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課後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7W

今天上午我們聽了馬老師執教的《自然之道》一課,本文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拯救了一隻被嘲鶇咬啄的海龜偵察兵,結果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資訊,而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課文內容較淺顯易懂,關鍵在於讓學生懂得道理即可,因此馬老師根據本文的特點,採用了質疑釋疑的方法讓學生自學課文,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挺濃的。由於課一開始是學生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問題,因此,接下來老師讓讀書並討論所質疑的問題時,學生討論的挺激烈,在彙報交流時更是爭先恐後的發言,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聽課的教師不禁露出滿意的笑容,感嘆到:如果學生節節都這樣該多好呀!我們再也不用為大部分學生不發言而著急,再也不用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而犯愁,再也不用為講過的內容,考試時仍舊不會而惱火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課後反思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老師精心設計教案,有時講課中大部分學生的興趣調動不起來?為什麼老師苦口婆心地給學生講新知識,他們不領情?為什麼老師一再強調認真聽講,他們仍舊我行我素再聯絡馬老師的這節課我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馬老師在本節課中沒有維護紀律呀?沒有強調讓學生專心聽講呀?我們也沒有看到大部分紋絲不動的`看客呀?看來還是與他自己質疑同伴釋疑這種教學方法有著緊密的聯絡。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也曾發現過一說讓質疑學生便爭著問,爭著解答,這可能是學生終於得到了發揮主體性的機會了吧?他們不願意聽老師嘮叨那麼多,也許老師講的他們會,而他們不會的地方老師沒有講到。所以他們才沒興趣,所以他們才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他們才不領情。

這樣一分析,我又想:既然是這樣,那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又何必自找煩惱,自討苦吃,自找火發呢?何不每節課讓學生先質疑,然後通過討論,交流來釋疑,對於一些重點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問到,最後老師作以補充,這樣一來我們是不是就不會為大部分學生不發言而著急,再也不會為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而犯愁,再也不會為考不好而惱火了呢?學生的主體性會更好的得到發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