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W

《認識周長》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而進行設計的。該課時主要解決:什麼是周長、如何測量周長、利用周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周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具體的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認識周長評課稿

  一、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全面、立體的周長概念。

《認識周長》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國小裡的數學概念往往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維特點,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揭示。周老師在教學“周長”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多個教學情境,通過豐富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充分體驗、感悟的基礎上建立表象,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實際意義。展示了概念課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鞏固。

首先是概念的引入:

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童話情境——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爬的動畫情節。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且緊緊圍繞什麼是周長這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時強調了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從哪兒開始,沿著哪條路徑,到哪兒結束。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活動中,初步感知樹葉的周長。

接著是概念的理解: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堂課,周老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動手操作貫穿始終,學生通過描一描實物圖片的周長,說一說什麼叫周長,判一判圖形的周長,找一找、指一指身邊物體所在平面的周長,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做數學的過程中,又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活動之後學生對周長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體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礎上,教師又進入了概念鞏固運用的環節――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教師還是讓學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圍一圍、滾一滾等活動,同時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加深了對周長內涵的理解。

  二、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環節,教師有意安排了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樓梯形(不規則圖形)的周長操作測量。這裡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測量、計算方法。這一層次的活動,趨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從各自已有的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出發,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紙片的周長。第二層次是探究特殊圖形的周長如:圓形和樓梯形,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對周長的認識也趨於深刻,學生領悟到測量周長除了量以外,還可採用圍一圍,可以滾一滾、甚至可以把線段進行巧妙的平移轉化轉化,學生從中感悟到對不同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應該靈活地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圖形也有特殊求周長的辦法,策略是多樣化。在學生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和判斷,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和“轉化”的數學方法。

  三、有效提問,成就學生的精彩。

在《數學教學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的有效設計是推進課堂教學程序的關鍵。為了響應“精設課堂提問,提高課堂的實效”我對周老師《認識周長》所提的課堂問題進行了記錄和統計。周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一共提出了59個問題。我把這59個問題進行歸類統計,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有20個,如: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表示它的周長的?佔總問題的33.9%;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交流所提的問題有26個,如:誰聽懂了?方法不一樣的有嗎?佔總問題的44.1%;為了激發學生的情緒和組織課堂教學的問題有13個,如有沒有喜歡看動畫片的?對嗎?一起來看一下好不好?佔總問題的22%,從這樣的資料可以看出教師的課堂問題設計是有效的,正因為有教師較好的問題提出,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學生的想法的碰撞,也成就了學生的精彩。如在引導學生交流園的周長測法的時候,一生說可以把圓對摺,接著用2×一條邊的長就可以了,這些方法都是比較獨特化難為易的;在交流樓梯形的周長的時候一生說,把它拼起來是一個正方形,而且說想法的時候表達清晰,真的很精彩!

當然,在教學中有個別細節我有些想法:

首先細節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更加準確。教師的提問在語氣上應該更加確定些?周長是長度的概念,如讓學生“指出生活中物體的周長”環節,讓學生把物體所在面的周長不僅指完整,而且說完整。

其次在“初步感知周長的概念”環節,讓反饋的時候可以做得更精緻些,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得到圖形的周長的。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堂上總會出現我們沒有預設到得的情況。正是有了這種遺憾,才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這種遺憾,才能讓我們不斷研究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讓我們在學習中儲存知識、積累經驗,並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把遺憾降到最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