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所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所見》教學設計

《所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瞭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匯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麼?(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幹什麼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絡,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幹什麼?(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初讀課文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3.教師範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麼意思。

5.指名讀得好的學生讀全詩。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幹什麼?後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後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牛牛的一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製革。

(2)讀整個詩句,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 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後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裡振盪。)

(4)讓學生讀詩句,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齊讀第二句,並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幹什麼,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麼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後,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裡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四、敘說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熟讀全詩。

2.說說下面幾個詞語的意思。 振 欲 捕 鳴 閉 口 立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全詩,說出詩意。

1.看插圖,講圖意。

2.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三、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麼?(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

1.比較字形。振晨 蟬彈 忽物 閉閒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六、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麼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所見》教學設計2

設計思路:

《夜書所見》也是七言絕句,作者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全詩描繪了深秋夜晚,兒童提著燈籠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從《夜書所見》中感悟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教學難點:感情詩意,體會情感。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學習新知

(一)背誦古詩《小兒垂釣》。

(二)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另外一首古詩。

(三)板書課題《夜書所見》。

(四)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一)學生自由讀古詩,圈出古詩中的生字。

(二)試著拼讀生字,把字音讀準,把古詩讀通順。

(三)認讀生字。

1、出示帶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讀,重點讀好“借”“應”。

2、請讀對的學生領讀。

3、小組交流:用什麼方法記住它們?

4、全班交流。

(四)讀詞語。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開火車讀。

(五)指名讀古詩。

(六)師範讀古詩。

(七)學生齊讀古詩。(讓學生有學習主人的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這首詩寫了什麼呢?看了這幅圖,你一定會明白的。

(二)請同學們仔細看圖,你看到了什麼?

(三)學生反饋。

(四)你們說的這些,都能從這首詩中找到相對應的字或詞,請大家找一找。

(五)小組內交流找到的'內容。

(六)全班交流。(讓學生從形象直觀的圖入手,找文中相對應的景,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七)討論詩意。詞的意思我們理解了,現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詩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詩意。

(八)交流:

1、重點提示,引導學生從圖中看“江中的詩人在很冷的夜晚還不睡”,來想象他不睡的原因,從而體會出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2、第二行詩也可引導學生想象:詩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時想到了什麼。

四、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一)聽朗讀錄音,學生練習讀。

(二)誰給我們展示一下?

(三)學生讀詩。

(四)學生自由背一背。

(五)師生背,師背前一句,生接後一句。

(六)齊背。

五、總結昇華,課外拓展

(一)學生談學習收穫。

(二)師小結: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裡,大家的收穫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有更多的收穫。

《所見》教學設計3

1教學目標

(一)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2學情分析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匯入】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

2.讓學生談談看了圖片後的感受。

3.師匯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秋天的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

活動2【活動】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瞭解他嗎?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將自己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2.現在我們再讀一讀題目(生讀),那麼,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1)“書”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寫)

(2)“所見”呢?(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麼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裡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活動3【活動】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過渡: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麼他在夜晚看見了什麼?聽到什麼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和“? ”畫下來。

(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藉助工具書,看插圖,看註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師:剛才看見同學們認真的神情感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好這首詩。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3.學生彙報。(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4.剛才所畫的這些詞語有沒有讀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師生幫助解決。(結合註釋解詞,並教會學生看註釋解釋詞語。)

(理解“促織”時,出示圖片,瞭解蟋蟀。)

6.學習生字(促、深)

(1)這裡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師讀一讀。(課件先出示“促”,後出示“深”。(2)這首詩還有一個生字“深”,翹舌音,請讀一讀。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生

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

(3)把剛才學到的兩個生字“書空”寫寫。

(4)指名讀生字,男女對讀。

(5)(出示生詞)生字記好了,請你們同桌互相讀一讀生詞。

(6)開小火車讀,齊讀。

7.師:生字能讀好了,現在老師將生字放進古詩裡,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課件

出示全詩)

8.師:現在讓我們先聽一聽錄音朗讀。

9.同學們聽得真認真!那麼,誰能給大家讀一讀。

10.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活動4【活動】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麼聲音呢?(蕭蕭)結合註釋解詞。

(4)第二行詩句這裡的“客”是指誰呢?為什麼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麼呢?

