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調查報告 (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7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群調查報告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群調查報告 (15篇)

社群調查報告 1

xx社群老齡人口較多。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父母與子女共同生活動家庭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到底怎麼樣安享晚年?面臨困難問題怎樣解決?XX年6月25日拱辰街道xx社群青年匯同xx大學共同開展針對“老年人社群生活狀況”調查活動,活動工作人員5人,活動志願者3人,被訪老年50餘人。

本次調查資料中最為突出的三個問題:

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老年人的年齡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齡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難與社會其他成員共同分享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成果,而日益成為貧困階層。除個別子女條件特別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僅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們收入的低,成為直接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主因。

二、老年人的思念:因為思念不能常來探望的兒女成了許多老年人的心病,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親情。儘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強,但不管是獨居,還是與子女合住,老人們大都不願意請保姆,更想讓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質上的東西我們並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讓我們孤獨!”

三、老年人的出行問題:當城市的高樓大廈將人與人徹底阻隔開時,一些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因這高大的建築,失去了在陽光下散步的機會。因為出行的`不便也導致了許多生活必備物品不能及時填補。

針對老年人生活現狀和麵臨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作為社會工作者、敬老志願服務團隊的工作者我們應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導和宣傳共同營造愛老敬老的氛圍。要提倡在廣闊的空間交流,幫助老人走出家門,加強與年輕人接觸。老齡社會不僅是人口型別轉變的標誌,也是社會、經濟、科技、醫療衛生髮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老年問題既是家庭問題更是目前的社會問題。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質上的關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關注。我們應該都來關心、愛護他們。關愛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視老年人,為他們創造一個幸福愉快的生活氛圍。

社群調查報告 2

區作為XX市的中心城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起步比較早,成效顯著,不僅榮獲全國唯一的居家養老示範區稱號,也獲得了第四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優勝獎。為了進一步追蹤瞭解XX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現狀及需求情況,區社會經濟調查中心於20xx年8月開展了XX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問卷調查,現將有關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樣本的分佈和調查方法

根據XX區社群總數及分佈情況,本次問卷調查共抽取了有代表性的9個社群,被抽中社群內的50歲及以上居民作為調查物件。本次調查採用上門訪問、當場填報的方式,實際有效調查300位老年居民。

1、調查樣本均衡分佈於9個典型社群

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社群規模及老年人分佈狀況,本次問卷調查遵循科學的抽樣原則,主要選取了天一家園社群、馬園社群、新高社群、平橋社群、芝紅社群、秀水社群、徐家漕社群、汪弄社群、北郊社群等9個社群。為了確保調查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汪弄社群、天一家園社群和徐家漕社群分別調查40位老年人,其餘6個社群分別調查30位老年人。

2、調查物件的年齡分佈集中在50-70歲

在300位老年人中,調查物件的年齡多數介於50-70歲,是未來社群居家養老的潛在需求者。具體來看,年齡在50-59歲的老年人佔30.3%,60-69歲的老年人佔33.3%,70-79歲的老年人佔21.0%,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相對較少,僅佔15.4%。從性別比例來看,男性被調查者所佔比重為33.7%,女性被調查者佔66.3%,以女性老年人居多。

3、調查物件未與子女同住現象比較普遍

在300位被調查的老年人中,98%的老年人擁有一個及以上的子女,其中一個子女的佔42.3%,兩個及以上子女的佔55.7%,無子女的情況較少,僅為2.0%。但是調查顯示,老年人由於多種原因未與子女同住現象比較普遍,如64.0%的調查物件表示未與子女同住,僅有36.0%的調查物件與子女同住。從調查物件的身體情況來看,健康狀況良好,82.3%的調查物件生活能夠自理,僅有2.7%的調查物件生活不能自理。

4、調查物件對養老費用的心理承受能力較高

調查顯示,城區居民收入水平較高,人均月收入高於20xx元的老年人比重達到31.0%,在1000-20xx元之間的比重最高,達到58.7%,低於1000元的僅佔10.3%,而且80.3%的人以退休工資或養老金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由於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養老費用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對較高,分別有21.7%、53.0%的調查物件認為可以接受每月20xx元以上和1000-20xx元的養老費用,僅有8.6%的調查物件只能承受每月不超過500元的養老費用。

二、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情況

為了進一步掌握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現狀及覆蓋程度,我們特別設定了關於知曉度及滿意度的相關問題。調查顯示,XX區社群居家養老的發展潛力巨大,但知曉度和滿意度均有待進一步提高。

1、六成以上調查物件偏好於家庭養老

調查顯示,在目前的各類養老模式中,大多數調查物件傾向於選擇家庭養老。其中,46.0%的調查物件選擇由子女負責的家庭養老,18.7%的調查物件選擇社群居家養老,兩類家庭養老的比重合計達到64.7%,超過六成。其次,機構養老模式比較受歡迎,分別有13.7%和10.0%的調查物件傾向於福利院或者老年公寓。相比之下,眾多調查物件不願意選擇聘請保姆或投親靠友的養老模式,選擇這兩類模式的調查物件分別僅為2.3%和0.7%。

2、社群居家養老模式的知曉度不高

雖然XX區社群居家養老模式較好,但這次調查顯示知曉度仍然不高,僅有半數以上的調查物件瞭解社群居家養老這一養老模式,知曉度較低。具體來看,2.7%的調查物件表示“很清楚”社群居家養老模式,19.0%的調查物件表示“知道”,28.7%的調查物件表示“瞭解一點”,三者合計比重達到50.4%,超過五成;仍然有49.6%的調查物件表示“不瞭解”社群居家養老模式。

3、享受過社群居家養老的調查物件滿意度較高

調查顯示,享受過社群居家養老的調查物件對這一養老模式比較滿意,僅有8.7%的調查物件選擇“不滿意”。具體分類來看,有10.9%的調查物件持“很滿意”的態度,31.5%的調查物件表示“比較滿意”,兩者合計比重達到42.4%,超過四成。但是由於多重原因的影響,仍然有48.9%享受過社群居家養老的調查物件對這一養老印象不深、滿意度不高,選擇了“一般”的選項。

4、社群提供的養老服務形式缺乏多樣性

調查顯示,社群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多元化、綜合性的服務。具體來看,選擇所在社群僅提供一項服務的比重為58.4%,提供兩項服務的為29.2%,三項及以上服務的僅為11.9%。從服務形式來看,主要集中在層次較低的服務上,分別有35.8%、28.4%、28.0%、27.2%的調查物件表示社群提供了“健身保健”、“鐘點工”、“休閒娛樂”和“日漸照料”服務,僅有11.5%的調查物件認為社群提供了“知識講座”服務。

5、老年活動中心成為社群精神文化服務的主要載體

目前,社群越來越重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成為社群老年服務的重要內容。調查顯示,79.3%的調查物件表示所在社群以各種形式提供過這一服務。其中,61.3%的調查物件表示“老年活動中心”是所在社群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服務的主要平臺,另外分別有27.3%、13.0%的調查物件選擇了“文藝活動”、“興趣班、培訓班”等形式。

三、居民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意願情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區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這也意味著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日益增多。為了準確瞭解實際需求,我們對300位老年人進行了社群居家養老模式的意願調查分析。

1、近四成調查物件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

調查顯示,調查物件選擇社群居家養老的意願程度一般。其中,39.3%的調查物件表示十分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而26.7%的調查物件不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此外,34.0%的調查物件表示未考慮是否採用社群居家養老模式,主要原因是這部分調查物件的年齡普遍不高。

2、地理優勢成為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在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調查物件中,地理因素成為影響他們選擇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老年人普遍希望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分別有59.3%、44.1%的調查物件認為選擇社群居家養老就“可以不離開熟悉環境”以及“作為家人照顧不到的地方的補充”。另外,分別有31.4%和28.8%的調查物件認為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服務多元化”和“費用較低”是他們選擇這一養老模式的重要因素。

3、服務內容不全成為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短板

調查顯示,不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重要原因是這一模式的服務內容不全,服務水平不高,形式不夠多樣性,無法滿足不同調查物件的各類需求。在不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的調查物件中,選擇“無法滿足需求”佔83.8%,超過八成;選擇“所在社群無此服務”的比重佔43.8%,選擇“服務質量不好”的佔32.5%,選擇“經濟負擔不了”的.佔22.5%。

四、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情況

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深入瞭解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實際需求,有助於我們彌補當前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1、醫療保健、家政服務成為需求最大的專案

調查顯示,調查物件對於社群居家養老的預期較高,希望能夠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專案。具體分類來看,選擇醫療保健及家政服務的調查物件最多,均超過了四成,分別達到52.3%和45.7%;其次是要求提供方便營養的餐飲服務,所佔比重為31.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希望提供聊天、健身、娛樂等精神文化服務內容的調查物件越來越多,所佔比重分別達到26.3%、25.3%和24.7%。

2、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需要具備“多面手”特質

調查顯示,調查物件對於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技能要求較為“苛刻”。其中,分別有56.0%和47.3%的調查物件認為服務人員應具備“醫療保健指導”及“家政服務”等各項技能。而且老年人需求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物質層面,有40.3%的調查物件希望服務人員具備聊天解悶、心理輔導等“心理護理”的技能。此外,18.7%的調查物件希望服務人員能夠幫助老年人進行“日常生活理財”。

3、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期待高質量的發展

調查顯示,調查物件認為目前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偏低,希望今後不斷完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朝著良好的方向不斷前進。具體來看,53.0%的調查物件希望社群能夠“完善服務專案”來滿足調查物件的各類需求;其次41.0%、38.3%的調查物件希望能夠“健全服務設施”、“提高服務人員素質”,分別從硬體、軟體兩方面對社群居家養老提出了殷切希望。此外,24.3%的調查物件認為社群可以通過“增加服務活動的頻率”來提高社群居家養老的服務水平。

