的故事的瞭解,培養學生養成愛護鳥類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1)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徵

(2)引導學生養成保護鳥類的好習慣

三:教學難點:

闡明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徵

四:教學方法

提問法、講解法、歸納總結法、觀察法、小組討論等與多媒體相結合教學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主要內容是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結構特徵,特別是對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特徵的探究,內容比較抽象,通過對不同圖片、視訊的觀察,思考相關問題,以小組加分製為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發揮其主體地位,然後教師進行點評講解及鼓勵,在教學過程結合多媒體,使比較抽象的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通過播放歌曲《丹頂鶴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一個大學生為了保護一隻受傷的丹頂鶴而滑入河裡溺水而亡的悽慘故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育珍惜並保護鳥類六: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用多媒體播放幾個圖片,野鴨、企鵝、孔雀、鴕鳥,並問學生:你認識它嗎?它是鳥嗎?(很多學生會說野鴨和企鵝不是鳥類,並激烈爭辯)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鳥類(多媒體展示本節標題《鳥類》)

具體教學過程

(一)千姿百態的鳥類

師:當我們漫步在校園裡或走在馬路上,有時抬起頭來可以看到空中飛翔的鳥類,對於鳥類我們並不陌生,那麼同學們最熟悉的鳥是什麼鳥呢?

生:同學站起來說一說他們認識的鳥。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啊,說了很多種鳥類,說明大家的見聞還是比較廣泛的,那麼世界上大約有多少種鳥類呢?我國有多少鳥類呢?

生:世界上的已知的鳥類約有8730種,我國有鳥類1200多種。

師:從這兩組資料可以看出,我國也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國家,那麼鳥類怎麼分類呢?同學們看書本上92頁內容。

生:學生站起來回答相關內容(教師進行點評加分)

師:所以我們剛才看的幾張圖片都是鳥類,現在問大家,是不是所有鳥類都能飛翔呢?能飛翔的一定是鳥嗎?

生:回答問題。

過渡:那麼鴿子是鳥類嗎?自古以來,人類與鴿子就是很好的`朋友,特別是在戰爭年代,那時的通訊技術比較落後,不像現在可以用手機,電腦視訊或發郵件等彼此聯絡,過去只能人工送信或飛鴿傳書,鴿子可以在天空中飛翔,下面我們以家鴿為例,一起來探究鳥類適應空中飛翔的特徵。

(二)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徵(多媒體展示標題)

說明:本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自己來探究學習,老師把相關問題提出來,通過多媒體放映圖片、視訊等,學生結合課本相關內容,思考並回答相關問題。

1、觀察家鴿的外部形態(多媒體放映家鴿圖片)

師:家鴿有什麼樣的形態特徵,這種形態特徵與飛行有關嗎?

生: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師:家鴿的羽毛有幾種?分別位於哪裡?有什麼作用?(多媒體展示兩種羽毛)生: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過渡:我們前面學習過水中的動物,魚,魚的身體也是呈流線型,但魚為什麼不能飛呢?

2、家鴿的飛行器官(多媒體放映鴿子飛翔的圖片)

師:家鴿兩翼展開後的長度大約是兩肩之間長度的10倍,所以家鴿的翅膀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當家鴿飛行時,它兩翼的羽毛會撐開並增大其平坦的表面,這與飛行有關係嗎?生: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3、觀察家鴿的肌肉(多媒體放映家鴿的肌肉)。

師:通過觀察,同學們想一下,家鴿哪個地方的肉最發達?

生: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師:家鴿發達的肌肉與翼的飛翔有關係嗎?

生: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4、觀察家鴿的骨骼(多媒體放映家鴿的骨骼)

師:家鴿的骨骼有什麼特點?哪一塊骨最發達?

生: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師:家鴿的骨骼比較輕與它的飛翔有關係嗎?

生: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過渡:我們上學期學習了人類的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現在也有所瞭解,那麼家鴿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有什麼特點呢?

5、觀察家鴿的呼吸系統(多媒體放映家鴿呼吸系統視訊)

師:家鴿的呼吸器官主要是什麼?家鴿是怎麼呼吸的?氣囊有什麼作用?

