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調查報告(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9W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調查報告(15篇)

歷史調查報告1

調查說明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生活在城市中的昆明市民,多年來,親歷了城市的發展和進步。那麼,他們的生活狀況究竟有什麼樣的變化?由雲南大學社會學教授和20多位研究生組成的《社會變遷綜合調查》課題組在對西山區、五華區、等幾個區進行了抽樣調查,並對比該系師生對昆明部分地區進行的10年的縱貫調查,我們從中選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資料進行比較,並由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對部分內容進行了補充調查。調查顯示:有7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生活質量有明顯提升;住房、就業、交通等方面的變化最為巨大。

市民住房狀況的變遷 從平房到高層

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是很多中國人的願望。昆明的土地資源有限,人口稠密,昆明市民住房狹小的狀況,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那麼,今天昆明市民的住房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本次調查顯示,昆明市民目前居住的房屋以6層以下的樓房為主,為受訪者的58.9%;高層公寓為3.7%。與10年前比較,住高層的市民增加了,住平房(包括棚戶簡屋)的市民減少了。

10年前,市民入住高層公寓的百分比為1.5%,今天,有3.7%的受訪者住進了高層公寓。同時,10年前有高達27.1%的居民居住在一層的平房裡,這些平房多數沒有必要的衛生設施,也沒有管道煤氣。刷馬桶、倒痰盂,是很多住戶每天的“晨課”。隨著本市每年舊區改造建設的深入,住平房的市民比率目前已下降至9.3%。居住在西山區的潘先生原來居住在平房裡,22平方米的小屋住了祖孫三代人,沒有廚房,也沒有衛生間。20xx年,那片地區列入舊區改造範圍,潘先生用動遷費購買了現在居住的三室一廳住房,並且告別了煤球爐子和木馬桶,用上了煤氣和抽水馬桶。用潘先生的話說,真是“搬一次家,跨越了一個時代”。 從公房到私房

昆明市民住房反差最大的一組資料,是關於住房的屬性。10年前,受訪者中有房屋產權的不到10%,即使在5年前,受訪者中有房屋產權的也只有37.7%。而今天,有6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居住的房屋為私有產權房。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產權房屋,都是成套的,也就是說,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張老先生原來居住的是60年代建造的簡易樓房,廚房和衛生間是幾戶人家合用的,很不方便。5年前,舊房改造,合用的廚房和衛生間改成了每戶獨立使用的,張老先生感覺方便多了,他把這原來的公房產權買了下來,重新裝修了一遍。他說:“房子儘管不大,但屬於自己的房子,感覺就是不一樣。”

同時,還有相當部分市民希望住房能夠得到改善。根據社會調查中心20xx年12月完成的一份調查表明,有購房意願的群體從原來的高收入人群向中等和偏低收入者轉移,政策的調控和收入的增加將為這些人群改善居住狀況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市民職業狀況的變遷

就業,是所有城市居民最關心的問題。昆明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狀態的變化反映了這種調整,大都市發展的軌跡。本次調查,我們將受訪者和其父輩的職業進行了一次比較。

本次調查顯示,受訪者目前就業的企業,位列第一的是民營企業,佔的26.3%,其次是國有企業,為17.6%,位列第三的是外資或合資企業,為12.6%。

而這些受訪者的父輩的職業,在國有企業工作的位居第一,佔27.8%,其次,有19.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父母輩從事農業生產或者居住在農村。

顯然,昆明吸納就業的企業,已經明顯發生了變化,過去以國有企業為主,現在轉化為多種經濟形態共同承當。昆明市民的就業也不再計較企業的性質,相比他們的父輩,就業的範圍更加寬闊了。

從“藍領”到“白領”

與父輩就業狀況的不一樣,還表現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儘管大部分受訪者和他們的父輩一樣,是企業的普通員工,佔受訪者的39.2%,但是,父輩主要從事的是生產性工作,而他們更多的是從事服務性的工作。尤其和父輩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受訪者中從事管理工作的佔25.9%,而只有1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父輩從事管理工作,兩者相差1倍多。同時,有4.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是自己僱傭自己的“小老闆”,也就是說是自由職業者,這個數值也超過了他們父輩2%。

不比不知道,昆明市民的就業形態已經悄悄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市民常用交通工具的.變化

從公交車到地鐵交通是一個城市的命脈。昆明的城市公共交通還是比較完善的,近年來,地鐵的修建為昆明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根據對某區的調查資料顯示,10年前該區的受訪者對城市交通的滿意程度為46.9%,而10年後,此百分比已上升至63.8%。同時,對城市交通現狀表示“不太滿意”的百分比僅為8.5%,遠低於10年前的24.7%。昆明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共交通,乘坐公共汽車的達到36.6%。其中,高達74.1%的市區受訪居民出門首選是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車、地鐵),而郊區居民則更多的選擇使用自行車,百分比為38.9%。

從兩輪車到四輪車

在公共交通不斷完善的同時,昆明市民的私家車數量增長快速。5年前,只有2.2%的受訪市民表示自己家有私家車,本次調查,這個比率上升到9%。然而,有一個狀況要加以說明,儘管有9%的受訪市民表示有私家車,但只有3.7%的受訪者表示,出行最常用的是私家車。這說明,有私家車的家庭,也只有某一個家庭成員能夠享受上下班自己開車的快樂。只有在假期,尤其是長假,私家車才成為家庭的“公共交通工具”,全家可以用私家車購物、走親訪友,或是在“車輪上過長假”。春節、五一、國慶佳節,一輛輛裝扮一新的私家車,滿載著歡聲笑語,外出度假旅遊。車,成為許多昆明市民假日生活的樂趣所在。

市民家庭耐用消費品的變化

從高檔品到尋常物

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保有量,一直是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家庭中耐用消費品的數量和種類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和拓展。值得注意的是,同5年前相比較,居民的家電消費已不再滿足於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趨向發展型和享受型。現代化、數字化、時尚化、個性化消費成為

家電消費新的增長點。其中,手提電腦成為增幅最大的家電類產品,增幅超過6倍。空調,在10年前還被市民當作“高檔”消費品,即使在5年前,也只有41%的受訪者表示家有空調。時至今日,空調已經得到了普及,有79.1%的受訪者表示家中已經安裝了空調,不少家庭還擁有幾臺空調。與此同時,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話等耐用消費品的家庭擁有率更加普及,分別達到了97.4%,94.9%,90.7%,96%。同時,短短几年中,微波爐的家庭擁有量也由原來的37.6%增至82.4%。

從電器到電子產品

在滿足了享受物質類家電消費以後,休閒娛樂、提高自己精神享受的電子類消費成為昆明市民青睞的物件。網際網路的普及,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獲取知識、人際溝通、情感交流等更方便的途徑,相應的高科技電子類產品增長迅速,原來被普通市民視作“高檔商品”的手機、臺式電腦、手提電腦、數碼相機等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歷史調查報告2

一、調查資料

史料統計,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軍多達300餘萬人,傷亡共計64萬多人,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居全國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園湖畔,矗立著一座高近兩米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由紅砂石修建,碑座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兩側各有“耿營長明抗倭死事紀念碑”、“易營長明道抗倭死事紀念碑”字樣。從簡短的碑文上可以瞭解到,耿、易兩位營長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均犧牲於抗戰爆發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犧牲於上海南口戰役,一位在南京保衛戰中就義。而後,他們的靈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資修建紀念碑。

(二)

為了尋找抗戰老兵,幫助他們能夠安詳地渡過晚年,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願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懷計劃”專案20xx年11月29日在成都啟動。據瞭解,該專案將在全省範圍內徵集抗戰老兵線索,尋找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懷。在該專案的啟動儀式上一位名叫蘇國章的老人淚灑會場。蘇國章老人出生於1921年,17歲便在中江川北師管區參軍,後加入第九十九軍。在1939年,蘇國章參加了長沙會戰,因負傷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後,蘇國章經歷了牢獄之苦,又輾轉多地,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定居德陽。但是,由於在戰爭時期,蘇國章丟失了證件,此後一直過著沒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異常艱辛。而就在專案啟動前不久,在志願者們的幫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戶籍。

(三)

“我從1937年就參軍,既然承認我是抗戰老兵,我希望不是說工齡多少,而是軍齡。”97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張文治談起自己的心願時,滿是褶皺的雙手不禁微微顫抖。抗戰期間曾有300萬名川軍開赴前線,抵抗日本軍隊的侵略,而張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們用徒步、輪船等方式先後經武漢、南京、蘇州抵達上海,參加淞滬戰役,守陳家港、噸悟寺一線,堅守了八天八夜。”儘管事隔超過半個世紀,張文治對於初入戰場的回憶卻依舊清晰,他並不後悔傾盡青春保衛家園,但當年的付出沒有得到認可是這位年近百歲老人心中最大的遺憾。

家住資陽的94歲遠征軍老兵朱守信,他總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戰的日子:

1937年,年僅16歲的朱守信毅然從戎,成了成戍司管區的一名學兵。兩年後,他

被保送到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一期軍官訓練班,在銅梁虎峰場受訓一年。畢業後回部隊任排長。此時戰火在中華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隊改為中國遠征軍長官司令部兵站總監部運輸第七團,開赴雲南前線。由於雲南山高林密,地勢險要,給物資運輸造成極大的困難。尤其在雨季,別說人了,連走慣山路的馬都會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隊要翻越高黎貢山。高黎貢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空氣極為稀薄,連火都點不燃。餓了,戰士們就嚼生米充飢。渴了,就靠爛水池裡的水解渴。“當時,20多人擠一個帳篷,臨睡前,大夥兒還在悶著氣說話。可第二天早上,一個帳篷裡能爬起來的,就只剩幾個人,其餘的全在夜裡窒息身亡了。”回想起戰友痛苦的樣子,朱守信輕輕抹了抹眼淚。朱守信所在連隊上山時有150多人,但下山時僅剩30來人了。“我們還是二線運輸部隊,死傷這個樣子,可想而知,當時戰鬥有多麼慘烈。”朱守信說,讓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們完成了這次運輸任務。

