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5W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彙編15篇)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學習目的

1、植物的營養器官.根系.根尖瞭解根尖的結構與功能及生長變化規律。

2、描述直根系與鬚根系的形態特徵。

3、理解葉芽的各部分與枝條的各部分之間的發育關係。

重點

根、莖、葉的結構與功能。

難點

理解根尖和芽的變化動態。

學習方法

討論法,探究活動法。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根的發生和生長: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長系

2、根系的分佈還受到環境中等因素的影響

自主學習

活動1、觀察根尖的結構

討論:

1.培養根尖需要滿足哪些基本條件?

2.你會用什麼方法觀測根尖生長速度?你有什麼辦法測知根尖生長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細胞形成的?根毛的數量.形態和結構有什麼特點?可能與根的哪種功能相適應?

4.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這部分細胞來自哪裡?

活動2:解剖觀察芽的結構

討論:

1.根據你對芽的觀察,嘗試說明芽是枝條的雛形.

2.你所解剖和觀察的芽是否與葉芽的形態結構完全相同?

活動3:葉和莖的發生和生長

胚芽發育而成:。

葉芽的結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的需要,其餘的氧都以氣體的形式排到了大氣中;綠色植物還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淨化空氣。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我們主要的植被型別

1、植被的定義:一個地區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植被。

2、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等。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人均森林面積少。

2、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

3、過度放牧使許多草場退化、沙化。我國是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

3、綠化祖國,從我做起。

單元小結

1、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週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髮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3、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水和無機鹽都是由根吸收的,通過導管運送到各個器官。

4、綠色植物通過吸收水分和蒸騰作用影響生物圈的水迴圈。

5、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儲存能量。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使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用於各種生命活動。

6、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有助於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生物,能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徵。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價值觀目標:

用於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徵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視訊資料。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匯入新課

視訊播放智慧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問:智慧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二)講授新課

1、體驗並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問:你認為什麼是觀察?

學生總結:

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②觀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區域性、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等原則;

③觀察越細緻越接近真實;

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資訊,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後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

①有明確的目的;

②觀察使要細緻、全面、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④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

過渡:學習瞭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麼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現。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途徑。2.解釋氣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進出葉片的機制。3.描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迴圈的作用。

2、能力目標:練習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裝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3、情感目標:認同綠色植物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學習重難點:重點: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迴圈中的作用。難點: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這裡生有大量的。

2、導管能自而運輸,而篩管能自而運輸。

二、匯入新課

想象“假設沒有水,一棵樹會怎樣?”一分鐘後回答,那麼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是什麼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以小組為單位,課前取一段帶葉的莖,插進滴有紅墨水的水裡,並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取出,你看到了什麼現象?討論完成: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是怎樣的?

(二)植物的蒸騰作用1、閱讀p110-113,做實驗:觀察葉片的結構,參照教材第112頁圖3-29葉片的結構示意圖,認識氣孔並葉片的結構。

2、閱讀課本112頁,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保衛細胞與它周圍的細胞在結構上有何不同?保衛細胞的這種結構特點對蒸騰作用有什麼意義?

(2)植物體散失水分的門戶是 ,它的開閉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樣工作的呢?

(三)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迴圈

觀察課本113頁圖,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你能對照圖講一下生物圈的水迴圈嗎?

2、綠色植物在水迴圈中起什麼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沒有綠色植物,水迴圈還能進行嗎?

四、交流展示

五、歸航拾貝

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莖運輸到葉,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參與生物圈的水迴圈。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迴圈中有重要作用,我們應該保護綠色植物。

六、達標測試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們給果樹剪枝時,往往會發現從枝條的斷面上滲出許多汁液,這主要是( )

A、來自木質部導管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B、來自韌皮部篩管中的有機物

C、來自韌皮部篩管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D、來自木質部導管中的有機物

6、在莖的結構中,導管、篩管、形成層分別屬於什麼組織( )

A、分生組織、輸導組織、輸導組織 B、營養組織、營養組織、分生組織

C、輸導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 D、分生組織、分生組織、輸導組織

7、若將一段帯葉的鮮嫩幼莖浸入含有紅墨水的水裡,光照2—3小時後,取出幼莖橫向切斷並觀察,將會看到什麼現象?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在上述操作中,採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麼? 。