生:看書結合視訊,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6、觀察家鴿的消化系統(多媒體放映家鴿消化系統視訊)。

師:家鴿有牙齒嗎?家鴿胃分為幾個部分?分別有什麼作用?小腸和直腸有什麼區別?分別有什麼作用?

生:看書結合視訊,思考並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活動:你認為家鴿有哪些適應飛翔的特徵?(學生搶答,教師負責加分)

(三)保護鳥類的多樣性

通過多媒體播放一首歌《丹頂鶴的故事》,邊放邊講述這個故事給學生聽,讓學生形成隨時隨地保護鳥類的意識。

師:為什麼說鳥類是人類的朋友?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生:一起討論,各抒己見。

教師總結小組分數,看哪個小組分數最高,進行一定的表揚。

七: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和知識目標:

1闡明鳥類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2.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徵。

能力目標:

嘗試獨立完成“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的探究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愛護鳥類、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

1鳥類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2.鳥類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鳥適於飛行的特點”的探究活動。教學流程新課匯入

分別講述明朝萬鵬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類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夢想,有些鳥能在南、北半球之間遷飛往返,有些鳥竟能飛越珠穆朗瑪峰!它們為什麼具有這麼強的飛行能力呢?如果給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嗎?那麼鳥類又是如何能夠自由自在的飛翔的?引發學生思考嘗試性回答,教師總結帶入新課。

教學活動一:

多種多樣的鳥

環節一:

比賽看看哪組說出鳥類的名稱最多,並要求說出他們的居住環境。教師點撥總結引入課本內容。

環節二:

自主閱讀教材第30-31頁內容,並完成教材中的討論。學生思考填答,教師總結。

(1).徵與鳥的生活環境有什麼聯絡?

提示:鳥的喙形狀不同,都與其食性相適應。鳥的足特徵不同也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2)鳥在外部形態上有什麼共同特點?提示: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

環節三:

教師可以補充課外知識:

早成鳥出殼後的雛鳥,眼睛已經睜開,全身有稠密的絨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隨親鳥自行覓食。這樣的雛鳥,叫做早成鳥。雞、鴨、鵝、雁等的雛鳥是早成鳥。

晚成鳥在出雛後到能飛行前近段時間裡一直靠雙親餵養,大多數晚成鳥在離巢的時候體重已接近成鳥的體重。

晚成鳥的成活率明顯高於早成鳥,鳥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最常見的,早成鳥有雞、鴨、大雁、天鵝,晚成鳥有燕子、麻雀、老鷹等等

教學活動二:

鳥的主要特徵

環節一:

不看課本的前提下,請每個同學在紙上寫出自己認為鳥類可以飛行的原因,教師巡視督導指導並給予適當評價。

環節二:

請寫的最全面的學生上黑板畫出自己心目中的鳥,並將自己描述的鳥的特徵體現在繪畫中。教師評價並引匯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徵,以便學生後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準確到位。

環節三: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完成書中探究,並回答以下問題:外觀

先從外部形態開始觀察。

1:你們觀察鳥的形態是怎樣的?這與他們的飛行生活有什麼關係?流線型,減少飛行時空氣產生的阻力。2:鳥類的體表被覆蓋著什麼?有何意義?

被覆羽毛,起到保溫保護,而且前肢變成了翼,可以扇動空氣,使鳥類可以飛行。

3:將鳥的翅膀展開,你們能識別出與飛行有關的羽毛嗎?他們在結構上和排列上有何特點?

內部

由此看出鳥的外部形態是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的。鳥類的內部結構如何呢?請大家根據家鴿的內部結構彩圖來進行探究。

4:請大家回憶一下,吃雞肉時哪部分雞肉最發達?推測一下原因。觀看家鴿的骨骼模型,特別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點?胸肌最發達,可以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

鳥的'胸肌重量是體重的五分之一,人的胸肌是體重的120分之一。這麼多的胸肌需要一個可以附著的結構---龍骨突。

胸部的骨骼突出來,成為龍骨突,有利於增加胸肌的附著面積。除此之外,鳥的骨骼佔體重的5%~6%,人的骨骼佔體重的18%,可見骨骼的特點是: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減輕體重

5:鳥類在空中飛行是劇烈的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們認為能量從食物中獲取,那麼鳥類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點?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巨大的耗能需求

