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調查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1W

幸福感是指滿足對於幸福的追求方式。你幸福嗎?你追求的幸福是什麼?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幸福感調查報告,歡迎閱讀了解!

幸福感調查報告

報告一:廣東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什麼是幸福?你幸福麼?回答肯定是眾說紛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與你所生活的社會狀態,生活水平有很大的關係。

近幾十年來,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人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白了就是資本主義的美化詞,現在的中國國情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社會主義岌岌可危。

也有人說這幾十年來,中國愈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都是走了社會中國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人們一直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終極目標,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那麼在我們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人民的幸福感有多少呢?是不是人們的幸福感也可以做一個判定我們所走道路對錯的指標呢?

為此,我在中國特色主義的前沿陣地廣東做了關於幸福感的調查。

“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是廣東省“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核心。如何在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民生福祉的持續改善?如何使社會經濟發展的考量從“血汗G D P”的數字標籤到宜居“幸福指數”的人文標籤的轉型?如何將“幸福”的概念轉化為民眾切實感受的幸福生活?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調查發現: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體幸福感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為14.9%,回答“比較幸福”的比例最高,約佔六成,為59.2%,兩項相加為74.2%,也就是回答傾向於認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於幸福和不幸福之間的選擇,9.8%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選擇了“不幸福”,傾向於不幸福回答的比例為12.3%。

調查中從“不幸福”、“不太幸福”、“說不清”、“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分別計分為1—5,結果顯示被調查者的平均幸福水平為3.74,標準差為0.912,也就是說整體平均分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二. 從不同群體的幸福感來看

⑴ 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本次調查樣本的男女比例為男性52.9%,女性47.1%。調查結果顯示,兩性被調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異,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均高於男性,而回答“說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男性,經卡方檢驗,男性和女性之間幸福感的差異在統計上達到顯著水平。男性的平均水平低於女性,為3.71低於總體平均水平的3.74,也低於女性的3.78。

⑵領導群體的幸福感最高

統計分析發現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服務人員和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裝置操作人員和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組,專業技術人員組,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組,商業服務人員組,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組,生產運輸裝置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組和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組的平均幸福感得分為3.95、3.82、3.77、3.77、3.69、3.63和3.65。

三.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

1.離異居民幸福感最低。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居民選擇“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為14.9%,和喪偶居民,這一比例為11.7%,離異居民的比例最低,僅為 5.4%。把“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合併來看,未婚居民傾向於幸福評價的比例為65.30%,已婚居民為77.40%,離異居民為53.10%,喪偶居民為61.70%。做負向評價的趨勢與此相同,離異居民傾向於不幸福評價的比例最高,已婚居民最低。未婚、已婚、離異和喪偶各組居民平均幸福感分別為3.58、3.81、3.29和3.53。

2.有受教育子女成為幸福感正向影響。從有無子女受教育一項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高於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反向評價上結果一致,有受教育子女居民組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無受教育子女組。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的幸福感平均值為3.78,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的這一數值為3.69。

3.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於租房居民。有自有住房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於租房居民組,比例分別為15.3%、13.7%和61.4%和47%;前一組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低於後一組。有自有住房居民組的幸福感平均數為3.8,租房居民組為3.5。

4.家庭收入差別。把被調查居民分為月收入1000元以下組、1001—2000元組、2001—5000元組、5001—10000元組和10000元以上組,結果發現幸福感評價與家庭收入高低有線性關係,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組幸福感平均值分別為3.40、3.62、3.78、3.89和3.95。各組在幸福感各選項上的選擇比例與這一結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越高,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

考慮到家庭人口的不同,進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發現,家庭人均收入與幸福感的評價呈低度相關,相關係數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評價波動較大,隨著收入增加表現為從低向高震盪變化,特別是人均2000元以下變化複雜,之後的變化幅度減小逐漸平緩,達到一定高點後不再變化,甚至略微下降。

