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物調查報告合集[9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4W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生物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合集[9篇]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1

填表說明:所有學員必須認真填寫此表,認真進行調查報告的寫作。調查報告的內容、範圍必須與自己的專業相一致。調查報告的字數在1500字以上。此表填寫後與調查報告一起按時交到所屬學習中心。

一、調查目的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造條件,開齊、開好教材規定的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現階段都在關注教育的公平問題,為了讓國內的教育工作者瞭解貧困山區的生物學實驗教學現狀,瞭解山區教學資源短缺;為廣大的生物教育者,尤其是貧困山區的教育者提供教學資源的參考讓他們根據本地資源的不足來設定生物實驗課和生物實踐活動課;同時,為山區的教育改革提供資料和理論依據。物教師師資匱乏,生物實驗教學資源過少,生物課外實驗活動幾乎沒有進行過,學生對生物實驗表現出的熱情不高,學校對本土資源利用不充分,實驗課後的報告和評價欠缺,但是學生對生物實驗的期望值很高。

二、調查範圍

1、調查時間:20xx年xx月xx日

2、調查地點:

3、調查方法:行動研究法

4、調查人:賀容容

三、調查結果

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實驗開出率較低,有的實驗效果較差 教育質量的提高,實驗手段的改進,新課標的實施都離不開硬體的支援,目前農村國中在新課程實施中面臨著硬體“跟不上”的現象。雖然近幾年來政府大量投入學校專案工程建設,教育教學條件有了較大改觀,但農村地緣廣闊,學校眾多,相當一部分學校仍然缺少足夠數量的獨立實驗室和必配儀器,理化生合用儀器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目前為了實現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大量實 施校點撤併,地處偏遠的農村國中迅速向鄉鎮靠攏,這樣一來,生源迅速集中,班級數及人數劇增。在這種情況下,實驗用房和需要新增的大量實驗裝置、儀器都跟不上,部分學校的生物儀器裝備還停留在當年的“普實”水平上,少數實驗依然是原先的ⅱ類標準(四人一組),特別是新課程中的創新實驗的儀器更是缺口很大。教學儀器裝置陳舊、缺乏與老化無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無法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探索。由於缺少多媒體液晶投影儀等現代化的教學裝置,師訓、教參提供的各種教學光碟和課件只

2、 任課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生物教學及實驗質量的提高。但從目前農村國中生物教師的構成上來看,呈現專業化教師偏少,課時負擔過重及知識能力與條件不相適應的特點,不少農村國中存在兼職教師。教師整體素質不高,些學校領導視生物課為可有可無.人人都可以教的副課。有生物專業教師任生物課的學校,生物實驗開出率較高,效果較好。在學校實驗條件差的情況下,他們想盡辦法搞好生物實驗教學,是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骨幹力量。一些沒有經過生物專業訓練的教師中,有的對生物課感必趣,勤奮學習,肯鑽研,有一定的生物基礎知識,而大部份這類教師對生物知識一知半解,甚至連國中生物課本上的內容都沒有搞清楚,缺乏獨立操作實驗和指導學生做實驗的能力。這部分教師中有的雖然學歷合格,但難以勝任生物教學工作。

3、 實驗課堂實驗材料不足我縣屬貧困地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農村中學辦學條件差,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領導對用大量資金為一門升學不考的生物課添置實驗設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有極少數學校的'生物實驗室被挪作他用。因此實驗室和儀器藥品缺乏,使得實驗教學難以開展。加之一些學校領導不重視生物實驗,或實驗經費確有困難,使得大部分學校的實驗經費無保障,無力購買一些昂貴的實驗材料,尤其是動物實驗材料,使脊椎動物解剖和部分生理實驗難以完成。 實驗裝置無專人管理,實驗準備工作和實驗課後的收拾清理工作無專人負擔,全都落在生物任課教師頭上,教師負擔過重.這對開展實驗教學極為不利。大多數學校生物實驗室還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有的學校生物標本被蟲蛀,或黴爛。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5

調查題目:調查並觀察植物種子傳播特殊途徑

調查目的:部分了解生物種子和它的傳播途徑,增長知識

調查方法:和家人一起去鄉下調查。

調查結果:下表

植物名稱傳播途徑觀察情況

1、蒼耳每

當秋天它的果實成熟後,就會找機會用自己身上的小鉤子牢牢鉤在碰到它的人或動物身上,藉機遠行,掉落在其他地方生根發芽。一般生長在田埂,山道旁,草叢中,長得很矮小,很常見,蒼耳子外形是橢圓的綠色球體,外面長滿了小刺,就像刺蝟一樣,刺的頂端長了很小的鉤子,威力非常大,只要稍稍一碰,就會沾上衣服,成熟的種子聽說附著力更強。

2、鳳仙花:

一種常見的家庭室外栽培花卉。蒴果,果實成熟開裂之際會產生彈射的力量,將種子彈射出去,屬自體傳播。自體傳播種子的散佈距離有限,但部份自體傳播的種子,在掉落地面後,會有二次傳播的現象發生,鳥類、螞蟻、哺乳動物都是可能的二次傳播者。

3、蒲公英:

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時冠毛展開,像一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散播遠方。借風力傳播。

4、穀子:

靠鳥類傳播的種子。鳥類啄食的種子可能漏下或將種子吐出或排洩。靠鳥類傳播種子的植物是比較先進的一群,因鳥類傳播種子的距離是所有方式中最遠的。

結論:各種植物自身生存繁衍因為必須適應環境,通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其種子發展出各不相同的傳播途徑。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2

一、調查概況 :

