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5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的應用》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5篇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比的應用》是新世紀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與分數的聯絡、以及掌握用分數乘、除法解決簡單問題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比的應用又稱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兩種,由於按反比例分配的實際應用並不廣泛,而且可以轉化為按正比例分配來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學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應用,也為以後學習 “比例”、“比例尺”的知識奠定基礎。

教材有兩部分內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創設一個給兩個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過程中體會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產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時體會按比分配在生活當中的實際應用;算一算:在有了實際操作的基礎上,解決把140個橘子按3:2分給兩個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運用合理的解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除法的意義,瞭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學生在五年級上冊學過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本單元學習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化簡。由於比與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比的很多基礎知識與除法、分數的相關知識具有明顯的、可供利用的內在聯絡,這些對於學生學習比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比的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很廣泛的應用,因此,學生也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當充分利用原有的學習基礎,引導學生聯絡相關的已學知識,進行類比和推理,儘可能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結論,解決新問題。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實際意義;

2、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解題策略的過程,體驗策略的多樣性,並選擇合適的方法;

3、使學生在探索未知、尋求成果的過程中品味學習的樂趣,並養成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教具準備】

課前準備:學生查詢有關事物各組成部分比的資料,課前讓學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課上準備:有關課件、黃、藍色顏料、量杯等。

【教學重點】 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並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溝通比與分數之間的聯絡。

【教學設計】

一、情境匯入

情境一:師:作為一個大連人,你對自己的家鄉熟悉嗎?大連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我今天特地給同學們帶來幾幅大連的風光圖,咱們一起去看看。(課件演示)

看過之後,你對大連又有什麼感受?如果把這些美麗的景色畫下來?那主色調應該是什麼色?(板書:綠)

現在我們就來調配綠色,為大連畫一幅美麗的圖畫。誰知道綠色是怎麼配出來的?(板書:黃+藍——綠)

【策略說明:優美的風景與和諧的音樂會把學生帶入了一個輕鬆的世界,會使數學學習活動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展開。這種直觀的圖片不僅會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會自然地引入到“綠色是怎麼調配出來的”這一主題。】

情境二:同學們,你們在美術課上學過三原色,三原色中有綠色嗎?綠色是怎麼調配出來?(板書:黃+藍——綠)

【策略說明:根據武秀華老師的建議“儘量簡約,儘量直奔主題,不要做過多的渲染”,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二、實驗操作

1、動手操作,調配綠色

師:今天,咱們就用這兩種顏色調配出綠色。(每組準備了藍色和黃色顏料,一個小量杯,一個大量杯,大量杯上貼上組號)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配;各小組在調配之前先商量好每種顏色各用多少ml,用小量杯量取黃色與藍色顏料,記錄下資料之後倒入大量杯並攪拌。組內先進行分工,然後再動手操作,看哪個小組的動作最快。

(學生動手操作,老師進行指導。)

配好之後,小組長把調好的綠色放在前面一字排開,並將資料寫在黑板上統計表中。

【策略說明:數學內容的呈現應該是現實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要聯絡學生生活,就地取材,將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充實到教學中去,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材料。調配綠色是現實而有趣的學習活動,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是樂於參與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動沒有給學生規定統一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在自由活動的過程去觀察和發現不同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

2、觀察發現,得出結論

(1)觀察。師:結合這些資料,再觀察這些綠色,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會發現,同樣是用黃色與藍色配,調出來的綠色卻不一樣)

師:為什麼每組都用黃色和藍色的顏料配綠色,調出來的綠色卻不一樣呢?結合資料自己先獨立思考,然後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調配的綠色可能會出現如下情況:

① 所有的小組所用的資料都不一樣,則所配出來的綠色各不相同。學生可能會說所取的黃與藍的量不同,所以顏色不同。師:“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如果沒有,再出示黃與藍體積比為3:2的大小兩杯綠色,量不同,但顏色卻相同,以此引發學生思考。

② 有兩組或兩組以上的資料完全相同,則這幾組配出來的綠色完全一樣。這種情況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每組所取的黃色與藍色同樣多,如20ml的黃色和20ml的藍色,即黃色與藍色的比為1:1,還有一種是每組取得黃色是相同的,藍色也是相同的,如每組都取20ml和黃色和30ml和藍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這幾組能配出來相同的綠色呢?

③ 有兩組或兩組以上的資料不同,但配出來的綠色完全一樣,即每組所取黃色與藍色的比相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這幾組能配出來相同的綠色呢?

(2)得出結論。師:用什麼辦法使各組能配出非常接近甚至是一樣的綠色呢?

根據以上的資料,學生很有可能回答:每個組用的藍色和黃色的量同樣多就可以調配出完全一樣的綠色,但如用此方法,則只能調配出一種綠色來,答案有侷限性;學生也可能回答:每個組用的黃色一樣多,用的藍色也一樣多,如每組都用10g黃色和30g藍色,但用此方法,每組必須用同樣多的量,如果有的組根據需要想多配點,怎麼辦?答案也有侷限性;學生可能會想到,每組所用的量可以不相等,但只要所取的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是一定的,如每組的黃色與藍色的比都是 1:3,就可以調配出完全一樣的綠色來。

(3)將統計表中各組所用藍色與黃色的最簡體積比寫出來,引導學生再結合杯中的綠色觀察,看所得結論是否正確。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用黃色與藍色同樣多也就是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為1:1。

【策略說明:這一過程,必須結合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進行教學,學生調配出來的綠色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這一矛盾會極大的刺激學生各種感官,引出學生的探究慾望,並得出“只有各組所用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相同,各組才能配出完全一樣的綠色來”這一結論。學習的目的性加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去探究知識,對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有了深切的感悟。】

3、再次調配黃色與藍色的比為3:2的綠色。

(1)動手操作。師:我們需要調配出這種綠色(拿出事先調好的綠色),黃與藍的比是3:2(板書),從3:2中你能得到什麼數學資訊?