8、溫帶地區冬季寒冷,大部分樹木的葉片會脫落。植物落葉的主要意義是( )

A.減少植物體內營養物質的消耗 B.減弱植物體自身的蒸騰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運輸能力加強 D.使植物體避免寒冷氣流侵襲

4、在移栽植物時,將無色塑料噴到植物的葉面上,結成一層二氧化碳、氧氣可以通過,而水不能透過的薄膜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學習感悟: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在細胞水平上認識生物體,教學上會有一定困難。這是因為細胞結構微小,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因此,應當多給學生提供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機會,增加學生對細胞的感性認識。本節課儘管內容比較抽象,但是學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細胞的觀察作為基礎,學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2、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① 進一步熟練製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② 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能力目標

提高製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設計實驗、改革實驗,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髮展的;繼續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在“模擬製作”活動中,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3、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製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首次觀察自己身體上的細胞,學生感到既新鮮又好奇,取材關係到實驗效果)

細胞結構的觀察(與植物細胞相比不易觀察,略有難度);

設計實驗(應用以往的學習經驗,是較高層次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處於一個好動的年齡,在學生已經觀察了植物細胞的結構並有一定的瞭解下,這節課採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瞭解動物細胞的結構。而且在學生實驗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下,還不是很強,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認識才能吸引學生興趣,把握課堂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就是要把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強調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領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從做中學,學中做”的原則,運用實驗法、比較法、多媒體演示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法、比較法、觀察法等方法學習。

四、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複習: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溫故而知新,提出問題: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細胞嗎?

②人的細胞與植物細胞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聯絡自身,提出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引入新課。

(二)組織實驗,合作交流

出示題目,交流:“看到題目,你有何疑問?

疑問: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在哪?怎樣取材?引導、分析。

①設計:根據已有的經驗,設計實驗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劑的變化);

②製作:同組同學儘量選擇不同的方案製作臨時裝片,增加對比性。

③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然後同學間交換觀察。

(三)歸納反思,學以致用

繪製細胞的基本結構圖,感知動物(人)細胞的形態結構,注意繪圖要領。多媒體演示不同種類的動物細胞。

(四)模擬製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書中方法分組製作。

策略②:改進。利用現成的果凍,將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細胞核,果凍表示細胞質,包裝果凍的塑料殼表示細胞膜。

(五)鞏固練習,檢測反饋

1、人體或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2、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較,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結構。

答案: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3、回憶所做的《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

(1)實驗中用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製作的玻片標本叫__________。

(2)在製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中,開始在載玻片上分別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相比,共同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還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黃瓜表皮果肉細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

(4)《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憶《製作動物細胞模型》的過程,你認為細胞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

答案:(1)臨時裝片 (2)清水 生理鹽水 (3)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4)稀碘液 (5)立體的

4、採取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籤 B.消毒棉球

C.消毒鑷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製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在載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鹽水 D.鹽水

答案:C

6、動植物細胞共有的結構是

①細胞壁 ②細胞膜 ③細胞質 ④細胞核 ⑤液泡 ⑥葉綠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書設計

觀察動物細胞

(一) 製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方法步驟

擦→滴→刮→塗→蓋→染→吸

(二)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三) 動物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1、由巨集觀到微觀的方法觀察葉片的結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通過查詢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中水迴圈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葉片的結構、氣孔的開閉與蒸騰作用的關係,以及植物體是怎樣參與生物圈水迴圈

的內容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徒手切片的製作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收集資料。

2、教師準備:課件,實驗準備收集資料。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教學內容教師活動

嘗試回答觀察水迴圈課件演示,啟發

動手實驗葉片結構指到實驗

探究氣孔結構氣孔結構引導實驗分析

觀察嘗試回答氣孔開閉機制課件演示

聯絡實際蒸騰作用與水迴圈範例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匯入

出現綠色植物及課題的畫面,播放音樂觀看,進入情境引言匯入,引起學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具備哪些外界因素?