通過教師教學效果反饋分析,雖然七、八年級生物成績理想,但是學生對知識掌握和靈活運用方面還稍有欠缺,對我校的學生生物課堂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國中生的學習生物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為了準確把握國中生對生物這一非主課的課程的一般學習方法,就國中學生學習方法的情況,對課堂教育作出改善,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生物教學的實效性,同時也為今後的教學工作的改進需要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

(一)具體目標 :

1、學生在課前與課後預習複習情況;

2、學生上課情況;

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七、八年級共7個班進行調查共有280名學生進行了這次調查,接近理想的隨機樣本數量,使調查結果符合實際情況,更加可靠。調查內容覆蓋了課前、課上、課後這三個時候學生所採取的學習方法。

三、調查結果 :

對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部分學生在生物的學習方法上依然存在著問題。

(一)課前預習情況

1、上課的預習情況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多能在課前自覺預習,但是19%的學生則是在課前翻一下書,對這節課老師所講的內容有個大體的印象;而13%的學生是想起來就預習,12%的學生則是把預習當成是一種任務,老師要求就預習,若老師不要求就不預習;最後剩下4%的學生上課前不預習。

2、預習方法

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會找疑難點進行復習,而25%的學生則是選擇找側重點;18%的學生會先發現問題,然後就根據問題來預習課本內容找出解決的答案;8%的學生會對照參考資料進行預習;最後16%的學生看一遍書。

通過這些資料,側面反映了學生不知道預習的目的,這就導致學生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這種情況使學生分不清這節課的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進一步使課堂效果黯然失色,教學效果不明顯。甚至會出現一個概念老師要重複幾次講解學生才能理解接受。

(二)上課情況

調查顯示,少部分學生覺得生物並不是主科就忽略,甚至在課堂上採取放任的態度。

1、上課聽課情況

大部分學生都是認為上課認真聽課是獲得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所以90%的學生都認真聽課;但是也有5%的學生是喜歡生物就聽;而還有4.5%的學生則是聽一下就不聽,剩下0.5%的學生則是從來不聽。

2、上課做筆記情況

根據調查結果表明了一半的學生不會做筆記和不知道如何做筆記。其中46%的學生是老師所寫的全部記下來,筆記沒有分重點和非重點,如果課後沒有及時複習,筆記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忘記學習過程中老師所講的難點和考點,複習時就會感覺比較吃力且學習效果不好;而3.5%的學生則是不記講的和書上一樣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再強調書上的重點內容,但是學生聽老師講的內容跟書上講的一樣就沒有抄下筆記,甚至沒有將書上相關的內容劃下來,有時老師會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總結性歸納(如列表等方式)使學生複習起來更明瞭,可是學生就覺得跟書上一樣沒必要記,導致時間一久學生就把知識遺忘掉,使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剩下的0.5%學生則以怕影響聽課為由,不記筆記。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這部分學生往往學習效果不如其他同學,就是他們不瞭解好記憶不如爛筆頭的道理,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大腦能記住這節課老師講的內容,但是下課後就很容易忘掉,這也是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原因之一。

3、課堂小結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35%的學生會聽老師的小結,由此看來,在教學過程中,最後的課堂小結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任務完成後,教師應就本節課的思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系統地梳理,同時教師可以小結過程補充講課過程遺漏的地方,也相對學生做了一個小複習,讓學生有了知識的鞏固,教師適當指出重點和難點,學生複習的時候就有輕重之分。

(三)課後複習情況

1、作業情況

94%的學生都能按時完成作業,但是有4%的學生會視作業的難度、多少來完成作業,還有2%的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雖然只有6%的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但是這種情況依然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在佈置作業的過程要適當的注意具體的班的總情況來佈置相應的作業,並可針對個別學生進行課外輔導。

2、做作業的方式

據統計22%的學生邊溫習邊做;22%的學生先做再看書;30%的學生先看書後做;20%的學生在遇到問題請同學幫忙解決;6%抄別人的作業。從結果看大部分同學在作業完成方面都有著各自一套的學習方法,但是仍存在作業抄襲的情況。

3、課後複習情況

結果表明61%的學生經常複習;13%的學生平時不復習,考前複習;9%的學生是老師要求就複習;15%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複習;2%的學生都不復習。複習方法方面:看一遍課本的學生佔6%,按老師要求複習的學生佔13%,複習有關內容後做習題的佔31%,看主要內容,抓疑難點的佔50%。 複習過程參考課外資料的情況:不看參考書的學生佔25%,而參考教學參考書的佔30%,參考生物期刊的佔14%,參考生物習題集的佔31%。 從複習方面綜合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自覺複習的習慣,而他們大部分不知道如何複習,教師應該如上述所提的要在本節課教學任務結束後做一個小結,小結既起到梳理學生學習的思路的作用,而且還起到複習知識鞏固的作用。而且教師可以不定時地對學生進行小測,隨時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由於學生在複習過程都比較少看課外資料,教師可以上課穿插一些課外小知識,既可以擴充套件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又可以激起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上最好的導師。

(四)學生對生物的看法及建議

在調查中,68%的學生認為只要認真聽講、討論及時複習就能學好;19%的學生認為只要感興趣就能學好;9%的學生認為多做一些習題就能學好;2%的學生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能學好;剩下的2%學生認為生物比較難學,他們認為生物比較難學所以他們都不喜歡生物。大部分學生認為生物比較有趣,內容新穎,而且學了生物之後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學生建議多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內容顯得更具體,抽象的概念都相對容易瞭解,而且播放相關視訊可以加深印象。而且學生認為生物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多動手。通過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要貫穿新課改的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穿插些有趣的生物知識,刺激學生求知的慾望,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些野外調查,讓學生能將在課堂上學會的探究性實驗的過程運用到生活中,一方面加強了對探究性實驗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調查總結 :