學生可能的回答:在這瓶顏料中,黃色佔其中3份,藍色佔其中2份;黃比藍多1份,藍比黃少1份;黃佔綠的3/5,藍佔綠的2/5;黃佔藍的3/2,藍佔黃的2/3;黃比藍1/2,藍比黃少1/3等等。

【策略說明:主要目的複習舊知,溝通比與分數的關係,為學習新知進行鋪墊。】

師:現在我們再來配一次綠色,所需要的黃色與藍色的比為3:2,怎麼配?

(2)小組進行動手操作,並記錄分配的過程。反饋不同方法。全班觀察杯中的綠色是否一樣。

【策略說明:在量取的過程中,學生將體會到黃色佔了3份,藍色佔了2份,這為後面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不管黃色與藍色的量是多少,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都是3:2,不僅可以鞏固比的化簡內容,還會使學生體會到黃色顏料擴大到原來的幾倍,藍色顏料也要擴大為原來的幾倍,為學生今後學習正比例積累了經驗。】

三、動筆計算

1、出示問題:我配的綠色是120ml,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為3:2,算一算我用的黃、藍色各是多少ml?請一學生重複問題,教師在黑板上出示習題:用黃色和藍色顏料調配出120ml的綠色,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是3:2,黃色與藍色各需多少ml?

2、學生獨立試做,並交流不同的演算法。學生可能出現的演算法:

方法1:3+2=5 120×3/5=72ml 120×2/5=48ml

師:2/5和3/5各表示什麼?說給同桌聽一聽。

方法2:3+2=5 120÷5×3=72ml 120÷5×2=48ml

師:誰能說說他是怎麼想的?

方法3:解:設一份量為xml。

3x+2x=120

5x=120

x=24

3x=24×3=72

2x=24×2=48

方法4:3+2=5 120÷5/2=48ml 120÷5/3=72ml

3、比較幾種方法之間的異同。師:同學們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非常聰明,讓我們再來看這兩種方法(方法1和方法2),它們有什麼聯絡?(把 120ml平均分成5份,取3份,實際上就是求120的3/5是多少)以前我們沒學分數乘法時,同學們習慣用整數的方法做,現在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樣的題咱們就可以用分數的方法來解決。用分數方法解決這類題的關鍵是什麼?(根據比找準誰佔誰的幾分之幾)

4、如果我取60ml的黃色倒在杯子裡,該往裡倒多少ml的藍色,才能配成黃與藍比是3:2的綠色呢?請用分數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策略說明:我認為,通過計算解決按比分配的問題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這一環節的設定主要是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決策略,這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廣度發展。其次,強化了用分數乘除法解題,因為用分數的方法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絡,使孩子的思維不僅僅侷限於整數乘除法範疇,又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再次書中的習題都是給出總量求部分量的題,而最後一題是已知部分量根據比求另一個部分量,因為這種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很常見,雖然有一定難度,但由於數量簡單,因此學生並不難解決】

三、小結

像這樣,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板書:比的應用)。以前我們常說的平均分,實際上就是按照1:1的比進行分配的。課前,老師讓同學們調查了一些事物各組成部分的比,現在就把你搜集到的資料在小組內跟同伴們交流交流。(彙報:誰能說給大家聽一聽)

【策略說明:此環節第一個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另一個目的是還可以利用學生蒐集的資料,改編成練習題,使學真實地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學生蒐集到的資料能夠被老師所用,對學生來說也會感到很自豪,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不言而喻。教師必須提前掌握學生蒐集的資料,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資料。】

四、鞏固應用

1、(資料)學生營養午餐中菜的供給量,應包括瓜果蔬菜類、大豆及其製品類、魚肉禽蛋類等三類食物,這三類食物所佔比分別為13:2:5左右為適宜。

師:一頓飯一個孩子大約需要100g菜,這100g菜中各類食物應該是多少克呢?你能用分數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嗎?(做完同學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組內互相檢查,並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師再次提問:“你認為這道題最關鍵的環節是什麼?”

2、同學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飲食上要合理,不要挑食。如果營養搭配不當,很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出示:大頭娃娃圖)

老師看到同學們蒐集到了這樣一條資訊:人們經過測量和統計,發現12週歲的兒童,頭部與頭部以下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和同桌說說從這個比中你還能知道哪些資訊。

咱們來驗證一下這條資訊是否準確。請一名學生到講臺前,先估計一下她的頭部大約有多長?(實際測量)請同學們根據頭部與頭部以下的高度比是2:13來算算她大約有多高。

(反饋:拿學生的本在投影上展示,同時由學生講述各種方法。)

你們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有沒有興趣算一算自己頭部的長度?(算完之後,同組內成員可以互相量一量,驗證一下算得對不對。)

【策略說明:鞏固應用部分的兩個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這一理念。生活中應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蒐集到的有關資料都是可利用的資源,直接用孩子的資料編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讓孩子進一步感受到這樣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其次,這些內容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在學習時不僅不會感到枯燥,同時他們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解決了身邊的數學問題,會有一種成就感與滿足感,這樣“身臨其境”地學數學,學生不會有一種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備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四、總結。

1、剛才我們根據2:13這個比解決了幾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有什麼不同?不管是給出部分量,根據比求總量,還是給出總量,根據比求部分量,都屬於比的應用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可以採取什麼策略?

2、你今天有什麼收穫?生活中按比分配的問題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能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解決更多生活中的問題。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2

一、教學內容:

比的應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54頁內容及相應練習。

二、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按比分配的意義和這一類應用題的特點。

2、掌握按比分配問題的不同解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收集資訊 、處理資訊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白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

學生能正確分析和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難點:

“按比分配”中比所對應的`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

五、教學流程:

一、複習匯入

出示:一杯果汁是按果汁與水的體積比1:1衝調,另一杯果汁是按果汁與水的體積比1:2衝調,從上面的資訊中你能讀出什麼?

