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

課前準備:放大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講故事、學生字,初讀課文。

第二課時:表情朗讀課文,複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一個故事,題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學:猴。提示:猴是野獸,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豎。例如“喉”也是沒有一豎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請看看圖,自己拼讀生字。學生自學後,結合學生回答,教學下列圖旁出現的生字。

一塊(kuài)玉米地裡一棵桃(táo)樹下

結著又大又圓(yuán)的西瓜地裡樹林子

△教學:塊。

學生看圖識字,引導引用數量詞。

“一塊糖”,“一塊餅乾”。這種東西一般有個平面。“一塊黑板”、“一塊玻璃”.

△教學:棵。

一棵樹,還有什麼也說“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點:細而長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長的用“一棵”。

△教學:圓(kē)。

“圓”,西瓜圓的。注意前鼻音發準。

“圓圓的月亮”、“圓圓的太陽”、“圓圓的大汽球”。

不僅圓還大,就說“又圓又大”。引導記住“圓”的字形。

△教學:林。

許多樹長成一片,就是樹林。這“林”叫“雙木林”。

三、初讀課文。

學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著來到“桃樹下”,而後又來到“西瓜地”,最後追到“小樹林邊”。

還有生字沒教,你們一邊讀,一邊自己學。

四、檢查自學效果。

結合引導學生弄清課文主要內容。

小猴子下山拿過哪些東西?

利用前面圖旁的板書:

△教學桃(táo)。

桃子是結在樹上的,是“木”字旁。指點“兆”的筆劃筆順,可複習“跳”。並指點“瓜”的裡面是“L”。

最後又去追什麼?(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結果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東西分開叫“掰”。(動作演示)

△扛:用手把東西放在肩上叫“扛”。(動作演示)

△捧(pěn):用兩手把東西放在胸前叫“捧”。(動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東西不要了,把它丟掉叫“扔”。

(教學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動作演示,以幫助理解字義。)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動作,都是“”,重點指導寫“棒”的右下“豐”。“扔”的右半邊,“乃”筆劃為橫折折折鉤。

複習鞏固生字,指導寫字。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2

蘇教版小語國標本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課,是一篇科普童話,通過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特性,介紹了關於花生的科學基礎知識。課文語言生動,富有情趣,能讓學生在閱讀故事中獲取知識、樂在其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規律,運用多種手段創設生動的情境,營造了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

一、匯入新課。

在樹林裡的一棵大松樹上,住著一位可愛的朋友,它是誰呢?瞧,它來了。(出示小松鼠的圖貼在黑板上。)

1、你認識它嗎?大聲和它打聲招呼吧!

出示小松鼠貼於黑板。

2、誰還願意和它說說話?

生:小松鼠,你在幹什麼呀?

師: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幫助我嗎?

課題出示;小松鼠找花生果

二、感知整體。

1、那就讓我們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們出發了。

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一路上,小草綠了,花兒開了,這些花朵裡的詞語,誰能讀一讀?

出示詞語,各種形式讀。

三、細讀全文。

第一段

過渡:小朋友讀得真棒!看,我們來到了哪兒,你看到了什麼?

1、出示圖,指名說。

2、填空。

綠油油的

黃燦燦的

3、你們剛才說的詞語真精彩,把詞語放到句子裡,你會讀得更美。

出示第1段,自讀、指名讀、齊讀。

第二段

過渡:綠油油的葉子,黃燦燦的小花,真好看呀!可小松鼠不知道它們是什麼?它呀去問蚯蚓。

1、出示第2段。

2、小松鼠問蚯蚓(指導讀的語氣)蚯蚓說。

3、小松鼠聽到是花生,它怎麼樣呀?引讀:小松鼠,它想

4、你能讀出高興的語氣嗎?指名讀、齊讀。(體會當時小松鼠高興的心情。)

第三段

過渡:小松鼠知道花生很好吃,它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呢,它想把花生摘下來,留著冬天吃,於是它行動起來了,從那以後,每天做了什麼呢?

1、自讀第3段。

2、回答:小松鼠做了什麼?