綜合上述分析來看,近年來XX區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勢頭良好,養老服務的體系不斷完善、內容不斷增多、水平不斷提高,這一模式深受老年人的歡迎。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XX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覆蓋面、知曉度、滿意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服務內容有待進一步完善、服務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需要今後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服務內容、強化培育專業隊伍、提高服務質量、健全養老保障機制,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

社群調查報告 3

摘要:對某省30個樣本社群的調查發現,由於脫離了地區實際,一些地方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民不滿情緒,甚至助推“三無”農民的產生,影響了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對此,應從土地利益源頭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不當激勵;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群;確立農民自願、資金充裕、產業支撐等基本建設前提;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並促進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群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並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於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其中72.3%始於XX年及以後。從全國範圍看,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陝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群化。但一些地方拆並村莊後,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並不符合農民意願。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XX年中央1號檔案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為突出,應成為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調查研究的主要物件。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某省進行實地調研。某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某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

第二,某省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某省,我們將其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群:

一是社群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

二是社群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

三是社群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

四是社群規劃搬遷範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資金已成為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二是社群住宅投資。由於社群住宅屬於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說,社群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包括社群住宅在內的一切社群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託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採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係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1.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據某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群,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群中,有10%的社群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XX萬元之間,有80%的社群在XX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群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群的實際投資狀況與某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某省的普遍狀況。二是公益性強。如某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群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佔比例最高僅為27%,很多社群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於某省新型農村社群化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援”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群裡,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說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群所在的30個鄉鎮,XX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為350萬元,最高的僅為1800萬元,有87%的鄉鎮XX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最高的達到4:1,其餘28個社群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某省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群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於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並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並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群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群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XX年底,只有2個社群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群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餘23個社群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說,樣本社群住宅普遍處於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澱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為巨大。調研表明,截至XX年底,30個社群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最高達1.3億元,最低為0.8億元,平均為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群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群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於,與農戶舊宅相比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並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於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並非不瞭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某省在XX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XX年,某省出臺的《新型農村社群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群多層和高層住宅佔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為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群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於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說社群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於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為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於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群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群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最高的社群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群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某省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為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群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說明的是,30個樣本社群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某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群房價與農戶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群中能夠貸款的社群僅為6個,且這6個社群的貸款額度每戶均未超過3萬元;其餘24個社群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為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群住宅,而且也無法藉助金融槓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均不足的狀況下,社群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最大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徵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願的強制行為,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XX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鉤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為。XX年中央1號檔案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說明國家對於“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問題已較為嚴重。對於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群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群中,僅有1個社群允許農民購買社群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後歸原有農戶永久使用”;其餘29個社群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群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並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群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群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群中,有23個社群規定可以在購買社群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群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於人住社群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徵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查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徵,對於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徵求全體農民意見為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戶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定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群的300戶農戶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戶確認鄉村幹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戶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戶是“自願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一般都伴隨著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群中,有28個社群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後,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查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群,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為XX年,最高為20年,一般為XX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某省普遍以小麥作為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群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最高的社群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XX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群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著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並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淨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說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為催化劑,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群中有27個社群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而這些大戶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並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為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戶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僱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為,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並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並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並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群,該社群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麵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群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著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於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群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於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群也並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群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為二類:

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群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為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

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群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為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群居住,並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群中只有1個社群依靠現代麵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群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並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於農民又不同於市民的邊緣群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群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尚處於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於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於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為,並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

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避免使之成為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不當激勵。

第二,嚴格落實XX年中央1號檔案“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群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群化建設。

第三,以農民自願、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為新型農村社群化試點啟動的前提。

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

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群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群選址最好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係。

社群調查報告 4

一、調查背景與意義

社群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綜合基礎的群眾基礎機構。他為我們居住在一個固定區域的居民群體範圍內的居民,起著一種媒介橋樑作用。在為我們廣大居民群眾做著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與社會團體旋節溝通連貫的作用。是我們信任的一個基礎機構,與居民群眾生活有著息息相關的關聯基層組織。在這樣的環境里人們都在互相影響。最近國家提出的兩型社群也為了做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對於這個我們早有所聞,作為社群的一員我們應該為此出一份力。然後對於現在的社群環境也要有一定的瞭解,給政府提供一些資料,讓其著手解決社群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雖然20xx年上半年長沙在全國文明城市評比中名列前茅,但是長沙社群環境中仍存在著很多不良問題。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註意衛生環境問題,但是在無意中卻更多地使環境汙染、破壞、資源浪費,這樣的環境形勢是相當嚴重的。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節約型社群。社群居民節能節水、樹立綠色消費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為了更好的做到兩型社群,為了廣大社群居民能自覺參與到環保行列中,暑假期間我特別對長沙市雨花區的社群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探討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之間以及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環境的居民之間的環保行為,環保意識以及獲取環保知識等方面的狀況,探討其影響因素,為建設兩型社群提供良好依據。

二、調查設計

(一)物件與方法

1。物件:本次調查主要以長沙市雨花區三個社群(德馨園社群、湖橡社群、向陽社群)的居民為主,物件涉及學生、工人、知識分子、企業管理人員、個體戶等多個職位,其中各個社群主要是在家度晚年的老人。共發問100卷份,回收97份,有效問卷97份,無效問卷3份。

2。 方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資訊、節約和低碳、回收利用、對環保的態度,共23題。採取隨機抽樣的方法,三個社群每個社群16份問卷。針對不同文化程度、年齡等群體採取的調查模式也不一樣:(1)不識字的社群居民(主要是老人):調查員直接訪談,由調查員根據被調查者的回答代填問卷。(2)識字社群居民:採用一對一調查,個人現場填寫問卷,現場收回。

(二)調查內容

內容中包括個人基本資訊、節約和低碳、回收利用、對環保的態度。個人基本資訊中沒有提及到姓名,證件號碼等敏感性問題,只有簡單的性別和學歷兩點,所以個人資訊是不會對個人造成任何影響的。節約低碳以及回收利用主要是問,是否有節能節水、不浪費資源等相關問題。對環保的態度主要是問一些獲取環保知識的途徑還有一些保護環境的個人看法及一些環保知識等問題。此問卷的內容不會影響個人,進過前期的訪談,社群中出現的不足都整合成簡單易懂的問題。而且在社群層面的問題基本上可以從問卷中看出來。在題量上來說也是恰到好處,不會太多,被調查者不會因為題量多少而不予填寫。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主要收集了居民的環保態度,以下是社群居民環保態度情況,

我們可以看出在環保態度上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集體的環保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願意出力保護環境,比如有人破壞環境時在86人中有31人覺得無所謂,舉報的人只有10個,觀望的有13個,積極制止的有32個。無所謂的加上觀望的有44個,在其中佔到52% 的比例,這個資料是不可小視的。

分析: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人們對環保還不是很在意,有一部分人可能覺得環保跟自己沒有關係,同時有一些被調查者覺得環保是非常重要的,也有意向瞭解更多的關於環保的各種知識。這表明政府或相關部門在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上做的還不夠,主要是宣傳力度不夠,缺乏管理。導致社群居民的環保態度還不強,或者說還有其他原因影響了環保意識。同時在環保過程中我們不能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強制他人去完成,然而我們只能是加強個人的環保意識,讓其自覺環保,所以對於環保態度是應該加強並告知其環保重要性,那樣才有效做到環保。

當然這僅僅是環保態度一塊的內容,在這次的調查結果裡可以看出還有一些環保過程中的不良環保行為,節約低碳,回收利用等等的內容都有類似情況。

(二)在調查節約低碳、回收利用的過程中我們也瞭解到,由於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有一些人在無意中就對環境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在無意中也浪費了資源,以下是節約低碳以及回收利用的分析,

可以看出在節約層面人們做的還不夠好。如,同家人外出吃飯,剩下的飯菜打包情況中來看,有21人直接丟棄,有40人覺得份量多就打包回家,有25人不管份量就直接打包回家,直接丟棄佔24%,看份量多少打包回家的佔47%,這個資料還是不錯的。同時我們可以從表二中看到回收利用中居民似乎做的很不好,如,處理廢物時,是否有分類的習慣時,有的只有25人,沒有的有40人,視情況分類的有21人,其中沒有分類的佔46%。

分析:根據以上說明,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居民認為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沒有必要進行垃圾分類,即使將廢棄電池、垃圾分類處理好,也不知道哪裡可以回收,覺得這樣也是多此一舉啊,還不如直接扔到垃圾桶,有些人認為現在科技也越來越發達何必苦了自己呢。

(三)在調查中發現,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對環保行為也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是一些涉及到比較書面,不是日常的一些環保行為,比如對燃放煙花鞭炮的態度,

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越高對煙花鞭炮的瞭解越高,知道煙花鞭炮中含有很多的破壞壞境的有害物質,而文化程度低一些的人就不會想到這些問題,因為不瞭解煙花鞭炮。從表三中完全可以看出文化程度的高低對環保行為的影響還是很深的。

四、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長沙市雨花區社群居民的環保行為總體水平還是不高,一方面說明居民關注環保的主動性不夠,積極性不高,還有一方面說明在宣傳環保知識工作上還不夠到位。

首先,瞭解到社群居民獲得環保知識的途徑很有限,主要通過電視,報刊,雜誌等,說明社群居民之間很少交流關於環保的話題,然而在一個小區內主要是人們互相影響的,這是占主導地位的。尤其是在家的婦女們。

其次,在回收利用中,由於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狀況也越來越好,有些不用的東西就沒有必要留著,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當然在老一輩的人來說,還是會回收,但是沒有做到利用,主要是新的東西都有一大推,就沒有必要用舊的了。就算;垃圾分類處理好了,之後也不知道放哪裡去的問題出現。

最後,我也都知道文化程度對環保的重要性,但是現在我們能做的似乎也只有大力宣傳環保,對於文化程度低一些的居民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二)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為提高社群居民環保意識,現提出以下對策:

首先在宣傳工作上應該加大力度,針對不同的人群,採取不同的宣傳教育手段,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居民的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質。讓居民自己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積極投身於環保中。建議相關部門藉助各種工具進行宣傳,特別是發動大眾傳媒,人們互相影響。