二、調查結果

時光荏苒,全民族抗戰爆發迄今為止已有78年,許多抗戰時期留下的痕跡還在,而當年風華正茂的戰士們如今卻早已過了耄耋之年。現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軍抗戰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區還在世的老兵已經寥寥無幾。比之更少的,卻是世人對老兵們的關懷。像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願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懷計劃”這樣在全省範圍內徵集抗戰老兵線索,尋找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懷的專案並不多,而那些戰死的烈士們更是無人問津,除了一些將領外連榮譽稱號都沒有。除此之外,抗戰老兵們當初所在陣營不同,現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三、調查分析

所有的抗戰老兵,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是為祖國而抗日的。但是,老兵們的待遇卻不是一樣的。留在大陸的國民黨抗戰老兵遲遲沒有受到重視和扶助。他們大多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這個世界,很多人最大的'願望卻是活的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章。同樣身為國軍的臺灣抗日老兵卻有每月至少6萬臺幣約人民幣15000元的“終生俸”。這主要是因為臺灣省實施的“終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領取,也可以每月領取,而一次性領完的人還可以每個月領取“生活費”。

中國現存的很大的問題便是養老問題,政府基本無關注,特別是經濟較落後的地方。在這樣的背景下,抗戰老兵們現在正好處於養老階段,因此生活困難的大有人在。因為人口基數過大,以我國目前的經濟能力無法做到較好地使老人們安心養老。

在抗戰老兵中的待遇也有不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抗戰時期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現在國軍老兵們的待遇極低。

四、問題與建議

中國國軍抗戰英雄在大陸的不公平遭遇,是歷史上沉重的一頁。曾幾何時,他們是浴血奮戰在抗日疆場的民族英雄,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炎黃鐵漢。從我個人的觀點出發,國家既然倡導我們銘記歷史,以史為鑑,那麼我們就更不應該遺忘那些戰爭的勝利離不

開戰場上犧牲的烈士們,更離不開如今健在的老兵們。

結語

無數抗戰老兵,帶走了他們全部的人生>故事。他們活著的時候,沒有人採訪他們;他們走了,當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們,想起他們了。

老兵不死,卻終究會漸漸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萬的老兵,帶著他們的歷史、他們的細節和故事,悄聲無息地從我們身邊匆匆離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搶救的活的歷史。

老兵們不僅是歷史、細節和故事,更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經歷了種種坎坷、磨難,這對他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百味錯雜,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輕”的抗戰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記住他們,不僅要承認他們的抗戰歷史功績,更應該給予其應有的待遇和照顧。

距離抗戰勝利已過去70年,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雖然能看到一些當年戰爭留下的痕跡,但是人們卻是已經遠離了那個時代,如今人們所追求的東西讓大家遺忘了,在70年前,有怎樣的一代人為我們的國家奮鬥著,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們付出了多少的代價換來了今天的平安。我們都無法知道尚還健在的老兵們懷揣著怎樣的一份記憶堅持活到了今天。

歷史調查報告3

前言在中國不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不難得知存在著很多本土的以及非本土的因素在影響著制約著中國的發展。其中不乏經濟、文化以及主權問題等方面。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國人的愛國意識似乎並沒有跟著進步,尤其對於年輕一代,愛國問題顯得越發嚴重。就此問題,特於20xx年6月2日對石家莊經濟學院xx級大學生做了關於愛國主義思想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當代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視程度及理解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是愛國的,同時,大部分調查物件同意愛國主義思想很重要,我們得出結論,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的內心深處是存在“祖國”這一概念的。但對於概念來講,很多人都懂,可是我們未必能夠理解其真正的內涵,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在說到自己愛國的表現時,往往都會說支援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受別國欺壓、無理干涉等表面問題,可是難以接受的是,居然有人說出不學外語就是愛國的無稽之談。很顯然,當代大學生對於“愛國”沒有一個深層的理解,只是一種作為國人的意識同時摻雜著個人情感的表述而已。

二.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在調查中,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對於“是否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一題選擇了“一般”,而對於外來文化入侵,大部分同學的回答都是取其精華等類似答案。從中我們無法知曉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但不難看出其熱衷度甚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數人在說,可是又有幾人在真正的去辨別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很多人已經逐漸的被西方化,尤其是當代青年人,對外來文化極其狂熱,而對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此種現象不僅反映出了社會責任及價值觀的變化,更折射出了教育的.諸多弊端。

三.大學生對中國與外國比較

調查中有80%的人表示即使有機會也不會移民,另外20%人則表示會考慮,而且如果移民則會首先選擇歐美國家。當代大學生對亞洲某些國家懷有民族情結,所以沒有人會願意在這些國家長期生活,當然國恨家仇我們是絕對不可以忘記的,可絕對不可以用仇恨去報復仇恨。然而對於一些人想移民到歐美國家的現象便可以反映出社會價值觀的整體取向了。

四.大學生對本國現狀的考慮

關於中國的現狀及發展,問卷列出了xx個方面,被調查者最多可以選擇5項自認為最有問題的選項,其中所有調查物件無一例外的都認為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有很大問題,同時50%的人選擇了法律,另有40%的人選擇了政治及醫療。而關於政府各項工作是否透明及是否應該透明的問題,近90%的人選擇了“不透明”和“依情況而定”,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可以客觀的去面對一些事情,他們能夠理解一個國家政府工作的複雜與困難,但他們依舊希望一些本可以透明的東西應該變的透明,從這裡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代大學生是愛國的。

五.假想問題

對於“假如中美的開戰你會怎麼做?”所有問卷回答都是參軍、投入戰鬥等相似內容。沒有人想到用其他方式去打擊假想敵,也沒有人提到是否應該立即調停避免戰爭,更沒有人考慮去對比兩國國力,這不能說明當代大學生是好戰的一代,只是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我們對本國對世界的瞭解以及是否理性的去面對各種問題的現象,當然這其中不乏有些人已然成為“仇恨的一代”渴望用武力去還擊一切對我們持有敵對態度的勢力。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思想”,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民族情結與民族仇恨,又由於對本國某些工作及文化的不滿與不瞭解,從而滋生了很多不合理的愛國方式和愛國觀點,甚至出現了“無力愛國”的尷尬局面。建議改革,從最根本的教育來引導大學生乃至所有人群,摒棄書本上的死板理論,讓人們從內心深處去感知到“祖國的存在”而不是盲目的愛國。

歷史調查報告4

成果名稱:探訪身邊抗戰歷史 拜訪身邊抗戰尊長

班級:殯儀1431

學號:1422013115

姓名:孟婷 指導老師:陶浪平

校團委、學生工作處製表

關於探尋身邊抗戰歷史、拜訪身邊抗戰尊長的調查報告

———以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為例

摘要:聽老人講訴抗戰故事

關鍵詞:落後就捱打、勿忘國恥

前言

實踐時間:2月12日

實踐地點: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藕池鎮荊江一路 實踐人員:孟婷

實踐內容:拜訪抗戰老人,傾聽抗戰故事

實踐方式:實地採訪

一、今年91歲的魏仁忠是一名抗戰老兵,在他的心中有一段永遠都無法忘懷的記憶。那就是1940年的6月,日軍為打通進攻重慶的路線,開始佔領荊州。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慘無人道的全面侵華戰爭。

(一)1939年,武漢淪陷,荊州港一度成為長江航運的樞紐。1940年,日軍為打通進攻重慶的路線,開始炮轟荊州。這段記憶,對於每一位荊州人來說,都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對於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荊州籍老兵來說,這更加是一段無法忘懷的記憶。

(二)抗戰老兵魏仁忠在荊州大灣那裡設立軍事區,不允許中國人進去,如果有誤進去的,抓到了就要被殺掉的,把一些俘虜當苦力,幹苦力活,有的人被整死了。

二、當時,魏仁忠只有14歲。日軍在荊州的種種惡行,令他恨之入骨。

抗戰老兵魏仁忠還說:“奸掠燒殺,什麼都搞,把中國人不當人”。

三、中山路的刺柱、關押戰俘的第四國小和晴川中學,雖然現在這些舊址都不在了,但是有關戰爭的記憶,老人卻不能忘懷。

(一) 魏仁忠親口告訴我:“我曉得那個刺柱,就是木樁子,是殺人的'地方”。

(二)1944年,懷著國仇家恨,魏仁忠正式參軍,並被編入了當時的第二野戰軍,主要在荊州周邊鄉鎮對日軍進行遊擊戰。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日軍在荊州的種種侵略行為也被終結。

(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魏仁忠又被調往新四軍江漢軍區三軍分割槽十二團任作戰參謀,參加了接下來的解放戰爭,直到1949年7月15日荊州解放。如今,再提起這段往事,魏仁忠依然是歷歷在目。老人說,雖然那段日子有無數艱難險阻,自己也差點丟了命,但是他從不後悔。

他告誡現在的年輕人要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勿忘國恥。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教訓:“落後就捱打”。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歷史調查報告5

當前,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是影響和阻礙眾多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處理和解好決歷史遺留問題,已是當今有些企業不得不面對現實問題。本文通過介紹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這些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在處理和解決本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能對類似企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起到參考和借鑑作用。

一、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產生的原因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企業經營狀況較差,生產任務嚴重不足,企業為了減輕負擔,通過減員增效的方式,依據有關政策,並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內退檔案,對其中一部分職工辦理了內退。這種由於企業經營狀況不佳,所採取的內退辦法,在全國都普遍存在。但後來隨著國家巨集觀經濟的好轉,企業自身通過採取有效措施,得以起死回生,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逐步提高,在職職工收入也隨之提高,內退人員的收入與同期未選擇內退的退休職工收入差別日漸明顯,這就導致了提前辦理內退的退休職工心理上極端不平衡。於是,眾多內退職工不斷到企業、地方政府集訪,反映企業當年不應給其提前辦理內退。

