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釐米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2W

今天《認識釐米》這節課,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積極調動學生參與,使學生各種感官全方位參與本節課活動,把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心、智得到發展,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下面我先談一下對這節課的一點想法。

認識釐米評課稿

首先,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在研究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拙劣的藝者,常帶著別人的眼鏡。”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施老師注重將主動權放給學生,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從“量桌子的長度”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課桌長度的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測量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接著,老師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進而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幾乎每天都用的尺子,從尺子上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再用釐米量物體的長度,所度量的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

在學生認識尺的時候,先是讓學生說說在尺上看到了什麼;認識1釐米的時候,先是讓學生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再聯絡生活實際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體長1釐米。這些活動都便於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形成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嘗試測量學期卡的長度,並通過交流掌握測量較短物品長度的方法。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了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其次,這節課教師注重鍛鍊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有價值”的數學應與生活密切聯絡,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知識能使學生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整個數學過程,特別是用釐米量這一環節不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示範,而更多的是由學生的實踐活動來獲得,滲透了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和培養了實踐能力。在教學完用釐米量物體的長度後,教師提出一個現實問題,尺斷了,怎麼辦?這就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過的如何看釐米數來解決問題。在課堂結束時,教師也拓展性地提出了做衣服量手腕的長度。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出發,增強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更注重了運用數學的'能力。

這節課從現實生活量桌子的長度,結果不同→就產生要學習長度單位→到建立釐米的長度觀念,概括測量方法→再回到實踐中加以運用,從這整個教學過程,老師所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等都取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

最後,從這節課的教學中,不難發現教師設計了開放的教學內容,著力於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在處理教材時,既發揮了課本的示範作用,但又不盲從課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設計了一定的開放性的教學內容,啟用學生的思維,達到培養創新意識的目標。一開始的學習,老師啟發說:這張桌子的長度是多少呢?你能想辦法量一量嗎?這樣的一個匯入就是一個開放式的設計,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答案不唯一,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認識1釐米時,老師先講解0到1是1釐米,1到2也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還有幾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度也表示1釐米的?這也是一個開放式的提問,結果學生思維活躍,有說2—3、4—5、6—7等等,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有助於加深學生對1釐米的認識。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有值得商討的地方。

這節課一開始認識1釐米的時候,老師介紹0→1是1釐米,這裡學生的學習很順利,進而轉入1→2是幾釐米的學習,這時學生的認識還停留在以0為起點的認識水平,因此當老師問1→2是幾釐米的時候,學生很自然說1→2是2釐米,這並不奇怪,這是低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特點所決定的,這時老師應該強化起點,引導學生看清楚1→2起點是1,而不是0,這樣引導的話,學生就會順利說出1→2也是1釐米,從而不會出現糾纏不清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