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構建活而有序的新課堂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6W

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學生學習的重要陣地。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時下,這樣的新理念已深植於我們每個教師的頭腦中。在教學中,我們也在盡力嘗試構建輕鬆、民主、探究、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可理想與現實總有距離,有的課上讓學生多動、多想、多說、多表演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了,學習的氣氛活起來了,可學習的效果卻不甚理想;有的課上秩序井然,教師與學生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講授學習知識,學習的效果倒不錯,但學生的學習能力未得到培養,課堂死氣沉沉。如何處理好實與活的關係,構建活而有序的新課堂,在“民主、開放”與“秩序、規則”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淺談構建活而有序的新課堂

一、指導方法,讓課堂活起來——活而不亂

說也奇怪,當人習慣了某種聲音或潛意識裡抗拒某種聲音時,它們竟然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例如馬路上急馳而過的汽車聲、老奶奶嘮嘮叨叨的抱怨聲,久而久之,左耳進右耳出,人,開始了對聲音的“過濾”。對於聰明的人,他知道選擇,把有用知識聽進心裡,但對一個不用心聽又沒興趣聽的人來說,就成了“沒有感覺的人了,他盲目地跟隨著他人,心中沒有留下一點知識的聲音和思考的空間。傳統的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工作就是聽,然後做練習,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者。

我們追求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就要解放學生的口、手、腦,讓他們除了聽以外,還會思考、會動手、會表達,這就需要指導他們學會一些必要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生才有能力活起來。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些學習的方式並不是教師一聲令下學生便能自由高效地進行,事實上,我們的課堂上,大部分學生不會實踐、不會合作、不會交流,這就需要發揮我們教師的指導作用,授學生學習的方法。

l 以合作學習為例

在學習新知時,當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探索新知時,就需要合作。例如《觀察物體》一課,學生要從不同位置去觀察同一物體。這一活動可以安排小組合作,四人小組每個學生輪流在不同位置處觀察同一物體,體驗到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同一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對於怎麼走,在什麼位置觀察,在活動前教師應先作說明和指導。如《克的認識》,學生通過自己用天平稱出不同物體的質量,去感受克。在小組合作中,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合理分工,一人拿砝碼,一人看天平,一人作記錄,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再如《年、月、日》一課要求學生製作月曆,要和學生明確每組的任務,具體完成哪月,要分配一下,才能使反饋的資訊全面有效。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課堂上常用的方式,未經指導的小組合作是亂哄哄的,不能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經過指導的小組合作是熱鬧的,有條理的,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我們指導學生的合作,要注意幾點:一是要與學生明確合作的目標任務;二是小組內成員要合理分工,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才幹;三是教師要參與小組合作,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在合作學習中,人人有事幹,個個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的課堂能不活嗎?

l 以討論交流為例

“下面這個問題請大家討論討論,待會一起交流。”常在課堂中聽到老師這樣發問。一陣七嘴八舌地交流後,學生起來彙報,效果往往不理想,不是回答的同學偏了題,就是大夥兒亂哄哄,交流時,還未回過神來。和小組合作一樣,當學生個人看法不全面,解決問題有難度時,就需要在集體中討論,得出較完善的結論,或者當學生有不同想法時,老師無法一時滿足,就可以在小組中交流。我們常認為,討論還用教嗎?誰不會說話呀?事實上,許多人不會討論、不會交流,課堂上的討論交流往往浮於表面,為形式而形式,未起到作用。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要注意幾點:一要和學生明確討論主題,防止偏題;二是小組交流時要確定主持人,維護交流的秩序,防止學生越扯越遠;三要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意識,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四要發揮教師組織協調的作用,放開後要收得攏,就是要規範學生的行為。做到了以上幾點,課堂的討論圍繞主題,精彩熱烈,學生能動得起,又靜得下,這樣的課堂是形散而神不散。

“活”課堂應該是指學生思維形式、學習方式的活,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才能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才能讓課堂活起來,教師給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一定的指導和規範,才能讓課堂活而不亂。

二、循序漸進,創設有效情景——活而有序

新課改下的課堂,學習的方式多了,學生“活”起來了,教師和學生便可能“亂”了。亂課堂大多亂在教學內容上的零亂無序以及教師對課堂秩序沒有產生新規範。教育學中有一條“循序漸進”原則,課堂上要把握兩個“序”,一是知識的有序,二是教育情景的有序。

1、把好知識的“序”

在課堂教學知識線的對流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教材知識前後間的聯絡,真正做到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學生的主動參與是學習活動有效進行的關鍵所在,在“學”上進行改革,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知識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