二、企業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基本原則

1、尊重歷史,面對現實

處理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必須遵照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的原則。如果割裂當時的歷史條件,單純地處理和解決這一問題,則無可下手。當時,作為內退職工,所考慮的是企業萬一垮了,還不如辦理內退,不用上班還比在職職工收入高,他們自願選擇內退這條道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一種比較穩妥的辦法。他們辦理了內退,就不用承擔企業經營不佳的風險,相當於進入了保險箱,這一歷史環境企業與內退職工都必須尊重。在雙方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企業和內退職工也必須面對現實。儘管內退檔案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但許多內部職工與近幾年退休的職工相比,感覺吃虧了,這是一個現實矛盾。作為內退職工,訴求有一定的合理性,兩者收入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現實狀況,企業需要積極應對。

2、把握政策,實事求是

把握政策是做好信訪穩定工作的核心所在。如果企業僅考慮解決矛盾,不嚴格把握政策,則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容易給其他類似企業帶來重大影響,甚至會影響地區類似企業的穩定。鑑於此,企業始終以國辦發文件為依據,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處理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企業既承認職工訴求的合理性,又不能單方面地站在企業或職工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企業只有全面、充分、實事求是地考慮問題產生的來龍去脈,認認真真分析其產生、發展、爆發的全過程,並採取符合政策的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處理和解決好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3、不添新亂,不留後患

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本身就是難啃的硬骨頭。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更是難上加難,既要充分尊重當時的特定歷史,充分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況,充分理解當時政策的進步意義,又要確保今後不產生新的矛盾,不增添新的麻煩,不留下任何隱患,這的確是對企業主要領導駕御企業、處理複雜問題能力的嚴峻考驗。我們嚴格按照國務院有關檔案精神,對清理的人員範圍、處理辦法等作了詳細的規定。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不留後患,又專門制定了配套辦法,即《實施細則》,進一步說明了政策依據、符合解決範圍的人員、操作程式及有關問題的解釋與說明,從制度層面保證瞭解決方案的嚴肅性、全面性,縝密性。

三、解決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主要方法

1、傾聽訴求,將心比心

在集訪的整個過程中,企業建立了暢通的訴求體系,要求所有幹部都是上訪者的接待員,所有幹部都要耐心地傾聽上訪者的訴求,將心比心,站在上訪者的角度去解疑釋惑,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所有上訪者盡情傾訴,發洩其想法及不滿。同時要求,所有幹部尤其是各單位一把手要對上訪者反映的問題進行分類,及時反饋上訪者訴求,對於不能直接答覆的訴求,諮詢職能部門後,主動上門做工作,使上訪者感受企業是真正重視他們的訴求,拉近上訪者與企業的距離,為解決問題樹立企業積極的姿態,營造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氛圍。

2、正視矛盾,分清主次

正視矛盾是解決矛盾的前提,分清主次矛盾是解決矛盾的關鍵。我們至始至終都以積極的姿態面對矛盾,也從沒有迴避矛盾,更沒有隱瞞和壓制矛盾,認認真真分析各類矛盾的類別,區分出與政策有關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在集訪期間,退休教師也來上訪,我們明確告知他們的問題不屬於這次內退職工的範圍,待內退職工反映的問題徹底解決後,再針對退休教師反映的問題加以研究解決。同時,即使是內退職工反映的問題也有辦理內退無關的事情,我們同樣也分離出來,這樣,就較好地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順利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起到了關鍵作用。

3、胸懷全域性,體現個性

解決內退問題,是十分敏感和棘手的工作,稍有不慎,則會影響全域性,釀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和後果。因此,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企業主要領導胸懷全域性,謹小慎微籌劃解決方案,確保既解決企業內退問題,又不引起地區其他企業內退職工因互相攀比帶來的不利影響。企業先後走訪了政府和類似企業,經過認真分析,內退現象普遍存在,且具有共性,但考

慮到企業的具體問題和個性問題。我們在制定措施和辦法時,就特別有針對性,既解決了企業的矛盾,又沒有給面上帶來任何不良影響。幾年的實踐證明,通過分析企業的特點和個性,所制定的解決辦法是正確的,經受了考驗。

4、資訊暢通,掌握主動

當今社會是資訊時代,誰掌握的資訊越多誰就越具有主動權。信訪穩定工作特別處理和解決內退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了收集最新最準確的資訊,我單位利用各個渠道收集資訊,除了通過各單位、各支部公開的渠道收集資訊外,我們有針對性安排不引起內退職工懷疑的人員深入內退職工經常聚集的地方瞭解內退職工談論的情況,尤其是瞭解骨幹人員的想法,然後將內退職工最新的思想動態反饋給主管領導。這對於企業掌握工作的主動權,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制定正確的解決辦法和政策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政策攻心,曉之以理

做信訪穩定工作,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始終堅持以政策為依據,運用政策攻心,言之有理,拘之有因。我們處理內退問題時,始終堅持了這一點。我們制定好檔案後,並沒有立即出臺,用了四多月的時間進行政策攻心。我們安排有關人員故意將檔案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精神散佈於內退職工當中,觀察其反應,瞭解其變化。同時,表明企業的態度,不作任何許願,決不突破政策,一視同仁,嚴格依據政策和檔案執行。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企業會最大限度的考慮職工的利益。在正式出臺檔案之前,黨委書記通過直播的方式發表電視講話,黨委書記飽含對內退職工的關愛之情,心繫對企業發展的擔心與顧慮,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次闡明政策及實施辦法,號召全體職工與家屬共同為企業快速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環境而努力。黨委書記就解決穩定問題發表電話講話,在企業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其方式新穎,覆蓋廣泛,為迅速解決內退問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6、責任到位,群策群力

信訪穩定工作不僅僅是信訪部門的職責,它需要各單位的共同努力。同時,做好信訪穩定工作需要明確各級領導的責任,並將責任落實到位,群力群策,形成大信訪格局,推動整個信訪穩定工作的有效開展。我們在解決內退問題時,較好地調動了企業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將責任落實到具體人頭上,形成企業主要領導抓總,分管領導分片負責,各單位一把手負責本單位的責任體系。其次,全體動員,發動職工,積極宣傳穩定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營造發展離不開穩定,發展需要穩定的濃郁氛圍。同時,充分利用內退職工的親戚、朋友之間的情感紐帶,深入家庭,開展工作,集各方之力量,匯各方之智慧,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工作格局。

7、團結多數,孤立少數

對於絕大多數內退職工,其訴求是合理的,其要求也是正常的。我們通過深入瞭解,很多內退職工是想通過正常的渠道來反映他們的訴求,不願意參加集訪。另外,由於他們的子女大多也在企業上班,絕大多數內退職工不願看到因集訪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內心還是希望企業發展的越來越好,有些是抹不開面子,是被迫參加組織者進行的集訪,真正鬧事的人是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在得出這樣的判斷後,我們就依靠和團結全體幹部職工集中精力做好大多數內退職工的思想工作,孤立小數。實踐證明,只要大多數人思想統一了,穩定了,企業就有了穩定的基礎。

8、依靠政府,維護秩序

緊密依靠政府,是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尤其是處理和解決集訪事件的一條重要經驗。正常來說,政府是正面價值取向的代表,也是合法和正義的代表。依靠政府,可以規範上訪者的行為,更可以使集訪事件處於理智狀態,避免走向極端。由於,我們長期於當地政府保持良好的政企關係,在企業發生集訪事件期間,政府主動幫助我們,主動出面幫企業做工作,主動向退休人員進行普法宣傳,講解政策,反覆告戒不要有違法行為,要用合法的形式表達訴求,有力地配合了企業的信訪穩定工作。

總之,信訪穩定工作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做好新形勢下的信訪穩定工作,尤顯得格外重要。只要我們在信訪穩定問題上原則把握得當,方式方法合理,就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實為企業發展服務。

歷史調查報告6

一、 調查背景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由此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教科書內容的記憶與內化,而是積極主動的獲

取知識的過程。合作學習是具有時代精神的嶄新的教學思想。今天社會的各個領域,越來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而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也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今年,學校掀起了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浪潮,大家積極參與校本研究,共同學習與交流,在摸索中實踐高效課堂,在研究中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我的課題研究------《國中歷史課堂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初探》就是以教學模式的研究為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也在目前各地的教學中被開始重視和應用。但是由於對課題本身的含義不太明白,大家常常還在一種比較淺的層面上展開,因而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致使很多的小組合作學習只是走過場,走形式,往往徒有虛表而效果不佳。因此我們教師對此困惑也較大。基於以上原因,特設計本次調查,目的旨在通過調查,分析問題及原因所在,研究解決對策,使小組合作學習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二、調查內容和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學生問卷調查與談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學生調查從學生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兩個方面,設計了15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我們在中廠國中和宋家國中隨機抽取了176名學生參與了調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無記名進行回答,力爭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客觀地體現課題研究的現狀。課題組老師進行了資料整理和結論分析。

三、資料整理與分析:

1、課前預習情況:

調查中,第(1)題預習方式上,只看書的,佔44%;邊看書邊做練習的56%。

(2)認為課前預習,對課堂上的新課學習有較大幫助的佔47%,有一些幫助的佔36%。(3)預習中遇到困難的處理方式:問家長的佔1%,問同學的23%,自己鑽研18%,集中精力上課專心聽講59%,反映預習中,學生自主討論交流、鑽研精神不太好,依賴老師的還居多數。(4)遇到查閱資料的問題時:認真查閱

資料的佔28%,不查資料聽老師講的佔50%,看別人怎麼做,抄襲別人的佔10%,可見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意識不高,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積極地引導他們自主的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組合作來解決一些問題,提高自己的自我學習能力。