四、對於幸福感調查結果的討論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

本次調查發現廣東省東、北、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異,基本上可以認為,幸福感的高低與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有關。

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很複雜。美國人總體上要比紐西蘭人富裕,但並未覺得更幸福。更富的奧地利、法國、日本和德國人並不比巴西、哥倫比亞和菲律賓人更幸福。從1958年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長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卻幾乎沒有增加。

這並非說經濟發展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研究發現,富足國家的人們明顯比那些貧窮國家的人們幸福。對那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10000美元(1995年)的國家來說尤其明顯。沒有任何富足國家的人們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國家中較高人均收入似乎並不對幸福值又太明顯的影響。而在低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過渡階段國家的人們對生活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

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經濟的發展並不能不斷升高人們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的,社會的發展應該以社會均衡發展為目標,致力於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經濟、生活狀況,提高全民整體幸福感。

(二)民生與幸福感

在較低經濟收入階段,經濟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是有正相關的,在經濟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這種相關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對幸福很少甚至沒有影響。

布倫諾·S·弗雷等人的多國對比研究發現,幸福感與收入的相關為0.20;在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但一旦年收入達到1.5萬美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幸福感的影響變得相對較小。

本次調查發現家庭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為0.106,幸福感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還處於經濟收入較低階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

此外,收入雖然是一個可以用貨幣單位衡量的量化指標,但是,收入的高低卻是一個需要對比才能獲得的,而和誰去比卻是因人而異的,由於每個人的這種個體差異性,同樣的貨幣量化的收入卻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說,個人或家庭收入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心理指標,而不應該看作是一個經濟指標,相對收入是一個比收入絕對數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為影響相對收入,進而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差距處於合理範圍,避免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是提高社會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這些都說明,民生問題與居民的幸福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總結:從這次調查可以看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貧富差距問題,社會的不公平問題等等,如何正確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點。

報告二: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摘要:

幸福指數是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目前西方很多國家紛紛研究並計劃設立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指標,使它與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主觀幸福感,是個人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引數。大學作為大社會中的一個小社會,對於其成員——大學生的幸福感,理應給予關注和重視。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歷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幸福狀況,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建構。我們五人小組從性別、年級以及整體三方面入手,展開了系列調查。並基於調查,提出增強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目的::通過調查大學生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研究影響他們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學的教育對策,使大學生對幸福有更深遠的解讀,從而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獲得幸福。這對於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2.調查物件:本校大學學生,其中低(一、二)年級20人,高(三、四)年級2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3.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等,其它情況如健康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總體感覺等自我評定以及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觀幸福感狀況,對目前狀態是否滿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均採用選擇題形式,分為單選和多選。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40份。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料彙總並獲取了所有有效被調查的學生基本資料,如性別、年級等。

調查過程及預想:

由於時間匆忙和實踐經驗不足,我組成員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前進。經過討論,確定了問卷試題。並對四十名大學生(其中每年級10人)進行問卷調查,因為人數較少,對於所得資料也許會有所偏差。預先估計,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來源於就業壓力和學習中的困難。調查後,又經小組成員共同統計,得出結論。

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一共發放調查問卷40份。對調查的學生統計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後有如下結果:.總體分析:

(1)大學生幸福指數總體狀況

根據上表的調查結果顯示:

對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滿意的佔70%,感到一般的佔15%,不滿意的佔15%。上述資料表明有7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狀態總體上持滿意或肯定的態度,而有3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的滿意程度處於中等偏下的態度。

對大學所選專業及以後就業預想32.5%的人表示對自己專業滿意,而17.5%的大學生則處於茫然狀態,40%的人則認為專業不滿意對未來就業表示堪憂。這說明為數眾多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專業不滿意並且對未來的發展抱有悲觀色彩。