(6)我們班有新莞人的孩子,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道?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7)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對呀,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麼呀?(板書:動客情)

(8)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9)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說得好的給予表揚。)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師:正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現在我們來學習後面兩行詩。請同學們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註釋來想一想。

(2)女同學讀,指名彙報看到了什麼。

(3)讀到這裡,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①生提出疑問,師生一起解決。

②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裡想問一問:“知”字是什麼意思呢?

引導: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麼小的蟋蟀嗎?(不能)那是作者的什麼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說)

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麼呢?

(4)師:是的,他看見兒童玩得那麼高興,那麼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麼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5)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①指名說: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

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②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6)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活動5【練習】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你們最喜歡玩遊戲了,現在我們再來玩玩:

(1)我說說詩中的一個字,請你說出相應的詩句。(課件出示:蕭、客、促、深)

(2)我指出圖片,你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學們對於古詩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來嗎?

3.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齊背古詩。

活動6【作業】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夜書所見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夜書所見

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匯入】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

2.讓學生談談看了圖片後的感受。

3.師匯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秋天的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

活動2【活動】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瞭解他嗎?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將自己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2.現在我們再讀一讀題目(生讀),那麼,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1)“書”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寫)

(2)“所見”呢?(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麼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裡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活動3【活動】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過渡: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麼他在夜晚看見了什麼?聽到什麼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和“? ”畫下來。

(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藉助工具書,看插圖,看註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師:剛才看見同學們認真的神情感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好這首詩。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3.學生彙報。(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4.剛才所畫的這些詞語有沒有讀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師生幫助解決。(結合註釋解詞,並教會學生看註釋解釋詞語。)

(理解“促織”時,出示圖片,瞭解蟋蟀。)

6.學習生字(促、深)

(1)這裡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師讀一讀。(課件先出示“促”,後出示“深”。(2)這首詩還有一個生字“深”,翹舌音,請讀一讀。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生

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

(3)把剛才學到的兩個生字“書空”寫寫。

(4)指名讀生字,男女對讀。

(5)(出示生詞)生字記好了,請你們同桌互相讀一讀生詞。

(6)開小火車讀,齊讀。

7.師:生字能讀好了,現在老師將生字放進古詩裡,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課件

出示全詩)

8.師:現在讓我們先聽一聽錄音朗讀。

9.同學們聽得真認真!那麼,誰能給大家讀一讀。

10.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活動4【活動】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麼聲音呢?(蕭蕭)結合註釋解詞。

(4)第二行詩句這裡的“客”是指誰呢?為什麼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麼呢?

(6)我們班有新莞人的孩子,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道?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7)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對呀,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麼呀?(板書:動客情)

(8)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9)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說得好的給予表揚。)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師:正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現在我們來學習後面兩行詩。請同學們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註釋來想一想。

(2)女同學讀,指名彙報看到了什麼。

(3)讀到這裡,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①生提出疑問,師生一起解決。

②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裡想問一問:“知”字是什麼意思呢?

引導: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麼小的蟋蟀嗎?(不能)那是作者的什麼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說)

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麼呢?

(4)師:是的,他看見兒童玩得那麼高興,那麼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麼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5)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①指名說: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

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②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6)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活動5【練習】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你們最喜歡玩遊戲了,現在我們再來玩玩:

(1)我說說詩中的一個字,請你說出相應的詩句。(課件出示:蕭、客、促、深)

(2)我指出圖片,你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學們對於古詩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來嗎?

3.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齊背古詩。

活動6【作業】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所見》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第二冊第四組教材:《所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瞭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圖文結合,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可愛。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學情分析

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從不同側面表現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咱們班的許多同學都會背很多的古詩,今天呀誰願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背給大家聽聽呢?

2、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裡,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於是呀,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詩,《所見》。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釋題:出示“所”,認讀“所”,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誰給“見”組個詞,“所見”應選那種解釋。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嗎?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詩人袁枚是怎麼寫的?請同學們輕輕開啟我們的課本,聽老師範讀、一邊聽一邊注意生字的讀音。

2、你們也來讀讀詩,注意把生字讀準確。

3、離開了古詩,這些詞語還認識嗎?(課件出示--指名讀並小老師讀---齊讀)(帶拼音)

所見 牧童 捕捉 蟬鳴 閉口 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還認識這些字寶寶嗎?(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 牧 捕 蟬 閉 立 詩 林 童 黃

個別讀—開火車讀---齊讀

5、拿出生字卡片一邊讀一邊擺出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讀給同桌聽聽。

7、遊戲:我說你拿,我說你猜你拿(老師讀生字學生拿出相應的卡片)。

8、送生字寶寶回家。

師:1 2 3 4 5 6 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現在生字寶寶都躲進了故事中,看看你們還認識它們嗎?