其次,普及垃圾分類處理,可以回收的就回收,不能的就分類處理好,同時保證分類處理好了有地方回收,垃圾桶也要分好類,設施要跟上。大力宣傳節約是美德這一作風。

總之宣傳工作是一定要做好的,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居民的環保責任感和參與意識,轉變其環保觀念,使其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制定強有力的環保法規和管理制度,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約束居民的不良行為。最後達到環保目的。

社群調查報告 5

一、調查物件的基本情況

(一)樣品年齡類屬情況:參與本次調查的有來自天河南街道三個小區的200位民眾,其中老人71人,佔樣本的35.5%。兒童55人,佔樣本的27.5%。中青年74人,佔樣本37%。其中男樣本96人,佔樣本的48%。女樣本104人,佔樣本的52%。本次調查發出200份問卷,回收200份問卷,回收率100%。

(二)樣本職業類屬情況:樣本中公務員12人,佔樣本的6%。教師2人,佔樣本的1%。自由職業者22人,佔樣本的11%。學生3人,佔樣本的1.5%。工人52人,佔樣本的26%。已退休職工82人,佔樣本的41%。辦公人員27人,佔樣本的13.5%。為了更精確地分析資料,分析時特將教師、公務員、辦公人員、學生歸類為普通白領。

二、瞭解程度的報告-專門調查部分

問題回答差異性分析。本問卷共設計了10個問題,其中涉及亞殘會的基本知識、對待殘疾人的基本禮儀以及關愛殘疾人的基本知識。調查結果分別如下:

(一)您覺得您對本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有了解嗎?在本問題中,樣本中沒有人表示對亞殘會有很深的瞭解,一般瞭解的佔12%,很不瞭解的佔88%。這說明了居民們在關注亞運會的同時並沒有關注與之並存的同樣重要的亞殘會。有些民眾甚至不知道這個亞殘會的存在。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下面的一道題目的回答,幾乎所有的民眾都只是關注亞運會的情況。職業與年齡的差異性對本類問題的回答影響不大。

(二)在第三題,你是通過什麼途徑瞭解到殘疾人的。通過身邊人瞭解的有2%,通過電視瞭解到的有58%,通過網路瞭解到的40%,沒有途徑的為0%。這表明在當今大力倡導宣揚關愛殘疾人的情況下,加之網路時代的到來,大多數人都通過電視新聞和網路媒體獲知身邊的事。需要指出的是,老人以及兒童群中,有超過90%以上的樣本是通過電視瞭解到殘疾人的,而在普通白領群中,有83%的樣本是通過網路瞭解到殘疾人的,在工人群中,網路和電視媒體各佔一半。這表明,不同職業的人群瞭解殘疾人的方式不同。

(三)問卷中的四、六、八題為關愛殘疾人基本禮儀及技巧,這一類問題在年齡段以及職業差異上,同類題目的三個問題的回答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只有32%的樣本能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其餘的68%都不能做出正確回答,有些答案甚至相差甚遠。而能夠做出正確回答的32%當中兒童佔21%,老人佔42%,中青年36%。這表明老人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瞭解到了很多的生活常識,兒童生活經驗少,接觸的人不多,可能只能是從老師或者是教科書上對問題有所瞭解,而中青年處在中間年齡層,表現出經驗相對不足,但又有所瞭解的趨勢。樣本中工人的正確回答佔55%,普通白領佔45%。這說明在動手、實踐性較強的工人職業中,積累的生活經驗也較多,獲得的基本應對殘疾人的知識也相對豐富。

(四)問卷中還涉及到亞殘會的基本常識。本問卷的五、七、九、十題為亞殘會基本常識題。對於第五題本屆殘運會開幕的時間是何時的回答,有75%的.樣本選擇了A,11月12日,其中普通白領、工人各佔一半。其中林姓居民表示,他覺得亞運會和亞殘會是一個統一體,理應同時開幕。能夠正確回答的為13%。在七、九、十題中的正確回答率均低於10%。這表明普通民眾對於廣州亞運這一大專案的瞭解不夠深入,僅僅停留在健康人蔘與的亞運裡面,而對亞殘會一知半解。

三、分析總結

(一)居民對殘疾人基本知識不過關。像是如何具體關愛殘疾人、如何陪同他們這些簡單的問題上面居民顯得比較疑惑。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們對於殘疾人的幫助僅僅停留在口頭以及口號上,並沒有具體的概念,不知道具體做法,缺乏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這是由身處的環境造成的。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該社群殘疾人佔全社群居民總數不足1%,而且已經是天河區殘疾人最多的社群了,對於平時工作生活忙碌的普通居民而言,他們並沒有機會經常遇見這一群體,更不用說是深入瞭解了。以上兩方面的因素直接導致了他們對殘疾人的不瞭解。

(二)居民亞運知識充足,亞殘知識僅僅停留在表面。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有不少居民表示這是他們首次聽到有亞殘會這樣一件事,平時接觸更多的是亞運會普及的基本知識。這與政府的宣傳力度有關。平時我們在電視等各大媒體上看到的基本都是亞運的宣傳,可能會有少部分的亞殘宣傳,但更大部分的時間亞殘會可能只是躲在亞運宣傳欄的不顯眼的位置,居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在亞殘上面。

(三)普通白領的生活基本常識不及工人。曾被譽為社會精英的白領一族在面對如何與殘疾人相處等生活常識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普通工人以其接觸的人多、生活經驗豐富在殘疾人問題上表現出優勢。

社群調查報告 6

一、前言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住宅小區日益成為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社會單元。在這個社會單元中,它是居民自治管理和社群管理作為補充的基本特徵。社群自治管理的質量不僅關係到每一個家庭的切身利益,也關係到社群居民主人翁意識、社會意識和民主意識的建立和培養。與公民社會作為社會發展規律和方向的基本特徵,公民組織的發展和完善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與否的極其重要的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說,社群自治管理的地位和能力不僅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還關係到城市發展水平和政治文明建設。作為第一好區,該區不僅是中國最早開展社群建設的城區之一,也是社群建設最有效的城區之一。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從社群的角度關注這些基本的社會治理問題。

但目前,我國城市社群的自治管理還相當不完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業主大會缺乏組織機制。就地區而言,幾乎沒有地區召開過真正的業主大會,也沒有規範的書面業主大會。

(二)業主委員會工作機制和組織能力欠缺。目前,絕大多數社群業主委員會形同虛設,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和履行職責。

(3)作為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和業主利益的代表和維護者,在選舉和發起組織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使業主不信任業主委員會,使業主委員會難以有效開展工作。

(4)涉及業主切身利益的收費和賬戶管理問題不透明、不公開,缺乏有效的業主監督體系。

(5)業主對自治管理缺乏熱情和信心,加劇了業主的分散局面,意見難以統一、不統一、不配合,使業主自治實際上處於一種懸置狀態。

這些問題的普遍存在使得社群的管理水平長期徘徊在低水平,業主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業主參與社會的積極性受到傷害,不滿情緒日益高漲,不僅造成了社群自治管理中的各種矛盾,也造成了社群公共設施、公共場所和綠地的非法佔用、轉換和破壞,導致社群的環境、形象和質量指標嚴重下降。

二、問題的原因

目前城市建設速度快,新建住宅小區多,新建住宅小區的設計和規劃要求相對較高,公共配套設施、公共場所、綠地等要求相對完善。同時,小區內的公共安全和防盜、公共設施和公共場所的使用、擺攤經營等安全管理問題也普遍受到小區居民的重視和關注,直接涉及到小區業主的切身利益。這些都對社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社群管理成為我國社會管理尤其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內容。社群管理的水平和地位已經成為城市發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

縱觀自治管理不完善,嚴重影響社群和諧穩定的問題,原因如下:

(一)管理思路上,在社群自治管理的關係上,有一個強調以物業管理企業為核心,業主自治管理機制為輔助的問題

首先,在住房私有化後,從傳統的住房管理理念向專業化、企業化、服務型的物業管理模式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並沒有完全改變物業現狀;管理& rdquo現代物業管理理念是傳統房屋管理模式的延續。因此,在社群自治管理的模式設計中,物業管理被有意無意地凸顯出來。

其次,在實踐中,由於社群業主相對鬆散陌生,業主大會召集機制不完善,業主委員會工作機制和職責不明確,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難以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現實中,業主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與物業管理企業簽訂物業管理合同,一旦簽訂物業管理合同,物業管理企業就成為社群管理的中心和主人。由於業主大會難以召開,業主委員會自身地位和組織機制鬆散,成員多為兼職和義務工作者,難以發揮其有效作用。相反,物業管理公司往往利用其完善的公司法人組織行為和複雜的背景,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其受僱於業主、為業主服務的法律本質,反而成為業主的管理者。

第三,在業主與物業管理企業發生糾紛的情況下,相關政府部門和司法部門也更關心維護物業管理服務的連續性,很少從尊重業主意願和維護業主選擇性的角度考慮問題。

(二)業主委員會的選舉和產生機制嚴重不合理和不規範

業主委員會的出現不僅體現了對業主基本權利的尊重和保障,也直接決定了業主委員會能否真正代表業主的根本利益,在維護業主權益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目前,業主委員會的產生機制要麼由房地產開發公司組織,要麼由物業管理企業組織。因為房地產開發公司和物業管理公司之間存在著特殊的利益關係,所以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之間的關係是選擇和被選擇的關係之一。因此,這兩種選舉業主委員會的方式很難真正將物業管理公司的利益與業主的權利分開,也很難保證其公正性和合理性。

現行選舉模式下產生的業主委員會不僅難以獲得大多數業主的信任,而且使大多數業主對選舉產生的業主委員會的做法逐漸失去信心,這是大多數業主在業主委員會選舉中參與率低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社群80%以上的居民對業主委員會沒有信心,80%以上的業主對業主委員會選舉不熱心,不能認真對待。