從調查的資料反映,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科學的指導學生預習,並且要及時檢查預習效果,對中等生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和獨立鑽研。對小部分後進生應提出基本的預習要求和目標,預習題的設計要相對的簡單、適中,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達到預習效果,增強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2、課堂教學情況 (5)課堂上怎樣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好本學科問題是老師少講,自己自學的是13%,分組討論的佔21%完全聽老師講解的佔38%,說明同學們課堂的依賴思想嚴重,認識需要提高,一部分學生就想自己不懂腦筋,等著老師總結,老師講。(6)課堂上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程度:學生認為課堂上有機會發言的,佔45%,有很多機會的佔26%。從資料顯示上反映,教師應儘可能多提供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通過恰當的評價鼓勵少數不善發言的同學,要培養她們大膽求真的學習精神。(7)課堂上喜歡老師上課方式的:講得好、講得多、講得透的佔33%,老師少講,多留時間自己思考的佔12%,先讓自己思考,不懂問老師的佔43%,從學生的心中答案可以知道,他們從心裡上還是希望能夠自己獨立自學,自己解決一些問題,老師應該滿足學生的要求,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8)課堂上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處理方式:有問題教師馬上講解的佔24%,讓學生思考後再講的28%,讓學生討論後再講解的佔34%。資料反映課堂上,教師還是存在不放心同學自己解決問題的現象。不能大膽把時間還給學生自己。(9)課堂上學生有疑惑自己設法解決的佔24%,與同學討論解決的佔12%,直接向老師求助的佔43%,說明他們從內心上,碰到困難合作討論的想法不多,過多還是依賴老師的講授,這種情況下,小組合作模式的進行還是有些困難的。(10)課堂教學喜歡小組合作的佔34%,還可以的佔45%,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待提高。(11)課堂上參與討論積極的佔35%,有時參與,有時不參與的佔46%,這裡說明學生應該更開放,更大膽些才好。(12)課堂上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的看法認為真勇敢的佔63%,就愛出風頭的佔6%,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想主動回答問題,只是單子不大,怕回答錯誤丟人而已。(13)對教師“滿堂灌”認為合理的佔34%,留時間給學生的佔42%,心理上學生希望上課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來思考,獨立解決問題。(14)喜歡老師用自主學習模式的佔34%,喜歡合作討論的佔45%,老師講學生聽得佔3%,教師課堂上應該多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15)有關課堂自主學習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嘗試,已經把我適合自己方法的有34%,試著嘗試別人介紹的方法的有17%,說明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慾望還是很強烈的,希望老師能夠好好引導,讓他們做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調查結論簡析

通過對回收問卷逐項統計,可以看到當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沒有以合作意識的培養為根本,使合作僅僅流於形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現象:

1、調查表明,大多數同學已養成預習習慣,但學法指導方面,還需加強。少數同學預習具有盲目性。預習時,把做題當作主要目的,而忽視了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新課預習時,教師課前進行必要的預習指導,提出具體的要求,以及預習檢查都是不可忽視的。

2、調查資料顯示,預習時碰到不懂問題,選擇詢問老師或同學的佔多數,其他同學幾乎都選擇自己反覆思考,或等著老師講解。

3、在學生功課有疑問、遇到難題時,選擇直接向老師求助的佔43%,自己設法解決的佔24%,與同學討論解決的佔12%,說明他們從內心上,碰到困難合作討論的想法不多,過多還是依賴老師的講授,這種情況下,小組合作模式的進行還是有些困難的。 4、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少數尖子學生表演的舞臺,使得個別學生成為教師的代言人,許多學生採取旁觀的態度,缺少積極參與的意識,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質疑能力等得不到鍛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養。問卷第11題“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積極參加討論嗎?回答是的佔32%,有時參與有時不參與的佔58%,不回答的佔4.5%。不太主動參與的原因,都是自認為學習中等或不太好,怕說錯了大家笑話他。

5、對於課堂上回答問題表現積極的同學,多數同學認為他們是學習的榜樣,是正能量。但是仍有極少數同學不認同他們,認為他們虛榮、愛表現。不過,還有一部分同學也會有反思:為什麼別人會,但自己不會?

五、出現的原因及其對策

通過對調查問卷及談話的反饋分析,可以看到,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1、大部分學生樂於接受“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模式。但同時受目前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老師思想上還沒有完全放開的情況下,課堂上,他們對老師仍有依賴性,離不開老師的講授教學。

對策:教學模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師需要過程、時間、學習和研究,學生同樣需要一個長期的適應過程。老師可以先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講授式”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慢慢放手,慢慢減少“講授式”的時間,讓老師和學生都經歷一個緩衝階段,最後,再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佔主導的地位。

2、大多數同學雖然已養成預習習慣,可是少數同學預習具有盲目性。預習時,把做題當作主要目的,而忽視了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導致課堂上新課預習,就好比是在做題檢測。根本沒有達到預習的真正目的。而且有時預習碰到不懂問題,選擇詢問老師或同學的佔多數,其他同學幾乎都選擇自己反覆思考,或等著老師講解。這種依賴思想太嚴重。

對策:預習看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老師沒有明確的預習目標,就會讓學生不知所措,因此教師課前進行必要的預習指導,提出具體的要求,以及預習檢查都是不可忽視的'。特別預習過程中,當學生碰到困難時,那是老師應該加以引導、點撥。激勵學生合作討論。

3、在目前的教學中,學生功課有疑問、遇到難題時,多數學生選擇的還是“等”“靠”的思想,不願自己動腦筋獨立解決,之所以調查中顯示直接向老師求助的佔43%,自己設法解決的佔24%,與同學討論解決的佔12%,說明大多數學生從內心上,碰到困難時,合作討論的想法不多,過多還是依賴老師的講授,這種情況下,小組合作模式的進行還是有些困難的。

對策:新課改的實施,讓我們明白了,現在課堂的主人不再是學生眼中了不起的老師,而是真正能夠動手操作,大膽想象,勤于思考的學生。因此,目前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學生的思想,課堂多引導,多鼓勵,讓他們敢於把自己的想法對別人說出來,不同意見和別人進行交流。這樣才能有利於“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的推行。

4、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的佔一小部分;有時積極、有時不積極的佔一半,還有少量同學因害怕錯而選擇課堂沉默。學生的這種表現主要來源於長期的“聽課”狀態,對於“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教學形式有初期的“不適應感”。

對策:教師平時多與學生進行心理交談,給他們“洗腦”,初期用“講授法”和“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相結合的方式上課,讓學生有過渡的時間和空間。慢慢在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解決問題,做課堂真正的主人。

5、在課堂上,少數尖子學生在回答問題和自主討論時能夠表現積極,多數同學認為他們是學習的榜樣,是正能量。但是仍有極少數同學不認同他們,認為他們虛榮、愛表現。不過,還有小部分同學也會有反思:為什麼別人會,但自己不會?

對策:備課時,課堂問題的設計應該有梯度,相對簡單的問題留給水平中等偏下的學生回答,適中較難一點的問題留給中等生和尖子生解決,這樣就照顧到了班級大部分學生上課能夠積極發言、大膽想象。從而也增加了我們每一位學生上課的自信心。使他們敢於大膽回答問題主動參與討論。

六、啟發與感想:

通過以上的調查,我認為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要讓他們覺得歷史是一門副課。只有學生對他所學的科目提高興趣,他們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績。而老師在課堂形式上,可以是活動課、討論課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叫學生在自己的參與中並快樂地學習並掌握新知識,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悅。 2、合理搭配學習小組。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格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最好做到性格互補,學習互補、男女搭配。如性格外向愛說話的和不愛說話的要互補,不能出現有的小組愛說話、愛討論,有的小組不愛說話,不愛討論。同時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每個人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者,記錄員、彙報員、發言代表等,一定時間後,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鍊和提高。

3、注意避免“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課堂涉及到問題討論時,教師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價值,避免造成“擺樣子”、“走過場”的現象;杜絕小組合作學習的“假”與“浮”的現象出現。 4、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賞識每一位學生。要讓後進生也覺得他在小組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學生的成績好與差,教師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也要積極地鼓勵他們去學習,課堂上應該多表揚少批評,表揚是促使差生進步的一種好的方法。即使有時需要批評學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語言最好不要尖銳刻薄,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5、小組合作學習要有合作精神,融洽個體與群體的關係。首先要訓練和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把別人的意見歸納起來,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下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怎樣大膽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開展爭論和辯論,並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等。

歷史調查報告7

一、國中歷史教學中影視資源利用現狀及問題調查分析

(一)客觀真實的影視資源的選取問題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量影視資源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在歷史課堂中也能夠應用很多影視資源內容。在調查中發現,部分教師在教學《鴉片戰爭》一課時,在網際網路中收集關於鴉片戰爭的影視資源,網上的視訊長短型別各不相同,有對《鴉片戰爭》的課堂教學實錄,有著名學者在各種電視節目中的講述,還有《鴉片戰爭》的電影和紀錄片等。對於這些豐富的視訊資源歷史教師能夠合理的進行選擇,也給我們的歷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一些影視資源中講述歷史背景、事件、人物等設定都是不合理的,若教師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加考慮任意引入影視資源,將一些有違歷史事實、任意編造的影片播放給學生,很容易對學生的歷史學習產生影響,國中生自身對是非正誤的判斷標準較為缺乏,往往會覺得一些影視作品中描述的內容是正確的,為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造成影響。

(二)影視資源播放與知識點講解的順序問題

調查中發現,很多歷史教師在新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積極應用影視資源來輔助自身的教學,然而教師選擇哪些視訊資源,播放時間的控制還不是非常合理。在新課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應當充分重視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必須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情緒變化,若學生處於焦慮、厭煩的狀態而教師依舊講授新課,則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學習和理解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調查過程中發現,當學生正在觀看歷史影視資源時,當他們看得正投入時教師突然停止播放進入新知識的教授,一些學生就容易出現反感的情緒,甚至還有學生會從心理上排斥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讓自己處在一種高度情感過濾狀態下,自動過濾教師所講知識,也拒絕學習,讓自己處在放空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學效率。

(三)影視資源與教學重難點的關係把握問題

調查發現,一些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合理的應用影視資源,然而應用影視資源是否能夠幫助課堂重難點知識的解決,這是很多教師所忽略的`問題。一些教師應用影視資源僅僅是為了可以在教學形式上突出新意,因此選擇的影片和課堂重難點知識無關,或者與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相脫節。如調查中一名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鴉片戰爭》時,在網上下載了相關戰爭電影片段讓學生觀看,讓學生了解戰爭中中外軍隊的實力對比,然而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於《南京條約》的簽訂。如果過多的為學生播放戰爭電影視訊,對於本課重難點知識難以突破。若在教學中僅僅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來選擇和應用影視資源,而忽略了實際的教學效果,就會導致影視資源的應用失去其價值和作用,難以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二、國中歷史教學中影視資源利用的有效對策

