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成語的典故和意思你知道嗎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9W

格殺勿論

這些成語的典故和意思你知道嗎

“格殺勿論”指在捉人的時候,由於被捕者抗拒而引起搏鬥,捕人者打死了抗拒者可以不按殺人論罪。也指把行凶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此典出自《後漢書·董宣傳》:“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東漢初年,洛陽令董宣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有一次,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家奴殺了人,但這個家奴卻依仗著湖陽公主的勢力,逍遙法外。董宣決定對這個家奴依法懲處。一天,這個家奴跟隨湖陽公主外出,董宣知道後,立即帶人前去捉拿。趕到公主的車駕旁邊,董宣上前勒住馬韁繩,當面指出公主窩藏殺人罪犯是不正確的,同時大聲斥罵那個殺人凶手,並讓衙役把他拉下車來,當場殺死了。

董宣殺了公主的家奴,公主在皇帝面前告了他。劉秀立即召董宣進宮,並讓內侍拿著1鞭子要當著公主的面責打他。董宣說:“沒必要打,讓我把話說完,我情願一死。陛下是中興之王,一向注重德行。如今縱容公主的奴僕亂殺無辜,還能夠治理天下嗎?沒必要打我,我自殺就行了。”說著,董宣挺著腦袋向柱子上撞去,頭都撞破了。漢光武帝叫內侍把l董宣拉住,說:“你向公主磕個頭,道個歉吧!”誰知董宣寧肯殺頭,也不肯低頭。光武帝非常佩服董宣的剛直不阿,笑著把他送出宮去,並賞了他三十萬錢。從此,董宣不怕豪門貴族的舉動震動了洛陽,人們都稱他為“強項令”。

食魚無反

“食魚無反”的本意是,吃魚的時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遊於紀,得金壺,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魚無反,則其臊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日:‘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於側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間。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齊景公巡視紀地(今山東壽光縣南),當地老百姓把從地下挖到的一隻金壺獻給景公,景公叫人把壺蓋開啟,發現壺裡面藏有兩片竹簡,上面用紅漆寫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齊景公說:“寫得真好!食魚無反,吃魚時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魚腥太重;勿乘劣馬,因為劣馬不能走遠路。”晏嬰對他說:“您說得不對。‘食魚無反’,告誡後代的國君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是忠告國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齊景公問道:照你的意思,紀國的國君有此丹書,應該是很有遠見的人了,但是紀國為什麼會在我執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齊國滅掉了呢?”晏嬰回答:“紀國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賢明的國君,應把自己的主張寫在竹簡上,張掛在城門上、里弄口,讓全國的百姓都知道。而紀國的國君雖然有好的主張,卻把它藏在金壺裡,埋在地下,這樣一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紀國除亡國之外,還有什麼選擇呢!”

應該說,晏子由“食魚不反”而引申到為君之道,首先是心裡要裝著百姓,關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魚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魚(餘),從而戒奢從儉,輕徭薄賦,讓人民休養生息,過著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誠正直之士,懲治邪惡奸佞之徒;三是要認真去做,不能貪圖安逸,荒廢政事,這些都無不具有儆戒意義,尤以第一條處理好君與民的關係為治國之根本。

虛堂懸鏡

“虛堂懸鏡”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陳良翰傳》:“陳良翰字邦彥,台州臨海人。早孤,事母孝。資莊重,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士第。知溫州瑞安縣,俗號強梗,吏治尚嚴,良翰獨撫以寬,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競樂輸,聽訟鹹得其情。或問何術,良翰曰:‘無術,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這段話意思是說:南宋大臣陳良翰,字邦彥,台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少年時喪父,非常孝順母親。性情莊重,寫文章很有氣勢。在宋高宗(趙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進士,做溫州瑞安縣(今浙江瑞安縣)知縣。當地民風以強悍耿直聞名,官吏治民崇尚嚴厲;而陳良翰卻用寬厚的方法對待百姓,催繳租稅時不下達命令,只是宣佈各種東西的名號物色,老百姓高興地爭著繳納,審理訴訟案件也公正嚴明。有人問他用的什麼辦法,陳良翰說:“沒有什麼辦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裡懸掛鏡子一樣。”

馬不入廄

此典出自《後漢書·張奐傳》:“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人懷。”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張奐,字然明,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人。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屬國都尉。他剛到任的時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擾鬧事。張奐兵少,就聯合東羌人,打敗了南匈奴的軍隊,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邊界一帶平安無事了。

天無二日

此典出自《漢書·高帝紀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劉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漢王朝,有一次回櫟陽看望他的父親。他五天拜見父親一次,非常恭敬和孝順。父親的家令勸告劉邦的父親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皇帝雖然是你的兒子,卻是一國之主;你雖然是皇帝的.父親,卻是陛下的大臣。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這樣做,就會使皇帝的威信很難樹立起來。”從那以後,劉邦再來拜見父親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拿著掃帚,直往後退,以示對劉邦的恭敬。劉邦大吃一驚,馬上彎下身扶住父親。父親說:“皇帝是一國之君,萬民之主,怎能因為我破壞了天下應有的法度!”為此,劉邦十分讚賞家令說的那番話,賜給他黃金五百兩。不久,劉邦下一道詔書,尊稱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天無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比喻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

取道殺馬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倒而投之溪水。又復取道,其馬不進,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三者。雖造父之所以威馬不過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無益於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於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

這段話意思是說:

宋國有個人著急趕路,但是他的馬不肯前進。他便把它趕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這樣連續反覆三次,然而那匹馬還是不肯前進。就算像造父那樣最善於駕馬的人,他用來威懾馬的手段也絕不會超過這個宋國人了。他沒有學到造父駕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馭馬的威嚴。這對於駕馬,是沒有絲毫益處的。那些昏庸的國君同這宋國人有什麼差別啊!治理民眾,沒有正確的方法,只知採用各種嚴刑。結果,嚴刑越厲害,民眾越不會服從。

在《呂氏春秋·用民》中用宋人的故事是想類比統治人民,批評那些不講究正確方法而濫用嚴刑峻法的政治現象。再進一步說,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盲目照搬教條都不能達成預期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