生談想法

師:其實不平均的比在生活中隨處可以,並廣泛應用著,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如何按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題

我們清潔要用到一種清潔劑濃縮液,瓶子上標明瞭濃縮液與水的體積之比。現在我們需要按1:4的比例制一瓶500ml的稀釋液,其中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分別是多少呢?

(二)探討方法

1、分析題目

師:現在我們能不能從題目中獲取一些有用的資訊呢?

師:誰能解釋一下5是怎麼得來的?4/5和1/5又是什麼意思?

2、獨立嘗試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想一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以試一試。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

師:現在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一下。

方法一:總份數:1+4=5(份)

每份是:500÷5=100(mL)

濃縮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濃縮液:500×1/1+4=100(mL)

水:500×4/1+4=400(mL)

3、分析兩種解法

方法一:用整數除法、乘法來解決問題;方法二:用分數乘法解決問題,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4、檢驗

讓學生交流檢驗的方法,合理正確。

三、鞏固練習

獨立完成試一試。

四、課堂總結

師:本節課你對哪個知識點印象深刻?

師:比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下課後大家可以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素材並試著解決一下問題吧。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3

過程與方法:

1、能將自己的設想畫出圖樣。

2、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製作。

3、能在製作完成後進行嘗試並加以改進。

4、能說得出自己應用的主要原理。

科學知識:

1、知道張衡發明地動儀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傳導的原理。

2、知道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利用了蒸氣氣流的力量。

3、瞭解發電的多種方法和電轉化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善始善終地從事一項活動。

2、有精益求精的行為傾向。

教學準備:蒐集有關科學原理及其應用的'資料,氣球、輪胎、卡紙、剪刀、膠帶、吸管、泡沫板、木塊、橡皮泥、葉輪、皮筋等。

教學步驟:

1、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懂得和解釋是一種本領,能將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物品的製作上是更大的本領。

2、你知道在科學的發展史上有哪些將科學原理應用在製作上的例子嗎?

3、學生交流蒐集的有關科學原理應用在製作上的例子。

4、閱讀書上73頁的資料。

5、出示做小車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氣為動力,比一比誰的小車跑的又快又遠)

6、要想在比賽中獲勝,你覺得做小車時應當注意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的依據是什麼?

7、回憶一下,做空氣動力的小車運用到了我們以經學過的哪些知識?

8、學生動手製作。

9、小車進行比賽。

10、交流有關小船的資料。

11、設計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圖和所需的簡單材料。(應當配有文字說明)

12、你認為製作的小船應當涉及哪些科學原理呢?

13、討論交流。

14、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圖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製作一個小船。

15、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學原理呢?

16、今天,我們將自己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到了物品的製作上,這也是一種拓展

17、其實,科學發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來改善人類的生活,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18、你在平時做過哪些小製作,你知道它們是根據哪些科學原理嗎?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4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瞭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係;瞭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瞭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係。能用於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二)過程和方法

初步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重、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過程:

[引言]古時有一個勇敢的小夥子想娶國王美麗的公主,國王出題刁難,其中一個問題是:10kg小米是多少粒?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幫他?

[思考、討論、回答]

[追問]這些方法中,那種方法最科學?

[追問]誰能介紹幾種生活中相似的例子?

[討論回答]箱、打、令、包、條。

設計意圖:引發學習興趣,引出把微小物質擴大倍數形成一定數目的集體以便於方便生活、方便科學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 複習C + O2 =CO2指出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在實驗中,我們可以取12 g C和32 g O2反應,而無法只取1個C原子和1個氧分子反應,那麼12 g C中含多少個C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2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作用”。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比例尺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能根據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用比例尺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能根據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過程:

一、匯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教師講解:因為在繪製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經常要用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比例尺”。(板書)

(2)、教師指導學生看教科書,讓學生說出它們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麼意思。

(3)、教師指出: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2、線段比例尺與數值比例尺的改寫。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頁線段比例尺改寫數值比例尺。

(1)、說一說方法。

(2)、改寫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學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教學例2出示例2,指名讀題,並說出題目已知什麼,要求什麼。教師板書解答過程

解:設地鐵1號線的實際距離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鞏固練習。做第52頁的`“做一做”。指名做,集體訂正。

三、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第19頁的練習。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分數除法的意義,分數乘法應用題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文字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逆解題,從而認識到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絡,也突出了分數除法的意義,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數量關係的分析,判斷哪個量是單位“1”,難點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點,能根據應用題的特點理解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激趣,複習輔墊

1. 師生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體內含量最好多的物質是什麼嗎?(水)

對,水是我們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它對我們人體是至關重要的,是構成我們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那麼你們瞭解體內水分佔體重的幾分之幾嗎?

師:老師查到了一些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

2.複習舊知

師:現在你們知道了吧!同學們如果告訴你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你們能很快算出我體內水分的質量嗎?

學生回答後說明理由。

師:算一算你們自己體內水分的質量吧!

生答

師:一兒童的體重是35千克,你們能幫他算出他體內水分的質量嗎?你們都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生回答後出示:兒童的體重× 5 (4 )=兒童體內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師:誰還能根據另一個資訊寫出等量關係式?

成人的體重× 3 (2 )=成人體內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以前的知識學得可真好,如果老師告訴你們小朋友們體內有28千克水分,你們能算出他的體重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研究的分數除法應用題。

二、 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1. 課件出示例題。

2. 合作探究

師: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決這個問題,數量關係是怎樣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它表示出來並解答出來。

3. 學生彙報

生1:根據數量關係式:兒童的體重× 5 (4 )=兒童體內水分的重量,再根據關係式列出方程進行解答。(師隨著學生的發言隨機出示課件)

生2:直接用算術方法解決的,知道體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來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較演算法

比較算術做法與方程做法的優缺點?

