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泰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研究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2W

泰國的傳統建築藝術主要包括宮殿和佛教建築。皇宮集中體現了泰國建築的最高藝術成就。佛教建築以佛寺為主,包括佛堂、精舍、佛塔、鐘樓等建築,其中尤以佛塔最具代表性。

對泰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研究

泰國的傳統建築藝術主要包括宮殿和佛教建築。由於歷史上深受印度、中國、緬甸以及柬埔寨等國建築藝術的影響,泰國傳統建築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特徵。同時,泰國人民又把外來的建築風格與自己傳統民族特色相結合,在建築中融入了本民族的審美觀念,從而創造出具有不同時代特徵和富有本民族特點的獨特的建築風格,成為東南亞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

一、宮殿建築

歷史上泰國的宮殿建築按照等級劃分為皇宮、行宮、親王宮(前宮)、王子宮(後宮)、王府等。自阿瑜陀耶王朝到曼谷王朝以來,各王朝都要建三座皇宮,即皇宮、親王宮、王子宮。皇宮作為國王居住和辦公的場所,集中體現了當時建築的最高藝術成就,代表了泰國建築藝術的最高水準。皇宮分為內、中、外三層,各層由圍牆環繞,並建有炮臺。皇宮內層為國王、王后及家屬的住所;中層為國王辦公和舉行各種儀式的宮殿;外層為一些重要政府機構所在地。

泰國早期的宮殿多用木頭建造,周圍用泥牆護衛,後來逐漸開始採用磚打地基,直到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才完全使用磚建造皇宮。建築風格上多為分段遁落式多層屋頂,採用重簷多面式和細長的三角形尖頂,牆面裝飾金碧輝煌、雕樑畫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是曼谷的大皇宮。

切克里宮,又稱節基殿,是大皇宮裡規模最大的'主殿。它是拉瑪五世在1876年開始建造的。“切克里”是手握神盤的黑天神的稱呼,也是帝王的意思,是曼谷王朝的正稱,即切克里王朝。

二、佛教建築

泰國的佛教建築以佛寺為主,包括佛堂、精舍、佛塔、鐘樓等建築,其中尤以佛塔最具代表性。泰國佛塔眾多,造型千姿百態,體現了泰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特點。泰國的佛塔建築風格多源於印度文化,並受到柬埔寨、緬甸等國的影響。從歷史上看,泰國佛塔建築藝術可以分為墮羅缽底時期、室利佛逝時期、真臘時期、哈利奔猜時期、素可泰時期、阿瑜陀耶時期和曼谷王朝時期。各個時期所建佛塔,就其藝術風格和建築樣式來說,既有傳承關係,又有明顯的個性,並且凸顯出時代和地方色彩。

泰國的佛塔從底部的基座到頂部的塔尖可以分為塔基、塔身、覆缽和塔剎四個部分。佛塔的基座為折角亞字形平面,塔身向上逐層細收。覆缽為圓形錐狀,也有的覆缽下設折角亞字或圓形須彌座。在佛塔的周邊聳立著小金剛塔,從造型上來說也跟佛塔結構相似,有四個部分組成,只是塔剎部分多為金屬製成,並以金色調為主。覆體上由火焰紋包圍著,塔身的四周內設有壁龕,裡面擺著佛像。底座一般為方形檯面,塔身為覆蓮和仰蓮,荷包設上面。佛塔絕大多數為磚砌實心。

泰國現存的佛塔建築多以吉蔑式塔和覆缽式塔為主。吉蔑式塔又稱巴郎,是真臘王國時代留下的建築,原是吉蔑族所崇拜的婆羅門教廟宇,泰人仿建為佛塔。這種塔為石頭或磚砌實心塔,多為長柱立式形狀,有塔基、主塔和塔尖構成。塔基厚實穩固,且方形居多,塔尖逐漸變細,猶如玉米的尖部,稜狀的塔飾如玉米粒層層重疊,也有的建成菠蘿瓣狀,用彩陶或玻璃裝飾。吉蔑式塔一般用於存放舍利子、佛陀骨灰等。

覆缽式塔,是源於印度塔的一種形式,墮羅缽底時期由孟人傳入泰國。該塔為實心結構,形狀如尖椎形,塔基十分寬大,覆缽形塔身,塔頂尖而平滑,呈傘狀,有一圈圈的圓環套成。

另外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覆缽式塔樣式,該樣式上半部分為縮小版的鐘狀塔,而下半部分塔的主體是規模較大的可以安放佛骨的龕室。如清萊巴薩寺的佛塔、清邁清曼寺的象馱塔等。此外,在泰國素可泰府及周邊還流行一種素可泰式的覆缽式塔,塔基與吉蔑式類似,為四方形,塔頂為芭蕉花蕾形狀或呈含苞待放的蓮花形。如素可泰舊城中央的瑪哈泰寺佛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