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熱容的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8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比熱容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實驗,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領悟比熱容是如何影響物體溫度的變化,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歸納能力。

(2)通過大量例項,學生能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挺會與人合作的樂趣,感受物理的奇妙,樂於探索自然規律,逐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比熱容的概念

【難點】

運用比熱容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將水燒開所用的時間長短與哪些因素有關?

(2)東北暖氣裡面為什麼用水,除了水比較方便,還有什麼特點。

(二)概念探究

【實驗探究】

小組合作,每個小組都有兩個燒杯分別盛相同的水和實用油,有溫度計和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探究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看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引導問題:如何比較熱量的吸收多少?

【進行實驗】

小組合作,觀察、記錄。(老師巡視)

【分析探討】

根據實驗記錄,猜想原因。

【總結歸納】

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吸收的熱量不同。

引導提問:怎麼表示不同物質這種性質上的差別呢?

引出比熱容概念

強調比熱容符合用c表示,它的單位是焦每千克攝氏度,符號J/(kg.0C)

(三)鞏固提高

例項分析

(1)為什麼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能調節當地的氣候,使冬天氣溫將升高2攝氏度,而夏天將降低2攝氏度?

(2)嘗試解釋海陸風的成因。

(3)閱讀“氣候與熱汙染”,請交流各自蒐集的資料、解釋成因並提出改善這一現象的建議。

(四)小結作業

進行歸納總結(學生總結,老師補充)

作業:生活還有什麼跟比熱容有關係的現象?

板書:

三、生活中的比熱容

答辯問題

(1)你這節課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解析: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實驗,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領悟比熱容是如何影響物體溫度的變化,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歸納能力。

(2)通過大量例項,學生能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挺會與人合作的樂趣,感受物理的奇妙,樂於探索自然規律,逐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你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什麼?

【重點】

理解比熱容的概念

【難點】

運用比熱容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你認為在授課過程中匯入重要嗎?

從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說,要用生活例項引入,更體現了課程標準。

(4)如何在課堂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多引導學生思考,多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角度去說。

(4)你為什麼喜歡教師這個職業?

從現實需求、興趣、樂趣角度去說,尤其在答的時候要結合例項,這樣更有說服力。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教學重難點

1.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的計算。

2.理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方案一:多媒體展示:炎熱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兩人在湖邊遊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划船到湖中去,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爽,你認為誰的意見對?

學生思考、猜想、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可能岸上、湖中、兩者一樣三者觀點都有,到底哪種觀點對呢?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

出示圖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燙,而海水卻很涼,你有這種感覺嗎?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

推進新課

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效能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效能是國中物理中比較困難的實驗之一,設計和實驗操作的難度較大,需要注意及時指導和協助學生,以保證每組學生都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下面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加以具體說明。

(1)提出問題

從生活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效能不同,這裡還要把這個比較籠統的問題描述為明確具體的可驗證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予以引導:如果上面兩幅圖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也相等,顯然,它們吸收的熱量必定相等。那麼,不同物質(如水和砂子),在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相等時,它們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嗎?

這已經是一個可驗證的問題,其中包含限制條件,如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等、不同物質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實驗技術條件予以控制和測量,為下面設計實驗提供了基礎。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效能,需要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使其升高相等的溫度,比較各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僅僅是一個實驗計劃而已,還要具體設計怎樣實現這些要求。具體做法是:不同物質選擇水和砂子;質量相等要用天平稱量;升高的溫度通過溫度計測量出來;水和砂子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因此要用兩個相同的加熱源(如相同的酒精燈,但從安全性考慮,儘量不要用通常的“熱得快”等電加熱器)。另外,裝水和砂子的燒杯規格要相同,要保證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通過觀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樣溫度吸收熱量是否相等來驗證其吸熱效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攪拌,否則會受熱不均勻。實驗中也可選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對比進行研究,可以省去攪拌的麻煩。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屬易燃品,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來,本實驗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記錄實驗資料的表格可以直接採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不管採用哪種,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義,包括其中的單位等,這是以後閱讀、使用和設計表格必備的知識。

實驗的步驟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以鍛鍊他們設計實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茲舉一例,僅供參考:①按照圖16.3-1和圖16.3-2所示,用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溫度計等組裝兩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別稱取100g水和砂子,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③記錄水和砂子開始時的溫度;④同時對水和砂子加熱,記錄在加熱1in、2in、3in……時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溫度。