一隻小烏鴉每天要吃下超過它體重的食物;一隻體重約二公斤的肉食鳥類在一天內能把二公斤的魚吃得精光!杜鵑幼鳥的食量更是大得驚人,它竟能在一天中吃掉18條小蜥蜴、39只蚱蜢、3只鳳蝶蛹、43只甘藍蛆、5條金龜子幼蟲、4只圓蛛、50只黃粉蟲及大量螞蟻卵。

有喙無齒,直腸短,隨時排便———減輕體重

完成探究,總結鳥類適合飛行的特點: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有龍骨突,胸肌發達,附著在胸骨上,牽動兩翼完成飛行。環節四:繼續探究鳥類的其他與飛行有關的特點。

鳥類在空中飛行時需要的氧氣量很大,大約是靜止時的20多倍,那麼它的呼吸系統有怎樣的特點才能滿足這麼多氧氣的需求量呢?鳥的身體裡有發達的氣囊。這些氣囊與肺相通,分佈在內臟器官之間,有的還突入到骨的空腔裡觀察鳥體內的氣囊分佈示意圖。

雙重呼吸:呼吸一次,氧氣兩次經過肺,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鳥類獨一無二)

氣囊作用大

輔助肺進行呼吸,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滿足飛行時對氧氣的需要?減輕身體比重

減少內臟器官間的磨擦?散發體內熱量

除此以外,鳥的心跳頻率快,迴圈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功能強,可快速產能以補充飛行時能量消耗。

小結:鳥的主要特徵:(1)體表覆羽;(2)前肢變成翼;(3)有喙無齒;(4)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概述尿液的排出過程。

2、明白排尿的意義。

3、瞭解面板的結構、面板的再生和面板的衛生保健知識。

4、理解面板的功能。

教學重點:尿液的排出過程與汗液的排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體每天要產生大量的尿液,這些尿液是如何排出體外的呢?人體除了依靠形成尿液排出廢物外,還有那些排出廢物的方法?我們應該瞭解哪些泌尿系統的衛生知識,怎樣用這些知識指導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新課講解

1、尿液的排出

師:請同學根據泌尿系統的結構,能不能簡單敘述一下尿是如何排出的?

生:腎臟中形成的尿液,經輸尿管流入膀胱暫時儲存,當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人就產生尿意,進行排尿,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板書)

2、排尿的意義泌尿系統的衛生:

師:.排尿有什麼重要性?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問題,從而很自然地得出排尿的意義。

師生:共同總結排尿的意義:排出廢物,調節人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含量,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師:怎樣注意泌尿系統的衛生

①適量飲水②及時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潔

3、面板的結構

夏天剛過,許多同學都發現自己的面板變黑了,這是為什麼呢?人們常說“這個人的臉皮可真厚”,臉部的面板真的很厚嗎?一些同學進入八年級以後,發現自己的臉上長出了“小痘痘”,這是怎麼回事又該怎樣預防呢?面板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麼不腐爛變質呢?人的膚色為什麼會有差異……這些問題都與面板的結構密切相關。

面板覆蓋在人體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面板展開面積接近2平方米,重量約為人體重的1/20。雖然是最大的器官,面板卻很薄,平均2毫米左右,最薄的部位是眼皮的面板,只有0.5毫米,而最厚的部位是手掌和腳跟的面板,也不過為4-5毫米。既然是“器官”,同學們回憶一下器官的概念,想想面板應該是由哪些組織,按著什麼樣的方式構成的呢?可以觸控自己手部或臉部的面板,體會一下,也許對尋找答案有所幫助

人的面板分為表皮和真皮。死亡的表皮細胞不斷脫落,有人計算過,把一個人一生中脫落的面板表皮加起來,平均重量將超過227千克。表皮的深層細胞具有很強的分生能力,補充脫落的角質層的任務正式這層結構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斷深層細胞具有什麼特點?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板想想看,平時我們不小心擦傷了面板,過幾天傷口就痊癒了,現在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生理性再生:正常代謝過程中的再生(如:角質層細胞脫落後會自然得到補充)補償性再生:由損傷引起的再生(如面板擦傷後傷口癒合)