(讓學生進行何去討論,通過比較使學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統一,便於理解。)

5. 對比小結

和前面複習題進行比較一下,看看這題和複習題有什麼異同?

(1) 看作單位“1”的數量相同,數量關係式相同。

(2) 複習題單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計算;

例1單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為它們的數量關係式相同,所以這兩種題目的解題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根據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再確定是用乘法解還是方程解。

6.試一試: 一條褲子的價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問: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誰和誰在比?哪個量是單位“1”?

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的?

根據學生回答畫線段圖。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學生列出等量關係式。

學生根據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答(找學習板演,其它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師:這道題你還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嗎?

(根據分數除法的意義,已知兩個因數的只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為用除法計算。)

三、 聯絡實際,鞏固提高

1. (投影)看圖口頭列式,並用一句話概括題中的等量關係。

(1)

(2)

2.練一練:

(1)、小明體重24千克,是爸爸體重的3/8 ,爸爸體重是多少千克?

(2)、一個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 5 (2 ),正好是160米,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

3.對比練習

(1)一條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條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這條路全長是多少千米?

(3)一條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還剩多少千米?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穫

①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②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③單位“1”是已知的用什麼方法解答?單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麼方法解答。

教師強調: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比較複雜,因此在解答分數應用題時要注意藉助線段圖來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解答後要注意檢驗。

設計意圖:

一、從生活入手學數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學一開始教師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用介紹該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說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絡,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地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本主義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 有破度有層次地設計練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案還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通過看圖,找等量關係,鞏固了學生的分析思路;通過三類題的對比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三類題的異同點,增強了學生的辨析能力,對於學生分析和解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使學生無論遇到什麼題,都會做到:抓住特點,學而不亂。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抓住解題關鍵進行熟練準確的判斷,從而找準題中的等量關係。

通過與算術方法解答相比較,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絡,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師:誰能夠說說用比例知識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

判斷下題中各量成什麼比例?並說明理由?

指導學習題例。

讓學生獨立解答例7。

在弄清題意後,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寫完整然後比較這兩種解答方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都是抓住商一定來建立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點:第一種解法是直接設所求問題為X。

第二種解法是間接設,即解出X後,還要用X減3才是所求問題。

師:除了這兩種方法解答外,還能用其它方法嗎?請用算術方法解答例7。

學習例6

師:請同學們在教材上完成例6後,再用算術方法解答。說說用比例解例6的關鍵。

對比小結

比較例5例6有什麼不同?分別是根據什麼關係來解答的?

(強呼叫比例知識解應用題,關鍵是判斷題中的數量成什麼比例,再根據題中比例關係找準等量關係,把其中未知數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術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較和聯絡。

觀察算式(例5)

練習鞏固

筆答題:教材117頁1~3題。

全課總結(略)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49頁。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比、分數乘法意義以及分數乘除應用題之後安排的,既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又為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分析:

按比例分配問題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按比例分配問題有多種不同解法。現在國小教材中一般都採用把比轉化為分數用分數知識來解答。因為學生對理解比和分數的關係比較瞭解,對分數應用題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學習起來應該比較容易。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如何把比的問題轉化為分數問題來解決。何如解決生活中的按比分配問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分配的思想,形成按比分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重視學生數學探索按比分配問題的活動經驗的積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和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喜歡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各種型別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嘗試發現法。

學法指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教學情境

1.聽著歌曲《秦嶺最美是商洛》,欣賞商州蓮湖公園的圖片。

2.蓮湖公園這麼美,那你對蓮湖公園瞭解多少呢?新建的蓮湖公園水域面積有多少畝?綠化面積有多少畝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聽音樂、賞美景、猜地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為建設家鄉而發奮學習的激情。使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生活,學數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二、實施教學

1.出示例1.擴建後的蓮湖公園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共165畝,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的比是1:2.

(1)從這句話中你能獲得什麼資訊呢?

(2)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3)討論提示

①綠化與水域總面積被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各佔幾份?

②綠化面積佔它們總面積的幾分之幾?水域面積呢?

(4)展示學生的四種做法

①先算每一份,再按各部分的份數算。

②先算各部分佔全部得分率,再按分數乘法應用題算。

③先算全部是各部分的幾分之幾,再按分數除法應用題算。

④列方程計算。

(5)讓學生比較哪種方法較好。

2.展示課題《比的應用》

【設計意圖】首先對教材進行了整合。這裡我用孩子們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呈現“按比分配”的知識點,捨棄了教材原有的題材。其次,在呈現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再次,是重視了對課堂生成的有效引導和巧妙運用。既重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有對演算法進行了優化。

3.知識運用:例題變形

擴建後蓮湖公園總面積220畝,其中未綠化的陸地面積、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的比是1:1:2.問未綠化的陸地面積、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各是多少畝?

4.學以致用:醫用酒精是用蒸餾水和純酒精按1:3配製而成。

①若有200ml蒸餾水,需要多少毫升純酒精恰好能配製成符合要求的醫用酒精?

②若有1200ml純酒精,有足夠的蒸餾水能配製成多少毫升符合要求的醫用酒精?

【設計意圖】重視孩子對知識靈活遷移運用能力的培養。

5.我是小法官:判斷正誤並說明理由。

(1)學校把栽300棵樹的任務分配給六年級三個班,三個班的人數分別是46人、54人和50人。最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每班栽100棵樹。()

(2)有一些蘋果分給幼兒園得小朋友們,大班分得二分之一,中班分得三分之一,小班分得六分之一。大中小班分得蘋果的數量之比是

即3:2:1()。

【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知道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次,為拓展運用清障護航。

6.拓展運用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個兒子和17匹馬。在他臨終前對他的兒子們說:“我已經寫好了遺囑,我把馬留給你們,你們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老人去世後,三兄弟看到了遺囑。遺囑上寫著:“我把17匹馬全都留給我的三個兒子。長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不許殺馬,不許流血。你們必須遵從父親的遺囑。”

溫馨提示:三個兒子分得馬的數量之比是幾比幾比幾?化成最簡整數比結果是幾比幾比幾?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趣題中折射出的按比分配原理。

三、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穫?