這種情況也導致了業主在社群中對維護自身切身利益的高度重視,對維護自身利益的組織的不信任,以及對利益代表組織的無奈選擇之間的社會矛盾。同時也使得社群業主對社群公共管理事務和公共利益維護的社會意識越來越弱,個人主義上升得不合適。在調查中,絕大多數業主對社群公共事務和公共財產的管理採取不關心自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而當涉及到個人利益時,他們已經關心自己、高高躍起。甚至是目前很多小區普遍存在的車輛被劃傷、被砸的現象,都是因為這個矛盾造成的。物業管理公司為了增加收費,利用很多公共場所甚至綠地進行停車,但有些業主不能有效表達意見,卻又不甘心,於是採取類似的措施來緩解不滿。

(三)社群管理的自主性與社群管理脫節

目前,住宅物業管理的理念基本上是建立在以產權為核心的法制建設基礎上,而忽視了住宅自主管理的社會性及其在政治文明建設中的意義。在這種思路下,小區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產生和工作機制的實踐也是建立在以房產為核心的工作機制之上,其工作指導單位屬於房產管理部門。物業管理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也由房地產管理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這種管理方式一方面存在著業主難以對物業管理企業形成有效制衡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使得社群自治的管理模式逐漸脫離了其合理的社會要求。

事實上,從社群管理的角度來看,它本身包含了最基本的社會管理,包括對人和事的管理。然而,目前社群的自治管理和社會管理脫節。社群管理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介入其中,也不能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然而,住宅物業自我管理的弊端是鬆散和非常規的,但它們不能得到最接近住宅管理的社群管理的支援和幫助。因此,社群的自治管理長期處於鬆弛、低效和薄弱的狀態,不能有效發揮其在自治管理中應有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調動廣大業主參與社群自治管理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難以通過有效的工作機制和法律渠道解決許多問題。

在調查中,不僅絕大多數居民迫切希望社群組織能夠在住宅物業自治管理中發揮作用,支援和引導住宅物業自治管理,從而有效改變住宅物業業主自治組織的名義存在和組織的弱勢狀態,而且社群組織普遍認為,社群組織對住宅物業自主管理的引導和支援不僅有助於社群工作的發展,而且能更好地發揮住宅物業業主的'自主管理作用。

三、推薦

(一)物業管理企業和業主自治管理應當根據不同機構的指導和管理進行調整。物業管理企業與業主的關係是一種服務和服務。這種法律關係的性質決定了代表全體業主利益的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企業事實上具有相反的利益。因此,只有當物業管理企業和業主自治工作的指導和管理機關屬於不同的行政主體時,才能在維護各自利益的前提下,有效調整和促進物業管理企業、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之間正常平等的工作關係。事實上,根據《物業管理條例》,業主自治工作的指導和管理者可以是市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也可以是市街道辦事處。因此,為了有效解決當前社群自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社群自治管理應由當前的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牽頭,並儘快調整為由街道辦事處或其委託的社群進行指導和管理。

(二)儘快實行住宅物業自治管理與社群管理有效結合的管理模式,建立社群指導和支援下的業主委員會選舉制度。

隨著社群工作的全面推進,該區已成為全國社群建設成效最好的社群之一。在進一步建設更高層次和諧社群的工作中,提升社群自治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現狀,無疑應該成為加強社群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也是建設小康社群體系的必由之路。在街道委託的社群指導和支援下建立社群業主委員會選舉制度,不僅可以使社群自治管理得到有效、有力、便捷的工作指導,而且可以強化業主委員會的工作職能,將社群自治管理與社群管理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社群工作的作用,在社群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探索建立社群業主委託代理管理制度。

目前,由於業主委員會大多是從事相關工作的兼職人員,業主委員會的工作機制難以保證,業主委員會及其成員的責任難以落實,往往導致業主委員會效率低下,維護全體業主權益的能力薄弱,對物業管理企業的制衡力量薄弱。因此,從維護廣大業主權益、增強業主主人翁意識和社會管理的角度出發,探索建立社群業主大會或業主委員會委託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法律服務機構作為業主大會或業主委員會代理人的制度是可能的。專業法律服務機構代理制度的建立,將充分發揮專業法律服務機構的專業性、組織性和法律服務優勢,有效代表和反映業主、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的意願。

社群調查報告 7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石家莊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自身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高度重視,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汙染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解決環境問題顯得更加刻不容緩。其實環境汙染包括好幾個方面:噪音汙染、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等等。有人把環境汙染的範圍看的很狹隘,以為不亂扔垃圾就能改善環境,的確這是一種良好的措施。但單單靠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那麼又有多少人會把這種思想融入到行動中呢?為了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為了實現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我於20xx寒假年對我所住的街道社群的環境衛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1 調查目的

通過社群環境的調查,瞭解造成環境汙染的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自身做起,為了保護環境建設美好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2 調查範圍

石家莊各街道小區,垃圾處理點,人群聚集點。

3 調查方法

實地調查、問卷調查

 4 調查情況

通過對各街道小區的'調查,我發現以前的隨處所見的垃圾現象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綠化帶邊角上依稀可見有少量包裝袋舒坦地晒著太陽,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時亂丟棄的,更有甚者的是從商處房內扔出來的。道路兩旁的垃圾箱由於清潔工沒有及時清理,而導致垃圾溢位垃圾箱,還有很多人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散落的垃圾是固體廢氣物汙染的主要來源,在炎熱夏天會發出一陣陣的惡臭味嚴重影響社群的環境空氣質量,也能招來許多蒼蠅、蚊子,從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昆蟲媒介傳染病的散發和流行。影響整個社群的形象。如果有些老年人經過而沒有注意散落的垃圾,有可能使老年人滑到從而會造成傷害。

通過調查還發現有些建築垃圾散落無人及時清理,以及某些建築單位引起的粉塵汙染嚴重,造成社群空氣中粉塵濃度增高,從而造成人們某些呼吸系統的疾病,影響人體健康。除此之外,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不但提高,汽車以是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尾氣對空氣的汙染不容忽視,還有汽車的喇叭聲在社群對還在休息的人們所產生的噪音汙染。特別是在中午休息期間會使一些人煩躁不安,從而影響睡眠質量。

4.1 對隨機抽取的20人進行問卷調查

4.1.1 請問你平時注意保護環境嗎?

回答會的有9人,佔45%,回答不會的有4人,佔25%,回答有時會有時不會的有7人,佔35%。

4.1.2 平時關注關於保護環境的新聞嗎?

大多數回答不會,佔55%,回答會的佔5%,覺得於己無關佔40%。

4.1.3 你將廢棄的電池怎麼處理?

選擇隨手扔掉的佔30%,選擇扔進專門的垃圾箱的佔17%,無所謂

4.1.4 你實行垃圾分類了嗎?

選擇實行的佔20%,不實行的佔80%

4.1.5 你贊成用塑料袋嗎?

贊成佔37%,不贊成佔20%,無所謂佔43%

4.1.6 你是否知道“白色汙染”的危害性?

知道的佔75%,不知道的佔25%

4.1.7 你有沒有隨地吐痰或扔菸頭的習慣?

有的佔20%,沒有的佔50%,有其中一項的佔30%

4.1.8 你有沒有隨時亂扔垃圾的習慣?

有40%人說不太在意,25%說偶爾,25%說不亂扔垃圾。

 5 結果分析

5.1 造成環境汙染的原因

5.1.1 人們的環境意識淡薄是主要原因,多數人對環境問題並不關注,認為與己無關,不自覺的亂扔垃圾、吐痰,對於別人破壞環境的行為更是熟視無睹,對於保護環境的活動也未能身體力行地參加,認為保護環境是政府的事與老百姓無關。

5.1.2 許多小區規劃不力,管理不嚴格不科學,任意倒垃圾造成嚴重汙染,處理不及時致使臭氣熏天,有些部門對房地產建設用地管理不到位,致使粉塵汙染嚴重,政府及相關部門採取措施未能達到各階層,環境保護部門整體能力欠缺,不能進行有力及具體的規範,出現政策方面的漏洞是環境保護工作陷入癱瘓,阻礙工作的整

5.1.3 人們思想道德水平不一,素質有差距,對環境保護的看法不一,所採取措施不同對孩子的環保教育也不同,增加了環境工作的難度。

5.1.4 社群的環境問題,對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危害

5.1.5 垃圾焚燒對環境造成的嚴重二次汙染,焚燒時產生大量黑煙,有毒氣進入大氣,造成大氣汙染危害居民身體健康。

6解決措施及建議

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對於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建設和諧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6.1 實行垃圾分類,加強對廢棄物的再回收,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加 強廢棄物的處理,避免垃圾焚燒。

6.2 環境部門應建立各種保護機制及體系,加強對環境監督力度,各階層要深入貫徹環境保護政策及措施。

6.3 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鼓勵人們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加強對學生教育,在學校開展環保知識講座,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6.4 實行環保獎罰制度,獎勵對環保有突出貢獻的人,對工廠任意排放行為進行治理管制。

6.5 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建設城市汙水及城市汙染廢棄物的回收處理機構,

6.6 個人要加強學習,自覺提高環保意識,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參加環境保護活動,為環保貢獻自覺的力量。

 7結論

通過調查活動,我瞭解到工農業生產的巨大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但是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對人類的生存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保護環境刻不容緩。環境的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是全社會的行為,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重任,我們應該提高環保意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改善環境,倡導低碳生活,堅持可持續發展,共同為建設美麗石家莊而努力!