(1) 自由讀古詩。

(2) 個別讀。注意翹舌音、平舌音、前後鼻音的讀法。

(3) 劃停頓讀。

(4) 齊讀。

9、讀了古詩你知道了什麼?你明白了什麼?快和同桌說說吧。

交流讀詩的體會,抓住重點的詞:意欲、林樾等來理解,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想認識這個可愛的牧童嗎?(觀看視訊)進一步理解詩的意思。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師:(動情地)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裡,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他的心情怎樣呢?

交流:自由、快樂、和悠閒

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我們就帶著快樂的心情來讀這前兩句。

個別讀,齊讀。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咦?歌聲怎麼停了?

發生什麼事了?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 小樹林裡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隻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麼這樣想啊?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隻蟬,所以我這樣想。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讀)

《所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6個2。

瞭解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難點:

結合想象進行古詩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這是什麼動物嗎?它的名字叫蟬,也就是我們說的知了。雖然樣子大家不太熟悉,不過它的叫聲你一定聽過,有人捉過它嗎?老師就認識一個喜歡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這不有一天被詩人袁枚看見了,還為他寫了一首詩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學習探究,理解古詩含義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到幾百年前的的一個夏天,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播放課件,學生聽範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麼?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著黃牛在小樹林裡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就讓我們帶著下面的目標來學習吧!(出示學習目標、讀一讀)

師:在明確了學習目標後,現在就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後,教師瞭解學習情況,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採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來了,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所:(引導:你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閉:(引導:閉上我們的小眼睛。)

立:(引導:立正的立就是這個立。)

蟬:(引導:蟬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夏天的時候,他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熱呀,熱呀,所以人們也就叫他“知了”。你看,這隻蟬飛呀,飛呀,飛到了大樹上。(將圖片貼到黑板上的大樹上)

牧童:(引導: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導:小動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們的。)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了課文中,但是,同學們還認識他們嗎?讓我一齊來讀一讀古詩。

第二版塊: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師:這首詩一共有幾句話?(兩句)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教師就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裡,真舒服呀!小樹林裡,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

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小牧童的心情怎麼樣?那就請你帶著這種心情來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邊說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麼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麼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

生:小樹林裡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隻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麼這樣想啊?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隻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後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說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說,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假如你是小牧童,你說捉住了,怎麼捉住的?來,到講臺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麼捉住這隻“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隻蟬。

師:小牧童終於捉住了這隻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隻“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呀?

生:喜歡。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三、指導書寫。

1、示範指導:這節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

2、自由練習書寫。(播放音樂:《快樂的小牧童》。)

3、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四、拓展延伸

學生齊背古詩後教師講述:在我國古代的古詩中,有許多都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寫的也都非常有意思,希望同學們能都收集一些,有時間背給其他同學聽,好不好?

教後反思:

這是一節古詩課的教學,我認為古詩最重要的是詩趣,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因此在這節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景的再造中尋覓得詩趣。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中就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二、 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讀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當然,在教學的環節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朗讀中孩子們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與現實不能很好的結合等,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針對性的進行改進。爭取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見》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方法,認識6個生字:所、牧、捕、蟬、閉、立。

2.會寫3個生字:立、童、黃;寫好這3個字的佔位和字形。

3.學習猜字謎和編兒歌的記字方法,瞭解漢字的由來。培養寫字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清代大詩人袁枚,他在郊外遊玩時,把看到的情景寫成了一首詩《所見》。現在,老師把看到的情景說出來,你們來當詩人來寫詩好不好?

我看見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牧童騎黃牛。

牧童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間迴盪————歌聲振林樾。

他想要捕捉樹上的鳴蟬——-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上嘴巴,站在樹下一動不動。——-忽然閉口立。

同學們可真聰明,一下就把詩背了出來,現在我們連起來讀一讀好不好?