(1)解決“按比分配”型實際問題的方法

①、求出各部分之間的數量比,由各部分之間的數量比可得出各部分佔總體的分率。

②、用分數乘法求出各部分的量分別是多少。

(2)我對新建後的蓮湖公園有了更多的瞭解。

四、佈置作業

必做題:課本55第4題;

選做題:課本56頁第7題;

思考題:課本56頁第11題。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匯入

師:這幾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筆算,這一節課,劉老師和同學們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先來看一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目標導學

1、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讓學生看看教學目標,並讓一個學生讀一讀

三、獨立解答、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師:每當夜幕降臨,街道上就亮起五彩繽紛的霓虹燈,我們的城市和建築物在燈光的對映下顯得更加迷人和漂亮,請同學們開啟課本36頁,我們一塊來欣賞一下這迷人的夜景。(學生們看書36頁夜景圖)

師:夜景迷人嗎?(生:迷人)通過欣賞夜景圖,你都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

生一:48根燈條,每根71個燈泡

生二:一個廣告燈一天的.租金是45元,這條街上有29個同樣的廣告燈

生三:A型車限乘25人,B型車限乘8人,A租4輛型車正好。

生四:5棵樹用75米彩燈線,用400米彩燈線裝飾剩下的25棵樹,夠嗎?

(通過讓學生說數學資訊,培養學生完整、正確表達的好習慣)

師:根據你發現的資訊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各抒己見)

師:剛才同學們提了很多數學問題,都非常的好,今天咱們著重來解決這四個問題,把其餘的放入問題口袋,再一節課再來研究。

出示四個問題:

1、一共有多少個燈泡?

2、29個同樣的廣告燈一天的租金多少元?

3、A型車限乘25人,B型車限乘8人,A租4輛型車正好。如果租B型車,需要多少輛?

4、5棵樹用75米彩燈線,用400米彩燈線裝飾剩下的25棵樹,夠嗎?

師:同學們看看這四個問題,你會解答嗎?下面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獨立解答出來。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大約10分鐘)

師:劉老師看大部分同學做完了,而且發現沒做完的同學的原因是做題過程中遇到了一點小麻煩,不要緊,下面咱們以小組為單位,把你的解題思路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不會的地方提出來,同學們共同幫助你,待會再在班內交流。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看看各小組討論情況)

師:各小組都討論完了,下面請小組的同學上來彙報。

小組同學就各問題彙報,不對的和不完整的其餘各小組及時糾正和補充。

師:剛才同學們講的都很棒,特別是第3個問題和第4各問題。第3個問題同學們想的很周到,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到底是捨去還是向前進一,根據生活實際情況解決;第4個問題同學們想到了那麼多的解答方法,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喜歡的解答方法。

四、自主練習

教材37頁第3題和第5題(學生獨立解決,小組討論訂正,不會的再在班內交流)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複習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關係的量的意義。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解題思路,能正確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關係的應用題。

3.進一步培養同學們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確定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今天我們上一節複習課。(板書課題:正反比例應用題)出示目標學生齊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義及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一、複習概念

1、什麼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關係式是什麼?

2、什麼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關係式是什麼?

3、正反比例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複習數量關係

1.判斷下面每題裡相關聯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麼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 )

2.每塊磚的面積一定,磚的塊數和鋪地面積。( )

3.挖一條水渠,參加的人數和所需要的時間。( )

4.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時間一定,速度和距離。( )

2.選擇題:

1.如果a = c÷b ,那麼當 c 一定時,a和b 兩種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測一段距離,每步的'平均長度和步數(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後項一定,比的前項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廠有一批煤,每天用15噸,可用40天,如果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幾噸?下面等式( )對。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複習簡單應用題

例1 一臺抽水機5小時抽水40立方米,照 這樣計算,9小時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題中涉及哪三種量?其中哪兩種是相關聯的量?

B、哪一種量是一定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C、題中“照這樣計算”就是說 ( )一定,那麼( )和( )成( )比例關係。學生獨立解答。

2、總結 正 、反比例解比例應用題要抓的四個環節

3、判斷下列各題中已知條件的兩個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麼比例,把已知條件用等式表示出來。

①、一臺機床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②、一列火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③、一輛汽車3小時行18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5小時可行300千米。

④、同學們做廣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買3枝鉛筆花了1.5元,小聰買同樣的鉛筆5枝,要付給營業員多少錢?

⑥、甲種鉛筆每支0.25元,乙種鉛筆每支0.20元,買甲種鉛筆32支的錢,可以買乙種鉛筆多少支?

四、 鞏固練習

1、用一批紙裝訂練習本,如果每本30頁可裝訂500本,如果每本比原來多10頁,可裝訂多少本?

解:設可裝訂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裝訂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組題中有什麼不同, 你會列式嗎?

(1)修路隊要修一條公路,計劃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實際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路實際需要多少天?

(2)修路隊計劃30天修路3750米,實際5天就修了750米,照這樣幾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兩種比例解答:

1、一輛汽車原計劃每小時行8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要4.5小時。實際0.4小時行駛了36千米。照這樣的速度,行完全程實際需要幾小時?