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區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請認真觀察圖片並思考沙漠中什麼地方會有植物生長?

思考回答

觀察思考

回答

引導,建立聯絡

展示圖片

適時提示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目標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②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難點: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教學設計

生物圈的概念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後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儀,討論生物圈的範圍,然後總結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師通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範圍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說出生物圈的範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後進行一次模型比賽。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②教師佈置學生設計生物圈的模型。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總結出結果。教師佈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下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徵,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徵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徵,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於生物特徵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匯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國小自然課裡已學過的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麼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的特徵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國小的自然課裡已經學過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複)從而匯入新課。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瞭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的分佈特點,知道生物對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並能影響環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過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周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瞭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點。

組織好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活動是本章的難點。

教學手段:PPT檔案、調查範例等。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

(1)從周邊或校園的生物引入調查;

(2)舉例說明調查的基本方法;

(3)分組,教師指導制定調查計劃;

(4)實施計劃,教師組織指導;

(5)彙報、總結、交流、評議。

2.教學過程

(l)聯絡實際,引入課題。

本章的教學課題可以從周邊和校園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共鳴:①你知道我們北京市的市樹和市花嗎?②我們的校園中有多少種生物?這些生物開花結果嗎?它們的花期是幾月?

(2)關於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意義:

①利用錄影或投影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進行科學調查的資料,利用投影向學生演示調查活動的範例,從而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調查,調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驟。

②講解學生記錄的方法,強調在活動的過程中如實做好記錄的重要性。

如向學生講清在調查前要制定好調查記錄表,隨時記錄下觀察的內容。如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在活動中要儘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和資料,以便調查結束後對調查結果進行準確的分析並把調查內容撰寫成調查報告。

③向學生強調調查的意義,切忌將調查作為遊玩。

教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把活動作為對自己的挑戰去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從而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

(3)分組,制定調查計劃,為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①建議將班內同學按自願結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組(5~6人一組)。由組長專門負責,制定調查計劃。

②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公園、小花園、生活小區或街道等地去調查。也可以在校園內進行調查。選擇一條動、植物種類多且有不同生活環境的路線。

③調查的內容力求多樣化。

班內的不同小組可以調查不同的內容,各有側重點。如可以調查園藝花卉生物、蔬菜糧食作物,也可以調在城市的行道樹種類等。

(4)實施計劃。在課餘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①認識調查地段的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

②確定的調查路線邊走邊觀察並及時記錄下來:身邊有哪些生物?它們生活在什麼環境中?與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動物?樹上有鳥巢嗎?有病蟲害嗎?花叢中有蜜蜂、蝴蝶飛舞嗎?

要注意觀察生物的分層現象,不僅觀察高大的喬木、灌木,還要注意觀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僅觀察高大的生物類群,還要觀察一些微小的生物類群,如陰溼樹幹上的菌類、生活在水中的藻類等。

③教育學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愛護公共場所的花草樹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愛護身邊的珍稀生物。

④調查限定在幾天之內完成。如對生物特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設立小專題,作進一步的調查。

(5)分析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把調查記錄歸納管理,通過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調查的內容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

(6)總結、交流、彙報。調查結束後可以與本班的板報小組合作,佈置展覽,將各小組的調查報告、收集來的圖片資料等篩選展出,作班內交流。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組織的概念,能概述構成人體的組織是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3、學生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裝片。

4、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學生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2、學生能從微觀到巨集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形成完整認識。

難點:學生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因這是一個微觀的動態過程,學生由於缺乏感性知識,認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複習匯入:

動物和人體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評價並引導:動物和人都由許多細胞構成,但億萬個細胞簡單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為生物體的,所以,它有嚴格的結構。

它們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呢?

分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此過程叫細胞分化。大螢幕展示肌肉組織的形成,然後將該組織放大展示肌細胞,再將肌細胞放大展示肌纖維。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

器官:不同組織按照一定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腦、胃、心臟等是器官。

問:為何胃、腦、心臟均是由四種組織構成?

面板也是一種器官人體有八大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運動系統

人體是統一的整體哪些器官系統在起作用呢?

