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優質課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魚我所欲也優質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魚我所欲也優質課教學設計

1. 積累文言文詞,品味語言情致;

2.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 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1. 文章論點及論證方法;

2. 文章“義”的理解及其現實意義。

教材設計

本文說理較深,對國中學生來說,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基於此,學習課文前,首先安排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疏通文意;其次,利用網際網路查詢作者的相關資料,並設計課件;最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課文學習及拓展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

作者情況介紹,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查詢的資料來完成,教師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課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辨認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 朗讀。

1)在自由散讀的基礎上抽讀(4名左右),抽讀學生可任意選取文段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聆聽,並作好點評準備。

2)朗讀點評(由學生完成,教師點撥、引導即可)。

點評著重強調咬字、語氣、節奏、斷句等幾個方面,注意突出演講式朗讀的特點。

3)全班根據以上朗讀點評的要點,齊聲朗讀課文。

2. 串譯課文,瞭解大意。

學生相互交流預習成果,對於小組內共同出現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

課文翻譯放在預習中完成,課堂上只解決學生難解的詞、句。對於詞語的解釋,儘量用成語積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溝通。例如:

欲(欲蓋彌彰) 兼(德才兼備)(風雨兼程)

患(後患無窮) 喪(喪盡天良)

屑(不屑一顧) 與(與人為善)

已(死而後已) 捨生取義(出自課文)

……

3. 熟悉課文,概括文意。

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自由朗讀課文,並用最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學生概括不要強求統一,關鍵是要引導他們學會抓住課文中一些警句進行思考。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要求學生根據前面所學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積累的有關議論文知識,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1. 課文的論點是什麼?結合課後練習,思考你贊同哪一種說法,為什麼?

2. 為了闡明觀點,文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找出來,大家交流。

3. 課文導語說“文中孟子對於‘義’的論說,對於今人仍不無啟迪”,想想你從課文中得到了哪些啟迪,整理思路並與小組同學交流。

說明:以上問題採取小組內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組內每個同學承擔一道思考題,思考結果交由小組討論,組長記錄討論結果,並由中心發言人彙報討論成果。

第一題的回答,不要強調答案的統一,注意要求學生做到有理有據,言之成理。

第二題論證方法,學生往往比較熟悉舉例論證,至於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可能相對生疏一些,教師不妨運用淺顯易懂的例子,以幫助學生理解。

第三題的回答要強調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啟迪不必侷限在某一、二個方面,只要和課文內容相關,都應該肯定。

四、自主質疑,探究學習

此環節主要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意識,要求學生圍繞課文內容,質疑問難,提出有一定創新價值的問題,教師可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問題,由學生小組探討,全班交流。

說明:這個環節,學生質疑提問應提前佈置,由學生在課前完成,上課前提交問題即可。另,學生的`提問,教師也可給予一定的啟發、點撥,注意問題的質量。

 參考問題:

1. 課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麼從全文看,作者認為人應該具有怎樣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課文所指外,還應該有哪些?不妨說說。

參考答案: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這四種“本心”不必要求學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僅侷限在這四種回答裡。

2. 能否為課文補充一、二個現實材料,以突出論點。

  五、朗讀背誦,積累鞏固

課堂背誦,可採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完成。例如:運用幻燈,打出相應的譯句,由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原文進行誦讀,記憶;學生相互間提問背誦,教師抽查背誦等。

六、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1. 教師提供相關資料,學生回家查閱,並同課文進行閱讀比較,看看它們各自表現出怎樣的價值取向。

參考資料:文天祥《過伶仃洋》、夏明翰“就義詩”、裴多菲《愛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絕句》、陳毅《梅嶺三章》、葉挺《囚歌》等。

2. 查閱“嗟來之食”的故事,與課文比較,看看內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

3. 孟子主張的“義”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沒有現實意義?蒐集整理資料具體分析說明。

說明:以上三方面的拓展學習,學生可只選取一個方面完成,查詢整理的資料以及學生的思考回答,不必佔用課堂時間進行交流。所有相關的材料都可以貼在教室適當的地方,由學生自由交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