社群調查報告 8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養老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養老問題更是不容忽視。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規模的縮小,城市生活、工作的壓力,使得居家養老面臨著種種困難。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老年福利服務機構作為社會養老的一部分,在緩解家庭養老的壓力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為了進一步瞭解目前北京市社群老年福利服務機構及其居住老年人的現狀,我們選擇了部分敬老院進行了初步的調查,現將主要的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一、 調查的基本情況

截止到20xx年底,北京市已有各種型別(包括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託老所)養老設施314多所,床位25,599張。其 中向社會開放、接受公費、自費入院(所)養老的已近100所,規模大小不一,收費標準也有差異。此次調查我們選取了三所敬老院,分別為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街道敬老院、東城區東直門街道敬老院、海淀區四季青鄉敬老院進行入院調查。調查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社群福利服務機構狀況調查,包括機構名稱、所有制形式、機構人員構成狀況等;第二部分為社群福利服務機構內的老年人口狀況調查,包括老人的家庭狀況、身體狀況、經濟狀況、以及對福利服務機構的評價等,旨在通過此次調查,初步瞭解北京市目前的社群福利服務機構以及福利服務機構的老年人狀況。

二、 北京市社群福利服務機構狀況

(一)所有制形式

這些敬老院在所有制上均屬於各級政府。街道敬老院的所有權屬於政府派出機構的街道辦事處;鄉、鎮敬老院的所有權則屬於鄉、鎮政府。

(二)人員構成

這些敬老院一般都由行政管理人員、護理人員、醫生和一般工人如廚師、清潔工人等組成。行政管理人員屬於國家行政人員,其他工作人員則為敬老院聘用人員。

(三)資金來源

這些敬老院的固定資產如房屋、裝置等均為政府所有,敬老院享有使用權。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敬老院等一些老年福利服務機構也開始實行自負盈虧、自收自支的經營模式,呈現出政府投入固定資產和機構收支自負盈虧相結合的運營特點。

(四)服務專案

服務物件主要是老年人,包括殘疾老年人等。各個敬老院開展的服務專案不一,除基本的生活照料例如做飯、洗衣、衛生、護理等外,敬老院還會為老人組織一些外出遊玩的活動或娛樂活動,老人平時可以看電視、參加文娛活動、表演節目等。

(五)收費標準

各個敬老院的收費標準並不統一,有的敬老院依據老人身體狀況收費,分為自理老人、 半自理老人和不自理老人三種類型;有的敬老院則按房間收費,分為單間或多人間。最高的為每月1350元,最低的每月570元不等。三、福利服務機構的老年人狀況 此次調查在選取的三所敬老院中共調查了100名老年人,其中男性老年人41名,女性老年人59名。(一)基本狀況圖1:敬老院老人年齡結構 1、 年齡結構 如圖1所示:在調查到的100位老年人中,80-89歲的老人居多,為44%;其次為70-79歲的老人,佔29%;60-69歲以及90-99歲的老人分別為14%和10%;沒有百歲以上的老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機能逐漸削弱,健康狀況也逐漸衰退,往往更需要他人的照料,敬老院在這些方面彌補了家庭照料資源的不足。但值得注意到是,由於目前社群養老設施的不完善,還不能滿足那些完全不自理的老人或需要長期照料的老人的需求,因此,這些敬老院中的老人往往是一些生活尚能部分自理、照料需求較低的中高齡老年人。表1 敬老院老人基本狀況基本狀況人數(人)所佔比例(%)文化程度不識字2424國小3737國中2323中專/高中77大專以上99婚姻狀況有配偶1111有偶分居11喪偶7575離婚55未婚88工作單位性質黨政機關66事業單位3232國有企業3535集體企業66民營企業22其他1919

2、受教育程度 這些老年人絕大部分都是在建國以前出生,他們的受教育機會少,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都是國中以下的文化水平(佔84%),其中不識字的佔24%;國小的佔37%;國中的佔23%。有中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僅有16%,其中中專、高中的為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為9%(如表1)。3、婚姻狀況 如表1所示,這些老年人中以喪偶者居多,佔了75%,有配偶的為11%,未婚的為8%;離婚的佔5%;有偶分居的最少,為1%(如表1)。研究表明:配偶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大。與其走過了人生大部分路程的配偶,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往往比子女的作用更大。老人的配偶去世之後,子女往往不能完全替代其在老人生活中的作用,在家庭不能滿足老人的照料需求時,老人或子女便會選擇住進敬老院。在調查中,有的老人這樣說到:“要不是老伴去世了,我也不會來這兒(指敬老院)。”

(一)家庭子女狀況 被調查老年人中,有22%的老人為無子女戶,78%的老人有兒或有女,45%的老人有兒且有女。在來敬老院之前,他們大多與子女住在一起,但在身體有病而子女無法照料時、住房有困難或老伴去世後,他們或自己選擇來敬老院,或由子女送他們來敬老院生活。近年來人們的養老觀念發生了許多變化,由於家庭小型化,家庭照料老人越來越困難,那些有兒有女的老人也不得不面對現實,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他們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選擇街道敬老院養老,雖然這些街道敬老院條件並非很好,但是由於是在社群內,離家較近,交通比較方便,收費還能夠接受,所以選擇街道敬老院的老人並不在少數。5、工作單位性質 敬老院的老人大部分為城市戶口,佔94%,他們以前的工作單位以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居多,分別為32%和35%,黨政機關為6%,集體企業的為6%,民營企業的為2%,另外19%的老人,多為農民或臨時工,有的則為家庭主婦。

(二)經濟狀況 北京市老年人以退休金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比例較高,在這次調查的老年人當中,有68%的老人享有退休金,其中社會養老保險金47%,集體養老保險金21%;13%的`老人有社會救助,中間政府救助10%,集體救助3%;此外,這些老人中42%的還有子女每月給一定數額的經濟資助,而外、孫子女資助或其他親戚資助的較少,個別老人還有一些其他補貼,如房租等。 總的來說,絕大部分老人的經濟水平處在基本夠用但並不富裕的狀態,老人每月交給敬老院的費用(最低570元,最高1350元)中包括老人的吃、住等費用,老人在敬老院裡一般花錢並不多,子女還經常給老人購買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因此,這些老人的經濟狀況不算太差。但是,不少老人對醫療費用的高漲比較擔心,他們普遍反映看病太貴,醫藥費太貴等,對自己經濟狀況的滿意度由於高水平的醫療費而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身體較差的老人。圖2 敬老院老人經濟狀況

(三)身體狀況 由於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設施還不完善,在現有的養老機構中,由於資金、人手、裝置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往往不能滿足那些需要長期照料的老人的需求,在敬老院的這些老年人,除了一些老人需要特別照料之外,很多老人的身體狀況都處於居家生活能自理,但也需要有人看護的狀態。 這次調查到的老人當中,有10%的老人基本臥床,吃飯、排便、洗澡等都需要別人照顧;其餘老人的身體狀況較好,居家生活可一人自理。有35%的老人可以乘公共汽車、計程車外出;有18%的老人可以拜訪左鄰右舍;有37%的老人不能單獨外出,但可以一個人自理居家生活(如圖3)。圖3 敬老院老人身體狀況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老人大部分都患有這樣或那樣的慢性病,調查資料顯示:有80%的被調查老人患有慢性病,有24%的老人患有心臟病,有27%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 17%的老人患有腦血管病,還有老人患有其他諸如風溼病、腎臟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

社群調查報告 9

走進xx東大門,空氣清新自然,一幅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畫卷徐徐展開,xx社群就坐落於此。依山傍水的百果園休閒旅遊產業園凸顯了生態內涵,周邊群眾稱,百果園是宜興的後花園,惠及當地百姓的幸福園。自xx街道轉型發展以來,xx堅持生態美村、生態富村、生態強村的.工作思路,努力讓xx村的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xx人942個居民家庭,一半集中住在張澤古橋邊,一半分散居住在丘陵地帶,居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生態經濟的發展。xx撤鎮設街不久,xx劃歸xx街道管轄。新起點帶來轉型發展新契機,根據集中居住難度較大的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沿河沿街和丘陵山區的優勢,著力打造具有江南水鄉和丘陵庭院兩大特色的新社群。

在水鄉片區,先後投入1000餘萬元資金,集中開展與群眾生活相關的路、橋、燈、河道整治,社群的主幹道由3米寬拓寬到7米,兩邊還建了5米寬的綠化帶,全部配備了節能路燈。投入130萬元用於改建全村自來水工程;投入80萬元危橋改造;對全村主要的5條河道(約5公里)進行徹底清汙,將汙泥填埋荒溝、荒灘和荒廢魚塘,完善綠化栽種工作,實現了村莊美化、道路硬化、河道淨化、綠化亮化。

在丘陵地帶,規劃建設千畝花卉苗木基地和規模生態果品基地,並利用“三資”投入加快開發3000餘畝集休閒、旅遊、觀光於一體的龍背山生態百果園,成功申報為“省級生態休閒觀光園”。根據總體規劃設計,引進有經濟實力、有開發能力和經驗的有識之士來村創業,對百果園大山頭水庫地塊的農家樂基地和垂釣中心進行開發,增設了百果園健身步道及休息石凳,新建了鵝卵石健康步道等,採用多層次佈局,喬、灌、花、草相結合,綠化與美化有機融合的手法,為xx繪就綠色風景線。

生態強村,xx人奮發圖強。展望未來,xx人信心百倍。下一步,xx人將加大護綠力度,村級公路進行綠化及管護,編織綠色網路,構築綠色屏障。加大社群美化力度,利用生態百果園的優勢,打造生態旅遊品牌。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傳導生態文明先進理念,傳授生態建立方式,讓科普新風染綠新xx。

社群調查報告 10

一、 實踐報告研究背景:

隨著我市經濟建設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廣大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要求隨之提高。為了滿足居民對於體育運動的需求,體育局通過對上積極爭取,目前在石家莊各地陸陸續續,或多或少地安裝了各種式樣的體育設施,這既豐富了人民的業餘生活,又增加了人民的身體素質。

然而,體育設施分佈是否合理,設施是否完善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隨之產生的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器械壞了是否有人修理;由於器械老化而產生了意外事故,這該由誰來負責等。本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因此,我們確定了以調查學府路附近社群體育設施為課題,力爭減少社群居民的傷害事故,併為居民建立一個優美、舒適、安全的健身場所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們感覺到了研究此項課題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對於此項課題的研究不僅可以鍛鍊我們的實踐能力,也可以使更多人樂於其中。

二、 研究過程

目前學府路已建成了7個健身點,其中7套全民健身路徑,總投資數萬。體育設施在社群內的分佈狀況也有所不足。總體來看,河北體院附近的體育設施分佈比較協調,3個居民小區有體育設施。但在河北經貿附近體育設施沒有,這顯然給其它地方的居民帶來了諸多不便,又有誰會千里迢迢跑去健身呢?

