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調查報告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9W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幸福感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幸福感調查報告15篇

幸福感調查報告1

摘要:幸福指數是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目前西方很多國家紛紛研究並計劃設立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指標,使它與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主觀幸福感,是個人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引數。大學作為大社會中的一個小社會,對於其成員——大學生的幸福感,理應給予關注和重視。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歷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幸福狀況,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建構。我們五人小組從性別、年級以及整體三方面入手,展開了系列調查。並基於調查,提出增強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目的:通過調查大學生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研究影響他們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學的教育對策,使大學生對幸福有更深遠的解讀,從而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獲得幸福。這對於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2.調查物件:本校大學學生,其中低(一、二)年級20人,高(三、四)年級2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3.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等,其它情況如健康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總體感覺等自我評定以及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觀幸福感狀況,對目前狀態是否滿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均採用選擇題形式,分為單選和多選。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40份。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料彙總並獲取了所有有效被調查的學生基本資料,如性別、年級等。

調查過程及預想:

由於時間匆忙和實踐經驗不足,我組成員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前進。經過討論,確定了問卷試題。並對四十名大學生(其中每年級10人)進行問卷調查,因為人數較少,對於所得資料也許會有所偏差。預先估計,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來源於就業壓力和學習中的困難。調查後,又經小組成員共同統計,得出結論。

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一共發放調查問卷40份。對調查的學生統計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後有如下結果:總體分析:

(1)大學生幸福指數總體狀況

根據上表的調查結果顯示:

對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滿意的佔70%,感到一般的佔15%,不滿意的佔15%。上述資料表明有7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狀態總體上持滿意或肯定的態度,而有3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的滿意程度處於中等偏下的態度。

對大學所選專業及以後就業預想32.5%的人表示對自己專業滿意,而17.5%的大學生則處於茫然狀態,40%的人則認為專業不滿意對未來就業表示堪憂。這說明為數眾多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專業不滿意並且對未來的發展抱有悲觀色彩。

對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家庭關係、生活成就、人際關係、經濟狀態、精神空虛、現實理想差距、沒有戀愛、沒有參加團體活動(可多選)分別佔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從中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幸福指數的因素中,就業壓力首當其衝,其次是學習壓力,再者生活品質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對於追求幸福做過的努力(可多選),80%的學生表示樂於關心他人,75%的學生覺得自己在努力學習,45%的學生勤於交友,獲得幸福。只有12.5%的學生表示通過參加志願者讓自己獲得幸福。

對現在大學生活狀態的滿意程度,27.5%的人認為忙碌而充實,60%的人認為普通平淡,7.5%的人覺得不滿意,與理想之間有一定差距。這間接證明了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並不很滿意。因此加強大學的教育體系以及改善大學活動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開心時解決不幸福能力,40%擅長解決,15%不擅長解決,而45%的大學生不知道是否具備此能力。這些資料很鮮明地反映了我們廣大的學生群體中大部分人缺乏處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問題的能力。

對於覺得幸福的人該具備的特點(可多選),97.5%的人選擇了樂觀開朗的心態和和諧的人際關係,87.5%的人認為幸福的人應該努力奮鬥,72.5%的人則選擇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學生都認為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獲得幸福的關鍵,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數的人也都認為只有樂觀的心態是不夠的,需要後天的努力來實現幸福。

對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學生打100分,12.5%的大學生打80~99分,67.5%的大學生打60~80分,17.5%的大學生打30~60分,0%的大學生低於30分。

注:此結果真實有效,且從整體來看,與預測狀況基本符合。

(2)總結:

綜上所述,大部分大學生都感覺自己的生活還算幸福。而讓大學生對自己感受的不幸福進行歸因時,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主要歸因於外部因素,如就業壓力大,學習壓力大,運氣不好,社會競爭激烈,課餘生活單調等;另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歸因於內部因素,如人際關係太差,主觀努力不夠,缺乏明確的追求目標,精神空虛等等。在內因與外因之間,大多數大學生都把導致自己不幸福的內因排列在最前面,這反映了大學生對於幸福認知的一致性,同時也說明個人努力、明確的生活目的感,對精神世界的明確的理解、預測和內部的控制對於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樂感對生活質量高低的影響是不容質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樂,生活充滿樂趣。然而,面對同樣狀況,不同的大學生的快樂感程度卻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態以及自己追求決定的。比如有的大學生覺得畢業後前程似錦,有的大學生覺得可以養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極心態。由此可見,一個天性樂觀豁達、凡事易於滿足、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未來的人相較於具有悲觀的心態的人的幸福感要強。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個人所特有的內在心理特徵,是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內在原因,也是影響一個人主觀幸福感的直接原因。從問卷調查他們對幸福進行的主觀定義中,我們進行總結認為人格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業壓力對幸福的影響。就業是民生之本。面對越來越強的就業競爭,大學生們似乎顯得無可奈何。寒窗十幾載,好不容易擠進大學的校門,如今就要走向社會,面對父母的期望,面對自己的理想,卻不知道路在何方。由於競爭激烈、就業矛盾突出,不少高校畢業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新的就業體制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心理準備不足,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有的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偏差反過來又影響了他們的就業。不幸福感的產生也因此而生。

就業壓力一方面來自社會,一方面也來自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高校教育者應通過就業指導和心理指導,轉變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念,使大學生認清形勢,認識自我,平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和諧的心理狀態,從心理上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進而減少就業壓力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