通過這次調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起他們的學習的激情,而且教學內容要學生當場消化(但是教學過程要避免出現滿堂灌的情況),教學中穿插課外知識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教學任務完成後,還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小結,而且不定時對學生進行小測,以檢測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適時地可以進行野外調查,或組織一個生物興趣小組讓學生有更多動手實驗的機會,使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昇華到理性認識,並懂得靈活運用於生活中。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3

學期接近尾聲,我們組的實驗也結束了,由於時間原因,我們並未按照計劃做完所有的室內實驗,而是重點做了兩個實驗。雖然實驗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從中卻學到了不少東西,增長了不少的經驗,也總結了其中的教訓,還算頗有心得。

一、種子的向重力性:

這個實驗我們做了不下三次,因為種子泡下後總是因為多種因素不能同時發芽,為了使種子在相同條件下生長,我們只有等其他種子發芽後再觀察做實驗,但到最後結果就是一些已經發芽的種子泡爛了。因此,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二、番茄的缺素培養:

本學期我們組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這個實驗上了。從營養液的配製到種子發育長成幼苗等,似乎就經歷了這整個學期,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經驗教訓:

⒈種子是不能用一半浸在水裡的方法使它發芽的,雖然有一半露在外面,但是還有一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會產生毒物質,使種子爛掉。

⒉在平時配製培養液時,由於一些微量元素用量是非常小的,所以一般實驗室裡總是將元素分為幾部分,配製好大量的再按照比例將其混合在一起。例如M.S.培養液分為:有機、無機、微量、Fe-EDTA四部分,但在做缺素時,由於各培養液所缺的元素不同,不能像全素培養液那樣配製,因此,我們採用了“先將各元素的代表溶液單獨配成溶液,然後需要哪種就新增哪種”的方法,這一想法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在配製各缺素溶液時,微量元素的加入得很少,所以我們用到了“槍”,從而也學習了“槍”的使用方法,槍只能豎直放置,不可以來回晃動,防止殘液倒流進槍裡,這樣不僅會在下次使用時與新溶液混淆在一起,導致實驗不嚴密,還會對“槍”造成一定的損害。

經分析,缺素實驗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在我們配置培養液的時候,其中的有機物質由於配置時間太長、溫度太高(放在實驗臺上而不是在冰箱裡)等原因而長毛了,而我們平日是將栽培的植物放在實驗室的窗臺上的,陽光直射使本就生有菌類的有機物質壞掉,造成植物的死亡現象大致相同,沒有表現出缺素的各種不同的現象。

另外,我們還種了雲豆,雖然宿舍在陰面,我們植物的長勢也是不錯的,經過自己親自動手種植物,才清楚水和陽光真的是植物必備的.非物質條件,因為剛開始種植時,總是忘記澆水,我們的小麥就整天弓著背不肯抬頭。

至於室外,我們則是對校園植物進行了一些階段性觀察,主要是集中在兩種不同種的叉葉槭、廣玉蘭和大葉黃楊上。經觀察發現,廣玉蘭今年的花期尤其的長,廣玉蘭是落葉喬木,一般花期為3~4月份,可今年到了五六月份它依然綻放;在觀察過程中,我們與大葉黃楊一起經歷了新生;學校有兩種叉葉槭,一種為生科院門外的喬木,綠葉,一種為圖書館外借部門外的灌木,紫葉,經查資料這種叉葉槭叫做雞爪叉葉槭,我們用比較的方式對兩種植物進行了生長階段的觀察。

經過這學期的自主實驗,雖然實驗結果不是很理想,但真的受益匪淺。首先我們過去沒有過自己設計實驗,動手培養實驗材料的經歷,所以鍛鍊了我們探索科學的主動性;其次,團隊精神非常重要,做實驗其實和一場比賽是一樣的,需要彼此之間的配合與默契,僅靠一個人是絕對不夠的;再次,實驗結果固然能說明問題,但是重要的還是對實驗方法的掌握與治學的認真嚴謹態度;最後,就是動手能力的增強。

以上是本學期實驗的一些經驗教訓,我們會銘記,努力在今後的實驗中在結果方面也取得一些成績。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4

一、調查目的: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是進行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人們常把觀察能力稱為智力的門戶。觀察能力是發展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生觀察能力的強弱對學生其他智力的開發是十分重要的。為了瞭解我校國中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現狀,分析瞭解學生科學觀察能力能力低下的原因,制定生物課提高學生科學觀察能力計劃。

二、調查概況:

調查時間:20xx年2月20日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抽樣訪問

調查物件:我校七年級100名學生

調查的內容

我主要從科學觀察興趣、科學觀察方法、觀察中的記錄、觀察後的討論交流等幾方面進行調查,以此來判斷學生的科學科學實驗設計能力的現狀。

三、問卷調查結果統計

1、你認為觀察是( )

A、是用眼睛看(22人)

B、用眼睛有目的的去看(38人)

C、利用各種感官有目的看(40人)

2、你認為你平時觀察事物觀察的全面嗎?

A很全面,發現很多(20人)

B、不太全面,有待提高(48人)

C、觀察發現少,要努力提高(32人)

3、你觀察不全面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 )

A、觀察方法單一,只用眼睛看(21人)

B、觀察不能堅持,觀察時好走神、好動(22人)

C、不能綜合利用各種感官觀察(25人)

D觀察目的、觀察重點不明確,不知道觀察什麼(32)人

4、觀察時你能及時記錄觀察結果嗎?

