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木棉花》教學案例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8W

1、教學背景:《有趣的木棉花》教學案例的啟示廣東有一種樹,叫木棉樹,每年的三四月份結果、開花,其花稱木棉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很多校園都有栽培。《有趣的木棉花》教學案例的啟示這種樹樹身高大,平時總時默默無聞地“守衛”著校園,只有到了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木棉樹才真正顯示其“英雄”的本色(為廣州市花)。那紅彤彤的花朵,為校園景觀增添了亮麗的色彩,深得校園師生的喜愛。每逢這個時候,校園裡的學生,特別是國小生一有時間就會爭著去揀剛從樹上掉下來的木棉花。該美術教師就抓住這一時機,把它設計成國小四年級的美術活動課,以繪畫寫生為切人點,整合自然課知識,嘗試用探究性學習方式融人課堂教學之中。

《有趣的木棉花》教學案例

2、基本過程:課前教師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方式收集木棉花,並帶到美術課堂備用。在上課後,教師先讓學生之間交流收集木棉花的過程,然後指導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對木棉花進行觀察、寫生。此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木棉花的形狀、色彩以及木棉花之間進行比較。在這一過程中,每小組學生都很認真、很投入,其中有一小組發現了使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吃驚的問題:木棉花的花辦重疊方向,存在明顯不同。有些花朵的重疊方向是順時針的,有的則逆時針。這一發現引起了全班學生的一時轟動。當學生問教師時(其實該教師也不知道),教師靈機一動說:“這就是老師要你們通過自己的眼睛,發現出未被發現的問題。”同時在黑板上寫出已準備的六個問題,供其它幾組去選擇和研究。並指導各小組選出正、副小組長,負責自己小組所選擇的研究問題,在課後進行調查,收集,紀錄。在下一節美術課中進行討論、彙報和發言。此時此刻,全班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都沉浸在熱烈的探討情景之中。

3、討論的問題:在上第二節美術課時,四個小組都有了一定的準備。教師引導各組把課前收集、調查的資料,在小組中進行最後討論,小組長記錄好討論的結果,並代表小組作彙報發言。有幾位小組長悄悄地告訴該教師,她們小組拍了木棉花的照片;有的是寫生作品,能不能使用投影儀,該教師很高興地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併成了他們的幫手。下面是幾個小組自己收集、討論、上臺發言的部分內容:

“我是第三小組代表,我們小組選擇了《用畫畫的什麼材料,表現木棉花色彩最好》的研究題目。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我們的研究過程。”

“我們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木棉花的花辦,剛剛從樹上掉下來的時候,顏色非常鮮豔,很紅很紅的,圓形果託又是鮮綠色的',紅色和綠色形成了一組對比。 (把照片放在投影儀上,讓同學們觀看。)。”

4、體現教學方式的靈活性

教學方式的靈活性,是體現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具體化。傳統的教學形式完全是教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被完全的冷落: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實踐,不被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情景完全聽命於“標準化答案”和有限的書本知識的狹窄範圍之中,極大地壓抑了國小生好動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創新意識。而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根據教學要求,靈活地把全班分為多個小組的小群體進行學習,學習形式上更具有靈活性和注重個性的發展。他們在課外收集、調查所需資料;自己把作品用相機拍成照片;課堂中進行自己討論、發言、辯論、作記錄;並選派小組代表上臺發言等。在發言中既有發言稿,又有小組成員的作品展示。在一定意義上說,這節課的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充滿了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實現了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相互適應和完美統一。這為我們美術教學中的其它活動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

5、體現教學評價的綜合性

教學評價的綜合性,是體現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的綜合體系,是教學者教學思想的延續和檢測。傳統的美術教育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美術課的作業,而對於學生是如何完成這張作業,並不是很關心。對學生學習的教學評價完全是取決於教師對學生單一的美術作業好壞的肯定與否來實現的。因而,壓抑了學生的學習創造空間和創新意識。而這一案例的創設,展示出教學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多地關注學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過程。這樣的教學評價,才能深入學生髮展的程序,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的指導,教學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在關注過程中,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