二、識字、寫字

1.識字。

(1)出示6個生字:同學們讀的真好,作為獎勵我們玩一個遊戲好不好?老師這有好幾條小魚,但是他們都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你能幫他們找找自己的名字嗎?第一條小魚叫…

(2)這些字啊,都是要求我們要會認的,小朋友們都會哪些記字方法呢?(貼卡片,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今天就請大家用這些方法來記一記這些生字吧!誰來說說,你用什麼方法記哪個字?(中間一兩個字可以問,小朋友都記住了嗎?或我們一起讀一讀,它念?)

捕:捕東西用什麼捕。(用手)所以它是提手旁。大家的方法都很好,

①老師現在編謎語,你們來猜猜老師說的是哪個字,(才進來就關門(閉))。你們真實太聰明瞭。

②那現在老師編兒歌,你們再來猜猜老師記的是哪個字。(我去上學校,樹上知了叫。平時看不見,夏天湊熱鬧。(蟬))它就是——蟬,它還有個名字叫知了,是一種小昆蟲,所以它的.部首是——蟲字旁。

③字理識字:小朋友們真是太厲害了,那現在請小朋友看圖片,你能根據圖猜出它是什麼字嗎?猜到的小朋友舉手告訴老師。(出示立的演變)我們剛從看的就是“立”的演變過程,其實我們現在用的方塊字都是這樣演變而來的,是不是很有趣啊?一個字就是一幅圖,多美呀!小結:我們小朋友識字的方法真多啊,有——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師指板書,學生回答),還可以用——猜字謎和編兒歌,這節課,外面還了解了漢字的演變,希望小朋友們用上這些方法,認識更多的字。

2.寫字

(1)課文裡還有幾個要會寫的字,我們看,它們念:立、童。

(2)先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兩個字(立、童),

①你發現它們有什麼聯絡了嗎?(立:獨體字,童:立做部首)你可真會觀察,立不僅是一個獨體字,它還可以當部首。

②那他們在書寫時有什麼不同呢?(立:獨體字時,筆畫粗,字形要舒展;童:立做部首,要寫的緊湊,扁些。)

③怎樣才能寫好這些字呢?他們在田字格中怎麼佔位呢?(橫中線和豎中線上都有什麼筆畫呢?)我們一起看黑板。

(3)師示範:(用彩筆,線上的字用紅色寫)師邊說邊寫,立是個獨體字,它要寫在田字格的中間,而且筆畫要寫的舒展些,點要正好寫在豎中線上,短橫居中,不能外延,點、撇寫在豎中線兩側,最後一筆是(橫)是什麼橫(長橫);童,當立做部首時,它就要寫的扁些,點在豎中線兩側,底下一筆(長橫),他要寫在橫中線以上,不能寫在橫中線上,裡的豎要向裡傾斜,橫折正好寫在橫中線上,折也要向裡傾斜,豎寫在豎中線上。下面兩個短橫,第二橫稍長一些,但也不能外延。再請小朋友觀察一下這兩個字,這個童的橫畫特別多,哪一筆橫最長呢?對了,就是第二筆,立字的長橫,其他筆畫都比他短,不能外延。

(4)現在請小朋友們用書法的眼光來欣賞一下這兩個字,老師邊講,手邊比)立,上窄下寬,像個什麼形狀?(三角,用藍筆畫上)童,上窄,下窄,中間寬,像什麼形狀?(菱形,用藍筆畫上虛線)小結:我們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不光要注意筆畫在米宮格中的位置,還要寫出美觀的字形。

(5)現在請同學們拿起筆,把這兩個字寫進米宮格里吧,外面一個字寫3遍。寫的時候要注意寫字姿勢:頭正、肩平、背直、足安。評改:現在請小朋友們放下筆,看過來,我們看看這位小朋友寫的怎麼樣?(評的時候主要看筆畫又沒有壓線。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

(6)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黃”字,小朋友覺得黃應該寫成什麼形狀啊?(菱形)小朋友們可真會觀察。黃字也要注意寫成上窄、下窄、中間寬。它中間的那一筆橫也是(長)橫?黃字的部首是?(草字頭)這是兩個小朋友寫的草字頭,小朋友看看,哪個寫的好。(哪裡好?兩個豎要向中間傾斜,第二筆豎比第一筆豎更高)。那現在我們抬起頭來,看老師寫。先寫一橫,然後兩個豎寫在豎中線兩邊,頓筆寫下來。接下來一筆(長橫)。接下來一筆豎,他應該(向裡傾斜)橫折正好寫在橫中線上,折要想裡傾斜,底下撇和點寫在豎中線的兩邊。