A每次都能(20)人

B、偶爾記錄(54人)

C、從沒記錄過(26人)

5、你和同學討論和交流過觀察結果嗎?

A、經常討論交流得出結論(28人)

B、偶爾討論交流(47人)

C、從不參加討論交流(19人)

6、你認為觀察中要不要動腦思考?( )

A、需要(43人)

B、不需要(57人)

7、你認為觀察能力對學習其他課程有幫助嗎?

A、有(86人)

B、沒有(14人)

8、你認為觀察能力可以培養嗎?

A、是(100人)

B、否(0人)

9、你認為觀察能力對培養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有幫助嗎?

A、有(89人)

B、沒有(11人)

10、你覺得你的觀察能力在那個學習階段培養合適?

A、越早越好(45人)

B、就是現在(47人)

C、以後再說(8人)

四、調查結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38%的學生能夠用眼睛有目的的觀察,能綜合利用各種感官觀察的學生僅佔40%。20%的學生觀察時能經常記錄觀察發現,觀察後能經常參與討論交流的學生佔28%,19%學生從不參加討論。在觀察的全面性方面,20%的學生認為自己觀察全面發現很多,48%的學生認為發現不太全面需要提高,32%的同學認為自己觀察發現少,要努力提高。在觀察資訊發現不全面的原因分析方面,2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觀察方法單一,22%的學生認為自己觀察時不能堅持,觀察時容易注意力不集中;25%的學生不能綜合利用各種感官觀察,32%的學生觀察目的不明確,不知道觀察什麼。在觀察後的思維活動方面,43%的學生能思考觀察的現象,86%的學生認為觀察能力對學習其他課程有幫助到實驗現象就可以了。

綜合調查結果,我校五六年級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整體不高,主要體現在觀察不夠全面,記錄方式單一,觀察時及時進行記錄習慣未養成,學生對觀察資訊的分析與處理做的.也不到位,思維活動參與較少。

五、原因分析

1、因為教材每課內容安排較多,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完整的按照探究活動的程式開展教學後動,存在趕課的現象,教學探究深刻性不夠。

2、學生思考、觀察記錄的習慣沒養成,存在懶惰的現象,及時、有效記錄觀察發現存在一定的困難。

3、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效率不高,思考討論交流時,有說閒話的情況。有的同學參與交流的主動性不高。

4、學生觀察方法較單一,觀察的自信心、全面性需要增強。

5、學生觀察的目的性不強,觀察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尋找觀察表象後蘊含的科學本質,多數學生還不是很明確,不能自主對觀察前後的預測及觀察結果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六、結論

本次調查分析顯示,我校七年級學生科學觀察能力一般,觀察的全面性、思維參與度和觀察記錄水平急需提高。

七、對策

(一)教師要進一步深鑽教材,不斷通過讀書和網路閱讀尋找提高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途徑方法,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二)把握教材和學生學習特點,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提高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訓練,實踐探尋提高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方法、途徑。

(三)舉行課題研討課,實現同事之間的智慧碰撞與共享。

(四)創造條件,注意課內外的有效結合,引導學生課內外進行觀察,在實際的觀察活動及教師的有效指導中,實現學生自主科學的觀察。

(五)樹立多元的教學理念,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發揮網路的功效。挖掘一切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潛在資源,為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八、反思

本次調查總體效果還是比較理想:

(1)問卷編制比較規範:內容符合目的,數量適度,學生基本上都能在30分鐘答完所有的問題;文字表達清晰,調查題準確、簡明、通俗;排序合乎邏輯,由易到難,分類清楚,層次分明。

(2)組織工作比較規範,學生獨立答題,在規定的時間內保證了有效問卷的回收率,完全可作為研究結論的依據。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5

一、基本情況

按大綱要求八年級上冊應開出演示實驗4個,實際開出3個,開出率為75%;學生分組實驗7個,實際開出7個,開出率為100%;學生自做實驗3個,實際完成3個,開出率100%。八年級下冊應開出演示實驗6個,實際開出4個,開出率為67%;學生分組實驗4個,實際開出3個,開出率為75%;學生自做實驗2個,實際完2個,開出率100%。

二、情況分析

1、無法完成實驗客觀原因:我校七、八年紀共有8個教學班,6名生物教師,均為兼職教師。其中七年級教師2名(每人兩個班),八年級教師4名(每人一個班)。迫於教學壓力教師以自己的主課為主,加之學生對輔課的不重視、教學時間緊,所以任課教師從思想上沒有引起對生物實驗課的重視。

2、無法完成實驗具體原因:八年級上冊學生演示實驗“觀察魚的呼吸”:由於試驗活體動物因各種原因無法準備,教學時間緊迫。八年級下冊學生分組實驗“酒精或菸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由於該實驗需要水蚤,水蚤無處找尋,沒有完成。八年級下冊演示實驗“觀察家蠶生殖發育過程,觀察人體(男、女)細胞染色體的排序”:由於各班上課時間不一、無法找到家蠶進行試驗。 篇四:國中生物新課程實施情況調查報告 國中生物新課程實施情況調查報告 天津市南開區教育中心 生物學科 王霞 國中生物新課程實施情況調查報告 內容提要:利用調查問卷、座談會及個案調查等方式,

