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釐米認識》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上冊《釐米認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上冊《釐米認識》教學設計

二年級上冊《釐米認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學會用直尺畫定長線段。

教學過程

一、複習什麼是線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課桌的寬。

提問:你們覺得這條邊有多長?

現說說你是用什麼方法得知的?

(2)提問:想一想為什麼他們說的數不同?

(3)小結:為了更加準確,我們在一般情況下用尺子來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體的長度,首先要認識尺上的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較小的長度單位“釐米”。

說明了:量比較短的東西,可以用釐米做單位。

2、認識釐米

(1)觀察尺上“釐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訴學生:

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個一個的刻度叫刻度線,刻度線的數字表示所對應的刻度長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數字寫著“0”,說明刻度由此開始,從0到1是1釐米,從1到2也是1釐米……每個這麼長就是1釐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兒?

B、0到1的長度是幾釐米?1到2是幾釐米?3到4呢?從刻度0到5這麼長是幾釐米?從0到10呢?

(3)請學生用食指、拇指比劃一下1釐米大概有多長。

(4)請每位學生觀察一下2釐米、5釐米各有多長,再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

3、找一找。

讓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1~52頁“想想做做”第1~6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組織學生共同核對。

4、“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完成練習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題。

做題時,可利用已有的各種表象作為參照來估計,估計的長度與實際長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學生的估計。

6、“想想做做”第6題。

讓學生畫一條7釐米長的線段,畫完後,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對方所畫的線段的長。

二年級上冊《釐米認識》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二年級上冊第1——3頁,認識釐米。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蠟筆估測鉛筆的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課桌長,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測量五題的長度有不同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麼測量結果不同,”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最後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認識釐米,學習用直尺測量以及用釐米為單元進行估計,在練習活動中,讓學生估計和測量學習用品的長度。 學生對物體的長短有了初步認識,但對物體的具體長度是多少並不瞭解,在生活中關於測量的知識知道的很少,更少參加測量的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能夠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並能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掌握用學生尺量長度的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塊新橡皮,一支新鉛筆,教師準備課件及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長嗎?好,請大家自己選擇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學生彙報測量結果。

質疑:為什麼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測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結:對了,如果要使量的結果一樣,我們就需要一種統一的測量工具。你知道這種工具是什麼嗎?(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我們可以用尺來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認識尺

1、談話:尺子你們有嗎?拿出來一起看看。(教師投影一把尺子)請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麼?

2、學生彙報,老師介紹。(投影出示:尺子)

(1)許多數: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數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

(從小到大)都從幾開始?(0)這裡的0表示什麼呢?(起點)

(2)刻度線:尺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做刻度線,每條長的刻度線下面或者旁邊都寫著數,第一條刻度線下面寫著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釐米”。“釐米”是測量長度的常用單位,人們一般用它作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

3、揭題: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釐米。(板書:釐米 cm)

(二)認識釐米

1.認識1釐米

(1) 師:你們想知道1釐米有多長嗎?

指出:0到1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

問:從1到2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嗎?從2到3這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呢?

(2)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說一說:還有哪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

2.體驗1釐米有多長。

(1)仔細觀察1釐米的長度,並用手比劃一下,再記在腦子裡。

師: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嗎?(學生舉例)

師課件展示書上三個例子。

(2)親身體驗:

談話:剛剛我們都比畫了1釐米的長度。那2釐米怎樣比畫呢?

請學生說一說。(從0刻度開始,到2刻度)學生舉給老師看。

師:那5釐米你能找出來嗎?(學生自己找)

1名學生演示,並說是怎麼表示出來的。(從0開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師:下面有兩個小朋友在量鉛筆刀和一條線段的長度,你能幫他們看一看嗎?(出示書上例2圖)

提問:鉛筆刀有多長?(7釐米)

你怎麼知道的?(讓學生講清楚從0刻度開始,到7刻度就是7釐米)

師:說得真好,那線段呢?2-3名學生說一說怎樣看出來的。

師:我們在用尺子量長度的時候都是怎樣測量的啊?

(從0刻度開始,到什麼刻度就是幾釐米)

這兩個小朋友在測量的時候是這樣量的(出示想1的'兩種不正確的方法)

問:你覺得他們量出來的結果正確嗎?為什麼?

2、動手測量

師:剛才看了他們的測量,你想自己動手量一量嗎?

課件出示藍和紅兩條線段。學生自己動手測量。

師提醒:線上段的上面標上長度。(展示2-3名學生的測量結果)

提問:你覺得在用尺量物體的長度時,有什麼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自己總結了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從0刻度開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幾刻度就是幾釐米)

3、估計和測量

(1) 師:剛才我們量的物體都正好是幾釐米,有的時候我們量的物體不是正好幾釐米。就像這樣的兩條線段。(多媒體出示兩條線段)

讓學生先看圖回答。師指出大約的意思。

(2)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手掌寬和食指長大約多少釐米。

出示課件,學生看圖填空。集體交流核對。

(3)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食指的長度大約是5釐米,你能估計一下你的中指長大約是多少釐米嗎?(2-3名彙報)

師:請小朋友們選擇一種物體(鉛筆或橡皮)進行估計,然後再測量出它的長度大約是幾釐米。(每組一種)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較交流。再彙報。

三、總結提升,自我建構。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那在測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從0刻度開始) 畫的時候注意什麼呢?

如果我們用今天學的釐米單位去測量教室的長,你覺得方便嗎?釐米一般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而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我們學習大的單位才行。

作業設計:用直尺測量家中較短物體的長度。

教學反思:在本課的學習中,安排了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學生在測量時有兩個問題,一是動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標準,還要加強練習。

二年級上冊《釐米認識》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釐米的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第一節,對於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課,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給學生留出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1、聯絡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傑)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藉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釐米長度的表象,聯絡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後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建立表象,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本節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釐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養創新意識。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釐米或幾釐米,然後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在生活中具體觀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觀察尺子,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知道一釐米有多長。會以釐米為單位測量長度。

3、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重點:

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難點:

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活動中體會釐米的意義,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及意圖:

一、談話,同意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同學們,看看我們這兒的桌子,好不好?學校準備再添置一批一樣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長嗎?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測量並彙報測量結果。

師:大家的方法真多啊?為什麼你們的說法不一樣呢?

測量同一個物體,所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就不同。看來啊,要有一個統一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種工具),我們測量物體時一般用米尺,有了統一的工具,還要有統一的測量單位才行,孩子們請看:

媽媽的身高165釐米

文具盒長20釐米

英語課本長23釐米

這些測量結果都是以什麼作單位的?(釐米)板書:釐米,孩子們讀一遍,現在你知道釐米是什麼了嗎?(一個長度單位)它不是我們吃的黑米、紅米、小米、大米、它是一個-----(長度單位)?面對一個新的單位名稱,孩子們,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

預設:

1、1釐米有多長?

2、怎樣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那麼這節課我就一起這節課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吧?再說一遍,哪兩個問題?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還要善於動腦思考喲!(暗中告知孩子的“起點導航”)

(設計意圖: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有助於學生感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嘗試探究、

孩子們,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麼?

在尺子上找出1釐米有多長?

二年級上冊《釐米認識》教學設計4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瞭解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瞭解線段的特徵。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瞭解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並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裡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