(一)影視資料選擇要科學合理

首先,時代的進步發展讓歷史知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和完善,教師在選擇影視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與時俱進,為學生呈現出最新的知識成果。其次,教師在選擇影視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聯絡知識內容,知識內容與教學重難點的不同,所選擇的影視資源和教學方式也各不相同。最後,應當結合國中生的心理髮展特徵以及實際需要來合理的選擇影視資源。例如說在教學《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節課的過程中,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的重要意義屬於本課的重點知識。對此,歷史教師可以在網上選擇一些能夠記錄舊中國人民實際生活的視訊資料,在這些影視資料中呈現出舊社會中國人民生活的悲慘情況,隨後歷史教師再給學生播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電影片段,學生們所看到的是沒收地主階級土地還給農民,農民群眾得到土地後幸福和喜悅的心情,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建設不斷騰飛的現象。藉助於兩個影視資料的對比,學生們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從此真正站起來了。

(二)影視資源播放要適時適量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案設計的過程中若要應用影視資源,則應當提前進行預設,同時標註清楚影視資源的播放時間。例如說在調查中某位歷史教師在教學《五四運動》這部分內容時,他選擇為學生播放《我的1919》中顧維鈞拒絕簽署《凡爾賽合約》的演講片段。在這名教師的教案中就非常清楚的標明瞭擷取影片的時長是2分鐘,標明時長說明他對整個教學環節有整體的時間分配,才能夠確保教學活動順利完成。另外他截取了2分鐘的影片,播放時間也較為合理。若教師對影視資源內容的擷取過多,必然會佔用課堂講授的時間,影響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因此在利用影視資源進行教學時需要控制好選擇影視資源的數量,不能夠過於頻繁或數量過多,應當真正適時適量。國內很多學者在研究這方面課題時也紛紛提出影視資源要適時適量的觀點,把優秀的影視作品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堅持以教材為主體,以影視為補充的基本原則,在講解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內容時可以聯絡影視作品,在觀看影視作品時應當緊扣教材內容,另外還需要關注影視動態,尋找利用影視資源的最佳時機,在豐富歷史課堂的基礎上實現對影視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影視資源擷取突出重難點

歷史教師要利用影視資源來幫助某一知識點教學目標的實現,在為學生播放影視資料之前就應當對其關係到的知識點提前進行點撥和預設問題,學生在瞭解這段歷史知識或者相關問題之後再播放視訊,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如此也可以讓教師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在對影視資源進行選取時,必須要清楚掌握課程的重難點,儘可能選擇可以突出課程重難點的影視資源。比如說《紅色根據地的建立》這部分知識內容,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的瞭解紅軍長征的歷史,我們選擇了電視劇《長征》中的部分內容,爬雪山、過草地、四渡赤水等加深學生對這段歷史的瞭解,通過部分鏡頭也能夠讓學生理解紅軍長征的必要性。又比如說某位教師在教學原始社會的農耕生活這部分內容時,涉及到遠古農具、石斧和刀耕火種耕作方式,雖然課本中有插圖,但學生依舊無法理解這些農具是如何使用的。所以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這名教師為學生播放了相關影視紀錄片,生動地再現了骨耜、石斧的實物形象以及具體操作方法,從而更加全面的解釋了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這一教學難點就輕輕鬆鬆地得到了解決。

三、總結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依靠網際網路技術實現歷史影視資源的有效開發應用是本次調查研究的重點。針對歷史題材影視資訊庫的建立和管理,促進學生、教師以及學校之間的資訊共享,充分發揮出影視資源的價值與作用,或者結合課本內容製作教材電視,讓教師能夠更方便的蒐集與使用影視資源。當然這也需要我們廣大一線歷史教師共同努力,希望本課題的調查研究能夠為我們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應用影視資源帶來幫助,為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提供有益的借鑑。

歷史調查報告8

據《高唐縣誌》記載,柴府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為後周世宗柴榮之5世孫柴榮皇城私宅,後毀於兵燹匪患。明弘治十四年(1501),驛丞張廷威重建,為高唐的驛館,稱“魚邱驛館”。時有正廳和後廳各5間,東廂房7間,東西馬房各10間,儀廳3間,鼓樓1座,東有馬神廟3間。驛館有遞馬60匹,馬伕30名,抄牌2名,可見當時驛館之規模。後嘉慶五年(1800)、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駐蹕於此。

今之柴府是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四面湖水環抱,花園式建築,前門、中廳、後寢、迴廊均為宋代建築風格。整個建築面積為938。48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西闢花園,東為柴府。柴府為二進院,步入津池即為主廳,主廳面闊5間,歇山式,灰瓦頂,吻獸相配,宋式彩繪相宜,飛簷排角,古色古香。院東西建有迴廊、亭、軒、水池。後院為後寢殿,面闊5間,歇山式,東西廂房各3間。西為單體院落,有角門與東院相通。步入硃紅大門,迎面為仿古戲樓,面闊3間,宋代歇山式建築,兩側耳室各1間。

在魚丘湖東岸,撥撩著低垂的柳絲,沿著石鋪的曲徑,便尋到進入柴府的小橋。柴府建在這與湖東岸只有丈水相隔的一個長橢圓形的小島上,只有島東端這一小橋與湖岸相連線。過了小橋,便登上了陳橋禪讓帝位的後周皇帝柴世宗的子孫柴皇城的地盤。

趙匡胤為報柴氏讓權之恩,敕賜柴氏誓書鐵券,使柴氏家族居有特殊地位,享有特別權利,受到特有保護。因柴氏家族確係後周皇帝嫡派子孫.故柴氏家人常言:“我們也是龍子龍孫。”

柴氏家族原籍本不在高唐,而在滄州橫海郡。據傳,當年柴皇城隨帝狩獵,來到高唐,見良田沃野一望無垠,黎民百姓忠厚勤勞,無匪無盜環境安寧,意欲留居,便奏明聖上,獲封后柴皇城便留居高唐。在東城牆根探入城圈內的這處高地上開始營造柴府。經細緻規劃,精心施工,一處華麗的古典宅院便建成了。只見院落主次分佈合理,房舍亭臺設計有序,式樣色調古樸典雅。斗拱重簷,龍頭獸仗。朱甍碧瓦,掩映九級高堂;畫棟雕粱,分界百間華閣。樹木花卉錯落有致,小橋流水曲徑繞幽、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真乃前代帝王家,當朝勳戚第,儼然是一處標準的宋朝時期的皇式花園官邸。

柴氏成了高唐這個小縣城中的首個皇家貴族,柴府也便成了高唐縣最華麗的宮廷建築。

隨著柴氏家族的沒落,其府第也圮壞漸重。天常日久,風蝕雨剝,九百餘年後,後周皇帝的血脈嫡傳子孫們已混同在縣城內東街平房茅舍裡的百姓中。威嚴的柴府成了斷垣殘壁,瓦礪一堆。其宅基逐漸被附近居民侵佔,建為宅舍。容有住戶三十餘家,曾屬原人民公社東街大隊第六生產小隊,後改稱東街村第六生產小組。1958年引黃河水

入城圈,此處高地成了半島。1988年,為復建柴府花園此處居民全部搬遷。由縣政府聘請國家一級古建築師夏祖設計曲阜古園林建築工程公司承建,電業局投資450萬元人民幣,當年7月16日開工,於1999年5月31日竣工,挖湖開河,將這一半島從湖東岸割下,形成四面環水東大西小的橢圓形小島子,面積為11。8畝,於島上重建了這柴氏宅第。

建成後的柴府,為魚丘湖增添一景,並增加了高唐景觀的文化氛圍。置身柴府,憑欄西望,水天一色,恍若置身於江南風光之中。看斜陽草樹,觀李逵井,尋古城遺蹟,彷彿又聽到了梁山英雄們金戈鐵馬的殺伐之聲。

柴府共有三部分組成。東院為住宅,分前後兩院;前院大廳,面闊五間為客廳,後院為寢舍,面闊五間,飛簷挑角,古色古香;西院為戲樓,面闊三間,左右各有一耳室;西面臨湖為花園。充分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獨特風格。

其一,和我國一般古建築一樣,為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屋簷的重量通過粱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作用。這種結構使建築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要求。還有一種獨特構件,即屋簷下的一束束斗拱,由鬥形木塊和弓形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即有支承荷載樑架之作用,又有裝飾之效果,美觀大方,氣勢雄偉。

其二,府邸內有若干單座建築,以圍牆、迴廊、亭軒、水池將一個個庭院,前後串聯,形成了層層深入的空間組成。這是中國封建“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的產物。

其三,柴府建築即有極富裝飾性的房頂,又配以豐富多彩的色彩。主要建築屋頂裝飾有十字形、丁字形兩種,其結構以“懸山頂”為主。兩邊的`建築結構則為“硬山頂”。建築物上塗漆及彩畫多用紅、綠、黃、藍色,即使在冬季也有生機之感。

其四,柴府做為仿宋建築,屋頂的雕塑物簡潔明快,門窗等雕刻較少。

柴府最美的景緻出現在春天。魯西北的春天風多且大。當西北風掠過魚丘湖水面時,便會由湖西北端捲起排排狂浪,浪浪相撞,越堆越高,滾到湖東南的柴府時,浪高過三尺。此時柴府基地周邊,狂濤齊擁,水花上躥,激起丈餘。在迎風的柴府西岸,湖水隨著風勢,一會兒漫到岸上,一會兒退下岸邊石階。若從西北方向順浪望去.柴府重疊遮掩,前露挑角西廊與花園涼亭相連,極像遊船的前首彩門。後邊重簷紅柱相接.酷似龍船的倉腹,柴府成了一條皇家大遊船了。水浪忽高忽低,澎湃撞擊,柴府基下臺階時隱時現,使人錯覺成這條皇家大遊船在順應水勢忽高忽低破浪前進。觀察的位置若再低一些,畫面中地平線抬高一些,水浪顯高,視線模糊,這柴府便真真實實地變成了駕馭狂浪的古舫了。1999年柴府被聊城市政府批准為市級重點名勝保護單位。此院是戲劇愛好者活動的場所,成為高唐旅遊觀光一景。