對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家庭關係、生活成就、人際關係、經濟狀態、精神空虛、現實理想差距、沒有戀愛、沒有參加團體活動(可多選)分別佔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從中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幸福指數的因素中,就業壓力首當其衝,其次是學習壓力,再者生活品質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對於追求幸福做過的努力(可多選),80%的學生表示樂於關心他人,75%的學生覺得自己在努力學習,45%的學生勤於交友,獲得幸福。只有12.5%的學生表示通過參加志願者讓自己獲得幸福。

對現在大學生活狀態的滿意程度,27.5%的人認為忙碌而充實,60%的人認為普通平淡,7.5%的人覺得不滿意,與理想之間有一定差距。這間接證明了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並不很滿意。因此加強大學的教育體系以及改善大學活動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開心時解決不幸福能力,40%擅長解決,15%不擅長解決,而45%的大學生不知道是否具備此能力。這些資料很鮮明地反映了我們廣大的學生群體中大部分人缺乏處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問題的能力。

對於覺得幸福的人該具備的特點(可多選),97.5%的人選擇了樂觀開朗的心態和和諧的人際關係,87.5%的人認為幸福的人應該努力奮鬥,72.5%的人則選擇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學生都認為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獲得幸福的關鍵,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數的人也都認為只有樂觀的心態是不夠的,需要後天的努力來實現幸福。

對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學生打100分,12.5%的大學生打80~99分,67.5%的大學生打60~80分,17.5%的大學生打30~60分,0%的大學生低於30分。

注:此結果真實有效,且從整體來看,與預測狀況基本符合。

(2)總結:

綜上所述,大部分大學生都感覺自己的生活還算幸福。而讓大學生對自己感受的不幸福進行歸因時,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主要歸因於外部因素,如就業壓力大,學習壓力大,運氣不好,社會競爭激烈,課餘生活單調等;另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歸因於內部因素,如人際關係太差,主觀努力不夠,缺乏明確的追求目標,精神空虛等等。在內因與外因之間,大多數大學生都把導致自己不幸福的內因排列在最前面,這反映了大學生對於幸福認知的一致性,同時也說明個人努力、明確的生活目的感,對精神世界的明確的理解、預測和內部的控制對於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樂感對生活質量高低的影響是不容質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樂,生活充滿樂趣。然而,面對同樣狀況,不同的大學生的快樂感程度卻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態以及自己追求決定的。比如有的大學生覺得畢業後前程似錦,有的大學生覺得可以養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極心態。由此可見,一個天性樂觀豁達、凡事易於滿足、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未來的人相較於具有悲觀的心態的人的幸福感要強。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個人所特有的內在心理特徵,是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內在原因,也是影響一個人主觀幸福感的直接原因。從問卷調查他們對幸福進行的主觀定義中,我們進行總結認為人格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業壓力對幸福的影響。就業是民生之本。面對越來越強的就業競爭,大學生們似乎顯得無可奈何。寒窗十幾載,好不容易擠進大學的校門,如今就要走向社會,面對父母的期望,面對自己的理想,卻不知道路在何方。由於競爭激烈、就業矛盾突出,不少高校畢業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新的就業體制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心理準備不足,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有的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偏差反過來又影響了他們的就業。不幸福感的產生也因此而生。

就業壓力一方面來自社會,一方面也來自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高校教育者應通過就業指導和心理指導,轉變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念,使大學生認清形勢,認識自我,平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和諧的心理狀態,從心理上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進而減少就業壓力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