(4)現在我們再把“黃”也請進米宮格吧!也是寫3個。

(5)生寫,師巡邏指導

(6)評改。(評的時候主要看筆畫又沒有壓線。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小朋友沒寫好的地方,我們快修改一下吧,這節課就上到這裡,下課。

《所見》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理解詩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背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進古詩

1、播放“牧童行歌捕蟬”動畫片段,學生在欣賞中勾起對牧童的悠閒自得的好奇。

2、談話:“夏天的時候,同學們都喜歡玩些什麼?”(自由交流)

3、傾聽學生談話,瞭解學生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二)初讀古詩,覓得詩趣

1、學生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讀一讀。

2、生讀詩後,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在認讀的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課文裡,但我們還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1、播放樂曲《牧童短笛》,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啊晃啊,就像坐在搖籃裡,真舒服呀!小樹林裡,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在飛,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齊讀。

2、男生邊做“騎黃牛”動作,便朗讀。

引導全班“騎黃牛,讀古詩”。(配樂讀)

3、音樂突然停止,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

提問: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展開想象,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學生自由讀,大聲讀——小聲讀——齊讀,引導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蟬了嗎?怎麼捉住的?

學生模擬表演,自己想辦法捉住蟬。

5、出示課件,動畫演示,體會古詩大意,吟誦全詩。

四、走進詩人,深化情感

通過課件,初步瞭解詩人,淺誦詩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練習

想一想:牧童是怎樣捉蟬的呢?他捉到了蟬嗎?把這些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六、吟詩誦情,欣賞美文

1、學生齊背古詩。

2、送給愛詩的孩子幾首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3、課件演示,動畫朗讀。

《所見》教學設計8

一、複習匯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說一說?(背)

生1:靜夜思

生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瞭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出示課件:葉紹翁)

2、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學們瞭解的真多,從你們的介紹中,老師瞭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課件板書:南宋葉紹翁)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特別引起老師關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3.那誰能說說這裡的書是什麼意思?(寫)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出示課件:秋夜圖/音樂伴奏)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裡,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出示課件前兩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2.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課件演示風聲)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麼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麼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麼?(課件圖片,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裡,陽臺上,吃著可口的月餅,看著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嘆,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說說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

7、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8.說的真好,這裡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噹噹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麼?

9.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並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麼這句又該怎麼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彷彿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鬱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麼?(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麼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後,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籬笆後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麼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後面兩句,然後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後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裡知道的?這裡的知是什麼意思:猜想

14.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捉蛐蛐的嗎?(生:………)你們想捉蛐蛐嗎?(想)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後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隻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隻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麼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tiao(第三聲)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個別讀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緻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裡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複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闢的詩句來演繹,並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傑作吧。

《所見》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瞭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匯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麼?(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幹什麼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絡,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也叫牧童。)

3.圖上的兒童在幹什麼?(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見”還可怎麼組詞呢?請大家想一想,“所見”是什麼意思?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覆練習,讀準讀熟

(一)初讀課文

l.教師範讀古詩

2.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3、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4.學生試讀、教師檢查讀。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幅圖,,想想我們讀的詩句,你發現我們剛才只是從圖中用眼睛看了畫面上的'內容,可作者所見的,還有什麼?

1、“見”不光是“看見”,還包括“聽見”……再看看這幅圖,再讀讀課文,,你能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先看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中那些詞語不理解?

2、學生質疑。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聲唱歌時的心情怎樣?想象這時畫面的情景。

5、指導讀出牧童高興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興地唱著歌,後來呢?請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學生質疑。

8、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

9、你捉過什麼東西?“忽然閉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當時的樣子嗎?

10、你認為這句怎麼讀?與第一句的情景有什麼不同?你認為那些詞語寫得最有意思?你喜歡這個小牧童嗎?

