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教學的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9W

摘要:

關於閱讀教學的論文

閱讀文字的過程就是將原文字語言文字的資訊轉化為形象可感的畫面。要在整體感悟的初讀中凝聚畫面、在辨析語言的精讀中豐富畫面、在關注空白的補讀中創生畫面,從而在凸顯畫面意識中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質感。

關鍵詞:

整體感悟;辨析語言;關注空白;畫面意識

閱讀文字的過程就是將原文字語言文字的資訊轉化為形象可感的畫面。其關鍵就在於,讓學生藉助語言文字真正走進文字的內在情韻之中,心中自然呈現語言所展示的畫面,從而在學生閱讀有情、閱讀有味的基礎上,達成忘我的境界。那在閱讀教學中,該如何在教學中凸顯語言文字的畫面感呢?

一、在整體感悟的初讀中凝聚畫面

入選教材的文字都是文質兼備的典範之作,其中的語言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畫面感。從初步閱讀感知環節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思維意識描摹語言文字呈現的畫面質態。課堂教學中的初讀不是粗讀,而要引領學生在閱讀中將文字的語言與意欲展現的畫面有機整合起來,縮短學生內在身心與文字自身的距離感,從而形成畫面感的基本輪廓。

例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學生在整體閱讀了文字之後,教師引領學生以整體感知的視角說說自己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有的學生看到了滿山的油桐簇擁在一起,還有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有的學生則將視角聚焦在文中那流淌的小溪上,尤其是小溪寬窄緩急變化的過程更多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有的看到了山洞裡許多的石鐘乳和石筍,置身其中好像來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學生閱讀文字就是吸收文字資訊的過程,而在描述自己看到的畫面時則為學生歷練口頭表達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認知通道。在這裡值得強調的是,學生對文字畫面的凝聚是個極具個性的認知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認知個性,呵護學生自主建立畫面感的過程,逐步將僵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親切可感、形象直觀的立體式畫卷,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語言,為自我畫面感的鑄造奠定基礎。

二、在辨析語言的精讀中豐富畫面

教材文字中,作者為了提升語言表達的效果,常常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或極具畫面感的言語。這就為閱讀教學中品味文字語言、豐富內在體驗提供了有效的資源,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感悟與品析這些語言,在強化語感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感知的深入化,強化了學生對文字語言內在意蘊的有效理解。例如,《金蟬脫殼》一文就以細膩翔實的語言再現了金蟬“脫殼”的過程。這一段的描寫就具有極強的畫面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想象,讓學生頭腦中顯現出鮮活的畫面,以便將整個動態過程濃縮在學生頭腦中。

在這樣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穿越文字語言的藩籬,感受金蟬在“脫殼”時的具體細節,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緊扣文字中“抽搐、露、鑽、抖動、撲”等動詞進行深入體會。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運用其他類似的動詞,引領學生加以類比、辨析。如此教學,學生在比照、辨析、品味、想象的.過程中豐富形象的認知畫面,還原了學生的認知情境。學生所閱讀的就不僅僅是一篇課文,更是一種精神,從而真正以知音身份對話作者,促進學生對遣詞造句藝術的理解。

三、在關注空白的補讀中創生畫面

在語文教材中,作者為了營造更好的表達效果,常常在創作過程中故意設定一些文字的留白,而這些留白之處正好給予了學生想象的機會。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緊扣這些留白,引領學生以自己的意識與思考對描述的畫面進行再創造。這樣的教學既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對文字內容的創造性理解,更可以促發學生內在感受豐盈文章的畫面感。例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以彭德懷下達命令槍殺大黑騾子為線索,表達了彭德懷對大黑騾子,尤其是對戰士們深切的愛。特別在最後環節中,彭德懷聽到一聲槍響之後,緩緩地摘下了軍帽。這是整篇課文中情感最為充沛的高潮之處,但作者並沒有對彭德懷動作、神態、語言以及心理作出詳實的描寫,而是給予了讀者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則引領學生回憶大黑騾子從爬雪山、過草地等一路走來的畫面,想象此時此刻的彭德懷將是一種怎樣的表現。教師播放適切的音樂,學生在畫面的刺激下,內心世界與文字的情境逐漸吻合,內心湧動的話語通過自己的語言悄然地流淌……

藉助文字情境和具體的語言支撐,深度搭建起學生與文字溝通的橋樑,使得學生在不經意間就沉浸在文字的情境之中,真正走進了文字人物彭德懷的內心世界,也有了更為鮮明的價值認知。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既有對文字深度的感知與運用,更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閱讀體驗,在豐盈文字內涵的基礎上又使得一個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要想讓學生深入理解文字的內涵,感受文字語言鮮明的表達效果,其關鍵就在於讓學生藉助語言文字真正走進文字的內在情韻之中,心中自然呈現語言所展示的畫面,從而在學生閱讀有情、閱讀有味的基礎上,達成忘我的境界。讓學生在“神入文,文入心”的基礎上,親歷文字語言形成的質感,提升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