評價並總結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小結人體的結構層次。並通過大螢幕展示學生的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四種組織永久切片,進一步理解組織是細胞分化形成的。小結並對同學們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奧祕在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1.瞭解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瞭解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3.通過學習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向學生滲透進化論的思想;通過了解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本章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從書本上學習到動物學的知識。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通過講解原生動物的代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使學生了解最原始的動物所具有的特徵,可為後續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通過重點內容的講解,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細胞不僅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動物體的基本單位。但是動物細胞是有別於植物細胞的。對比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加深對細胞結構的瞭解,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3)草履蟲雖然是低等動物,但它有著與高等動物一樣的營養方式——異養。通過實驗觀察還可以知道,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總結草履蟲生理活動特點,對比植物體的生理活動特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與植物本質特徵的理解。

2.草履蟲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終產物的排出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動物的營養方式與植物的營養方式不一樣。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草履蟲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細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爛的有機物。這些食物靠草履蟲口溝處纖毛的擺動,彙集到口溝處的胞口,由胞口進入管狀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漸形成食物泡。當食物泡足夠大時,就從胞咽處脫落,落入草履蟲的細胞質中。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在體內沿一定的方向執行著。最初從草履蟲身體的後端向前移動,再從前端向後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草履蟲體內的酶,把食物泡內的食物逐漸消化,經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細胞質吸收,這時食物泡也逐漸地變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在食物泡內,順著細胞質的移動,由身體後端的胞肛排出體外。

由此看來,草履蟲整個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與植物體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在講清草履蟲形態、結構的基礎上,講解草履蟲營養物質的攝入、消化、吸收及殘渣排出的過程。這些內容對剛剛接觸動物學的學生講,是顯得繁瑣。特別是在一節課上,既要記住一系列名詞,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要求的範圍內,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概念、特點。

(2)草履蟲代謝廢物的排出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對草履蟲體內的兩個伸縮泡和它周圍的收集管的認識,一些學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結構。教師可以藉助於模型或看錄影片進行講解,說明伸縮泡是一種泡狀的結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縮。當收集管收集了細胞內的代謝廢物(多餘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縮泡後,伸縮泡逐漸漲大,到一定程度後,經過表膜小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使學生分清: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叫“排洩”;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叫“排遺”。學生很容易將“排洩”和“排遺”相混淆。教師可以進一步講明:排洩是將細胞內的參與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而排遺是將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殘渣排出體外,這些殘渣沒有進入細胞內參與代謝的過程。

3.在顯微鏡下找到草履蟲,並能認識相應的結構,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為:

“觀察草履蟲”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動物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既小又活動的草履蟲確實不容易。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①課前組織一部分學生進行草履蟲的培養,準備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蟲培養液。②教師示範或看錄影後,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③注意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講課與實驗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比先講課後實驗的傳統教法更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所以,本節課可以這樣開始:

首先,教師取出一瓶裝有豐富有機質的河水給學生看。然後,請學生從中取一滴製成臨時裝片在顯微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用顯微投影儀與學生一起製作一張臨時裝片,然後與學生一起討論。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什麼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還有動物。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們這裡看到的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叫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分佈很廣,有自由生活的種類(海水、淡水、空氣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種類。它的體內有些特化的結構,用來維持它的生命和延續後代。下面我們以原生動物中的代表——草履蟲為例,來研究一下它的形態和結構。

2.關於草履蟲的形態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試管中有一定濃度的草履蟲培養液。使學生對草履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那些個體微小、能夠移動的小白點就是草履蟲,它們喜歡聚集在培養液的上方。它的形態結構特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讓學生從培養液的上方取一滴液體,製成臨時裝片。在製作裝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為了避免草履蟲在視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麼辦法阻止它。為什麼要把少許棉花纖維放在滴有培養液的載玻片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觀察裝片的同時,可以播放草履蟲形態的錄影片,以幫助學生準確製片和得出正確的結論。還可以請學生把草履蟲的形態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可以對草履蟲名字的由來,做補充說明;也可以用草履蟲的模型進一步定位草履蟲的形態或在黑板上對學生畫出的形態進行修改,以備講結構時用。