邊回答邊劃:每天都

3、每天是什麼意思呀!(體會焦急的心情。)

4、他看到花生了嗎?(沒有)

5、可是,引讀——(師把圖上的花摘下來)

第四段

過渡:等了這麼久,都沒看見一個花生果,這時候小松鼠會怎麼樣?(很難過,奇怪)

1、出示第4段。(自讀,同桌讀,可以加上合適的動作。)

2、你能來噹噹小松鼠,可以加上合適的動作,邊讀邊表演。

(評講時,突出“自言自語”,並理解。)

第五段

過渡:是呀,花生果到底被誰摘走了呀?(生:誰也沒有摘。)那花生果到哪兒去了呢?(生:花生果全在泥土裡呢!)

1、你能上來找找花生果嗎?(學生上臺把圖上的泥土拿掉。)

2、哇,原來花生果真在在泥土裡。(學生情不自禁地說了出來。)

四、延伸課堂。

1、小松鼠在我們小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花生果)

師指題目。

2、我們告別了松鼠,我想問問小朋友,還有哪些植物吃的部分也是長在泥土裡的?(自由說。)

五、學習生字。

1、小朋友們說得太棒了,你們看森林裡的花朵開得可豔啦,你想讓它開得更豔嗎?讀出花朵中的生字,並且給它組個詞,它們就會開得更漂亮。相機讀、貼。

2、配樂描紅。要注意到每一個學生握筆書寫的姿勢,做到頭正、肩平、臂開、足安。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一、從小猴子下山一事無成的故事裡,教育學生做事必須一心一意。

二、認識生字:猴、塊、非、扛、棵、桃、扔、捧、圓、可、林,會用“又……又……”“蹦蹦跳跳”,並初步學會運用量詞“一隻、一塊、一個、一棵”。

三、能流利地有感情地讀課文,並能複述。

課前準備:放大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講故事、學生字,初讀課文。

第二課時:表情朗讀課文,複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一個故事,題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學:猴。提示:猴是野獸,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豎。例如“喉”也是沒有一豎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請看看圖,自己拼讀生字。學生自學後,結合學生回答,教學下列圖旁出現的生字。

一塊(kuài)玉米地裡一棵桃(táo)樹下

結著又大又圓(yuán)的西瓜地裡樹林子

△教學:塊。

學生看圖識字,引導引用數量詞。

“一塊糖”,“一塊餅乾”。這種東西一般有個平面。“一塊黑板”、“一塊玻璃”.

△教學:棵。

一棵樹,還有什麼也說“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點:細而長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長的用“一棵”。

△教學:圓(kē)。

“圓”,西瓜圓的。注意前鼻音發準。

“圓圓的月亮”、“圓圓的太陽”、“圓圓的大汽球”。

不僅圓還大,就說“又圓又大”。引導記住“圓”的字形。

△教學:林。

許多樹長成一片,就是樹林。這“林”叫“雙木林”。

三、初讀課文。

學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著來到“桃樹下”,而後又來到“西瓜地”,最後追到“小樹林邊”。

還有生字沒教,你們一邊讀,一邊自己學。

四、檢查自學效果。

結合引導學生弄清課文主要內容。

小猴子下山拿過哪些東西?

利用前面圖旁的板書:

△教學桃(táo)。

桃子是結在樹上的,是“木”字旁。指點“兆”的筆劃筆順,可複習“跳”。並指點“瓜”的裡面是“L”。

最後又去追什麼?(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結果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東西分開叫“掰”。(動作演示)

△扛:用手把東西放在肩上叫“扛”。(動作演示)

△捧(pěn):用兩手把東西放在胸前叫“捧”。(動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東西不要了,把它丟掉叫“扔”。

(教學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動作演示,以幫助理解字義。)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動作,都是“”,重點指導寫“棒”的右下“豐”。“扔”的右半邊,“乃”筆劃為橫折折折鉤。

複習鞏固生字,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遊戲:給“”找朋友。

1.先將“”分別與“工”、“奉”、“乃”組合,讓學生念。

2.請學生讀出字音,“捧”、“扛”、“扔”。

二、閱讀課文。

1.要求一字一字讀正確。

2.指導讀流利。

出示第三節課文,學會讀出節奏。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指導學生看詞兒,讀出句子的節奏。

各自讀全篇;再指名輪讀全篇。

3、述課文。

1).不看書說,記不清了再看書。(各自練習)

2).指名複述。

四、指導表情朗讀。

1.第一節,語氣像講故事一樣.