本實驗的操作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同組學生互相配合,對實驗結果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結論即可。

(3)分析與論證

學生實驗取得資料後,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質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溫度時,加熱的時間長短是否相同?這說明了什麼?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描述結論時,初學的學生不一定能做到簡潔而準確,只要能大致地將問題表達清楚,就應該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教師一定要規範描述到“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熱量比砂子吸收的熱量多”。

  二、比熱

比熱容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但教師要引領學生解析其中的關鍵詞及其含義。如為什麼要限定“單位質量”“溫度升高1℃”,這是因為比熱容是以熱量來定義的,而熱量跟物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有關。比熱容是國中物理出現的唯一一個由兩個以上物理量來定義的物理概念,教師對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把鋪墊和引導做得細一些。

對於比熱容的單位,要結合閱讀資料表“一些物質的比熱容”,明確其含義。因為熱量計算公式課標沒有要求,教學不必要補充傳統教材中的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不引入相關計算,而是把重點放在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上。

通過閱讀資料表,要求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最大,會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點解釋有關現象。這裡可以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活動:日常生活中為什麼常用熱水來取暖?汽車中為什麼用水來做冷卻劑?這些問題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突破難點,教師應先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後彙報辨析,教師梳理總結。對於水的比熱容較大,教師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其兩方面的含義:質量相同、升高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吸收的熱量多,所以用來作發動機的冷卻劑;質量相同、降低的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放出的熱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熱水來取暖。

三、熱量的計算

展示問題1:①1g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熱量Q1=4.2×103。

展示問題2:2g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2=2×4.2×103=8.4×103。

展示問題3:2g水溫度升高50℃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3=50×8.4×103=4.2×105。

展示問題4: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其質量、溫度變化、比熱容成什麼關係?

學生討論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成正比,與升高的溫度成正比,與物質的比熱容成正比,計算公式:Q吸=c(t-t0)。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物體放出熱量計算公式:Q放=c(t0-t)。

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探究應包括哪些過程。

2.比熱容的概念、單位及物理意義。

3.Q吸=c(t-t0)。

4.Q放=c(t0-t)。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知道水的比熱容較大,知道這一特點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

3、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4、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5、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比熱容概念的建立,制定實驗探究方案;理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數、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小時候有一個夢想:去大海邊玩。同學們想去嗎?聽去過海邊的人講,海水很涼,砂石很熱,你想知道原因嗎?

(創設物理情景,在自然匯入新課的同時,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離,並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慾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問題:生活經驗檢查

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與水溫升高的多少有什麼關係?請你用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來說明。

1、用同樣的爐火分別燒一大鍋水和一小杯水,加熱到相同的溫度,誰吸熱的時間長?誰吸收的熱量多?

2、把一壺水燒熱和燒開,哪種情況需要吸更多的熱?(這種設定問題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問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是什麼關係,更具開放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出結論:水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和升高的溫度有關。

學生得出:對於同一種物質,物體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X越多XXXXX對於不同的物質,例如:一種是水,另一種是砂子,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同,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定引導學生猜想物質吸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使探究目標更為顯性化。)

(二)、猜想與假設:學生猜想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還可能與物質的種類有關。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1、實驗目的:讓相同質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熱量,比較它們溫度升高的多少來研究它們吸熱能力的差異。

2、實驗器材:兩支酒精燈、兩個金屬盤、兩個鐵架臺(帶鐵夾)、兩塊石棉網、質量相同的XXXX和XXXX、兩支XXXXXXXXX、XXXXXXXX。

(教師引導學生既然物質吸收熱量可能與質量、溫度變化、物質種類有關,那麼該實驗用什麼探究方法。)

3、怎樣確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學生經討論認為: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間接反映物質吸熱多少。(教師強調:必須保證熱源相同且較穩定。體現轉換思想)

4、動畫播放實驗過程資料記錄表

展示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5、分析論證

結論一: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的溫度不同。結論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同。小結

物體吸收的熱量不僅與物體的質量、物體溫度的變化有關還與物質的種類有關。

6、交流與合作:提出問題:

如何科學地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呢?觀察表格類比分析引導學生分析:

表一採用“相同體積比較質量”,即用相同體積比質量,從而引入密度這一反映物質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應採用怎樣的方法從熱學角度比較物質的這種特性呢?結合表格中的資料談談你對比熱的理解:

質量為m千克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t℃,吸收了Q的熱量?質量為1千克的這種物質,溫度升高△t℃,吸收了XXXXX熱量;

質量為1千克的這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了熱量XXXXXXXX 。

6、練習鞏固:主要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及生產生活的應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會,及時反饋矯正。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比熱容是在溫度、熱量基礎上引出的一個重要物理量。教材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提出物體吸熱與什麼有關,從而引出不同物質吸熱是否相同的問題,通過實驗探究從而揭示物質的一種特性——比熱容。經歷實驗探究是正確認識比熱容的關鍵。對比熱容含義的理解及應用是本節的難點。在正確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cm⊿t,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是本節的又一重點。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的計算

難點: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關鍵:做好水與煤油吸熱升溫的對比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四、教法和學法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熱容的含義。指導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和歸納去尋求知識,從而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程式設計

(一)新課引入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進社會,這是新課程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汽車發動機用水冷卻這一實際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問題。情景引入合理,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二)水吸熱多少與什麼因素有關

從生活經驗入手,聯絡燒水的過程,讓學生猜想水吸熱多少與什麼因素有關,並能說出猜想的依據。水的質量這一因素,學生容易理解。對於升高的溫度這一因素,學生理解有一定困難,在充分挖掘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需要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這一環節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制定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資料,正確得出結論。設計本次實驗為下面做加熱水和煤油的對比試驗做好鋪墊,分散了難點。

(三)比熱容

實驗探究:

1、提出問題

在研究一種物質吸熱的基礎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質吸熱。引導學生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順利的關鍵,引導學生重點探討如下問題:選擇哪兩種物質進行對比實驗,如何控制變數,選擇實驗器材,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對資料進行正確的分析論證等等。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按照設計方案,學生分組實驗,老師注意指導學生在實驗中正確操作,認真觀察和記錄資料。

4、分析和論證

選擇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資料,組織學生討論。做好兩種物質的資料對比,學會分析資料,探究結論,先小組交流意見,再師生共同交流,最後確定實驗結論。

5、評估

交流實驗的得與失,操作是否規範,實驗誤差的`原因,結論是否恰當,描述是否準確等等。

比熱容的概念:

討論如何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不同,引入比熱容的概念。在討論中注意尊重學生意見,適當點撥,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發現真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比熱容的含義,認識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學會查比熱容表,通過讀表,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四)熱量的計算

在明確比熱容的物理意義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熱量計算,讓學生討論,說出計算方法。從而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說明各個符號代表的物理量,及各個物理量的單位。特別明確⊿t、t、t0代表什麼溫度。

例題1、投影顯示題目,明確題意,分析解題思路,解法示例。

變式訓練:利用公式,分別會計算Q吸、Q放、c、m、t、t0、⊿t

(五)、練習鞏固:

題目見隨堂練。學生板演,為其他學生示範,同時引導學生髮現錯誤。

教師指導做題,及時反饋矯正。

(六)、課堂總結

回扣目標,讓學生總結學到了什麼,有哪些疑問,及時補救。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5

一、新課引入:(設計意圖: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播放一段動畫:炎熱的夏日,兩個同學正在爭論到哪裡去涼快。一個說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個要到岸邊樹蔭下散步。你認為誰的建議好?

讓學生思考、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同學們的想法很多,到底誰說的對呢?學了這節課就知道了。(設計意圖:製造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二、探究問題引入:(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猜想並討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明確探究問題)

提出問題:

1、燒開一壺水和燒開半壺水,哪個需要時間長?

2把一壺水燒熱和燒開,哪個需要時間長?

3、燒水時水需要的熱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思考、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操作要點:隨時表揚發言積極的同學和合作好的小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

分析、論證、總結得出結論,即探究問題:

吸收熱量的多少或者溫度變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質吸熱能力的大小。今天我們探究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質的吸熱能力?