六、全課總結

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條件和問題不管多麼複雜,我們要緊扣正反比例的意義,從題中的定量入手,對應用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正確的判斷。定量等於兩種相關聯的量相除,則成正比例;定量等於兩種相關聯的量相乘,則成反比例。

七、板書設計

正反比例應用題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關係。 X和Y成反比例關係。

正y 、反比例解比例應用題要抓的四個環節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確定什麼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變化的量成什麼比例。

第三步:找準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數。

第四步:解方程(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二、設未知數為X,注意寫明計量單位。

第三、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第四、檢驗並答題。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教科書第100頁例1及相應的內容。

學情分析:

1、在本單元前幾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基本上是真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學生已經學習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本節課是要理解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對單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對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應把理解分數的意義,單位“1”,分數單位作為重點,並通過不同型別的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掌握所學。在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要通過學具操作,幫助學生建立單位“1”的概念。重點要放在單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取幾份分子就是幾,在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準確表達。

教學目標:

1、通過說一說,分一分,塗一塗,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單位“1”由“1個”到“多個”的過程,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

2、藉助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使學生能用簡單的分數描述一些簡單的生活現;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類比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3、使學生在學習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

難點:從分母和分子的.意義這一角度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答題紙,小棒。

教學過程:

師:你想到的這個數表示什麼意思?

(預設:平均分、分數線、分子、分母、分數的意義。師選擇板書)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體由“1個”變“多個”

(1)、用課件展示教材第100頁的例1右側圖,讓學生觀察,說說看到了什麼?

(2)、現在你又想到了哪個數?它表示什麼意思?

(3)、師:塗色部分是四個正方形中的幾份?這樣的一份還能用分數表示嗎?

(4)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與評價。根據學生的回答講解:在這裡,我們可以把這樣的2份是這4個小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呢?3份呢?

2.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1)課件出示六個蘋果,動態演示平均分的過程。

學生觀察圖後集體交流(一共有6個蘋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個蘋果)

(2)提出問題:如果把這6個蘋果看成一個整體,的意思嗎?(說清楚分母3表示什麼?分子1表示什麼?)

3、回顧建模。

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回顧總

結:我們不僅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物體

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

三、動手操作,加深認識。

1、“均勻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師給大家準備了12個蘋果,

請你也來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其中的1份或幾份。拿出答題紙,分一分。

(2)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

(3)、彙報交流。

(4)對比提升。

課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問:“都是1份,為什麼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 預設: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

2、“創新地畫”。

(2)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

(3)、彙報交流,展示學生作品。

預設:因為都是把整體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師:哪兒不同?

預設:總數不同,每份數也不同。

四、闖關遊戲,加深理解。

第一關:“準確地拿”。

第二關:“獨具慧眼”。

五、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1、引導學生回顧反思: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2、師給與評價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1.認識“炭”一個生字,會寫“紫、炭“2個生字,結合課文理解”破曉、微細、漂橫、流螢“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提高想象力,自主發現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學重難點:1.感受“四時情趣“的不同,學習作者的表達順序。

2.體會想象的妙用。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課題)

一.匯入新課

1.回顧一下文中的“四時“是什麼意思?

2.本文並沒有壯觀浩大、強烈動感的景色,而是一些細物微景,清淡物象,讓我們帶著想象的翅膀來更好的體會這四季的情趣。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快速默讀,找出“四時”藏在課文中的哪些句子裡?請同學們找出並畫下來,讀出每句話。

2.(多媒體展示四句話)這些句子在每段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3.在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麼時候?

4.把四個句子連在一起看,這四個句子構成了什麼句式?

5.全文是按什麼順序額描寫的?

6.回顧一下四個清晰的段落。

7.結合課文解釋一下“情趣”的意思。

下面我們就再次走進課文看看課文時如何來寫四時的情趣的?

三、精讀品悟

(一)首先我們來看看當下的秋天在作者眼中是什麼樣的?

1.輕聲讀描寫秋天的段落,看一看作者寫出了秋天傍晚哪些地方有趣。找一找,畫一畫,品味一下其中的趣味。

2.學生彙報,師板書:秋天 傍晚 :烏鴉歸巢,大雁南飛,風響蟲鳴

師:(1)(多媒體展示烏鴉歸巢的畫面)我們如果把烏鴉歸巢擬人化可以怎麼說呢?

(2)大雁變得越來越小可以用幾何中的變化來形容一下 ,是由什麼變化成什麼?

(3)寂靜的`夜裡有了這些風響蟲鳴,像是他們在做什麼呢?

3.再讀課文,看看哪些詞或句子能體現出情趣。(生彙報)同時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這樣的情趣。

4.(多媒體出示這一段落,伴樂朗讀)再出聲讀一讀,不同形式的讀,去深刻的體會這裡面的情趣。

(二)總結學法:師生共同回顧第三自然段的學法進行總結:

讀、找、品、誦

(三)自學

師:運用這種學法小組交流學習其他三個季節哪些地方有趣,哪些詞、句能體現出情趣,找一找,畫下了。

1.生彙報第一自然段:春 破曉 :漂橫的紫色雲(板書)

師:(1)(多媒體展示破曉的畫面)文中都出現了哪些色彩?這些色彩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早晨?

(2)哪個詞最能體現出雲的情趣?

(3)不同形式的讀,想象畫面的情趣所在(多媒體出示這一段落,伴樂朗讀)

2.生彙報第二自然段:夏 夜裡 :流螢(板書)

師:(1)(多媒體出示流螢的畫面 )在這樣黑夜裡,閃閃發光的螢火蟲,想象一下這些螢火蟲像什麼?用一些形象的詞來比喻一下。

(2)哪個詞最能體現出流螢是有趣的?用你的體會去讀讀這句話。

3.生彙報第三自然段:冬 早晨:生火送炭

師:在這樣寒冷的冬天裡人們忙碌著,還會寒冷了嗎?會變得怎麼樣呢?想象一下人們在分炭時會有什麼交流呢?

(多媒體出示此段,伴樂朗讀)不同形式的朗讀,體會這寒冷的冬天了的那份溫暖的情趣。

四、回讀賞析

欣賞過這些清淡,細小的畫面後,再通讀課文,你發現“四時”的情趣有什麼不同嗎?

