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學模式與傳統模式的分析

來源:果殼範文吧 4.66K

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新教學模式與傳統模式的分析

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程序的穩定結構形式,也就是按照什麼樣的教育思想、理論來組織你的教學活動程序,它是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集中體現。教學模式的改變必然會觸動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等根本性的問題,所以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比較深層次的改革,而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改革則不一定會觸動教育思想、教學觀念這類根本性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多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教學媒體。既然是一個教學系統,從系統論的觀點考慮,幾個要素就不是簡單地、孤立地拼湊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所謂教學模式正是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程序的穩定結構形式,是四個要素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它的特點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在這樣一個模式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物件,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不管是文科、理科,是數理化還是語文、歷史、地理,只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中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就必定具有這種穩定的結構形式。

凱洛夫的五段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解放初期從蘇聯傳來的。它的優點是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但是它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

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並不在於主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在於把教師的主導作用任意誇大並絕對化。

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的主導作用(或指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小階段更是如此。所以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決不應忽視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個極端,片面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完全讓學生自由去探索,忽視教師(甚至也忽視教材)的作用。

考慮到幾十年來畢竟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統治課堂,由教師主宰整個教學活動程序而把學生置於被動地位已成為傳統教學的習慣與常規,因此,當前建構新型教學模式的核心在於,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物件;教師則應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和課堂的主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