三、設計試驗:(設計意圖:通過運用物理方法,明確實驗為什麼這樣設計)

1、給出試驗器材,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試驗方案。

2、各組展示自己的設計,取長補短。(操作要點:老師加入學生的設計環節,實時加以指點。)

3、老師提出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完成試驗,讓學生在試驗過程中學習物理方法的應用。)

(1)怎樣得到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變數)

(2)怎樣確定他們吸收的熱量相等?(控制變數)

(3)怎樣比較水和煤油吸收熱量的多少?(轉換法)

四、學生實驗。

五、討論、歸納、總結得出比熱容的概念。(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能力在爭辯中得到提高。)

1、各組展示實驗資料

2、學生髮現:從資料中得不到物質的特性。

3、學生自由討論並歸納總結:物質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性質(吸熱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較這種特性需要控制幾個變數。(操作要點:對學生的正確猜想和從實驗中得到的有用資訊隨時加以肯定,從而引導他們往正確方向前進。)

4、教師總結:為了方便的比較這一性質,我們引入了“比熱容”。

5、引導學生分析比熱容表,得出一般規律。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6

“比熱容”教學目標

a.知道什麼是物質的比熱

b.知道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及其讀法

c.會查物質的比熱表

d.能用學的比熱知識解釋一些常見日常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熱是國中物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從日常生活常識出發,說明物質在溫度變化時,吸收(或釋放)的熱量與物體質量和溫度變化量有關,從而為比熱概念的引出作好鋪墊.然後安排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最終抽象出比熱的概念,並進一步由比熱的定義說明其單位.最後列出一些常見物質的比熱表,並聯系實際討論一些日常現象.

分析二:比熱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通過對它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教法建議

建議一:比熱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通過實驗總結出來是一個好辦法,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和思考至關重要.實驗前明確實驗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質在質量相等、溫度升高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在實驗前要格外強調杯子內的水和煤油質量相同,兩個熱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這些實驗條件對學生正確得出比熱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當學生觀察到煤油的溫度上升得快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相等質量的不同物質在吸收相同熱量時,升高的溫度不同,並進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質.最後引導學生怎樣描述物質的這一特性,從而得出比熱的概念.

建議二:在介紹比熱表時,要教會學生怎樣運用比熱表,通過比較,指出水的比熱較大,為講解水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做好鋪墊.另外,根據水和冰的比熱不同,說明不僅不同的物質比熱不同,即使是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的比熱值也不同.

建議三:為鞏固學生對比熱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聯絡實際,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並運用比熱進行解釋.

“比熱容”--示例

課題

比熱容

教學重點

掌握並理解比熱的'概念

教學難點

掌握並理解比熱的概念

教學方法

講授、實驗

教具

溫度計、煤油、水、電加熱器、天平

知識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實驗

(1)常見有關比熱現象

(2)煤油、水對比實驗

二、比熱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一物質的比熱容.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降低1℃所釋放的熱量也等於比熱.

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

三、比熱表

四、水的應用

由比熱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熱較大

五、小節

六、作業

記憶並理解比熱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用比熱來解釋.

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有關比熱現象

演示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物質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的溫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所吸收(或釋放)的熱量不同,那麼用什麼方法來描述物質的這一特性呢?

引導學生看比熱表,加深學生對比熱概念的理解

解釋海洋性氣候形成原因

引導學生回憶什麼是比熱,其物理意義是什麼

觀察實驗

思考實驗所說明的問題

思考問題,提出描述不同物質的這一特性.

看比熱表,對比各種物質的比熱

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暖氣以及冷凝劑為什麼常用水

回答問題,複習鞏固知識

“比熱容”探究活動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利用水的比熱較大的原理?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比熱容。比熱容的概念及其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又因為比熱容的概念比較抽象,涉及到質量、溫度的變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三個物理量,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又是整個教材的難點。

二、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b、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b、嘗試用比熱容解釋海邊與沙漠晝夜溫差問題等簡單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分析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和應用以及吸放熱的計算。

比熱容是表示物質吸熱能力的物理量,與生活實際聯絡緊密,生活中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也較多,是會考中的重要知識點。

突破重點的思路:從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從中體會比熱容的物理意義,為建立比熱容概念奠定基礎。

四、 教學難點分析

難點:理解比熱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熱容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

突破難點的'思路:比熱容的概念比較抽象,概念中涉及質量、溫度的變化和熱量三種概念間的關係,比較難理解,所以比熱容概念的理解及應用是本節難點。為突破難點,讓學生從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入手,解釋其含義,知道它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然後結合生活中的事例及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

五、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五步探究教學法、實驗法、推理歸納法

學法:合作交流、討論法、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採用五步探究教學模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生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加深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利用推理歸納法逐步入深讓學生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和計算熱量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以實驗為載體,學會對知識的探究、應用和遷移。提高科學素養。