1、您是否知道小區體育設施的種類? 是(57%) 否(43%)

2、 您是否經常鍛鍊身體? 是(57%) 否(43%)

3、 您一般何時鍛鍊?時間為多長? 早上 1 小時左右

4、 您是否能正確使用體育設施? 是(93%) 否(7%)

5、 您是否曾因鍛鍊不當造成受傷? 是(7%) 否(93%)

6、 您所在的小區體育設施是否完好? 是(71%) 否(29%)

7、 您是否認為應新增一些體育設施? 是(86%) 否(14%)

8、 您認為用這些設施鍛鍊後是否有效果? 是(86%) 否(14%)

由此可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為數不少,而且大多認為能正確使用體育設施,鍛鍊效果也不錯;但小區體育設施完好程度和更新不夠理想。那麼,我社群現有的體育設施現狀到底如何呢?為此,我們先後學府路附近等幾處體育設施所在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 運動器材缺乏專人管理與維修:

這些外表披紅掛綵的體育設施近看還真是披紅掛綵,傷的傷,死的死,10%50%的器材是已損壞或快要壞了的。經過幾場大雨的洗禮,這些器材上的鐵鏽爬滿身,更嚴重的則面目全非了,說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幾塊爛鐵搭起來晾衣服呢?還有的一些不是缺了胳膊就是少了腿的,可謂慘不忍睹。

訪談時,講到這些體育設施該由誰來保管時,人們意見各異。有些男士在回答此問題時,還粗魯地回答:這個又不關我們的事情,誰弄(這些體育設施)過來的,就由誰來保管嘛。這樣回答的人還不止一兩個。調查發現:48%的人認為是由大院來保養,有30%的人認為由體育局保養,僅有22%的人認為這是由廣大群眾和相關部門共同來保養的。看來體育設施到位了,但人們去維護這些公共財產的意識還沒有到位。

2、 個別居民把運動器材挪為它用:

我們在調查研究中也發現了另一道獨特的鳳景線,令我們大為驚訝。在綠源小區,個別居民居然在雙槓上晒被子,在單槓上掛內衣褲。這種情況在晴天常有,它不僅妨礙了居民的鍛鍊,也有礙於市容整潔。在調查過程中,有一老伯見我們剛想拍照,他馬上收掉了被褥。不難看出,人們對於這些錯誤的做法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不至於麻木到一點反應都沒有。

3、 居民們不能正確使用運動器械: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看到一部分居民沒有按照介紹牌上所寫的方法去鍛鍊,或在鍛鍊時動作加輻度太大,這都是造成器械損壞的'主要原因。用來拉韌帶的,中國小生們卻用來了打籃球;用來進行腰部運動的,有些人卻站在上面轉圈子。這樣不僅讓需要這種鍛鍊的人得不到鍛鍊,而且還很容易出事故,在被調查人之中,就有這麼一位用法不當而出事故的人:那人因為動作幅度過大而導致身體不穩,摔了下來,造成骨折。

三、 建議與對策:

1、 加強宣傳力度,讓每一個人心中樹立愛護體育設施的意識。

體育設施的保護最主要的是靠大家的自覺,希望有關部門積極開展活動。例如,體育局可以定期舉行講座,各小區居委積極進行宣傳,定期向小區的居民分發傳單,,衛生部門也要加強環境衛生的管理,爭取還給居民一個優美的環境。

2、 希望居民們認真閱讀體育設施使用說明,大院可以舉行示範活動。

3、 加強管理,有專門人員對體育設施進行保養。

4、 經常對居民進行了解,知道他們對體育設施的需求,適當增加器材的種類和保養經費。

5、 注意體育設施分佈的合理性和及時性。

對居民集中地應重點投資。如綠源小區、紅旗村等幾處地方,因為這些地方,一旦到了早上或傍晚總是有不少人們在閒聊、說笑。我們覺得,在閒聊的同時,踩踩幾步梅花拉,扭扭幾下腰是再也合適不過了。

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以後的活動中,我們會再接再厲,力爭將現在各小區內所存在的問題解決,完成我們的最終目的給居民們建立一個安全、優美、舒適有健身環境。

社群調查報告 11

前言: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很多人就選擇了在城市定居下來。為了更好的管理在同一區域內居住的居民,就需要建立社群這樣一個群眾基礎機構。

社群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綜合性的群眾基礎機構,為我們廣大居民群眾做著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服務。它是我們信任的一個基礎機構,與居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基層組織。社群承擔著貫徹上級政策、落實政策、溝通政民的重要職責。有道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足見社群管理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一個成熟的社群具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服務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夠滿足社群成員的多種需求。社群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關係著一個區甚至一個市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對城市管理要求的提高,社群管理工作還存在著影響社群發展、社群自治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需要不斷地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為了進一步摸清基層社群行政管理的現狀,充分了解基層建設情況。xxxx年9月9日,我對我市的麗珠社群進行了簡單的走訪調查。在該社群有關部門同志的幫助下,對在社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思考,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一、調查物件與方法

隨機選擇了2名在麗珠社群生活的居民以及3名在該社群部門工作的基層幹部,對他們進行了細緻的訪談。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經調查發現社群基層行政管理主要有以下問題:

1、社群居委會的工作行政化傾向嚴重、工作任務繁重;

⑴、社群居委會自治功能尚未實現

通過調查發現,社群居委會的功能當前還未能突破辦理政府行政事務為主,辦理社群事務為輔的現狀,還習慣於上級領導佈置什麼就幹什麼,工作中表現較強的依賴性,而自主性、自治性卻沒有得到體現。一是社群自治的任務與工作的要求有距離。二是社群居委會已經成為“政府的腿”。《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了社群居委會有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管理工作的職責,具體規定了必須要協助政府部門做好社群治安、公共衛生、優撫救濟、最低生活保障、計劃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關工作。通過調查,以上這些職責應該是社群居委會通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等形式開展的.,但是大多數情況是街道辦事處要求社群居委會替政府部門填表格、建檔案、出具證明材料等行政性的工作;同時政府部門臨時性的統計、調查任務也都通過街道辦事處落實到社群居委會來執行。這使得社群居委會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協助政府部門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組織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蓋。

⑵、社群事務纏身,工作任務繁重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大量農民、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生活,流動人口大量進入城市,使社群居委會的各項管理工作和事務增加、難度加大。“小社群,大社會”的模式,增加了社群居委會的工作強度。

⑶、政府部門職能不到位,社群自治職能弱化

繁忙的行政和社會管理事務使社群居委會陷於被動應付的境地,社群居委會每天應付著上級領導的檢查和收集報表、傳送各種資料,從而淡化了居民群眾對社群的認同感,削弱了社群居委會對居民群眾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群居

委會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職能。

2、社群居委會業務經費不足

一是發揮自身職責,調動居民參與社群建設的活動經費較少。《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社群居委會負責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維護居民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物,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調解民間糾紛,協助政府或派出機構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在當前形勢下,社群居委會還要做好社群治安、社群教育、組織社群文體活動、美化社群環境等工作,這些都需要必要的經費作保障,否則很難形成居民的廣泛參與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辦公經費緊張。在各項工作中,召開會議、報送資訊和資料,建立臺帳等檔案資料的辦公消耗,加之社群居委會自身水、電、暖以及電話費,一年就需要4000-5000元。政府部門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牆、製作展板,每年此項支出至少需要3000多元。在社群居委會經費方面,我市規定每個社群居委會每年的經費為1萬5千元。除各街道辦事處統籌部分外,社群居委會實際使用的只有4000-8000元,業務經費嚴重不足。

3、社群專職工作者待遇較低

社群專職工作者待遇低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一是社群協管員待遇較高,如勞動、城管、矯正、治安協管員等都是由勞動部門安排的失業人員,工資比社群專職工作者(社群居委會工作人員)高,不僅發工作服,而且逢年過節還有其他福利。而社群專職工作者都是經過招考和居民選舉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群專職工作者的付出與回報差距較大。社群專職工作者承擔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險的個人負擔部分後,每個人只有1200-1600元的月收入,直接影響了社群專職工作者的積極性,影響了社群管理工作的成效。

三、建議(或對策)

一是理順區街關係。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綜合管理職能,具體講就是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區政府的授權或者有關職能部門的委託,使街道具有綜合協調權、處置權等,從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職能。

社群調查報告 12

調查專案:

各小區的衛生。

調查人員:

環衛人員(8人)。

調查過程:

以前的各小區的花園裡,種著綠茵茵的小草,這種草是常綠,直至初冬,仍青蔥如春。給人一種輕鬆淡雅感覺,花園四周種滿冬青、塔鬆,這是油田花很多資金建起的,讓人們茶餘飯後憩息的好地方。塔鬆、冬青在周圍種了一圈,高低不等,錯落有致。在花園中間的地方,建有三個形狀不同的亭子,宛似親密的摯友在陽光中喁喁低語,又似婷婷少女在樂聲中雙雙疾旋,這小草、冬青、塔鬆、亭子,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人們在散步、小憩。

不知從何時起小花園裡的草變得稀稀疏疏,草場坑坑窪窪,到處是塑料袋、廢紙、糞便。塔鬆有的東倒西歪,折的折了,斷的斷了,四周的冬青樹更是不用提了,枯的枯、死的死,時不時還見到連根拔起的小樹苗。昔日的景象不見了,美麗的花園圖畫變成了回憶。

