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初步認識》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7.95K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1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知識目標要落實的是: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

1、認識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2、懂得如何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3、會畫角。兩節課來看,王少雲老師這節課這三點都做得不夠,可以說是老師包辦,把結論告知學生,沒有看到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參與,學生學習的效果。林道童老師這節課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多、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習效果很好。

一、認識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兩位老師的設計都是想通過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過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角的原形,然後從物體中抽象出角的正確表象,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林道童老師處理得較靈活,先是“用筷子夾花生”小遊戲引人入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能讓學生感知夾花生時兩根筷子形成的圖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課學習;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級,順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確表象(角的圖形),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而王老師這個環節的教學就沒有這些活動,只是老師一步步往下走,學生附和著學習,沒有學習活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二、比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個結論學生理解是有困難的,包括現在中、高年級的學生比較角的大小還受到邊長短的影響。如何讓學生理解,抽象概括出這個結論呢?林道童老師把這個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交流、討論、發現,學生髮現“張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學生比較時因為是視覺的原因還是受到邊長短的影響,怎麼辦?林老師順其自然教學第二種比較方法,疊合法比大小。學生有了認知的錯誤、衝突,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三、畫角。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比較抽象,如何教學讓學生會畫角呢?王老師的教學應該是無效的,因為沒有老師的示範、指導,也沒有看到學生準確畫角,只是老師反覆強調畫角的方法,說到再多遠沒有做一次來得實在。這裡我認為林老師做得也比較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的規律,先是讓學生說想怎樣畫,接著老師指導正確畫法,邊說邊示範畫角,最後讓學生畫角,同時讓學生在畫的角上標出個部分名稱,這個“標名稱”的環節做得好,“標”也能發現角畫得對不對,一箭雙鵰,效果極好。

四、林老師的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林老師的板書設計規範,科學;老師的激勵和對學生的表揚、肯定;林老師的課堂小結做得實效,不是一句話代替;我認為林老師這節課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是練習的設計富有坡度、廣度,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讓學生用長方形紙片折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再次對認識角獲得直接的經驗;還有就是“割角”“數角”的挖掘,雖然是挖得深了點(這個得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但是不難看出老師對這節課的備課下了很深的功夫。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2

3月8日下午第一節課,我聽了張建婷老師的一節數學課《角的初步認識》。感覺到張老師作為一名新教師,身上有著那種睿智、沉穩、大方、有條不紊等非常優秀的品質。張老師的教學有我值得學習的很多地方。

張建婷老師在課堂上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進行學習,體現我們學校寬和問學的理念。在課堂上設計遊戲讓學生摸圖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物圖中找角,讓學生直觀感受角的特徵,學生能直觀的認識角。在動手做角環節,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因為數學有時候是做出來的。角是有大有小的,這是角的本質屬性之一,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獲得自己的體驗。整節課,學生學的非常好。

值得探討的地方是:畫角時,是否教師能演示一下,畢竟畫角不是說說或探討出來的,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怎麼畫角。在做活動角時,變大變小等操作是否能讓學生演示和說明。總的來說,學生已經掌握了角的特徵,為今後的學習已經作好了鋪墊。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3

根據學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師會議室舉行了以“立足圖形與幾何,有效開展探究過程中的.操作活動”為主題的數學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鄭春華老師執教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中,在鄭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鄭老師通過一個圓片讓孩子們自己想想辦法,動手摺出一個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個比老師手中大的角,折完與同桌交流為什麼現在折的角比老師的角大?通過調動學生動手摺角、觀察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祕,並且採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角的大小與什麼無關,與什麼有關?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二、注重教師的引領指導與示範演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鄭教師為我們展示了他嚴謹紮實的課堂。如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陳老師先問孩子們可以怎麼畫角?學生們各抒己見,畫法不一,鄭老師話鋒一轉:開啟課本第39頁,看看書本上告訴我們角是怎麼畫的。然後鄭老師演示了角的正確畫法,最後孩子們才拿起尺子正確規範的畫角。這樣的教學過程步步落實,紮實到位,相信孩子們不僅學到的是畫角的方法,更學會了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鄭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後出示了3時整的鬧鐘、折過的吸管、剪刀等實物畫面,再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學會本堂課有關角的一些知識後,鄭老師讓學生在長方形上剪一刀,會變成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商榷之處:鄭老師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如果運用重疊法,把老師折的角與學生折的角重疊後比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動角演示角的變大、變小過程,相信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這一結論會更明確、清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