2.指導讀“又……又……”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紅

西瓜又大又圓

結合進行說話訓練。

a.太陽____。蘋果。

(提供主語)

b.獨立用“又……又……”說話。

又……又……。

3.繼續指導朗讀。(第二節一第六節。)

△“猴子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表現出很得意的樣子。(示範)

△“猴子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們有沒有想到它會把玉米扔了?(覺得猴子可笑的口氣)(指導)

△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讀出覺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氣,語氣加重)

誰來試試,指名讀。

△“它看見一隻兔子蹦蹦跳跳,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覺得猴子真不像話,用批評小猴子的口氣讀)。

△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要讀出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指名讀、齊讀、練習有表情地朗讀。

五、創造性複述。

想象小猴子回家後,和媽媽的一段對話。

提示:①老猴子會怎麼問?②小猴子可能怎麼回答?③聽完了小猴子的話,老猴子又可能怎樣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會怎麼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這一次它可能是怎樣吸取教訓的。

連貫複述。

〔板書設計〕

結合字詞教學,指導朗讀等活動,組成下列板書: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樹又大又紅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圓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著手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4

《小猴子下山》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後,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複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髮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隻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瞭然。〕

師:好!(老師接著問)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結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根據字形結構特點,把一些筆畫多的生字化整為零,編成簡短的口訣,形象有趣,幫助學生識記,這也是一種識字方法,這樣做,國小生對所學的生字,想起口訣會認,揹著口訣能寫。〕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師:這一課的生字我們學過了,老師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文讀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後都幹了些什麼?

(學生開啟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後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隻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後,先到哪裡?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裡。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麼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生:小猴子心裡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裡後,又到了什麼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後,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麼地方?看見了什麼?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學生唸完後,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裡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裡。看到又大又圓的西瓜,心裡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看見一隻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麼?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由於課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構段方式,老師重點指導第一段,其餘幾段通過引導學生自學來理解課文,從小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黑板的板書如下:

〔老師將課文裡的關鍵詞語,用圖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組合:橫觀為段,豎顯特點,連線起來,全文可見,使故事內容提綱挈領,條分縷析,對於幫助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定有裨益。〕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後,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複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複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隻小猴子下山後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國小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乾淨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絡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後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

〔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國小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麼?(老師用教杆反映著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於什麼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老師用教杆指著詞語卡片中的“大”、“多”、“紅”、“圓”等詞)這些詞是什麼詞呢?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說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著發言)

生:冬於,王奶奶買的蘿蔔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認生字詞,在教學中通過做動作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本課的動詞,並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運用又( )又( )形式的詞語並進行拓展

2、通過個別生讀、男女賽讀、齊讀的方式讓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專一,有始有終。

【教學重點】

1、複習鞏固認生字詞,在教學中通過做動作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本課的動詞,並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運用又( )又( )形式的詞語並進行拓展。

2、通過個別生讀、男女賽讀、齊讀的方式讓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專一,有始有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生字詞卡片

【教學方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學過程】

1、課前遊戲互動:

2、匯入:

看,(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猴子圖片)有一隻小動物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呢,大家歡迎嗎?(生:歡迎)今天我們就和小猴子一起來學習《小猴子下山》。

板書課題:《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結構“犭”旁)

齊讀課題

3、複習字詞:

(1)這隻勤學的小猴子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詞語寶寶呢,大家一起來看看還認識嗎?

(2)自讀課文,說一說:小猴子下山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貼圖片:“玉米地”、“桃樹下”“瓜地裡”、“樹林裡”

(3)哇……你看,這隻可愛的小猴子經過了這麼多的地方啊!誰能用小猴子先來到哪裡,再來到哪裡,接著來到哪裡,最後來到哪裡說一說。

4.學習課文

(1)過渡語:小猴子一路來到了這麼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呢?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小猴子下山》。

(2)學習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生評價。評價後再齊讀。

其他生思考問題:

小猴子來到了哪裡?(用“———”劃出來)

看到了什麼? (用“﹏﹏﹏”劃出來)

心情怎麼樣?

