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兩首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1W

《詩經》兩首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準備 多媒體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放《敖包相會》的樂曲,教師解說)一個十五月圓之夜,月華如水,微風輕拂,蟲兒低吟,草原上一片寧靜。一位小夥子徘徊在敖包周圍,引頸企盼,美麗的姑娘啊,你為什麼還不到來?…… 歌曲描述的是一個小夥子等待戀人時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寫下了與之類似的一首詩歌《靜女》。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詩經》兩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又是怎樣描寫這一浪漫場面的。

設計2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ū iū)一種水鳥。

窈窕(ǎ tiǎ):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