校本教研、教學反思、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國中生物新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新課程實施以來上述三個難點問題的解答情況,及尚待改進的問題。 20xx年秋季,天津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國中學段全面啟動。生物課程作為科學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的國中生物新課程理念。如何將新課程理念內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並使之付諸於日常教學實踐,從而真正達成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目的,是生物新課程改革推進的關鍵環節。本調查從課改難點問題入手,旨在通過對所在區國中生物新課程實施情況的調查和分析,為生物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完善提供一手實踐資料,同時為新課程中一線教師的專業發展給予必要的支援和幫助。

三、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校本教研

1.對校本教研的認識

校本教研是立足於真實教學情境展開研究的一種形式,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發展的一種基本而有效的途徑,也是教師增強研究能力, 擺脫經驗束縛,促進知識的反思與理解,最終成為專業化教師的重要手段。教師對校本教研的認識會直接關係到校本教研的推進與實施效果。本次調查中86%以上的教師認同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校本教研有積極作用,4%的教師認為校本教研可有可無,其餘教師表示不清楚。在對校本教研較高認同度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瞭解制約校本教研開展的原因,我們作了進一步調查,結果如下圖所示:調查顯示,在新課程中教師認為開展校本教研面臨困難首要三項依次為,(1)本校生物教師人數少,難於形成校本研究氛圍(68.20%);

(2)教學任務重,校本教研時間難於保證(54.70%)

(3);不知如何開展校本教研(28.70%)。國中學段各校生物學科教師人數少是不爭的事實,每校1~2人,最多不超過3人的師資編制及由此派生出的國中生物教師個人所承擔的教學任務重,特別是新課程中探究活動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生物教師的教學活動的時間和強度。其實,問題(1)(2)有效解決的根本在於教師應走出對校本教研認識的誤區,即片面地將校本教研等同於某個學校內部的教研或學科組活動,從而排斥其他同類學校或教學研究人員的參與,不同學校間教師各自為政,疏於交流,缺乏同伴互助的意識。在對校本教研認識修訂的前提下,問題(3)自會迎刃而解。

2.“校—片—區”三位一體的新型教研模式對校本教研的影響 校本教研應是立足於課堂真實情境、真實問題基礎上,教師與其 他教師(本校、其他同類校、不同類學校)以及教學研究人員的交流、思維的碰撞。新課程中教研工作的立足點是迴歸學校,迴歸教師,迴歸課堂的研究。“校—片—區”三位一體的教研模式,能為校本教研提供可操控的方法,有助於為校本教研提供時間、資源和針對性效果等方面的保證。

【例項】圍繞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探究活動“鳥適於飛翔的特點”展開的校本教研。下校聽課調研中,a校與b校兩位生物教師在“鳥適於飛翔的特點”的匯入階段都應用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6

一、 研究背景: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培養學生能力應與傳授知識並舉,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應試教育轉軌於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人們常把觀察能力稱為智力的門戶。觀察能力是發展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生觀察能力的強弱對學生其他智力的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

二、 開展的研究工作:

一) 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問卷調查。

通過調查分析顯示,我校七年級學生科學觀察能力一般,觀察的全面性、思維參與度和觀察記錄水平急需提高。

二) 教學中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1、 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掛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 利用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 通過課外活動和野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4、 改變教學方法,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 取得的一些成績:

1、 學生的觀察興趣濃厚,掌握了基本的觀測方法。

2、 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學習成績較前有很大進步。

四、 存在的一些困難:

1、 因受教學進度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時間有限。

2、 學生的觀察興趣有逐漸減退的現象。

3、 學生觀察的耐心不足,出現蜻蜓點水的現象。

五、 今後計劃:

1、 精心備課,挖掘每節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機會,分步進行。

2、 深化新課程改革,以全新的學生易接受的教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3、 經常引導學生進行野外觀察和課外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7

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的生物,它們與我們朝夕相處、息息相關,為我們的生活增光添彩。今天,我們跟隨著老師在學校中調查了校園裡的生物。

調查目的:

1、瞭解學校及周圍環境中的生物,記錄所看到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2、嘗試對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初步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3、初步學會調查筆記。

調查方法:

在老師帶領下實地調查。

材料用具:

調查表、筆、放大鏡 、照相機 、攝像機等

方法步驟:

1、設計調查表:設計合理的調查表

2、分組:以5為人為一組,確定一個人為組長

3、選擇路線:由學校大門前開始,經東邊繞過辦公樓、教學樓進入操場,邊觀察邊 記錄,最後由學校西邊回到大門口。

調查記錄:沿著事先設計好的路線邊觀察邊記錄,記錄不同的植物、動物名稱、數量、以及生活環境的特點。沿途觀察到的生物主要有:石榴、冬青、櫻花、雜草、蝴蝶、蜜蜂、雪松、三葉草、鼠婦、蚜蟲、蚯蚓、小葉黃楊、蜘蛛、蒲公英、蚊子、狗尾草、小飛蛾、毛毛蟲、桃樹、蒼蠅、梧桐樹、七星瓢蟲、白楊樹、月季、棗樹、壁虎、爬山虎、松樹、槐樹、螞蟻、蚱蜢、蝗蟲、蜻蜓、麻雀、蝸牛、橡皮樹等。

收穫和體會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初步學會了調查方法,認識了許多生物,明白了小小的校園就有如此多而鮮活的生命,那麼整個地球呢這就需要我們從小樹立認真學習的觀念,豐富自己的知識,使自己的視野更開闊。將來才能為我們的祖國做出我們應該做的貢獻。最後,我呼籲:讓我們保護環境、保護生物、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8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造條件,開齊、開好教材規定的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現階段都在關注教育的公平問題,為了讓國內的教育工作者瞭解貧困山區的生物學實驗教學現狀,瞭解山區教學資源短缺;為廣大的生物教育者,尤其是貧困山區的教育者提供教學資源的參考讓他們根據本地資源的不足來設定生物實驗課和生物實踐活動課;同時,為山區的教育改革提供資料和理論依據。瀘水縣農村中學生物教師師資匱乏,生物實驗教學資源過少,生物課外實驗活動幾乎沒有進行過,學生對生物實驗表現出的熱情不高,學校對本土資源利用不充分,實驗課後的報告和評價欠缺,但是學生對生物實驗的期望值很高。