六、 教學過程分析

課堂結構設計:五步探究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激趣生疑;(二)整體感知 ,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動,交流分享;(四)實踐體驗,當堂內化 ;

(五)遷移拓展,提高素養。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生疑

設計活動:

(出示圖片)同樣的日照條件,海水的溫度和沙灘不一樣。白天,海水涼,沙灘燙腳。傍晚,沙灘涼了下來,海水卻還暖暖的,這是為什麼呢?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揭開比熱容的神祕面紗。引入本節主題。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從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堅信物理來源於生活,使學生感到物理並不陌生,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探索求知的慾望。

第二環節:整體感知 ,自主探究

設計活動:

1、生活體驗,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燒水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物質吸收的熱量與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有關。學生易於理解,為下一步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的影響因素奠定基礎。

2、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先做實驗前的分析準備工作,然後學生按實驗小組分工合作,做好配合,注意觀察和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是物理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讓學生先經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後經同學間的交流評估,設計出實驗方案,這一環節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學會取長補短,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小組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三環節:合作互動,交流分享

設計活動:

1、交流探討,總結實驗結論

2、引入比熱容概念,理解其物理意義

3、從物理走向社會,利用比熱容知識分析實際問題

4、推理、分析、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析資料,歸納出科學結論,培養了學生分析、概括問

題的能力;讓學生參與物理概念的建構過程,領會利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問題的思路,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概括提煉的能力;從生活走向物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於熱量計算公式的得出,能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

第四環節:實踐體驗,當堂內化

設計活動:

三道練習題,分別從比熱容的概念、應用和熱量的計算進行練習鞏固。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的進行補充和糾正,使學生準

確掌握本節知識內容。

第五環節:遷移拓展,提高素養

設計活動:學生分析內陸與沿海城市的天氣預報資訊,從中發現問題,並用物理知識進行解釋。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從物理走向社會”,只有將所學的知識等加以運用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讓學生通過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中發現的問題,解決了生活中的疑問,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成就感。

第六環節:課堂小結

設計活動:

簡要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1、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2、比熱容的概念及應用;3、熱量的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七、板書設計

傳統設計模式,三個主題,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比熱容的概念及應用和熱量的計算,簡潔明瞭。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8

學情分析

《比熱容》是國中階段最後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課題,學生們已具備基本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驗探究能力。並能獨立的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器材的選擇,進行實驗操作、分析實驗現象和資料和分析歸納總結結論等各個環節。

知識技能

1.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2.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3.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2.通過閱讀“氣候與汙染”,瞭解利用比熱容解釋海邊與沙漠晝夜溫差問題,並瞭解一下“熱島效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重點

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的計算。

教學方法

探究式法、反饋法、分組實驗法、綜合法、分析法、歸納法、比較法

教具和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熱得快、沙子、水、煤油、天平、溫度計、秒錶、細線、燒杯等。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多媒體展示視訊:海灘美景)

提問:美不美?想不想去?

想象是無限的.,“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假如我們現在身臨其境,在海邊玩耍,赤著腳走在沙灘上會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麼感覺?(學生回答)

我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那麼為什麼會覺得沙灘上燙腳而海水中卻不怎麼燙呢?(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簡短的討論)學習本節知識後你自然會明白。

創設物理情景,營造寬鬆的氣氛,穩定學生的情緒,儘快進入角色,並提問激發學生的鬥志,努力拼搏,把握現在,展望未來。

製造問題懸念,誘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慾望。

比熱容的教學設計9

比熱容一直是國中教學的難點。學生往往概念難以建立,建立後的概念又由於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係,學生難以理解。筆者認為,授課時應大膽改進探究實驗,在“探究思想”的前提下建構“身邊的物理”,採用更為科學的探究流程,才能真正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獲得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對執教本課時的課堂實錄稍作整理並闡述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課堂教學實錄

(一)提出問題──科學探究的前提

問題引入:清晨起床後,我想吃完方便麵後再去學校,水瓶中又無熱水,但時間已經不多了。

(1)我是燒開半壺水來煮方便麵呢?還是燒開一壺水煮方便麵?

(2)若現在有溫水,也有涼水,應該選擇哪種水呢?

(3)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

(4)與水溫升高多少有什麼關係?

(5)使用熱水袋的目的是取暖,熱水袋裡裝的是水,可以換成相同初溫、質量的煤油或砂石嗎?

(6)夏天中午游泳池邊的瓷磚被太陽晒得很熱,而水卻溫度適宜,這是為什麼?