聽過四年級的《年、月、日》一課,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他們根據一些材料自己製作2008年的月曆,遇到問題向書本請教,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究學習。在交流中,再與學生重點去研究二月的天數,閏年平年的知識。這樣的課堂,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學生學習方式有了根本性地轉變。但學習的效果怎樣呢?這樣的學習對優等生來說是促進他們主動學習,中差生有多少收穫呢?我們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大部分中等以及偏下的學生根本不適應這樣的學習。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各有多少天,大小月怎麼記,二月的月曆怎麼做,都是未知的知識。雖然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但課堂一開始就要求製作月曆無疑是拔高了知識的難度,忽視了全體學生的知識基礎。

同樣這節課,另一位教師是這樣安排教學環節的。先交流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然後提供各年的年曆卡,在年曆卡中探究大小月的知識,交流記的方法,重點討論二月的天數,進一步研究閏年、平年的知識。我認為這樣的安排重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尊重了教材的編寫意圖,有合作探究,也有教師講授,學生對各個知識點掌握得較好,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在這節課後讓學生運用知識去製作月曆,這樣,就能水到渠成,學以致用。或許有人說,上面一則案例更能體現學習的主動學習,培養學習能力,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深入探索。後一側案例則有些拘謹,課堂氣氛不夠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總的目標是希望看到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學生最終能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2、把好情景的“序”

組織有序的教學情景是促進學生學會、學好的重要保證。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過程的問題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 “情景匯入、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問題——總結歸納、解決問題”是我校的問題探究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設計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能把一堂課的內容有序地組織起來。如《圓的周長》一課,本校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問題情景的:①猜測,你認為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與直徑半徑有關)②怎樣去探索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量出圓的周長與直徑,去觀察)③通過實驗,你有什麼發現?(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④根據你的發現,怎樣推匯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用圓的直徑×圓周率)整堂課,學生緊緊圍繞著層層遞進的問題情景,有序地展開學習探究活動,學得靈活,掌握得紮實。

其次,教師要關注教學過程的活動化,通過組織多形式、多層次的課堂交流、討論、競賽、實驗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充實學習過程,在自我實踐探索中發展學習的能力。“疑”境,“議”境,“競”境等情境的創設就要因課而異了,按需組織了。

另外,教師還要對課堂的秩序作些規範。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動手操作前要準備好材料,操作時要充分聽取民主意見,發揮互助精神。組織辯論要明確本方觀點,據理力爭要文明有序。他人發言、教師講授時要認真傾聽。

教師只有做到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規範課堂秩序,才能使課堂動靜有度,張弛結合,使課堂活而有序。

三、落實“雙基”,提高教學藝術——活而有效

此處的“雙基”並非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雙方 “教”與“學”的基本素質。師生素質的提高是促進課堂高效的重要基礎。葉瀾教授說:“評價課堂教學亂不亂,要看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課堂不叫亂。”因此,我們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同時,讓課堂規範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掌握調控策略,靈活運用教育機智,才能使課堂活得有效。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次,75位諾貝爾獲獎者在聚會時交流了“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這一問題,他們認為終生所學最重要的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學習的問題上,具有良好的習慣是促使學生學有所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重點要培養學生三種學習習慣。

①聽的習慣。在課堂上,學生要靜得下,專心致志地聽教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並能從中發現問題,產生自己的想法。教師要用兒語化、趣味性的語言和豐富的體態變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②說的習慣。讓學生敢於說,提出疑問,發表看法,並能說好,思路清晰,聲音響亮。教師要讓學生儘可能有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

③問的習慣。讓學生勤思,思考知識是怎樣獲得的,讓學生敢問,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知識的疑難處提出質疑。

習慣是在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中形成與培養起來的。習慣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簡單的重複和有意識的練習。在實踐中,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二要有意明確學習的意義、目的,分階段要求鼓動孩子不間斷地保持下去;三要克服學習中的浮躁、驕傲、氣餒等壞習慣,少些自以為是,多些尊重、多些實在的知識。

2、提高教育機智,以情促學

教師的“教育機智”是指教師面臨新的意外情況時,能夠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並因勢利導地採取恰當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像節目主持人一樣具有藝術才華,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像如何巧妙設定問題情景,激發興趣,什麼時候討論,該花多少時間,探索什麼問題,以何種方式去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從步入課堂開始,教師就必須精神煥發,情緒飽滿,從言語到動作到眼神,教師要充滿對學生的信任、對學習的熱情,教師的表現將會感染學生,引領他們建立學好數學的良好心態。教師每一個親切的眼神,細微有致的動作,和藹的態度和熱情的讚語,都會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畏難情緒,從而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敢說、敢想、敢問、敢做,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建立,動得起、靜得下,教師教育機智的完善,課堂駕馭水平的提高,並能注重與學生情感線的對流、對話,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活而有效。

結語: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活而不亂——活而有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是一種不斷髮展的過程,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熱門標籤