一、實驗開出率較低

有的實驗效果較差。教育質量的提高,實驗手段的改進,新課標的實施都離不開硬體的支援,目前農村國中在新課程實施中面臨著硬體“跟不上”的現象。雖然近幾年來政府大量投入學校專案工程建設,教育教學條件有了較大改觀,但農村地緣廣闊,學校眾多,相當一部分學校仍然缺少足夠數量的獨立實驗室和必配儀器,理化生合用儀器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目前為了實現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大量實施校點撤併,地處偏遠的農村國中迅速向鄉鎮靠攏,這樣一來,生源迅速集中,班級數及人數劇增。在這種情況下,實驗用房和需要新增的大量實驗裝置、儀器都跟不上,部分學校的生物儀器裝備還停留在當年的“普實”水平上,少數實驗依然是原先的ⅱ類標準(四人一組),特別是新課程中的創新實驗的儀器更是缺口很大。教學儀器裝置陳舊、缺乏與老化無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無法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探索。由於缺少多媒體液晶投影儀等現代化的教學裝置,師訓、教參提供的各種教學光碟和課件只能成為擺設。一些實驗條件比較好.師資力量比較強的學校,實驗開出率高,實驗效果好,學生的興趣也濃。但有些學校不重視生物實驗教學,教師不是帶領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或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而是在黑板上畫實驗、講實驗,或讓學生念實驗、背實驗。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二、任課教師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生物教學及實驗質量的提高。但從目前農村國中生物教師的構成上來看,呈現專業化教師偏少,課時負擔過重及知識能力與條件不相適應的特點,不少農村國中存在兼職教師。教師整體素質不高,些學校領導視生物課為可有可無.人人都可以教的副課。有生物專業教師任生物課的學校,生物實驗開出率較高,效果較好。在學校實驗條件差的情況下,他們想盡辦法搞好生物實驗教學,是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骨幹力量。一些沒有經過生物專業訓練的教師中,有的.對生物課感必趣,勤奮學習,肯鑽研,有一定的生物基礎知識,而大部份這類教師對生物知識一知半解,甚至連國中生物課本上的內容都沒有搞清楚,缺乏獨立操作實驗和指導學生做實驗的能力。這部分教師中有的雖然學歷合格,但難以勝任生物教學工作。調查還了解到,就是生物專業教師.有的知識結構是重理論、輕實踐、實踐經驗少,實驗技術不熟練、不規範,有些實驗效果不佳,自己也找不出原因來。更有甚者.有的教師連演示實驗也不做.只教書本,照本宣科,他們過分調強學校實驗條件不具備、學校領導不重視和學生厭學等原因,缺乏責任意識和使命感。

三、實驗課堂急需保障我縣屬貧困地區.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農村中學辦學條件差,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領導對用大量資金為一門升學不考的生物課添置實驗設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有極少數學校的生物實驗室被挪作他用。因此實驗室和儀器藥品缺乏,使得實驗教學難以開展。加之一些學校領導不重視生物實驗,或實驗經費確有困難,使得大部分學校的實驗經費無保障,無力購買一些昂貴的實驗材料,尤其是動物實驗材料,使脊椎動物解剖和部分生理實驗難以完成。條件稍好的一些學校則把一些學生分組實驗改成演示實驗,以便節約實驗費用。由於地區差異,課本中規定的一些實驗材料難以找到。如洋蔥、天竺葵、黑藻、小魚等。由於水質汙染或動物過度捕捉,諸如水螅、青蛙等材料獲取較困難。有些材料是由於教師不認識或不熟悉其生活環境而難以找到,如鐵線蕨、葫蘆蘚、水綿、草履蟲、水螅等。特別是現行教材中,有些實驗安排不夠合理,與時間、季節不協調.致使實驗材料難以採集或實驗效果不佳。如早春氣溫偏低,草履蟲、水螅難以採集或培養,蚯蚓、蝸牛行為觀察和脊蛙反射實驗園氣溫低而實驗效果不明顯等,秋季上植物部分的實驗課因採不到桃花.而有的教師又找不到替代材料,實驗只好放棄。如果將植物和動物部分的課程對調一下,上述某些問題就不難解決。由於生物課時少,實驗多,有時還被其他課佔用,而生物課多為兼課教師上.他們的工作最大,有的每週多達12—16節,連上理論課都忙不過來,無暇顧及費時費力的生物實驗課,況且有的兼課教師是上主課的,他們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主課上,上生物課只不過是湊夠教學工作量而已,生物課形同虛設。在所調查的學校中,絕大多數學校無專職生物實驗教師,有半數以上的學校無專職生物實驗員.實驗裝置無專人管理,實驗準備工作和實驗課後的收拾清理工作無專人負擔,全都落在生物任課教師頭上,教師負擔過重.這對開展實驗教學極為不利。大多數學校生物實驗室還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有的學校生物標本被蟲蛀,或黴爛,難以儲存。有的學校儀器裝置損壞常得不到及時維修,有少數學校儀器裝置塵封多年不用,其原因是教師不會用,或怕學生用壞等。