3.關於草履蟲的結構的教學,可以緊接形態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問學生:草履蟲的身體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它的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證明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結合掛圖或自畫板圖帶領學生把草履蟲的結構弄清楚。還可以給學生放錄影,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全身佈滿纖毛,身體一側有口溝,其旋轉運動的特點以及在佈滿棉花纖維的水中鑽來鑽去的樣子。此外,還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身體內的食物泡、伸縮泡、細胞核等結構。

講結構時,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①草履蟲的原始特點。②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異。

4.關於草履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可以與植物對比地進行講解。

教師可以問學生:綠色植物是怎樣獲取營養的?草履蟲又是怎樣獲取營養的呢?由此來啟發學生理解:自養與異養的概念以及草履蟲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並明確給出排遣的概念。

關於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動路線,教師可畫板圖說明,並請學生用高倍鏡觀察一個草履蟲體內食物泡的移動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樣?哪兒的最大,哪兒的最小?為什麼?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放錄影說明,特別是排遺的過程。教師要告訴學生:草履蟲的消化方式是細胞內消化。

關於草履蟲的呼吸,教師可以藉助板圖說明:草履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通過整個身體表膜進行的。草履蟲通過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滲入到細胞質中。進入細胞質中的氧氣有什麼作用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回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氣在草履蟲體內也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動力。有機物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廢物,可以從體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餘的水一起借伸縮泡排出。

關於草履蟲的排洩,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位於草履蟲身體前後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縮泡的運動情況,然後提問:①收集管與伸縮泡的關係如何,運動特點怎樣?②前後二個伸縮泡的伸縮特點是什麼?這樣伸縮的好處是什麼?③伸縮泡中的廢物通過什麼途徑排出體外?④什麼叫排洩?它與排遣的區別是什麼?

講完上述內容,教師可在黑板上小結草履蟲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洩的過程:

通過上述小結,可以使學生把草履蟲的幾個生理過程聯絡起來,便於理解和掌握。最後,提出: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怎樣反應?這是下節課討論的問題。

三、第二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第二課時開始,教師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請學生回憶第一課時所觀察和學習到的內容及知識。請學生回答:①草履蟲的形態,前端和後端的區別?②內部各部分結構名稱?③草履蟲的消化、呼吸、排洩等生理過程?①草履蟲在結構和生理上,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除了在形態、結構、生理上與植物有所不同外,還表現在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上與植物也不相同。怎樣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呢?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

2.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些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例如:什麼叫應激性?清水對草履蟲有沒有刺激?草履蟲對清水和鹽粒的刺激是怎樣反應的?植物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動、植物對外界刺激反應有什麼不同?最後,教師要重申:①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有反應,這種反應叫應激性。②動物的應激效能夠使它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要比植物靈敏得多(可以舉例)。④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是通過表膜上特定的結構感應的。

3.組織學生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把討論的結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書:

4.關於草履蟲的生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放一段錄影,讓學生看清草履蟲進行無性生殖的過程;也可以用掛圖或教師自畫板圖進行說明。

草履蟲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分裂生殖。需要說明幾點:①草履蟲的分裂生殖是橫二分裂。②分裂時,細胞內的大小核先拉長再斷裂,然後從草履蟲身體的中部向內凹陷,最後斷成二個。③在新個體中除各有一個大核和小核外,還保留母體中的一個伸縮泡,並再形成一個新的伸縮泡。④在適宜的條件下,草履蟲一般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一次分裂。

5.關於原生動物的種類和特徵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講完草履蟲的生理,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的種類大約有二十多種,我們實驗用的草履蟲只是其中的一種,叫大草履蟲。所謂大草履蟲也是相對而言的,它的身體只有十幾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還有雙小核草履蟲、多小核草履蟲等,它們都是草履蟲家族中的成員。

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一些是有益的種類,如:太陽蟲、喇叭蟲、鍾蟲等可以做魚及其它水生動物的餌料;也有有害的種類,如:使人得瘧疾病的瘧原蟲,使人得痢疾的痢疾變形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放映相應的錄影,也可以用掛圖說明。最後,教師可以做以下總結:原生動物種類雖多,但它們都有其共同的特徵,即身體微小,結構簡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這些特點也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因此,原生動物也叫單細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