3.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引起幸福感的變化。對於大學生來說,尤其是大學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響了他們對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當大學生遭遇掛科,失戀等負性生活事件時,可能會產生抑鬱、悲觀、無助等消極情緒,導致幸福感降低。但個體的幸福感一般不會長期下降。同時由於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得到大家的認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會使幸福感提高,最終其幸福感會穩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標。調查表明,無論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都把生活目標作為影響自己幸福觀的因素。並且在對自身的不幸福歸因時,認為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是導致他們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沒有了目標,大學生會整天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而降低他們的自信心,影響對自身的判斷,使自己對生活更加迷茫,從而帶來迴圈效應,加劇了大學生的煩惱和負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5.金錢、享受對幸福的影響。不可否認,金錢和物質財富是個人幸福實現的物質基礎,也是培養正確幸福觀的物質前提。一個生活在物質匱乏社會中的人,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他不可能會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對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覺,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質財富應在幸福生活中佔多大比重?性別比較發現,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金錢在幸福中的作用,這與男女生未來的社會角色有一定關係。調查中,只有17.5%的人為自己的經濟狀況煩惱。應該說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是豐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認為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大學生在此方面的關注度應該會增加。

如今的大學生現在所持幸福觀點中容易把吃喝玩樂、揮霍金錢與幸福混為一談,幸福價值觀偏頗。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幸福觀的主流是積極的,是適應和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於商品大潮的衝擊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要對正處於人生觀形成和發展時期的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我們無不憂慮地看到,大學生群體在幸福價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似有抬頭傾向。在什麼是幸福的問題上,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幸福就是吃喝玩樂,幸福就是為所欲為、揮霍金錢,甚至有人痴迷那種“不修今生求來世”的錯誤觀點,對身體和物慾的滿足成為學生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這些觀點否認了幸福要靠腳踏實地的勞動和創造來獲取、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努力拼搏的過程。學生體驗幸福的過程、態度和情感不正確,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幸福的理解。

對大學生自身提升幸福感的建議:

1.要重視人格的培養和塑造。與其他因素相比,主觀幸福感更多的依賴於人格。例如個人的自尊,樂觀,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標。外傾性的人能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幸福,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讓自己有積極的自我觀念。喜歡並相信自己,恰當的認同和接納別人,能夠理性的面對和接受現實。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不斷地汲取知識,知識可以讓人聰慧、充實更能體現自身素養。

2.積極的改善社會關係,尤其是舍友關係和朋友關係。要能正確處理得到社會支援與付出社會支援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也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人際關係的一個集中反映。它關係到大學生是否能夠有個愉快的心境度過整個大學生活。因此通過擴大人際交往,結識朋友,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觸人群,改善人際交往關係。

3.職業生涯規劃。嚴峻的就業壓力是大學生幸福指數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大學生希望在畢業時能夠有一個好的選擇,就應該儘早的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並據此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在不斷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讓自己充實、自信,提高幸福指數。

4.休閒。要學會在忙碌的學習中分出想當的時間來享受生活上的休閒。例如參加體育鍛煉,看電影,參加社團活動,聽音樂,參加志願服務等。這些工作都能增加個人的身心健康。

5.培養積極情緒。情緒是人們看待和處理事物的一個放大鏡,好的情緒總是作為一面積極的暖色鏡來加工所面對的事物。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往往會表現出更大的寬容性、耐性和永續性,而更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經常去聽、看、經歷一些能夠激起積極情緒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漸漸的處於一種良好情緒的迴圈圈中,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對其他方有助於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做法建議:

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感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會的發展和取向,所以社會各方要給予共同的關注,並做好其協助工作。如教育者要重視增強其自我效能,讓同學在價值展現時,體現快樂,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估計和期望,提高學業成就,而學校應轉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從積極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挖掘現實中的積極因素。去感受生活,體驗幸福。國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扭轉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此外,社會支援能讓人內心感到快樂和幸福。大學生作為沒有經濟獨立的群體,外界的社會支援會使他們更好的處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學生與父母親子關係密切,更能體驗幸福。

我認為。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對人生髮展方向、對社會實踐認知的啟蒙期,此時可塑性極強,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幸福的獲取以及看問題的視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種積極的、科學的、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從人的本性出發、重視人的個性發揮與中國大力提倡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相結合;讓同學們去積極地奮鬥,而把艱苦的過程轉化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幸福感調查報告2

幸福感又稱為國民幸福感,指的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幸福指數”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重視,數字越大就證明幸福感越高,是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

一、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因素

1、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是所有社會物資條件中對幸福感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家庭和睦和社會環境

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家和理解支援自己的家人,安定感可以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生活環境的好壞影響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

3、人際關係和自我實現價值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緩解工作生活上的壓力,處理事情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幸福感自然能夠提高,對未來積極樂觀,保持愉悅的心情,自我能力得到了發揮,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幸福感不是想當然的,不是政府搞的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這只是紙面上官員的幸福,而不是百姓的幸福感;

2、在工作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了普遍的生活壓力,調查得知,大學畢業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幸福感很低的最大因素,工作不順心跳槽問題,理想工資與實際工資差距太大等問題;

3、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瞭解,並仍有懷疑態度,這也是居民幸福感不高的一個原因;

4、社會炒房,哄抬房價,導致人們心中的天枰漸漸失去,什麼都漲價,工資卻不漲,漲工資降房價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三、改進與建議

1、政府在制定和調整政策的時候,要更加倍地重視經濟,其中表現在物價和房價上,需要政府的巨集觀調控,因地制宜的正確引導經濟發展;

2、加快經濟和社會轉型,一切從居民角度出發,加快解決人們的教育、醫療、住房和福利等基本保障,關注人們切身利益,才能全面提高幸福指數;

3、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進經濟的發展,促進城鄉居民充分就業,擴大就業機會和空間,激勵居民自主創業,為自主創業提供相應的輔助支援,從而提高居民收入;

4、提高政治和諧感,提高行政辦事效率,簡化行政辦事程式等;

5、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就業問題和精神文化素質,更會影響經濟、生活、工作和健康等方面。

金錢不是而已能夠帶給人們快樂的東西,信仰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援,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怎樣求生存,每個人心裡都要有把尺。貧富差距拉大、生存環境惡化以及通貨膨脹、物價過高等都已經成為中國人所焦慮的問題,發展方式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幸福感調查報告3

什麼是幸福?你幸福麼?回答肯定是眾說紛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與你所生活的社會狀態,生活水平有很大的關係。

近幾十年來,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人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白了就是資本主義的美化詞,現在的中國國情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社會主義岌岌可危。

也有人說這幾十年來,中國愈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都是走了社會中國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人們一直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終極目標,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那麼在我們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人民的幸福感有多少呢?是不是人們的幸福感也可以做一個判定我們所走道路對錯的指標呢?