3.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引起幸福感的變化。對於大學生來說,尤其是大學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響了他們對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當大學生遭遇掛科,失戀等負性生活事件時,可能會產生抑鬱、悲觀、無助等消極情緒,導致幸福感降低。但個體的幸福感一般不會長期下降。同時由於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得到大家的認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會使幸福感提高,最終其幸福感會穩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標。調查表明,無論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都把生活目標作為影響自己幸福觀的因素。並且在對自身的不幸福歸因時,認為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是導致他們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沒有了目標,大學生會整天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而降低他們的自信心,影響對自身的判斷,使自己對生活更加迷茫,從而帶來迴圈效應,加劇了大學生的煩惱和負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5.金錢、享受對幸福的影響。不可否認,金錢和物質財富是個人幸福實現的物質基礎,也是培養正確幸福觀的物質前提。一個生活在物質匱乏社會中的人,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他不可能會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對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覺,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質財富應在幸福生活中佔多大比重?性別比較發現,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金錢在幸福中的作用,這與男女生未來的社會角色有一定關係。調查中,只有17.5%的人為自己的經濟狀況煩惱。應該說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是豐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認為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大學生在此方面的關注度應該會增加。

如今的大學生現在所持幸福觀點中容易把吃喝玩樂、揮霍金錢與幸福混為一談,幸福價值觀偏頗。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幸福觀的主流是積極的,是適應和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於商品大潮的衝擊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要對正處於人生觀形成和發展時期的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我們無不憂慮地看到,大學生群體在幸福價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似有抬頭傾向。在什麼是幸福的問題上,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幸福就是吃喝玩樂,幸福就是為所欲為、揮霍金錢,甚至有人痴迷那種“不修今生求來世”的錯誤觀點,對身體和物慾的滿足成為學生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這些觀點否認了幸福要靠腳踏實地的勞動和創造來獲取、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努力拼搏的過程。學生體驗幸福的過程、態度和情感不正確,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幸福的理解。

對大學生自身提升幸福感的建議:

1. 要重視人格的培養和塑造。與其他因素相比,主觀幸福感更多的依賴於人格。例如個人的自尊,樂觀,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標。外傾性的人能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幸福,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讓自己有積極的自我觀念。喜歡並相信自己,恰當的認同和接納別人,能夠理性的面對和接受現實。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不斷地汲取知識,知識可以讓人聰慧、充實更能體現自身素養。

2. 積極的改善社會關係,尤其是舍友關係和朋友關係。要能正確處理得到社會支援與付出社會支援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也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人際關係的一個集中反映。它關係到大學生是否能夠有個愉快的心境度過整個大學生活。因此通過擴大人際交往,結識朋友,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觸人群,改善人際交往關係。

3. 職業生涯規劃。嚴峻的就業壓力是大學生幸福指數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大學生希望在畢業時能夠有一個好的選擇,就應該儘早的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並據此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在不斷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讓自己充實、自信,提高幸福指數。

4. 休閒。要學會在忙碌的學習中分出想當的時間來享受生活上的休閒。例如參加體育鍛煉,看電影,參加社團活動,聽音樂,參加志願服務等。這些工作都能增加個人的身心健康。

5. 培養積極情緒。情緒是人們看待和處理事物的一個放大鏡,好的情緒總是作為一面積極的暖色鏡來加工所面對的事物。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往往會表現出更大的寬容性、耐性和永續性,而更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經常去聽、看、經歷一些能夠激起積極情緒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漸漸的處於一種良好情緒的迴圈圈中,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對其他方有助於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做法建議:

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感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會的發展和取向,所以社會各方要給予共同的關注,並做好其協助工作。如 教育者要重視增強其自我效能,讓同學在價值展現時,體現快樂,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估計和期望,提高學業成就,而學校應轉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從積極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挖掘現實中的積極因素。去感受生活,體驗幸福。國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扭轉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此外,社會支援能讓人內心感到快樂和幸福。大學生作為沒有經濟獨立的群體,外界的社會支援會使他們更好的處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學生與父母親子關係密切,更能體驗幸福。

我認為。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對人生髮展方向、對社會實踐認知的啟蒙期,此時可塑性極強,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幸福的獲取以及看問題的視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種積極的、科學的、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從人的本性出發、重視人的個性發揮與中國大力提倡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相結合;讓同學們去積極地奮鬥,而把艱苦的過程轉化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