小資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約270倍的透鏡,第一個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動物,他把眼蟲描述為“中間綠、兩端白”的蟲子,後人尊稱他為原生動物之父。

2.原生動物的形態變化很大。有原生質隨意流動、形態不定的變形蟲;有結構精巧、宛如雕刻著花紋的工藝品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同一種類可因處於生活史的不同時期或不同的環境條件而改變形狀。個體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間。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紅細胞中的巴倍蟲),大的長達19釐米(如早新生代的錢幣蟲)。

3.已知有30種原生動物直接侵襲人體,至少有1/4的人類因寄生原生動物而患病。每年有3.5億人患瘧疾,在非洲、太平洋群島、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每年因患瘧疾而致死的約100萬人。

土壤原生動物能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迴圈,能幫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質,能改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等。

由於原生動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適中、繁殖期短、容易培養、便於模擬等優點,在生物學的細胞、遺傳、生理、生物化學等領域中,它們常被用作實驗材料。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舉出例子並初步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教學過程:

匯入:先比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為什麼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刺,得出結論是為了適應乾旱的環境。同時學生分析刺蝟、變色龍、竹節蟲,得出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除了環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境。

分析書本P19的資料,回答問題: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觀察兔子和貓的雙眼在頭部的位置,你能發現什麼問題?從而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生物為了適應不同環境其形態結構都有所改變。

生物除了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環境。

過渡問題:

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呢?生物本身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學生舉出例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的影響,動物對環境的影響(蚯蚓、鼠婦疏鬆土壤,柳、杉樹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幫助淨化空氣,人類大量得排除廢氣、廢水使環境受到汙染……)

講解實驗: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

1、提出問題: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

2、作出假設:裸地,草地,茂密的灌叢的空氣溼度不一樣、

3、制定計劃:學校內測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中的溼度、(裸地指什麼?灌叢指什麼?)

4、填寫P7空氣溼度記錄表、並畫出曲線圖、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窪,測量溼度時,能把乾溼計放在水窪邊嗎?測量灌叢的溼度時,能把乾溼計放在地上嗎?

舉例:曲線圖的畫法:

總結:前面一節課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對生物有影響,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著環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解答下面問題。

6、練習:

1)如果將生活在淡水中的鯽魚放入海水中,不久就會死亡,這一現象說明( )

A、每種生物都是有壽命的

B、每種生物都有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

C、動、植物改變生活環境就會死亡

D、生物的生存環境很容易破壞

2)生活在陰溼環境中的植物,葉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B、減少陽光照射

C、適應低溫D、適應潮溼的環境

3)許多種鳥具有保護色,但也難免常被嗅覺發達的獸類所捕食,對此的解釋為( )

A這些鳥不適應環境

B、被食的鳥是警惕性不高的

C、適應是絕對的

D、適應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對性

7、講解書本課後練習。

教學後記:

這節課不僅要講理論課《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而且也要說明探究實驗《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原理和過程。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這個知識點並不難,學生容易理解,但對於探究實驗《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學生並不容易理解,在課堂上講解這個實驗過程和原理較費時,最後超出課時,學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別是對於為什麼要用裸地、草地、灌叢三個環境來做這個實驗,很多學生很難理解,還有對於探究實驗的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計劃並不瞭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課堂上採取了把實驗過程,原理用一節課來講述,因為探究實驗對於學生來說很陌生,只有一開始讓學生理解了探究實驗的方法,在以後的課堂上才能讓他們自主探究,所以我覺得把實驗課分為一個課時的課是有必要的。

教學反思:

應該安排學生實驗前自己先體驗實驗過程,實驗所需時間,這樣讓學生操作起來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瞭解到實驗過程所遇到的問題。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學習目的

1、觀察變形蟲的形態結構和運動方式。

2、描述細胞的生命活動,說明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單位

重點

1、觀察變形蟲。

2、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

難點

製作變形蟲裝片,觀察變形蟲。

學習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說明分析法,讀書指導法

學習過程

知識鏈結

1、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2、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動植物細胞的異同?