為此,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沿陣地廣東做了關於幸福感的調查。

"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是廣東省"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核心。如何在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民生福祉的持續改善?如何使社會經濟發展的考量從"血汗G D P"的數字標籤到宜居"幸福指數"的人文標籤的轉型?如何將"幸福"的概念轉化為民眾切實感受的幸福生活?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調查發現: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體幸福感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為14.9%,回答"比較幸福"的比例最高,約佔六成,為59.2%,兩項相加為74.2%,也就是回答傾向於認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於幸福和不幸福之間的選擇,9.8%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選擇了"不幸福",傾向於不幸福回答的比例為12.3%.

調查中從"不幸福"、"不太幸福"、"說不清"、"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分別計分為1—5,結果顯示被調查者的平均幸福水平為3.74,標準差為0.912,也就是說整體平均分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二。 從不同群體的幸福感來看

⑴ 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本次調查樣本的男女比例為男性52.9%,女性47.1%.調查結果顯示,兩性被調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異,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均高於男性,而回答"說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男性,經卡方檢驗,男性和女性之間幸福感的差異在統計上達到顯著水平。男性的平均水平低於女性,為3.71低於總體平均水平的3.74,也低於女性的3.78.

⑵領導群體的幸福感最高

統計分析發現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服務人員和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裝置操作人員和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組,專業技術人員組,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組,商業服務人員組,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組,生產運輸裝置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組和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組的平均幸福感得分為3.95、3.82、3.77、3.77、3.69、3.63和3.65.

三。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

1.離異居民幸福感最低。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居民選擇"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為14.9%,和喪偶居民,這一比例為11.7%,離異居民的比例最低,僅為 5.4%.把"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合併來看,未婚居民傾向於幸福評價的比例為65.30%,已婚居民為77.40%,離異居民為53.10%,喪偶居民為61.70%.做負向評價的趨勢與此相同,離異居民傾向於不幸福評價的比例最高,已婚居民最低。未婚、已婚、離異和喪偶各組居民平均幸福感分別為3.58、3.81、3.29和3.53.

2.有受教育子女成為幸福感正向影響。從有無子女受教育一項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高於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反向評價上結果一致,有受教育子女居民組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無受教育子女組。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的幸福感平均值為3.78,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的這一數值為3.69.

3.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於租房居民。有自有住房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於租房居民組,比例分別為15.3%、13.7%和61.4%和47%;前一組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低於後一組。有自有住房居民組的幸福感平均數為3.8,租房居民組為3.5.

4.家庭收入差別。把被調查居民分為月收入1000元以下組、1001—20xx元組、20xx—5000元組、5001—10000元組和10000元以上組,結果發現幸福感評價與家庭收入高低有線性關係,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組幸福感平均值分別為3.40、3.62、3.78、3.89和3.95.各組在幸福感各選項上的選擇比例與這一結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越高,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

考慮到家庭人口的不同,進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發現,家庭人均收入與幸福感的評價呈低度相關,相關係數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評價波動較大,隨著收入增加表現為從低向高震盪變化,特別是人均20xx元以下變化複雜,之後的變化幅度減小逐漸平緩,達到一定高點後不再變化,甚至略微下降。

四、對於幸福感調查結果的討論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

本次調查發現廣東省東、北、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異,基本上可以認為,幸福感的高低與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有關。

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很複雜。美國人總體上要比紐西蘭人富裕,但並未覺得更幸福。更富的奧地利、法國、日本和德國人並不比巴西、哥倫比亞和菲律賓人更幸福。從1958年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長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卻幾乎沒有增加。

這並非說經濟發展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研究發現,富足國家的人們明顯比那些貧窮國家的人們幸福。對那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10000美元(1995年)的國家來說尤其明顯。沒有任何富足國家的人們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國家中較高人均收入似乎並不對幸福值又太明顯的影響。而在低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過渡階段國家的人們對生活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

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經濟的發展並不能不斷升高人們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的,社會的發展應該以社會均衡發展為目標,致力於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經濟、生活狀況,提高全民整體幸福感。

(二)民生與幸福感

在較低經濟收入階段,經濟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是有正相關的,在經濟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這種相關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對幸福很少甚至沒有影響。

布倫諾·S·弗雷等人的多國對比研究發現,幸福感與收入的相關為0.20;在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但一旦年收入達到1.5萬美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幸福感的影響變得相對較小。

本次調查發現家庭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為0.106,幸福感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還處於經濟收入較低階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

此外,收入雖然是一個可以用貨幣單位衡量的量化指標,但是,收入的高低卻是一個需要對比才能獲得的,而和誰去比卻是因人而異的,由於每個人的這種個體差異性,同樣的貨幣量化的收入卻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說,個人或家庭收入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心理指標,而不應該看作是一個經濟指標,相對收入是一個比收入絕對數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為影響相對收入,進而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差距處於合理範圍,避免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是提高社會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這些都說明,民生問題與居民的幸福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總結:從這次調查可以看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貧富差距問題,社會的不公平問題等等,如何正確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點。

幸福感調查報告4

學院:XXXX學院

姓名:XX 班級:XXXX 學號:XXXX

近日我小組進行了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活動,全體成員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次調查活動當中,每個成員都分配到了任務,都做好了自己的任務,找資料,搜圖片,統計資料等,下面就是我們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隨著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幸福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和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受到關注。大學生主觀體驗的幸福感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情感、生活和未來預期。從個體自身的發展來講,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從簡單的學校生活到複雜的社會生活的過渡期,也是他們完成學業和完善學業的關鍵時期。從社會大環境方面來講,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競爭空前激烈,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致使他們在工作、生活方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此,對大學生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如何有效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變得至關重要。