也不知從何時起花園旁的食攤、菜攤一個接一個地多起來,從當初的一兩攤發展到現在的整條馬路!每逢早上人們還在睡夢中熟睡的時候,那小攤的叫賣聲、喧譁聲,早已經打斷人們的夢鄉,到了晚上整條馬路都是剩飯,油煙、煤渣、汙水、隨處可見,滿地都是。

這那還是花園啊?分明是垃圾場,是農貿市場。

過去油田各個小區的建設,為了方便住戶,每棟居民樓的各個單元都建有一個垃圾道,垃圾從垃圾道落入一樓的垃圾箱。隨著生產擴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成分也日益複雜,排放量也逐年增多。這些廢棄物含有大量的煤粉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食物垃圾。一方面通過不同的途徑產生水體汙染、土壤汙染、大氣汙染。例如:二氧化碳煤粉塵等增多會使地面溫度上升或下降。細微的顆粒會使能見度降低:降水量增加。大氣汙染形成,酸雨能對生物和各種建築,以及供電、通訊線路等設施造成明顯損害。

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吸入10幾千克的空氣。受汙染的空氣進入人體內,就會導致神經、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疾病。例如:直徑在0。5微米之間的粉塵能直接到達人的肺泡並沉積下來,還能隨血液到達全身。像這樣的垃圾道也成了老鼠的家園、夏天成了蒼蠅和蚊子的滋生地。

這樣的環境還是“非典”起作用,使各小區的管理、衛生都好了起來,但是在今年的春節,剛保護好的環境又被汙染,因為過節家家戶戶都買了各式各樣的產品,不是在家吃完扔到外面就是隨手往旁邊一甩使得室外到處是垃圾、果皮、紙屑,這樣一來環衛工人可就忙了,天天早上6:30起床,一直到晚上7點才回家,她們就在那幾條馬路上走來走去,不知道要掃幾回?“哎!真是命苦。”一個工人竟然發出這樣的感嘆。我真為她們感到難過。為什麼我們不能去愛惜身邊的環境?

調查結果:

因為春節,環境衛生差,所以我們應該去愛惜環境。

社群調查報告 13

社群綠化調查報告示範第4條居住綠地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單元,不僅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對改善生態環境也有重要作用。摘要:通過走訪和實地調查,對金水灣花園、魏紫花園、西城一品等7個城市居住區的綠化現狀進行了調查,並對居住區綠化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思考。

1.我市居住區綠化現狀近年來,在市政規劃、建設、園林等部門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城市居住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居住區的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

1.1自城市建立以來,我市房地產業進入健康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住宅小區的綠化建裝置受關注。藁城金水灣花園和錦繡花園的綠化率分別為35%和22%。小區內主體景觀突出,小品豐富,造景水平相對精細,地形處理和植物搭配合理,整體效果好,人性化,體現了現代居住區的發展方向。“錦繡花園”被市、省建設部授予“物業管理優秀住宅小區”稱號,是迄今為止城市住宅小區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樓盤。目前有23個市級園林式居住區和33個市級綠化居住區。

1.2群落內植物分佈趨於合理。西城一品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綠色品種在本土化的前提下,不遺餘力地從各地引進了120多種珍貴苗木,充分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主題,充分演繹了“春美、夏萌、秋果、冬綠”的意境,將寧靜的居所升級為純粹的美。

1.3不同綠化風格的魏紫花園綠化率為50.4%,是我市首個生態社群示範工程。按照“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要求,魏紫花園將建成環境舒適優美、設施齊全、風格獨特的園林綜合體。在小區佈局上注重生態環境,改造利用自然水系,在小區中心形成湖泊綠化景觀軸線,並與組團綠化蜿蜒相連,形成園中之園,景觀中之景。

2.居住區園林綠化存在的問題在調查中,還發現我市居住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打造“水城、黃海之濱”的品牌產生了負面影響。

2.1社群綠化“精品”意識不強。社群綠化帶建築垃圾較多。小區土方未進行微地形處理,部分割槽域土方回填不到位,土方缺失較多,施工粗糙,自然景觀建設水平低,整體綠化水平差。

2.2新材料新技術應用不夠。節能景觀建材等新材料很少使用。小區綠地內預留或設定的噴灌系統不多,不採用中水系統設計。與傳統的回用方式相比,中水系統可以有效地節約用水,節約執行成本,減少環境汙染。

2.3居住區植物分佈不合理。居住區綠化宜樹宜花,儘量選用當地有觀賞價值的樹木和花卉。居住區植物搭配應注意建立樹、灌、草多層結構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單位面積的綠化量,充分發揮生態效益和功能。居住區綠化既強調平面佈局,又注重垂直空間的喬灌木、地被植物、草的.層次結構搭配。

2.4綠化設計未做到“以人為本”。目前,我市許多居住區的園林綠化在許多方面都沒有做到“以人為本”。比如有的小區用綠地作為隔離帶,卻忽視了人們生活的便利性。兩分鐘的路程可能要十幾分鍾;大多數居住區的綠化設計沒有考慮殘疾人的行為,給殘疾人出行帶來不便;一些居民區不為老人和兒童開放特殊活動場所。綠地中還應結合小廣場和椅子,以滿足人們活動和休息的需要。

2.5小區綠化未形成特色目前存在盲目模仿、照搬照抄、缺乏個性、缺乏風格和地方特色、缺乏文化底蘊、很少接觸當地歷史和地方文脈。各種景觀元素的風格不一致,很難將景觀元素與居住建築的風格和人文環境相協調。

2.6社群綠化後期缺乏養護,後期綠化管理水平低,尤其是“有人,沒人管”。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維修資金不到位。第二,缺乏專業的維修團隊。結果有些小區一開始綠化很好,後來植物枯萎死亡,導致草坪退化,地面光禿禿的。

3.1嚴格策劃評審,從源頭把關。居住區開發建設單位必須符合城市綠地規劃,按照設計圖紙建設居住區綠地,保證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和居住區的景觀效果。

3.2引進維修規則,籌集維修資金。市建設、城管、園林部門根據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江蘇省城市綠化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檔案,制定相應的居住區綠化管理細則,並制定居住區綠化養護管理資金籌集辦法,以法律法規形式確定,專款專用,便於行政管理部門和物業管理公司按照細則實施管理。

3.3加強維護管理,加大檢查力度。各物業管理公司應當配備綠化專業人員,對社群綠地進行日常維護和管理。綠化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加強對居住區綠化管理的檢查。建設部門應加強對物業管理公司管理和維護住宅綠化責任的監督。

社群調查報告 14

摘要:

我國現有政治管理體制下,社群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層單位。社群的狀況,包括經濟發展、環境衛生、治安管理、交通道路、民俗民風等各方面,最真實的反映了城市的發展狀況和最基層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城市的建設發展,歸根結底是對社群的建設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歸根結底是對社群發展的水平的衡量。社群作為最基層的社會管理單位、作為最廣大公民的最基層的領導單位。有權利也有義務為最廣大居民創造和維護安全、穩定的治安狀況,保護居民的財產人身不受傷害。作為一名大學生,現利用暑假時間,通過走訪社群居民,拜訪社群居委會主任等方式,對自己生活了近十餘年的社群做了治安狀況調查。 希望對我社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所幫助。

一、 社群基本情況

橋北社群位於邯鄲市人民西路和鐵西大街一帶,隸屬於邯鄲市復興區勝利橋街道辦事處。現社群所轄面積約0.4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600餘戶,共計人口2200餘人。東側以京廣鐵路線為界,人民西路和鐵西大街兩條邯鄲市主幹道從區內穿過。邯鄲市火車站和汽車客運西站均位於社群東南約一公里範圍內。西南方向一公里的距離內就是邯鄲鋼鐵集團廠房。交通便利,外來務工人員眾多,人口流動性極大。社群內有市電子市場、市清真肉聯廠、市釀造總廠、市海鮮批發基地等眾多物資生產和交易地點。也有市水利工程處、復興區地稅局、復興區環保局等重要市政職能部門。近幾年市委、市政府等各級各部門的領導下, 我社群居民響應黨的號召,不斷開拓進取,在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我市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我社群也先後多次被授予省級“模範居委會”、省級“示範單位”、市級“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精神文明示範點”、“巾幗文明示範崗”、“明星居委會”、“敬老模範單位”、“文明單位”、“安全文明社群”等榮譽稱號。

二、 社群治安狀況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走訪了近百餘戶社群內的常住居民,並且通過拜訪社群居委會主任,獲得了社群近三年內的治安類相關資料,結合數百餘份調查問卷結果所做的詳細統計,現得出一下結論:

1、調查物件感受目前社會治安環境安全狀況

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在目前社會治安環境下,調查物件“很安全”的佔15%,感覺“安全”的佔21%,感覺基本“基本安全”的佔32%,感覺“不太安全”的佔32%。

2、調查物件認為影響社會安全的原因

在影響安全的主要原因中,選擇“刑事犯罪”的佔3%,選擇“公共秩序混亂”的.佔30%,選擇“交通事故”的佔38%,選擇“偷盜”的佔42%,選擇“危險物品”的佔6%。

3、調查物件所在社群治安狀況的評判

在調查中,調查物件在回答對“所在地治安狀況很好”的佔16%,認為“較好”的佔16%。認為“一般”的佔28%。認為“較差”和“很差”的同為20%。

在評判當地社會治安形勢的變化情況時,認為自己所在地與去年相比,有“明顯好轉”的佔12%,“有好轉”的佔23%,“和以前一樣”的佔42%,“比以前差”的佔23%。

4、調查物件認為影響社群治安的主要現象

在調查中,調查物件認為社群“偷盜”現象,尤其“小平房內車輛被盜”現象嚴重的佔41%,認為“交通事故”現象嚴重的佔16%,認為“流動人口多,疏於管理”的佔13%,認為其他現象嚴重的佔30%。 具體情況如下表:

5、調查物件對各種違法犯罪現象的認識程度

從調查物件對一些違法犯罪嚴重程度的評價看,總的來說各種違法現象不嚴重,相對而言,認為 “盜竊”和“交通事故”犯罪現象表現“嚴重”和“比較嚴重”佔的比例較高,分別達到31%和21%,別的違法犯罪現象基本都屬於“不嚴重”或“不太嚴重”。但還有大部分人對有些犯罪現象不瞭解,特別是“吸毒販毒現象”,“制黃販黃、賣淫現象”,“外來人員違法現象”等現象不太瞭解,其主要原因是這次專項調查對基層居民,文化水平較低的覆蓋面較大,達到77%,這部分調查物件生活並不富裕,缺乏有效地學習法律知識的機會,對這些違法犯罪現象現在知之甚少。

6、63%的調查物件近三年內遭受過不法侵害。

調查顯示,在106名被調查者中,三年內未遭受過不法侵害的有43人,佔調查總數的41%;有32人遭受過不太嚴重的不法侵害,佔調查總數的30%;有31人遭受過嚴重的不法侵害,佔調查總數的29%。其中,20xx年遭受盜竊、交通事故等較嚴重的不法侵害的24人次;小平房內自行車被盜9起,交通事故7起,其它8起;發案後“報了案”11起,“未報案”13起;報了案公安機關已妥善處理的7起,佔案發總數的21%,未採取任何措施或行動的3起,佔12%。 7、社群居委會所記錄的居民人身財產被侵害的案例

社群居委會擔負著維護社群治安穩定、保障人民財產不受侵害的重任,通過拜訪居委會,獲得了部分近三年內社群所發生的,並在居委會已記錄的案例的資料,這些資料彙總如下:

三、 主要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同樣,對精神文明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訴求。而社群治安的穩定,是對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提高的重要保障,但從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和居委會所提供的資料分析來看,我區治安問題比較嚴峻,且呈現案例型別單一、案發偶然性高、報案率低、公安機關難偵破且結案率低等特點。

1、偷盜和交通事故頻發

無論從廣大居民的主觀感受,還是從案例資料對比的結果來看,偷盜和交通事故,案發率高達41.5%和28.6%,分別位列總案例數量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基本可以說,社群的穩定直接由偷盜和交通事故的發生來決定。社群若想真正治安穩定,解決偷盜和交通事故便是問題的核心。從公安機關調查的結果和走訪居民所得結果來看,偷盜者往往具有團伙性和預謀性的特點,當天偵查、當夜偷盜、當夜即逃。而且,基本上都是撬開小平房,所盜之物以電動車為主,偶有下水道井蓋丟失。此類偷盜人員遊擊性強,公安機關也難以展開有效追捕。社群內有人民路和鐵西大街兩條市內主幹道從中穿過,交通發達,且社群內有眾多市區級各類貿易市場,往來車輛眾多,尤其上下班高峰期。此外,市區內白天貨運卡車禁行,所以很多貿易市場的運貨車都在晚上7後穿行於社群內的貿易場所,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社群內交通事故頻發,且屢禁不止。

2、部分小區缺乏管理,監控防護裝置落後

社群內的部分院落多為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建造,當時中國關於房地產開發商和物業管理部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導致很多生活區沒有物業管理部門,或者缺乏完善的安保服務。例如,第5號院始終沒有門衛,而小區又是半開放式,無論是白天夜晚,外來人員可以隨意進出,嚴重威脅院內居民的正常生活。有些小區防護裝置嚴重落後,小平房的門鎖鏽跡斑斑形同虛設,防盜門由於使用時間過長,完全起不到防盜作用。沒有完善的安保服務和可靠地防護裝置,也間接縱容了偷盜、外來不法分子的進入等危害社群治安的事情發生。

社群調查報告 15

【調查地點】:

商洛市桂圓小區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

【調查內容】:

小區生態綠化環境現狀及變化

【調查方式】:

①實地調查感受。②問訪周圍居民。③查閱相關資料。④尋求相關部門幫助。

【調查目的】:

進一步深入瞭解社群的綠化生態環境,鍛鍊自己的實踐調查能力,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心和公共關注度。通過對社群狀況的瞭解,探索社群發展的新方法。

【報告正文】:

社群是組成社會生活的一個個集合體,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社群的環境狀況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本次調查通過對社群的人文環境,綠化環境,衛生環境等幾方面進行調查研究,綜合反映了社群環境的綜合水平。

(一) 綠化環境

隨著城市住宅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購房時除了關注居住區的建築地段、房價、區位、交通等因素外,更關注的是樓盤的綠化和景觀等自然環境的營造,因而對居住區綠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再限於一個簡單的栽花栽草的美化,而是需要置身於一個融匯著自然、文化、藝術的高品質生活環境,因而開發商也逐漸開始重視園區綠化的建設,滿足人們對綠化的生理和心理上需求,不斷推陳出新、精益求精、營造出一個美好的居住環境。

在現代居住區設計中,一般要求綠化率達30%。 經過對社群內部及周圍進行實地考察及問訪小區有關機構,得知小區綠化總面積約350平方千米,佔小區總面積的28%左右。其中草坪約佔60%,樹帶約佔30%,花卉展區佔5%。桂圓小區綠化情況與國家相關規定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沒有完全達標。

居住區綠化以常青型植物為主,如冬青,松樹,榆樹,低草,月季花等易存活生長期長的植物,從而在淨化空氣減少塵埃吸收噪音,以保護居住區環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有利於改善小氣候、遮陽降溫、防止西晒、調節氣溫、降低風速,而在炎夏靜風時,由於溫差而促進空氣交換。

小區綠化佈置主要以塊片狀分佈於各獨立樓之間的.中間地帶,小區主幹道兩側,小區花園,及小區休閒遊樂區。並配有澆灌設施等養護裝置。另外據瞭解,小區還有專職人員定期對小區綠化帶進行修剪,除草,除蟲以確保小區綠化植物的正常生長,為小區生活人群提供綠色生態的環境,建立美好社群。

小區綠化還點綴有少量的建築小品,水體等各色建築,並利用 物材料分割空間,增加層次,美化居住區的面貌,使居住區建築群更顯生動活潑。同時還可利用植物遮蔽醜陋不雅觀之物。更有利於良好的綠化環境下,組織、吸引居民的戶外活動,使老人、少年兒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綠地中游憩、活動觀賞及進行社會交往,有利於人們身心健康,增進居民間的互相瞭解,和睦相處。人們賞心悅目,精神振奮,為形成好的心理效應,創造良好的戶外環境條件。

(二) 衛生環境

健康生活是每個人的追求目標。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就是健康衛生的環境。作為居民生活主要場所的小區衛生狀況,對人們的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調查研究小區環衛制度,衛生狀況,醫療設施等方面內容,從而對小區的整體衛生狀況有了大致的瞭解。

首先,桂圓小區實行24小時輪班值的環衛值班制度,確保小區內隨時有環衛人員對小區的衛生狀況進行整理。其次小區設有五處垃圾集中收容點,並每間隔兩小時清理一次。這些制度確保了小區的整潔衛生,也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此外,小區管理人員還在小區公告欄等地多出張貼衛生宣傳材料,普及衛生知識,號召大家自覺維護小區環境。但是,在小區人員密集的場所及大道附近,還是偶爾有一些居民亂扔的垃圾和狗狗遺留下的排洩物。這些問題雖不是很嚴重但仍需小區及居民共同努力,以建立更加文明健康的小區。

另外,小區還在主幹道旁邊設有一家小型社群衛生服務站,為居民提供簡單的醫療衛生設施和藥物。以便於為小區居民解決健康衛生狀 況,促進小區健康和諧。

水,是人們生活的必備之物。水的乾淨衛生關乎著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小區針對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衛生要求,特別引進了先進的水過濾技術,將引進小區的自來水進行過濾之後再送往每家每戶。確保了居民用水的乾淨衛生,保障了人們的健康生活。這一點,足可見小區管理對衛生狀況的重視度和關注度。

總體來說,小區基本實現了建立衛生健康小區的目標,為居民提供了乾淨美麗的小區環境,確保了小區居民的健康安全,為他們工作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 人文環境

居民生活除了住房,綠化衛生等硬條件之外,一個小區的人文文化環境等軟條件也是很重要的。

在小區內建立一種住戶與住戶之間以及住戶與物業管理者之間彼此能夠良好相處,相互關懷的良好氛圍,創立屬於自己小區的特色精神,建立和諧文明的小區是今後小區發展的主要方向。

業主是一個相對複雜的群體,年齡、性別、個人愛好各不相同,各不同社群之間業主的社會層次也不盡相同。桂圓小區管理處根據不同層次的愛好特點開展了各種不同的小區文化活動,如書法大賽,少兒遊樂玩,夕陽紅太極舞,安全知識競賽等各種不同文化活動,既培養了居民生活素質,又活躍了大眾文化生活,逐漸建立了小區整體文化氛圍,具有積極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同時具有良好的宣傳價值,樹立了小區品牌。

小區在節假日,午後等一些時段,在小區廣場免費為大家播放一些經典影片,娛樂新聞等。豐富了群眾的生活,拓展了居民年的眼界,更為大家交流感情提供了平臺,促進社群和諧健康發展。小區以“熱烈,簡樸,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抓好重大節日和紀念日活動之外還在樓與樓之間開展“比為生,比尊老愛幼,比鄰里團結,比無火災,無盜竊,無違反‘三禁一反’活動”。與此同時還建立了室,乒乓球場,健身房等公共文化設施,為居民提供了文化娛樂場所,建立了優雅文明的生活條件和文化環境。

我通過對以上三個層面的調查研究,對桂圓小區的環境狀況有了大致的瞭解。總體上,該小區乾淨衛生,綠色和諧的環境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氛圍,滿足了居民要求,活躍了小區文化,建立了文明美好的新社群。是現代新型社群的綜合代表。但調查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小問題,仍需小區居民和管理部門合力解決,以更進一步促進小區健康發展,為居民安定工作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為構建和諧社會,文明社群作出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