又是怎麼做的呢?(用圓圈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非常多。

談話: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裡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麼樣的心情?(高興)理解“非常高興”(特別高興),你能不能帶著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

讓學生說說小猴子為什麼有“掰”“扛”這樣的動作,(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這兩個動詞)進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導學生讀好第一段。

(3)學習第二、三、四自然段

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生根據以下四個問題合作學習二、三、四段。

小猴子來到了哪裡?(用“———”劃出來)

看到了什麼? (用“﹏﹏﹏”劃出來)

心情怎麼樣?

又是怎麼做的呢?(用圓圈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4)引導生各種形式朗讀:

引導學生感受小猴子看見了桃子就喜歡桃子,扔了玉米;看見西瓜,扔了桃子;看見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結合圖畫,體會當時小猴子的心情。(讀出小猴子的心情)

(5)積累“又( )又( )”形式的詞語。

(6)小猴子為什麼最後空著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詞,引導學生感受小猴子什麼也沒得到的原因。(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7)整體迴歸

藉助插圖,複述課文(讓孩子帶著頭飾體會著小猴子的動作、神態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閱讀

《小猴子下山》兒歌

6.課堂小結。

7.課外作業或實踐活動。

讀編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6

《小猴子下山》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師:這節課我們要看圖讀文,看圖說話,還要進行一些簡單的寫話練習。上節課,我們已經把課文進行了朗讀和講解,並做了兩個造句練習,現在,我們開啟書,先分別把課文讀一遍。

(本課一共五段,請五位同學分段讀課文)

讀完課文後,我們練習看圖說話,要求是:仔細觀察,動腦思考,說話吐字清楚,聲音巨集亮,態度自然,語句通順連貫 。

(接著教師邊放幻燈,邊指導學生觀察。全班同學小聲進行看圖說話。大約四五分鐘。)

〔張老師把看圖與說話結合起來,既有利於指導口語訓練,又能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

師:現在誰來說說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呢?

生:有一天,天氣很好,一隻頑皮的小猴子下山來,它爬到了一棵松樹上往下望,看見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結得又大又多,心裡非常高興,它連忙從松樹跳了下來,跑到玉米地裡,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個最大最大的玉米,扛著往前走。

師:同學說得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對,同學說得很好,特別是他說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時,連忙從松樹上跳下來,“連忙”這個詞用得很好。現在誰來說一說第三幅圖呢?

〔對學生的“說話”給予及時的評議和鼓勵,這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著一個大玉米,高興地往前走著,走著走著,走到一個桃樹園子裡,它看到滿樹桃子又紅又大,非常高興,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兩個桃子,高高興興地捧著往前走。

師:同學說得多好啊!現在誰來講講第四幅圖呢?

生:調皮的小猴子,捧著兩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往前走。走著走著,又走到一片西瓜地裡,它非常高興,就把兩個大桃子往後一扔,就去摘了一個又大又圓的大西瓜抱著往回走。

師:同學講得真好,他不僅能用自己的話說,而且還把課文中優美詞語都用上了,這樣很好,誰再說說第五幅圖呢?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體現了口語訓練的靈活性,有助於說話能力的提高。〕

生: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見一隻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愛,(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師:同學講得很好,她不僅能把圖的意思說出來,而且還說得很有表情。大家應該向她學習。誰來說說最後一幅圖呢?

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小兔往前面跟,小猴子在後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進樹林裡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師:以上幾個同學,都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再請幾個同學把這幾幅圖連起來說說。(掛出小黑板,小黑板上是讓學生口述時用的詞語。)

〔在口語訓練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詞語,不僅能具體地引導學生創造性的複述,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詞彙。〕

師:同學們,這些詞是老師在自習課上教給大家的,這些詞能幫助大家把課文複述得更好。現在誰能看著黑板上的詞語和幻燈上的圖,複述課文。

(全班學生都舉小手爭著要說)

師:(在幻燈上打出第一幅圖)好,你先說說。

生:有一天,天氣非常好,淘氣的小猴子高高興興地下山來,它爬到一棵松樹上往下望,看見一塊玉米地,玉米結得又大又多,它非常高興,連忙從樹上跳下來,跑到玉米地裡,很快爬到一棵玉米杆上,掰了一個又大又粗的玉米得意地扛著往前走。