調查物件:這項研究的總體是北京地區包括清華,北大,人大,交大在內的20所高校近千名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之後對結果進行彙總,並且一項一項的認真統計,雖然資料量很大,依然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客觀的說調查結果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北京地區各個高校的學生對待幸福的看法,以及自身感覺幸福與和諧社會的關係和幸福程度。

調查內容:

1) 性別 2) 性格

3) 幸福與和諧社會的關係 4) 對未來目標 5) 幸福主要關聯因素 6) 戀愛幸福感 7) 幸福程度,等等。

下面為調查問卷的具體內容

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總結:

1,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與父母關係特別好或很好(近93%)。 2,近90%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幸福感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3,不少同學對未來的目標不明確。

4,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學習是充實的,但是也有不小一部分人為學習是枯燥無味的。

5,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與幸福關係緊密,在現在這個商品經濟充斥各個角落的社會,這點的確很讓人深思。

6,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不是很幸福,或者說一般幸福。 調查結果分析: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有幾大素,即學校學習、人際交往、戀愛、工作與社會適應、家庭環境。其中,人際交往與家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最要因素,均消費上差異顯著次之,專業、年級上差異不顯著。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大學生都常有幸福的體驗,但是幸福指數不是很高,大都是感覺一般幸福,只有3~4的學生認為自己很不幸福。說明大學生這個群體整體是健康的,大學生群體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群體。不健康的比例符合我們在生活中的觀察。在性別差異上,女生的幸福感基本和男生比例相同。 家庭關係

眾所周知想要有所成就必須有個好的家庭環境,這樣才能心有餘力全心全意做其他的事情,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就是與父母的和睦程度,調查顯示,只要是和父母關係很好的,很大一部分都感到幸福。古人云:欲治其國者,先治

幸福感調查報告5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真正的強大不僅在於它的武器裝備,它的GDP,更在於它的國民對它的認知度。而決定這種認知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NHI——國民幸福指數。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管理者、經營者,我們這個群體對國家的認知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抱著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秉著實事求是、不懼艱苦的態度,我們設計了這份調查問卷,在暑假做了數量大、區域覆蓋廣的“大學生生活幸福指數調查”,憑藉得到的豐富、詳細、真實的資料,和之後認真的總結、分析,最終得以窺見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全貌。

幸福感調查報告6

一.調查背景: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世紀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 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為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慾的陷阱,難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成為地方兩會熱詞。很多地方逐步呈現了“GDP減速,幸福提速”的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指數”被置於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將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二.調查準備:

為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專案,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係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並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為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物件為年齡在0-70週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並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群群眾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眾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資訊,通過收集各方面資訊並參考範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覆檢視並參考別人意見,反覆修改最終做出用於調查的問卷.最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群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三.調查報告說明:

1.調查時間: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調查物件:普通社群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中山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瞭解與重視,瞭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1)被採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採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採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採訪者的家庭關係情況。

(5)被採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度)

(6)被採訪者對於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資料統計: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幸福感較低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係欠佳

2.身份:學生

性別:女

年齡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較高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係,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幸福感較強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五、調查結果分析:

隨著市區的改造,人性化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城市中乾淨的免費公廁、環境優美的街心公園、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化、越來越齊全的健身設施、越來越便捷的交通設施,這些都是對於政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高的依據。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因素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公眾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援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援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社會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環境的優劣影響著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會不僅可以方便

居民的出行,還關係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遊,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

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六、調查結果總結

影響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溫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由於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群其幸福感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幸福感,18-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於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著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於男性。

(5)幸福感較強的是政府人員、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個體戶,普通居民,企業職員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地位高,有著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於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於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從幸福率看,超過74.70%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群眾中表示幸福的群眾所佔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群眾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慾望。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別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七.存在的問題;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感時,想當然地設;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各級政府和,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辦;對於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八.改進建議;雖然對於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說0%的居民認為自己不幸福。

七、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感時,想當然地設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內容,將幸福感調查統計變成了數字遊戲。有些官員為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到處宣傳炒作,作秀造勢,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眾還未評定,已提前將自己所在城市宣佈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這種到達了頂點的幸福指數評比帶來的只能是官員的幸福,紙面上的幸福,對老百姓則毫無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民眾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資料“一錘定音”。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只能靠老百姓說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裡,幸福在百姓的心裡。

各級政府和,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辦法就是將幸福指數工程真正變成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數作為測試百姓冷暖的溫度計,設身處地地體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經常想一想,在這些數字背後,還有多少群眾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學,經常問一問,群眾能否能用上乾淨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群眾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眾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充滿溫暖的切身體驗。

對於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等主觀的抽象的指標,決策者要以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準確反映百姓的實際感受,以此作為加緊完善政策措施、糾正偏離的基本依據。

八、改進建議

雖然對於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工資的平穩態勢也成為了大眾的後顧之憂,政府應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險制度,讓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人民的幸福感增強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擁護。

九、自身的總結與體會

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體會到個人力量的薄弱,團隊合作才是一個有利於工作開展的形式。在這次活動中,我也有了機會更深入的與各個階層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這一捷徑我能夠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雖然說我們在大學裡已經不再扮演新生這一角色,但是在社會這所大學裡,我們臉上的稚嫩把我們徹底的出賣了。 在這裡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東西,在這裡沒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認認真真地學習,勤勤懇懇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諦!

幸福感調查報告7

為了瞭解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狀態,構建和諧校園,本組對我校大學生進行調查,重點分析我校大學生在社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健康關注等方面的情況.基於調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一、調查研究內容、物件及方式

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專業等,其它情況如生活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當前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調查物件:xxx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採用選擇題形式,附加主觀題一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回收率為97%.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對於即將邁人社會、走向生活的大學生來說,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學裡的奮鬥拼搏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就目前來說,大學生是否幸福決定著他們能否更好的學習生活,能否很好的為將來奠定基礎,據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總體感覺.1.就總體感覺來說,8.25%的人選擇了對生活質量非常滿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選擇了比較幸福,39.18%的人選擇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選擇了不幸福2.就學校和專業的滿意程度來說,3.09%的人選擇了非常滿意,38.14%的人選擇了比較滿意,19.5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34.02%的人選擇了比較不滿意,6.19%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3.就人際交往環境來說,6.19%的人選擇了比較不融洽,16.50%的人選擇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選擇了比較融洽,12.37%的人選擇了很融洽.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幸福狀態,值得我們關注.