五、續讀昇華

下面我們看看在我們的古代人是怎樣用詩句描寫四季的?大螢幕展示。

春 曉 [唐.孟浩然] 暮江吟 白居易

春 眠 不 覺 曉, 一道殘陽鋪水中,

處 處 聞 啼 鳥。 半江瑟瑟半江紅。

夜 來 風 雨 聲, 可憐九月九年級夜,

花 落 知 多 少。 露似真珠月似弓。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辛棄疾 岑參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北風捲地白草折,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胡天八月即飛雪。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忽如一夜春風來,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千樹萬樹梨花開。

板書設計:

四時的情趣

時 春天 破曉:漂橫的紫色雲

間 夏天 夜裡:流螢

順 秋天 傍晚:烏鴉歸巢,大雁南飛,風響蟲鳴

序 冬天 早晨:生火送炭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3

一、複習引入

1.回憶列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學生小組內交流。

2.在橫線上寫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明明寫了a個生字,紅紅寫的字比明明寫的3倍還多5個。紅紅寫了(x)個生字。

(2)男生x人,女生比男生人數的1.5倍少8人。女生有(x)人。

學生獨立思考後,指名回答。

二、講授新知

1. 匯入。

教師:西安是我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許多著名的古代建築,其中就包括聞名遐邇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多媒體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圖片)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個與它們有關的數學問題。(多媒體出示教材第9頁例8)

2.探究新知。

(1)分析題旨、提出問題

教師: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題目中告訴了我們哪些條件?需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學生認真讀題,分析題意,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你的分析,能從題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間的相等關係嗎?題目中的哪句話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間的關係?

學生獨立思考,全班交流彙報。

(2)找等量關係。

教師:你能用一個等量關係式來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等關係嗎?

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多媒體出示各種等量關係式的情況: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④(大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

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題中數量關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最後一種想法與前面幾種想法的不同。然後著重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等量關係。

教師:在這個等量關係式中,哪個數量是已知的?哪個數量是要我們去求的?

指名學生回答。

(3)引導列出方程。

教師:通過我們的觀察與交流,你覺得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等量關係式,你們能列出方程嗎?

學生先自主嘗試設未知數,並根據第一個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解:設小雁塔高x米。

2x-22=64

(4)自主思考、解方程。

教師:這樣的方程,你以前解過沒有?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你能解出這個方程嗎?怎樣將這個方程變形為我們以前學過的方程?

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首先把2x 看出一個整體,先求出2x等於多少,所以可以應用等式的性質將方程兩邊同時加上22,使方程變形為“2x=?”,再用以前學過的方法繼續求解。

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例題呈現的方程兩邊同時“+22”的步驟,讓學生繼續獨立解答,求出方程的解。

組織交流解方程的整個過程,並完整板書。

解:設小雁塔高 x米。

2x-22=64

2x-22+22=64+22

2x=86

x=43

(5)引導檢驗、培養習慣。

教師:你打算怎樣對這道題進行檢驗?

學生各自檢驗,指名彙報檢驗方法。

教師: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檢驗答案是否正確,不光要檢驗結果是不是方程的解,還要把答案作為已知條件,看能不能滿足題目中的數量關係。

3.內化理解、觸類旁通。

教師:根據等量關係還可以怎樣列方程解決?

學生獨立列出方程後,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列的方程,並說說列方程的依據。

集體交流,然後說說怎樣來解自己的方程。

4.對比歸納、掌握方法。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列方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來一起看看這幾種列方程的方法,你覺得那種比較簡便?為什麼?

小組交流,明確:順著題意來列方程比較簡便。

三、鞏固應用

(一)預習答疑

這道題裡數量關係有多種,但我們一般用求和的關係式即“看了的頁數+剩下的頁數= 一共看的”,這樣在解方程時比較方便。

(二)教材習題

1.教材第10頁“練一練”。

引導學生順著題意寫著關係式,再依據關係式列方程解方程。學生獨立完成,選1人板演,教師巡視輔導,針對共性講評。(解:設香港青馬大橋全長大約x千米。x×16+0.8=36 x=2.2)

2. 教材第11頁練習二第5題。

獨立解答,集體講評,每道題選一名學生說一說解題思路。(x=9 x=0.3 x=3.8 )

3. 教材第11頁練習二第6題。

學生直接填空,全班交流。(3x+15 4x-80)

4.教材第11頁練習二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集中講評。(講評: 解:設貓的最快時速是x千米。2x+20=110 x=45)

5.教材第11頁練習二。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集中講評。(講評:解:設水星繞太陽一週大約要用x天。4x-13=365 x=94.5)

(三)課堂作業

完成第三部分習題設計“課堂作業”第1、3題。

學生在作業紙上直接寫出答案,教師讓做錯的同學說一說思路,予以專門輔導。

四、總結提升

1.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了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列方程解決問題一般要經過哪幾個步驟?

2.解方程解實際問題時應注意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困惑?

五、佈置作業

完成第三部分習題設計“課後作業”第5、6、7題。

設計意圖:學習新知識以前,進行兩個內容的準備性練習,為新課做好鋪墊,為下一步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

設計意圖: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資訊,使數學學習和對歷史景觀的瞭解有機融合,增強了學生的探索興趣,激發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的研究中去。

設計意圖:找到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才能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也才能列出相應的方程解答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各自的思考,促使學生透徹地理解大雁塔與小雁塔高度之間的相等關係,從而靈活地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以解決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相關方程的解法。從而使學生適時地把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解決其他一些類似的問題。

設計意圖:設計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檢驗的方法,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是為了在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注意處理好智力培養與習慣養成的關係,著眼於全面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設計意圖:在小組裡交流想法是尊重學生的思考,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想法解題。但要注意的是,方法並不是越多越好,這裡不是要求學生一題多解。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對各種解法進行比較,體會它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僅是表現形式不同,進而進一步優化方法。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98頁例10

教材簡析:

工程問題應用是分數應用題中的一個特例。它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與整數工程應用題基本相同。本節教學,主要是用整數工程應用題引入,讓學生根據具體數量解答,然後把工作總量抽象成一個整體,用單位“1”表示。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工程問題的實際意義,掌握它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對比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學目標:

1、認識分數工程問題的特點。

2、理解、掌握分數工程問題的數量關係,解題思路和方法。

3、能正確解答分數工程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片幾張。

過程設計:

一、複習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條100米長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項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幾分之幾?