11、教師引讀。

12、這個小牧童捉到蟬了嗎?為什麼?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1、想象著古詩的內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五、指導寫字

1、分析結構,說偏旁。

2、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所見》教學設計10

教材:書畫版《美術》第六冊。

課型:繪畫(國畫)。

課時: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樹的結構造型,用富有變化的國畫筆墨畫出自己所見到的樹。

2、過程與方法:欣賞圖片資料喚起學生記憶,用乾溼濃淡的墨色通過輕重快慢的方法畫出自己對樹獨特的感受,並聯系生活、發揮想象新增景物。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欣賞、回憶我所見到的樹,感悟其獨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質,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樹。通過畫樹感受國畫藝術表現手法的豐富多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用毛筆畫出有自己獨特感受的一二棵樹。

教學難點:墨色乾溼濃淡的變化和畫面的完整。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水墨畫工具材料。

2、學生:毛筆、宣紙、墨汁、國畫顏料、筆洗、調色盤等。

3、要求學生課前觀察一些常見樹木,並蒐集一些有關樹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啟發談話(校園的樹和學生平時所見到的樹)。

2、學生回憶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樹。

3、揭示課題

(二)瞭解樹的結構、學習樹的畫法

1、瞭解樹的結構(樹幹、樹枝、樹葉、樹根)。

2、欣賞同齡人畫的樹(欣賞中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國畫技法:乾溼濃淡)。

3、欣賞教師畫的樹(樹幹和樹葉可以用多種方法來畫)。

提示:國畫傳統畫樹有許多程式,如畫樹葉有“介字點、胡椒點” 等等,但這些規範也是前人根據自己的感受創造並加以固定的。

4、教師示範樹的基本畫法(提示:根據畫面可以新增遠處的樹、草地或小鳥等景物)。

(三)學生作業

1、作業要求

⑴ 根據自己的感受,畫出一二棵樹。

⑵ 墨色要有乾溼濃淡的變化。

⑶ 根據自己想象新增景物。

⑷ 落款位置合適,畫面完整。

2、學生作畫(PPT迴圈播映同齡人作品,背景音樂)。

3、教師巡示輔導,反饋資訊,略加點評。

(四)學生作業展評

1、學生互評、自評。

2、教師點評。

(五)小結、拓展

1、本課學習要點和學習情況。

2、相關拓展(不同畫家畫出的樹,樹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原是為參加某一榮譽資格評審而設計的,考慮得比較周詳,再加上國畫教學改革實踐始終是我區諸多教學課題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因此同一教學內容往往有不同的教法學法。應視學生實際情況而定。本次教學是在原來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某些修改和調整。

中國畫是源遠流長、河漢燦爛、絢麗奪目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但在日漸西化的生活狀態下,傳統文化受到了挑戰,對中國畫的認識、理解、傳承和發揚廣大更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有感於此,我在前些年領銜主持開展了市級課題《國小美術中國畫教學的研究》的實踐研究,學生的中國畫創作作品獲得了市和國家級的等地獎,美術教師的國畫課也獲得了市和國家級的一等獎。這樣就更堅定了我們在這一領域開展研究的信心。根據課題研究目標,並按照上海二期課改課程計劃要求,我們在課題實驗學校的美術課程中增加了10%左右的中國畫課程。

當下我們使用的國小美術教材有兩套,但國畫內容較少,書畫版整個國小階段只有2—3課時的國畫教學內容,上教版的國畫內容比書畫版的略多,但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就根據課題研究目標,自選國畫教學內容並有機嵌入美術教材單元內容之中。讓學生了解學習國畫技能技法和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

中國畫教學要在傳承上創新,而創新要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此,傳統並不僅僅是十八描、披麻皴、斧劈皴或梅蘭竹菊之類,而是內在精神。基於這一點,國小國畫教學不應單純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技能技巧的訓練上,拘泥於一樹一石的精妙,而是引導學生關注水墨情韻,表現線條意趣,力求氣韻生動,渾然天成。

本課教學內容《我所見到的樹》可嵌入第二或第三單元。“樹”是當地學生非常熟悉的題材。校園裡一排排整齊的水杉、河道旁婀娜多姿的柳樹、馬路邊茂密繁盛的香樟樹、家園裡的果樹……樹無處不在。郊區的小朋友們生活在綠樹環繞的環境中,對樹有著一種深厚的情感。我抓住學生對樹獨特的感受,讓學生用國畫的形式把家鄉的樹表現出來。並通過畫樹,讓學生知道一棵樹長大是並非容易,它要經歷風風雨雨;還讓學生知道那是需要有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品質,從而激發學生要學習大樹這種品質,立志成材。通過欣賞各種樹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樹木的形態美及其色彩美,知道樹木對人類的作用,增強保護樹木的意識。