(二)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研究新領域——主觀幸福感在美國興起,一直無法量化的幸福感成為一個可操作、評估、實證研究的科學指標體系.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意、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對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我國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群體,而大學生人群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於90年代中後期逐漸展開.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狀況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見當前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這跟現在學生的人格特徵以及時代特徵有關.

(三)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情況、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約著我們的心理狀況,對我們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1就業壓力方面,11.34%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很大,因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大,因為擔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20.62%的人覺得就業壓力不大,因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覺得沒什麼就業壓力,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2戀愛問題方面,20.6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認為還可以,17.53%的人認為不能3心理問題方面,就對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評價來說,3.09%的.人很滿意,43.30%的人比較滿意,29.90%的人一般滿意,22.68%的人不滿意.可見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說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大家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戀愛等問題只是附加因素,個人觀點不一.

三、建議

針對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和大學生本身兩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

從學校教育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內涵,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變自己,有目標,為之努力,腳踏實地的學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尋找生活激情,充實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強與人溝通能力,保持心態年輕……總的來說,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綜上所述,從對瘦西湖校區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大都滿意現在的生活,主觀幸福感較強,這歸功於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完善,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家長管理能力的增強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學校的主氛圍是愛好學習,勤奮上進,雖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風,但畢竟是少部分.在學術方面,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在課外活動方面,愛好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學生通過做家教一方面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跡可循的,今後的大學生活將是以積極健康,幸福舒適為主旋律.

幸福感調查報告8

【摘 要】作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當代大學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薰陶,在當前經濟社會條件下,享樂主義、物質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潮異化了他們對幸福感和幸福觀的追求。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幸福感和幸福觀,使高等學校自身功能更加充分的發揮出來,是目前高等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瞭解大學生的幸福需要及他們的幸福追求,以便更清楚地探尋大學生積極心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社會工作實務;調查

一、大學生幸福感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轉型的不斷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形成了各種社會問題。人們面對這些問題時似乎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消極情緒和消極心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是祖國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研究他們的幸福感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和競爭的實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我選擇的調查物件是L大學的大學生,有效問卷為813份,包括不同的年級和專業。

二、L大學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結果

對L大學813名同學的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以及對相關文獻的分析、理論的分析。從各種因素的影響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還是比較正確的,對親人的關心、擁有健康的身體、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其次就是受到理解和尊重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可見作為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他們幸福的重要指標。當然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豐厚的物質條件也是決定他們是否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談到了家庭幸福。他們認為:家庭氛圍的和諧溫暖、親友的關心愛護、親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的生活質量在他們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一)幸福的影響因素

1.積極的情緒。即積極的心理態度或狀態,是個體對待自身、他人或事物的積極、正向、穩定的心理傾向,是一種良性的、建設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在對L大學大學生的調查中積極的情緒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幸福感,比如:有份理想滿意的工作、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家人的健康等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投入。在字典中投入指的是一個經濟體系使用其現有的技術將投入轉換為產出。

3.人際關係。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絡。

4.意義與目的。情感的賦予,就是事物的意義,意義的事物在情感裡的關係程度,就是意義的本身。目的通常是指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藉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作為觀念形態,目的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實踐關係。

(二)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影響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因素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影響,當然也會受到學校的影響,校方應該對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傾注更多的關注。

幸福感調查報告9

在20xx年的中國,大多數女性將成功定義為健康、家庭和幸福,尤其是期望事業和家庭雙成功,這也是多數女性在職場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事業與家庭的平衡。不過,年齡、婚姻和生育改變了女性追求事業的方式——女性結婚生子後,開始重視工作的時間靈活性和穩定性,這恰恰和鼓勵承擔更多責任和挑戰的就業市場需求背道而馳。對於女性來說、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後,在職場中“向前一步”,需要伴侶在承擔家務和撫養孩子方面給予支援。

七成女性認為事業和家庭都是同樣重要的。根據不同的年齡、婚姻狀況、收入水平和居住地統計結果發現,每個類別中的大多數女性仍然認為事業和家庭都是同樣重要的。認為婚姻/家庭比事業更重要的70後女性比例(10.56%)比90後女性比例(5.99%)高出近一倍。

認為家庭/婚姻比她們的事業更重要的已婚無子女的女性的比例高於單身女性。然而,“孩子”對這一問題的影響更為明顯:相比那些已婚無子女的女性(8.44%),認為家庭/婚姻比事業更重要的女性中,已婚有子女的女性比例(16.04%)是已婚無子女的女性的近兩倍。

相比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女性(9.83%)和在二線城市工作的女性(9.66%),更多在三線城市工作的女性認為婚姻/家庭比事業(14.62%)更重要。這意味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更傾向於視職業和家庭同等重要。

調查發現女性定義成功的前三個要素是——健康(68.28%),婚姻/家庭(45.82%)和幸福/滿足(40.73%),這些是不直接與事業成功相關的要素。而人們通常認為的和事業成功相關的要素——金錢、權力和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聲譽的比例卻最低。

一個女性的婚姻狀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是否把“家庭”作為定義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單身女性以“自我實現“作為定義成功的重要要素(40.09%),而有同樣想法的已婚無子女的女性和已婚有子女的女性僅佔28.69%和26.01%。與之相反,61.27%的已婚有子女的女性以“家庭”來定義成功,而單身女性僅佔33.45%。一旦女性結婚並有了孩子,金錢、權力和社會影響作為成功因素的重要性就會降低,而工作和生活平衡的重要性會顯著增加。