3、修一條100米長的跑道,每天修25米,幾天修完?

4、一項工程,每天完成1/8,幾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過這組題,複習工程問題的三個基本數量關係,以及工作總量、工作效率、不定具體的'數量應樣表示,為學習用分數解答奠定基礎。)

二、新課:

1、引出課題:工程問題應用題、

2、教學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

(2)審題後,根據條件問題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講算理:

工作總量

甲獨修完成時間

乙獨修完成時間

兩隊合修完成時間

30天

10天

15天

3、改變例10中的工作總量,讓學生猜一猜,算一算,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接上表在工作總量欄中寫出:60千米、90千米。

(1)讓學生猜完後,計算:

(2)訂正後問:為什麼總千米數不同,而兩隊 合修的天數都一樣?

(通過工作總量的改變,讓學生猜猜、算算合修的天數,激發學生學習工程問題的興趣,引起思考,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4、如果去掉“長30千米”這個條件, 改為“修一段公路”,還能不能解答?

(1)組織學生討論:

(2)列式解答、講算理、

(3)比較與歸納:

再討論:

1)這題與上面的練習題材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兩題的解題思路是否相同呢?

3)用分數解答工程問題的解題特點是什麼?

4)指出例10這樣的題目可用兩種方法解答。

(通過學習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分數工程問題的特徵,掌握了用分數解答工程問題的方法。)

三、練習:

1、第98頁做一做。(通過基本練習,讓學生及時掌握、鞏固工程問題的解法。)

2、第99頁

3、判斷題。

(通過辨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解答工程問題,工程總量和工作效率必須要相對應。加深學生對工程民問題應用題的特徵的理解,牢固掌握解題方法。)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5

因式分解是國中代數的重要內容,因其分解方法較多,題型變化較大,教學有一定難度。轉化思想是數學的重要解題思想,對於靈活較大的.題型進行因式分解,應用轉化思想,有章可循,易於理解掌握,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法、應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對於結構比較簡單的題型可直接應用它們來進行因式分解,學生能夠容易掌握與應用。但對於分組分解法、折項、添項法就有些把握不住,應用轉化就思想就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分組分解法實質是一種手段,通過分組,每組採用三種基本方法進行因式分解,從而達到分組的目的,這就利用了轉換思想。看下面幾例:

例1、 4a2+2ab+2ac+bc

解:原式 =(4a2+2ab)+(2ac+bc)

=2a(2a+b)+c(2a+b)

=(2a+b)(2a+c)

分組後,每組提出公因式後,產生新的公因式能夠繼續分解因式,從而達到分解目的。

例2、 4a2-4a-b2-2b

解:原式=(4a2-b2)-(4a+2b)

=(2a+b)(2a-b)-2(2a+b)

=(2a+b)(2a-b-2)

按“二、二”分組,每組應用提公因式法,或用平方差公式,從而繼續分解因式。

例3、 x2-y2+z2-2xz

解:原式=(x2-2xz+z2)-y2

=(x-z2)-y2

=(x+y-z)(x-y-z)

四項式按“三一”分組,使三項一組應用完全平方式,再應用平方差進行因式分解。

對於五項式一般可採用“三二”分組。三項這一組可採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二項這一組可採用提公因式法或平方差公式分解,因此變化性較大。

例4、 x2-4xy+4y2-x+2y

解:原式=(x2-4xy+4y2)-(x-2y)

=(x-2y)2-(x-2y)

=(x-2y)(x-2y-1)

例5、 a2-b2+4a+2b+3

解:原式=(a2+4a+4)-(b2-2b+1)

=(a+2)2-(b-1)2

=(a+2+b-1)(a+2-b+1)

=(a+b+1)(a-b+3)

對於六項式可進行“二、二、二”分組,“三、三”分組,或“三、二、一”分組。

例6、 ax2-axy+bx2-bxy-cx2+cxy

①解:原式=(ax2-axy)+(bx2-bxy)-(cx2-cxy)

=ax(x-y)+bx(x-y)-cx(x-y)

=(x-y)(ax+bx-cx)

=x(x-y)(a+b-c)

②解:原式=(ax2+bx2-cx2)-(axy+bxy-cxy)

=x2(a+b-c)-xy(a+b-c)

=x(x-y)(a+b-c)

例7、 x2-2xy+y2+2x-2y+1

解:原式=(x2-2xy+y2)+(2x-2y)+1

=(x-y)2+2(x-y)+1

=(x-y+1)2

對於折項、添項法也可轉化成這三種基本的方法來進行因式分解。

例8、 x4+4y4

解:原式=(x4+4x2y2+4y4)-4x2y2

=(x2+2y2)2-4x2y2

=(x2+2xy+2y2)(x2-2xy+2y2)

例9、 x4-23x2+1

解:原式=x4+2x2+1-25x2

=(x2+1)2-25x2

=(x2-5x+1)(x2+5x+1)

又如x3-7x-6可用折項、添項多種方法分解因式:

⑴x3-7x-6=(x3-x)-(6x+6)

⑵x3-7x-6=(x3-4x)-(3x+6)

⑶x3-7x-6=(x3+2x2+x)-(2x2+8x+6)

⑷x3-7x-6=(x3-6x2-7x)+(6x2-6)

只有掌握好三種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才能應用轉化思想處理靈活性較大、技巧性較強的題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