四、學校管理制度有待改進

在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的今天,由於受大學聯考指揮棒的驅駛,一些學校名為素質教育實為應試教育。一個學校、一個校領導的成績,就看升學率,對於升學不考的科目,難以受到重視,有關教師常受到冷落。有些學校的生物任課教師或實驗員認為在評職、評優、福利、勞保方面學校對他們存在有偏見,在制定實驗教學工作量時,本科畢業的生物教師在生物教學改革方面工作做得很出色,曾受到省、州有關部門的讚揚,並且有教學論文獲全國或州的獎勵.只因為是一個生物教師至今還是中教二級職稱。在對他們的業務進修、培訓、參加教學研討會等方面也重視不夠。有些教師進修無門,學校設訂閱生物教學方面的刊物,教師的業務素質難以提高。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有的教師心理失去平衡,產生了失望感,失落感,心情不暢,對中學生物教學現狀表示擔擾。

五、採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村國中生物實驗教學質量

如何改變目前農村國中生物實驗教學面臨的諸多問題呢?經過認真調研和思考,我們認為應該採取如下辦法。

1、改革認識誤區,加大政府投入。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切實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尤其是生物實驗室硬體裝置,儘快改ⅱ為ⅰ,或改1+1為2+1,加大教育現代化建設力度。讓良好的硬體條件作為提高農村國中生物學科教學質量的保障。

2、改革現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要從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驗證性實驗中走出來,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改課內實驗為課外實驗,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3、改革考試評價方法,推動農村國中生物實驗教學向前發展。目前對生物教師的考核、評估,機制上存在與主科權重不一致,學科記憶體在重課本輕實驗的傾向等。同時加強對中、青年生物教師的培養,在晉級評優中適當向生物教師傾斜等辦法。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農村生物教師的積極性,保證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以全面提高生物實驗教學質量。

國中生物調查報告9

摘要:新課標中提出“生物教學中應有意識培養學生群體核心素養”,並明確指出“環保意識與行為養成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目標之一”。國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全面滲透環境保護教育,以確保國中生群體能夠在掌握生物知識、發散主體思維、拓展能力的同時形成堅定的環保意識,並能夠自覺踐行環保理念,為環境保護貢獻力量。基於此,本文主要對國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新途徑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國中生物;環保教育;滲透路徑

國中生物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關注度較高,對該類知識中所蘊含的人文元素,即環保教育滲透卻多有忽視,以至於多數學生盲目地認為環境保護屬於社會層面內容,更多應由企業和公益性組織負責,踐行意識缺乏。對此,教師應充分明確環境教育中所強調的不僅是工業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破壞,也包括人類諸多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活行為。教師只有自身對環保有足夠的瞭解,才能在滲透環保教育時選擇最佳的教育方案。

一、國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主體環保意識

國中生心理已經較為成熟,對於學習的重要性也有明確認知,大部分學生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學習上,對於生活領域中的各類事件關注較少,這樣一來極易導致學生群體知識視野變窄。在生物教學中突出環保理念可以讓學生對生態保護引起高度重視,從而關注整個社會與家庭環境。除此之外,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堅定自身環保意識,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鑑於此,環保教育滲透絕不可出現形式化問題,而是要真正做到從根本上喚醒國中生群體的踐行意識與價值認同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其承擔社會發展使命,併為環保工作投入全部精力。

(二)有利於為學生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近年來,社會環境嚴重惡化,其中霧霾、溫室效應等問題越發凸顯,不僅對大眾生活有嚴重影響,甚至會嚴重損害人類健康。國中學校在實施環保教育時,通常會提倡學生在校園或家庭中多栽種綠植,愛護花草;同時要求學生在假日出行或日常上學時儘量選擇公共交通,減少碳汙染;在購物與就餐時減少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全力預防白色汙染,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引導國中生從點滴小事做起,可讓國中生明確自身在環保工作中的重要價值,立足生活細節履行環保職責,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使國中生能夠在更好的環境與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展技能。

二、國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現存問題

首先,師生群體對環境保護理念的認知有限,這導致在實際教學中,對於一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較為片面。例如,生物教學中提及農藥使用,大部分學生能認識到農藥過量會對食品安全產生直接影響,但卻對生態文明及環境影響有所忽視,其無法認識到化學劑農藥對土地的危害,也無法正確認識生物劑農藥、化學劑農藥兩者的區別,充分體現出國中生對環保理念認知不足。其次,環保教育形式較為單一。環保教育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所以在實施環保教育時也應利用多種途徑,但部分教師僅將目光侷限在課內,即將教材中的內容作為載體開展環保教育,而這會導致學生對於環保理念和知識理解不足。除此之外,枯燥的教育形式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甚至容易使其對環保產生強烈牴觸情緒。與此同時,實踐教學中也有部分教師會鼓勵國中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養成環保理念,但因組織與監管不足,合作學習的整體效果極為有限,最終導致未能將環保教育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最後,部分教師過於強呼叫傳統教學模式滲透環保理念,並未對多媒體等教學裝置的應用優勢做深入研究,不僅無法滿足新時代環保教育要求,甚至會使環保教育成效逐步降低。