自主學習

活動1:觀察變形蟲

目標:

1、觀察變形蟲的形態結構;

2、觀察變形蟲的運動及其攝取食物的活動;

3、學會使用顯微鏡高倍物鏡觀察細胞。

討論:

1、變形蟲運動時,它的細胞形態如何變化?

2、變形蟲攝取食物時,它的細胞發生怎樣變化?

3、變形蟲的形態變化與細胞的哪些結構有關?

活動2:細胞的生命活動

分析:

1、變形蟲是怎樣運動的?

2、變形蟲運動需要什麼條件?

3、變形蟲運動需要能量,變形蟲是怎樣獲得能量的?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瞭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並瞭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2、通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在引導學生對松樹的球花、球果與桃樹的花、果實的比較和對松樹與鐵線蕨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徵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裸子植物與蕨類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通過鬆樹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瞭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並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於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這兩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更適於在陸地生活,由此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應確定為本節的重點。

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孢子顯著,且脫離母體發育,稱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能產生種子,稱為種子植物。孢子和種子都脫離母體發育,但孢子只是單細胞的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於生殖器官,其結構遠比孢子要複雜得多,加之種子有種皮保護,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強得多,這樣就決定了種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適於陸地生活。因此,種子植物與孢子植物的概念也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2、難點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觀察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增加了困難,所以松樹的'球花及球果的結構應作為本節難點。

鬆的生殖過程比較複雜,其受精過程與蕨類植物不同,與綠色開花植物也不同,學生對鬆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後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這樣就決定了鬆的生殖過程也應作為本節的難點。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到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瞭解兩者主要的不同,觀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觀察球花、球果要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花、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較為複雜的松葉結構,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引言的教學

出示松樹、桃樹、槭樹等種子植物標本,請學生指出它們的名稱,並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種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當學生答出種子時,可讓學生明確這些通過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而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不產生種子(這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但是產生孢子,孢子顯著。而且脫離母體發育,所以這三類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學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概念後,還要讓學生知道種子的結構比孢子要複雜得多,而且其外有種皮保護,所以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於在陸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質區別

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買來的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何種器官?買來的杏仁是何種器官?當學生答出:都是種子時。可讓學生觀察,松樹的帶種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提出觀察思考題: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鬆和杏的什麼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選擇鱗片裂開的,這樣的雌球果俗稱鬆塔;觀察杏的種子,可先把杏縱剖開,再把內果皮砸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鬆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不裸露。松樹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其相同點是:都有種子。不同點是:松樹的種子外邊沒有果皮包被,種子裸露;杏的種子外邊有果皮包被,種子不裸露。因此他們雖然同屬於種子植物但屬於不同的類群,前者種子裸露屬於裸子植物,後者種子有果皮包被屬於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課題。

(三)關於裸子植物的教學

1、松樹:

(1)生活習性:

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中,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然後展示松樹的生境圖(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樹),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還能生活在乾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縫隙中。

(2)形態結構: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條,讓學生從葉的形態上找出適應乾旱陸地生活的特徵,並思考為什麼?當學生觀察到針形的葉,並答出,針形的葉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地散失出去時,可告訴學生針葉常常成束生長,讓他們繼續觀察以上兩種鬆都是幾針一束的,學生觀察後能答出,其中一種是兩針一束,另一種是三針一束。此時,告訴學生兩針一束的是油松,三針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學生了解松葉幾針一束,是區分各種松樹的一個重要依據。

下面請學生結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樹的掛圖,找出根和莖在形態上的適應特點,並思考為什麼?若答不出來,可啟發學生,松樹是高大的喬木(講清喬木與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會怎樣,為何土壤乾旱貧瘠時,還能鬱鬱蔥蔥。學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可以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無機鹽,它的莖很粗壯,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較快地向上運輸。並起到很好的支援作用,抵抗惡劣的陸地環境。