歷史是我們身邊的,我們要愛護、保護它們,讓我們的家鄉的歷史傳遍世界。

歷史調查報告9

為了掌握我校歷史教學工作的情況,瞭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小組學習的看法、對使用導學案教學的態度,為學校的教學工作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引導教師繼續轉變觀念,改進"教"的方式、提高業務水平,從而進一步有力地推進我校歷史教學"高效課堂"建設工作,學校教務處於20xx年6月3日在七、八年級學生中開展了本次"蔣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的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

1、更多的學生喜歡民主型、知識淵博的'歷史老師,也有部分學生喜歡嚴格一點的,有幽默感的歷史老師。

2、學生希望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講解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以10-15分鐘為宜。

3、多數學生都對歷史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喜歡歷史課。

4、學生不喜歡老師現在的授課方式,希望能用多媒體,希望能使用導學案學習,學習積極的學生願意合作交流,在課堂上展示自己;而不願意展示自己的學生是因為怕說錯,怕同學笑話,也有部分學生是因為沒有提前預習而感到無話可說。

5、蔣村中學部分歷史老師作業批改不認真,對學生的筆記麼沒有要求。

6、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知識系統混亂,難以記憶,考試對材料分析題無從下手。

二、問題

1、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認可度不高,需要提高歷史老師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

2、歷史老師應該熱愛歷史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歷史課堂成為高效課堂。

三、建議

1、加強歷史教師的專業培訓,強化業務能力。

2、組織教師學習有關高效課堂的相關知識,編寫和完善適合我校的高效課堂實施方案和管理評價細則,加強引導,開拓視野,提高理論水平。

歷史調查報告10

為了掌握我校歷史教學工作的情況,瞭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小組學習的看法、對使用導學案教學的態度,為學校的教學工作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引導教師繼續轉變觀念,改進"教"的方式、提高業務水平,從而進一步有力地推進我校歷史教學"高效課堂"建設工作,學校教務處於20xx年6月3日在七、八年級學生中開展了本次"蔣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的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

1、更多的學生喜歡民主型、知識淵博的歷史老師,也有部分學生喜歡嚴格一點的,有幽默感的歷史老師。

2、學生希望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講解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以10-15分鐘為宜。

3、多數學生都對歷史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喜歡歷史課。

4、學生不喜歡老師現在的授課方式,希望能用多媒體,希望能使用導學案學習,學習積極的學生願意合作交流,在課堂上展示自己;而不願意展示自己的學生是因為怕說錯,怕同學笑話,也有部分學生是因為沒有提前預習而感到無話可說。

5、蔣村中學部分歷史老師作業批改不認真,對學生的筆記麼沒有要求。

6、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知識系統混亂,難以記憶,考試對材料分析題無從下手。

 二、問題

1、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認可度不高,需要提高歷史老師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

2、歷史老師應該熱愛歷史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歷史課堂成為高效課堂。

 三、建議

1、加強歷史教師的專業培訓,強化業務能力。

2、組織教師學習有關高效課堂的相關知識,編寫和完善適合我校的高效課堂實施和管理評價細則,加強引導,開拓視野,提高理論水平。

拓展閱讀:歷史教學現狀的調查

同學們,你們是課堂的主人,為了瞭解你們對歷史課堂的看法,以便師生共建高校課堂,提高你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學校準備開展本次問卷,必須如實填寫,相信你們一定能把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

1.你喜歡那種型別的歷史老師?(選兩種)()

A.民主型(朋友型)B.嚴格型C.知識淵博型D.幽默型

2.你覺得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多長時間為宜?()

A.30-40分鐘B.20-30分鐘C.10-20分鐘D.5-10分鐘

3.你認為教師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是()

A.督促著,監督學生不能偷懶B.引領我們抓住課堂的核心C.知道我們改善學習方法D.其他

4.你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怎麼樣?()

A.很大B較大。C.一般D.沒有興趣

5.你對"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有何看法?()

A.好B.一般C.不好

6.你對"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小組展示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何看法?()A.贊同B.不贊同C.無所謂

7.在合作交流環節,你願意主動參與並能踴躍展示嗎()

A.這是一次機會,我願意主動參與並能踴躍展示B.我服從組長的安排C.我比較內向,我不喜歡發言

8.你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或主動展示的同學有什麼看法?( )

A.愛出風頭B.這是自信和勇氣的體現C.這樣的同學越多越好,我希望自己也能行

9.在課堂上你沒有積極參與的原因?( )

A.因為害怕說錯,怕同學笑話我B.因為老師不給我機會,也不肯定我C.因為我沒預習,問題都不懂,無話可說。

10.你認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如何?( )

A.對問題掌握很清楚B.純屬浪費時間C.每次都是部分同學參與

11.你對老師用多媒體課件上課的觀點是( )

A.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習效率B.容量大,提高教學速度C.要根據教學內容選用,不能濫用D.缺點比優點多,不支援教師使用

12.你對歷史老師現在的授課方式認可嗎?( )

A還可以B.好難受,習慣不了C.無所謂,對我來說都一樣

13.你有沒有錯題集錦或者課堂筆記?( )

A.沒有,覺得沒必要,做了也不看B.有,將重點的知識歸納,便於複習

14.你對待作業的態度是什麼?( )

A.老師佈置的,一定要認真完成B.時間不夠,只能應付C.隨便抄一份,或者乾脆不交

15.老師佈置與批改作業的情況怎樣?()

A.合理佈置作業,批改認真,講解及時B.作業基本合理,批改較認真,講解較及時C.作業佈置不合理,批改不認真,不及時講評

16.你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按序號寫背面)

17.你最喜歡的歷史課堂是什麼?請你描述一下。(按序號寫背面) 關於學生會的調查問卷分析報告

調查時間:20xx.11.24-26

調查地點:商學院

調查物件:商學院大一至大三全體學生

調查方法:抽樣調查 網上問卷

調查人:商學院學生會祕書處

調查原因:為了能夠發現學生會現存問題,瞭解同學們心目中對學生會工作的滿意和不滿意之處,瞭解同學們需求和要求,改善學生會的工作,為下學期工作做好鋪墊,進而更好地為同學們服務

1.本次參與調查人數共435人,其中

從年級分類來看,本次活動大二參與人數最多,大一大三人數較少。原因:大一的同學帶電腦的不多,且對學校的手機通訊的應用並不像高年級同學那樣瞭解,也可能是大一對網上進行的活動認識不夠透徹;大三同學對各項活動的熱情衰退,忙於學業。

從專業分類來看,財管專業參與人數最多,物流工商國貿專業參與人數逐漸減少。一方面由於財管人數本身佔優勢,另一方面這說明活動宣傳在財管專業做的不錯,在其他專業欠佳。

我們今後應加強活動宣傳力度,尤其是針對大一同學,並且爭取覆蓋更大範圍的同學,讓其參與進來。

2.

多數同學對學生會的職能與工作了解並不是特別瞭解,大家一般都是從班級通知或者周圍同學介紹來了解學生會工作內容和活動動向,很少有同學會通過網路的方式來了解學生會,這說明學生會在獨立宣傳方面所做工作較少,無法讓同學更多地瞭解學生會。

通過調查問卷可知,同學們更喜歡通過飛信訊息學院QQ、人人和班級通知來了解學生會,所以需要網信部和宣傳部合作在網際網路在加強宣傳力度,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及時瞭解學生會及活動。另外,網信部需要擴大同學們對網路訊息通知的認知,加強網路宣傳建設,既需要適應大家的網路使用習慣,也要培養大家的網路使用習慣,讓同學們更多的運用便利的方式瞭解學生會。各個部門則要更加及時的聯絡每個班的對應班委,確保各項活動資訊能及時通知到每個同學,以為這是同學們最主要的瞭解各項活動的`渠道。

3.同學們對學生會各個部門的工作較為滿意,認為衛生部宿舍檢查比較嚴格,自律部早上查操非常迅速,對其他各部門活動一般也比較滿意。

同學們對商學院首屆運動會舉辦的比較滿意,認為運動會當天現場氣氛很熱烈,大家玩得很開心,同時覺得運動會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加深班級感情,並且加強了身體鍛鍊有益於自身身體健康,同學們希望商學院可以每年都舉辦一次運運動會,所以體育部要在運動會之前做好準備,並積極尋找在體育方面有天分的同學,挖掘其天賦,為商學院在校運會上增添佳績做好準備。

但有少數同學認為運動會尚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希望體育部能仔細閱讀,取其精華,適當採納。

對於剛結束的迎新晚會,同學們總體也非常滿意,尤其是晚會的燈光以及舞臺的佈置上感覺非常新穎,節目也非常精彩。但是大家認為抽獎環節的具體方式不夠清楚,抽獎欠缺公正,節目形式不夠新穎,與社會流行因素結合過少,以後需再這些方面多多改進,為此,學生會在下次迎新會中要與管理老師做好協調,增強創新性,增加流行元素,並在宣傳抽獎方式時確定抽獎形式,確保抽獎環節的公正性。

同學們對參與活動的熱情一般,所以各部門應想法設法吸引同學參與。

比如為吸引大一或大三同學,活動時間選在工作日的除了晚上的其他課餘時間;大二同學偏愛的活動時間較平均,為大二同學準備的活動時間選擇範圍更大。

4.

各部門宣傳方式要有創意,或用傳統方式擴大資訊的散發,適當增加娛樂或實踐類活動,或者在一般的活動中要注意新增活動的娛樂性及實踐性。同時我們要注意各年級對活動型別的需求不同,我們要顧及各年級的需要,為其舉辦合適的活動。

活動中,為大家提供更多交流和展示的平臺,給大家提供實實在在的能提高鍛鍊能力、開闊眼界的機會。

另外,本屆學生會人數較少,但由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很樂意並且有能力協助學生會工作,所以各部門在安排活動時可以適時從同學中收集資訊及活動安排的一些好點子,也可以適量招募志願者參與,尤其是大一的同學。

5.

