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生活小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19K

其實當我們談到哲學的時候,總是認為哲學離我們?湓?甚至認為哲學是一種?湫榛玫 東西。也許有的人會認為哲學是哲學家的事情,被束之高閣。下面試小編整理的哲學與生活小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哲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一:哲學與生活

哲學是美好生活的嚮導,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它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哲學是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質量。

簡單來說“哲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的本質即生性的啟用,生命的意義在於生活,人活著就是為了生活,在於活得充實,是經營人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的真理,在於能夠根據實際的情況,從各種目的、條件、因素、力量、可能出發,尋找一條最適合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的道路。而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根據現實的、歷史的、未來的條件來作出判斷,需要永無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哲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面對生活,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個時代的哲學與後一個時代的生活發生斷裂,這時就要求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生活是生命體對當下此在狀態的感覺,每一個人的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空間中展開,人之生活的狀態往往表現為建立在人客觀活動過程上的主觀感覺和評價,是一種心理與精神的反映;而人生活的空間構成與人生活的狀態構成,皆是在人生活的時間構成中存在並展開的。例如;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隻細膩的鑰匙,進入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生活哲學,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關於我們生活的學問或藝術。

馬克思說:“哲學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結論無論對天堂的或人間的貪求享受和利己主義,都不會縱容姑息。文化危機主要表現特徵為自然科學或者科學理性與人類社會或人類生存意義的分裂。在這次分裂中,人由原初的終極意義而變為手段,工具理性壓抑了人文精神,科學遮蔽了人的存在與意義。因此,生活世界是哲學的“一個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礎,一個不言而喻的一勞永逸的源泉。”任何哲學都植根於生活世界中,才能獲得與這個世界的持久的意義關聯。哲學與生活世界的關聯意識卻經歷了一個從不自覺到逐漸自覺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到了現代,迴歸生活世界已成為普遍的呼聲,哲學與生活世界的關聯已經成為共識。所以,生活世界問題與其說是一個區域性問題倒不如說是一個哲學的普遍問題。

生活就是人的一個舞臺,我們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日常生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日常生活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是新知識、新觀念、新能力的演練基地,對人的自由個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日常生活的惰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要求存在相斥性,正因為如此,日常生活對人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日常生活的惰性阻礙人的能力的發展,而狹隘的日常交往阻礙社會關係的發展。現代哲學對生活的特徵及結構分析、對主體問性理論的發展、對生活知識問題的闡釋,探討和當代日常生活的建構。

哲學並不是站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來關照人的生活的活動,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物件性存在物,這不僅意味著人之外有物件存在,人要依賴於物件才能存在,而且是指人是物件化存在物,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或物件化自身,就是要成為全面的人。諸如文學、藝術、科學、物質生產勞動,宗教、政治、軍事等等一切活動均是人的生活,物質生產勞動,活動也是勞動,是一種精神性勞作,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並無本質不同。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內容,不同的生活樣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這樣,哲學與生活的本質上就是哲學與人的關係。

哲學的思想指導是為了建設美好的日常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日常生活消費角度,我們應倡導科學消費,防止人的物化;從日常生活觀念角度,我們應培養科學的生活觀,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從日常生活活動的角度,我們必須建設和諧社群,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空間;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角度,我們應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所以說哲學的旨是為建設美好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議和基本框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日常生活這一更有效的現實途徑。

篇二:哲學與生活

我 一直很喜歡哲學,儘管一開始對哲學的瞭解不深刻。後來到了大學,學習了中國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西方哲學史,才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也有了自己的`心得。

柏拉圖指出:“驚奇是哲學家的標誌,是哲學的開端。”在《蘇菲的世界》一書中也強調:“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的唯一條件是要有好奇心。”我覺得這句話應該將“唯一條件”改為“必要條件”更準確一些。人都是由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但是要想達到哲學家的高度還需要很多其他因素。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強調:“哲學以絕對為物件,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古往今來,縱觀中西,很多哲學家都對哲學有不同的定義,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哲學都和思維、思考、知識、思想有關。 有人也許會問:“學習哲學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的確,學哲學是不能當飯吃,但學了哲學以後,你會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活著又是為了什麼?”

首先,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學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的社會科學。哲學不是一般人能夠吃透的但是我們也許可以學會如何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簡單舉一個例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辯證法包含了發展觀、矛盾觀、聯絡觀和辯證否定觀,這四種認識世界的基本觀點同時也為我們提出相應的方法論指導,這使我們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上少走很多彎路。智慧是命運的一部分,一個人所遭遇的外界環境是會影響他的頭腦的,反過來他所用的思維方式也會反作用於他的幸福與快樂的程度。一個人如果用消極的思維方式去面對他遇到的苦難,那麼往往容易失敗甚至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但是一個人倘若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同樣的苦難,往往會更容易擺脫困境,走向成功。

其次,哲學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瞭解了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在學習西方哲學史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哲學會思考神、自然(物)、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而不同的哲學家對世界本源的探索以及人類本身的探索等都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其實我們關注的焦點不是內容本身,而是我們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思考的。在《蘇菲的世界》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比一千個答案更具有爆炸性。”也就是說我們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主動去思考而不是把這個世界看作理所當然的存在。思考什麼?思考一些現象背後的本質,思考這件事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現象與現象之間有什麼聯絡等等,而不是不假思索的去接受別人的觀點甚至是一些所謂“磚家”的觀點。這樣你在遇到生活中有關一些批判的言論時你會有自己的判斷和取捨而不是全盤吸收並把它奉作真理。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態度以及快樂與否而不僅僅是物質。

