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蘇教版課堂實錄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1W

導語:《師說》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於師”的士大夫,提出了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以下是蘇教版師說課堂實錄,供大家參考。

師說蘇教版課堂實錄

 一、匯入

師:在唐朝中期,門閥之風依然盛行,一些貴族子弟憑藉出身門第天生就是統治者,在他們眼裡知識學養毫無價值,自然更不把從師學習放在心上——據柳宗元介紹,如果有人從事學習,就會“譁笑之”。這時候一位大文學家拍案而起,用一篇力作抨擊這種腐朽風氣。此文一出,士林譁然,這位作者被士大夫階層視為異類,視為狂人。此人就是唐朝大文學家韓愈,這篇奇文就是我們今天共同學習的《師說》。

師:同學們在國中學過韓愈的作品,請同學簡單介紹韓愈的情況。

生:韓愈是唐朝文學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生: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對。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除此之外還要記住,他諡號“文”,世稱“韓文公”。在詩歌創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開創了“韓孟詩派”。注意題目中的“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議論,像《馬說》;可以敘事,像《捕蛇者說》,但總體為了說理,屬於議論文

師:請同學們放開聲音自由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的停頓讀好。

 二、研讀課文

 (一)學生大聲讀課文

師:我們一起學習第一段。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還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還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說出你的觀點並且說明理由。

生:我認為是“古之學者必有師”,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然後整篇文章圍繞它展開論述。

師:而且用一個“必”加以強調。同時“古之學者必有師”是有潛臺詞的,針對韓愈所處時代的風氣,揭示了一種現實。

生:現實中某些人是不從師學習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古之學者必有師”太籠統了,“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更像一個論斷,而且揭示了從師學習的原則,“從師”就是“學道”,更具體。

師:兩位同學說的都有道理。但這篇文章不同於我們平時寫的議論文,這兩句揭示了從師的必要性,揭示了從師的標準——學道,合在一起更全面更嚴密,更像一個總綱。“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氣指數最高,但屬於給老師一個權威的界定,不是中心論點。下面

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課文,要聲音洪亮,還要體現班級風貌。

 (二)學生再大聲齊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默讀第二段,從中找出五個重要詞語——像典型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重點實詞、虛詞等等,再從翻譯角度選一個典範句子。老師這裡有一個信封,裡面準備了幾個詞語和句子,測試一下我們師生的默契指數。(展示給學生)不是空白的。(學生笑)

 (三)學生默讀課文

生:我找的句子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你很勤奮,是個找句子的勞動模範。但老師要求找一個句子,請你再從中選一個最典型的,給我們解釋一下。

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首先“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賓語前置句,用“之”字把賓語前置了,“國小”是個古今異義詞,意思是“小的方面”。詞語是“眾人”課文中是“一般人”, “國小”也是古今異義詞。

生:我找的詞語是“是故聖益聖,愚益愚”中的第一個“聖”“愚”,都是形容詞活用做名詞。

“或不焉”中的“不”是通假字,通“否”。 “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是“類”的意思。

“君子不齒”的“齒”是“並列” 之意。“其可怪也歟”中的“其”表示強調,“真是”“確實”之意。

師:你對“其”的理解是準確的,課下注釋的解釋不夠準確。你很紮實。

生:我找的句子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因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個省略句,省略賓語“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四)請一個學生讀老師選取的詞語句子

師:選的兩個句子完全一致,我們非常默契。詞語雖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型別也差不多。這些都我們平時學習需要重點積累的內容。

師:韓愈寫文章主張“不平則鳴”,所以在文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請推薦一位同學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讀出作者的感情。

學生朗讀課文,同學鼓掌

師:你是帶著怎樣的情感讀的。

生:韓愈對這種現象極端憤慨,我覺得應該體現這種情感。

師:你是怎樣體現的?

生:像“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作者在憤慨中流露出一種失望之情,朗讀的時候要體現,“惑”是個重點詞語需要強調。

師:請推薦的同學評價一下同學的朗讀。

生:他感情很投入,而且強調了一些重點的詞語和句子。

師:除去剛才兩位同學強調的之外,韓愈在本文中運用了不少感情強烈的虛詞,像“嗟乎”“嗚呼”“矣”,我們朗讀時也需要去體現、去強化。

(五)教師範讀

師:請同學們齊讀第二段,注意體現我們所強調的重點。

學生齊讀第二段

師:請同學們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看看用了哪種手法進行論證。

生:中心句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師:具體分析一下怎樣進行對比的?

生:首先將“古之聖人”“今之眾人”做對比,指出聖和愚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從師學習。再者還把士大夫對“其子”和“其身”的從師學習做了對比,對他進行了批判。

師: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同學們的父母出於愛心,從小給你們報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培訓班,而自己卻迫於各種各種壓力沒有時間學習,韓愈的觀點到今天也仍然富含生命力啊。還有對比論證嗎?

生:作者還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做了對比,對“士大夫之族”不從師、不學道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和諷刺。

師:這篇文章問世以後,引起了士大夫群體的嫉恨,假如你是一位士大夫,身處哪個時代,哪個地方最讓你震怒?

生:我覺得是最後一項,封建時代等級觀念森嚴,韓愈竟然認為士大夫不如巫醫百工,他的看法太大膽了。

生:我也認為是最後的對比,他這種看法對當時的世風抨擊非常猛烈,對抗的是整個世俗。

師:這也從一個側面讀出韓愈不顧流俗的勇氣,讀出作者堅守真理的`精神。讀其文,品評其為人。請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用一句話評價一下韓愈的人格和精神,請到黑板上寫一寫,看看誰的更精彩。

生:堅持真理,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生:勇於反抗世俗,敢於堅守真理。

師:同學們都肯定了他的反抗與堅持,眼光很準。這位同學用了對偶的形式,既簡明,又工整。文章寫作至今,一千多年過去了,韓愈本文仍然閃爍著智慧和真理的光輝。請同學們課下好好品賞,背熟課文1、2兩段,預習梳理3、四兩段。下課!

 附:教學心得

設計時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元素:

1、語體特色。《師說》是一篇文言文,而且相當典範。上課時一個問題不好突破,但又不能迴避。即如何把握好語言層面內容處理和內涵、藝術解讀的把握的關係。把它上成古漢語課,不放過任何一個現象,甚至學術爭鳴的內容也拿到課堂上,既低效,又不合理。我覺得語言知識的處理一要注意課前預習、複習鞏固與課堂的銜接,二要把它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裡去處理,不要孤立處理。

2、文體特點。文章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的基本要素像論點、論證方法肯定是學習的重點,但韓愈著文“不平則鳴”,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品味、去誦讀、去感受——論證的力量與美感。

3、自主學習需要一個載體或抓手。所謂“默契指數”測試是一個小遊戲,更一種學習的方式。它可以調動學生,使學生有章可循。切不可貼著“自主學習”的標籤空空泛泛或完全放任學生。

4、預設與生成。“生成”被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不要弄成一種極端,因此而全然抹殺預設的作用。預設的前提是尊重文字、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追求的化境是不著痕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