三、國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具體途徑

(一)堅持科學滲透,提高教學成效

環保意識滲透應在課程教學全過程中深入貫穿,以此擴大環保教育的影響力。實際滲透環節教師應對環保理念進行著重講解,幫助學生分析透徹,這樣才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進一步提高其環保重視度。當前社會中依然有個別群眾盲目認為地球上人類是主宰,所以人類可在生態環境中獲取一切想要的物質。由於這種錯誤思想的引導,當前社會中頻繁出現破壞環境的行為。針對此問題,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圈是人與其他生物共同生活之處,這是環保教育開展的基礎。以“認識生命”的教學為例,課堂教學中為讓國中生對生物圈形成完整認知,教師可充分利用課堂匯入環節,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太空視角下的地球圖片並提問“圖片中地球所呈現的不同顏色的板塊皆由什麼構成”,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回答後教師可繼續提問“從太空中觀察地球僅是一顆表層有諸多顏色的星球,如果能夠站在太陽系觀察地球,應該會更加渺小,但這顆星球卻與其他星球有極大不同,有哪位同學知道為什麼嗎”,反應較快的學生能夠直接回答“因為地球上有人類”。此時教師可引入本節內容向學生闡述,“確實,地球上有人類,但同時地球上也生存著多種生物,人類只是其中一種,也正因有如此多的生物地球才能夠充滿生機,所以是生物生存環境以及地球表層生物結合構成了生物圈,換言之,生物圈是一切生物的家園”。基礎教學結束後,教師應特別闡述生物圈不可替代,其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唯一場所,因此人類作為生物圈存在的高等生物一定要珍惜、愛護這片空間。利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將環保理念有效滲透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環保意識。

(二)結合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環保使命感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過度砍伐森林、過度放牧以及掠奪性開發自然資源的問題時常發生,人類為一己之私隨意獵殺野生動物,並在河流和空氣中排放大量汙染性的`固體廢棄物、廢水以及廢氣等。例如,過度砍伐導致長江、黃河流域出現水土流失問題,日本核汙染廢水排入太平洋,許多野生動物皆處於瀕臨滅絕狀態以及光汙染問題等。近年來,針對環保問題國家已經提出諸多工作建議和要求,並不斷加強環保宣傳,但區域性的生態環境改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其中資源浪費驚人、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增加、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等生態矛盾仍在加劇,這些無不彰顯環保工作的重要性。為此,教師可將以上問題與生物教學結合,培養國中生群體責任感與使命感。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播放泥石流以及荒漠處風沙亂吹的視訊資料;也可播放一些水中動物被垃圾困擾的影像;或者通過海邊對比圖讓學生了解環保的重要性。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環境保護提出意見,並積極踐行。通過將實際汙染問題與生物教學相結合,國中生能夠對環境汙染問題有更深的瞭解,切實感受到汙染的危害,更好地培養其愛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三)利用身邊小事,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報道內容也越發全面,如各國針對環保所採取的全新舉措、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生存問題以及社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重要影響等報道日益增多。針對此情況,生物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網路和各種線上平臺對該方面的資訊定期進行查詢和了解。教師也可組織環保演講活動,讓國中生結合最新的環保動態發表自身見解,鼓勵其針對某些熱點事件形成自己的獨到觀點並提出建議。除此之外,生物教學中還可讓學生闡述常見的生活汙染問題,隨後要求其在放學後完成一項環保實踐,例如在家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節約水資源、隨手撿起馬路上的垃圾等,通過該類活動讓學生學會從生活小事著手,逐漸養成環保意識,提高自身環保能力。

(四)優化教學過程,突出環境教育多樣化

1.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課堂是國中生群體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因此生物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首先,應對現有教材資源,如“認識生命”“動物資源保護”以及“家居環境與健康”等內容皆可作為環保教育的主要資料和教學依據。其次,要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進行拓展教學,生物教材中部分知識帶有明顯的環保特徵,卻未詳細說明,而且所佔篇幅十分有限,所以教師為突出環保教育的重要性應進行適當拓展,豐富教學內容。以“家居環境與健康”的教學為例,該部分內容是為讓學生正確認識家居環境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影響,並讓其對生活環境的重要性引起重視。針對此授課目標,教師除要講解家居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外,還應將教學內容逐步向生態環境拓展。課堂上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家居環境不良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哪些影響”“有哪些能夠改善家居環境的有效方法”“家居環境是否是生態環境的構成部分”,通過前兩個問題,讓國中生對家居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個全面的瞭解,而最後一個問題則是由家庭轉向整個自然生態,引導其重新思考生態環境的保護價值。與此同時,為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教師也可將生態環境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瞭解自然環境現狀的同時能夠積極踐行環境保護。最後,引導學生集中討論。課堂上,為引發學生思考可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以“動物在生物圈的作用”為例,教師可向學生提問“生活中是否見過有捕殺野生動物的情況”,有學生回答“經常見到有人捕鳥”,也有學生回答新聞中常會報道販賣野生動物的事件。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多張販賣野生動物的圖片,看見這些圖片時學生紛紛流露出憤怒和震驚的表情。接下來教師特別強調“野生動物與人類是平等的,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2.開展不同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引領國中生群體落實環保行動的重要途徑,學校可在植樹節、“世界水日”等與環境相關的特殊節日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邀請專家入校進行環境保護演講,製作與環保相關的板報、專題牆報或者舉辦“我愛環境”學生演講競賽等。除此之外,教師也可帶領學生進行市場調查,讓學生在市場中尋找是否有販賣野生動物的情況出現,並通過拍照、詢問、記錄等方式收集相關材料,隨後再利用網際網路查閱其他與販賣野生動物相關的資訊,以此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實踐調查報告。學生通過親身感受,逐步形成環保觀念、履行自身職責。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國中生物中全面滲透環保教育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高其環保意識與能力有重要影響,但該項工作並非短時間即可完成。教師需要長久堅持科學滲透理念,結合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環保使命感和利用身邊小事以及優化教學過程等構建完善的環保教育體系,以此促使該項教育成效顯著提升,讓國中生群體將正確環保理念內化於心、自覺踐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