夏天過後我們的面板變黑了,就與這種細胞有關——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可以產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線,防止其損傷深層面板,對人體有保護作用,是人體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性表現。參加室外活動對青少年的生長髮育很有好處,但在夏天外出或進行日光浴時應當適度,因為過度的日晒會加速面板的老化,甚至會引發面板癌。思考一下:嚴重的大面積面板燒傷的病人為什麼容易死亡?(加強學生對面板是保護人體的重要屏障的認識)

面板損傷會有血液流出,觸控面板會覺得有彈性,尖銳的物體碰到面板會覺得疼……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與表皮下方的結構——真皮有關。 面板具有彈性,因為真皮中有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天氣熱或運動時,可以看到臉部的皮膚髮紅,天冷或不運動時則相反,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真皮層內有豐富的血管,人體血液迴圈中10%的血液要流經面板。這對人體有何意義呢?調節體溫。

我們的面板就是有表皮和真皮兩個部分構成的,不過面板在長期的'適應過程中,還演變出了一些附屬結構,它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趾)甲、毛髮、 汗腺、 皮脂腺

4、面板的衛生保健

面板的清潔:

(1)清除面板表面的汙垢,使面板能正常發揮功能

(2)減少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防止面板病的發生

面板的鍛鍊:

(1)改善面板的血液迴圈和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促進面板的新陳代謝

(2)提高面板對溫度驟然變化的適應力,減少疾病發生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講了尿液的排出與汗液的排出,介紹了面板的結構與它的基本功能,瞭解如何注意泌尿系統的衛生,如何保護面板。

四、板書設計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2)------尿液的排出與汗液的排出

1、尿液的排出

2、泌尿系統的衛生

①適量飲水②及時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潔

3、面板的結構

表皮:角質化細胞;深層細胞

真皮:血管和神經末梢

五、教後反思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注入量筒,輕輕搖動幾次

3.靜置觀察(為什麼要加檸檬酸鈉?檸檬酸鈉是一種抗凝劑,加入後可防止血液凝固)觀察:1、血液是否分層?分幾層?2.各層的顏色怎樣?大致比例如何?

明的液體,約佔血液總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紅色,不透明,約佔血液總量的45%,兩者之間還有薄薄一層物質,呈白色。

實驗二顯微鏡下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

方法步驟:

1、.用低倍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找到物象

2、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用細準焦螺旋調準焦距,直到物鏡清晰為止

觀察與思考:

1.看到幾種型別細胞?(移動裝片找)

2.最多的是哪種細胞?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

3.最大的是哪種細胞?有無細胞核?

4.最小的是哪種?

反饋觀察結果:

學生回答實驗現象:血塗片裡三種血細胞:紅細胞:量最多,呈紅色,圓餅狀,無細胞核;白細胞:最大,有細胞核;血小板:最小,無細胞核

小結:由觀察血液的組成和血塗片得知:血液由淡黃色液體部分叫血漿和三種有細胞結構的部分——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構成(板書)

2、三種血細胞的功能

(1)探索紅細胞的功能:

①介紹紅細胞呈現紅色的原因:紅細胞裡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所以紅細胞呈紅色。

②血紅蛋白有什麼特性?紅細胞有什麼功能?

觀察演示實驗總結血紅蛋白的特性。

演示實驗:取一隻試管加有抗凝劑的血液,待血細胞沉澱後,倒去上層的血漿和部分血細胞,觀察留在試管內的紅細胞呈暗紅色。然後將試管傾斜放置,十分鐘後讓學生觀察:觀察內容:斜面的紅細胞與試管底部紅細胞的顏色是否一樣?

思考:血紅蛋白有什麼特性?(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斜面的紅細胞呈鮮紅色,試管底部的紅細胞呈暗紅色。)

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此現象說明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或分離的條件與氧多少有關。斜面上的紅細胞暴露在空氣中,周圍氧較多,即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形成鮮紅的氧合血紅蛋白,而底部的紅細胞接觸的`空氣少,血紅蛋白尚未與氧結合,仍呈暗紅色。

得出結論:血紅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氣濃度低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氣濃度高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

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總結紅細胞有什麼功能?(生:運輸氧氣的功能。)

教師指出:紅細胞除了運輸氧氣以外,還運輸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細胞的功能

.當身體某一部分被細菌感染時,白細胞是如何到達感染處?傷口化膿時流出的膿液分別含有哪些成分?(學生回答:白細胞可做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到達感染處,去吞噬病菌。傷口流出的膿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細胞。(