接下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松葉橫切面的切片,提出觀察思考題:①松葉有哪些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②這些特點對它的蒸騰作用會產生什麼影響?觀察時可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上松葉橫切面圖,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並注意與蠶豆葉對比進行觀察。強調觀察的重點:表皮細胞的大小、細胞壁厚薄、排列狀況、有無角質層、氣孔特點。學生經觀察、思考、討論後能答出:松葉與生活習性相適的結構特點有:它的表皮細胞很小、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有角質層,氣孔深陷在表皮下面,這樣的結構特點,使針形的松葉能進一步減少蒸騰作用。

最後,由教師簡要小結一下,松樹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生殖:

事先準備好帶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鱗開裂,內有種子)的松樹枝條,充分利用標本和鬆生殖過程的剪貼圖(或掛圖),加強直觀性,以利於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瞭解。

首先讓學生對照掛圖觀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然後用放大鏡觀察雌、雄球花的內部結構,提出觀察思考題:①雌、雄球花分別著生在松枝的什麼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還是異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內部各有什麼主要結構?學生在觀察思考後回答:雄球花著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著生在頂部,所以,鬆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裡能產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內,生有胚珠,其內有卵細胞。學生回答後,可讓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花粉,並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胚珠外有無子房壁包被,提出問題:①花粉帶有的氣囊在傳粉時有何意義?②在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問題解決,除認真觀察雌球花外,還可認真觀察成熟的球果,聯絡球果內裸露的種子考慮)學生經觀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氣囊利於風媒傳粉,通過風把花粉傳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裸露的,無子房壁包被,這樣胚珠形成的種子也裸露,無果皮包被。

學生了解了鬆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後,可利用剪貼圖或掛圖,瞭解生殖的過程。提出問題:①松樹從傳粉、受精到種子成熟需要多長時間?②球果是由什麼結構發育來的?其內的種子有何特點?為什麼?③鬆的生殖過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什麼?這部分內容,可充分利用剪貼圖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歸納出生殖的過程,並回答有關問題。邊啟發、邊貼剪貼圖、邊由學生答出:春天時,雄球花內產生的花粉藉助風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並在胚珠內萌發形成花粉管,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此時,胚珠也就發育形成種子,雌球花也就發育形成球果了。從頭年春天開始傳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內的種子帶有翅,可隨風飄散,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長成一棵新的松樹。從鬆的整個生殖過程來看,受精過程已脫離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類植物更適於在陸地生活。

最後,教師小結一下鬆的生殖過程,強調鬆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乾旱的地方,比蕨類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陸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讓學生觀察側柏、圓柏、銀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實物,瞭解這些裸子植物廣泛分佈在我國陸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讓學生與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都能產生種子,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因此,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並與蕨類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所以,適於生活在乾旱的地方。

教師進一步小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4、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給學生放我國各種各樣的裸子植物及其經濟意義的錄影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裸子植物資源豐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根據錄影內容及日常的生活經驗、討論歸納出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複習鞏固題:鬆為何比鐵線蕨更適於在陸地生活?裸子植物與綠色開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麼?

板書設計

第四節種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樹

1、生活環境:乾旱、貧瘠的陸地。

2、形態結構:

3、生殖:受精過程脫離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側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徵

1、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種子裸露無果實包被。

2、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週,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於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並不等於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於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資訊,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於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後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並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後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彙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瞭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資訊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鬆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儘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係。)

2.涉及報刊有關資訊: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麼?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並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 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麼?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後學習生物知識後解答,並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 學校的溝渠問題,汙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麼途徑最好?

e) 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幹與其他區域的樹幹比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f) 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麼?

g) 為什麼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麼問題?

i) 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 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於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專案,然後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後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佔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佔15%;知識目標占5%。

課後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課後佈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實驗目的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澱粉。

背景資料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實驗關鍵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並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教學過程

1.匯入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動物也是如此。那麼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食物從何而來?難道綠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嗎?非也。綠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營養,它不僅能自己供給自己食物,而且同時還給地球上其他幾乎所有生物製造了食物,養活著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可見,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那麼,究竟綠色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的?製造的有機物是什麼?我們能不能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並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並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並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通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麼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麼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麼把葉片放在酒精中並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麼?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麼?用來什麼成分?其結果說明什麼?

生:小組討論,並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澱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製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製造澱粉。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並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於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於澱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澱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澱粉。通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各小組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作業佈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澱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後反思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