調查結果顯示,女性認為她們在職場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矛盾,而不僅是職場本身的挑戰。我們認為,解決這個挑戰有兩種方式:

讓更多男性參與進來

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男性一同參與到改變社會觀念的努力中來,促進男性和女性承擔同等的家庭責任,如通過邀請男性榜樣來支援女性,同時倡導和鼓勵更多男性在家庭中支援女性。

企業社會責任

第二種方式是鼓勵企業為所有員工提供一個更好地促進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環境。可能的方式包括為男性和女性員工提供更靈活的工作選擇(特別是剛剛有孩子的那幾年),提供更長的男性陪產假或通過多種方式實施育兒支援制度(有些制度已經受到了員工們的熱烈歡迎,如允許在家工作、公司內提供母嬰設施、建設企業託兒所並以補貼方式對員工開放等。)

幸福感調查報告10

一、大學生幸福感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轉型的不斷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形成了各種社會問題.人們面對這些問題時似乎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消極情緒和消極心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是祖國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研究他們的幸福感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和競爭的實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我選擇的調查物件是L大學的大學生,有效問卷為813份,包括不同的年級和專業.

二、L大學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結果

對L大學813名同學的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以及對相關文獻的分析、理論的分析.從各種因素的影響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還是比較正確的,對親人的關心、擁有健康的身體、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其次就是受到理解和尊重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可見作為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他們幸福的重要指標.當然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豐厚的物質條件也是決定他們是否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談到了家庭幸福.他們認為:家庭氛圍的和諧溫暖、親友的關心愛護、親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的生活質量在他們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一)幸福的影響因素

1.積極的情緒.即積極的心理態度或狀態,是個體對待自身、他人或事物的積極、正向、穩定的心理傾向,是一種良性的、建設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在對L大學大學生的調查中積極的情緒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幸福感,比如:有份理想滿意的工作、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家人的健康等等,無不體現著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投入.在字典中投入指的是一個經濟體系使用其現有的技術將投入轉換為產出.

3.人際關係.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絡.

4.意義與目的.情感的賦予,就是事物的意義,意義的事物在情感裡的關係程度,就是意義的本身.目的通常是指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藉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作為觀念形態,目的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實踐關係.

(二)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影響大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因素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影響,當然也會受到學校的影響,校方應該對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傾注更多的關注.

幸福感調查報告11

幸福是什麼?錢和一臺新的冰箱,就能買來幸福。這是英國的金融時報的總結。金融時報為何這樣總結?日前,美國的皮尤研究中心在今年對全球43個國家進行了有關幸福的調查。調查結果如何?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皮尤研究中心在今年的3-6月份對43個國家47643名18歲以上的民眾展開了問卷調查,讓他們自評幸福等級。美聯社稱,該機構早20xx年也進行過類似的調查,對比可發現人們的幸福感的趨勢。“亞洲新興國家日益找到發達國家多年前的感覺——金錢和購物能夠帶來幸福,至少可以帶來滿足感。”調查結果顯示,感覺自己生活幸福的墨西哥民眾比例最高達79%;埃及最低,僅11%。歐美日韓等10個發達國家中,以色列民眾的幸福比例最高達75%,希臘最低為37%。發達國家平均有53%的民眾自評生活幸福。24個新興國家,平均有50%的民眾自評生活幸福。9個發展中國家,平均有34%的人自評生活幸福。金融時報稱,59%的中國受訪者自評生活幸福,比20xx年增長26%;印尼民眾中58%自評生活幸福,較20xx年增長35%;在馬來西亞,這個比率由20xx年的36%增至56%。相比較在日韓,分別只有43%和47%的受訪者自評生活幸福。

不過調查結果統計分析也發現,當個人所得超過一定程度後其所能帶來的幸福感將大打折扣。調查結果顯示,56%的馬來西亞人自評生活幸福,而在人均GDP遠遠超過馬來西亞的德國。這個比率為60%,僅比馬來西亞高出4%。美聯社稱,亞洲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民眾優先考慮的是健康、子女教育和安全等。這些國家中很少有人認為網際網路接入、擁有汽車、有空閒時間或有錢旅遊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金融時報的研究人員表示,儘管財富似乎會帶來幸福。但結果也表明,金錢絕非幸福的唯一因素。比如女性往往比男性幸福感更強,已婚者比未婚者更幸福,中年人比年輕人和老年人更幸福。

總而言之,不同國家的現狀不一樣,人們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就會有明顯差異。對於自己的生活幸福程度,還是要看自己的想法定義和實際付出。更多社會調查,就上!

幸福感調查報告12

“你幸福嗎?”近日,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釋出了XX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調查報告,報告顯示,XX年,成都市民的幸福感已連續兩年持續提升,總體評價達82.15分,較之XX年提高了1.58分,較XX年提高了5.48分。

青壯年幸福感最低

報告顯示,16-19歲的青少年幸福感評價最高,為83.63分,其次為50歲-59歲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滿意度為82.95分,再次為20歲-29歲和40-49歲年齡段人群,幸福感滿意度分別為82.60分和82.00分。而幸福感最低的,則是處於30歲-39歲的“75後-85前”的青壯年,僅為81.23分。針對青壯年幸福感的低滿意度,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高階統計師喻志強表示,對於邁向中年的“75後-85前”群體在七個方面評價分都最低,特別是在工作環境和幸福感知專案滿意度較低,分別為71.19分和77.47分,分別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而幸福感較低的人群中,還有離異人士。報告顯示,離異人士的幸福感得分僅有78.94分。未婚人士得分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得分為82.29分。

收入與幸福感成正比

針對此次調查,喻志強說,調查發現,“收入與幸福感成一定正比。”他表示,從調查結果看,收入在XX元以下的三分組低收入群體幸福感較低,而收入在4000-4500元和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幸福感最高,其中4500元以上收入的幸福感得分為86.54分。