傳統的中國畫教學過分追求筆墨情趣和作畫的程式,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和自我感受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我順應學生的天性,突破傳統技法的束縛,讓學生選擇最能抒發自己內心獨特感受的表現形式,去表現自己所看到的樹。

抓住墨色要有乾溼濃淡、運筆要有輕重快慢的變化這一關鍵,教師進行示範,並多次強調要“隨意”,意在引導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表現。讓學生理解,技法是為表現自己的感受所服務,並鼓勵學生注重表現自己心裡感受最深的東西(如挺拔高大或婀娜多姿等)。旨在追求藝術的本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降低了對學生寫實的要求,但在藝術品質的培養上提升了一步。

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注意學生在美術學科中獨特的個人經驗的感受的表現與創造,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空間,是我們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始終貫徹的理念。

《所見》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課文朗讀磁帶。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匯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藉助字典和詩後註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

(1)引導學生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3)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2、聽課文朗讀磁帶。

(1)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3)再聽錄音,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1)把握詩的節奏。

(2)教師範讀、領讀。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

(4)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五、作業

1、練習寫生字。

2、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 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所見》教學設計12

課時目標:分析、品讀詩句,理解詩句含義,感受牧童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在《尋隱者不遇》中,詩人尋訪隱者,有沒有見到?

2、我們這節課要來學習的這首詩中,詩人很幸運,他不僅見到了,而且將見到的情景寫下來,就是我們這節課要來學習的——《所見》。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

振蟬

“振、蟬”在讀音上要注意什麼?“騎”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麼有關嗎??

2、交流你所蒐集到的有關資料。(袁枚一生,歷任溧水、沭陽、江浦、江寧知縣,除了贏得賢明政聲之外,留下的.文學著作也很多,有《小倉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

三、初讀詩文,瞭解大意

1、出示詩句,學生自由朗讀。

2、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3、默讀思考:在《所見》一詩當中,你見到了什麼?

4、交流各自收穫。

5、老師見到了兩幅圖,你知道是哪兩幅嗎?(一、歌唱圖二、捕蟬圖)

四、品讀詩文,體會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圖”

牧童騎黃牛,歌唱圖

歌聲振林樾。

l讀一讀前兩行詩句,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l牧童如何騎著黃牛?這是怎樣的歌聲?(理解“振林樾”)他會唱什麼歌?

l在這句詩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樣的牧童?

l指導朗讀。

3、品析“牧童捕蟬圖”

意欲捕鳴蟬,捕蟬圖

忽然閉口立。

l讀一讀後兩行詩句,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l和前面那幅圖中相比,這裡的牧童有什麼變化?

l他會怎樣去捉這隻蟬?(理解“忽然閉口立”)

l在這裡,你又看到一個怎樣的牧童?

l指導朗讀。

3、熟讀全詩,背誦詩文。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振() 蟬() 忽() 閉() 騎()

晨()彈()物()閒() 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附板書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唱圖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捕蟬圖

忽然/閉口立。

《所見》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查詢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詢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詢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瞭解到什麼?(“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裡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的什麼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麼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所見》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牧”、“騎”、“振”、“樾”等字。

2、理解古詩意思,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觀察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節。天空那麼藍;遠處是青青樹林,池塘邊,柳樹上的嫩葉,象剛洗刷過似的。一幅動人的畫面印入了我們的眼簾。

2、看圖瞭解詩意:

A、誰能把你所看到的說說給大家聽聽?(指名說圖意)

B、師總結:夏季的一天,詩人在房間裡悶熱難當,昏昏欲睡:於是他走出房間,來到樹林裡。看見整個樹林枝葉繁茂,林間的小道上滿是樹蔭,行走在這樣的林間小道上,陣陣涼風迎面吹拂而來,好愜意。作者很高興的將自己看見的情境,用詩句記錄了下來。詩名就叫《所見》,你知道這位詩人是誰?(袁枚)

3、介紹作者:

這位清代的詩人將他看到這動人的情景,用筆記錄下來,寫成了一首小詩《所見》。古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現出豐富的畫面。今天我們用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

釋題:

見是什麼意思?(看見)為什麼是看見的意思?