總結白細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禦和保護作用。

指出:白細胞計數是臨床化驗的重要專案。因為人體受病菌感染時,血中的白細胞總數高於正常,感染處也聚集大量的白細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現象:當不小心,把面板劃破時,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問題:為什麼面板出血後回自然止血?(當血管受傷而流血時,血小板會在出血的傷口處聚整合團,並經傷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釋放出一種物質——凝集素,使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是可溶的,纖維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織成網,把血細胞網羅在內,形成血塊而凝固。在血塊之外,所遺留的澄清的液

體,即是血清。)

由此,同學們可得出血小板有什麼作用?(結論:血小板有止血和促進凝血的作用。)教師講述:由於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面板劃破流血後不久就會自然止血,但有一種遺傳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難破裂,不能釋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質——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損傷,無法止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某某有點貧血,貧血到底怎麼回事?

指出:血液裡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正常範圍:男子平均500萬個/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萬個/立方毫米),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過少(正常範圍:男子為12—15克/100毫升,女子為10.5—13.5/100毫升)都叫貧血。

貧血患者由於血液運輸氧的能力低,影響體內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因而常常表現出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這時候應該找醫生診斷和治療。一般的貧血患者,應該多吃一些含蛋白質和鐵質豐富的食物。

4、血量與輸血

可見血液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人體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過多怎麼辦?

(1)血量

提問:你們知道自己體內有多少血?

一個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板書)那麼,請計算一下,一個體重為60公斤的人他的血為多少?平均為多少?(學生計算後並回答:4.2~4.8千克,平均為4.5千克)。(教師舉起3個1.5升可樂瓶裡裝的3瓶的紅墨水說:就是這麼多的血。)

人體內的血量只有維持相對的穩定,才能保證人體的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的30%,就會有生命危險。(讓學生計算一下體內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經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讓學生計算大約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還能在一定的時期內相繼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一般喪失的水分、無機鹽在2小時內可恢復正常,血漿蛋白濃度一天左右恢復正常,紅細胞則在一個月內恢復正常。因此,一個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問:你們知道我國的義務獻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獻200毫升血,對自己來說沒有什麼損害,但對那些病危躺在醫院急需輸血搶救的人來說,卻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個健康的公民都應積極參加義務獻血。(獻血的條件:獻血者須是無傳染病史、無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但同學們目前處於生長髮育階段,不提倡義務獻血,當你們到了18歲後,對於每一次獻血應該踴躍報名參加。

(2)、輸血(板書)

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時候,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使病人補充血量。但輸血前一定要檢查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輸血時,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輸血後紅細胞會凝整合團,阻礙血液迴圈,而給受血者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死亡。因此,輸血的原則是:應該輸同型血。(板書)L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還有其他血型系統。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輸血前應該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即受血者的血與供血者的血液相實驗,是否出現凝血現象。

三、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同學們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時還對輸血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瞭解。

四、板書設計:

血液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一、說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徵。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生生活的特點。

2.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㈣.教學難點

1.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於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匯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徵。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訊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麼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麼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區域性,由單一變數到若干變數。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徵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2.再觀察區域性: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麼作用,並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於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麼作用?(強調單一變數)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物件做實驗時採用這種方法。具有侷限性。

侷限性:

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紮緊。

2.遊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後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⑵實驗用具選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訊,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後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製作。

第二課時

[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麼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麼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麼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麼?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特徵。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佈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豔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汙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於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徵。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學習目標

1、舉例說出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2、舉例說明動物運動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舉例說明動物運動的重要性。

(一)、自主學習

1、自然環境,動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運動方式。

2、動物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等。

3、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系列通過運動的特徵。從而提高了能力。

4、動物通過運動能迅速遷移到更為適宜的和,從而有利於自身的和。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動物的運動方式主要為飛行的是:

A、鴕鳥B、企鵝C、蝙蝠D、蠶蛹

2、動物通過運動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蜥蜴的主要運動方式為:

A、飛行B、跳躍C、爬行D、奔跑

3、下列哪項不是鳥類遷徙的'意義:

A、獲取足夠的食物B、尋找適宜的生活環境C、產生有利變異D、有利完成生殖活動

(三)、當堂達標

教材52頁《自我》1-3題。

(四)、拓展提升

教材52頁《思維拓展》

(五)、課外閱讀

《鳥飛行的祕密》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教學目標】:

1.說出動物的生活環境的種類和特點。

2.說出水生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常見種類和主要結構特點。

3.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4.歸納出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共同特點。

5.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變化情況。

【重點和難點】:

重點: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難點: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製作CAI課件(展示不同生活環境中的動物、水中生活的各種動物類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魚和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汙染對水生動物的影響,增強直觀性);魚缸、金魚、氣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針線、鋼尺等、魚鰓結構掛圖。

學生:預習探究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擬實驗;查找出水體環境的惡化情況資料。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師:錄影展示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各種動物,帶領學生進入那絢麗多彩的動物王國,去領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後,組織學生填表總結。

生:填表總結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並總結。

師:請根據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的不同,給它們找個家,然後相互交流。

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交流。

師:通過交流,我們不難發現動物種類繁多,而且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也各不同。

質疑:這些動物都是怎樣適應各自的生活環境的?

生: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師:播放錄影,水中自由生活的'魚。質疑:魚為什麼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們人類為什麼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相互補充、完善)

師:大家的觀點正確嗎?就讓我們先看一看魚是怎樣生活的。組織學生觀察魚缸裡的活魚,然後提出觀察問題。(CAI展示)

問題l:魚的外形有什麼特點?是否有利於克服水中運動的阻力?

問題2:魚的運動器官是什麼?胸鰭、腹鰭、尾鰭在運動中各起什麼作用?

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根據提示問題積極動腦思考。然後,表述交流、補充完善,最後得出正確結論。

a.體型呈梭形、鱗片;

b.外有黏液,可減少水中運動的阻力;

c.鰭:鰭是運動的器官,胸鰭、腹鰭起平衡作用,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師: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僅憑觀察是難以得出結論的。這就需要通過實驗或模擬實驗來探究。接下來,就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研究,提出本組想要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

師:組織學生彙報交流,相互質疑,補充完善本組設計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實驗方案。

師:教師引導學生參照書(P5~P6)中的方法步驟和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探究。

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師:巡視指導。

生:體色的觀察:鯽魚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師:這種體色對鯽魚在水中生活有什麼意義?

生:體形的觀察:鯽魚的身體(圓形、側扁),體呈___。

師:這種體形有什麼好處?

生:體表的觀察:體表覆蓋__,呈__狀排列,體表(乾燥、有粘液)。

師:體表的這種特點與鯽魚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適應的?

生:認真記錄,討論並得出結論,表述交流。

師:人為什麼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要想明白這個道理,讓我們先看一看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組織學生觀察魚缸裡的魚的口和鰓蓋後緣交替張合的動作。質疑:口和鰓蓋後緣為什麼不是同時張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汁流動的情況,並認真記錄。

生:實驗操作,輕輕掀起魚的鰓蓋,看一看鰓的形態和顏色。對照魚鰓的結構放大圖。

師:質疑:鰓為什麼是鮮紅色?鰓絲為什麼既多又細?

生:討論並填表:魚鰓位於____兩側,外有___保護,共有____對鰓,顏色____。當水流經鰓絲時,溶解於水裡的____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裡,而血液中的____擴散出毛細血管,排到水中。

師:總結鰓的結構與氣體交換。

生:討論人類為什麼不能像魚那樣生活在水中。

師:質疑:你們能判斷一下什麼樣的動物是魚類嗎?

生:它們體表被有鱗片,用鰓(gill)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來適應水中生活。

師:除去魚類以外,還有哪些動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舉例說明。

師:組織學生看書,認識書中的各種水生動物。

質疑:1.腔腸動物有什麼結構特點?常見腔腸動物有哪些?

2.軟體動物有什麼結構特點?常見軟體動物有哪些?