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來,成都市的恩格爾係數持續下降。XX-XX年,成都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5.4%、35.1%、34.8%,XX年該係數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

多重因素影響幸福感

記者注意到,此次調查中,影響成都市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收入水平、生活壓力、物價、個人意願是否得到滿足等多方面。多達32.9%的市民對自己的工作工資收入不滿意,41.3%的市民認為與其他行業相比,自己的工資水平不高。同時,生活壓力大也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感知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有近五成的市民感覺當前的生活壓力較大。

對幸福影響比較大的因素

報告中,在被問及對幸福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方面的問題時,68.88%的市民認為“家人健康”、47.70%認為是“子女教育”。

此外,調查顯示,家庭環境10項評價中的“親朋來往”和“家庭收入”得分較低,分別為69.33和71.74。對此,喻志強表示,只有切實解決居民在健康醫療、教育、住房、食品、社保、養老、社會治安等民生方面涉及的具體問題,才能改善市民生存、社會環境,減輕市民生活壓力,保障市民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提升市民幸福感。

幸福感調查報告13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藍;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綠;陽光的幸福是鑲一身金黃;而我們所擁有的幸福卻是五彩繽紛的小時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後,也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後,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而現在呢?一個個獨生子女,一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今的大學生面對了來自父母,社會,個人,等多方面的壓力。我們正處在學習專業知識與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各個方面。而近年來關於大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對大學生幸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了。

為了瞭解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狀態,構建和諧校園,本組對我校大學生進行調查,重點分析我校大學生在社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健康關注等方面的情況。基於調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一、調查研究內容、物件及方式

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專業等,其它情況如生活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當前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調查物件:瘦西湖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採用選擇題形式,附加主觀題一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回收率為97%。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對於即將邁人社會、走向生活的大學生來說,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學裡的奮鬥拼搏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就目前來說,大學生是否幸福決定著他們能否更好的學習生活,能否很好的為將來奠定基礎,據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總體感覺。

1、就總體感覺來說,8.25%的人選擇了對生活質量非常滿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選擇了比較幸福,39.18%的人選擇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選擇了不幸福。

2、就學校和專業的滿意程度來說,3.09%的人選擇了非常滿意,38.14%的人選擇了比較滿意,19.5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34.02%的人選擇了比較不滿意,6.19%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

3、就人際交往環境來說,6.19%的人選擇了比較不融洽,16.50%的人選擇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選擇了比較融洽,12.37%的人選擇了很融洽。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幸福狀態,值得我們關注。

(二)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研究新領域——主觀幸福感在美國興起,一直無法量化的幸福感成為一個可操作、評估、實證研究的科學指標體系。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意、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對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我國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群體,而大學生人群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於90年代中後期逐漸展開。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狀況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見當前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這跟現在學生的人格特徵以及時代特徵有關。

(三)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情況、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約著我們的心理狀況,對我們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

1、就業壓力方面,11.34%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很大,因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大,因為擔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20.62%的人覺得就業壓力不大,因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覺得沒什麼就業壓力,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

2、戀愛問題方面,20.6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認為還可以,17.53%的人認為不能

3、心理問題方面,就對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評價來說,3.09%的人很滿意,43.30%的人比較滿意,29.90%的人一般滿意,22.68%的人不滿意。可見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說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大家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戀愛等問題只是附加因素,個人觀點不一。

三、建議

針對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和大學生本身兩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

從學校教育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內涵,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變自己,有目標,為之努力,腳踏實地的學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尋找生活激情,充實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強與人溝通能力,保持心態年輕……總的來說,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綜上所述,從對瘦西湖校區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大都滿意現在的生活,主觀幸福感較強,這歸功於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完善,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家長管理能力的增強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學校的主氛圍是愛好學習,勤奮上進,雖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風,但畢竟是少部分。在學術方面,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在課外活動方面,愛好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學生通過做家教一方面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跡可循的,今後的大學生活將是以積極健康,幸福舒適為主旋律。

幸福感調查報告14

一、調查內容、物件及其研究方法

1、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專業、性別、生源等,其它情況如健康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觀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

2、調查物件:在校大學生共計100份問卷。

3、調查方法:本次調查內容採用自編的《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問卷》,運用網路發放問卷的方式對各個年級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能夠比較合理的反映江夏學生的基本幸福情況。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調查中發現,年級的不同顯著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女生的生活滿意度高於男生。性別角色特徵不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容易和別人說出自己的心事。而男生更多的是選擇承擔。男生所面臨的壓力比女生大,男生要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對未來有著較高的抱負。作為即將畢業的在學生,大部分人的頭等大事就是找一個好工作。然而,雙向選擇、公平競爭、自主擇業的市場化人才配置機制給在學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激烈的就業競爭,給大三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學習的功得性使他們對未來期望很高,卻有對未來迷茫。

三、總結與建議

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本質,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與創造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樹立目標,堅定信心,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戰勝挫折,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以“在業餘生活過得充實、豐富,有意義,在健康、積極、優美的校園文化生活中滿足需求、增長知識、發展智慧、陶冶情操,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金錢與人生、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切實加強與父母問的溝通和交流,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大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宜人、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幸福感調查報告15

不丹——這個經濟並不發達的國家,據說是世界上心理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如果讓他們長期居住在不丹,可能他們需要深思熟慮。原因是,在不丹,他們的知名度所帶來的成就感,遠遠不如在中國香港。這就像很多中國年輕人雖然知道大城市壓力大,但是依舊守候在北、上、廣、深一樣。

最新發布的20xx年度職業心理研究結果——《職場人士幸福感調查報告》顯示,在這些大城市的職場人士,65%的受訪者還是表示總體上幸福,其中僅14%的受訪者表示很幸福。而新人、男性、高管,是上述20xx職場報告中顯示的,幸福感最弱的三大人群。