見(見字原來是這樣寫的),兒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個人睜大眼睛在幹什麼?(看)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東西。是誰看見呢?前面要加上詩人的名字,就是對題目完整的解釋了。請一個同學把題目的意思完整說一遍。師配樂範讀全詩。

二、初讀古詩

1、指名讀生字。出示:騎振蟬

2、記憶字形,騎字:左邊是馬意為牲口的代表,右邊是音。是左形右聲的字。

蟬:形聲。從蟲,單聲。蟲+單,它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小動物。夏天的時候,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別稱:“知了”。

開火車讀生字,組詞。

開來同學們預習的很認真。讓我們聽聽古詩讀得如何呢?

3、指名學生朗讀全詩。

4、學生自讀詩文,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欲:在詩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樹陰”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鳴:“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讀古詩

1、讀第一、二句。

(1)觀察課文插圖,這是怎樣的一幅圖?(放牛的孩子,騎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麼樣?(優美動聽、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中振盪。)

(2)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躍。這可真是一個快樂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這是一幅多美的圖畫呀!同學們想不想也欣賞一番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著音樂,隨著老師描述,想象自己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在一片茂密的樹林裡,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林間小路,咦!路的那頭走來一頭黃牛,牛兒吃得飽飽的,正晃悠悠地走著,背上還騎著一個十分可愛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裡唱著響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聲在樹林裡迴盪著。

是啊,讓小牧童高興的事可真不少,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邊讀邊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麼風景。

A美美的讀一讀。

B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景

2、讀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騎在黃牛背上,聽到那悅耳的歌聲,正欣賞著,突然,一個小插曲出現了。

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A牧童在幹什麼?(觀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麼知道樹上有知了?(學生找到“鳴”字。)

C讀到這裡,你覺得牧童是個什麼樣的小孩?(活潑,頑皮,機敏,愉快,可愛……)

(2)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3)誰能把這有趣的一幕讀出來呢?個人讀、小組讀。

3、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A 配樂誦讀,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B 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

C 美美的吟誦整首詩。(齊背、個別背、)

(4)牧童捉到蟬了嗎?編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板書設計:

所見(迷人的田園風光圖)

牧童    黃牛

林樾    鳴蟬

教學反思:

上完《所見》這首詩後,我感覺自己有許多不足。

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古詩中,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喜歡的: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嚴羽曾說:“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因此,詩趣,應該是我教學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就這一點,我處理的不夠好,沒有把學生帶入這樣的情景中。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改進。

《所見》教學設計15

一、與生對話,匯入古詩

1、與學生對話,體會如果自己在外孤單心情。

2、板書課文題目,理解課文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3、理解整個詩名是什麼意思。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

藉助拼音、字典等讀準字音,把這首詩正確、流利的讀出來。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在讀準字音的情況下,注意讀準節奏。

5、教師範讀,指導停頓。

節奏應該是二二三拍。

6、學生熟讀。

三、初讀古詩,感知大意

1、給古詩加註釋,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註釋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那些非常難的詞語,但是不要生硬的往裡面套,只要明白詩人所寫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感情即可。現在以小組為單位,藉助字典和註釋,理解詞語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討論,嘗試解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意

1、學生再讀古詩,並且仔細看圖,思考:詩人在這個夜裡到底寫了他見到的一些什麼?圖畫中的景象體現了那幾句詩的意思?

初步感知古詩,大致瞭解古詩意思

2、(1)思考:在這樣的夜晚,詩人一個人在外地作客會很自然地感到什麼?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門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親人。也就是第二句“動客情”。

(2)思考:動客情,動的是什麼情?往後讀。

(3)這個時候詩人看著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到孩子們正在捉蟋蟀,肯定非常開心,詩人也替他們開心,可是,詩人這時不是在自己的家鄉呀,這個時候就越會想到什麼?

詩人會想起他的家鄉和他的童年。

得出結論:那麼,“客情”第一個是:詩人的思鄉之情,第二個是:思念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4)理解再讀,品味賞析

這首詩要把詩人“想家”的感情讀出來,聲調要緩慢些。最後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後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學生先讀,老師指導,老師再範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

五、趣味活動,強化記憶

(1)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3)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後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4)小組比賽。

六、拓展閱讀,增加興趣

1、你們還讀過哪些詩人所寫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呢?誰來背一首試試!

2、老師這裡也有一首古詩,請你們認真聽一聽,跟著一起體會詩歌的感。

《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3、背一背。

七、作業。

結束語:今天學習的這首詩,飽含思鄉之情,秋天到了,出門在外,哪怕只是一磚一瓦都使人多麼容易思念親人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