(說明: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對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教師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反駁,對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補充完善,共同討論、歸納、得出結論。)

(二)猜想──科學結論的先導

問題引入:由此你認為物質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的多少除了與物質的質量和溫度的變化有關外,可能還與什麼有關?

學生能猜想到物質吸、放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科學探究的具體化、程式化

從猜想中直接引出探究課題:物質的吸熱與物質種類有關嗎?

問題導引1:選擇何種物質作為研究物件比較科學?在探究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選擇水、幹砂石既可滿足“不同物質”,又可使探究物件更具普遍性,在探究時採用“控制變數法”,使水、砂的質量相等,因為質量也是影響吸熱的因素。

問題導引2:如何確定物質的吸熱與物質種類有關(請提出兩種方案)。

學生經討論後提出:一是讓質量相等的水、幹砂吸收相等熱量後,測量溫度變化;二是讓質量相等的水,幹砂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加熱時間。

(說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學生從別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啟發,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教師將實驗設計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學生重新分組。

(說明:重新分組後,學生有了歸屬感、榮譽感。以小組為單位,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形成合作、競爭的學習氣氛。)

問題導引3:根據方案設計器材。

抽取方案中的共性後不難得出需要熱源、溫度計,質量相等的兩種物質、天平等器材。

學生進行實驗設計:一是用電熱源或熱水做熱源;二是減少砂量增大砂的相對受熱面積,使用攪棒,使砂的內部溫度很快一致。得出本次操作可用如下器材取代:直徑為20mm,長為20mm的試管兩支,砂和水,帶孔橡皮塞兩個,溫度計、一次性塑料杯一隻,開水。

學生分組進行對比實驗。

(四)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科學事實是進行科學分析的根據

實驗步驟:用天平稱出15g砂,用量筒量出15mL的`水,()分別裝入試管中;用帶孔的橡皮塞插上溫度計插入砂和水中;在塑料杯中倒入適量熱水,將兩試管同時放入杯中同等深度(以熱水浸沒砂面為準)8~10s拿出,讀出砂的溫度不再上升時水和砂的溫度。

誤差分析:水、砂的熱傳遞方式不同,但水在形成對流前熱傳遞的主要方式也是傳導,控制放入熱水的時間是讓冷水和砂吸熱期間的傳熱方式相同,但15g的水比砂的體積大,在拿出熱水後放熱速度也有差異。

實驗反思:本實驗所得資料能較好地反映問題,且操作簡捷,學生基本能獨立完成,需要的物質量較少,幹砂較易收集,操作時應注意使用溫度較高的熱水,使熱水與待研究的物質有較大溫差。

(五)分析與論證──“實驗後的思考有時比實驗本身更重要!──牛頓”

問題導引1:若要使質量相同的水、砂石均升高相同的溫度,該怎麼辦?

學生不難得出應對水加熱更長的時間。

問題導引2:水和砂石誰的吸熱能力強?

學生也不難得出同等條件下的水吸熱多,故而吸熱能力強。

問題導引3:如何科學地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呢?

實際授課時會發現學生較難用物理語言組織表達,教師類比密度概念的建立進行了啟發,得出:可採用比較單位質量、升高1℃的水、砂吸熱多少來比較它們的吸熱能力。

通過類比不僅可以建立比熱容概念,同時可讓學生意識到比熱容同密度一樣屬於物質的基本屬性。接下來的比熱容的定義及常見物質的比熱容,讓學生自讀課本相關內容進行解決。

(六)應用──體現知識的價值

知識應用體現從物質走向社會,同時也滲透“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培養學生辯證的科學觀。

1、依據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性,舉例說明它在工農業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我國新疆地區流行這樣一句諺語:“早穿皮襖午穿沙,圍著火爐吃西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3、為什麼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能調節當地的氣候,使冬天氣溫將升高2攝氏度,而夏天將降低2攝氏度?

我對科學探究流程的理解

楊振寧在與科大學生交流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科學原理是淺顯易懂的……真正需要探尋的東西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最偉大的發現往往來自於最平凡的認知。”科學源自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這就要求教學的設計能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物理,社會的物理”,總之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並非“書本上的方塊字”和實驗室中“冷冰冰的儀器”。教師要敢於聯絡學生實際,大膽地重組教材結構,再賦以教材新的理念,真正體現“生活即物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