再者,哲學還是人對自我定位的一種工具。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和“認識你自己。” 在《馬克思箴言》一書中,馬克思說:“人並不是跪在世界之外的抽象的存在。人意味著世界,意味著國家,意味著社會。”哲學讓我們學會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存在,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認識到“人應當是精神性的存在。” 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選自《論語》 ),人認識了自己,就會達到身心和諧的境界,得失坦然,生活灑脫超然,不苛求他人也不苛求自己的內心,明白自己的方向和活著的意義,生活自然輕鬆快樂,正所謂“道法自然。”從人的一生對文化選擇的向度也可以看出哲學對於人生髮展過程所起的作用,這裡就不一一敘說。

最後,哲學最終的目的在於“善的智慧”。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並沒有任何一種明確固定的方式,重要的是任何一種方式中都需要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智慧的精神,而這也是人類追求知識的跟班精神。曾經討論過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馮友蘭說:“中國這虛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命題。求解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我們都知道具體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那麼哲學的發展也是永無止境的。倘若一個人不明白自己活著的意義(即理解的可能性),無目標無追求、不思進取,那麼就無法發揮自己的價值,註定是平庸的一生,是碌碌無為飽食終日的一生。

哲學讓我們哦那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哲學讓我們認識自己,誒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哲學讓我們不斷追求,有思想的活著,即使物質上可以貧困,但是精神上卻可以很富足。

熱愛哲學吧,讓我們與哲學相伴一生。

篇三:生活與哲學論文

《生活與哲學》現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論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無味。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興趣,死記硬背、機械記憶,則學習的效果就比較差。因此作為教師應增強《生活與哲學》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以哲學故事增強授課內容的趣味性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師適當穿插哲學小故事並且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述出來,既能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學習“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寓言小故事“蝸牛的婚禮”。有一對蝸牛在公路旁邊的草叢裡約會,公蝸牛問母蝸牛:“親愛的,你什麼時候嫁給我呢?”母蝸牛思考了半天,說:“聽人說,愛情的滋味是浪漫,可我怎麼沒有品嚐到呢?”公蝸牛聽了這話,朝前方那條開闊的柏油路凝視了一會兒,然後信心十足地說:“親愛的,如果你真的浪漫,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去做環球旅行結婚吧!”於是,他倆爬上那條柏油路面,一起沒白日沒黑夜地爬呀爬呀,仍沒爬出小鎮的中心,兩隻蝸牛感到很失望,完全沒有先前的浪漫念頭。之後,他倆就在一棵青草底下舉行了結婚儀式。這個故事體現的哲理是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兩隻蝸牛選擇旅行結婚,沒有從自身的實際條件出發,只能以失敗而告終,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

二、以流行歌曲增強教材的趣味性

一般來說,學生對音樂比較喜歡,尤其是對流行音樂可謂是情有獨鍾。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播放流行音樂也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如講授“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時,可播放歌曲《霧裡看花》,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事物的變化發展是不是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可循?學生合作探究後,教師進行歸納:事物的變化發展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從而把握哲理“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三、以笑話增強教材的趣味性

笑話大都是違背常情令人發笑的生活故事,好的笑話就像一幅出色的漫畫、一段風趣的相聲,閃耀著機智,幽默的思想光芒,既使人輕鬆愉快,又給人有益的教訓。在教學中,適當引進笑話故事,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如學習“具體分析解決不同矛盾”時,可以穿插這樣一則笑話故事。據說,平原地區有個醫生,自稱治駝背百發百中。駝背病人聽到這個訊息後,全都聞風而來。(教學論文 )他並沒有去了解每個人造成駝背的原因分別是什麼,而是讓所有的駝背病人都面向地面趴下,然後他用腳往他們背上用勁踩。駝背們痛得哇哇大叫:“你這樣不把我們弄死呀?”他回答說:“我管的是把你們的背弄直,沒說管你們死不死啊。”學生聽後哈哈大笑,通過這則笑話學生既掌握了哲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使他們在輕鬆愉悅。

四、以名言警句增強哲理說服的趣味性

名言警句是勞動人民從生產實踐中得來的,是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而且通俗易懂,有著很強的哲理性。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師補充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言警句,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如在講述量變與質變關係時,穿插名言名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萬丈高樓平地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自己能說出相關名言名句,而且還要啟發學生去回答,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掌握哲理。

五、以漫畫故事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漫畫在哲學教材中出現的次數是非常多的,幾乎每一個框題都有一幅漫畫。漫畫作者通過誇張的手法,寓哲理於漫畫之中,可謂妙趣橫生。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漫畫故事,使學生在品味漫畫故事的趣味中輕鬆地識記教材內容,把握哲學原理,增強學習的興趣。如學習“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時,投影一組漫畫名字叫“笑一點”。這幅漫畫有三幅圖構成,分別為“不笑”、“微笑”、“狂笑”,來體現“不美”、“美”、“很醜。”圖中那位女士本來笑得很美,但由於笑過了頭,物極必反,事物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從而讓學生把握哲理“堅持適度原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