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資源真正成為課堂資源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9W

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挖掘和利用好學生資源;應儘量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使材料迴歸生活,實現教材的生活化,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語文課課堂變得生機勃勃、異彩紛呈。請看下面幾個片段:

讓學生資源真正成為課堂資源

片段一: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鮮花總能帶給人們幸福和喜悅,你們什麼時候送過花給誰?

生:我在母親節送花給媽媽。

生:我在表姐生日時送過花。

生:我在百年校慶時,給領導嘉賓獻過花。

……

師:是啊,美麗芬芳的鮮花總是飽含了你對接受者的一份情感。那麼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獻花獻給的是誰?

生:失敗的運動員。

師:你用詞多準確啊,加上了“失敗”這個詞語。那麼你們歷經過失敗嗎?在哪些方面?當時有怎樣的感受呢?請小組內相互交流。

評析: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過程是“語言和情感的薰陶和感染”的過程,教師和學生的和諧關係為開展對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自由談論送花的生活體驗,利於學生對文字中“服務員在什麼情況下送花?為什麼?”這些問題的理解。

失敗的情形學生大多有過,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採用了小組內相互說的方式,能更好地讓學生敢於傾吐自己的內心感受。為對本文中運動員失敗後的情感理解打下良好的鋪墊。

片段二: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師: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時間5分鐘。要求:讀通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嘗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生自由讀,並做標註。師巡查,表揚適時做標註的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評析:因為在五年級前已經對學生進行了相關的閱讀習慣訓練:自讀時善於提問題、學做批註,閱讀時翻查工具書等。但良好的閱讀習慣還需要在今後的閱讀過程中不斷強化才能形成。在學生自由閱讀時老師全面觀察,並以表揚的方式讓學生明確閱讀的良好習是怎樣的,這樣才利於閱讀習慣的養成。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生:課文主要寫了一個服務員給一個失敗的運動員獻花的事情。

師:誰來評價一下?

生;我覺得他說得很準確。

師: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我覺得他概括得很簡煉。

師:這是你的看法與評價,比如方法上?誰發現了?

生;我覺得他是抓住主要人物來概括的。

生:我不同意,我覺得他是根據課文題目來概括的。

師:我們先來聽聽你們的理由。

生:他抓住了文中的兩個人物服務員和運動員,她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師:棒極了。看來這種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你已經掌握了。

生:我覺得他是根據課文題目,誰給誰獻花?為什麼獻花?來概括的。

生;我覺得兩種方法都差不多。都是對的。

師:你還用了別的方法嗎?

生:我用了四要素方法概括:一個運動員在比賽中失敗了,回到了機場,大家都不理會她,只有一個機場服務員給她獻花,讓她熱淚滿面。

……

評析:從以上幾個學生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注重引導,不是急於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而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相互評價辯論的積極性,在評價過程中展現學生的獨特感悟,在交流與評價中學生不斷提高了認識水平,有效地促進了其閱讀能力的發展,提高了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環節三:自我閱讀評價反饋:

師:我們在第一單元中學習了自己出題檢測閱讀效果的方法,在課前同學們自己出了哪些題目檢測自己的閱讀效果呢?先在小組內交流,並進行自我評價,小組內互相出題測測。時間5分鐘。

1.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自讀課文後,讀懂了哪些內容?在小組內自我提問自我回答。師巡查各個小組交流情況,適時表揚個別學生。

2.然後推薦本組學生參與全班的自測反饋。

評析:這兩個步驟既讓學生有了自讀後的交流舞臺,也讓學生在自讀中的許多疑點在聽取同學的彙報中得以解決,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師:誰願意評價一下自己的自讀效果。

生:我出了三個題目,讀懂了這些內容:運動員為什麼要垂著頭?答;因為她在比賽中失敗了。人們為什麼不理會運動員?答:因為大家都關注成功的人,她失敗了,所以沒有注意她。機場服務員為什麼要給運動員獻花?答:因為機場服務員是她的崇拜者。

師:非常不錯,看來你讀懂了運動員垂頭喪氣的原因了。你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我想經過待會的閱讀,相信你會有新的答案的,老師拭目以待。

……(同學紛紛自我評價)

師:同學們課前預習得很充分,提出的問題能針對課文重點,很有價值。並能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自我檢測閱讀效果,儘管有的問題和答案還有待探討,但是,你們這麼認真,老師真的很高興。

評析:教師結束後根據觀察,表揚交流熱烈的小組採用形成性評價時,既關注個別,更顧及全體,這樣較好地激勵學生的閱讀參與積極性。當發現學生自我檢測中有些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很完美時,倘若過早地對一個學生的表現或一個可能有著多種答案問題的回答給予終結性的評價,勢必扼殺了這個學生或其他學生創新與發散思維的火花。上述案例中,教師採用延遲評價,給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去討論,去體驗和感悟,在開放的閱讀時空中獲得靈感,加深對問題的認識。這有很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總評:本案例中,教師能深入解讀文字,把握教材。在課堂上,教師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增強教學的預見性,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首先,引導學生說自己平時獻花的體驗;說自己平時失敗的心情。用最接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去感染他們,從而激發他們豐富的情感。又能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組織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展示自己的情感。還引導學生用置換文中人物的方法進行感情朗讀,從而縮國小生與事中人物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真實”的境界裡,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乃至情感的溝通,以達到真正感悟、內化語言文字的目的。

教師正是活用了教材中生活化的空間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的空間相契合,構成了學生自有聯絡生活,表達生活中所感、所做、所想的學習情境。學生在生活化的空間裡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帶到語文學習中去,他們就會喜歡學語文。看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是一筆豐富的資源,有效地利用好學生資源,把教材中一些和生活結合緊密的內容挑出來,用“活”的生活去豐富“死”的教材,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拓展、重構,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