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工業建築改造中的表皮更新對策研究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1W

引言

舊工業建築改造中的表皮更新對策研究

一些曾經位於城市邊緣的工業廠區隨著城市的擴充套件逐漸被圍合在城市中心,不僅制約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也對城市的更新及環境治理造成了不利影響;還有更多仍位於城郊的工廠由於主導產業的更替而處於衰敗的邊緣,難免不被湮沒在城市發展的軌跡下。以搬遷的形式調整城市的產業佈局是較為理想的模式,應該正確認識其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現狀分析

1、北京的798藝術工廠

原為七星華電集團名下的798、718等幾個工廠的廠區,面積約22萬平方米。專案由上世紀50年代前東德援建,世界上22個大廠提供技術支援,並由55位德國專家採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建築工藝和設計理念設計建造。這種建築風格的廠房目前僅在中、德、美等國家有極少量存留,是世界上僅存不多的,帶有包豪斯建築理念的廠房建築群,堪稱工業發展史上的文物。這種風格建築的再度興起源於美國人羅伯特在京城藝術圈內的推薦。目前該區域聚居了大量的畫廊、工作室、文化中心等藝術機構。廠房、煙囪、標語和各種現代藝術形式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強烈的視覺和文化的衝突。

2、杭州的loft49

杭州的loft49創意產業園位於杭州拱墅區杭印路49號,距離古運河僅500米。原為杭州藍孔雀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腈綸廠所在地(其前身為創建於1958年的杭州化纖廠),美國di設計庫中國公司負責人杜雨波在2003年成為首位入駐者。經過短短几年的發展,近萬平方米

的舊廠房裡已經會聚了19家企業,從業人員330餘人,涉及工業設計、網站製作和開發、室內設計、攝影和繪畫等多個創意領域。

以上三個案例地域不同,基礎條件不同,發展的途徑不同,境遇也不盡相同。但均為舊廠區演化為藝術家的創意產業園區,在國內具備一定的代表性——前二者更多地是藝術家們的自發行為,園區內的個體室內空間精彩紛呈,而外部空間、園區環境及道路等要素由於缺少建設主體的統一規劃加上租期制約,基本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實質性支援,難免不被商業性的開發所吞噬;而後者則融入較為成熟的商業開發理念,在較長租約的保證下,由一個開發商按統一的理念進行規劃和建設,在留存歷史記憶的同時,使一片面臨死亡的地域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但是,不能簡單地把loft的興起和表面的繁榮認同為找到了舊建築改造,特別是產業建築改造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

非loft模式的舊建築改造

目前在城市舊建築改造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物件,大部分是“五四”以後建造的。許多在建國後不同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建造的民用公共建築,由於漸漸地被歲月抹去了昔日的光芒,成為新一輪城市改造的目標。這類建築建成時間短則一、二十年,長也不過六、七十年,儘管大部分未達到其自身的.使用年限,但眼前的命運卻不盡相同——拆毀、改造、保護、閒置等等。

讓我們再通過幾個例項來論述並進一步展開討論:

1、外研社(二期)印刷廠改造

利用舊的印刷廠,把它改成一個辦公樓。設計師保留了一些不可以更改的元素——舊廠房的兩種結構系統: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重新組合,形成很有意思的一種銜接方式,並且把它暴露出來。室內牆面材料的選用上大量採用與外研社一期工程相同的深紅色陶土面磚,並且在一、二期之間用鋼構廊橋連線,使得兩座建築物有機地聯絡在了一起。

建築物建於1909年,原來是學生宿舍,由兩層的側翼夾著一個通風和採光的天井組成,原建築是木結構的,重量壓在石牆壁上,以現代建構方式進行了加固,並將外面陽臺的木柱用水泥柱取代,以同等的樣式來模仿原始材料,將原有的磚塊修補或取代,連沙漿接縫都做成和原來一樣。特別給天井加上玻璃天窗,創造出一箇中庭,但是從外面看不到,原有的門都保護起來開向畫廊的兩側。

3、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校區

2002年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斥資2.3億元成功競購破產的原陝西鋼廠的近千畝土地和所有廠房,將其中的四百餘畝廠區改造成為目前的華清校區。其中,除學生宿舍和部分食堂外,包括教學樓、圖書館、行政樓等四萬餘平方米的建築均由原廠房改建而成。整個校區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設計在保留了許多工業建築的象徵性構築物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校的教學要求和其他功能。不僅節約了建設成本,還吸納了部分原陝西鋼廠的下崗職工再就業。 舊建築的多樣化改造利用

儘管僅通過幾個例項是無法準確把握城市舊建築改造利用的規律的,但還是有一些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鑑:

32分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城死去,但現代主義建築及其理論的歷史成就和存在意義是無法抹殺的。

其次,這些近現代建築,經過了幾十年的歷史滄桑而仍然富有生命力,“並非在於其建築學上的成就,??而是人們能從中體味到歷史的滄桑 ”。

過分誇大舊建築的人文、歷史價值,並不意味設計師完全解讀了其中的“文脈”關係,也不意味現代的語言超越了現代主義的語境,反而容易揹負上歷史的包袱。特別是在建築形式上的簡單複製,根本不能帶來建築學科的進步,只會是一種牽強附會的做作。

2、 尋找建築技術的文脈關係及新技術應用的切入點:

文脈,英文為context,原意指文章中的“上下文、前後關係”。在語言學中,該詞被稱作“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此情此景與前言後語。更廣泛的意義上,引申為一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他事物的關係。設計中譯作“文脈”,更多的被單純地理解為文化上的脈絡或承啟關係。