同學們對學生會的工作態度和效率比較滿意,但認為學生會活動範圍不夠廣泛、與同學之間聯絡過少導致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參與,希望能夠加強與其他學院的活動交流並且透明化機構運作,所以,國際交流部可以多多聯絡各個學院舉辦一些交流活動,擴大同學們的交際範圍;祕書處需要適時對同學們發表近期工作安排,這樣也利於同學們對學生會的認識以及對學生會各部門活動的瞭解,所以也需要祕書處多多瞭解各部門近期活動安排,增加各部門之間的瞭解。

6.

從調查結果看,大三同學更希望學生會能增加考研、創業、就業、兼職類資訊,對就業類資訊尤其需求;大二同學對現階段課程輔導、就業、兼職資訊比較需要;大一同學則對現階段課程輔導、就業、兼職、生活服務類資訊比較需求,尤其是現階段課程輔導。

所以,我們應該按年級分類,為大家提供適時的資訊,或者各個部門應適度增加相關活動,可以要多聯絡一些同學們感興趣的講座,如就業指導講座,課程學習講座等,並及時將講座時間釋出。

7.

希望學生會各個部門通過以上調查報告分析改善自己的工作、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地為同學們服務。

歷史調查報告11

一、調查目的

為了把歷史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進一步瞭解我校學生的歷史學習狀況,瞭解現行的歷史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關係,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更為正確的資訊,以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效益,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對本校7—9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

二、調查的內容

調查用的主要是問卷的形式,隨即選出825名同學進行抽樣調查。調查問卷共設計了10個問題,問題主要涉及到歷史學習的興趣、動機、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的時間和態度、課堂參與的程度等方面。經過抽樣統計分析,歸納調查結果如下: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學習興趣方面:儘管90%的學生對歷史學習感興趣,但50%的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瞭解來至於電影、電視等媒體,家庭及社會的影響,更有30 %的學生認為對歷史知識的瞭解來至於從小就喜愛歷史,愛看歷史故事書。 95%以上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的主要原因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僅有少數學生認為學習歷史是為了應付會考。

2.學習習慣方面:80%的學生沒有課前按時複習的習慣,40%的學生承認只在上課之前的幾分鐘內瀏覽預習,40%的學生有時間就預習,沒時間就不預習。但98%以上的學生有上課認真記筆記的習慣。60% 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持續注意時間在35分鐘以上,但在課後的復

習鞏固上60%的學生有時間就複習,其他學科作業多的時候就不復習,很多同學僅僅滿足於課後老師佈置的那一點有限的客觀作業上,少數同學甚至抄答案應付老師檢查。

3.教學方法方面:50%的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是師生問答、談話、討論,30%—35%的學生更喜歡靠自己去發現新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答疑、總結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動手進行觀察、思考得出結論以及多媒體演示等教學方法。

4.歷史學習上的困難:30%的學生認為歷史學習上的困難是時間概念不清,不會審題;20 %左右的學生認為平時其他學科的作業太多,花在歷史學習上的時間太少,很多內容因為不能及時鞏固,過一段時間就忘了,希望老師也能佈置一些有針對性的作業或課外活動。

四、問題與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

1.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較差,只是一味地抄寫筆記,不會及時消化、創新,他們的學習還停留在機械被動階段。在學習過程中,過分地依賴教師對於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點、難點,往往要等待教師去講解,不會去主動發現、探究。

2.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去正確引導,而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手段的陳舊,激發不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影響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3.受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課堂教學往往不是在開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相反在某種程度上窒息了學生的創造性。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擔負著特殊使命。愛護和培

養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思想,為學生的稟賦與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良好的寬鬆的學習環境。要擺脫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影響,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一定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實踐。

隨著實施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入人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已經成為中學歷史教師的共識,但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則沒有固定的模式,這需要廣大歷史教師去思考、探索和研究總結。

五、啟示與建議

國中生的年齡、心理和生理階段特徵決定了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個階段的創新思維培養目標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培養。要按照學生思維發展的層次性特徵(直覺思維——經驗型的抽象思維 ——理論型的抽象思維——辨證思維)分層次分別地培養。要遵循歷史基礎知識——歷史基本能力——歷史創新思維能力,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培養創新思維各項指標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聯絡和綜合功能。 培養的思維目標要以目前學生學習歷史的.實際智力水平為基礎,也要靠近學生思維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結合,循序漸進,通過對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遷移性、廣闊性、自覺性、批判性、頓悟性等思維品質的培養,來達到創新思維之境界。

實踐表明: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思維能力既不能靠教師“灌”進去,也不能靠學生“背”出來,而是要靠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綜合的

練習,最終內化為個人的心理品質。因此在樹立學生自主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該努力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和民主氣氛,創設問題情景,以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獨立解決問題,針對主題的焦點,做多維度的思考,以尋求創新的見解。 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要注重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正確處理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關係。

這個問題是在教學中準確貫徹課標精神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歷史教育中,知識與能力從來是不可分的,要培養能力,就要通過歷史知識來培養,而學習歷史知識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只是過去為了應試的需要,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削減了能力培養的內容,讓學生去死記硬背一些記憶性的知識,而忽視了其中的能力培養。例如在第一課中,當我們講到新航路開闢時,既要了解和記憶有關地理大發現的某些關鍵性史實,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時空概念,包括時間和地理方位、航海路線沿途的地理狀況等,如果有可能,還要訓練學生默繪某些重要的航海路線圖。這樣才不至於把一些知識僅僅知識化,而是變成一種理解,一種認識,一種能力,也只有這樣,學生們所學的歷史知識才能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了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能力,我們在課文後邊設定了“每課一得”和“材料閱讀”兩個欄目,其中提供了大量的歷史知識、歷史概念和歷史資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欄目,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和興趣。如第三課的每課一得,我們介紹了英國的“不成文憲法”,這對學生來說,有些超過他們的理解力,但作為不考試的內容,它正好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即讓學生自己閱讀,並提出若干問題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讓學生利用網路和其他圖書去尋找這些疑問的答案。在這種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就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收集資料和整理有關資訊的能力。在第14課的材料閱讀欄目中,我們提供了俄國農奴制法令的部分內容,雖然其中有些內容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但大部分內容是可以讀懂的,用這些資料去訓練學生從字裡行間尋找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內容屬於附設性質而忽視這些欄目對提高學生能力的意義。

(二)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科學途徑的探索。

歷史教育一貫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與培養,但我這裡不是籠統地說重視這方面的教育與培養,而是說要重視對這方面教育的科學途徑的探索,為什麼要這麼說?我們知道,在基礎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程目標,也是我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的客觀需求,而作為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的歷史學又具有不可替代的、強大的社會教育功能,於是在我們以往的歷史教育中,不探索如何正確有效地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科學方法和途徑,以為只要按照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這方面的課程目標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還有的,為了完成這方面的教育目標,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一味地,不講方法地進行灌輸,結果與我們的良好願望相反,不是淡化了這方面的教育功能,就是扭曲了這種教育的本質,甚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嚴重地削弱了歷史的教育功效。

歷史調查報告12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裡只有我是姓潘的,大多數同學都姓李呀,姓王呀……那些姓氏比較多的同學經常開玩笑說:“我們一千年前是一家子!”有一次在詞語手冊上我看到了許多姓氏,這就引起了我的研究慾望:為什麼姓潘的人在班裡只有我一個,而其他姓氏會比較多呢?於是,我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藉助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雜誌,網上查尋資料,瞭解潘姓的來源和潘姓的歷史名人;

2、通過多種途徑,蒐集並瞭解名人們的故事情節;

3、查訪自己的家人(如爺爺、奶奶、伯伯、姑媽等)進一步瞭解潘姓人口和分佈的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獲取資訊的渠道——網路。主要了解潘姓的起源:關於潘氏的起源,史書記載有三種說法。一是《元和姓纂》記載,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畢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潘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二是《姓氏尋源》記載,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採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三是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另外,清康熙年間,臺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2、獲取資訊的渠道——網路。主要了解歷史上潘姓的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潘璋:幹《今山東省冠縣》人,三國時東吳名將,關公父子敗走麥城後,被潘璋所擒。《與下明代潘璋有別》

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人,西晉文學家、名臣。善綴辭令,長於鋪陳,造句工整,充分體現了太康文學講求形式美的傾向,所以在當時與陸機受到同樣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稱,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詞華靡,與同時代的文學家陸機齊名,其《悼亡詩》為世傳誦,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潘綜:晉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孫恩起義,與父驃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護,被砍四刀。一人曰:“殺孝子不祥。”於是父子俱得免。後官遂昌長。南朝宋元嘉間改其里名曰純孝,免其家三世稅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屬河北省》人,北宋名將,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遼,潘美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陷敵犧牲,而受降級處分。

潘閬: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

潘翼:青田人,宋代學者,學貫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

潘璋:字慄夫。金華人。明·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僉事,陝西按察副使。曾往荊湖管理竹木證賦,政不苛而課入甚豐。提督學政,力崇正學,造就甚眾。著意培養之合州士人鄒知。後以剛直敢言馳名於世督修宋濂墓,並撰寫墓誌銘。卒於官,蜀士聞之,相率哭於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蘇省吳江人,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大臨:黃崗人,宋代詩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有《柯山集》遺世。

潘自中:字時乂。宋代松陽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誣人,力雪冤案。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省烏程《今吳興》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大理寺左少卿進右僉都御史,四任總理河道,先後達二十七年,習知地形險易,成績顯著。著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潘之恆:歙縣《今屬安徽省》人,明代文學家,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並有詩集《涉江集》。

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人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潘亦雋:江蘇省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

潘作梅:字肖野,號戒平。清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貢。官海寧學正。冷官二十年,不慕榮利。博學多藝,精書法。畫山水得倪雲林逸緻。

潘祖蔭: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年十七應順天鄉試挑取謄錄。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賜壽恩賞舉人。咸豐進士,光緒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禮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補禮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調戶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轉戶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調刑部尚書。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詩無專集,《晚晴簃詩匯》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錄存二十餘首。輯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繩武,號虹橋。清代永嘉人。嘉慶六年舉人。歷丹徒、江浦知縣,士民愛戴。有《五梅一研齋詩鈔》。