(教師打出第二幅圖)

生:頑皮的小猴子扛著一個又大又粗的玉米興沖沖地往前走,走到一個桃樹林裡,它看見桃子結得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把玉米扔到一邊去摘了兩個大桃子,捧著高高興興地往前走。

〔始終把看圖與指導說話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指導口語訓練的一種途徑。〕

(老師打出第三幅圖)

生:淘氣的小猴子捧著兩個大桃子高高興興地往前走,走著走著,走到一大片西瓜地裡,小猴子看見西瓜長得又大又圓,就把桃子一扔,去摘了個大西瓜,吃力地往回走。

(打出第四幅圖)

生:沒主意的小猴子看見一隻蹦蹦跳跳的小白兔,非常高興,就把西瓜往一邊一扔,西瓜也摔開了,就去追小兔,小兔在前面跑,小猴了後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什麼也沒得到,只好空著手哭著回家去。(這位學生說得有感情,聽課老師都發出笑聲)。

〔同學們能連貫地說幾句話到一段話,並且聲音響亮,有感情,說明張老師指導口語訓練方法得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師總結:(略)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7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後,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複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髮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隻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瞭然。〕

師:好!(老師接著問)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結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根據字形結構特點,把一些筆畫多的生字化整為零,編成簡短的口訣,形象有趣,幫助學生識記,這也是一種識字方法,這樣做,國小生對所學的生字,想起口訣會認,揹著口訣能寫。〕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師:這一課的生字我們學過了,老師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文讀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後都幹了些什麼?

(學生開啟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後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隻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後,先到哪裡?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裡。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麼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生:小猴子心裡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裡後,又到了什麼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後,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麼地方?看見了什麼?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學生唸完後,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裡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裡。看到又大又圓的西瓜,心裡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看見一隻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麼?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由於課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構段方式,老師重點指導第一段,其餘幾段通過引導學生自學來理解課文,從小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黑板的板書如下:

〔老師將課文裡的關鍵詞語,用圖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組合:橫觀為段,豎顯特點,連線起來,全文可見,使故事內容提綱挈領,條分縷析,對於幫助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定有裨益。〕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後,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複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複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隻小猴子下山後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國小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乾淨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絡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後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

〔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國小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麼?

5、一年級教案:《小猴子下山》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這隻小猴子下山後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國小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乾淨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絡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後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

〔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國小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這也是一篇動物故事,通過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經歷和結果,說明一個道理:目標不明確,做事不專心,是不會有收穫的。課文語言通俗淺顯,故事情節單純明白。易於被少兒讀懂。但應假設對立的情況, 使 學生明白:只有鞏固成果,才能不虛此行的道理。

本課計劃兩課時

二、學習目標 :

1、熟記和認識本課詞語,注意動詞的運用,積累語言;

2、朗讀理解,從故事中體會道理

3、假設相反情況,拓展課文寓意

三、重難點:

重點:熟識詞語,朗讀課文

難點:拓展認識,鞏固理解

四、學情分析 :

動物故事貼近兒童心理,內容又貼近生活實際,啟發假設,對比課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學策略:

在朗讀中感知內容,在假設中對照課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學資 源:

錄影碟片、ppt

七、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2、熟記詞語,學會運用

重點 :熟記詞語,學會愚弄

難點 :學習運用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知道做事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重點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簡筆畫猜課題。

2.生讀課題回答問題(讀懂什麼?還想懂什麼?)。

二、整體感知課文

1.音樂起,師朗誦第一,第二自然段,接著問:小猴子扛著玉米會去哪?會幹什麼呢?然後用手勢提示學生讀課文。

2.問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師根據生的回答貼出掛圖)

三、學第一自然段

1.讀課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小結學法

剛才我們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時候,我們先是通讀課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裡幹什麼?接著想象小猴子見到的玉米是怎樣的?然後模仿小猴子的動作和表情,體會它當時的心情;最後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法:通讀—想象—模仿—朗讀)

五、自學

請同學們用剛才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跟小猴子繼續往前走,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學餘下的課文。自學完後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讀的形式或講故事的形式來彙報學習情況。

六、悟課文寓意

小猴子這次下山一無所獲,空著手回家啦!你知道它為什麼只能空著手回家嗎?