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技術上分析,是否也存在context?許多產業建築,可能其身世中並沒有引人注目的人文經典,但從建築結構技術上講,其當時所採用的結構體系——如無樑樓蓋、折板屋面、薄殼結構等(類似北京的798工廠廠房),到今天都是一些較為先進的結構選型方案,在降低樓層的高度,節約結構空間,大跨度空間利用方面均有創新之處。

因此,在建築技術的“上下文”關係中,不僅需要傳承勇於創新、大膽嘗試的建築營造理念,更需要在實踐中運用各種能夠充分反映當代建築技術水平的新技術、新材料,包括一些智慧化、生態化的技術或理念。這樣做,既可以合理延長建築的使用週期,一定意義上是一種有效的建築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又可以產生新的建築形式,使後來者在翻閱這座建築的往事時,不是簡單地回到歷史的某一點,而是在瞭解並學習這座建築歷史演變的整個過程。

3、 舊建築的改造再利用需要多樣化:的權宜之策。

而另一種比較常規的做法即所謂“置換”,較多見於舊工業區的更新改造,如引言所述的情況,似乎這成為了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更新的常規手法和慣性思維。

難道就不能把這些舊建築改造成經濟性酒店、超市、體育健身用房,或者廉租房、單身公寓等等?和諧社會的城市中心不僅僅只有高檔社群和時尚產業,也需要為普通人(包括大量的外來務工者)提供生活的空間。比如在杭州汽車發動機廠主廠區的搬遷改造規劃中,在拆除破損建築的同時,保留廠區內原有的食堂、禮堂(電影院)等生活配套建築,而將廠房在不破壞主體結構的前提下改造成廉租房或小型公寓,提供給城市的中底收入者或外來務工人員使用。如果不考慮土地成本,單就改造成本而言,由於已有的生活配套設施不必新建,因此所需資金不會很大。這比在城市郊區大片建設經濟適用房的模式,更方便了城市的普通勞動者,更能體現社會公平的原則。

4、 設計與政策法規的互動與調整,提高建築適應性:

反之,國家也需要為舊建築的改造利用提供更適宜的政策法規。比如說,現行的建築設計防火規範,對於改建專案均以參照新建專案、最新規範為原則,由於受現存條件的制約,有些舊建築的改造專案很難完全滿足現行規範的要求,這就需要在針對舊建築的改造專案上,有更詳細、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據,甚至是專門的規範。其次,在相關的規劃和土地管理方面,同樣需要有與舊建築的改造利用更相適宜的政策環境。就目前而言,如果採取置換模式,國家允許當地的規劃和土管部門調整相應的規劃用地性質;如果土地或產權不轉讓,任何改變用地性質或者建築用途的方式,均有涉嫌違法的可能。

5、 合理評判“建築異用性”:

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認知水平的提高會帶來相應的審美標準的變化和行為習慣的變化。 盾稱為“建築異用性”。可以說“建築異用性”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原因既有設計者、建造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差異,而更多的是時間跨度的前後差異所造成的。

建築產權的更替會造成在不同的業主間產生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業主也會在不同的時段提出不同的使用要求以適應功能需求的變化。這種不同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對功能的調整上,也體現在對設計意義的表達上。需要正視這種調整或表達過程中“文脈”關係弱勢地位的合理性。比如本文中所舉的幾個例項均存在由於建築功能的完全改變所導致的對設計意義的重新定位和表達。

“建築異用性”是建築使用週期相對長期的必然結果。這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否有必要將建築或建築藝術視作永恆?“??固作千年事,寧知百歲人;足矣樂閒,悠然護宅。”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快速更新是否是一種有效的新陳代謝方式呢?在目前的條件和環境下,如果無法準確地判定這是一種適宜的建築可持續發展模式,那麼,建築的永久性必然對建築內部空間的靈活性和可塑性提出較高的要求。建築的第一任設計者是否可以為後人留一些發揮的空間呢?比如說多采用框架結構或大跨度結構體系,少設計異形空間。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突出設計的個性無疑是多數設計師的目標,但是,空間的個性有可能在時間的維度中趨於混合,甚至同化。

結語

loft雖然產生於西方發達國家“藝術家的原始功利目的和文化反叛,??但發展到八十年代以後人們開始普遍認為其表達了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念、新的遺產保護和城市建設理念。??不可避免地將一種巨大變化引入以遺產再利用為核心的新城市復興浪潮。 ”借鑑歐美國家loft及舊建築改造利用的發展軌跡以及國內的一些案例,我們有理由相信目前國內loft的發展模式只是舊建築改造利用發展過程中的短期的、過渡的形式,而不應作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大肆渲染或論證其發展的必然性。無論是建築師還是室內設計師,或是其他藝術工作者,眼光不能僅侷限在舊的產業建築這一種型別,更不能將loft作為舊建築改造的樣板。

參考文獻:

[1] 明 計成,《園冶》,陳植註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1

[2] 李允?,《華夏意匠》,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4,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5年重印

[3] 趙巍巖,《當代建築美學意義》,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4] 鄒德儂,《中國現代建築史》,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

[5] 周暢主編,《建築學報五十年精選》,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4

[6] 何可人,關於contextualism的翻譯及其他,世界建築,1990(1)

[7] 室內設計與裝修,2005(5)

[8] 陸地,《建築的生與死——歷史性建築再利用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