潘子忠:廣西岑溪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參加廣西百色起義,擔任中國紅軍第七軍的基層幹部,隨部投入建立和鞏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0年紅七軍集中河池整編,任連長,隨主力北上,轉戰桂黔湘粵贛邊。參加湘贛蘇區的第二次反“圍剿”作戰。同年進入中央蘇區,他歷任紅七軍副營長、營長、紅三軍團某團副團長,率部參加了中央蘇區的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作戰和紅一方面軍長征。調任某師特派員。1935年夏,在四川過草地途中犧牲。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義。華容人。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率兵響應萍瀏澧起義,事敗逃亡日本,入同盟會。次年8月,參與組織共進會。1908年回國,參與創辦《商務報》。未幾,焦達峰在湖南聯絡大舉,被委駐守嶽州。辛亥長沙光復,他組率義軍攻入華容縣城,旋率部馳援武漢。南北議和成立時,任共進會及湖北同盟會幹事。“二次革命”時,任討袁軍總司令部代理參謀長。事敗,再亡日本。護國戰爭時回國舉兵討袁,被授予陸軍中將、二等大緩嘉禾章。後轉入報界,在天津任《泰晤土報》華文版主筆。曾出任東北邊防軍駐熱河特別黨部政治部主任兼參謀長及熱河省政府祕書長,遭軟禁,被救後定居北平,閉門讀《易》。“七七”事變後,將幼子送赴抗日前線,他遭日軍捕押,折磨致精神失常。出獄後病卒家中。

潘天壽《1897——1971》:浙江省寧海人,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擅長寫意花鳥和山水畫,佈局善於“險、破險”,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闊,融詩、書、畫、印於一爐,亦能人物,並長於指畫。著有《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等。

潘漢年《1906.1.12——1977.4.14》:宜興歸徑人。1925年入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機關報《國民軍日報》總編輯。1928年被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文化界的統戰工作,先後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左冀文化總同盟”黨組書記。1933年任中央局宣傳部長。1934年參加長征,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兼地方工作部長。1935年起在香港、廣州、武漢、上海等地領導對敵鬥爭和統一戰線工作。1949年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副市長。1955年因“內奸”問題被逮捕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

潘菽(1897——1988):中國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蘇宜興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3、獲取資訊的渠道——網路。主要了解潘姓人口數量等:

潘姓人口數量有640萬,在中國姓氏排名36位。

4、獲取資訊的渠道——爺爺。主要了解潘氏族譜:

在紹興新昌縣有一本潘氏族譜。

四、結論

雖然在班裡只有我一個潘姓,但在中國潘姓人口有640萬多,姓氏排名上也在順位36位,我是不孤單的。而且潘姓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名人,年代離我較近的名人有潘天壽、潘漢年、潘菽等,我要向他們學習!

歷史調查報告13

一、調查資料

史料統計,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軍多達300餘萬人,傷亡共計64萬多人,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居全國之冠。

(一)青白江家珍公園湖畔,矗立著一座高近兩米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由紅砂石修築,碑座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兩側各有“耿營長明抗倭死事紀念碑”、“易營長明道抗倭死事紀念碑”字樣。從簡短的碑文上能夠了解到,耿、易兩位營長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均犧牲於抗戰爆發的1937年,別同的是一位犧牲於上海南口戰役,一位在南京保衛戰中就義。而後,他們的靈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資修築紀念碑。

(二)“我從1937年就參軍,既然承認我是抗戰老兵,我希翼別是說工齡多少,而是軍齡。”97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張文治談起自己的心願時,滿是褶皺的雙手別禁微微顫抖。抗戰期間曾有300萬名川軍開赴前線,反抗日本軍隊的侵略,而張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們用徒步、輪船等方式先後經武漢、南京、蘇州抵達上海,參加淞滬戰役,守陳家港、噸悟寺一線,堅守了八天八夜。”雖然事隔超過半個世紀,張文治關於初入戰場的回顧卻依舊清楚,他並別懊悔傾盡青春保衛家園,但當年的付出沒有得到認可是這位年近百歲老人心中最大的遺憾。

(三)家住資陽的94歲遠征軍老兵朱守信,他總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戰的生活:

二、調查結果

時光荏苒,全民族抗戰爆發迄今為止已有78年,許多抗戰階段留下的痕跡還在,而當年風華正茂的戰士們現在卻早已過了耄耋之年。如今全川惟獨100多名川軍抗戰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區還在世的老兵差不多寥寥無幾。比之更少的,卻是世人對老兵們的關心。像深圳市龍越慈悲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願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心打算”如此在全省範圍內徵集抗戰老兵線索,尋覓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心的.專案並別多,而那些戰死的烈士們更是無人諮詢津,除了一些將領外連榮譽稱號都沒有。除此之外,抗戰老兵們當初所在陣營別同,如今所受的待遇也別同。

三、調查分析

所有的抗戰老兵,不管是共產黨依然國民黨,基本上為祖國而抗日的。但是,老兵們的待遇卻別是一樣的。留在大陸的國民黨抗戰老兵遲遲沒有受到重視和扶助。他們大多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那個世界,不少人最大的願望卻是活的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章。同樣身為國軍的臺灣抗日老兵卻有每月至少6萬臺幣約人民幣15000元的“平生俸”。這要緊是因為臺灣省實施的“平生俸制度”,能夠一次領取,也能夠每月領取,而一次性領完的人還能夠每個月領取“日子費”。 中國現存的很大的諮詢題便是養老諮詢題,政府基本無關注,特別是經濟較降後的地點。在如此的背景下,抗戰老兵們如今正好處於養老時期,所以日子困難的大有人在。因為人口基數過大,以我國目前的經濟能力無法做到較好地使老人們安心養老。

在抗戰老兵中的待遇也有別同,最要緊的依然因為抗戰階段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的別同,導致如今國軍老兵們的待遇極低。

四、諮詢題與建議

中國國軍抗戰英雄在大陸的別公平遭遇,是歷史上沉重的一頁。曾幾何時,他們是浴血奮戰在抗日疆場的民族英雄,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炎黃鐵漢。從我個人的觀點動身,國家既然倡導我們銘記歷史,以史為鑑,那麼我們就更別應該遺忘那些戰爭的勝利離別開戰場上犧牲的烈士們,更離別開現在健在的老兵們。

五、結語

無數抗戰老兵,帶走了他們全部的人一輩子故事。他們活著的時候,沒有人採訪他們;他們走了,固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們,想起他們了。

老兵別死,卻終究會慢慢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萬的老兵,帶著他們的歷史、他們的細節和故事,悄聲無息地從我們周圍匆匆離去,現在健在的每一位,基本上一段亟待挖掘、救護的活的歷史。

老兵們別僅是歷史、細節和故事,更是一具個活生生的人。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記憶了種種坎坷、磨難,這對他們每一具人而言,基本上百味錯雜,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輕”的抗戰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記住他們,別僅要承認他們的抗戰歷史功績,更應該賦予其應有的待遇和照應。

距離抗戰勝利已過去70年,時代高速進展的今天,儘管能看到一些當年戰爭留下的痕跡,但是人們卻是差不多遠離了這個時代,現在人們所追求的東西讓大夥兒遺忘了,在70年前,有怎麼樣的一代人為我們的國家奮鬥著,他們記憶了怎麼樣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們付出了多少的代價換來了今天的平安。我們都無法知道尚還健在的老兵們懷揣著怎麼樣的一份經歷堅持活到了今天。

歷史調查報告14

調查原因:

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接觸到漢字,可是,許多人都會不注意、不在乎漢字的一些運用,導致了寫錯別字的後果。

調查目的:

為了防止漢字被其他的人亂用,使其他人知道寫錯別字的危害,對漢字造成了一些什麼樣的不良影響,讓國小生不要在日記本上寫錯別字。

調查人員:

十全十美小組。

調查方法:

去大街小巷各個街口,尋找一些錯別字,在自己的日記本中、寫的文章中找一些容易寫錯的'錯字,發現之後立刻改正。

調查結果:

1、現在有許多廠家為了賺更多的錢,便亂改成語。如:衣服店廣告:“衣衣不捨”、“衣”見鍾情;摩托車廣告:“騎”樂無窮等。

2、還有的人為了寫字方便,不費時間,便把“雪糕”寫成“雪羔”;把“豆腐”寫成“豆付”;

3、有的課外書中可以稱得上是錯字連篇,錯字一個又一個的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使我們讀的'時候也很費勁;

4、在我們的日記本中也找到了錯字,把“阻”寫成“擔”、“寶”字下面寫成“王”字底;“太”字寫成“大”或“頭”等。這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可以破壞我們的好文章。

通過這次調查,我想說:“漢字是自己的祖國創造的,我們應該好好讀寫和記憶,如果我們不注意和認真,等將來會出現許多笑話的。假如我們連字都能寫錯,那我們將來還能幹什麼呢?”所以,我呼籲大家一定要用好漢字!

歷史調查報告15

一、問題的提出:

班上同學的姓氏五花八門,我的姓氏是趙,在班上的同學和老師連同我一起算上共有四人。所以我便萌發了“關於調查趙姓的`來源”的行動。

二、調查方法:

1.查閱相關書籍,上網瀏覽趙姓的歷史名人。

2.查閱趙姓人口的分佈情況。

3.聽長輩講述自己的家譜存放位置。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通過讀宋代編寫的《百家姓》中,知道了:趙姓的祖先造父為周穆王駕車,日趨千里,不料徐偃王反叛,造父於是馬上駕車返回首都,其後,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城,其後為趙氏,這就是趙姓的來源。

2.通過上網瀏覽,知道了歷史上趙姓名人有:趙文淵,趙勝,趙雲,趙恆,趙佶……

3.爺爺告訴我,我們家的族譜在山東老家保管。

四、結論:

1.趙姓是我國第七大家族,宋代百家姓第一位。趙興形成於西周時期,祖先是造父。戰國時期,趙姓主要分佈在山西,河北等地發展。到了秦朝以後,逐漸向甘肅,河南,陝西,山東等地發展。

2.在歷史的長河中,趙姓人才輩出:趙武靈王,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位國君。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趙雲是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勇武果敢,劉備曾讚揚他一身都是膽……

3.據統計趙姓人口大約在2800餘萬人左右,佔全國人口總數的3.3%,是現代中國的第七大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