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鄉愁》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2W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謠的歌調,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於筆端,把鄉愁的產生,鄉愁的無奈,巧借“距離”表現出來,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國中語文《鄉愁》評課稿

王老師的《鄉愁》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以讀為主,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王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對鄉愁的感悟之中。這堂課的設計思路:聽讀:感受—朗讀:理解—演讀:想象—比讀:發現—創讀:創造。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情。這首詩的“情”就重在“鄉愁”上。整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閱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王老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

第二、處理好學生、教師、作者三者之間的關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王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在聽讀時,她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詩,用簡潔的文字說感受;在朗讀時,她讓學生把各自放進詩歌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詩歌的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心聲。而且閱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裡,誰就是書的主人。因此,王老師讓學生去多讀反覆讀課文,這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勞動。

第三,處理好閱讀和生活的關係。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閱讀和生活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閱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為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為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徐老師讓學生用“鄉愁是~~~~~”的句式說一句話就是一條有效途徑。另外,王老師讓學生選一小節用語言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也很有創新意識,和新時代的.生活生動有趣的聯絡起來。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字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重要之點,一切以學生讀為主,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我們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鑑賞,有的放矢,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