七、鞏固

學生根據這一課的內容演課本劇。

八、拓展思維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會去哪,會怎樣做?(同桌討論,再指名說)

2.請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發生的事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

3.指名讀自己寫的小故事。

九、小結下課

一年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四課。課文講的是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見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後,兔子跑進樹林裡不見了,小猴子一無所獲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義以外,教材還注意到了本文的構段,並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當作這篇課文的生字來進行學習,讓識字規律可循。

二、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認識“猴、結、掰、扛、滿、扔、摘7個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非、常”2個漢字。

3、 瞭解故事內容。

4、 理解並運用本課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三、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四、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加強學生對動詞的準確使用。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生字卡片、貼畫。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認識本課7個生字,正確書寫“非、常”。

3、 大致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過程

一、 出示謎語,激趣匯入

1、 師出示一則謎語:“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樹是能手,擅長模仿人動作,家裡沒有山中有”。生自主閱讀並猜出謎底是猴子。(師出示猴子的圖片和“猴子”詞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學生打招呼)

3、 這是一隻怎麼樣的小猴子?(可愛的、機靈的、調皮的……)把“小猴子”三個字讀的可愛一點,誰來試試?

(指名讀“小猴子”,讀的機靈可愛)“子”要讀成輕聲,誰能讀好輕聲?

4、 學習“猴”字,(出示卡片“猴”)誰有好辦法能記住這個字呢?

預設1:“反犬旁”+“侯”(小結:“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動物有關)。識字方法:加一加。

預設2:形聲字。

5、 師激趣:這隻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煩了。這一天,它準備下山去玩,會有什麼有趣的故事發生呢?這個故事就藏在書本里,趕快開啟書本找到它。(師板書課題,指名學生朗讀課題。)

二、 初讀故事,藉助故事圖瞭解故事內容。

1、 (1)生自主朗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來到了哪些地方,請用“_____”劃出。

2、 讀後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樹下

(3) 瓜地裡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擺放路線圖。

故事還藏在這些圖畫中,誰能把小猴子來到哪些地方按照順序排一排。(聽錄音讀)

4、 師生看路線圖一起梳理故事內容: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一塊玉米地,然後再走到一棵桃樹下,接著來到一片瓜地裡,最後往回走時,看見了一隻兔子。

三、 精讀,學習1、2自然段。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讀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線”畫出,小猴子看見了什麼?是怎麼樣的?

2、指名學生交流,明確小猴子來到了玉米地裡,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師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師小結:前後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點。(翻開作業本P63,第三題)

4、正音“結”,懂意義,記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標出來。

(2)用“O”把小猴子的動作圈出來。

6、引導學生抓住“非常高興”來體會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當小猴子看到這一片玉米地時會想些什麼,在此過程中,師對於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勵。。

7、交流“掰”和“扛”,出示圖片,並結合動作示範來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師小結識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紅,江(換一換)

8、我會說。用“小猴子走到……看見……做了……”的句式對第一自然段再次認知。

9、朗讀。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見......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說一說。

2、指名學生交流,師適當小結:小猴子來到了一顆桃樹下,看到了又大又紅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師出示“滿樹又大又紅桃子”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又大又紅”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當小猴子看到桃子時會想些什麼。

4、師出示“滿”,滿桌,滿樹,滿星,理解“滿”。(組詞)

5、出示圖片、結合動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動作。師小結識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換一換);“摘”,摘蘋果,摘桃子,摘花(組詞)

6、再次指名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

7、比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關的。動作。(翻開作業本P63,第四題)

四、指導書寫“非”“常”

1、學生觀察,指導書寫。

“非”:獨體字,兩根旗杆六面旗,中間拉開小距離。第二豎比第一豎長,注意同樣的筆畫在同一個字裡也有變化,在寫橫時,注意間距均等。

“常”:加上兩根魔術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頭”和“巾字底”寬度一樣。“禿寶蓋”要舒展,口字形體小又扁。

2、書空,範寫,練寫。

五、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那今天我們學習了小猴子來到玉米地和桃樹下的場景,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