高管:職位越高,“幸福感”越低

David 是某民營大型化工企業的高管,在他人眼中,年薪不菲、家庭幸福的他應該很享受工作和生活。但是實際上,三十多歲的他明顯感受到身體和精神狀態大不如從前,除了感覺化工品本身對身體的傷害外,“每天三餐中除了早餐,幾乎都是在陪客戶的應酬中度過,大多數時候還必須得陪客戶喝酒。”他表示,甚至有“逃離工作,回老家種種地什麼的”想法。

儘管是公司裡“說話算數”且薪酬最高的一群人,但是高層管理者的總體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均顯著低於其他人群。

史厚今認為,究其原因,首先,高層管理者個人對心理健康的關心程度顯著低於其他人群。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是與幸福感成正相關的重要影響因素,個人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高,感受到的幸福度就高。

其次,高層管理者的自身工作生活質量和自我實現的要求常高於其他人群,也可以說,他們的“幸福敏感度”相對較低,一般的成功無法滿足他們。同時,高層管理者往往是能力和意志力超群的人,他們往往覺得心理問題可以靠個人意志力解決,而不太願意求助。

相比之下,雖然有人認為,單位的中層管理者心理狀態最差,因為他們處在“夾心層”,工作內容繁多,但這次調查卻發現,中層管理者在工作滿意度的各維度上均評價較高——包括工作內容、工作回報、工作壓力、工作氛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

心理諮詢師梅禕瑋告訴記者:“中層的狀態比較好,是因為中層接觸下層的員工較多,更多的是作為領導者的身份進行指揮,而上級和下屬都給予他們重視和認可。在職場上,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援,能帶來強大的成就感。而且,很多人到了中層,知道再往金字塔塔尖是不可能了,於是心態放平和,也能比較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另一方面,職場的幸福感不一定只關乎薪酬或者職場權力,也關乎心理投入度和情感指數。“比如一些科學家,可能收入並不高,但是執著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會覺得很快樂、很幸福。”史厚今說。

男性:不會釋懷不覺幸福

20xx年年底,網路鋪天蓋地都在“晒賬單”,很多網友感慨,在城市拼搏,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幸福?對於職場幸福感受,史厚今認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對生活和工作的滿意度、心理投入度和情感指數。

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包括對居住環境、經濟收入、業餘生活、人際關係等方面,工作滿意度,包括工作負荷、責任壓力、工作勝任感、興趣相關度、工作成就感、薪酬公平、工作氛圍、學習和晉升機會、領導同事組織的認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

自從20xx年芝加哥商學院奚愷元教授在《中國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調查報告》中提出以來,幸福指標開始為人們所關注。在加拿大公共就業與政府服務處聯合卡列敦大學進行的70年縱向研究“幸福-高效的員工跨年研究”顯示,職場的幸福感和員工的工作效率相關係數高達0.9。

事實上,幸福的感受與幸福的敏感性相關。本次調研就發現,女性的幸福感往往高於男性。梅禕瑋表示,通常女性的主觀感受更敏感、更感性,但女性更關注個人和家庭方面的問題,也相對容易從一些小事中感到滿足,如看電視、朋友聊天等,她們有更多的渠道去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也有更多的機會去體會細小的幸福,這些都有利於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有一個女性群體——有野心成為高管的女性,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階段,個人幸福感顯著低於其他女性。梅禕瑋表示,進取精神是可以的,但在努力的過程中不妨放慢自己的節奏,提高自己生活幸福指數的敏感度,這樣才不至於行進得太累。

在奚愷元教授看來,“幸福的最大化是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然而,即使中國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連續幸福調查結果顯示,中國1990年的國民幸福指數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是20xx年卻下降到6.60。20xx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的調查也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分析中國國民幸福感下降的原因,史厚今認為,在1995年左右,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人民幸福度提升,但是到了20xx年左右,雖然經濟發展依然快速,但是貧富差距開始拉大,比較之下,人們對幸福的主觀感受有了變化。

新人:焦慮降低“幸福感”

Shirley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雖然經歷過職前培訓,但是她經常懊惱地發現工作上很多事情並不是學校知識和短期的職前培訓可以解決的,人際關係如何處理,工作上的小錯、領導的意思該怎麼理解?

梅禕瑋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發現工齡1~3年的職場新人諮詢工作適應問題、職場人際、工作壓力的案例呈上升趨勢。“這些新人進入社會,對新工作環境和自我的職業發展都有較高的期望,但期望的實現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磨合,這就形成了焦慮和壓力,相應滿意度就會較低。”

調查也顯示,職場新人在工作氛圍的滿意度上顯著低於其他人群,職場新人的心理投入度顯著低於其他工齡的員工。不過即使是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在選擇一份新的工作的時候,不少公司“老新人”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壓力感。換了三次工作的李銘輝,仍然不滿意自己所在的公司,每次到新的公司都覺得年資比他深的同事總是壓著他,資深的同事們彷彿有自己的圈子,他很難融進去,其實,李銘輝之前的幾次跳槽也有類似的人際問題。

調研顯示,不同司齡(即在一家單位的工齡)的群體在工作內容、工作氛圍及工作生活平衡三個維度上表現出顯著差異,隨著工齡增加,對工作內容和工作氛圍的滿意度先逐漸遞增,經過一段時間(1~3年)的適應後才能越來越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3到5年之後,將是員工在公司裡面感覺最好的時候。

然而在5~10年後,員工的滿意度又開始遞減。“因為這時工作往往會遇到瓶頸,或是厭倦的情緒。”史厚今說。

提高職場的幸福感,史厚今給出了四點建議:首先,不妨從簡單的小事開始,創造更多體驗成功和滿足的機會;其次,為生活和工作創造更多新鮮和價值,經歷挑戰和新奇是幸福的重要元素,給工作生活增添更多價值、新目標和新鮮感是持久體驗幸福感的好辦法;重要的是,不要苛求完美,挑剔、嘮叨、苛求完美就難以體驗滿足的感覺,沒有滿足感就離幸福感更遠了;同時,要關注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的意識和生活方式是持久體驗幸福的關鍵因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