3.甲殼動物有什麼結構特點?常見甲殼動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師:水中生活的動物有許多,它們都是水與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複雜的聯絡。

質疑:發生赤潮或水華後,水生動物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各抒己見、慷慨陳詞。

師:錄影展示:煙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動物的樂園。然而,人類的不文明、不道德行為正在使水域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大量水生動物死亡,甚至滅絕。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課堂小結:

1.你瞭解了嗎?常見的水生無脊椎動物。

2.你明白了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和結構特點。

3.你認同了嗎?水域環境的汙染影響水生動物的生活。

達標檢測(略)

結束語:在動物王國裡,還有許多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它們是怎樣適應陸地環境生活的?請大家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一起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生物的特徵

教師寄語:有生命,就精彩!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生物

2.區別生物和非生物

3.說出生物特徵

能力目標:

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區別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物的生命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關愛生物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

生物的共同特徵。

學習難點:

生物的各特徵對生物生活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藉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儀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時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匯入新課:同學們:你一定認識其中不少的生物。那麼,我們的教室裡有哪些生物?請各小組討論後出示課前觀察的結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各小組的回答說明,要想區分生物與非生物,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閱讀課本P2頁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關於科學觀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科學觀察必須藉助有關用具才能進行

C.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事實就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D.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

(二)閱讀課本P2-P5頁,探究下列問題:

1、填充下圖,識記生物的基本特徵。

2、觀察動物題材的投影片和教室裡盆栽植物,結合課本第插圖,討論:

(1)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類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撥出_______________。

(3)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

(4)課本第五頁插圖的內容說明了什麼?

四、拓展創新

1、除了課本介紹的,你還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徵?看哪個小組說得好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於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徵

(1)小貓長成大貓屬於。

(2)貓生小貓屬於。

(3)貓生貓,鼠生鼠屬於。

(4)一窩貓中有白貓、黑貓和花貓,這種現象屬於。

(5)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裡的現象屬於。

五、歸航拾貝

六、達標測試

1.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於生物的是………………………………………………( )

A.機器人彈鋼琴B.火山爆發時岩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徵…………………( )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徵…………( )

A.呼吸B.排出體內廢物C.對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發育

4.下列屬於生物共同特徵的是………………………………………………………( )

A.都能運動B.都能呼吸C.都有細胞結構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學家對蜜蜂群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進行跟蹤拍攝,這種研究方法屬於( )

A、實驗法B、觀察法C、調查法D、分類法

6.請說出元代散曲名家馬致遠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請將左右兩列中相關聯的內容用線段連線起來。

動物取食應激性

鯨噴出水柱營養

向日葵朝向太陽繁殖

植物開花結果生長

人體排汗排洩

蘑菇由小長大遺傳

子女與母親相似呼吸

七、學習感悟

參考答案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課前預習: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照相機測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營養②進行呼吸③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④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⑤生長⑥繁殖

2.(1)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它們以植物或別的食物為食,從中獲取營養物質。但是,無論是植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還是動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是來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簡單的物質,它們都是一樣的。

(2)氧氣二氧化碳

(3)動物和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如出汗、撥出氣體、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4)獅子發現獵物後迅速追擊;斑馬發現敵害後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合攏。說明了生物對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蘑菇能從小到大;種子萌發成幼苗,幼苗不斷長大;小雞破殼而出。說明了生物體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體長到一定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創新

1.(1)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有細胞構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4)生物體都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6.(1)生物能生長(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遺傳(4)生物能變異(5)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五、達標測試

1.D 2.C 3.D 4.B 5、C

6.曲中的生物有:老樹、昏鴉、瘦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夕陽、天涯

7、動物取食————營養

鯨噴出水柱————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陽————應激性

植物開花結果————繁殖

人體排汗————排洩

蘑菇由小長大————生長

子女與母親相似————遺傳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描述動物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知道分工合作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知道螞蟻的分工協作。認同群體的力量大於個體的力量,群體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4、樹立拒絕殘害生命的'現象發生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動物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延續的意義。

2、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教學難點

1、社會行為形成的本質和意義。

2、動物之間的資訊交流方式。

教學方法:討論法、啟發式講述法、談話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含小結與作業佈置,見教案內頁)

教學反思:

動物的群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資訊交流,動物的資訊是什麼,怎麼交流?對於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於機械的記憶狀態。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對生物學知識掌握較好,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氣味是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時,學生認為書中用紙片搭一條通道,在移動紙片的過程中,螞蟻很容易受到驚擾,影響螞蟻的行為,不容易觀察,因此他們大膽創新,設計出比教材的實驗更簡便易行、效果更明顯的實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教師要給予指導和說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